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一来el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028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时代的烙印伤在何处?

热度 1已有 1285 次阅读2015-12-2 23:35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杂谈| 值得一读 分享到微信



                             时代的烙印伤在何处?

                                                        郑越
 

       一, 缺乏诚信的年代,肯定诞生说谎的女人
     《作家与女房客》这篇小说以一个作家在“惨痛”经历中的视角,如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留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海外留学生里面,其实也根植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之中,不仅仅产生在当代,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一种:中国人过于聪明了!
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也是一种问题?
      不少人认为,从比例来看,我们中国人普遍比西方人显得精明能干,可问题来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正是由我们认为愚蠢的西方人主导着,聪明的我们总是处处被西方人压着。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在人人都聪明的群体里,聪明就不再是优势,因为聪明不起作用了,因为你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我聪明别人比我更聪明,聪明不过人家我就狡猾,我狡猾你比我更狡猾,我犯规你就犯法,你犯法我干脆就无法无天,我害你你也害我,结果我害你也就害我自己,你害我同样也是害你自己,最后整个由聪明人组成的国家反被聪明人自己弄成了一个愚蠢的国家。这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更深层次上的涵义。
大部分西方人可能真的比我们中国人愚蠢,但毕竟当中还是有一些聪明人,这些聪明人发明了种种科技,建立起一套套制度,其他那些愚蠢的西方人就开开心心地用着这些科技,老老实实地遵从着各种制度,能力不如人即使不情不愿也只能无可奈何退下来,结果种种指令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社会机器得以正常运转,愚蠢的西方人反而建立起一个个聪明的国家。
      愚蠢的人籍着聪明的国家就能处处压着聪明人组成的愚蠢国家。
      如何正确引导中国人的聪明,使其发挥时不至于互相抵消甚至互相侵害,这是当前中国国民教育上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专家会有不同的解析,从历史论,背景论(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家庭背景等),遗传论,方法论等,都能够分析出种种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结论,也能给出种种理论上的,或是具体的,科学的解决办法。问题是,这些结论即使有一定的深度或是广度,但依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以至于给出的方法,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正如这篇小说中的诗歌《换季》里所暗喻的:如南海的所谓季节那般没有真正明显的季节变化。
      什么才是问题的根源?我在《逻辑后缀学》中认为:“是”判断的周围,会形成一个“非”场,“是”越确定,所涉及的系统(集)越多,“非”场就越厚实,其排斥、分裂、对立的状态就越明显。这段话可以解释为:自我中心越强的人,对周围的人的敌意越强。
    《作家与女房客》中所谓的人生四场考试,不外是对抗敌人的四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无论是高明还是拙劣,无论是面对面针锋相对的冲突还是迂回曲折的谎言或是阴谋诡计,其实并不重要,评价这些策略的好坏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小说中的女房客,为什么自小就习惯了说谎?这是因为她心里自始至终有一个潜在的敌人。为什么她有敌人?她心中的敌人是怎样来的?这才是问到点子上的问题,因为这问题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提问,也是对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的提问。这个挥之不去的“敌人”,源自于女房客,源自于我们每个人所受到的历史、背景、遗传、教育方法等影响而形成的种种“自以为是”,三反五反时期的打倒一切地富反坏右,文革时期的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改革开放后的诚信失却,以一个“主义”去抵触其它的主义,以所谓的普世价值去否定其它的价值,这些年充斥于网络的五毛狗粮称谓、大V愤青等等,无不以“自以为是”为起因,“自以为是”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可以说,敌人往往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多少敌人,但当我们自己制造出对自己不怀好意的“假想敌”之后,我们更信以为真之时,这个虚拟的敌人也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有血有肉的敌人了。我们的“是”越多,周围的敌人就越多。
     小说的最后,女房客有所觉悟了,明白了自己过去的心智不健康。女房客的信,如果能多一些笔墨,把她觉悟的过程多作一点交代,这篇小说应该会更加丰满。女房客的觉悟,应该也是作者对中国,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祈望吧,就如小说中出现的诗词《换季》所希望的那样,不必等上百年,我们中国人,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所觉悟,世界不再有病,生活里不再有四面楚歌的“敌人”。当我们不再把聪明用在算计别人身上,我们的聪明才能真正发挥所长。
 
      二,《哑女》是哑巴亏年代的缩影
《哑女》这篇小说,其内容属于“过时”的题材。对于过时的题材,由于人的思维都是功利性思维,“与我无关”的“陈年旧账”,感兴趣的人不会多。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把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为己任。不过,在功利性思维的前提下,要令人们对历史进行反思,首先所反思的历史必须与当下的人们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才能令大众自觉地,或逼不得已地去反思。因此,如何找出《哑女》中与大众相关,与当下相关的利害关系,是我阅读这篇小说时所思考的。
     《哑女》这篇小说,令我觉得与大众相关,与现实相关,或与我感兴趣的思考内容相关的,是发生在哑女及其父亲身上的几次“有罪推定”事件:哑女父亲的猥亵罪,在法学层面上是属于典型的有罪推定,但除此以外,哑女的后母把哑女亲身母亲的死、哑女父亲的牢狱之灾都归责于哑女,又何尝不是有罪推定?哑女的后母,在小说中充当了某种制度的代言人角色,这种代言人作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有罪推定的审判者,操纵着生杀大权,对老百姓予取予携。在这种制度控制之下的人民,蒙昧无知,既不懂得维护自身的权利,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拥有权利,对加诸于自身的“罪”,不仅不懂得辩驳、反抗,只会逆来顺受,甚至还主动对号入座,自己为自己“入罪”。例如哑女的父亲,尽管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但当接二连三婴儿夭折的厄运降临在他家时,他只是信从巫医的指示,把已经夭折的亲身骨肉硬生生劈成两半隔地埋葬,祈求以此来消除自身的厄运。当白白坐了两年冤狱才被宣布无罪释放时,哑女父亲感激得叩头谢恩的表现,反映出他内心还是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拼命工作,力争“先进”、“模范”的行为,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表现。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哑女,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对自己的有罪同样深信不疑,甚至最后也对自己来个有罪推定:父亲的死同样与自己脱不了干系。结果在父亲出殡时,身为子女的哑女居然躲起来,直到无人时才敢偷偷地去拜祭。有罪推定,是那个年代笼罩在人民头上、笼罩在幼年哑女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我们在阅读《哑女》这篇小说后,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哑巴亏”的阴霾是否仅仅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才会出现的产物?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有罪推定”这种现象,即使在法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仍具有普遍性:从国际层面的种种纠纷,到普罗大众的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风波,我们都能发现大量有罪推定的阴霾。而且,除了《哑女》里面那种简单粗暴,罔顾法律的定罪形式依然大行其道外,现代社会里的有罪推定阴霾还有所“进化”,更懂得充分利用话语权、利用实力、利用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甚至利用庄严的法律,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国家、民族、个人通过“有罪推定”变成不计其数的,无处伸冤的“哑女”。因此我认为:《哑女》这篇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小说,并没有过时,反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有罪推定”是一种普遍现象?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是因为制度、法理的缺陷与不足,或因观念导致的逻辑错误,或因别有用心故意而为之,但从深层次去思考,则是因为我们对观察对象往往采取敌视态度所造成。当我们对某个人、某个群体或某事件“不喜欢”时,我们往往就会为自己的不喜欢找理由,找“不喜欢的理由”时目光自然就只会盯着观察对象的缺点、过错甚至是所谓的“罪”,这种观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选择性,而选择性观察必然是片面的,片面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也就是说,“有罪推定”的根源起于敌视的心态,即有意无意地把观察对象当作敌人。
在全民蒙昧的年代,这种“有罪推定”的制度是控制人民的有效手段。但当人民觉醒了,变得“有知”时,人民对这种制度就会产生极度的不信任,敌视就产生了反作用:你把我看作敌人,我也就会把你看作敌人,你对我“有罪推定”,我也会对你“有罪推定”,这叫做“针锋相对”,双方的恶性循环最终往往形成势不两立的死结。同时为了使你对我的“有罪推定”不成立,我还会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罪”,我就会言不由衷,谎话连篇。可以说,《哑女》这篇小说与《作家与女房客》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两者遥相呼应,有“哑女”,才会催生出“女房客”,有“有罪推定”的前因,就会催生出没有诚信的社会,互相怀疑、互相仇视的社会,对立分裂的社会的后果。

      三,什么时候,美不再是罪了?
小说《林美叶之死》可以看作是《哑女》的姐妹篇。在特殊的年代里,中国人四面楚歌,阶级敌人在周遭环伺,因此“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而“美”,就成了形形色色的敌人中的一个,并且是极具威胁性的一个,是作为“香花毒草”而为社会所深恶痛绝。短篇小说《林美叶之死》就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小说中的林美叶长得很美,不幸的是她的美是出现在一个不该有美的年代。在那个年代,美是被批判的,美是被践踏的,美是一种原罪,因此不同于《哑女》中的罪还需要装模作样地寻找“证据”,林美叶的美本身就已经是有罪的充分证据,更准确地说,是罪的替代品,即俗语说的“替罪羊”。在那个年代,这种美如果不懂得掩饰,往往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就会受到肆意的摧残,就会过早地凋零。
      不同于《哑女》中人物的逆来顺受,林美叶具有某种程度的觉醒意识,因此她对自己命运里所遭受的不公平采取了抗争的手段。她不太反感地接受当权者的蹂躏,其实是对自己的青春在欺骗的情形下被无情践踏的一种反抗。然而,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她不过是滚滚洪流里身不由主的一叶飘零,她自不量力的反抗只有导致她的罪加一等,最后,走投无路的她唯有以死后化为厉鬼的极端方式作徒劳的抗争。
在那个年代,“美”的下场是特别的凄惨,故而《林美叶之死》这个凄惨故事里的人物的悲剧,没有任何渲染夸张成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当中各式人物对美的态度,很能代表那个年代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林美叶所在的年代,对美的认识是错误的,愚昧的甚至是畸形的。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有所警惕,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会重蹈覆辙,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除了以上的心得外,在阅读了《林美叶之死》后,我们不妨再问一问:那么,当今的社会,对美的认识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美,本身绝不是罪,但是,当美成为形形色色交易中的工具,并且这种现象的出现,竟成了理所当然的常态时,能否认为,原来被冤枉而成了替罪羊的美,已不幸而被言中,当真染上了罪的成分?能否认为,目前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能否认为,目前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过是从一种愚昧中走出来之后,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愚昧的泥潭里?我认为,如何正确地认识美,对待美,让美回归它真正的本来,同样是我们阅读《林美叶之死》后值得思考的课题。

      四,先亮自家才是小人物的心愿
《万家亮的遭遇》这篇小说,“亮点”正是小说主角的名字----万家亮。据小说情节我们知道,“万家亮”这个名字,是主角的父亲在临终时,得到其所生活的小村将要通上照明电的消息,欣喜之际为未出生的儿子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有三种解读:家亮、万家亮和亮万家。三种解读反映的是三种境界的心愿:一是自己的家里亮起来,这是一种胸无大志的、小人物式的、最卑微的心愿,但也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心愿。二是希望千家万户都亮起来,这应该是政治人物,治国者的心愿。三是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被誉之为崇高的心愿。
      我们不知道万家亮的父亲在为儿子命名时是什么心境,小说也不在人物的心境是卑微还是伟大上多费笔墨,而是要籍着小说人物的遭遇,反映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俗语有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然而小说中的万家亮,面对现实世界时连骨感也远远称不上,不过是瘦骨嶙峋,营养不良。因为,无论是自家亮,还是万家亮,亮万家,都必须要有亮的本钱。
      亮的本钱,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先天的本钱。小说中的万家亮,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因此他实在是先天不足,连亮的先决条件也欠奉。一个连最初点燃起来的基本燃料也严重缺乏的器皿,亮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万家亮最终意识到这一点,他亲手制作的根雕盆景表达了他心中充满了无奈的祈望:希望来世能选择一个根基好的地方。这大概也是每一个现世的人都希望的祈求吧?然而,我们真的能作出选择吗?我认为,每一个现实世界的人,无论是在位的当权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如果能够以努力耕耘,把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化作沃土为己任,才是对自己,对后人真正的负责。
      二是后天的本钱,后天亮的本钱,不仅是指有没有万贯家财,不仅是指有没有健强的体魄,不仅是指是否位高权重,而更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度。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度,就贸贸然闯进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往往会弄得伤痕累累,头破血流,甚至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家亮以一个下里巴人的身份,来到一个标榜为世界上最文明先进的国度,他对这个国度的认知,自然是匮乏苍白的,因而造成他命运的乖舛也就不足为奇。对万家亮为了5角9分钱精盐的损失而做出的鲁莽行为,我们或者会发笑,或者会心情沉重,但我们也不妨举一反三地发散思考:我们自己对现实、对自身的认知程度又是否足够?甚至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人类是否有足够的认知以至可以对这个世界为所欲为?我们是否也在不断地重复“因小失大”的表面上可笑实际上可悲的行为?
      在小说的结尾,万家亮终于可以“亮”一回了,他以自己省吃俭用,甚至可以说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回来的积蓄,让自己家乡的亲人完了一回“自家亮”的梦想。这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梦想,但这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梦想。然而,为了这么一个卑微的梦想,竟要付出如此沉重的生命代价,这难道是正常的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2015.5.22于澳大利亚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