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危险地带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021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宇宙异变的先兆》国际科研中心筹建规划书(7)

已有 2018 次阅读2017-5-21 03:26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 国际, 宇宙, 中心, x行星, 迈斯纳实验 分享到微信

迈斯纳实验: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磁性很强的永久磁铁,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出现超导性。这时可以看到,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飘然升起,与锡盘保持一定距离后,便悬空不动了。这是由于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使小磁铁的磁力线无法穿透超导体,磁场发生畸变便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浮力。

                         迈斯纳实验图

《宇宙异变的先兆》国际科研中心筹建规划书(7)_图1-1

X行星(冷物质)同样在宇宙十字力达致平衡的惯性作用下恒久地匀速自转和绕日公转。只不过宇宙十字力作用方向和物理效应与地球完全相反,它是沿着阳性力从西向东贯穿的自转轴自转,阳性力(热能量)轻易穿透X行星轴心,使到X行星(冷物质)变成超导体,同样与太阳、空间产生迈斯纳效应而失重悬空,阴性力(冷能量)由北向南方向轻松地推动X行星从北向南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同样地X行星在宇宙》十字力达致平衡(阳性力和阴性力合作用力为零)的惯性(与伽俐略没有外力作用下地球惯性运动性质不同)作用下恒久地匀速自转和绕日公转。

 

 

地球和X行星“十”结构模式图



 

我们终于明白到:“热能量”导致“冷物质”(X行星)变成超导体与太阳、空间产生迈斯纳效应;相反地“冷能量”引致“热物质”(地球)变成超导体同样与太阳、空间产生迈斯纳效应。冷与热两股力量相对均衡,冷与热两种物质依托共存,从而构成宇宙“十”结构模式的立体四维均衡空间,“十”中心点也即是宇宙“万物以自我为中心”的支撑点――宇宙中心法则,由此可见,冷与热的核心属性赋予了宇宙定性为温度变化循环运动体系的哲理性是经得起任何质疑和推敲。

至此,X行星由什么物质构成我们终于找到如何探究的方法了,阳性力(热能量)也即是电流超导令太空中X行星(冷物质)变成超导体,虽然我们不可能在遥远太阳系空中做超导体实验来查证X行星的物质属性,但是可以在地球上做这个超导体实验,通过现有超导体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分析过程太复杂在此略过),X行星应该属于暗黑色、体积小(相对地球)、密度大、原子质量重和熔点高的重金属,比元素周期表上任何已知金属(如铀、钚)的原子序数排列还要大得多的含高能量冷物质。X行星不断吸收“热能量”而向外辐射“冷粒子”,释放“冷能量”而吸收“热粒子”;地球与X行星相反,它向外辐射“热粒子”(热能量)而吸收“冷粒子”(冷能量),地球与X行星的一切能量活动则完全依靠太阳(能量体)这个能量中心进行交换。地球(热物质)通常以电磁波方式释放热能量和太阳进行能量交换;而X行星(冷物质)则以辐射高能粒子形式释放冷能量与太阳能量互动,“热能量”和“冷能量”相互作用通过太阳以“光”的模式向外输送冷热能量,从而调节和控制地球和X行星有序运动,也即是说“光”是包含“热能量”和“冷能量”两种能量态,光热能量以粒子方式输送,光冷能量则以波动形式传递,从而体现“光”波粒二象性现象。很明显,目前认为光子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单一粒子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光子还可以进一步分解。

X行星所处空间温度极低,浑体漆黑、不发热和不发出任何光线,它隐藏在黑暗之中,源源不绝地向外辐射的高能量“冷粒子”充满太空,仿似一个黑洞般将太阳热量和光线吞噬,我们根本无从凭光线和肉眼观察其身影,它就在地球头顶徘徊着我们却一无所知。

 

《宇宙》插图:X行星

《宇宙异变的先兆》国际科研中心筹建规划书(7)_图1-3

初步了解和认识到冷物质X行星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科学探测手段有的放矢地搜寻X行星的足迹。可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1、首先,锁定X行星(12颗)在太阳系的远行轨迹,可大大缩窄搜索空间范围,如果漫无目的地满天飞,犹如大海捞针般困难重重。就以地震预测为例,地震专家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到处乱撞,希望捕捉到大地震某个触发点,地震预测的成功机率为零。《宇宙》首先总结出特大地震“8”模式规律性,将宽广的地壳变成一条曲线,未来发生大地震的触发点锁定在沿“8”模式曲线的区域,无疑降低了地震预测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每年6月和12月时段,地球刚好运行到与X行星(12颗)运行轨迹黄道面交界处,此时正是探测X行星的最佳时机。集中地上(最好是南、北两极位置的天文观察站)、空中(地球南、北两极同步轨道卫星)各种天文观察设备和宇宙射线探测设施进行全方位数据搜集,如果X行星真的存在,它对地球的微少涉动必然会被监测到,将6月和12月时段所搜集的信息与其它月份采集的信息进行比较,6月和12月时段讯号与其它月份讯号应该有些微变化,前者讯号强度明显比后者大些。一旦出现这种讯号差异,基本上可以确定是X行星向外辐射“泠粒子”和“泠能量”所发出的能量扰动所致,那时,《宇宙》X行星重大发现证实成立。

 

2、地球运行至X行星运行轨迹黄道面交界处时,它与X1行星(离地球最近的星体)距离最近,两者犹如两个巨型超导体,它们之间的空间就是一块真空绝缘层。此时段两巨型超导体近距离接触应产生一些超导体实验中常见现象,如果没有估计失误,两者将会呈现约瑟夫森结的约瑟夫森效应,地球与X1行星之间会产生微弱的超导电流,此时应符合直流约瑟夫森效应。若要作进一步验证,可以等到太阳黑子大爆发或太阳风磁爆时,地球又刚好运行至X行星远行轨迹黄道面交界处,此时,太阳黑子大爆发相当于在地球与X1行星两端施加了电压,通过地球与X1行星的电流将是一个交变的振荡电流,呈现出交流约瑟夫森效应。

只要我们将根据约瑟夫森效应工作原理制作的探测器(如约瑟夫森干涉仪、磁力计、微波探测器等等)放置卫星上,依照上述方法进行检测或者如上所料有惊人发现。目前,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暗物质AMS)正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了五年,其目的在于探测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和高能粒子,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AMS五年空间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离解开被喻为21世纪两大谜团之宇宙射线源头和搜寻暗物质踪迹的目标还遥不可及。如果AMS工作原理是依据约瑟夫森效应制作而成,那么,在《宇宙》理论指导下运用上述方法或者可以有重大收获,否则,AMS在浩瀚无涯的太空中永远找不着北地去盲目搜索什么暗物质,简直比大海捞针还艰难呀!试问:普天之下有谁能独具慧眼穿透时空,深刻领悟到地球与X1行星是两巨型超导体并循着这条线索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相信丁肇中教授连发梦也想不到,这有什么稀奇?几万年来不是也没有任何人联想出宇宙十字力。

 

3、发射一颗续航能力非常强大的航天探测器,将其运行轨道设置在X行星(12颗)运行轨迹黄道面轴在线来回飞行,航天探测器专门携带激光雷达和宇宙射线探测器等设施,只要航天探测器有机会近距离与X行星接触,激光雷达就有可能捕捉到X行星隐藏在黑暗中的身影,宇宙射线探测器或能直接搜集到X行星向外辐射“泠能量”散发的高能粒子线。

 

4、集中科研力量就超导体领域作更深入的研究,全面评估热物质和冷物质理念是否合符科学常识,探讨电流“热能量”与冷流“冷能量”概念的基本属性,寻求常温下超导体材料的重大突破,尽量研制出更多超导新材料,从中寻找与X行星(冷物质)特性相仿的新物质,为最终解开冷流与冷物质的谜团创造条件。一旦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了这些疑难,隐藏黑暗之中的X行星将会逐渐显现,暗物质和宇宙射线两大世纪之谜也就迎刃而解。

 

5、从X行星(重金属)辐射“冷能量”高能粒子的特征可确定,目前所探测到宇宙射线来源主要来自X行星(太阳系内X行星和其它星系的X行星)和太阳的“冷能量”高能粒子辐射。至于天文学家寻找了几十年的所谓暗物质其实就是X行星。不过,X行星非彼暗物质,两者本质根本不同。本人在此郑重声明:《宇宙》提出的 X行星与被喻为21世纪一大谜团的暗物质完全风马牛不及。

暗物质纯粹是假想物,20世纪30年代荷兰天体物理学家奥尔特认为在常规物质下超距星体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万有引力,从而提出宇宙存在暗物质来弥补虚空中星体的超距作用力。暗物质提出近百年来,科学界为了寻找暗物质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投入上万亿美金上天入地,丁肇中团队使用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是至2013年以来灵敏度最高,也是最复杂、最昂贵的一台暗物质探测设备,代表了当今科学实验的最高技术手段,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近18年完成,耗资21亿美元。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强子对撞机更是投入高达5千亿美金,还有数之不尽的卫星和太空望远镜满天飞,比足球场还大的天文望远镜片遍布全球,面积绵延几公里的无线雷达天网伸展着,深入地下几千米的实验室更是令人咋舌,可惜迄今一无所获,目前就连中国也跃跃欲试要加入这场闹剧,准备在山东投资1000亿美金搞强子对撞机……。为寻找因弥补万有引力谬误而完全拍脑袋虚构出来的暗物质,科学家们无所不用其极,因一个子虚乌有的假想物而浪费大量资源实在是科学的悲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