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地震成因及特大地震预测研究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提前预知地震并发出预警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在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均取得惊人成就,然而,历史至今有关提前预测地震的成功案例几乎为零。
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学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对于地震成因理论研究仍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水平,有关地震预测活动更是一片空白。地震学各界早已对地震作了悲观定论:“当前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到来,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宇宙》对地震专家的态度和悲观定论不敢苟同,地震能否预测关键在于对地震成因的认知正确与否,在一个完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却奢望得到一个正确的实践结果,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不管地震能否预测,是否远远超出科技水平,最起码你的地震理论符合基本常识和逻辑推理。
地震学主流认为:地震通常是由于地壳内岩层受力变形导致错动或破裂而引起,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深,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全球地震通常都集中在各地壳板块边界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地表均出现巨大裂缝,严重的导致地壳板床错位地质形变。基于以上几种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分析得出上述地震成因结论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仅仅合理解释了板块碰撞造成特大地震之特殊个案,每天发生上万次轻微地震现象又怎么解释?总不能归咎为地壳板块发生上万次碰撞所致吧。很明显,上述地震成因说既不符合基本常识也经不起任何逻辑推敲。至于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疑问:什么原因导致板块运动?这道疑问已远远超出了现有地震学的认知极限。
《宇宙》认为:地球在吸收和释放能量过程中,地核蕴藏的能量通过洋中脊向外释放,能量在释放及扩散过程中形成能量波,当能量波沿着洋中脊周边向外波动时在某一地壳产生共震,这种共震即是地震,通常共震会造成地壳板块错动移位。只要正确认识和了解产生地震的地球动力学原理,地震是有可能预测,主要包括地球宏观动力学原理、地球微观动力学原理二个方面。
第一方面:地球宏观动力学原理
1、宇宙的阳性力和阴性力构成的十宇力是推动地球运动的原动力,地球公转至阳性力轴线位置(3月和9月)时,它受到太阳系另八大行星的能量扰动力最强;当地球公转至阴性力轴线位置(6月和12月)时,它受到太阳系另一组X行星(注:12颗)和月球能量扰动力最强。因此,每年3月、9月和6月、12月发生大地震机率是最大。
2、阴性力对地球扰动存在15日波动周期性,与月球绕地公转朔、望日(初一、十五)相吻合。即是说,3、6、9、12月中第10日和25日发生大地震机率最高;阳性力对地球扰动不存在波动周期性,可不予考虑。
3、《宇宙》地震“8模式”是宇宙与地球能量互动而产生地质运动的动态模式,它充分反映了宇宙十字力对地核扰动而导致地壳板块运动、断裂带沉降、地震和火山等等各种地质运动,充分体现了地球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互动; “8模式”沿线及周边地区是发生特大地震最危险区域。
4、地球自转及绕日公转过程中,其曲面受到阳性力和阴性力合作用力的应变力即是地震的外力。
第二方面 地球微观动力学原理
1、宇宙十字力对地球扰动引致地核能量向外释放,很明显,地核能量朝地表释放过程中必然以地壳最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其情形彷似一只破裂的鸡蛋其蛋汁必然从裂痕处溢出一样,毫无疑问洋中脊正是地球上的裂痕。地核能量源源不断地从洋中脊释放出来,能量朝着洋中脊急剧扩散而形成强大的能量波,能量波主要沿着洋中脊周边地壳不断向外扩散,它波动至某板块交汇处或断裂带时受阻而未能继续向前扩散开去,从而在该处源源不断地积聚能量,当能量积聚到饱和状态后终于在该处触发共震。这就是地震频频发生在断裂带及板块交汇处并触发大地震的主要成因。由此可见,印度尼西亚处于印度洋中脊及欧亚板块交汇处,频频发生大地震也就不足为奇。相比之下,那些远离板块交汇处及断裂带的地区想发生地震也非常困难,因为它们不具备共震的地质条件。
2、通过宇宙十字力对《宇宙》地震“8模式”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六个环节的能量运动机制确立,就可以将地震震源锁定在“8模式”沿线及周边区域;其次,通过宏观以及微观的方法和手段,捕捉地核能量在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过程中导致该震区在天文、气候、地质、生物等四个方面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异常反应;最后,牢牢把握住地壳即将发生共震这个关键环节,我们就有可能锁定即将发生地震的震区并提前发出预警。
3、有关共震即是地震的问题早在1935年特斯拉实验予以证实,尼古拉.特斯拉在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他将井口堵塞好,并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
地震学造成地震不可预测的主要原因:
1、地壳板块运动或地壳破裂成因说,弧立地站在地球的微观角度形而上学地揣摩地球内部构造,虚拟出地壳如此这般地运动,没有从地球与宇宙进行能量互动的宏观角度来全面分析问题,因此,地震界在未能找到地震真正成因的现状下只会与大自然背道而驰。
2、地震界迄今为止仍未发现全球性地震运动存在的规律性,他们对全球地震进动态势模糊不清,因此,在没有一条全球发生大地震的“8模式”主线贯穿下,试图在广袤大地上寻找未来地震触发点的机会甚微。
3、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科学界对于能量波一无所知。在此可以确定,地震界监测到的地震波与能量波截然不同,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积聚到饱和程度时激发共震后产生的能量异变。目前地震界根本认识不到地壳中能量波的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和共震等过程,充其量只能监测到能量波在地壳发生共震后产生的地震波,这也是造成地震预测之难而地震报告之易的原因。那么,能量波是什么?此问题已超出讨论范围而略过。
4、地震预报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的客观性长期存在着,很大程度阻碍了地震预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实践和创新。
特大地震预测研究实施方案:
1、重复特斯拉人工诱发地震实验,判断其真伪,尝试能否通过实验室具体案例来验证共震即是地震,藉此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为地震成因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临海狭长伸展的地质和地貌有利于地核能量汇聚和监测,非常适合有关地震预测的实践应用,可选择日本作为特大地震预测研究的实验基地。
3、专门围绕地震“8模式”扰动、释放、扩散、波动、积聚、共震等六个环节进行研究,实地进行监测和搜集各方面讯息数据。
A、扰动环节:地球内部主要是阴性力(冷能量)对地核和地轴的能量扰动。地球外部则为阳性力(热能量)对地壳的能量扰动。可采用约瑟夫森干涉仪深入地下对阴性力(冷能量)进行监测。
B、释放环节:地核蕴藏的能量通过深海各大洋中脊不断向外释放,这是发生轻微地震和特大地震的源头。在印度洋洋中脊脊边投放深海地震探测仪,专门搜集洋中脊地震、火山和热源等能量变化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地震成因寻找最有力的科学依据。如德国深海地震探测仪geopro(OBS)可深潜6700米海底,完全可以到达洋中脊位置。
C、扩散环节:洋中脊释放的能量沿海床向陆地各板块不断扩散运动。同样可运用德国深海地震探测仪geopro(OBS)深海地震探测仪进行探测。
D、波动环节:源源不绝的能量在地壳扩散过程中产生轻微波动,从而造成地球长期处于轻微地震状态中(注:地壳板块碰撞成因论是解释不了地球这种轻微振动现象的)。可运用三维地震探测仪进行观察。
E、积聚环节:能量在扩散过程中受到某地域的各种地质地貌、断层板块、地壳构造、能量结构等等不同因素影响,源源不断地积聚在同一地方。能量积聚过程中该区域在天文、气候、地质、生物等四个方面将产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异常反应,通过地震电磁、气象探测卫星实施全面监控。
F、共震环节:能量积聚到一定饱和程度,它的振动频率也不断加强,当它的振动频率与该地壳固有频率产生谐振时,两者马上触发共震,地壳能量瞬间被激发而挤破地壳封锁喷薄而出,从而引发地动山摇的特大地震。
G、将所有资源和重点尽量放在F共震环节研究上,它是投入少、易操作和成效快的最佳选择,是攻陷地震成因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地震的一切活动其实就是地球吸收和释放冷(阴性力)热(阳性力)两种能量所产生的地壳振动,我们在探索X行星章节中已研究过冷热能量和的冷热物质等等问题,冷能量(也即是冷流)无障碍贯穿地球轴心,使地球变成超导体而悬空,热能量(相当于电流)推动地球运动(地球有电阻)。我们对电流认识很深了,冷流是什么我们却一无所知。电流与冷流(初步估计是一种终极高能粒子流)通过太阳能量中心合成太阳光,电流与冷流在地球内部互动形成一种全新的“能量波”,一种有别于太阳光的黑光(我们暂且称之为黑光)。相信黑光是宇宙物质内部最普遍存在的能量运动模式,黑光(物质内部状态)与太阳光(空间外部状态)相互对称守恒构成目前宇宙均衡空间。
黑光“能量波”是解开地震成因秘密的唯一锁匙,就如太阳黑子活动之谜一样(黑子是正确认识和了解太阳真相的唯一途径)。虽然黑光“能量波”潜藏在地核深处,但它必须与地壳产生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会在地壳中留下痕迹,而地震就是黑光“能量波”存在的铁证。宇宙处于不停的振动之中,任何粒子、物质和能量波动都有其固定振动频率,黑光“能量波”与地壳(各个地块振动频率均不同)也不例外,当它们振动频率一致时,必然导致地壳内部原子层面的各种粒子产生共振,黑光“能量波”激发原子内部潜能瞬间释放,原子内部能量的剧变反过来又引发黑光“能量波”大聚集,两者能量裂变(如原子弹)和聚变(氢弹)的链式反应下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坚硬的地壳不堪一击之下地动山摇。
研究共振理论和技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应用是核磁共振仪,监测共震之地震非核磁共振仪莫属,怎样将核磁共振仪搬到到地壳深处,在几十公里地下来观察共振现象确实存在很大障碍。如果增加地震脉冲探测仪作辅助工具,虽然解决了深入地下的难题,但是,地震脉冲探测仪所采集的地质和能量等讯息将严重失真,难以据此作出客观判断。此时,在实验室中重复特斯拉人工诱发地震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无疑是研究共震之地震的唯一快捷方式。
气候恶化与电能过度摄取成因论的论证
全球变暖与气候恶化是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命题,全球变暖本质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温单向不可逆地线性上升,也即是说,在地球封闭系统里气温只会越来越热,绝不可能出现突然变冷的逆转现象。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封闭居家(如地球),厅正中烧柴(温室气体)取暖,随着柴火越加越多室温(如地球)必然同步上升而越来越暖(全球气温几十年的确一年比一年热)。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一刻起,地球长期升温的趋势突然截止,全球越来越热的现象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又冷忽热、温差急剧波动的气象。面对脸前寒冷异常的天气,原来充斥各大媒体有关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报导渐渐静默,此时,气象专家纷纷跳出来诡辩道:正是由于全球变暖才会导致出现极端气温下降事件。然而,翻查1百多年前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勒尼斯(1859-1927)有关温室效应理论以及近代所有气象专家的观点,没有找到全球不断升温将会导致气温急剧波动的任何文字依据,现在全球突然变冷了,事后诸葛地搬出另一种说法来搪塞,不是诡辩是什么?面对涉及人类生存及未来持续发展的大事大非问题上,那些所谓气象专家专业操守和工作态度实在不敢恭维。印度洋大地震已过去十多年了,又冷忽热、温差急剧波动现象早已成为地球常态,再也不能将之理解为全球变暖造成气温急降的极端个案来看待,现实所反映的一切与温室效应所描述的结果严重不符,看来,未来气候变化并不是那么简单,似乎朝着更之复杂、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于是乎,气候恶化一词一夜之间代替了几十年来充斥各大媒体头条的名句――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气候恶化一词的真正诠释权和拥有者属于《宇宙》,只要《宇宙》理论才能赋予气候恶化内在的核心价值和外在的现实意义。早在2004年11月4日《宇宙》在网上发表了“地球干旱的动力学原理”重要文章,明确指出:“…我早期曾就干旱和冬季气象的两个问题发表了见解,我认为:干旱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并将持续至今年冬至之日(12月21日)后;至于今年冬季必将陷于一场严重冷冻的恶劣气象中”;“….可以预见,干旱和寒冬将是今年气象的主题,随着冬至的降临,各种异常的自然反应必将层出不穷,人类将面临一场大自然力量下的严峻考验。”
该文发表的时候全球正处于高温模式中,所有气象专家纷纷信誓旦旦地说2005年初冬必然又是一个暖冬,事实又如何?从2004年12月26日至2005年3月15日止,全球性气温持续下降,大范围罕见暴雪、大面积阴雨绵延和大规模寒流侵袭,如此恶劣的低温气象是近二十年所罕见。据有关气象资料统计,2004年冬未~2005年明春所录得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降低1~2度。铁的事实表明,所谓“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等现象必然导致2004年冬季又是一个“暖冬”的神话宣告破灭。
全世界气象专家面对2005年突然而至的冷冬一脸愕然,为2006年将会是暖冬亦或冷冬争论不休时,2005年2月3日《宇宙》发表了“温室效应谬论的终结”文章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地球气温呈现上升的态势必将终结。在“阳性力”和“阴性力”的共同扰动下,“温度效应”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可以预见,未来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幅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波动,很明显,“极端高温”与“极度寒冷”必将是未来气象的主旋律,恶劣的气候突变下各种自然灾害及生物异变的现象随之层出不穷”。2005年至今的气候演变正如《宇宙》所料的“一冷一热温差极端波动”一模一样,事实胜于雄辩。《宇宙》对于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已远远超越气象专家们,把握自然变化之精准绝非侥幸。因为,《宇宙》早已摆脱人类微观的视野,站在宇宙宏观的境界上观察这个世界,当然比那些所谓科学家们站得高、看得深、望得远。
目前,全球变暖的成因全世界只有两种说法∶笫一种认为∶温室效应造成地球不断升温;第二种认为∶人类摄取过度电能造成全球升温,最后导致地球能量失去平衡而走向气候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