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退 却 与 反 攻 (此文由博主编写)
第一节. 退 却
退却(后退行动)是指处在优势敌军进攻面前,考虑到战场态势尚不利,目前的战斗中又不能击破其进攻,为保存自己,以空间换时间,调动敌人,改变战场态势,待机破敌,停止当面的战斗,采取有计划的转移行动。退却的方式包括:撤退和运动(机动)防御。撤退和运动(机动)防御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武力。
以撤退的方式退却时,首先是脱离敌我胶着状态,迅速甩掉敌人。因此,除迫不得已之外,应力避交战,迅速向指定地区转移。
以运动(机动)防御的方式退却,有多种目的,可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运动,可能是为了箝制敌人的行动,可能是为了消耗敌人,可能是为了诱敌深入,也可能是单纯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运动(机动)防御的目的可能是单一型的,也可能是复合型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在实施运动(机动)防御作战中,有的是尽快甩掉敌人,有的则是始终与敌人保持若即若离的胶着状态。
退却者须善用伏击。
选定退却终点。一旦作出退却的决定,就必须根据今后的行动企图在适当的位置和距离上选定退却终点,以保障取得必要的休整时间。在选定退却终点时应着重考虑的相关因素:从敌方角度,应考虑到其机动能力及追击速度,后勤跟进和补给能力以及敌战斗力消耗的程度;从我方角度,应考虑到我后卫部队的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我退却部队的退却路线和速度,退却终点的民情、地形和经济状况,我与后方的联系以及我实施反攻的准备程度……等。
退却的顺序:首先调配机动力及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作为前、侧卫,预先在退却路线的后方和敌可能实施平行追击路线上占领有利地形,另外,对那些我可能必经的桥梁、隘路、孔道要抢在敌人之前予以占领。并在退却路线的两侧部署必要的运动警戒分队,尔后,再按先后方机关、后战斗部队的顺序转入退却。
退却中应注意:要保持好后卫、前卫、侧卫与主力间的协同,充分发挥机动能力,注意实施全方位警戒,很好地利用地形、气象和障碍物,并能取得航空火力支援等。退却中尤其需要重视隐蔽企图和实施欺骗;严防敌平行追击部队或空降兵力拦截或切断我退却路线,而航空火力是及时阻滞和破坏敌平行追击和空降兵拦截的最有效手段;退却前和退却中,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激励士气,防止产生失败情绪和溃退。
第二节. 脱敌
脱敌即:与敌人脱离接触,尔后与其保持一定的间距(距离)或迅速拉大间距进而将敌人甩掉。
在实施脱敌行动前,需要查明和掌握的情况主要有:敌我间是否处于胶着状态,我方预备队是否还具备足够的作战能力,我退却部队与后方交通线之间的联系状况如何,当面之敌与我退却路线处于什么角度;地形对我退却有利与否,脱敌行动是在昼间,还是夜间;脱敌行动时的气候状况是否有利……等。
战场上敌我犬牙交错,程度越甚脱离敌人就越困难;特别是当我处于被围状态或敌人机动力占优势时,脱离敌人就更困难;战场上敌我战线分明或我退却的方向是地形复杂的山区,脱离敌人就比较容易一些;我方机动力占优势有助于我摆脱敌人。
当面之敌与我退路呈锐角时的脱敌方法,参见(图409、410、411):
(图409) (图410) (图411)
脱敌的主要战术手段:
全线反击。首先对敌实施全线反击,重挫敌人后,乘其混乱或暂时处于守势之机,迅速脱敌。
反冲击。首先以部分兵力,向对我退却路线威胁较大之敌所在地段实施反冲击,乘其混乱或暂时处于守势之机脱敌,虽说对我脱敌行动很有利,但作用比较短暂。
利用夜暗脱敌。尽量利用夜暗实施脱敌行动,昼间脱敌,是不得已而为之。
利用有利地形脱敌。我占据有利地形的部队掩护其他部队先行脱敌,尔后再作为后卫部队掩护主力撤退。
利用有利天候脱敌。有利的天候大多是很偶然的,例如:雨、雪、雾、霾、沙尘暴……等有利于退却的天气,只有出现时才可能利用。
使用航空火力、布雷或核、生、化武器遮断法阻隔敌人,掩护我脱敌。
如果,只有我某部顽强地阻击敌人,才能使其他部队摆脱敌人时,只有命令该部死守,以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
第一梯队的脱敌顺序,通常先从受对手压力小的地段开始。但有时因退路或地形的原因,也可能会从受对手压力大的地段开始。
如遇到(图412)所示的情况:
(图412)
A受对手压力大,但A即使被敌突破,在C阵地存在期间敌也难以顺利推进。
然而,如果先让B脱敌,敌人就会向A的退路逼近,使A的脱敌行动变得困难或不可能,而C也不可能有效地阻止敌人向A两翼迂回。因此,脱敌行动应先由A开始。
在敌我间形成足够间距,是阻止敌人追击或掩护我转入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办法是设法增强我方相对运动力,具体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削弱敌运动力,二是增强我运动力。
削弱敌运动力有效办法就是:阻滞敌人的追击。利用有利地形结合障碍性地形地物阻击追敌,还可以航空火力、空降兵力、布雷或核、生、化武器迟滞追敌。
增强我运动力主要做法是:在阻滞敌人的追击的同时,充分调动、利用一切机动装备(包括调动社会上的运输工具),大力加强自己的机动能力,快速撤退(用速度换取时间)。当拉开足够的距离后,选择有利的地形,迅速集中足量的运输和土工作业工具,在追敌赶到之前构筑并建立稳固的防御阵地,可有效地掩护主力摆脱追敌或转入防御。
退却方向的确定,主要是以确保我后方交通线为前提。即使是迫不得已时,也要尽量选在尔后易于向我后方交通线靠拢的方向上退却,即:要确保我回旋轴线地域。
如果敌即将对我形成包围态势,我不能再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退却,为避免被敌包围,只有暂时向偏离后方交通轴线的方向退却,尔后再设法向我后方交通轴线或后方基地的方向靠拢。
假如敌情或地形不允许我沿自己的后方交通线退却,而必须沿我不情愿的路线退却,那么,我就要尽可能选择易于获得补给的方向退却。
离心退却不是四散而逃,而是由通常的一个向心退却变为两个或多个向心退却。实施离心退却的情况主要有:中央被敌突破后的退却,或敌人机动力过于强大,为避免被敌聚歼而被迫采取离心退却。离心退却可产生诱使敌人分散的效果,可使敌沦入内线,我跳到外线,利于我战略机动。对我不利的是:不易隐蔽企图,此时的我往往不具备充分利用外线作战之利的能力,兵力极度分散。因此,离心退却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可常用。
跳到外线的部队,退却的终点应尽量选在:“尾”靠我交通线,“首”逼敌交通线或敌后方基地的有利位置上,二者,至少据其一。
向心退却(求心退却)是指:处于周围各个方向上的部队,向位于中心的地区进行退却。目的是集中兵力,寻求有利战机,选择好打目标,各个击破敌人。该退却方法,利于掌握力量实施作战行动。但是,如果不是为了各个击破作战,而仅仅是单纯的退却,则无需退却部队过于集中,这样容易因兵力兵器过于集中而遭受敌远程机动火器的杀伤。通常应是分几路退却,但要注意各路间的相互策应。
须转入外线作战的几种情况
内线虽说利于各个击破作战,随着现代化军队机动、侦察和通信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处于劣势的军队在内线实施各个击破作战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危险性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以下情况,就应考虑主动转入外线作战。如:地形、气象、通信和机动能力等条件的限制,难以集中优势兵力;我方的总兵力无法取得对敌任何一支分进兵力的优势;内线作战的区域过于狭小;虽歼敌一部,但仍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各个击破作战打成了“夹生饭”;指挥员的指挥作战经验不足;转入外线作战,更有利于打破敌人的围剿……等。
此时,内线指挥员要审时度势,赶在包围圈合拢之前果断及时地跳到外线去,在袭扰敌后方基地以及交通运输线的过程中寻机歼敌。
第三节.进攻顶点
进攻顶点通常是指:进攻方因战线延长、战场扩大、补给线延伸、后勤供应困难、兵力兵器消耗严重……等原因,进攻能力发挥到极限的那一刻,即所谓:“强弩之末”。但是,进攻顶点也可能是进攻方已达成作战目的,在预有计划的进攻终点上停止了战斗。进攻顶点可区分为战役进攻顶点和战术进攻顶点。
战役进攻顶点出现的原因通常是:
(1)前线贮存品已消耗殆尽,后方补给不足或中断;
(2)为保护后方交通线,分散了兵力,致使进攻力量出现不足;
(3)防御方进入了易于防守的地区;
(4)进攻部队因长时间作战,筋疲力尽、斗志涣散;
(5)由于守方的有效抵抗,攻方损失严重,双方兵力对比发生逆转;
(6)守方得到后方部队增援;
(7)进攻部队已达到作战目的……等。
在实战中,以上诸种因素均可导致进攻战役达到顶点,为此,战役指挥员要努力限制不利因素的出现,并在不利因素出现之前达成作战目标。
战术进攻顶点出现的原因通常是:
(1)当进攻方遇到无法绕过的敌重兵防守地域或敌占据了易于防守的地形;
(2)进攻部队精疲力尽,人员、装备损失过大,预备队以及其它后续力量已用尽;
(3)燃料与弹药补给严重不足或中断;
(4)防御方投入了新锐力量,并已着手实施反击。
(5)进攻部队已完成战斗任务。
为此,战术指挥员在战斗过程中,要不断采取措施,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过早出现。
总之,进攻方未达到作战目的进攻顶点,对于攻方和守方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就攻方而言,必须谋求在部队到达进攻顶点之前达成战役、战术目标,否则,就应修改作战计划或重新调配力量,或相应地将其作战行动分为若干阶段实施;就守方而言,必须谋求使敌人的进攻在未达成战役、战斗目标之前即进入进攻顶点。
作战行动一旦开始,指挥员就必须及时察觉何时已经到达顶点或即将到达顶点。进攻时,必须在顶点出现之前,适时转入防御;防御方,要千方百计促成进攻方在达到作战目的之前进入进攻顶点,并在其到达进攻顶点之时,及时进行反击。由此可见,进攻方未达目的的”顶点”是攻防作战样式转换的连接点和时机。
回顾战史,因对进攻顶点的误判,退者没有抓住战机,攻者而遭惨败的战例屡见不鲜,所以,对进攻顶点的判断准确与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何确认退却终点与进攻顶点。退却终点一般应选在战局转折点到来的同时或之后,及时转入反攻,攻方的进攻顶点对于退却一方来说往往是战局发生转折的重要机遇,对于这个“机遇”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及时扭转战局;对于进攻方来说,进攻顶点一般应选在战局转折点临近之前,如敌情不明,宁早勿迟,及时调整战场态势,转入防御或撤出战斗,以免陷入被动。但是要明了,当进攻到达顶点时,立即由进攻转入防御是及其困难的。这是因为进攻部队由进攻战斗队形迅速转变为防御战斗队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更何况有时还需要构筑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当进攻临近战局转折点前,应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节.战局转折点
战局转折点(又称:战斗力转折点)是指:使敌我双方态势和兵力对比发生逆转的点,或者是可转换基本作战类型的行动点。战局转折点的标志是攻、守易手。进攻顶点不一定都是战局转折点,参战双方对战局转折点要做出准确地判断,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尤其作为原进攻方,一旦判断失误,很可能会遭受重创。
战线的延长和兵力分散是形成战局转折的主因。为了在战场上约束退却方,往往会造成攻方战线延长、战场扩大、兵力分散,后勤补给困难,从而导致攻方单位正面上的战斗力劣于对方的战斗力。攻方已是精疲力竭之时,既是退却方集中优势兵力转入反攻之机。
形成战局转折点的主要原因是:攻、守双方的后勤补给、兵力对比及兵员劳逸状况发生逆转。
进攻方由于不断的攻击前进,后方交通线必然会不断延长,后方补给能力不断减弱,战斗力的维持能力也随之逐步减弱,从而导致战斗力逐步下降;相反,防御一方在退却中后方交通线却在逐步缩短,兵力在退却中越来越集中,后方补给越来越容易,从而提高了作战能力,如(图413)。
上述现象往往在战争指导或者大兵团战役作战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有时在战术范围中的扩张战果和追击等阶段也会出现。
可致使战斗力增强的原因,如:得到增援,在退却中收拢兵力,距后方基地渐行渐近,在双方互动中态势好转。通常,退却一方在增强战斗方面比攻者有利。
(图413)
可致使战斗力减弱的原因,因作战造成的摩擦必然导致参战各方的战斗力下降,而这其中进攻方的战斗力消耗速度通常比退却方快。致使进攻方战斗力下降的因素,主要有战斗减员、物资消耗、人员疲劳以及地形不熟、水土不服或气候(如:酷热、严寒)不适……等。
攻方进入战局转折点的示例,参见(图414):
注:A为进攻方,B、C为退却方。
A>B、A<C;
A进攻B,B在运动防御中逐步后撤;
C正在增援B的前进途中,假定C在A已几乎将B消灭时到达。
(图414)
在该前提下,可推导出如下三种情况,参见(图415):
第一种,A竭尽全力全歼B,但A因忙于与B作战而不及时转入防御且战斗力又受到较大消耗。当援军C到达战场时,疲惫不堪且兵力薄弱的A去迎击C肯定是凶多吉少。
第二种,A未全歼B,虽然A自身消耗不大,由于恋战而不及时转入防御,不得不仓猝应付C与B残部的合力进攻,所以,很容易陷入被动。
(图415)
第三种,A提早转入防御,以充分地准备从容应对C与B的合力进攻。如果态势不利,A也可甩掉B,提前撤出战场,避免与C、B进行不利的决战。
综上所述,第三种情况作为A的战局转折点比较合适,可使A有充裕地时间转入防御或撤出战斗;不过,第一、二种情况,如果A在C赶到之前抓紧时间全歼B或对B进行适当地打击,之后及时转入防御或撤出战场,那么,第一、二种情况比第三种情况更胜一筹,但有一定的风险。
当然,在实际战斗中,当A接近战局转折点之前能否对B实施最后一击,还须根据C的机动速度,开进路线的路况,C与B的距离,A方剩余战斗力的作战能力等做出判断。另外,还需A方具有更高一筹的指挥能力。
攻方到达战局转折点之前,防御方的主要行动手段有:防御方正面阻击部队始终与进攻方的先头部队保持胶着状态;利用地形,扼守阵地,尽量消耗进攻部队的有生力量;利用地域空间,诱使敌人的兵力向远离其后方基地和对其不利的方向推进;使用地面远程火力,实施纵深火力突击;在其推进路线前方,坚壁清野;使用空中力量对敌后方交通线实施空中遮断;以小部(分)队或游击队,在其后方不间断地袭扰、消耗、疲惫进攻部队,切断其补给线并积极破坏敌人的后方基地;开展心理战,瓦解敌军士气等。在敌我互动中,极力破坏敌人的有利态势,建立有利于己方的有利态势;当敌接近进攻顶点时,要以积极的行动,破坏和阻挠对方进行防御部署;迅速向预计战局转折地区调集兵力兵器,准备转入反攻。
第五节.反攻
反攻是指对进攻之敌采取的进攻行动。通常是用于战略范围,如战略反攻;也用于战役范围,如战役反攻。战略反攻,一般是战略防御的最后阶段,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过渡形式,带有战略进攻前夜的性质。
实施反攻作战的条件:当战局转折点出现之时,战斗力对比已转化为我优敌劣;整个战局已明显对我有利;以引诱性进攻或撤退等佯动,诱使敌人陷入不利的态势。
致敌就范的手段:给敌人施以难以释手的诱惑,让敌人顺理成章地投入我佯动圈套;其次是,以某种态势强制敌人就范。诱敌行动一定要显得很自然,不然很容易为敌所识破。诱敌行动一旦被敌识破,反攻行动很可能会反入敌人的陷阱。
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敌人的过失。敌我在作战中发生过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失是非常偶然的,一旦察觉就会立即被纠正。因此,决不能将反攻的希望寄予此,但是,作为指挥员应具备及时发现和利用这种战机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当进攻方尚未接近进攻顶点之前,兵力仍据优势的时候,利用攻方之过失进行的反攻往往仅是局部的。如果,这种反攻能一战扭转兵力对比局势,那么,防御方就可能提前转入全局大反攻,否则,可能仅仅是取得一次局部的战果。
(图416)
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反攻的时机。当进攻之敌兵力尚据优势时,反攻的机遇往往随着敌人对态势的不断调整而瞬间即逝,防御方必须有很敏锐地反应力,才有可能抓住这种机遇。随着攻方兵力不断的减弱,其对不利态势的修复能力也会随之减弱甚至迟钝,此时,捕捉反攻机遇就相对容易一些了。有了反攻的机遇,还须把握好反攻的时机。善于捕捉反攻的机遇和把握实施反攻的时机,是是否能利用好这种战机的关键。
反攻时机的确定:当攻方战斗力明显不足且后续力量枯竭,攻防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或因酷热、严寒、饥渴或连续战斗,敌极度疲劳、斗志颓废,敌机动装备燃油难以为继;而守方有利的战场态势已经形成,后勤补给与兵力兵器充足,制空(天)、制磁电力量已到位,且进攻准备已就绪;并且,已将敌进攻之主力牢牢地箝制在我方有依托的正面上。此时,应该认为是最理想的反攻时机
反攻,从定下决心到实施须经一个相当的过程,军队规模越大,准备过程就越复杂,占用的时间就越长,往往还在准备过程中战机已浑然消逝。因此,为及时抓住战机,必须对作战进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反攻时机,有比较准确地预见,指挥机关要有反攻的预案,部队要有实施反攻作战的准备。
实施反攻的基本条件:以往,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准备发起反攻的最起码条件是炮兵完成展开。但是,随着现代化战争条件的发展,在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作战中,发起反攻的起码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需要炮兵展开,还须有装甲兵、航空兵、火箭(导弹)和电子技术保障部队,甚至还可能有航天与核、生、化部队的部署与展开过程。
确定反攻的方向:确定反攻方向与选择反攻时机是相辅相成的,要力求做到:首先以有依托的正面防御部队牢牢地箝制住正面进攻之敌。尔后,以优势兵力向
(图417)
进攻之敌较远后方的薄弱部位发动攻击;力量充足时,可同时包围敌人的翼侧及后方的部队;反攻部队与阵地防御的正面部队位置关系,要以不妨碍阵地防御部队随后发起攻击为宜。如(图417):
(A)反攻方向适当;
(B)反攻方向不当。
另外,还可利用敌战线的突出部向敌人实施反攻,即:在敌我彼此起伏的战线互动中寻求反攻战机,切断敌战线凸出部之敌的退路,予以围歼的战法。如(图418):
(图418)
主要手段是采用并肩突破。事先准备好的(战役或战术)机动集群,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随时投入战斗。此时的敌人往往正处在进攻中,战线的波形变换无常,战机稍纵即逝,因此,向敌突出部实施反攻,要做到准、快、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