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万刃冈 //www.sinovision.net/?499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死观【方刚】

已有 1467 次阅读2011-5-4 01:34 |个人分类:感悟类|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若说生死是属客观的、物质的,那么再加上个‘观’字就成了种看法,又属于意识范畴了。这‘观’是必需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死则不能称之为生死观。

每个人都会死,也都会对死有自己的看法。但究竟是一份坦然,还是一份畏惧,这更多的取决于这人的个性与价值观,还有就是看这死来的时间是否恰当。

陶渊明曾在死前的二个月,从容地为自己写下过一篇《自祭文》。在文中他犹如一个前来吊唁的老友,不无客观而动情的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感慨与哀悼。一个人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能对生死持有旁观的态度,真可谓是看破了。

北魏以后文人行事多为乖张,此前也有文人作过类似的祭文。为自己作祭文又能从容对之自然比别人更贴切。但我更喜欢的则是他写的另一首《挽诗》。诗文虽简洁,仅为四句五言,但涵盖极大。若读过鲁迅文章的人恐怕还会有些印象。

                            《挽歌》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我以为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就死一事说了三个层面不同的态度。除了自己的观点以外,还有‘亲戚’和‘他人’他们的看法。亲人或者还在悲伤,外人可能已是忘记了,而这些又都只是别人的看法。死者自己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那是一种悟道以后的豁达,和对即将化身为尘埃的淡定。

我们可以对生死持着无畏的淡定,但却无法劝阻亲人的过度悲伤。我们也可以对生命抱着不舍的眷恋,但也同样无法改变他人‘已歌’的漠然。每个人无论你对生、死抱着什么观点,都离不开另两种人在情感上的介入。即使你是个孤苦的老人,没有亲人来为你祭吊,但仍逃不脱他人在唏嘘之后,又‘已歌’的事实。

我想,能对生死持有淡定的感情,固然是洒脱、诗意,但这份洒脱却不是始终都不变的。譬如吧,人年轻时心无所牵、身无所系,自然可以无畏生死。可是若干年后,待你有了家庭,从此身担责任、心系老小,就多了份对世间的眷恋。又过了若干年,子女们都已长大,也能自食其力,你便又少了一份牵挂。可再过若干年当你又有了孙辈需要你来照料,你也想看着他成长,便又……

就这样随着责任的来去不定,人的生死观也随之往复无据。但我以为无论在何时,都还需有一份坚守。那就是当你眷恋时,在尊严、大义面前不可太畏死。当你豁达时,在责任和亲情面前又不可太避世。

记得英国曾有句谚语,“死往往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的太晚”,我觉得没有比这句话更精确的概括出人对生死的无奈。至于说到死来的是否及时,还是由我们自己作一篇祭文或挽诗来看吧!

                                                

                                         2008310 1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