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哀(哀れ aware)日本美学范畴。也记作“物の哀れ,mono no aware”。最初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MotooriNorinaga,1730-1801)提出的审美概念、也是构成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以及贵族生活的中心理念。本居宣长在其《〈源氏物语〉玉小栉》(Genji-monogatari tama-no-o-gushi 1799年)中,对“物哀”的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做了详尽的阐述。认为“物哀”所代表而尚未限定的、作为“普遍感动”、“根源共感性”的“物哀(mono-no-aware)”应该这样阐述:其一,“凡‘哀(aware)’者,本来是耳闻、目睹、感触到外在事务时,内心有所触动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啊(ah)’‘哦(hare)’之类。” 其二,“‘哀’不单指悲哀,高兴、有趣、快乐、可笑,但有‘啊(ah)’‘哦(hare)’之叹,都是‘哀’。”依据本居宣长的表述,“知物哀”至少有“心(精神)”、“情(感情)”和“意(意味)”三种“心(kokoro)”的参与。首先,“心”中“动”的“情(感情)”要与支配这种“动”的“基体”抑或“实体”的“心(精神)”区别开来。这里,“感”与“思”都理解为“动”。而“事之心”是事象、行为的内在的“意(意味)”,与之对应的是的“心”的“晓悟”作用。不过,这种“晓悟”作用与其说是逻辑“判别”,毋宁说它更接近直观“洞察”,比如说“通者自通(会理解的人能够理解)”之类所表现的“共感性”。因此,“心(精神)”、“情(感情)”和“意(意味)”这三种“心(kokoro)”之间的关联不经过概念的介入,是一种直接的呈现;三者作为“物”之内在的、使“物”“动”起来的要素,在直观“表象”方面(“表象类比性”)彼此相连。“物,mono”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物の哀れ,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辞源》)
大西克礼认为:“哀”是日本美学中一个特别的美学范畴或者说美的概念,“是日本国民的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或集中表现”。从遥远的纪年之初,“哀れ,aware”就为人们所使用,知道近世的德川时代,仍然是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哀れ,aware”作为美的概念、美的范畴,蕴含了极为多样的情感意味。着重强调的是情感主体的价值关系、情感主体在特定场合涉及的特定的客体对象的价值关系以及此主体与客体共通的适合于普遍客观的价值关系。“哀”的精神态度一般是一种预想的达致静观的(Einstellung)态度” ,以及这种态度所带来的“爱”、“感动”、“观照”(类似于盖格尔美学的Betrachtung―“自我与对象的隔离”,) “静观”、“咏叹”等几个方面。因此,“哀”是一个具有特殊心理意味的么的范畴,它不同于狭义的悲哀怜悯,是直观与感动融合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本居宣樘『源氏物遮玉の小?[Genji-monogatari tama-no-o-gushi]』(1799年刊[1796年?剐])、筑摩?房『本居宣樘全集』第四?、1969年。大西克顿『幽玄とあはれ』,?京 :岩波?店,1939.6。大石昌史:《日本的美意识与场的理论――通过心的相关/反转的构造的“物哀”的阐明》安卡拉国际美学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