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爱情使我们风雨同舟6
热度 1已有 1091 次阅读2018-7-21 09:47
分享到微信
李志英曾经是一名知青,在乡下苦苦磨练了八年,二十五岁才顶替父亲进城,在县百货公司当了一名售货员。二十六岁时与单位的同事林园艺结婚,二十七岁时生了儿子林蛟蛟。在她三十一岁,既年轻又漂亮时,遇上了她现在的先生--伊清。
现在先以伊清的一则日记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情况:
一九八零年六月二十一日--星期六--晴
【代价】最初刊登在【当代】上,人们看后议论纷纷,引起强烈的反响。我因下去搞中心工作,一直未能看到。最近看到这个中篇转载在【新华报】文摘版上,特借来一阅。
我对这篇小说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主要觉得它真实感人,使人感到切肤之痛,以致引起强烈的共鸣······
看了这些,也联想到我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冤狱六年,茹苦含辛。妻子却在我被关押后,背信弃义,完全忘却我的痛苦和灾难,与别人寻欢作乐。十多岁的女儿给人家当保姆,儿子仅读了小学就缀学回来,在他母亲与别人私通的情况下,过着不堪屈辱的生活。我释放回来后,也没有复职,没有补发工资,恢复名誉。而她却仍然每天吵着闹着要离婚。一家五口被撵到一间又小又湿的小房子里居住,与小说中的人物,何其相似,恐有过之而无不及!
伊清是一名转业干部。195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四川的最基层,也就是李志英的家乡,一个小县城的小单位,在贸易公司里当了一名业务员。不过,那个时候的贸易公司还是很大的,它下面的单位很多,主要有煤炭,五金,百货,粮油,生猪等等。解放初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尤其是县城里,更是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干劲的年轻人。对于伊清他们这一批转业干部来说,就是地方上的宝贝了。他们一共下来七个,全部被分配到了基层单位;尽管当时的伊清已经是连级干部,还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干起。伊清很聪明,也很有能力,做事又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大公无私,很快就被单位的领导重用,当了业务股长。
李志英认识伊清的时候,已是伊清到这个县城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了,可他还是业务股长。伊清虽然很能干,很正直,但他不是党员。在部队时已经是党的积极分子的他,因为转业而最终没有入党,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和以后在运动中遭受磨难的话柄,那就是,你说你是好人,那你为什么没有在部队入党?而且在地方上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入党?!中国的仕途最大的通病就是--选择干部不是以个人的工作能力来衡量,而是以政治表现和领导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只要你不是党员,一切都是徒劳,免谈。但如果你跟领导的关系很好,很会看领导的脸色说话,那么,不是党员的你可以入党,还可以一路高升,或者说是平步青云了。伊清很有才气,更有骨气。因为是从部队下来的,对地方上的那一套溜须拍马,吃吃喝喝的做法看不顺眼,当然跟有些人就搞不到一块;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单位里一个小小的业务股长。
李志英喜欢文学,从小就爱看书,中外名著也读了不少,所以,自己就跃跃欲试,想搞文学创作。她报了浙江温州【文学青年】函授班,天天在空闲时,都很认真的学习。但她的丈夫林园艺对她搞创作却不以为然,希望她还是像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上好班,带好孩子,晚上一家人出去散散步,看看电影。
她不,为这事很多次和他争吵,为此,她写了一首诗歌
怎么会这样:
我整整几个钟头,都在台灯下坐着,
用这笨拙的笔,
学着,想着,写着,一晚又一晚,
不去想那溜街,看电视,
因为我自己觉得很充实。
可是,他却说:“瞧你多自大,
未必然还想当作家?”
我笑着说:“那样的称谓我不敢奢想,
我只是把自己走过的路,用颜色来作一幅画:
我经历过灾荒岁月,经历过那动荡的年代,
亲眼见过那衣不遮体,饥不饱腹的万千农民,
因为我同他们共同耕耘了八载!
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追求和爱好,
都深深地映入了我的头脑;
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喜怒哀乐。
它的内容是那样丰富,难道我不应该把这幅画作好?”
“你追求的是楼台亭阁,我需要的是现实生活,
等到你的愿望实现,恐怕头发都要白到颈窝!”
“假如真是那样,我也无话可说,
因为我付出艰辛的代价,毕竟取得一点收获。
至少我可以说,虽然在回去的路上,
和你们一样带着完整的躯壳,
但它却有过更充实的时刻!”
夜晚,躺在床上,对着爱人的耳朵,
悄悄说:“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理想,
请你支持我。”
他横着眼睛答:“这家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请你多做一点工作。”
“哼!别人看戏看电影,都是成双成对的,
我却是一个人拖着小孩。人家常问:你在哪里?
放下你的幻想吧,我需要的是贤妻良母!”
哦,天!虽然我的头枕着他的臂弯,
我的脸紧挨着他的脸,可是我觉得,
我们的心隔得这样远,“同床异梦,”
这书上常用的词,却在我的心中轰然!
怎么会这样?人生伴侣应知己,
在这一幅画中,我一定添上这一笔,
为我,更为了年轻的朋友们。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