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民间小军校 //www.sinovision.net/?4979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常用军语详释

已有 3142 次阅读2015-10-14 09:28 |个人分类:军事理论|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当 代 战 术 指 南

前 言

 

战术学是军事学的一类学科,是各级指挥人员注重研究和必须掌握的知识,为适应作战训练、管理教育和学习研究的需要,我们组织编纂了《当代战术指南》。这是一部为完善我军军事学科体系,强化军事理论,丰富现代军事学科建设的工具书之一。

本辞书遴选条目以战术学体系建设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为宗旨,照应未来发展,突出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吸取外军有益精华,赋予新的知识概念,共收集编纂词目1460 条,分战术学理论、综合用语、进攻、防御、战斗指挥、战斗中的政治工作、战斗中的后勤保障、军兵种运用、行军宿营警戒、战术训练等10 个部分,约55 万字。

词条释义功能、注解要旨。层次内容、学科特点力求简明精粹,完整准确,逻辑清顺,程式规范,且在编排组合上注意把相关的条目排列在一起,使独立的单元知识形成学科整体。本指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编纂,刘永杰、王可夫、郭常山、庞成保、黄培义、李之遇、谢朴等同志统审定稿。在撰写和编审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国防大学出版社的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编 者

 

     

 

一.战术学论……………………………………………………………………………………2

二.综合用语……………………………………………………………………………………33三.进攻…………………………………………………………………………………………60四.防御 ………………………………………………………………………………………126五.战斗指挥…………………………………………………………………………………169六.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207七.战斗中的后勤保障 ……………………………………………………………………215八.军兵种运用………………………………………………………………………………224九.行军、宿营、警戒 ……………………………………………………………………307十.战术训练…………………………………………………………………………………325

 

 

 

 

 

 

  战术学理论

战术学  研究战斗规律用于指导战斗实践的学科。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研究的对象是战斗,研究范畴涉及战斗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战斗实践经验,揭示战斗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指导战斗的系统理论。战术学源于战斗实践,是战斗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政治、经济和军事技术的制约,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等过程。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指导作战实践的兵书《军志》、《军政》和《令典》。春秋末期的孙武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作战中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加以概括和总结,著《孙子兵法》,提出攻守、胜败、虚实、奇正、迂直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普遍军事规律。继《孙子》之后,相继出现《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兵书,从不同的侧面对作战理论问题作了阐述。在外国,波斯和古希腊、古罗马,研究作战理论也较早。色诺芬的《长征记》,韦格蒂乌斯的《罗马军制》,从多方面展开对作战理论的研究,提出战斗制胜取决于运用武器的技巧,精锐之师必胜,乌合之众必败,出奇可慑服敌人等反映战斗规律的理论,表明古代军事学形成的同时,战术学己开始萌芽。随着作战实践活动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经过漫长的年代,作战理论才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有了战略、战术之分,促进了战术学的形成。19 世纪初德国的比洛,把军事科学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部分。19 世纪中叶,瑞士的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把军事科学划分为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五部分,把战术与战略、大战术加以区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斗学以战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战斗的本质,战斗的目的、原理、特点和分类;论述了进攻、防御、指挥、协同等战斗的一般原则,从而为战术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19 世纪后期,中国、日本、德国都先后出版了战术理论的专著。20 世纪以来,各种新式武器大量用于战场,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促进了战术和战术学的发展。原苏联提出了军事学术由战略、战役法、战术构成,使战术学的研究范围趋向专一。新的武器技术和新兵种在战场上出现,合同战术的产生,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开始成为战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使战术学逐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开始,就立足于劣势武器装备的实际,着重探索弱军战胜强军的规律,吸取先进的战术思想,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战术理论。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战术理论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在人民战争理论的各个方面。毛泽东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作战指导规律和战术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在已建立的人民战争战术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吸取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打歼灭战等理论。建国后,在以我为主的思想指导下,着眼未来,面向世界,加强了战术理论的研究,出版了陆海空军及其各兵种的战斗条令;在继续发展陆军、海军、空军战术理论的同时,相继创立和发展了各兵种的战术理论。80 年代,出版了军种、兵种战术学,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战术学理论体系。

战术学理论体系,是战术学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的整体,通常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组成。基础理论包括: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原则;战斗的本质和要素,战斗的特点和规律,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战场环境、战斗力量、战斗指挥及其对战斗进程和结局的影响。应用理论包括:各种类型战斗的特殊规律,攻防战斗的理论及其运用,特种战斗的理论及其运用,战术范畴的移动、驻止和变更部署组织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战斗保障的内容及组织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战术学学科体系是由各分支学科形成的整体,通常由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和兵种战术学组成。中国目前已设置的战术学分支学科有:合同战术学、空军战术学、海军战术学、导弹部队战术学和陆军兵种战术学。合同战术学,是研究诸军兵种合同战斗规律的学科,建立在军种、兵种战术学基础上的主导学科,对军种、兵种战术学具有指导作用。军种战术学,是研究军种战斗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本军种组织实施合同战斗的规律,是建立在本军种各兵种战术学基础上的主导学科。兵种战术学,是研究兵种战斗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本兵种在合同战斗中行动的特点和规律,遂行战斗任务的原则和方法。战术学的研究方法,通常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一是研究战史战例,探讨古今中外战斗演变的历史,大量分析各种条件下的战例,研究武器

装备的发展对战斗的影响,从特殊规律中抽象出战斗的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二是进行演习实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演习或实验,考察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新式武器对战斗的影响,提供各种实验数据,检验和发展战术理论。三是实施战术模拟,以战斗经验、武器装备和编制状况为依据,运用电脑,建立模拟战斗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术兵器使用于战场,未来的战斗将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战法,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将发生新的变化,学科区分越来越细,战术学也将开拓新的领域。

战术学学科体系 战术学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统一体。是具有理论层次性的整体。研究和确立战术学科体系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战术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的发展。通常由合同战术学、军种战术学和兵种战术学构成。各分支学科在战术学理论的指导和制约下,通过各二级、三级学科的理论,构成整个学科体系。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学科,学科之间又存在着交叉、渗透。各二级学科是战术学的局部,各三级学科又是相关二级学科的局部,局部组成全局,全局决定局部。通常建立分支学科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编制体制,二是军种或兵种的战斗力,三是理论成熟状况。各个国家根据上述条件,设置不同的分支学科,形成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设有合同战术学、空军战术学、海军战术学、导弹部队战术学和陆军兵种战术学。随着战术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空军、海军诸兵种战术学专著的问世,这些理论正在发展成为新的学科。

合同战术学  研究合同战斗规律用于指导战斗实践的学科。是战术学的组成部分。以合同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合同战术学源于合同战斗实践,是合同战斗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式武器技术装备大量涌现,新的兵种不断诞生,合同战术应运而生,不断深入发展。战后,合同战术居主导地位,理论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多种版本的合同战术学相断问世,合同战术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经历了大量合同战斗,对合同战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后,于1950 1 月编写出版了《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原则》,这标志着合同战术学已经萌芽。此后,又编纂颁布了《合成军队战斗概则》、《合成军队战斗条令》,这意味着合同战术理论更加成熟。80 年代,正式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同战术学、陆军合同战术学、海军合同战术学、空军合同战术学,出版了大量合同战术学专著。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合同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战斗的本质和特点,战斗力诸要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联系,合同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合同战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合同战术的影响,未来合同战斗的发展趋势,合同战术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合同战术学的方法等。合同战术学是建立在军种、兵种战术学基础上的主导学科,对军种、兵种战术学具有指导作用,又受军种、兵种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合同战术学的研究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一是研究合同战斗战例,探索合同战斗演变规律,分析武器装备对合同战斗的影响,从特殊规律抽象出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二是进行演习实验,考查不同条件下合同战斗特点,检验和发展合同战术理论。三是实施战术模拟,运用电脑,建立模拟战斗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检查合同战术的可行性。随着高技术兵器使用于战场,未来的合同战斗将出现新特点,合同战术理论将发生新的变化,合同战术学也将开拓新的领域。

陆军兵种战术学  炮兵战术学、装甲兵战术学、工种兵战术学、通信兵战术学和防化兵战术学的总称。是战术学的分支学科。各兵种的战术学以本兵种在合同战斗中的实践为研究对象。陆军兵种战术学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源于本兵种战斗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后,对陆军兵种的战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相继编写出版了各兵种战斗条令,这标志着陆军兵种战术理论的成熟。80 年代,相继出版了陆军诸兵种战术学专著,正式建立了陆军兵种战术学。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陆军兵种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本兵种实施战斗的特点、原则和任务;战斗力诸要素和发展变化;战术理论体系以及形成和发展;现代条件下本兵种遂行战斗任务的特点、佯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任务、方法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

炮兵战术学  研究炮兵战斗规律用于指导炮兵战斗实践的学科。是陆军兵种战术学的组成部分。以炮兵在合同战斗中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炮兵战术进入了成熟阶段,多种版本的战术学相继问世,理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促使了炮兵战术学的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战术学于80 年代正式建立,并编写出版了炮兵战术学专著。1985 年,国务院批准将炮兵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炮兵的任务;炮兵战斗力诸要素及其发展变化;炮兵战斗特点和原则;炮兵战斗的组织实施方法;炮兵战斗部署和运用,战斗指挥、战术协同和各种保障;炮兵战术的形成和理论体系、研究任务和方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炮兵战术学是系统化的炮兵战术理论,是炮兵战斗经验理论化的认识,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陆军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陆军战术学的发展。主要研究方法是战例剖析、演习试验和战术模拟。

装甲兵战术学  研究装甲兵战斗规律用于指导装甲兵战斗的学科。是陆军兵种战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装甲兵在合同战斗中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兵战术发展很快,战术理论建设更加成熟,装甲兵战术学专著问世,促使了装甲兵战术学的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于80年代出版了装甲兵战术学,正式建立了装甲兵战术学。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装甲兵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装甲兵的特点;装甲兵战术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任务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在合同战斗中的地位;组织实施战斗的原则、方法、程序、指挥、保障等。装甲兵战术学是系统化的装甲兵战术理论,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陆军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陆军战术学的发展。在一些国家,装甲兵战术学是陆军战术学的主体。

工程兵战术学  研究工程兵遂行工程保障和战斗任务规律用于指导工程兵战斗的学科。是陆军兵种战术学的组成部分。以工程兵在合同战斗中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程兵的技术装备器材发展很快,工程兵战术理论有了长足进步,工程兵战术学专著问世,促进了工程兵战术学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于80 年代编纂出版了一批工程兵战术专著,工程兵战术学发展成独立的学科。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工程兵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兵战斗保障的任务;工程兵战斗力诸要素及其发展;工程兵战术的形成和理论体系;工程兵战斗特点和原则;工程兵战斗的组织实施方法;工程兵的战斗部署、战斗指挥、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工程兵战术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工程兵战术学是工程兵系统化的战术理论,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陆军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陆军战术学的发展。研究方法是战例剖析、演习试验和战术模拟。

通信兵战术学  研究通信兵战斗保障规律用于指导通信兵战斗保障的学科,是陆军乓种战术学的组成部分。以通信兵在合同战斗中的保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信技术装备器材发展很快,通信兵战术理论逐渐成熟,多种通信兵战术专著相继问世,促进了通信兵战术学的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0 年代出版了一些通信兵战术专著,正式建立了通信兵战术学。1985 年,国务院批准将工程兵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通信兵战斗保障的任务;通信兵保障能力诸要素及其变化;通信兵战术的形成和发展;通信兵战斗保障的特点和原则;通信联络的组织实施方法;通信兵战斗部署、指挥手段与技术保障;通信兵战术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通信兵战术学是系统化的通信兵战术理论,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陆军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陆军战术学的发展。研究方法是战例剖析、实践检验和战术模拟。

防化兵战求学  研究防化兵遂行战斗任务规律用于指导防化兵战斗的学科。是陆军兵种战术学的组成部分,以防化兵在合同战斗中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防化技术装备发展很快,防化兵战术理论逐渐成熟,多种防化兵战术专著问世,促进了防化兵战术学的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0 年代出版了一些防化兵战术专著,正式建立了防化兵战术学。1985 年,国务院批准将防化兵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防化兵的特点;防化兵战术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任务和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在合同战斗中的地位;组织实施战斗的原则、方法、程序、指挥、保障等。防化兵战术学是系统化的防化兵战术理论,是建立在陆军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陆军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陆军战术学的发展。研究方法是剖析战例、演习、试验和战术模拟。

海军战术学  研究海军战斗规律用于指导海军战斗实践的学科。是战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海上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形成指导战斗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海军战术。海军战术源于海上战斗实践,是海军战术理论建设发展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海上战斗丰富和发展了海军战术,使海军战术理论建设发展很快,海军战术学逐渐形成一门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后,就编写出版了海军战斗条令和教令,一批海军战术理论专著相继问世。80 年代海军战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海军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基础理论包括:海上战斗的实质;战斗诸要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联系;海军战术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现代海上战斗的特点、原则和主要样式;海军技术装备的发展对海上战斗的影响;未来海上战斗的发展趋势;海军故术学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应用理论包括:海上战斗的准备和实施;海军兵力的使用原则;海上战斗的指挥和协同;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海军战术学是系统化的战术理论,是建立在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战术学的发展。海军战术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包括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乓和海军陆战队等战术学。研究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一是研究海上战斗战例,探索海战演变规律,研究武器装备对海战的影响,从特殊规律中寻求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二是进行演习实验,考察不同条件下海上战斗特点,检验和发展海上战术理论。三是实施战术模拟,运用各种模拟器材,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检查战术的可行性。随着海军装备的发展和大威力兵器的出现,海军战术学理论将有新的发展,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将进一步丰富。

空军战术学  研究空军战斗规律用于指导空军战斗的学科。是战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空中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战斗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形成指导战斗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空军战术。空军战术学源于空中战斗实践,是空军战术理论建设发展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战斗,丰富和发展了空军战术,使空军战术理论建设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一门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后,就编写了空军战斗条令和教令,一批空军战术理论专著相继问世。80 年代,空军战术学成为独立学科。1985 年,国务院批准将空军战术学列入国家科学体系。基础理论包括空军战斗的本质:空军战斗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空军战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空军战斗的特点、原则和样式;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对空军战术的影响;未来空军战斗的发展趋势;空军战术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应用理论包括组织与实施空军战斗的一般方法;空军各兵种和专业兵的战斗特点、战斗能力和使用原则;空军战斗指挥、战术协同、战斗行动和战斗保障;空军战术学是系统化的战术理论,是建立在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战术学的发展。空军战术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包括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等战术学和专业战术理论。研究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一是研究空中战斗战例,探索空战演变规律,研究武器装备对空战的影响,从特殊规律中找出一般规

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二是进行演习实验考察不同条件下的空战特点,检验和发展空战战术理论。三是实施战术模拟,以电脑等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检验空战理论的正确性。空军战术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成果已反映在条令、教令、纲要和专著中。

导弹部队战术学  研究导弹部队战斗行动的学科。是战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导弹部队的战斗行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导弹部队战术学源于导弹部队战斗实践,是导弹部队战术理论发展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局部战争的实践考验,导弹部队的战术理论发展较快,一些战术理论专著相继问世。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66 年建立导弹部队后,编写出版了导弹部队战斗条令和指挥教令,并于80 年代形成了导弹部队战术学。内容包括导弹部队的特点,导弹部队战术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任务,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以及组织实施战斗行动的原则、方法、程序、指挥、保障等。导弹部队战术学,是系统化的导弹部队战术理论,是建立在战术学基础上的学科,受战术学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战术学的发展。主要研究方法是剖析战例、演习、试验和战术模拟。

战术后勤学  研究战斗后勤保障规律,指导战斗后勤保障实践的学科。源于战术后勤保障实践。是军事后勤学体系中的一个学科,受战术学、战略学的指导,与战役后勤学交叉和渗透。以战术兵团准备与实施各类战斗后勤保障的实践和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战后,战术后勤理论发展很快,大批战术后勤理论专著相继问世,战术后勤学逐步形成一门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后编纂了一些战术后勤经验总结,出版了多种战术后勤理论专著,80 年代战术后勤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战术后勤的基本概念;战术后勤的形成与发展;战术后勤与战役后勤、战略后勤的关系;战斗行动与战场环境对战术后勤的影响;战术后勤的任务、作用、基本特点与原则;战术后勤组织指挥;战术后勤力量的运用;特殊条件下战斗后勤保障组织与实施;兵种战术后勤保障;部队行军与输送时的后勤保障;战术后勤防卫等。研究方法:一是研究战术后勤保障战例;探索战术后勤保障规律,从特殊规律中找出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二是进行演习实验,摸索不同条件下的战术后勤保障方法,检验和发展战术后勤理论;三是实施战术模拟,运用电脑和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论证战术后勤理论的可行性。战术后勤理论,将随着战术理论的发展,部队编制装备的变化,不断修正、充实。

战术学理论体系  战术学理论知识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1812年,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冯·克劳塞维茨,将战术学理论分为战斗的一般理论和应用战术。1966 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编写的战术学,将战术学理论分为一般理论和应用理论。198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编写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认为战术学理论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1987 年,大连陆军学院编印的《战术学基础》,主张战术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后来越来越多的战术学理论研究者都赞成,战术学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基础理论着重揭示规律,阐述基本原理、原则,是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起着指导作用,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应用理论以基础理论揭示出的规律为起点,研究各种类型战斗的特殊规律,阐述战斗行动的理论,是理论体系比较活跃的部分,随着战斗条件的变化而发展。战术学理论体系,通过战术学学科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随着战术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增新知识,形成新的结构。

战术学基础理论  研究战斗基本规律的重要理论。是战术学理论的重要部分。1966 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编写的《战术学》,认为一般理论研究战斗的特点,探讨组织与实施战斗的方法,揭示战斗的一般规律,确定战斗行动的原则和方法。198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陆军学校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提出了研究战斗的规律,形成系统的基本理论。1987 年,大连陆军学院编写的《战术学基础》,明确提出基础理论主要阐明战斗一般规律和特点,研究战术发展与战斗指导的基本原理,明确各种战斗分类,制定军队战斗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越来越多的战术学研究者,都倾向于战术学基础理论。包括:战斗的本质、特点、规律和原则;战术与战术学的形成与发展;战斗基本要素;技术兵器在战斗和战术中的作用、影响,战术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战术的发展趋势。

战术学应用理论  研究组织实施战斗的理论。是战术学理论的组成部分。1966 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编写的《战术学》,认为应用理论是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战斗组织与实施,探索各种战斗的指挥、保障等方面的问题。198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提出了战术学的应用理论是研究各种战斗的特点及其组织实施方法。1987 年,大连陆军学院编写的《战术学基础》,提出应用理论是着重阐明各种特定条件下,不同战斗类型和不同战斗样式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各军种、兵种的兵团、部队和分队在不同条件下,组织与实施不同战斗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后,越来越多的战术学研究者,都倾向于战术学应用理论内容包括:攻防战斗的理论及其运用,特种战斗的理论及其运用,行动特点及方法;战术范畴的机动、驻止和变更部署的原则和方法;战斗保障的内容及组织实施的原则和方法等。

战术学史学理论  研究战术产生、发展规律的理论。是战术学基础理论的内容。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战术发展规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战术学史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理论工作者主张,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战术和发展,主要特点和规律,揭示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地理环境和其他学科对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剖析战例探索战斗的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理论。

战术学技术理论 研究军事技术与战术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战术学基础理论的内容。1810 年,德国资产阶级军事家冯·克劳塞维茨编写的《战术或战斗学讲授提纲》,五项中就有两项是武器装备的内容。1897 年,日本编纂的《战术学》中,有一章从武器装备论述诸兵种的特点与运用。1933 年,中国张度写的《战术学》,也有一章从武器装备分析介绍各兵种性能。50 年代,苏联出版的《战术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专门有一章论述战术与装备的关系。60 年代,苏联出版的《战术学》,在有关章节中都论述了各时代武器装备特点及其对战术的影响。80 年代,中国出版的战术学专著,都阐述了技术理论。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学》,在绪论中专列一节论述科学技术发展对战术的影响。石家庄陆军学院出版的《战术学》,在决定战术的诸因素一章,将武器装备的因素作为首要因素予以阐述。当前,战术理论工作者普遍主张,他的主要内容是:各个时代军事技术的性能与特点;军事技术对战斗和战术的影响与制约;运用军事技术的基本原则;发挥武器装备作用的艺术与方法;军事技术发展演变的规律,现状与趋势;战斗和战术对军事技术的反作用等。

战术学研究领域 研究战术学的对象和范围。战术学以战斗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战斗本质、特点和规律;火力、突击、机动、防护等战斗因素;军事技术、部队编制、武器装备、地理环境、气象水文等条件;战术思想、攻防战术、兵种运用和后方勤务;行军、输送、宿营和换班;与战略学、战役学、军队指挥学的关系等。着重探讨战斗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战斗规律、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战斗原则和方法,战术的形成与发展等。

战术学研究方法 探讨战术理论的方式、办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历史材料,进行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得出结论。通常有:(1)战例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战斗进行分析,揭示战斗的特殊规律,从特殊规律中抽象出战斗的一般规律,形成概念和系统理论。(2)演习实验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演习和实验,考察战斗现象的变化和结果,找出不同条件对战斗所产生的影响;提供近似实战的经验和数据。(3)战术模拟法。依据战斗经验、武器性能和编制状况,运用计算机进行精确计算和定量分析,作出科学评估,选择正确的战斗方法。

战术学与战略学、战役学的关系 战术学与战略学、战役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所研究的对象在战争中的地位的和作用决定。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是军事学术的主体,分别反映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规律。战略学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战役学研究局部的战争指导规律,战术学研究战斗指导规律。战略学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统领,战役学是战略学、战术学的中间环节,战术学是战役学、战略学的基础。在理论上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各自围绕自己研究领域,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都要遵循集中兵力、知己知彼、主动灵活、密切协同、全面保障等一般原则和共同规律。

地理环境对战术的影响 地形、气象、自然环境对进行战斗产生的影响。是战斗行动的客观基础和战斗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温高低、地形起伏程度、能见度好坏以及风、云,雷、电等,都会给战斗双方造成有利和不利条件。不同军种、兵种部队和不同战斗行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作战,根据参战军种、兵种的要求,除规定登陆日选在新月或满月的前一天到两天外,还要求登陆日和随后的三天,岸上风速要小于5.4 /秒,海上风速要小于10.7 /秒,云底高度不低于3000 英尺,能见度不小于3 英里。组织实施战斗,需从实际出发,趋利避害,把握和利用地理自然环境,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术 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是战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受战略、战役法的指导,又对战略、战役法产生一定影响,需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按战斗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战军种,分为陆军战术、海军战术、空军战术、导弹部队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分队战术和单兵战术。主要内容有:战术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行军、宿营、输送、变更部署和换班,也属于战术的范畴。

战术源于战斗实践,是人们使用武器装备进行战斗实践的反映,受技术装备的制约,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远古时期,使用冷兵器格斗,主要靠力量和智慧,战斗中人们动用计谋合理使用力量获胜,战术从而产生。随着武器装备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战斗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战术也逐步发展。公元前9 世纪前敌对双方战斗,多使用石器和金属戈、矛等兵器,由战车或持冷兵器的徒兵组成的密集的方阵,靠阵形的变换,发挥有组织的对抗力量取胜。战场从平原旷野向山川地区扩展后,方阵发展为多种阵形,依靠步乓、骑兵、水兵合力取胜。公元前4 世纪,铁质冷兵器装备军队,出现了能远射的弩,使密集的方阵向疏散的战阵发展,战斗中采用类似横队、梯队和纵队的队形,先以部分兵力攻击翼侧的弱军,再集中主力合围歼敌,出现了横队战术。根据敌情、地形情况,用伏击、袭击、包围等手段,实施正面、翼侧、斜形攻击,形成多种攻防战法,产生了集中兵力和使用预备队等战斗原则,使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海上战斗,出现了接舷战、撞击战战术。10 世纪后,开始使用冷兵器与燃烧性、爆炸性火器,战斗中采用火器与冷兵器分别编组,前后重叠配置,先以火力杀伤对方,依情从正面突击,或翼侧攻击,产生了线式战术。14 世纪后战斗中火器成了主要的兵器,火力成了战斗的主要手段,逐渐成为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出现了火力、突击与机动相结合的战术,线式战术、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先后产生。18

纪后战斗中使用线膛火器和以机器为动力的兵器,部队机动速度提高,突击力增强,战斗范围不断扩大,情况复杂多变,战斗具有纵深的立体的高速机动的性质20 世纪新的军种、兵种建立,机动兵器不断改进,产生了新的军种战术和兵种战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工程兵、通信兵有机结合,在统一指挥和计划下,按照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实施战斗,产生了合同战术,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合同战术原则。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在长期处于劣势装备的情况下,从战斗实践中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多实施反围剿作战,对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采取奇袭,对运动之敌采取伏击,对不预期遭遇之敌采取急袭,对敌人后方采取袭扰,逐渐形成一套袭击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多在敌后实施小规模游击战,适时集中与分散兵力,转换进攻与防御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战、夜战、袭击战战术。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装备有较大的发展,炮兵、装甲兵的增多和出现,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到后期发展为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使机动灵活的人民战争的战术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战术原则,产生了以步兵为主的诸兵种实施的合同战斗战术。建国后,吸取了长期革命战争和局部战争中战胜强敌的经验,诸军兵种先后建立,人民战争的合同战术又有新的发展。

战术反映战斗的规律,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各国军队总结过去战斗的经验,并从实践中概括了适应本国特点的战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总结历次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挥诸军种兵种各自特长,形成了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战术基本原则。在现代化建设中,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于战斗,这些战术原则得到了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有:(1)知彼知己,克敌制胜。周密组织侦察,查明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敌人可能使用新式武器装备的情况,并对获得的情况分析研究,正确判断敌方企图、兵力部署和行动方法,找出其行动规律,用以组织指挥战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歼灭敌人。(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进攻时,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多面围攻部署,选定一个主要突击方向,给予主要方向部队以较多的加强,实施主要突击;突破后,迅速扩大战果,大胆穿插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防御时,集中必要的兵力扼守要点,控制强有力的预备队,组成有重点的疏散配置的纵深防御,抓住有利战机,以火力打击或反冲击消灭敌人,并灵活机动转移兵力、火力,各个击破敌人。(3)严密部署兵力,充分发扬火力。建立重点、纵深、立体、疏散的兵力部署,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威力,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条件,统一计划火力,灵活实施指挥,适时变换发射阵地,机动兵力火力,集中、突然、迅速、准确、猛烈地打击敌人。(4)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各军种、兵种、部队,在统一的作战意图和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通常以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重点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之间、地面与空中、海上的行动预有多种协同方案,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增强全局观念和时间观念,主动配合,互相支援,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5)力争主动,突然行动。在激烈、复杂、多变的现代战斗中,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审时度势,按照客观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方法,以争取和保持主动权。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善于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各种伪装和欺骗措施,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运用敌人意想不到的兵器和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6)注重夜战近战,发扬优良战斗作风。善于组织和运用伪装、佯动、烟幕和火力掩护等措施,熟练地掌握夜战和近战战法,熟悉夜战技术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巧妙和熟练的动作,以突然、猛烈的近战火力歼灭敌人。战斗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夺取战斗的胜利。(7)周密组织准备,实施全面保障。组织准备工作要精密计划,抓住重点,简化程序,改进方法,熟练使用各种指挥器材,周密、快速地完成各项战斗准备。为保障战斗顺利实施,以必要的兵力和技术器材,严密地组织战斗保障,有计划地使用人力物力,实施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乓器运用于战场,促使军队的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电子对抗能力、指挥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攻防正面和纵深增大,兵力、兵器部署趋于相对疏散,突然集中地面装甲突击和空降突击相结合的战斗将

成为主要样式,空中机动、纵深攻击、垂直包围等手段将广泛采用,战术内容将更加丰富。

合同战术 诸军种兵种协同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分军种合同战术和兵种合同战术。诸军兵种在战斗中协调一致地行动,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对于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有:合同战斗的基本原则,合同战斗的组织准备与实施方法,诸军兵种的运用等。合同战术是在步兵、炮兵协同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炮兵增多,坦克兵、航空兵的出现,无线电通信用于战斗指挥,战斗由诸军兵种按任务或目标、时间和地点协调一致实施,合同战术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队装备了新式武器和器材,使合同战术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逐次形成合同战术的原则,丰富了合同战术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合同战术,是在解放战争后期,炮兵和装甲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后,形成了以步兵为主的诸兵种联合实施的合同战术。其主要特点是:(1)在主要方向上、关键时间和地点集中使用诸军种兵种的兵力火力,发挥整体力量,形成对敌优势;(2)建立有重点、疏散、纵深、立体的战斗部署;(3)以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在战斗全过程组织和保持密切协同;(4)地面火力与空中火力结合,压制敌战术纵深,充分利用火力的效果;(5)广泛实施机动,运用袭击、包围、伏击、机降、反击、反冲击和阵前出击等多种手段,杀伤歼灭敌人。基本原则见战术。

炮兵战术 炮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炮兵战术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灵活地动用炮兵战术,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在1213 世纪中国的宋金、蒙金战争中,已将火炮用于支援步兵和骑兵攻守城寨。17 世纪,炮兵多采取集中多门火炮轰击目标的战法。出现了早期的炮兵战术。20 世纪初,炮兵逐步形成纵深配置和大量集中使用,使炮兵阵地与指挥观察机构分离,实施遮蔽阵地间接瞄准射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炮兵群的战斗编组,进攻战斗分阶段进行炮火准备与炮火支援,防御战斗开始出现炮火反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炮兵战术有了全面发展,强调集中火力于主要方向,打击要害目标,适时机动,转移火力,注重疏散隐蔽配置和实施迅速、准确、猛烈的火力突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形成。强调集中使用和与步兵的密切协同,通常集中参战的全部或大部炮兵对预定目标实施突然、猛烈、准确的突击,还采用炮火反击、游动炮、敌后侦察射击指挥等方法遂行任务。建国后,在炮击金门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取得了特殊条件下的作战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炮兵战术。基本原则是:(1)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在重要时机打击主要目标;(2)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实施火力突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消耗,获取最佳的效果;(3)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火炮性能和数量建立统一的炮兵部署,采取疏散隐蔽的纵深梯次配置;(4)适时、迅速地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5)实施集中与分散结合的灵活指挥,周密组织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使炮兵的火力和机动,按目的、时间、地点与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协调一致,并与航空兵火力及其他火力相协调;(6)周密组织各种保障,努力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炮兵战术需结合任务、敌情、地形等条件灵活运用。进攻战斗中,从掩护开进、展开开始,通常按开进的炮火掩护、冲击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的炮火护送,突击敌全纵深,保障部队突破并不停顿地向敌纵深快速突进,扩张战果。防御战斗,从防御的远接近地开始,在前沿前、翼侧、接合部和纵深内,构成全纵深、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力配系,突击敌人,支援坚守阵地的部队,粉碎敌人的进攻。

坦克兵战术 坦克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亦称装甲兵战术。主要内容有:坦克兵战术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等。坦克兵战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 年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运用坦克引导步兵冲击德军的阵地。1917 年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在炮兵和飞机的支援下,坦克采用交替掩护前进的方法,引导步兵冲击,与炮兵、步兵进行协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查尔斯·富勒提出了摆脱步兵,集中使用坦克部队,充分发挥坦克的快速机动力,使坦克兵战术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坦克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实施突破和快速扩张战果。战后,由于新型装甲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高炮、直升机大量装备部队,坦克兵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坦克战术兵团、部队通常从远距离实施快速开进,行进间发起冲击,不停顿地向敌实施快速突击,迅速分割歼灭敌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兵战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配属步兵部队,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坦克部队,主要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进攻。在防御战斗中,作为预备队使用,或作为坦克发射点,以火力抗击敌__人进攻。有时也作为游动坦克使用。坦克兵战术得到较大发展。基本原则:(1)疏散隐蔽配置。疏散配置在纵深内便于机动、能适时投入战斗的地域,并注意隐蔽、伪装。(2)快速灵活机动。在炮兵、航空兵掩护下或利用不良天候,多路多梯队向攻击方向快速机动。(3)集中突然攻击。及时将主要兵力集中到主要方向,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攻击。(4)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按计划与其他军兵种密切协同动作,充分发挥配属兵种与支援兵种部队的特长,形成整体力量,合力打击敌人。(5)实施纵深攻击。通常采取纵深、梯次部署,编组独立的突击群,力求实施高速的纵深攻击,迅速发展胜利。(6)组织可靠保障。编组运动保障队和机动抢修组,协调坦克克服障碍,及时修复战损的坦克,保障坦克部队顺利遂行任务。坦克兵部队进攻时,主要用于发展胜利,扩张战果,在地面、空中火力掩护下,从行进间展开成战斗队形,向敌人实施猛烈突击,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手段,各个歼灭敌人。防御时,通常在关键时刻向敌实施反冲击、反击,支援主要方向上和处于困难的部队战斗。随着坦克、步兵战车等武器装备的发展,坦克部队的空中机动将增多,战斗样式转换更加迅速,坦克兵战术将进一步发展完善。

工程兵战术 工程兵遂行工程保障和战斗任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原则和组织实施战斗、保障的方法。工程兵战术是17 世纪出现工程兵后,在遂行战斗工程保障任务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形成了一套战斗工程保障原则和组织实施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工程乓编入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开始编组运动保障队、障碍排除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等,用于直接参加战斗或战斗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战术,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完成大量战斗工程保障任务基础上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在合同战斗中,扩展了保障的范围。建国后在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工程保障的经验。提高了工程兵战术水平。基本原则是:(1)从全局出发,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2)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兵力和器材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和工程作业方法;(3)集中主要兵力和工程器材,用于重点战斗工程保障;(4)控制预备力量和适时进行机动,随时准备应付突然变化的情况;(5)按各分队的专业特点和工程装备性能合理编组,确保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6)充分利用地形和就便器材,快速准确地实施工程作业,严密组织各种保障。工程兵战术要结合任务、敌情等条件灵活运用。遂行工程侦察时,须加强警戒和注意隐蔽,并以各种手段结合实施,严防敌人地面和空中的突然袭击。构筑、设置和克服障碍物时,要根据敌情威胁程度组织必要的火力掩护。渡河工程保障作业时,力求架设多种制式桥与就便桥,采用浮桥与门桥漕渡,尽量缩短部队克服水障的时间。野战筑城和道路保障作业时,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的作用,努力做好各种保障,确保重点工程按时完成。

通信兵战术 通信兵遂行战斗保障任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通信联络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通信保障的方法。通信兵战术是伴随通信工具在战斗中的运用而产生发展的。冷兵器时代,主要采取运动通信和信号通信。先是直接传递信息,后来又发展到接力通信。19 世纪中期,开始运用无线电通信,战斗中建立了通信指挥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通信兵采取按专业进行战斗编组,并出现了通信枢纽和通信预备队,通信组织方式和通信兵遂行任务的方法。也由单兵独立传递信息向利用电信设备组网传递信息的方式__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战术,在土地革命战争完成战斗保障任务中形成,随着通信设备和器材的完善和改进不断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合同战斗中,不断扩展了保障范围,丰富了内容,提高了通信兵战术的水平。基本原则是:(1)全面组织指挥、协同、后方、报知、技术保障通信,确保主要战斗方向、重要时节和执行主要任务部队的需要;(2)以无线电为主进行组织,充分发挥有线电和其他通信手段的作用;(3)掌握通信预备队,用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方向;(4)严密组织通信防护,防止敌人杀伤及敌人的侦察、干扰、截收与窃听;(5)密切与作战、侦察、电子对抗和地方邮电的协同,共同完成通信任务;(6)加强通信器材的储备、供应和维修,根据战斗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通信力量。通信保障的形式,主要有按地区统一组织的区域保障,按隶属关系组织的按级保障。无线电台通常组成专向或网路通信,必要时实施越级通信或接力通信。运动通信多采用直接传递,有时也实施中间转递。简易通信一般都按统一规定组织实施。通信枢纽根据战斗发展,适时分批逐次转移或同时转移。无线电通信要按战术要求进行欺骗和静默。

防化兵战术 防化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防化兵战斗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防化兵战术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注重利用有利气象和地形,在重要方向和地段,施放毒剂和对其防护。喷火兵以班、组为单位,编入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在火力掩护下迅速隐蔽接敌,消灭敌火力点和工事内的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调集中保障重点,适时快速机动遂行任务,主动配合其他兵种部队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从20世纪50 年代初,组建了防化兵,逐步形成包括探测、侦察、洗消、喷火、发烟等内容的防化兵战术。基本原则是:(1)从战斗全局出发,积极保障合成军队的战斗行动;(2)集中主要兵力器材,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3)掌握防化预备力量,适时遂行机动任务;(4)注重分散独立行动,善于灵活处置各种情况;(5)主动配合其他兵种战斗,周密组织互相同的协同动作。防化兵通常采取分区、定点、机动、随队方式,对合成军队实施防化保障。核观测一般以交替观测和固定观测方法进行。防化侦察通常采用方向侦察和地域侦察。对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洗消,在战斗情况允许时尽量实施洗消站洗消。

电子对抗兵战术 电子对抗兵遂行电子对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电子对抗的活动。电子对抗兵战术是在电子对抗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出现了电子对抗分队,进行无线电侦听、测向、欺骗和使用通信干扰机扰乱敌方通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雷达侦察、雷达反侦察,电子干扰、电子反干扰和电子欺骗,进一步丰富了电子对抗的内容,使电子对抗兵战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战后,随着制导武器、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电子对抗兵成为陆军的一个兵种,电子对抗成为现代战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战术也有较大的发展。基本原则;(1)组织不间断的电子侦察,迅速查明敌新的辐射源;(2)根据敌人电子设备威胁程度,确定干扰重点和程序;(3)集中力量于主要方向,重要目标和时节,形成局部的电磁优势;(4)隐蔽战斗企图和行动,突然、准确地实施电子干扰;(5)综合运用各种电子对抗手段,把地面、海上和空中各种电子对抗措施结合运用;(6)密切协同,在统一计划下搞好电子对抗兵各分队之间的协同动作。实施电子对抗,要多种手段并用,充分发挥电子对抗兵装备的各种器材的作用,搜索、截获敌人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察明其类型、工作方式、技术参数和部署,协同其他兵种组织对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等系统的电子设备实施摧毁。

侦察兵战术 侦察兵遂行任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侦察的方法,侦察兵战术是在实施侦察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公元前1 世纪,古罗马恺撒大帝在高卢战争中,曾采取派侦察兵、询问居民和审讯俘虏等手段,及时获取准确的敌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侦察兵战术,是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完成侦察保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放战争时期,运用各种侦察手段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实施,而且不断丰富发展了侦察的理论原则,使侦察技术和侦察手段有了较快的发展,观察、窃听、搜索、捕俘、战斗侦察、火力侦察、照像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听、无线电侦收、无线电测向、调查询问、搜索文件资料等成为常用的手段。基本原则是:(1)实施有计划、不同断的侦察。运用各种侦察力量,构成全方位、全纵深、立体的侦察配系,保证有效地获取准确的情报。(2)集中主要侦察力量保障重点。围绕主要侦察任务,有重点地实施,并控制一定的预备力量,适时机动。(3)密切组织侦察协同。充分发挥各种侦察力量的作用,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保障情报分析准确,传递迅速。(4)多种侦察手段结合使用。广泛运用各种手段,保持与敌人接触,监视敌人活动,及时提供战斗所需的情报。组织实施侦察时,需保持行动的秘密,力求隐蔽、突然,避免暴露自己企图,以保障战斗行动的主动。采取各种反侦察措施,重视反侦察斗争。随着新的侦察技术器材的使用,侦察的手段将更多,斗争也更巧妙。

陆军航空兵战术 陆军航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活动。陆军航空兵战术,是随着直升机在战场上的运用逐步形成的。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开始成连规模地使用直升机部队,担任救护、运输、兵力兵器机动等任务。60 年代组建了师规模的直升机部队,并投入越南战场参战,担负侦察、警戒、布雷、扫雷、校射等任务。60 年代中后期,一些国家先后制造了攻击直升机,主要担负护航、反坦克和攻击地面其他目标任务,拓宽了直升机作战使用的领域。基本原则:(1)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采取大编队集中攻击或多方向进行轮番攻击同一目标,充分利用直升机的机动性和火力,突击敌最薄弱的关节。(2)周密组织与航空兵、炮兵、防空兵、坦克兵、步兵的协同动作,形成空中攻击与地面攻击相结合的立体交叉攻击,以提高冲击的强度和速度,增强合成军队突破防御和高速发展进攻的能力,并尽量避开对方防空火力。(3)根据战场态势变化,积极主动攻击,利用隐蔽地形,超低空接敌,从多方向积极灵活向敌攻击。(4)全面组织后勤、技术保障,使每次任务都安排得及时、周到。陆军航空兵进行战斗时,直接对地面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和火力护送;对运输直升机进行护送和掩护;与敌直升机作斗争,进行快速布雷、侦察、通信、校射、电子对抗、机动兵力兵器等。

海军战术 海军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是海军战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海上战斗的方法。按作战类型分为海军进攻战术和海军防御战术。按参加的兵种分为水面舰艇战术,潜艇战术,海军航空兵战术,海军岸防兵战术,海军陆战队战术,以及诸兵种参加的合同战术。

海军战术,产生于桨船时代,来源于海上战斗实践,并随着舰船动力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桨船时代,海上战斗通常发生于濒陆海区。舰队最佳的战斗队形是船只成单横队或半圆队形,采用的战法是接舷战术和撞击战术。帆船时代,舰船舷侧普遍装备了火炮,先后采用舷炮战术、线式战术和机动战术。蒸汽舰时代,机动战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海军潜艇、水上飞机参加海上战斗,产生了潜艇战术和海军航空兵战术,继而又发展到诸兵种合同战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20 世纪50 年代初建立,海军战术在解放沿海岛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反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形成,随着技术装备的改进不断发展。基本原则是:(1)周密侦察,快速反应。运用各种手段,组成大纵深、多层次的立体、复式侦察,及时查明敌舰编队位置、兵力编成、队形、电子设备工作参数等,为指挥员及时定下决心,快速部署提供依据。(2)积极消灭敌人,严密组织防护。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行动,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先歼灭敌编队中的重要目标,再转移兵力歼灭编队中的其他目标,严密组织对敌核、化学武器袭击的防护,有效地保存自己力量。(3)重点部署,疏散配置。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和主要突击对象,实施猛烈突击,以一部兵力牵制敌其他兵力,限制其机动,并掌握一定数量的预备队,为后续突击,争取主动创造条件。(4)先机制敌,先敌突击。采取一切措施,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突击,力争先机制敌。(5)隐蔽突然,出敌不意。严密伪装,实施佯动,积极地实施电子对抗、压制、瘫痪敌电子技术设备,快速机动兵力火器,以突然的行动打敌措手不及。(6)统一

指挥,密切协同。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明确指挥关系,保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协调各兵种的行动,发挥合同作战的整体威力。(7)充分准备,全面保障。战斗准备;力求迅速全面周密,并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队的特长,组织可靠的战斗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现代条件下的海上战斗,同时或先后在空中、水面和水下进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实施超视距攻击,突击兵力通常采取小集群、多方向、多层次和多批次实施攻击,战斗中的兵力、兵器机动和火力机动紧密结合,斗争激烈、紧张、复杂,需根据实际情况活用原则。随着高技术兵器在海战中的运用,兵力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威力将进一步加强,海军的战术手段也将进一步发展。

海军合同战术 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战斗的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海上合同战斗的方法。海军合同战术,是随着海军成为一个多兵种的军种而发展起来的。1915 年,英国“彭米克利”号水上飞机母舰的飞机,配合水面舰艇用鱼雷击沉了一艘5000 吨级的土耳其补给舰,受到了军界的普遍重视,继而提出了协同进行海上战斗的主张。随着飞机性能的发展,出现了舰载飞机与水面舰艇协同进行海上战斗,1941 年,英国舰队以舰炮攻击和机载鱼雷攻击,击沉了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显示了舰机协同作战的威力。同时,航空兵与水面舰艇协同对潜艇的搜索攻击,航空兵引导潜艇截击运输船队等战术也相继产生,合同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在海军的广泛运用,海军的合同战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空舰、空潜合同战也进一步完善。海军合同战术的基本原则和运用,见海军战术。

水面舰艇战术 水面舰艇兵力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有单舰艇战术、舰艇编队战术和合同战术。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水面舰艇战术随海战实践产生,先是接舷战术和撞击战术,战斗时,先以弩箭攻击,再以船首冲撞或接舷格斗战胜对方。17 世纪装备舷炮__的帆船问世后,产生了舷炮战术和战列线战术,19 世纪又发展为舰艇机动战术。19 世纪下半叶以后,帆船舰队逐步过渡到蒸汽铁甲舰队,并装备旋转炮塔和水雷、鱼雷,机动战术又有了进一步发展。20 世纪初,随着装甲巡洋舰、战列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的增大,海战通常以水面舰艇相互配合进行,舰炮攻击的战术水平大为提高;在参加、支援登陆作战、进行水雷战等方面的战术也有发展;随着航空兵和潜艇的使用,水面舰艇的防御战术也有很大发展。基本原则是:(1)集中使用,疏散配置。根据敌情和海区条件,选择对己方威胁最大或敌方的要害、编队中突出、孤立好打之舰艇,集中战术突击群,实施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2)隐蔽突然,先机制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掌握敌情,采取各种伪装措施,巧妙地利用地理及海洋气象等条件,隐蔽接敌,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起攻击。(3)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参战的诸舰种进行编队,建立统一指挥组织,严格按协同规定实施战斗,以发挥整体突击威力。(4)严密防御,积极抗击。加强侦察警戒,严密组织防护,适时展开警戒巡逻兵力,在预定的拦截线上抗击敌方袭击,必要时对敌袭击兵器实施早期打击。(5)充分准备,全面保障。战斗准备力求迅速周密,舰艇武器装备保持最佳状态,坚持战备制度,做到常备不懈。战斗保障,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加强侦察、电子对抗、对空和空中掩护等保障。现代条件下的海上战斗将在广阔的海域、空间进行,集中兵力主要体现在集中火力上,战术协同是多舰种、多兵种协同。对水面目标攻击时,航空母舰组成的战术突击群,以舰载侦察机、电子干扰机、歼击机担负战斗保障,以强击机、轰炸机、鱼雷机实施导弹、炸弹、鱼雷攻击;导弹舰艇组成的战术突击群,采用超视距导弹攻击和直接导弹攻击;中小群水面舰艇组成的战术突出群,通常在岸基航空兵、岸基导弹兵支援下,对敌实施多方向、多波次的连续导弹突击,并视情以火炮、鱼雷攻击发展胜利。在防敌水面舰艇袭击时,按护卫目标,派出警戒巡逻,在预定拦截距离外,歼灭敌舰艇兵力。对岸上目标攻击时,一般由火炮导弹舰艇和火箭舰艇分别组成远程火力支援群、近程火力支援群和直接火力支援群,实施火力支援,以突然的火力袭击摧毁对方岸上目标。实施反潜作战时,通常以猎潜艇、驱逐舰、护卫舰或反潜航空母舰组成突击群或反潜警戒幕,实施巡逻搜索,当确认对方潜艇后,及时实施攻击。在执行布雷、扫雷、运送登陆兵等不同任务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潜艇战术 潜艇兵力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潜艇战术是随着潜艇和潜艇兵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交战国开始使用潜艇兵力,通常以单艇隐蔽部署在敌舰船通往基地、港口的必经海域,伏击过往的船只,或潜入敌基地、港口,突然袭击停泊的舰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广泛地使用潜艇兵力,潜艇战术从过去以单艇使用为主发展到以集群使用为主,从水上活动为主发展到水下活动为主,从独立行动为主发展到与海军其他兵力协同为主。基本原则是:(1)行动隐蔽。力求秘密进行准备,采取多种伪装、佯动措施迷惑敌人,实施隐蔽通信,利用敌人防御弱点和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确保潜艇行动的隐蔽性。(2)单艇、小群活动。通常要求单艇进行活动,必要时可由23 艘组成的战术群行动。(3)积极主动。在不违背上级总的作战意图下,积极寻求战机,灵活运用战术,正确机动和使用武器,主动攻击敌人。(4)预先展开在预定作战海区。通常在战斗发起前,在预定__海区隐蔽待机,必要时在海军其他兵力保障下预先展开。(5)集中指挥。通常由组织战斗的指挥员通过设在岸上的对潜指挥机构,实施统一指挥,有时也可由潜艇指挥员实施指挥。指挥时,一般以预案指挥为主,辅以必要的临时指挥。(6)组织全面可靠的保障。采取一切侦察手段,查明作战海区情况,特别是敌防潜兵力活动和预定攻击目标运动情况;在海军其他兵力特别是航空兵对潜艇进行支援和掩护下,消灭敌方反潜兵力和器材;建立可靠的潜艇保障体系,及时进行物质、技术保障。现代条件下,潜艇兵力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在对敌水面舰艇、潜艇和陆上目标攻击时,可根据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潜艇和战斗方法。对水面舰船攻击时,通常使用攻击型潜艇,预先展开在敌舰船必经的航道上,采取伏击或搜索的方法,发现目标后,实施攻击。对潜艇攻击时,通常使用反潜潜艇,配置在敌方潜艇出入基地的必经航道附近,或通往作战海区的海峡、水道,以及战略导弹潜艇的待机和发射区,采取伏击或游荡等活动样式,在准确识别目标后,实施隐蔽、突然攻击。对岸上目标,主要由战略导弹潜艇实施。随着潜艇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潜艇执行的任务更多,战术也将有进一步发展。

海军航空兵战术 海军航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海军航空兵战术是随着军用飞机在海战中的运用而产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飞机由执行侦察任务扩展到空袭和空中拦截,从单机活动发展为编队活动,机种之间有了战术上的协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航空兵大规模地参加海战,广泛地进行海上侦察、轰炸、空战、布雷、反潜和救援,战斗活动采用多机种、大编队、密集队形的集团活动。战后,海军飞机性能、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迅速发展,战斗活动又采取小编队、多批次、多方向、多层次的实施。基本原则是:(1)集中使用兵力。通常将兵力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重要时节,打击主要目标。(2)快速灵活机动。集中使用兵力,一般通过广泛机动来实施,战斗中迅速集中,抓住战机、扩大战果,完成任务后,立即分散或转移,以提高生存能力。(3)隐蔽突然行动。秘密隐蔽地进行战斗准备,以积极的佯动,迷惑敌人,战斗时实施强烈的电子干扰,利用夜暗或复杂气象,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和攻击。(4)密切协同动作。严密组织各机种的协同,充分发挥各机种的作用,并注意与其他兵种的协同配合。(5)组织全面保障。组织可靠的情报保障,及时提供敌军的准确情况。组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不间断地供应各种弹药、器材和物资。特别要加强领航、雷达、通信导航、工程机务和气象保障,确保成功地使用武器,正确地实施导航和确保良好的飞机出动率。航空兵战术的运用,要根据敌情、任务、海区情况,使用不同兵

力,灵活运用原则。随着海上战斗和水中武器、航空技术装备的发展,海军航空兵遂行任务也将不断扩展变化,战术也将更加丰富。

海军陆战队战术 海军陆战队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最初,海军陆战队队员只担任登陆俘获敌人,抢夺财富,破坏敌岸设施,或在刚上以轻武器杀伤敌方人员。18 世纪,发展成为海军的一个兵种,形成了抢占滩头和夺取海军基地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陆战队战术有了全面发展。基本原则是:(1)全面保障,力争主动。海军陆战队在遂行战斗任务时,通常由上级提供可靠的保障,集中多种侦察手段,监视敌方动向,全面搜索敌方兵力部署,防御设施,战区地理及水文气象等情况,确定攻击目标,地域和时机,掌握战斗主动权。(2)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根据敌我兵力对比和战斗任务,制定战斗方案,合理编组兵力,明确任务区分。组织参战兵力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进行演练,以熟悉各阶段的战斗行动,实施指挥和组织协同动作。(3)集中兵力,隐蔽突然。兵力部署有重点,在主突方向上,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辅助方向上节约兵力,并控制一定的机动力量。接敌运动中,运用伪装与欺骗,隐蔽己方行动企图。(4)统一指挥,密切协同。根据战斗任务,建立统一的指挥和可靠的通信联络,并按目的、时间、地点组织协同动作。对同一目标打击时,区分时间和规定突击顺序。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海军陆战队将执行更多的任务,战术也将不断发展丰富。

海军岸防兵战术 海军岸防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海军岸防兵战术主要是随着装备的不断改进而逐步发展的。19 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使用射程近、精度差的滑膛炮,多采用密集配置,分散指挥,集火射击的战法。19 世纪下半叶,线膛炮出现以后,射程增大,准确性提高,多以连配置,实施精确瞄准,交叉集火射击的战法,打击进入射程内的舰艇,保护港口、航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地使用海岸炮掩护水雷阵地,完成封锁海峡和抗登陆作战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岸炮兵在濒海地区的作战中,参加进攻的炮火准备。战后,随着编成内增加了岸舰导弹兵力,逐步产生了阵地突击与机动突击相结合的战法。1982 年的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战中,阿根廷海军采取隐蔽、突然的行动,使用岸舰导弹击伤了英国“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基本原则是:(1)重点配置,疏散隐蔽。根据作战方向、任务、地形条件,以营、连为单位,有重点地配置在海军基地、海峡和敌可能登陆的地段两侧,浅近纵深便于机动隐蔽的地域,构成纵深、多层、交叉、重叠的火网。(2)集中火力,突然打击。火力要集中在主要方向,构成远、中、近相结合的火网,当敌水面舰艇进入有效射程内,敌展开、换乘、变换队形时,以突然、猛烈、密集的火力实施突击。(3)岸防火力与水雷障碍结合,有打有炸。在海岸防御中,通常由导弹、岸炮和海上水雷障碍组成前进防御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和辅助防御地带,并以火力掩护水雷障碍,制止敌人扫雷,迫敌过早展开,充分发挥水雷障碍的打击威力,为岸防兵火力突击创造条件。(4)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岸防兵在合同战斗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攻击目标、射击扇面,射击时间,主动与航空兵,水面舰艇、陆军炮兵加强联系,密切协同;在独立遂行任务时,要按目标,时间组织好各发射单位的火力协同;使用岸舰导弹时,要区分导弹自导雷达的使用频率范围。(5)严密组织,全面保障。各种保障要严密组织,特别是做好对空掩护、侦察、中继引导、通信、电子对抗等保障,以便及早发现目标,及时打击。对弹药、油料、物资保证不断供应,对损坏的武器车辆要及时修理。岸防兵在执行战斗任务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法。对大、中型防御能力较强的舰船突击时,岸防导弹部队可采取集中数个营的火力,实施齐射,力争一次成功地歼灭敌舰;岸防兵炮兵部队通常采用集中火力、集中指挥的方法射击。对防御能力较弱的舰艇编队突击时,岸防兵可采用分配目标,以营或连为单位实施齐射,以便在短时间内消灭更多的目标。对小型登陆舰艇,上陆工具,岸防兵炮兵部队可采用分散射击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将其摧毁。对陆上目标射击时,采用统一计划火力,区分目标、任务,规定射击时间。

空军战术 空军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是空军战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有空军乒种战术和空军合同战术。空军战术源于空军战斗实践,反映了空军战斗的规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主要是单机空中格斗和突击,后来逐步发展为编队空战与轰炸,空中与地面和机种之间协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采取编队空战和集中连续突击的战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20 世纪40 年代未建立,空军战术在保卫祖国领空作战中形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战术水平。基本原则是:(1)集中使用兵力,将主要兵力用于主要方向、重要时节,打击或保卫重要目标,力求多方向、多层次、多目标的同时突击;(2)正确区分任务,按照武器装备性能,合理编组和分配任务,根据战斗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使突击、压制、掩护、保障恰当结合;(3)快速灵活机动,适时迅速集中、分散、转移兵力,灵活使用和变换战法,抓住战机,迅速突击;(4)隐蔽突然行动,实施强烈的电子干扰,利用复杂的气象条件,采取佯动、牵制等措施,在敌难以预料的时间和空域,突然猛烈地打击敌人;(5)集中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动作,按区分空域、高度、方向、目标的方法组织协同,充分发挥参战部队协同作战的整体威力;(6)组织全面保障,加强侦察、通信、电子对抗、后勤、技术等措施,确保战斗行动的安全和顺利。空军战术的运用,注重灵活多变。空中战斗强调积极进攻、力争兵力火力优势和形成有利的起始态势。空中掩护战斗,主要使用歼击航空兵,采取空中截击、空中巡逻、空中护航和空中游猎等战斗活动方法。防空战斗采取统一部署,分区负责,将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电子对抗兵合理编组,构成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协调一致地打击空中目标。支援陆军、海军战斗,通常由不同机种混合编组,以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为主组织实施,歼击航空兵和保障兵力配合,通过航空兵火力准备、航空火力反准备、空中掩护、航空侦察和电子对抗等战斗行动来达成。遂行空中侦察等特种战斗任务时,多以单机或小编队实施,并采取欺骗、佯动、电子干扰等手段,以达到隐蔽突然的目的。

空军合同战术 空军诸兵种进行合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空军合同战术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合同战斗的方法。目的在于发挥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了侦察机、歼击机和轰炸机的协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合同战术有了全面发展,注重诸兵种、机种在统一计划下,在重要方向集中使用兵力,轰炸机在歼击机掩护下实施大编队连续突击,以歼击机为主夺取制空权;在多机种协同下,实施支援作战。随着飞机、导弹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空军合同战斗成为空军战斗行动的基本样式,强调建立高空、中空、低空相结合的战斗部署,以小编队在电子对抗飞机掩护下实施隐蔽、突然的空中突击;以侦察、掩护和压制的作战飞机,进行多机种协同突击;空中斗争和空战斗争紧密结合,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构成纵深、立体的对空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合同战术是在总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经验和解放沿海岛屿作战,保卫祖国领空作战中形成和发展的,并在多次作战中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基本原则见空军战术。

航空兵战术 空军航空兵进行空中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有航空兵合同战术、歼击航空兵战术、轰炸航空兵战术、强击航空兵战术、侦察航空兵战术等。航空兵战术反映了空__中战斗的规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就已按飞机性能区分任务,主要是单机空中格斗和突击,战争中,后期发展到编队空战和集中轰炸,歼击航空兵采取空中待战、巡逻、游猎等方法进行战斗活动,并以随伴飞行的方法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护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编队空战和集中突击成为主要样式,战术上主要强调诸兵种协同战斗,竭力夺取和控制制空权。战后的局部战争中,航空兵多采取小编队、多批次、全天候的战斗活动,注重隐蔽出航和低空突防,将电子对抗贯穿战斗全过程。基本原则是:(1)集中使用航空兵于主要方向,在关键时刻打击重要目标,力争多方向、多层次、多目标的同时突击;(2)隐蔽地进行战斗准备,采取电子干扰、佯动等措施,利用有利的天候、气象,实施低空、超低空突防,积极主动攻击敌人;(3)采取快速灵活的战斗活动方法,迅速适时地集中、分散和转移兵力,力求形成有利的起始态势,抓住战机突然攻击;(4)密切组织与其他参战兵力的协同,充分发挥诸机种的特长,使突击、侦察、掩护、保障机群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攻击敌人;(5)组织全面保障,加强侦察、警戒、通信等措施,做好后勤和技术保障工作,确保航空兵战斗顺利遂行。

防空兵战术 防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防空兵战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主要是将高射炮队或高炮连,展开在重要目标附近和部队主要战斗队形中实施固定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编组高射炮兵群,注重集中主要兵力掩护主要目标,对固定目标掩护采取环形配置或纵深梯次配置,对移动部队的掩护采用要点掩护与跟进掩护相结合的方法。20 世纪中叶,地空导弹和空地导弹使用于战场后,一般是将中远程地空导弹部署在宽大正面上实施区域掩护,以高射炮和远程地空导弹配置在被掩护目标附近进行直接掩护,用机动性强的自行高炮和近程导弹实施机动作战。基本原则是:(1)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用于掩护主要战斗队形和重要目标;(2)将性能不同的防空兵器进行混合配置,构成远、中、近和高、中、低、超低空相结合的多层防空火网;(3)严密组织对空侦察,切实掌握空中敌情;(4)适时迅速地实施兵力火力机动,抓住有利时机突然开火;(5)按任务、空域、高度、时间组织与其他兵种间的协同动作,主动配合被掩护部队、歼击航空珍和友邻防空部队的战斗行动;(6)周密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确保防空兵安全、顺利地遂行战斗任务。防空兵实施掩护时,要根据任务、敌情和武器装备特点,灵活运用固定掩护、目标掩护、区域掩护、要点掩护、跟进掩护、交替掩护等方法,提供切实可靠的掩护。

空降兵战术 空降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空降兵,逐步形成了早期的空降兵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战术有了较大发展,主要强调隐蔽迅速地进行周密的空降准备,根据敌情、地形慎重地选择战术空降场,空降着陆后迅速夺取预定目标,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基本原则是:(1)使用于关键时节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夺取或扼守重要目标;(2)精心选择空降时机、场地、攻击目标,使空降战斗与地面战斗协调一致;(3)采取干扰、佯动措施隐蔽空降企图,迅速、突然地在预定地区空降;(4)尽量在具有制空权的条件下实施,力求在空降过程中形成战斗队形,立即向预定目标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5)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适时进行空中与地面的火力支援和后勤补给。空降兵实施战斗__时,要根据任务、敌情、地形等条件灵活运用原则。空降时多选择在正面部队进攻发起的同时,小规模的空降兵通常不编组后续梯队,力求一个航次空降完毕。对空降地域一般都实施预先或直接火力准备,着陆后通常边打边集结,边恢复指挥,并充分利用空降的突然性,大胆穿插分割,迅速夺占目标。特种空降作战,要速战速决,完成任务后,尽快转移或撤离。

雷达兵战术 雷达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雷达兵战术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强调隐蔽疏散配置,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不间断地获取空中情报。战后,雷达兵的战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原则是:有重点地疏散、隐蔽配置,确保主要方向对空情报的需要;周密组织对敌方雷达的侦察、干扰,积极进行雷达反侦察、反干扰和反摧毁的斗争;严格控制雷达开机的数量、时间,适时转移雷达阵地或改变雷达值勤时间和顺序;加强对雷达阵地的警戒、伪装等措施,防止地面、空中的突然袭击;加强雷达器材的储备和维修,确保雷达正常地发挥效能。

轰炸航空兵战术 轰炸航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轰炸航空兵战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主要实施单机、小编队空战和轰炸,后来出现了轰炸机群在歼击机掩护下实施空中突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航空兵多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采取大编队的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并协同歼击航空兵夺取制空权。战后,特别强调电子对抗,通常以小编队实施隐蔽突然的空中突击。基本原则是:集中使用于决定性的方向,在重要时节突击重要目标;采取电子干扰、隐蔽指挥等措施,突然准确地实施突击;正确选择突击武器、战斗队形、航线、高度和突击方法,尽量避免敌防空兵器的打击;严密搜索并及早发现目标,力争首次进入即准确攻击;加强突击、掩护、保障兵力之间协同,尽量采取小编队、多批次、多方向进入和攻击。轰炸航空兵遂行战斗任务时,通常由歼击航空兵掩护,轰炸航空兵主动协同歼击航空兵夺取制空权。

强击航空兵战术 强击航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强击航空兵战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击航空兵多以小编队的环形队形,实施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强击时主要采取游猎的方法,自行搜索并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基本原则是: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在重要时节突击重要目标的要害部位;以隐蔽、迅速的行动,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摧毁和压制预定目标;按合成军队的统一计划,与地面、水上部队协调一致地行动;采取恰当的战斗队形和突击方法,尽量减少敌防空兵器对己方的危害;严密搜索攻击目标,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和水上目标实施突击。攻击面状目标和较大的立体目标时,通常采用水平轰炸,攻击点状活动目标时,一般采取俯冲轰炸和射击。

歼击航空兵战术 歼击航空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

则,组织准备和实施战斗的方法。歼击航空兵战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歼击机多以小编队或单机进行战斗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双机成了固定的战术和火力单位,大编队通常分为突击队、掩护队、压制队和预备队。各个编队都有自己的战术任务,相互协同实施突击,编队空战成为主要样式。战后,歼击机战斗注重小编队、高速度、全天候、电子战和多种武器合力攻击。基本原则是: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突然实施猛烈的攻击;积极夺取制空权,主动掩护其他航空、地面部队和重要目标;__灵活运用截击、巡逻、阻击、护航、封锁、游猎等方法,力争形成有利的起始态势;加强空空、空地之间的协同,协调一致地对敌进行攻击;增强警戒和电子对抗能力,尽量减少战斗中的损失。歼击航空兵遂行战斗任务时,需根据敌情、任务和天候,灵活地运用战术。

导弹部队战术 导弹部队遂行战斗任务的原则和方法。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组织准备实施战斗活动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导弹部队,产生了早期导弹部队的作战方法,主要是集中使用于对重要目标实施突击。战后导弹部队的战术有了全面发展。地地导弹部队火力注重与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火力结合,对敌深远纵深内的重要战术目标突击;地空导弹火力强调与防空火力协同,构成高中低和远中近的防空火力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0世纪60 年代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战术也随之有了发展。基本原则是:隐蔽疏散地配置在便于遂行任务的地区,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生存力;快速反应,力争主动,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实施坚定、灵活、隐蔽、不间断的指挥;加强侦察、电子对抗等保障措施,确保顺利、安全地遂行战斗任务。战斗中,地地导弹部队需发挥远战能力,实施全纵深打击,广泛实施火力机动,适时集中突击敌战术核武器和重兵集团。地空导弹部队需随时掌握空中情况,积极捕捉战机,集中火力打击敌机。

游击战战术 进行游击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实施游击战战法。基本原则是:(1)积极主动。游击武装通常以主动进攻来争取主动地位,依靠天时、地利、群众等条件,选择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攻势,有效地削弱、消耗、调动、牵制敌人。做到一切行动秘密、迅速,不给敌人可乘之隙,尽量避免遭受敌人袭击。(2)周密计划。每战都有周密的计划,力求把战斗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并根据客观允许的程度,采取多种手段,多方面地了解和掌握敌情,定下决心,作出计划,部署兵力,进行必要的战斗准备和物资器材准备。(3)灵活机动。游击战没有固定的战线,常依当时、当地敌对双方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更作战地区,灵活地使用兵力,巧妙地变更战术。(4)出奇制胜。采取声东击西、隐真示假,虚张声势,伪装欺骗等手段,迷惑、扰乱敌人,使敌防不胜防,选其弱点,在其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用意想不到的战法,进行突然袭击。(5)近战夜战。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隐蔽接近敌人,以抵近火力消灭敌人,使其现代化的远战装备难以发挥作用。(6)速战速决。敌后作战情况变化急剧,定下决心要快速、果断,进行战斗速战速决,不恋战,不纠缠,快打快撤。

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是袭击战,以及地雷战、地道战、围困战、反机降战。依据对象、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采取袭击、伏击、破袭、袭扰等手段。(1)袭击。方式有奇袭、强袭、奔袭和火力袭击。袭击的目标通常根据当面的敌情、地形等具体情况选定,有时也由上级指定。袭击时机,根据敌人活动规律、接敌距离和撤离时间而定,尽量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实施。袭击前,查明敌人的兵力部署,工事障碍以及袭击目标周围的地形道路、居民群众等情况,根据任务拟定计划,准备物资器材。以主要兵力编为突击队,部分兵力编为牵制队,有时还可编组对空火力队和破障队。接近袭击目标后,以突然猛烈的近战火力歼灭敌人。当敌人防备严密,不便靠近目标时,可实施突然猛烈的火力急袭,在给敌以重大杀伤后迅速撤离。对凭借建筑物或工事顽抗的敌人可集中火力予以杀伤,或进行爆破,也可纵火焚烧。袭击成功后,迅速撤离。(2)伏击。方式有待伏和诱伏。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及其行动的情报后,预先将兵力埋伏在敌必经之路的翼侧,待其进入伏击区时,给以突然打击。伏击前,要掌握敌人的动态,熟悉伏击地区情况以及开进和撤退的路线。伏击敌直升机时,还要进一步查明敌直升机具体活动情况。兵力部署,通常将主要兵力编为侧击队,部分兵力编为堵击队和尾击队,必要时还可编组阻援队或预备队。伏击,一般构成袋形部署,对汽车运输队和直升机伏击时,还可采取多点伏击部署。敌人进入伏击地区后,可引发地雷、爆炸物,以及进行猛烈的火力突击,运用堵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将其分割歼灭。

战斗中,要加强对空和对地观察,随时注意敌情变化。伏击成功后,迅速撤离伏击地区。(3)破袭。方式有火力破袭和爆破破袭。实施破袭,要发动人民群众广泛配合,周密细致地组织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破袭目标,尽量选择能给敌造成重大损失,对敌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破坏后又难以修复的设施。组织破袭力量,要根据敌情和任务,编组和部署兵力,以主要力量担任破坏任务。破袭时,先破坏要害部位,后破坏一般部位,必要时进行彻底破坏。完成任务后或敌情严重不宜继续破坏时,迅速组织撤离。(4)袭扰。方式有游猎袭扰,化装袭扰,爆破袭扰,烟幕迷惑袭扰等。可袭扰驻止之敌,也可袭扰运动之敌。袭扰前要查清敌情。对驻止之敌,可采取统一部署,区分地域实施轮番袭扰。对运动之敌,可凭借地形,编组小群,分段射击,杀伤敌人。

日军战术 日本自卫队称战术为“对战斗、部队运动以及维持治安行动进行的计划、准备和指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陆军战术,开始以法国军队后来又改德国军认为榜样,海军战术以英国军队为榜样,强调进攻和奇袭,以近战格斗战胜敌人。明治20年日本士官学校编撰的《战术学》中强调,进攻要集中兵力,实施有重点的部署,以奇袭取胜;防御要攻防结合,防中有攻,用攻势防御打破敌人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军队被解散。1954 年建立陆、海、空军自卫队。战术特点是:(1)集中兵力火力。强调将拥有的战斗力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战斗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关键的时间和地点造成相对优势;师、团均分成数个梯队,前小后大纵深配备;逐次使用兵力,并控制强大的预备队。进攻中集中使用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以尽可能多的兵力兵器加强主攻部队,并赋予较窄的进攻正面,不失时机地予以加强,始终保持强大的突击和火力优势。防御中强调构筑工事和伪装隐蔽,重视近距离火力袭击和侧方火力,出其不意地打击进攻的敌人。(2)实施突然袭击。巧妙地运用战法,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出其不意的攻击,打敌措手不及,并强调战斗中要秘匿企图,采取伪装佯动,制定卓越计划,利用不良天候和夜暗,袭击对方导弹和火炮发射阵地等较弱的目标,一举达成战斗目的。(3)以歼灭敌人为主要目标。进攻时乘胜扩张战果,给敌以毁灭性打击。防御时加大纵深,巧妙地组织火力,由远而近,大量杀伤敌人。(4)广泛实施兵力火力机动。通过机动取得有利态势。进攻中以迂回包围歼灭对方,只有特殊的情况下才实施正面突破。防御中强调灵活运用兵力火力,实施广泛的机动,并以积极果敢的行动不断实施反冲击。(5)重视夜战。要求部队熟悉夜间行动,充分利用夜暗进行战斗。(6)发挥合同作战威力。周密地组织攻击部队与支援部队、友邻部队的密切协同,特别是搞好步坦、步炮协同。各协同单位要服从统一的指挥,严格遵守协同计划,主动地密切配合。(7)保持高度警惕。对于敌人和持有敌意的居民,要保持戒备,严守军事秘密,以保障部队的安全和行动的自由,并加强侦察警戒,健全侦察、监视、抵抗、增援、警报组织。目前日本自卫队已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随着日本防卫计划的修订,将大量采购新式武器装备,日军战术也将有新的发展。

印军战术 印度军队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印军战术受英军战术影响大。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后,成立了国防部,分设了陆、海、空三军司令部。战术特点是:(1)强调集中兵力。进攻战斗中,强调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突击方向。采取齐头并进,正面突破的战术,并及时投入预备队,增强主突方向的攻击力量。防御战斗中,有重点的使用兵力,强调扼守重要地形和战术要地,并构成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阵地,增强防御的稳定。(2)实施机动。进攻中,在正面突破的同时,注意实施机动。1971年与巴基斯坦的作战中,采取了避实击虚,绕过巴军设防的据点,实施多路迂回穿插,包围战术。防御中,强调适时采取攻势防御,进行扰乱性攻击和主动突击,对敌两翼或后方实施有限目的的攻击。(3)周密组织火力。进攻中强调以航空兵、炮兵进行猛烈的火力准备,摧毁、压制、消灭对方纵深内的重要军事目标、未展开的步兵、炮兵阵地以及前沿的工事障碍和突破口上的兵力兵器。当步兵冲击开始后,强调空、炮火力要保持不间断的直接支援。防御中实施火力、工事、障碍物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和因地制宜的设置各种障碍,并以绵密的火力加以控制,抗击敌人进攻,(4)及时扩大战果。进攻战斗中当达到预定目标后,迅速整理部队,建立并扼守夺取的阵地,准备抗击敌人反冲击。同时,迅速调整部署,向敌纵深发展,及时扩张战果。(5)山地战斗中,强调统一计划,分散指挥,独立作战。并强调下级指挥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作战精神。

越军战术 越南人民军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越军战术,产生于抗法战争,以后,在抗美战争期间,与使用先进武器的美军作战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特点是:(1)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战法。强调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适应各种环境,运用各种手段,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2)使用地方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战斗,强调充分发挥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结合武装力量的综合威力,保证作战取得胜利。(3)集中兵力、火力打歼灭战。进攻强调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攻击方向或地段,通常集中35 倍的步乓和最大限度的炮兵、装甲兵及后方支援力量;防御强调有重点的部署兵力,结合火力、兵力机动,抗击敌人多路、多次的攻击。同时,强调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通常是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兵力,在决定性的时机,投入战斗,发展胜利。(4)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项战斗保障。根据各军兵种特长和作战能力以武装力量为中心,以作战区域为中心,组织步兵、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之间的协同动作。此外,还要求组织周密的战斗保障,主要是侦察保障,防空、防炮、防化学保障和弹药,粮食保障,形成整体力量,保障进行连续战斗。(5)强调正确选择区域和攻击目标,实施连续进攻。歼敌地区要求选在不利于对方展开战斗队形和相互支援的地方,或选在便于包围和分割对方的位置,采取大小不同规模的进攻,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疲于应付,或诱至预定歼击区域,进行堵截,包围各个歼灭。(6)进行顽强防御。强调以坚固的支撑点群为基础,构成便于防守、便于出击的环形防御阵地,进行有重点的部署兵力,火力,要求形成长短、曲直、轻重、明暗、固定与游动相结合的多层火网,顽强抗击敌人。充分发挥地方武装力量的配合作用,阵地战与游击战相结合,阵地内坚守与阵地外袭击、伏击、阻击相结合,从远处开始打击对方,削弱其进攻力量,创造战机,适时实施反击。

国民党军战术 国民党军称战术为“战斗实施之术策”。也称作战地区军队指挥及行动的方法。分为攻击战术和防御战术两种。攻防战术主要原则仿效美军有关条令的规定。近年来由于编制装备的发展及受现代局部战争影响,战术运用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特点是:(1)强调采取攻势行动,先发制人是战术的最高原则。主张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主动攻击,始终掌握行动自由和作战主动权;防御发扬积极进攻精神,适机出击、反击或反冲击。(2)强调把握战机,快速机动,达成战术目的。主张以迅速的分散或集中,造成局部优势,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置对方于不利地位,达到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一战而胜,再及其余。(3)各军兵种密切协同,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强调各军兵种统一指挥,主动协调,于决定的时间地点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选择对方弱点攻击;通过优势火力的集中、机动和奇袭歼灭对方。防御则主张利用各军兵种特性,发挥步、坦、炮的统一合力,各种火力紧密协调,进行反装甲战。(4)重视突袭,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强调以快速的奇袭行动,大胆实施侧背迂回,勇猛突进,连续攻击;使用欺诈手段,以造成奇袭效果,并以小部队渗透敌后,配合进攻。(5)采取弹性部署,确保持续作战和防御韧性。要求进攻作战需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战斗力,以保持攻击锐势;防御作战强调纵深、梯次、疏散配置兵力,使阵地具有适度弹性,将地形、工事、火力和障碍相结合,以主阵地的坚决抵抗与预备队的果敢反冲击摧毁或阻止敌之进攻。

南朝鲜军战术 南朝鲜军队进行战斗的方法,基本沿袭美军。近年来,南朝鲜军确立“攻势防御”的作战思想。主要特点是:(1)强调主动进攻,提高“反非正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加强预警力、进行反渗透反破坏活动,力争提早发现对方进攻征候;重视防化作战,提高持续战斗能力。(2)注重火力支援,加强航空兵、炮兵、工兵等诸兵种协同,力求夺取局部制空权,强调集中指挥与重要方向越级指挥,要求下级指挥官有独立遂行任务和灵活指挥能力。(3)兵力、兵器力求疏散配置,经常变换部队集中地域,采取反侦察,反情报措施,以减少核、化武器威胁。(4)进攻战斗强调稳扎稳打,齐头并进,以最大的限度摧毁对方纵深目标。(5)采取机动防御与宽正面防御相结合,频繁进行反冲击,达成防御的目的。

以色列军战术 以色列军进行战斗的法则和艺术。以军在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及同阿拉伯国家进行的多次冲突中,体现了以军战术上的特点。主要是:(1)使用“闪击”和“偷袭”,先发制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准确情报,广泛采取欺骗佯动措施迷惑扰乱对方;选择有利时机,利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在空降兵、两栖登陆部队配合下,实施突然袭击,掌握战斗的主动权。(2)实施机动防御,注重及时反击。通常在前沿阵地驻守少量部队,而将主力配置在后方机动位置,在判明对方作战意图后,迅速集结,进行反击。(3)集中优势兵力,高速度大纵深突击。首先打击对己威胁最大的一路,速战速决,尔后再把兵力转移到其他方向,各个击破。(4)注重独立作战,大胆向敌纵深穿插迂回。通常组织精干的战术兵团,插向敌人纵深,夺取战区的交通线和军事目标,再行强攻固守之敌或迫其投降。(5)强调扬长避短,灵活指挥。要求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审时度势,灵活果断地处置情况,不与对方死打硬拚。强调连续作战,在意志方面压倒对方,使其无法临时改变防御计划和重新组织兵力。(6)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发挥空中和电子优势。加大空军出动强度,夺取战场制空权,直接支援和掩护坦克进攻;广泛运用电子对抗手段,造成对方指挥中断,控制失灵,增强突击效果。

伊拉克军战术 伊军进行战斗的法则和艺术。伊军在两次中东战争中,在1980 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以及1990 8 月伊军人侵科威特和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体现了伊军战术上的一些特点。主要是:(1)采取各种欺骗措施,隐蔽作战企图。利用训练演习,迅速集结兵力,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突然袭击。(2)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速战速决。进攻前做好充分准备。(3)陆海空军密切协同,实施立体突击。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坦克和装甲车,在炮兵、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两栖登陆部队配合下,实施陆海空军立体突击。(4)强调重点设防,持久作战。防御采取固守防线,待机反击的战法,利用有利地形,运用多种隐蔽伪装手段,建立据点式坚固防御工事和地下掩蔽部,疏散隐蔽兵力兵器,保存有生力量。将坦克配置在半地下掩体中当固定火力点使用,大面积布雷和设置障碍,依托既设阵地,节节阻击和有限反击相结合,迟滞和削弱对方。

前苏军战术 苏军称战术为“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包括各军兵种和专业兵的兵团、部队(舰艇)和分队准备与实施战斗的理论和实践”。苏军战术形成于俄国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19181920)时期。其特点是由新型军队的革命精神所决定,始终贯穿着坚决果敢地实施进攻的积极精神。战争初期没有绵亘正面,兵力兵器密度低,军队布势纵深小,进攻战斗主要是对敌人最薄弱部队实施突击,以及配合正面进攻实施迂回包围,注重用骑兵扩张战果,防御行动有机动防御和支撑点式防御的性质。20 世纪30 年代,苏军制定了大纵深进攻战斗的理论作为大纵深进攻战役的组成部分。在19411945 年的卫国战争时期,苏军战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初期,进攻战斗通常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开始,连、营、团、师均采取一个梯队,步兵排和连采用散兵线战斗队形,坦克大量地集中使用在主突方向,并与步兵密切协同。1943 年,苏军根据进攻对象的受化和火炮、坦克数量的增长,又恢复为23 个梯队,进一步提高了兵力兵器的密度。防御战斗从远接近地开始进行航空兵突击和炮兵突击。第一梯队师派出的先遣支队在保障地带进行战斗,部队和兵团的所有兵力兵器投入扼守主要防御地带的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军队装备的改进和陆军完全实现摩托化和机械化,战术原则发生了变化。

基本特点是:(1)隐蔽突然,攻防兼备。重视战斗行动的突然性,强调进攻时,由纵深前出,从行进间发起进攻,通常距敌前沿2040 公里占领进攻出发地域,完成进攻准备,尔后沿多条路线开进,并逐次展开成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不停顿地进行冲击。防御中出敌不意地破坏敌军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强调实施远距离的火力毁伤,使敌丧失优势和主动并适时进行反冲击和反击。(2)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建立合理标准的对敌优势。集中兵力兵器,首先精选目标,造成火力毁伤方面的优势;在突破地段上兵力兵器的对比是:坦克营231,炮兵461;集中兵力兵器的方法主要靠机动。防御时,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敌人可能的主攻方向上,扼守重要地域和目标。(3)依靠火力,强调实施全纵深的火力毁伤。进攻战斗中,火力通常按开进的火力保障、冲击的火力准备、冲击时的火力支援、纵深进攻的火力护送进行组织,把火力毁伤作为高速进攻的基础和消灭防御之敌的主要手段。防御战斗,把火力作为毁伤敌人的基本手段,要求摧毁敌核化袭击兵器和炮兵阵地,打击集中、开进、展开的敌主要集团,突击敌防空兵器、指挥所和电子战器材,支援前沿战斗和抗击敌冲击,消灭防御之敌和着陆的空降兵,封锁间隙地和暴露的翼侧,封闭敌核突击缺口,以及保障反冲击等。(4)密切协同,广泛实施兵力兵器的机动。随着直升机的大量使用,战斗行动将进一步在地面与空中同时展开。进攻时,强调集中地面与空中力量于一体,以统一的装甲战斗队形或混合战斗队形,在攻击直升机的紧密协同下,对敌实施昼夜的立体冲击,并以一部兵力实施迂回包围和战术空降,加快正面进攻部队攻击。防御时以航空兵和火箭兵在远距离上毁伤敌人,或广泛实施兵力兵器机动,和使用二梯队实施反冲击,消灭楔入防御之敌。(5)强调大纵深高速度的进攻。要求每昼夜进攻4050 公里,在便于进攻的地区则达80 公里。强调坦克师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大胆、迅猛向敌纵深发展,把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6)强调建立纵深、梯次的防御部署和严密的火力配系。战斗队形沿正面作纵深疏散配置,建立纵深梯次的部署。火力要按目标、地点和时间严密地组织,在前沿前、翼侧、间隙地和纵深内,形成有计划的反坦克火制地带和各种火器的多层次的密集火制地带,并与障碍物配系相结合。

美军战术 美军称战术是实施战斗和小规模交战的理论和艺术。是美军陆军“空地一体战”作战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与战略、战役法构成整个作战理论,指导军以下战术单位准备和实施作战。美军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20 世纪50 年代末,由强调常规条件作战演变为强调核条件下作战。60 年代,提出常规战与核战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观点,同时重视特种作战。70 年代,又回到常规作战,后期产生了“空地一体战”的理论。1982 年美国陆军颁发的《作战纲要》,第一次提出空地一体战作为陆军作战的依据。1986 年版的《作战纲要》,明确区分了战役与战术行动,强调空地一体作战原则对战略、战役和战术都同样适用。

主要特点有:(1)始终争取主动。调动兵力,占据比敌人有利的位置,发挥和保持主动性。进攻时选择攻击时间和地点要具有突然性,利用有利机会迅速转变主攻方向,适时投入预备队,以保持进攻锐势。防御时迫敌分散兵力,阻止敌军在战场某时某地全力以赴地实施进攻,并适时的反守为攻。(2)充分保持灵活性。准确掌握情况,保持迅速机动能力,迅速集中己方实力去对付敌人弱点。指挥官要充分预计战场情况的不确定性,适时变更作战方向和作战目标,执行应急计划,对付敌可能的核生化突击。(3)以歼灭或打击敌军为主要目标。进攻的任务,主要是歼灭敌人重要目标,指挥官根据敌情、地形等条件,确定采取正面进攻、突破、包围或迂回等机动作战样式,以达到歼敌目的。防御时指挥官判明敌人进攻企图,广泛利用地面和空中的机动作战部队,预设阵地上的部队,建制和加强的火力,充分发挥突然性,打击进攻之敌。(4)注重纵深作战。战术单位的纵深作战,目的在于创造战场,确保小规模交战中的有利条件,无论进攻或防御,纵深作战都贯穿于全过程。战斗前对纵深实施广泛侦察,作出细致的情报分析,运用航空兵、导弹与火箭,或运用空降部队、空中机动部队、机械化部队攻击选定的重要目标,或对己方前沿前敌后续梯队进行打击,削弱敌力量或锐势。(5)集中战斗力击敌弱点。指挥官通过各种手段,掌握敌情、地形等情报后,找出敌方最易遭到失败之处,把机动、运用火力和防护能力结合起来,发挥战斗力量、战斗支援力量和战斗勤务支援力量的效能,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协调一致__地猛烈行动,夺取战斗的胜利。(6)密切协调军兵种行动,战术指挥官,战前要对战斗活动进行时间、空间和目的方面的安排,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产生最大限度的战斗力,以保持战斗凝聚力。通常在进攻中运用空降、空中突击、两栖作战和非常规战等手段实施纵深攻击,以配合和提高地面进攻的速度;利用核化及常规火力支援战斗部队的机动作战行动和掩护侧翼的安全;对增援或撤离之敌及纵深重要目标实施战场空中遮断;将工程兵、通信兵靠前部署,以确保战斗部队之间的协调一致。

英军战术 英军称战术为“关于战斗的艺术和科学”。主要研究战斗的方法、军队的部署、各种武器的使用以及力进攻和防御而实施的机动。英军曾多次提出过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1925 年,富勒就曾详细论述过目标、分配、决心、突然性、持久性、机动、集中和安全等九大原则。1961 年,福尔斯在《兵法》一书中又阐明了集中、保护、突然性、进取性侦察、达到目的等五大原则。1971 年,弗兰克·基特森针对爱尔兰的武装斗争提出了“低强度作战”理论。1982 年英阿马岛之战,体现了英军在局部战争中强调快速反应和作好后勤保障,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广泛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战手段等现代战术。其主要特点是:(1)战斗行动必须明确目的。目的简明扼要,力所能及,一经确定,须全力达成。(2)强调维护士气是战斗的最重要因素。高昂的士气首先建立在各级指挥官的坚强领导基础之上,并来源于对目标的明确理解、纪律、自尊心、对武器装备的信心和严格的管理。(3)任何战斗行动,即使是防御性的,都要采取攻势行动。须利用一切手段和抓住每个战机袭扰和歼灭对方以夺取主动权。(4)尽力对敌达成突然性,并防敌突袭。秘密、隐蔽、欺骗、出敌不意、大胆和快速是达成突然性的要素。(5)强调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集中优势兵力、火力。通过事先计划和捕捉战机及利用敌军弱点达成。达成目的后,迅速疏散,并须善于判断集中和疏散的时机。 (6)节省兵力。分配兵力时,要审时度势,防止力量分散和浪费物力。(7)强调计划的灵活性。部队要能对计划的改变作出快速反应,利用突然出现的战机,顺利地从一种战斗行动转到另一种战斗行动。要求指挥官

头脑灵活,决策快速,通信顺畅,并相互信任。(8)强调每次战斗行动都具有安全保密措施。包括保卫易遭攻击的基地和通信设施,使对方无法获得关于实力和企图的情报,保障翼侧,保障部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秘密发起进攻。(9)要求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基础是平时的诸军兵种合成训练和协作精神及指挥官之间的联系,以协调全部活动达成其共同目的。

法军战术 法军称战术是指导实施战斗的艺术。法军认为实施战斗受技术水平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军是以机枪、铁丝网和堡垒组成的阵地为其整个战斗的基础。以步兵决定战斗的胜负,坦克通常分散使用,引导和掩护步兵作战,反对脱离阵地实施兵力机动。战后,法军奉行“有限核威慑战略”,采取“逐步反应”的作战原则,确保核威慑的有效性。同时建立一支能适应欧洲作战和在海外进行干涉的精干的现代化常规力量。其主要特点是:(1)强调提高陆军部队的机动能力、反坦克作战能力和战场纵深的侦察能力,要求部队结构更加灵活,能实施空中机动战斗、山地战斗、两栖战斗、夜间战斗、抗登陆战斗、反空降战斗和反渗透战斗。(2)强调以快制快,在最紧迫的方向上实施前沿防御,阻滞对方前进,为主力部队展开争取时间。(3)强调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在陆空联合作战中,要能夺取制空权和有效地遂行各种战斗任务。

德军战术 德军称战术是“战斗中部队指挥和部队协同的科学,也是这种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战术基本上是进攻战术,强调提高进攻能力,增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在“闪击战”理论指导下,强调突然发起进攻,集中兵力兵器实施快速突破,不停顿地向对方纵深迅猛机动、达成合围,形成了以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和战术空军紧密配合、相互支援为基础的合同战术。80 年代后期,又强调防御不仅仅是防守行动,也包括局部的进攻,运用兵器打击对方纵深。主要特点是:(1)集中兵力火力于重要地点和方向。特别是强调迅速转移炮兵、航空兵火力,当兵力处于劣势时,通过机动、奇袭和欺骗取得局部的优势;注重节约使用兵力。(2)力争先机制敌。制定有预见性的计划,及时查明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地采取行动。(3)强调尽一切努力奇袭对方。奇袭时要隐蔽企图,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进行,同时采取伪装和欺骗措施,加强侦察和警戒,防敌火力突击。(4)强调火力和机动相结合,有效地发挥部队战斗力。对航空兵火力和地面火力实行统一指挥,形成重点,迅速转移或集中,保障机动;并通过地面和空中快速机动,取得兵力对比优势,增强突击力。(5)多种手段结合运用。防御时,实施机动防御或依托阵地防御,在对方主攻的地域,捕捉战机,以部分兵力实施短促攻击或迟滞。进攻时,选在对方的弱点及便于机动的地形上,集中优势兵力,通过机动的速度和方向以及火力发挥效果。在迟滞行动中要有足够的纵深地区,以火力结合障碍物和机动,进行伏击或阻击敌人,尔后适时后退,与敌脱离接触。

步兵战术 步兵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步兵战术基本原则和组织实施战斗的方法,主要涉及战斗部署、战斗指挥、协同动作、战斗行动、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基本要求是:积极消灭敌人,严密组织防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重点部署兵力,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灵活使用和变换战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密切协同,主动配合;充分准备,全面保障;英勇顽强,连续作战。

横队战术 公元前4 世纪产生的以横队队形进行战斗的方法。源于方阵中的长矛横队和轻步兵横队。公元前331 年,马其顿军队中的重步兵都编为半方阵,战斗时散开成横队作战。罗马军团时期,横队基本队形有两列,第一列为长矛兵中队,第二列为主力兵中队,后备兵中队在其后配置,骑兵位于军团的两翼。战斗时,第一列抵御对方方阵的攻击,第二列用于疲惫敌人,后备兵最后夺取胜利。罗马军团用横队战术打败了敌人,称霸达100 多年。

线式战术 17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以线式队形进行战斗的方法。15 世纪后期,在摩里茨统帅的荷兰军队中就有了线式战术的雏形。17 世纪上半叶,由于火枪火炮的改进,弹壳、装弹铁探条和药包、霰弹、爆炸弹的使用,使枪炮装填大为简便,威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军队火器的比例显著增加,火力成为决定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使尽可能多的武器进行射击,最大限度地减少敌火造成的伤亡。战斗队形的纵深继续缩小,正面进一步增大,从而形成了线式战术。战斗时,部队一般展开成二至三线,火炮先行远射,掩护步兵推进,距敌150200 米时火枪开始射击,最后以步兵冲锋解决战斗。线式战术一直运用到1819 世纪之交时,才被散兵线战术所取代。

纵队战术 18 世纪末产生的以纵队队形进行战斗的方法。18 世纪末,火枪、火炮的射程增大,部队的机动力提高,西欧各国军队相继采用纵队战术。战斗时,运用纵队战斗队形,各团、队之间保持恰当距离,步兵、骑兵配合作战,实施火力与机动结合,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战法。纵队战术使用到1870 年普法战争后,随着火器性能的发展,纵队战术逐步被散兵线战术所取代。

散兵线战术 19 世纪后期产生的以散兵线队形进行的战斗方法。能在各种地形、各种类型战斗中实施,较灵活地机动兵力或火力,使火力与突击、火力与机动相结合。19 世纪60 年代的线膛枪炮装备到军队,战斗中部队由纵队成疏开队形接近敌人,到达步枪射程之内,展开成散兵线,利用地形向前跃进,炮兵以超越射击对敌人进行炮火准备,尔后步兵发起冲击。冲击中步兵以密集的步枪火力掩护自己,杀伤敌人。

机动战术 快速移动兵力进行战斗的方法。通过广泛机动兵力,突然插入敌人战斗队形的纵深,向敌人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达到短时间粉碎敌人的目的。骑兵出现于战场后,作战时,以其快速机动的能力,运用迂回、袭击或诱击等方法,对敌翼侧或后方实施突击,并与正面的步兵突击相结合,在关键性的时间,以突然的行动,获得突出的战果,形成了机动战术的雏形。17 世纪中叶,法军在阿萨和洛林地区发动的冬季战役中,将兵力隐蔽分散成小股,又利用恶劣的气候条件,迅速集中,突然插入德军战斗队形,击败德军,并提出了机动战术的概念。海军在帆船时代末期和蒸汽舰时代海战中,编成数个能独立行动的舰队,从机动、穿插、分割敌舰战斗队形,牵制其一部,包围其另一部,集中火力打击被围敌舰,再以优势炮火各个歼灭。20 世纪20 年代,苏军进一步发展了机动战术,并写入1929 年工农红军野战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针对战场实际情况,广泛机动兵力,突然插入敌人纵深,大量歼灭敌人,并把作战中灵活运用战术,称机动战术。

“蘑菇”战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运用的一种战法。在强敌进攻时,利用有利的人民和自然条件实施机动,反复与敌周旋,将敌拖得精疲力尽,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缺粮的程度,然后寻机攻击,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这是毛泽东1947 4 月在《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中提出来的一种战法。1947 3 月,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以小部兵力与敌周旋,将敌主力诱至安塞(今延安西北),主力埋伏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地区,国民党整编第31 旅旅部率一个团进入该地区后,突然出击,将敌全部歼灭。以后,人民解放军运用这种战法,连续取得羊马河、蟠龙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称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

猛虎掏心战术 亦称掏心战术。首先歼击敌军首脑机关打乱敌军部署的战斗方法。是刘伯承根据战斗实践总结概括的一种战法。目的是打乱敌人指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1946 11 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滑县上官村战斗中,首先选定国民党军104 旅首脑机关开刀,结果歼敌旅部及一个团,生擒旅长、副旅长。

撞击战术 用舰首冲撞敌舷的海战方法。是公元前5 世纪桨船时代继接舷战之后出现的一种战术。通常先以机动战术,打乱敌舰船队形,尔后用加固的舰首金属撞角,向敌船侧撞击,使敌舰船失去战斗力。撞击不成功,则转入接舷战。这种战法,可以充分利用航海技术和舰船机动力的优势。公元前480 年,希腊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成功地用撞击战术打败了波斯舰队。帆船时代,舰船的机动受风力影响和装备了火炮,这种战术较少使用。19 世纪下半叶,装甲舰出现以后,一度又恢复使用,奥地利舰队在1866 年的利萨海战中,曾撞沉意大利旗舰。随着舰炮的发展,导弹的使用,撞击战术只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

接舷战战术 用船舷靠近敌船舷进行近距离格斗的方法。是古老的一种海方法。通常由进攻的舰船靠近敌船舷侧、钩住敌船,由士兵跳上敌船,进行白刃斗,杀伤人员,俘获敌船。可以充分发挥海军士兵的勇敢精神和战术技能。1661 年,中国抗倭名将郑成功率领舰船收复台湾的海战中,在先使用火炮轰击荷兰舰船后,继用接舷战战术,打败了荷兰舰船。17 世纪以后,随着舰炮威力的增大和舰船机动性能的提高,接舷战战术遂被战列线战术所取代。

战列线战术 舰队以单纵队战斗队形实施海战的方法。是18 世纪海上战斗的一种主要战法。通常是将舰队的各舰船编成单列纵队,抢占上风位置航行,再根据情况,将舰船与敌舰靠近到火炮射程内,取与敌舰平行的航向运动,尔后由各舰分别对指定目标实施炮击,直至分出胜负或一方撤离为止。由于帆船机动受风力影响,舷炮的射程又较近,不便于集中火力歼灭敌舰船,到19 世纪初,就被机动战术取代。

舷炮战战术 以数艘舰船排成单列纵向战斗队形,用舷炮轮流射击敌舰的方法。是帆船时代的一种战法。可以充分发挥舰船舷炮的威力,有力的攻击敌舰艇。1588 年英国舰队在英吉利海战中,曾用这种战术给西班牙舰队以沉重的打击。随着帆船吨位的增大,舷炮数量的增多和威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战列线战术。

舰艇机动战术 以舰队机动分割歼灭敌舰队的海上战斗方法。是帆船舰队时代末期海战的主要战法。舰队编成数个独立行动的纵列编队,以果断的穿插行动,割裂敌舰队的战斗队形,包围一部,牵制一部。集中火力先歼被包围的敌舰或敌指挥舰,再逐个歼灭被牵制的敌舰船。这种战法,便于集中火力,特别是在歼灭敌指挥舰后,可使敌指挥瘫痪,精神受到震撼,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英国舰队曾在1805 年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采用,有效地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

《战术学概论》战术理论著作。齐正钧主编。1986 11 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8 20 万字。阐述了战术的形成和发展、战场条件对战术的影响、合同战术基本原则、作战指挥、进攻战斗、防御战斗、战斗保障等问题。揭示了战术发展和战斗指导的一般规律。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军事基础理论著作。

《战术学基础》战术理论著作。李成祥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委托大连陆军学院编写,1987 12 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1986 7 月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修改,全书共9 23 万余字。分为战术学的基本构成、战术学的形成发展、战斗类型和战斗样式、现代战斗特点、现代战斗基本原则、战斗要素及其运用、现代条件下的战斗指挥、战场移动、战斗勤务等9 章。详细地阐述了战术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的对象、范畴、任务和内容,与战略学、战役学以及其他军事科学的关系,揭示了战术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战斗的特点、基本要素,攻防战斗的各种样式和指挥原则,指挥战斗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指挥员的基本要求。此外,对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战场管理,行军输送等问题,也作了具体的阐述。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战术基础理论著作。

《合同战术学》战术学著作。石侠主编。是陆军指挥学院根据总参谋部军训部赋予的任务编写的,1989 5 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2 32 万余字。分为绪论、合同战术的形成和发展、战斗一般规律、战斗原则、战场环境、战斗力量、战斗指挥、战术机动、进攻战斗、防御战斗、遭遇战斗、战术后勤等12 章。阐述了合同战术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研究方法,合同战术的形成与一般规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同战术的形成与发展和战斗指挥的特色。战斗原则的基本属性与使用,战场环境对战斗行动的影响,战斗力量的产生、发展、运用和协调,现代战斗指挥的特点、要求,攻防战斗、遭遇战斗的组织指挥,以及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的特点、方法。揭示了合同战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军事基础理论著作。

《陆军合同战术学》战术学著作。贾树德主编。是军事教育学院根据总参谋部军训部赋予的任务编写的。1988 12 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7 32 章,33 万余字。分为总论、指挥、进攻、防御、移动、保障、战时的政治工作等7 篇。通过阐述现代陆军合同战术的主要特点,未来合同战术的发展趋势,合同战斗的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战斗的指挥系统、指挥方式和指挥过程,战斗中的谋略运用,攻防战斗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行动,以及对组成战斗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战时政治工作等内容,揭示了陆军合同战术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军事基础理论著作。

日《战术学》日本论述陆军战术的著作。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教学为将者之书”。由日人稻村新六参订,细田谦藏译述,中国郑孝怪、孟森校。南洋公学译书院印,明治二十九年(1897)增订出版。全书共3 13 篇,分为:用兵要旨,战术公例,诸兵战术,诸兵联合,命令报知,行军驻军警戒侦探通法,行军,驻军,警戒队,侦察法,战斗,局地战法,特外回旋等,并附插图52 幅。阐述了战争的宗旨,兵学的含义,战斗的分类,步骑、炮、工诸兵种的特点,战斗时的阵式和战术,诸兵种协同战斗的法则,攻防战斗的组织实施、奇袭、掩击、设伏、遮断敌后路以及开展游击行动的组织实施等内容,对研究日军战术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日《作地理论入门》日本陆上自卫队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由日军中将山田积昭主持,鬼泽、野副、山之内、富泽等教官撰写,1969 年日本田中书店出版,1975 年又补充再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根据1975 年版作了翻译,战士出版社1982 8 月出版,内部发行。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会长、陆军中将田中象二写了前言,介绍给青年军官研究战略、战术的参考书。全书分:序论、战斗力的含义及特点、战斗力的组织与协调、战斗力的集中,对敌人战斗力的利用,主动,战斗力的界限,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等7 24 章。具体讲解了作战理论的性质,战斗力的含义及原理,战机与奇袭,正面战斗与纵深战斗,牵制与打击,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分进合击与各个击破,包围与突破,抗登陆与反空降作战,对敌人战斗力的利用,战场上的歼灭战、遭遇战,阵地外的决战和后方遮断,战局的转折、估计,反攻、追击、退却,以及山地作战,江河战斗,夜战等理论。同时,还列举了世界战史上的一些著名战例,并配以经过要图和作战原理示意图,对研究战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前苏《战术》战术著作。前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学参考书。伏龙芝军事学院原院长拉济耶夫斯基大将主编。参加撰写的有军事科学博士、教授普罗霍罗夫中将等5 人。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局1970 年出版。撰写目的是帮助读者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战斗经验。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诸兵种合成兵团的编制和战斗能力,进攻战斗、遭遇战斗、防御战斗的组织与实施。书中大量引用了步兵师、机械化军和坦克军的战例,而且主要是苏联国防部档案馆保存的文献和战时的经验总结材料。作者认为,诸兵种合成兵团与部队编制的不断改进,是为了完成战斗任务、提高兵团的机动力和改进对部队的指挥。编制和战斗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战斗行动性质、武器装备的供应能力和新战法的运用。进攻战斗的目的是攻占重要地域和歼灭敌人,战斗指挥的要求是果断、灵活和不间断。指挥员决心的重要内容是战斗部署。诸乓种按目标、地点和时间协调一致行动是获胜的重要因素,侦察、对坦克防御和对空防御是最重要的战斗保障,高速度进攻是彻底歼灭敌人的决定性条件,防御地带和战斗队形的确定、工程构筑、火力配系对防御的稳定性将产生巨大影响,加强侦察、警戒、防空、防化学和对坦克的防御能获取行动自由,反冲击在决定性的方向和时机实施。此书对于研究苏联军事学术,特别是诸兵种合同战斗的战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苏《战术学》战术学著作。前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编著。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局1966 年出版。撰写目的主要在于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战术学。书中指出,苏联军队军事学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战略学、战役法和战术学。战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战斗。战斗是分队、部队、各军兵种兵团有组织的武装对抗。战斗可以在地面、空中和海上进行。地面战斗的目的,是歼灭敌人的战术部队,占领或扼守重要的地域。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通常是战役交战的一部分。有时为达到局部目的,战斗也可能在战役范围之外进行。战术学同军事学术其他两个分支一样,也分为一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在一般理论方面,战术学研究现代战斗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一般问题,揭示以战术力量和手段进行战斗的规律,实施作战的原则与方法。在应用理论方面,战术学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各种战斗的全面保障、指挥以及战术规模和其他措施。苏联军队的战术学理论,是与红军一起发展起来的,只有刻苦学习和掌握战术原则、战术专著和战斗条令,才能进一步创造和发展战术学的理论,该书对诸兵种合同战斗的原理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决定合同战斗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武器、人员、战役法和战略对战术的要求,军事理论发展的水平。战斗中核武器威胁的作用最大,能对作战特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导弹、战

术航空兵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作战手段。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的基本原则是:大量集中兵力、火力于决定性的方向;疏开配置参战部队;诸兵种的战斗行动协调一致;突然迅速地向敌实施连续攻击;组织全面可靠的战斗保障。进攻是主要的战斗行动,防御是被迫的、暂时的战斗。该书对研究战术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苏《战术机动》战术著作。斯维尔德洛夫著,作者系苏军上校,历史科学博士。1982 年前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出版。撰写目的在于帮助军官掌握战术机动的理论,使他们能在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书分机动原则、进攻中的机动、防御中的机动三章,阐述了现代诸兵种合同战斗中战术机动的实质、样式、目的、准备和实施。书中引用了大量苏军卫国战争和现代演习的实例。作者认为:机动是战斗的一个组成部分,__是部队在战斗行动过程中,为占领有利的敌对位置,以便实施坚决的突击,而向新方向和新地域进行有组织的运动,也包括战术导弹和常规武器实施的核突击和射击;机动是最重要的战术要素,通过机动可夺取和保持主动权,破坏敌军的企图,没有机动的广泛运用就不可能有指挥艺术,在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更是这样;机动的样式取决于行动企图,机动的目的、行动方向,以及机动实施的纵深了程序和顺序,最常见的机动是包围、迂回、包围与迂回的结合和退却;机动的成功因素是机动与战斗企图协调一致,指挥员及时定下决心和实施机动,周密组织和实施协同,组织全面可靠的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作者认为机动在进攻战斗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遂行各种主要任务时均可实施;机动的目的是迅速利用核突击和大规模集中使用常规武器的效果,将兵力集中到战果明显的方向上去扩张战果,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调向另一个方向,消灭敌防御枢纽部,合围敌人和迅速抗击敌反冲击。防御战斗中同样要实施广泛的机动,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核武器和利用火力、第二梯队和预备队机动,在受威胁方向上迅速集结兵力,以击退敌优势兵力的进攻,改善态势和为反攻创造条件;防御中实施机动,通常只是提高个别方向上的兵力火力密度,而无须根本改变战斗队形,不必进行大规模复杂的机动。本书结束语中还指出,机动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机动的组织指挥,而且取决于部队的精神政治状况。书中部分使用了作者1967 年出版的《诸兵种合同战斗中的机动》一书中的材料,对于战术理论研究和作战训练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苏《进攻》 战术著作。西多连科编。作者系苏军上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员。1970 年前苏联国防部出版局出版。撰写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军官扩大战术方面的知识。作者认为火箭核武器装备军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进攻的特点、方法和样式。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进攻的特点是战斗极其坚决,机动性高,空间规模大,速度快,昼夜不停地作战,情况变化急剧。为达成进攻目的,首先要以核武器及其他武器的强大火力消灭敌人基本集团和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并以坦克、摩托化步兵在航空兵、空降兵协同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大胆突入敌翼侧后方,消灭敌人。作者还认为火箭核武器出现后,作战性质和方法主要的变化是:集中的原则主要是在主要方向集中主要火力,首先是核火力;进攻行动首先必须与核突击协调一致,充分利用核突击效果;进攻一开始就实施机动;从突破敌防御战术纵深起就沿数个方向发展进攻;从行进问转入进攻是基本的进攻方法;进攻中广泛使用空降兵;夜间战斗行动更加频繁。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进攻战斗的任务纵深和正面都将明显增大。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战斗队形的编成,都要求能够最有效地使用核武器并充分利用其突击效果。与敌人战术核武器作斗争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只有综合使用所有兵力兵器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进攻》出版后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军界的重视,对于研究核条件下的进攻作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综合用语

战术思想 指挥员组织指挥战斗行动的理论基础。不同类型、样式和环境条件的战斗,有不同的战术思想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战术行动手段,进攻战斗的战术思想理论核心是消灭敌人,攻占敌阵地,发展胜利;防御战斗的战术思想理论核心是坚守阵地,抗敌进攻,稳定防御。战术思想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战术思想,并受战略思想制约。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夺取或保守地方为主的思想,即歼灭战思想。每次战斗,必须有明确的战术思想,在战术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情况确立,其要旨:一是全面领会上级作战企图,树立整体观念;二是正确理解受领的任务,树立必胜信心;三是积极确立战斗行动方法手段,要有应付各种突然情况的措施。

战术原则 进行战斗的准则。反映战斗的客观规律,是一切战斗行动的基本依据。源于战斗实践,并以最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区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基本原则是根据战斗基本规律和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抽象程度高、稳定性强、适用面广。具体原则,则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式的具体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吸取了古今中外战术原则的合理成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反映以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规律的战术原则。具体反映在建国后正式颁发的战斗条令、战斗概则中。80 年代,颁发的第三代条令,把战术原则概括为:(1)知彼知己,因势制敌。(2)消灭敌人,保存自己。(3)集中兵力,各个歼敌。(4)战必有备,不失战机。(5)巧布兵力,发扬火力。(6)协同一致,合力破敌。(7)力争主动,灵活机动。(8)出其不意,突然打击。(9)力求夜战,注重近战。(10)勇敢顽强,连续作战。(11)作战保障,周全严密。(12)利用战隙整顿休息。运用战术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切忌机械搬用。

战术手段 达到某种作战目的而采取的战术性方法和措施。在不同的战术理论指导下,产生不同的战术手段。受武器装备、作战任务、地形等条件制约。进攻战斗以消灭敌人、攻占敌阵地为指导思想,通常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敌等手段;防御战斗以坚守阵地为指导思想,通常采用兵力、火力、障碍、阵地相结合,以阻击、反冲击、反击等抗敌进攻。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对抗已渗透到作战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制导、伪装等多个领域,开始由战斗保障升格为战术手段。战斗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战术手段,以争取战斗的全胜。

战术价值 指事物对战斗起作用的份量。如地形的战术价值、武器装备的战术价值、某一作战方案、计划的战术价值,某一战斗行动的战术价值。战术价值高,对战斗的作用就大。衡量战术价值受时间、地域和战斗性质影响,因指挥员的战术水平高低和审视的角度不同而异。衡量战术价值要从战斗全局出发,衡量某一具体事物的战术价值,需有客观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有时对局部、暂时而言,具有较高的战术价值,而从全局、长远来看则不然。

战术地幅 战术兵团部队、分队配置、展开和进行战斗的范围。是战斗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通常以公里为计算单位,其大小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过大,则使兵力分散,易被敌各个击破;过小,易使己方的兵力过于拥__挤,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指挥员根据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数量,战斗样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因素确定战术地幅的大小,并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现代战斗中由各种远距离打击兵器的广泛运用,大量坦克、步兵战车投入战场,防御地幅也增大,团一般增大到5070 平方公里,师增大到240400 平方公里。

战术纵深 战斗部署的全纵深。即战斗任务要求达到的纵向深度。有进攻战斗纵深和防御战斗纵深。通常以公里为计算单位。其大小取决于作战企图、战斗类型、战斗编成、该方向的重要性、地形条件等因素。战术纵深通常由上级确定,也可根据战斗类型、样式、敌情、地形和战斗编成确定。确定战术纵深,要便于兵力火力机动,便于实施突击、反击或歼灭空降之敌;利于疏散配置兵力兵器,减少敌火力杀伤;利于组织各兵种、各部队间的协同动作。前苏军规定师担任进攻任务时的纵深一般为50 公里,在平原、中等起伏地对弱敌进攻时,可达80 公里。

战术要地 对战斗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域。是敌对双方必争必守的地方。如进攻必经通道、重要的村镇、制高点、交通枢纽,防御必须坚守的要点等。战术要地地位重要,作用大,依据战斗所赋予的任务,必须有一定的可控地幅;有利于防守,也利于发展。防守时,能支撑阵地,以点制面,便于部署兵力兵器,发扬火力,稳定防御;进攻时,有利于扩张战果。

战术后方 战术兵团、部队后方机构配置的地域。主要任务是向前线供应军需给养、武器弹药和装备器材,实施卫生、技术保障。战术兵团、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大,战术后方常随着战线转移而变化。战术后方由战术兵团、部队的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统一指挥,通常依靠战役后方,必要时取得战略后方的支援,尽量发挥本地域内各种力量的作用,保障作战的需要,刘伯承曾形象地说,军队后方有如大树,战略后方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方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方有如树叶,是全动的。现代战争,袭击、破坏战术后方,成为作战中的常用手段,要加强战术后方的防卫能力,特别是防空能力,以提高对战斗的支援能力。

战术武器 压制和摧毁对方战术纵深目标的武器。包括遂行战斗任务的战术兵团、部队、分队本身使用的武器,如枪械、火炮、坦克和其他装申战斗车辆、爆破器材、作战飞机、战斗舰艇、鱼雷、水雷等。还包括上级加强战术兵团遂行战斗任务的武器,如火箭、导弹、化学武器等。战术核武器是指毁伤对方配置在战术纵深内的目标的核武器,在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军队中,战术核武器包括射程在1000 公里以内、带有核战斗部的各种阻击导弹、航空导弹和航载导弹,战术空军中带核弹的飞机和直升机,发射核弹的火炮、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和鱼雷以及核地雷等,其核弹当量可达数十万吨。有的国家把使用战术核武器看作是进行“有限”核战争的一种手段。战术单位能独立遂行战术任务的编制单位。陆军的军、师、旅、团、营均是战术单位。现代战术单位,具有一定的攻击、防护能力,火力支援和保障能力,能在各种条件下实施攻防战斗。如陆上战斗的基本战术单位——营,人数为5001000 人不等,能独立遂行战斗任务。前苏军摩托化步兵营辖3个摩托化步兵连以及火力支援、防坦克、通信、技术保障分队,编390 人。美、英军的营编有较多的战斗支援和勤务保障分队,具有独立、持续和机动作战能力,成为战斗的基本单位。

战术兵团 遂行战术任务的师、旅和临时编成的相当于师、旅的部队。由各兵种、各专业兵加上保障和勤务部队、分队组成,具有合同作战的能力。能在上级编成内,在各种地形、条件下遂行各种战斗任务,也可独立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师为基本战术兵团。有的国家军队的战术兵团也包含集团军。前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陆军军、步兵军、机械化军、坦克军、骑兵军,有时还有水面舰艇、潜艇分舰队称为战役战术兵团,既能遂行战役任务,又能遂行战斗任务。

战术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打开缺口突入敌战术地幅的战斗行动。目的是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分割围歼敌人,为战役突破创造条件。在古代进攻城邑的作战中,已有类似的突破的战斗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绵亘正面浅近纵深防御出现后,进攻时,先行火力突击,发起攻击,打开缺口,然后发展进攻,突破敌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阵地防御体系。进攻部队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步兵、坦克兵在选定的地段打开口子,投入后续梯队向纵深发展,结合迂回包围行动,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战术突破通常有一点突破、两点突破或多点突破。其特点是行动坚决迅猛,组织指挥复杂,战斗激烈紧张。基本原则是:(1)根据战斗企图、敌防御性质、地形条件、部队战斗力等因素选定突破口。通常选在敌人防御比较薄弱,便于隐蔽接近和展开,便于突破和向纵深发展,且能迅速破坏敌防御体系、分割歼灭敌人的地方。必要时,也可选在敌防御的强点上。(2)把兵力、火力和器材集中用于主要攻击方向,对敌形成优势,并作纵深、疏散、梯次配置。(3)以主要攻击方向上的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在突破地段内,按时间、目标周密组织步兵、炮兵、坦克兵之间的协同。(4)先行火力准备,突然发起攻击,进行重点突破,实施连续突击,分割围歼敌人,不断投入后续力量,发展突破成果。战术突破可以从行进间或与敌直接接触时实施,一般从突然猛烈的火力准备开始,以炮兵、航空兵火力,消灭突破口上敌有生力量,歼灭其反但克火力点及其防御工事,压制两侧支撑点、纵深的炮兵阵地和预备队。步兵、坦克兵充分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协调一致行动,发起勇猛冲击,迅速通过通路,实施连续重点突击。打开口子后,迅速向两翼卷击,或实施钳形攻击,割裂敌战斗部署,攻击敌浅近纵深支撑点。向敌纵深发展突破成果时,及时投入预备力量,与迂回或包围部队相配合,适时使用穿插部队、机降突击或袭击支队,突破敌战术防御地幅,为战役突破创造条件。随着高技术兵器的发展,将充分发挥各种火力突击效果,从行进间发起攻击,从正面、翼侧、立体同时突破,有时战术与战役突破也可能通时实施。

战场 两军交战的场所。包括陆地、海区及其上空。对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人类战争史上,凭借战场的有利条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战例是很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历来把有利的战场作为打歼灭战的重要条件。现代条件下作战,战场范围扩大,立体性增强,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减弱,对战场建设的要求提高。要求指挥员认真地勘察战场,加强战场建设,包括构筑工事,加强通信设施的建设,修筑道路,储备弹药、油料、粮食、药品等物资。

战场勘察 对作战地区或预定作战地区进行调查、探测和研究的活动。是战场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查明情况,为制定作战方案和进行战场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要求全面而有重点的组织实施。通常编成一个组逐点逐次进行,也可编成若干组分点同时进行。勘察前,一般由指挥机关拟定勘察计划,进行必要的物资、器材准备,组织警戒、伪装、通信联络和车辆等保障。勘察中,主要查明战区内地形、交通、通信、工程和后方设施,人力和物力动员量以及社情、民情、水文、气象等情况,并分析判断敌人在该地区的可能行动。勘察后,须对查明的情况进行整理、归档、储存,以供查阅和调用。

战场准备对预定战场的建设和管理。是战争准备的组成部分。主要进行战场工程建设和储备作战物资、提供战场资料等。目的是创造有利的战条件,保障军队顺利地遂行作战任务。战场准备以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根

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因地制宜、隐蔽坚固、配套适用等原则,把战场准备工作和国家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加强防御工程、人民防空工程以及指挥通信、交通运输、各类基地建设,组织物资储备。改造地形,建设战斗城、战斗村等。要求在战前基本完成,战时,继续加强完善。

判断情况 亦称情况判断。对完成作战任务有关条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目的是为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在组织准备战斗时,通常判断情况是指挥员的一项工作内容,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判断敌情、我情、友邻、地形、气象、水文等情况。在实施战斗时,指挥员对战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对敌情变化的情况,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加上自己方面的情况,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实施不间断的指挥。

传统战法 在长期作战实践中形成、有利于发挥部队本身长处的作战方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国内外敌人的传家宝。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武库,创造了一套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传统战法,如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行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战斗方法,需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丰富发展,不同的部队,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战斗实践,传统战法中的具体打法,也有不同内容。

集中兵力 将主要兵力兵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使用于一定目标或方向。是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也是达成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实质是改变力量对比,形成和保持对敌优势,以众击寡,克敌制胜。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作战方向,反对平均使用兵力。方法通常有:(1)提前集中。于战前将部队隐蔽集结和部署,待敌而歼。(2)向心集中。预先部署在各个方向上的兵力向同一目标进击,边作战边集中。(3)逐次集中。根据作战任务,将部队分成若干梯队,按进入战斗的先后顺序,逐次增强力量。集中兵力必须从战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的程度要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等具体条件而定。进攻作战通常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在保证足以制胜、速决全歼敌人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兵力,形成合理优势。防御作战通常难以在总体上形成对敌优势,但须贯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重要地域和要点,并控制有力的预备队,形成有利的兵力兵器对比,以粉碎敌人的连续攻击。必要时,可在局部形成短时间的对敌优势,以攻势行动赢得对防御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现代攻防作战中贯彻集中兵力的原则,不但要考虑在兵力数量上形成对敌优势,还要力求在技术兵器上和火力上形成足以克敌制胜的优势。

迂回包围 绕向敌人侧后,配合正面部队围歼敌人的作战行动。是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手段。担任迂回包围的部队通常于正面部队发起攻击前或同时,利用敌人防御翼侧或间隙,隐蔽、迅速地绕向敌人侧后,夺占要点,断敌退路,实施侧后攻击,配合正面部队围歼敌人。主要特点是:情况不甚明了,边打边前进,在敌纵深独立作战,情况复杂多变,后勤、技术和道路保障困难。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迂回路线和终点,力求便于隐蔽、运动和从侧后攻击敌人;(2)迅速、隐蔽的行动,不犹豫、不恋战,以达出奇制胜;(3)迂回包围与正面攻击协调进行。(4)给担任迂回包围的部队以必要的加强和提供及时而可靠的火力支援和保障。随着军队机动力的进一步提高,迂回包围将成为进攻作战广泛采用的一种作战行动和手段,并在战场的较大范围内实施。

各个击破 亦称各个歼敌。把敌分成若干部分,逐次或分别歼灭。是达成歼灭战的方法。目的是在局部造成对敌优势,确有把握地速决全歼敌人。进攻战斗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从敌弱点或要害处突破,穿插分割,将敌分成若干块或若干部分,先歼敌较弱之一路或一部,得手后转用兵力,歼灭或击破另一路敌军。防御战斗中,也要贯彻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则,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要方向,各个击破敌人,以确保防御重点,挫败敌人进攻。

量敌用兵 针对敌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兵力并采取相应的战法制胜敌人。是一个思维决策的过程,是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打法的一种指挥艺术。目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采取不同的战法,各个歼灭敌人。包括量敌、量己和利用相应的战法。量敌,要准确估量敌人的总体数量、战斗力、作战特点和作战意图,可能采取的战法等;用兵,要恰当地确定打不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打,打哪一部分敌人,使用哪些兵力,采取什么战法歼灭敌人等问题。

拣弱的打 选择较弱的敌人首先攻歼。是选择攻击目标的原则之一。弱敌一般指数量少、装备差、士气低、纪律不严、缺乏训练、补给中断、突出冒进、孤立无援、疲惫、懈怠、指挥官能力弱,或敌所处态势不利,地形、阵地条件不良等。要通过侦察,查明当面之敌的具体情况,选准弱敌。先歼弱敌,易于达成速战速决;弱敌歼灭后,可以改变力量对比,强敌也会变弱,为再次歼敌创造条件。

攻其不备 在敌人没有防备时突然对其实施的攻击。通常采取各种欺诈手段,使敌人疏于防备。主要做法是秘密突然攻击,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敌松懈疏忽,打敌措手不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 师第769 团利用敌人对阳明堡飞机场疏于防备的机会,夜间秘密潜入日军在晋北战场上设置的机场,突然袭击,击毁日军停在机场上的24 架飞机,创造了步兵击毁敌人大量飞机的战斗范例。

出奇制胜 以超乎常规的战法制服敌人。是重要的作战原则之一,也是指挥艺术的重要内容。可予敌重大杀伤,使其意志沮丧,失去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丧失优势和主动,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奇兵制胜,贵在用谋、巧择战机,有效地乘敌之隙。基本方法是:掌握敌人行动规律,善于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和错误;采取保密、伪装和欺骗措施,切实隐蔽行动企图;运用多种手段,引诱、迷惑敌人,造成其错觉和不意;利用夜间和不良天候条件,以及有利地形突然实施攻击,打敌措手不及。

先机制敌 率先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是作战指挥的原则之一,指挥艺术的重要表现。目的是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战机,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先机制敌,必须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基本要求是:(1)预有计划和准备。战前,认真分析和科学预见作战的可能进程和发展,快速、周密地做好战斗准备。(2)洞察战场情况,及时捕捉战机,果断定下决心,实施高效指挥。(3)快速反应,先敌行动。对作战情况迅即作出恰当处置,指挥部队快速行动,乘敌不备或尚未作出反应,突然打击,使其猝不及防,疲于应付。为不失战机,有时即使部队准备不足,也应指挥其迅速投入战斗,边打边准备。

声东击西 造成攻击一方的假象而突击另一方。是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目的是使敌人产生错觉,达到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方法是先在与自己行动意图不同的方向上示形佯动,欺骗敌人,或采取其他战术手段,造成向该方向攻击的假象,尔后乘敌不备,按自己真实的意图行动,打敌措手不及。中国春秋末期的吴越笠泽之战,越军先向行动企图不同的方向两翼佯攻,引诱吴军分兵,然后集中主力从中央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打败吴军。

冷枪冷炮 单枪单炮或少数枪炮突然进行的零星射击。是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杀伤、扰乱敌人,限制其行动。通常在敌对双方对峙或接触的情况下,选择优秀射手,抓住有利时机和重要目标,乘敌不备时实施。开展冷枪冷炮活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近两年与敌对峙防御中,各部队普遍开展冷枪冷炮活动,大量歼灭了敌人。实施时,应掌握敌人行动规律,周密组织,充分准备,力求隐蔽、突然。

隐真示假 把真实情况和意图隐蔽起来,把假象暴露给敌人。目的是欺骗、迷惑、调动敌人。通常采取伪装、欺骗等手段进行。主要是利用有利地形和天候,采取人工遮障、迷彩伪装等手段隐真;以模型、音响、发音器材和筑城技术设置假目标,结合兵力佯动、火力佯动、电子佯动示假。中国战国时期的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退兵示弱,隐真示假,制造假象,诱庞涓就范,待其进入预定设伏地区时,突然攻击获胜。

速战速决 在短时间内迅速歼灭敌人。目的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势,迅速解决战斗。一般通过集中兵力,在局部造成压倒敌人的优势。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作战目标和攻击方向,通常主要攻击方向指向敌要害和薄弱部。(2)把握战机,迅速、突然攻击,充分利用战场有利态势,乘敌麻痹、懈怠,快速接敌,迅猛攻击。(3)巧妙运用战术,灵活采取袭击、伏击等战法,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敌人。(4)实施高效、灵活、不间断的战斗指挥。

持重待机 掌握主力等待有利的战机。是作战指挥的原则之一。目的是有效保存力量,待机而动,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予敌决定性的打击。通常在无有利战机或无取胜把握时采用。主要做法是将主力集中、隐蔽在预定地区,造成有利态势,引而不发,待敌人进到预设战场,便于将其歼灭时再出击;主动退让,耐心、沉着地等待,让敌人冒进或突出,或产生过失,出现有利战机时,突然将其歼灭。持重待机是一种指挥艺术,需要有耐心,不为敌人挑衅而动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战机,持重才有意义,才能最终消灭敌人。

白刃格斗 亦称白刃战或肉搏战。敌对双方人员使用刺刀、枪托以及匕首等进行的拚杀搏斗。是勇敢、顽强的表现。通常在双方交战不便于射击或在弹药消耗殆尽之后进行。需要有英勇的战斗精神、坚强的体力和熟练的技术。1948 2 月,西北野战军1 358 714 团在瓦子街东南山进攻战斗中,在争夺敌第2 号阵地的关键时刻,就是靠白刃格斗取胜的。该团6 4 班长靠白刃格斗一人刺死敌7 人,成为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

独立作战 在得不到上级及时指示和无友邻配合的情况下,单独遂行任务的作战行动。通常是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成条件艰苦,给养、保障困难。基本要求是沉着、冷静、不畏艰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分析敌我形势和利弊条件,根据上级总的意图,机断行事,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1948 10 月,辽沈战役中担任阻援任务的东北野战军第10 纵队第28 师,在任务艰巨、准备仓卒、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指挥员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按上级总意图,独立作战,适时果断改变主要防御方向,集中兵力扼守阵地,及时实施反冲击,挫败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为野战军主力聚歼该敌十余万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先发制人 先敌发动进攻战胜对方。是获取主动权的方法之一。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乱敌人的计划和部署,使其失去平衡,从而获得先机之利。先发制人的关键,在于及时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地实施首次打击。基本要求是:客观分析敌我态势、利弊条件,找出敌人的薄弱环节;及时抓住敌人麻弊、懈怠、准备不周等有利时机,快速机动和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正确选择攻击目标和方向;切实隐蔽行动企图,突然发起攻击;适时转用兵力,保持主动。

后发制人 在敌对双方斗争中,先退让一步,待敌方弱点暴露后或己方处于有利态势时,再采取攻势行动战胜敌人。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效战法。实行后发制人的作战指导,既要后发,又要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强敌进攻面前常用的战法。基本做法是: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保存有生力量;科学预见和谋划,有步骤地不断减杀和削弱敌人力量;集中兵力于待机位置,持重待机;积极采取迷惑、欺骗敌人的行动,积极主动地创造战机;一旦时机有利,突然勇猛地打击敌人要害和弱点,各个加以歼灭。

保守地方 保卫与防守某一地区或城市。保守的地方通常对战斗进程与结局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的意图从全局着眼,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构筑工事,保守城市时结合城市建筑构成永备工事。按上级指示,需长期坚守的地方,要顽强坚守,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需保守一定时间的地区,坚守到预定时间后按上级指示转移。1946 4 18 日,东北民主联军为争取东北问题和平解决,在吉林省四平地区进行了四平保卫战,先后抗击国民党军10 个师进攻,歼敌万余人。5 18 日,按上级指示撤出战斗。

孤军深入 孤立无援的部队深入敌纵深。易被对方包围,且地形不熟,处境艰险,稍有不慎即陷入被动,是兵家作战之大忌。当需要深入敌纵深作战时,要周密计划,组织火力实施有效的支援,密切各分队之间的协同动作,力避造成孤立无援的态势。当敌人溃逃陷于混乱时,为不失时机地追歼敌人,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也可孤军深入,独立作战,歼灭敌人。

短兵相接 敌对双方在近距离内的接触拚杀。在古代,短兵是指刀、剑一类的近身作战兵器。意思是两军士兵交错在一起,用刀、剑一类兵器进行激烈搏杀。特点是紧张激烈,要具有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现代战斗则指敌对双方在近距离内用枪械、手榴弹、刺刀等武器拼杀搏斗。要求勇敢顽强,力争主动,先机制敌。

敌进我进 亦称以进对进。敌向我方前进时,我向敌方前进的行动。是对付敌攻势行动的作战手段之一。能化被动为主动,不利为有利。通常采取避开敌人主攻矛头,绕到敌人的后方、翼侧,或搭乘直升机,深入敌纵深、后方,以袭击、伏击、破击、袭扰等战法,打击敌重要目标,削弱敌兵力、火力,破坏敌指挥和协同,配合坚守阵地的部队或正面部队粉碎敌人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时,多以敌进我进的方法实施,争取了主动,大量歼灭了敌人。

敌变我变 随敌情的变化,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战法。是一种指挥艺术。战斗中敌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要加强侦察,准确掌握敌人的动态,及时抓住敌兵力兵器、态势、企图、战法等关键性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做到敌变我变,先变于敌。但战场情况的变化,有真有假,要善于分析判断,察明敌人的欺骗、伪装,谨防上当。当启己握有主动权而敌情无根本性变化时,要坚决贯彻既定决心,切忌因小的情况变化而动摇既定决心,或被敌欺骗。

化整为零 把集中的兵力分散使用。是游击作战、特种作战的用兵方法之一。通常因敌取守势,暂时无集中打仗可能,采取对敌实施宽大正面的威胁;在敌兵力薄弱地区,进行普遍的骚扰和破坏时;无法打破敌之围攻,为着减少目标脱离敌人时;地形或给养受限制时;在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时采用。不论任何情况,当采取分散行动时,都需要保持较大的一部兵力于适当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分散部队需有明确的任务、行动的地区、时间,集合地点,联络的方法等,以便在必要时能迅速集中。

集零为整 把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使用。是游击作战、特种作战的用兵方法之一。集零为整,多半是在敌人进攻之时为了消灭敌人而采取的,也有敌人在采取守势时,为了消灭某些驻止之敌而采取的。集中兵力并不是绝对的集中,而是指集中主力于某一重要方向和时机,对其他次要方面则派部分兵力,采取牵制、扰乱。实施集中时,要周密计划,明确集中的时间、地点,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时机,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易暴露企图,过迟则贻误战机。

封锁消息 严密控制某一地区内的一切信息。是保守军事秘密、隐蔽行动企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加强警戒,严密控制人员、车、船流动,严格控制使用各种通信手段。1931 4 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中,严密封锁消息,在人民群众支持、配合下,在敌人鼻子底下隐蔽达25 天之久,尔后突然由西向东横扫,打垮了敌人“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

围点打援 亦称围城打援。以部分兵力包围城镇或要点诱敌增援,以主力歼援敌于运动之中的战法。通常包围的目标是敌重要、敏感而又孤立薄弱的城镇或据点,围点的兵力要达到足以对防守之敌构成威胁的数量,并采取必要的攻击行动,迫敌增援。打援的兵力要部署在援敌必经之路翼侧,有利于歼敌的地形上,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待援敌到达,突然发起攻击。围点打援要统一指挥,具体打法根据敌情而定,有时因敌情变化,也可以主力歼灭围困之敌。围点打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战法,济南战役中,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攻城兵团以6 个半纵队,14 万人组成,由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由8个半纵队,18 万人组成,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从而保证了迅速攻克济南,全歼守敌。

攻城阻援 在攻城的同时阻敌援兵。目的是确有把握地夺取城市,歼灭守敌。通常以主力攻城,以部分兵力阻援,必要时也可派出较多的兵力甚至大于攻城的兵力担负阻援任务。阻援的部队可预先派出,也可在攻城开始时或开始后根据情况临时派出。攻城与阻援是一个整体,要统一指挥,协调行动。阻援部队,部署在敌援兵必经之路的翼侧,有利于阻敌的地形上,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破坏敌可供利用的道路、桥梁,待敌到达时,以顽强的战斗行动,阻击敌人。

阻敌增援 阻止、迟滞增援之敌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保障主力歼灭被围之敌。通常,在敌可能增援的方向派出一定兵力预先占领有利地形,构成有一定纵深的阻击阵地,纵深梯次地部署兵力;周密计划组织火力,特别是反坦克火力和对空火力;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适时破坏便于敌利用的道路、桥梁,阻敌地面和空中的增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 113 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担任在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增援的任务。受命后一夜之间行进150 里,比敌人早5 分钟到达指定地区,并在两天之内抗住了敌人500多架次飞机、400 多门大炮掩护,从两个不同方向、几个师兵力的轮番攻击,出色地完成了阻敌增援的任务。

断敌退路 切断敌人退却之路的战斗行动。目的是协同主力全歼敌人。通常运用兵力、火力机动和设置障碍物来达成。兵力可从地面实施穿插迂回或实施空中机动,在敌人可能退却的方向,选择能断敌退路的有利地形,构成对内正面,作纵深梯次部署。火力机动,通常应预先计划组织,在敌人可能退却的方向上,特别是敌必经的隘路、山垭口、桥梁和渡口等地段计划集中压制火力和多层拦阻火力。或在敌可能退却的必经之路设置障碍物,迟滞其退却。断敌退路是与敌人争速度、抢时间的行动,要快、要多种手段结合运用;并以顽强的抗击行动,配合主力全歼敌人。

立体封锁 从地面、水面和相应的空中切断敌人与外界的联系。造成敌人在该地区不能通行。通常根据上级意图,在指定的地区内,结合作战任务组织实施。在地面、水面主要以兵力、火力和设置障碍,封锁敌可能增援或退却的兵力,阻止敌进出地面、水面通道;在相应空中对敌飞机、直升机可能进出的航线上,建立对空封锁火力;对敌实施强烈的电子干扰和火力摧毁;或使用航空兵进行空中封锁。地面、水面的封锁,与其相应的空中封锁,要密切协同,主动配合,构成立体封锁的完整体系。

稳扎稳打 先站稳脚跟,再伺机进攻。是一种稳妥的战术思想,基本要点是巩固占领地域后再行动。通常要掌握优势兵力,牢牢控制主动权,逐步巩固,逐步推进。运用此战法,行动稳妥,便于各部队的协同,能有效防止被敌各个击破,但容易失却战机。现代条件下,作战节奏加快,战机稍纵即逝,组织实施时,要确实查明情况,周密计划,稳步推进,不为敌之佯动、伪装欺骗,避免被敌各个击破。

齐头并进 分数路同时向一个目标或方向平行推进。是一种稳扎稳打的战法。常在拥有优势兵力,握有主动权的情况下采用。目的是利用强大的兵力,以强击弱,速战速决。实施时,要正确地选择作战方向,隐蔽行动企图,巧妙地将战斗力集中在同一个方向;切实搞好协同,稳扎稳打,避免冒进突出,遭敌各个击破。

长驱直入 以锐不可挡之势迅猛地突入敌深远纵深。是机械化部队的一种作战方法。常是以优势的坦克部队,乘敌不备,或绕过敌人的坚守防区,大胆、坚决、快速地直插敌人腹地。一般对防御薄弱之敌进攻时采用,以便迅速瓦解敌人的防御体系,加快作战进程。实施时,选敌弱点和便于行动的路线,利用火力毁伤的效果,快速突破,迅速推进,坚决消灭沿途顽抗之敌,直插敌人纵深。推进时,要组织可靠的空中掩护,严密组织与其他进攻部队的协同动作,加强后勤保障。但是,长驱直入易造成孤军突出,为对方各个击破。

步步为营 依托堡垒工事逐步推进的战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一种战法。1931 4 月,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时,采用每前进一定距离就暂时停止,查明情况,构筑必要的工事,站稳脚跟,然后再向前推进。

分进合击 亦称向心攻击。从较远距离分数路由不同方向对同一目标实施包围和攻击。可以快速、适时地集中兵力,形成优势。实施时,要有周密的协同计划,可靠的通信联络,以及准确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多采用远程奔袭、分进合击的方法,从不同方向迅速集中兵力,完成任务后适时分散,以劣势装备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重点攻击 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对诸敌中的一部或数个目标中的一个实施攻击。能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保证在短时间内打开突破口,并为下一步歼敌创造条件。通常先攻击薄弱之敌,条件有利时也可先打强敌。对担任重点攻击任务的部队,给予较多的兵力、兵器,尤其是炮兵、航空兵和反坦克兵器的加强,编组强有力的预备队,建立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保障部队有连续攻击能力。战斗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广泛机动兵力、火力,造成并保持对敌优势,以便迅速全歼敌人。

连续攻击 不间断地对敌实施攻击。是积极歼敌的一种战术思想。无论何种样式的进攻战斗都可采用,通常在发起攻击后或纵深战斗中实施。目的是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迅速歼灭敌人。要求针对战场上的情况,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适时修改预定计划,作好充分准备,并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以多梯队对敌实施一波接一波的攻击。

轮番战斗 组织多支部队进行轮流替换的战斗。通常在战斗时间较长,己方兵力占优势或受地形限制等情况下采用。目的是使敌无喘息之机,或锻炼己方部队。组织轮番战斗时,事先要周密计划,明确规定轮流替换的时间、地点、任务和其他有关事项,并预告部队进行准备,组织干部到交班部队听取敌情和作战经验介绍,协商替换的有关事宜和进行现地勘察。部队进入阵地时,要搞好交接和互相掩护,防敌利用部队换班时机进行袭击。

钳形攻击 从两个方向对同一目标实施加钳子夹物形状的攻击。在敌防御阵地突出,两翼暴露或地形便于从两侧攻击时采用。实施时,通常以一部兵力正面牵制,以主要兵力组成两个突击集团,从预歼之敌的两翼或两个地段上实施有重点的钳形攻击。突破后,迅速向预定目标攻击,在指定地点会合。钳形攻击是达成合围的一种方式,多用于对部署严密的阵地防御之敌的主要部署,形成合围态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常以钳形攻击在内线歼灭敌人。解放战争时期,在孟良崮等重大战役中,实施钳形攻击达成合围,歼灭了敌重兵集团。

围而不打 把敌人包围起来暂不攻击的作战方法。目的是充分准备,疲惫和瓦解敌军,待条件成熟时从容歼敌。有时则是为了抑留他部敌军而有意__暂不攻击。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对杜聿明集团、平津战役中对西线之敌都采用过围而不打的战法,对稳住并全歼敌人起了重要作用。对敌形成包围后,要以积极的战斗行动削弱敌人,严防敌人突围和解围,并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做好歼敌准备。

隔而不围 隔断诸敌联系,暂时不作切实包围的作战方法。隔而不围既可以切断、牵制和削弱敌人,又不使敌过于惊恐,有利于从容展开部署,待时机成熟后各个就地歼灭。其方法有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只作战役包围,不作战术包围;只以障碍、火力隔断敌联系,暂不作兵力包围等。隔断敌联系后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敌重新建立联系,并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防敌逃跑。

围三缺一 包围三面,有意敞开一面,虚留生路,诱迫敌人出逃,然后在运动中将其歼灭的作战方法。是中国的传统战法之一,历代军事家常用常新。1947 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实施莱芜战役中,当将李仙洲所指挥的第73 军主力和第46 军全部包围于莱芜城后,迅速布置成袋形阵地,有意放开一面,让其突围。待李集团后尾脱离莱芜城时,迅速切断其退路,同时,使敌进退无路,混乱不堪,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抗,迅速被全歼于运动之中。

小群多路 以小规模的战斗群分若干路攻击敌人。适用于小分队对山岳丛林地、城市、大居民地等条件下的进攻。以步兵连为单位,针对敌防御情况,编成火力群、突击群、预备群和保障群,成23 路,从敌正面、翼侧,对敌支撑点实施攻击。有时以步兵班或战斗组为单位,配属必要的加强火器,编成合成战斗群,对敌装甲目标实施攻击。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敌人控制着制空权、并掌握着优势炮兵火力的情况下,小分队实施进攻时,通常编成若干战斗群,利用夜暗隐蔽接敌,拂晓成多路发起攻击,屡克强敌,曾取得重大战果。

人自为战 战斗人员各自独立地同敌人战斗。是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积极表现。在游击作战、敌后作战和防御作战中尤为提倡。战斗中,每个战斗员都要有孤胆作战的大无畏气概,独立地进行战斗,只要有一个人,就要战斗到底。中国人民志愿军许多连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人强大攻势面前,顽强坚守,人自为战,有时全连阵地只剩一人,仍坚持与阵地共存亡。

村自为战 以自然村为单位同敌人进行战斗。是人民战争中广大民兵和群众相结合。坚持就地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便于组织、人地两熟的特点。村通常在敌人进攻路线的两侧,村内建有坚强的民兵组织,战前筑有各种工事、地道,储备有作战物资和给养,能独立地与敌战斗。通常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经过现地勘察,提出建设规划,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凡是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平时、战时都需要的项目,可按照战时要求积极建设;凡与平时不易结合,临战时又来不及建设的项目,可根据具备的条件,有计划地逐步建设。

佯败诱敌 伪装败退诱歼敌人的战法。目的是骄纵和调动敌人。通常较弱的一方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以部分兵力接敌,然后佯装败退,诱敌轻进,使其脱离原有的阵地和有利条件,待敌进入预定战斗地域后,突然攻击。运用这种战法要投敌所好,佯败要合理、逼真。1947 3 月,西北野战军主动撤出延安后,以第1 纵队一部兵力向安塞以北地区转移,诱敌主力北上安塞,而将野战军主力隐蔽集结于青化砭地区,当敌第31 旅进至青化砭后,主力全部出击,不到两小时就全歼了该旅。

以战养战 战争中取之于敌的一种补给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有很多军队采取这种方法补充自己。如成吉思汗、拿破仑等长期从事规模巨大的战争,其消耗的补充和军队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主要取之于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也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法,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并以此作为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

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因素。是指挥员决策时必须把握的原则之一。利害同域,利害相杂,利与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辩证地认识利害条件,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分析和权衡利害得失,既见到利中害,又见到害中利,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多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多作几种方案,以便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

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或游击性运动战的指导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着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的作战行动。是毛泽东、朱德等通过人民战争的实践创造的。1929 4 5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1929 9 28 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在作战中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取得游击作战的胜利。

十大军事原则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军事原则。是人民解放军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经验的科学抽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于1947 12 25 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其内容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猛打、猛冲、猛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军团从战斗实践中总结概括的战斗方法。猛打、猛冲、猛追是一个整体,猛打,战前各种火器秘密地靠近敌人,配置在能集中火力的适当位置,按命令向主攻目标同时猛烈射击,大量杀伤、消灭敌人。猛冲,在主攻方向上,借助火力猛烈压制敌人,突然跃起,冲向敌人,以刺刀、手榴弹歼灭敌人,或将敌人打退。猛追,对被击溃的敌人,抓住战机,不待命令,主动猛烈地追击,扩张战果,直至将其歼灭。红军的这种战法,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有效地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 战斗的基本目的和本质。是战斗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他一切作战原则的根据。现代化技术兵器,特别是核、化学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增大了消灭敌人的效能,也增加了保存自己的困难,但并未改变战斗的本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是以消灭敌人为主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以保存自己为主。进攻,是为了直接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不消灭敌人,自己将被敌人消灭。防御,是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反攻的一种手段。为了有力地消灭敌人,更有效地保存自己,必须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发扬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并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威力,利用先进的战术和有利的地形、工事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军事活动的原则。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军事原则。对作战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知彼,就是要指挥员运用各种侦察手段查明敌人的兵力部署、行动特点、企图、战法等情况,找出其强点和弱点;知己,就是要指挥员熟悉自己的部队,了解各部队的作战特点,战斗能力、战斗作风,以及思想动态和友邻的情况,并同敌军进行权衡、对比,找出在当时情况的战斗行动的规律,据以定下正确的决心,确定有效的战法,制定战斗计划,组织指挥部队去夺取战斗的胜利。战斗中,当情况有发展变化时,要适时修正或补充计划,使主观指导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规律。当任务紧迫,来不及察明情况,要边行动边侦察,力求弄清当面敌情、地形,使战斗指挥和战斗行动符合实际情况。

力争主动 力避被动 作战指导的原则。是指努力争取和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尽量避免和摆脱被动的、有利的地位。主动权是军队的行动自由权,作战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主动的基础是力量的优势,以及主观指导的正确。指挥要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集中初保持兵力、兵器的优势,善于预见战斗的发展变化,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使自己立于主动地位。当处于被动地位时,要冷静分析情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抓住敌人的弱点和错误,迅速采取果敢措施,恢复和保持主动。

巧布兵力 发扬火力 作战指导的原则。是指科学、巧妙地编组和配置兵力,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最大效能,巧妙地区分和配置兵力,建立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部署。根据上级企图和所受领的任务,把主要兵力使__用于主要方向上;能够充分发挥各兵种和专业兵的特长和各种武器的威力,便于各兵种密切协同,相互支援;便于利用地形隐蔽和机动;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要有利于防敌核、化武器袭击;有利于保障翼侧、接合部和后方的安全。根据任务、敌情、武器性能和地形等情况,合理编组各种火器,构成远、中、近,高、中、低,交叉的、绵密的火力配系,正确规定射击任务,使火力、机动、突击及障碍物、地形有机结合;适时机动火力,灵活变换射击阵地,在关键时刻建立可靠的火力优势,保持正确、灵敏、不间断的指挥,充分发挥各兵种兵器的最大综合效能,集中、突然、准确、猛烈地打击敌人。

灵活机动 出敌不意 作战指导的原则。是指变化无常地运用兵力火力,给敌人以意想不到的突然打击。出其不意,突然打击,可以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使其不知所措,意志沮丧,失去有组织的抵抗。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是造成优势,夺取和保持主动的重要条件。战斗中出其不意地突然打击敌人,指挥员要在熟谙战斗规律和战术原则,掌握敌我情况的基础上,善于观察战场情势,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和抓住敌人的弱点和错误,巧妙地采取各种伪装和欺骗措施,在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下,利用夜暗和有利地形、气象条件,隐蔽迅速地行动,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运用敌人意想不到的兵器和战法,突然地打击敌人。同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保持部队的高度警惕性和战斗准备,及时发现和抗击敌人的袭击,全面保障部队的战斗行动。

主动配合 密切协同 作战指导的原则。是指在战斗中,各兵种、各部队以积极主动的行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可以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组织协同动作,通常以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重点协调步兵与炮兵、坦克兵之间,以及地面部队与航空兵之间的协同动作。为保障协同的不间断,要准备多种方案,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可靠地组织各种保障,增强全局观念和时间观念,坚决完成任务。当协同遭到破坏或战斗的进程已无法按原计划进行协同时,合成军队指挥员应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恢复和调整。各兵种、各部队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在上级总的意图下,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主动配合和支援友邻战斗。

协同 各军兵种、各部队之间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配合。有战略协同、战役协同和战术协同。目的是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协调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协调一词在《后汉书·吕布传》中就已有记载,“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共存大计”,基本含义是协力同心,共同谋划。组织协同的方法,可以根据任务进行,把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然后明确各部队的具体任务和行动。也可以根据时间进行,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明确各部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行动。也可以按地点进行,明确各部队在一定地点的行动。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完成主要任务。

协同动作 各军兵种、各部队,为了遂行共同的作战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形成整体力量,有效地歼灭或抗击敌人。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概念的协同动作,但相互配合作战却早已有了,公元前21 世纪,中国就有车兵和徒步的配合作战。公元前6 世纪的作战中,常常把部队区分为几个部分,以一部实施主要攻击,一部牵制或侧击。步兵、骑兵、舟兵建立后,形成了水陆并用,车、步、骑兵配合战斗。10 世纪后,军队使用火器,战斗中又有使用火器的步兵与使用冷兵器的步兵,骑兵的配合。17世纪后,炮兵在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新兵种,产生了步、骑、炮三个兵种的协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建立了坦克兵和航空兵,出现了步、坦、炮兵之间的协同动作和陆空之间的协同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的武器装备部队,坦克机动作战成为重要的作战样式,陆上军事行动和空中、海上军事行动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协同动作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

战术范围的协同动作,尽量在现地组织,也可在沙盘、地图或电子模拟系统的屏幕上组织,有时还要在主要和次要方向上分别组织。根据受领的任务、上级的协同指示、地形特点和敌人可能的行动,按阶段、时节明确规定各部队的具体任务,以及火力、突击、机动相协同的方法。指挥机关还要根据指挥员指示,拟制协同动作计划,组织协同通信网,规定识别方法和信号。战斗过程中,要适时协调各军兵种、各部队的行动,并根据新的情况和任务,不断调整或修正。当协同动作遭到破坏时,立即采取措施迅速恢复或重新组织。

协同动作原则 各军兵种、各部队协同作战时共同遵守的准则。通常以作战中起主导作用的某一军兵种或部队为主,其他军兵种、部队积极主动的配合。海军、空军协同陆军作战时,以陆军为主;海上作战,以海军为主;空中作战,以空军为主。陆军各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兵、机械化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各部队之间协同作战,以担任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地方部队、武装警察、民兵、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以主力部队为主。电子对抗分队的行动,要与合成兵团的战斗行动协调一致。当使用核武器反击敌人时,各军兵种、各部队的行动、火力要与核突击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其效果。

机动 部队有组织地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争取主动,调动敌人,形成有利的态势,抗击敌人的进攻或对敌实施突击。按性质、任务和规模,分为战略机动、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按空间分为地面机动、空中机动和水上机动。开进、包围、迂回、穿插、退却等是兵力机动的样式。火力机动一般通过改变射击方向或射击距离来完成。兵力机动的方式,有徒步、搭乘输送工具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现代战斗中,机动具有快速、立体、复杂、频繁等特点。机动的时机要恰当,注意保密,利用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的条件,组织各军兵种的协同和可靠的地面、空中掩护,以及各种保障。机动中,要加强侦察,采取各种措施,果断处置情况,限制和破坏敌之反机动,并根据战场态势适时变换机动方式。

反机动 对抗敌人正在或将要进行机动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破坏或制止敌方的机动,争取主动或保持有利的态势。主要措施是:加强侦察,力求尽早发现对方行动,判明敌人机动的方向,迅速用机动制止敌人机动;以炮兵、航空兵、导弹部队对机动之敌进行火力突击,削弱机动之敌;派兵力前出到机动道路翼侧或空降地域阻击、伏击、截击、歼灭敌机动部队;快速设置障碍,封锁、破坏敌之机场、港口、桥梁、隧道和必经之路,迟滞敌之机动;运用电子技术和伪装、佯动等手段,干扰破坏敌之机动等。战斗中,必须随时做好反机动的准备,一发现敌人机动的企图,快速作出反应,适时变更部署,使敌人的机动企图落空。

机动样式 机动的式样和形式。是机动类型的进一步分类。根据作战目的、预期效果和机动的程序以及机动的方向等确定样式。主要样式有:开进、包围、迂回、穿插、渗透、转移和退却等。战斗中,采用何种机动样式,由指挥员根据上级的企图、敌情和任务而定。采取的样式,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结合运用。实施时,要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机动中的情况处置,要设想多种预案,并积极与敌之反机动作斗争。

火力机动 战斗过程中火器不变换发射阵地,只改变射击方向或射击距离,对火力计划外目标的射击。进攻中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的支撑点,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和反突击,以及掩护进攻部队战斗队形中的翼侧和间隙。防御中主要突击开进和展开过程中的敌人,抗击敌人冲击,掩护接合部、翼侧安全,封锁敌核突击形成的缺口,以及支援友邻等。火力机动必须及时迅速。组织火力机动,通常预先做好标定射击和有关射击诸元的准备;规定火器的基本射击地境和补加射击地境;组织好各部队之间的火力协同等。

机动兵力 未受领具体任务随时准备投入作战的兵力。是指挥员掌握的预备力量。通常指作战部署中的各种预备队。主要用于应付意外情况和增强连续作战能力。配置在纵深适当位置。可能遂行的任务是:加强或接替主要方向作战的力量;应付意外情况,增强攻击力量,扩张战果或抗击敌人进攻,稳定防御,进行反击、反冲击等。使用机动兵力要把握时机,并注意与其他部队的协同。

野战军 亦称野战部队。在广大地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通常是指陆军野战机动部队。在全国或战略区范围担负歼敌重兵集团的作战任务。经过科学的编组,有健全的指挥、保障系统,合成程度高,火力、突击力、机动力强,能在各种地形、天候条件下实施常规或核条件下作战,歼灭或抗击敌人,夺取、扼守各种重要目标或有意义的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最高一级建制单位,亦称野战军。担负战略、战役作战任务。直属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辖若干兵团及特种兵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野战军番号撤销,其机关分别与有关军区机关合并。

地方军 亦称地方部队。执行地区性军事任务的部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脱离生产的游击队、红色警卫分队组成地方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地方部队体系,区有游击队、县有大队,军分区有独立团或支队。解放战争时期,地方部队以师或旅为最高建制单位。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有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或警备区、要塞区。平时,主要担负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协同地方维持治安,训练民兵,开展群众工作等任务;战时,配合野战军作战,以及在民兵和人民群众配合下就地坚持斗争,并随时准备补充或改编为野战部队。

警察部队 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基本使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和国家的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公安部直接领导下,设人民武装警察总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编有总队,下辖支队、大队、中队和站、所,在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工作,同时受上级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主要任务是保卫边防和海防,抗击敌人的入侵;参加城市防卫和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积极组织对抗防护;组织重要机场、车站、桥梁和隧道的防护,守卫重要的电台、工厂、仓库和科研设施等目标,掩护工业和人口疏散;防范、打击敌特分子等的破坏活动,严密看押犯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作战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民兵 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平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和执行维持社会秩序等任务。战时,就地配合军队作战,担负战争勤务,开展游击战争,对付敌人空袭和空降,进行抢救、抢修,保卫交通和重要目标,参加群众性的防敌核、化学、生物武器、燃烧武器袭击的斗争,必要时补充军队,随军远征配合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人民群众武装组织,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主要是(1)开展游击战争,配合部队作战。他们凭借人地熟的特点,以就地、小型、分散活动为主,灵活运用各种游击战术,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巧妙的战法,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了条件。(2)踊跃参军,补充和扩大军队。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人民军队,有时整连、营成建制地补充部队,使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扩大。(3)担负战争勤务,支援前线。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送军粮、运弹药,抬伤员,侦察敌情,捕捉敌特,保护桥梁,修筑工事,打扫战场,押送俘虏,担负了繁重的战争勤务,保证了前线需要。(4)保卫后方,巩固根据地。他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用战斗来保卫生产,用生产来支援战斗。

游击队 在敌统治区、占领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通常组织精干,装备轻便,行动灵活,同当地群众有紧密的联系。是被压迫阶级和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进行人民战争的一种重要的武装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游击队一般由军队派出或由当地人民群众组成。实行军事系统和地方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制度。其编组的方式与规模,根据作战任务、敌情、民情和地理环境而定,通常组成中队、大队、支队。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根据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大力破坏敌交通运输线、通信指挥、后方补给系统和各种基地,迟滞敌人进攻,积极配合主力 部队作战;主力打击敌人,消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收复失地,恢复政权,扩大根据地;发展和壮大武装力量,直到夺取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未来战争中,游击队仍然是争取解放和反对侵略,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武装组织形式。

机械化步兵部队 以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为主要装备的步兵部队。其建制内通常编有坦克部队。是现代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面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武器有:车载火炮、机枪、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坦克、自行火炮、迫击炮及其它轻武器。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通常以乘车作战为主,也可下车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组建了机械化步兵部队。基本任务是攻占、扼守阵地,消灭敌步兵和装甲车辆。机械化步兵有的国家称摩托化步兵,有的国家称装甲步兵。

摩托化步兵部队 陆军中以建制内的轮胎车辆实施机动和作战的部队。是陆军中的基本力量。能独立地或在其他军兵种协同下完成各种作战任务。主要装备有步、机枪,轻重火炮、反坦克火器和防空火器,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等。搭乘汽车机动时,行动迅速,但目标暴露,受地形限制较大,步兵在战斗中通常下车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组建了摩托化步兵部队。

摩托化步兵师 若干个摩托化兵团和坦克团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师。是遂行战术任务的最高单位。隶属于军或集团军。具有兵种齐全、编配合理、员额适量、便于指挥等特点。可独立作战或在上级编成内进行合同作战,能在各种天候、季节和地形条件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攻防战斗任务。摩步师的数__量是衡量战斗实力的标准。前苏军的摩步师,编有3 个摩步团,1 个坦克团,l 个炮兵团,1 个防空火箭团,1 个独立战术火箭营,1 个反坦克营,1 个侦察营,1 个通信营,1 个工兵营,1 个化学兵营,1 个直升机大队,1 个电子对抗连和其他分队,共14481 人,主要装备中型坦克221 辆,步兵战斗车和装甲输送车460 辆,各种压制火炮296 门,防空兵器145 件,直升机18 架,反坦克火器904 件。师的一次齐射的弹药可达122.8 吨,一次运输能力可达1700 吨。进攻时,可在4 公里地段上实施突破。

航空兵师 若干个航空兵团或旋组成在空中遂行作战任务的师。通常隶属于空军军,有的直接隶属于军区空军或海军航空兵。是航空兵的战术兵团,在建制内或独立遂行作战任务。按装备和任务,分为歼击、轰炸、歼击轰炸、强击和运输航空兵师,以及编配不同机种的混成航空兵师和全部由飞机联队组成的空军师。防空兵一般也编有航空兵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 年组建了第一批航空兵师。前苏联的航空兵师通常下辖3 个团,编有飞机84124架。美国称空军师,性质与航空兵师相近,下辖若干联队,编有飞机58102架。

空降旅 若干个营及直属分队编成的以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旅。一般隶属于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降旅隶属于空军。具有装备轻便,能突然空降到敌后,夺占或破坏重要目标,配合正面作战。日军的空降旅编有1个空降步兵群、1 个空降炮兵营、1 个无坐力炮队和直属分队,共1386 人,主要装备步机枪、火筒、无坐力炮、107 毫米迫击炮、105 毫米榴弹炮、反坦克导弹等。前苏军称空降突击旅,编有4 个空降突击营、1 个炮兵营、1个火箭炮营、1 个反坦克导弹连和其他直属分队,共2591 人,伞兵战斗车66辆,装甲输送车14 辆,各种火炮92 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4 辆。

坦克团 若干个坦克营及直属分队编成的团。隶属于师或旅。是基本战术部队,在上级编成内或独立遂行战斗任务。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力,可以减轻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袭击的伤害,并能迅速利用常规火力和核突击的效果。随着陆军的机械化、摩托化,坦克团成为陆军中的主要突击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团,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开始装备国产的各型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前苏军的坦克团编有3 个坦克营,1 个摩步营,l 个炮兵营、1 个火箭炮连,1 个防空连,1 个侦察连、l 个通信连、1 个工兵连、l 个化学兵连和其他分队,共1473 人。装备有中型坦克95 辆,步兵战斗车辆48 辆,侍种装甲车41 辆,压制火炮40 门。

战斗 敌对双方兵团、部队、分队、飞机、舰艇进行的有组织的直接武装冲突。是达成战役或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进行的方法是使用各种火力和突击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或俘获敌人的技术兵器,以及压制敌人的抵抗,攻占或扼守地区、目标,基本类型有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根据展开的空间条件有地面战斗、海上战斗、空中战斗。可以在战役范围内实施,也可以独立进行。战斗一词在中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内容和形式随着兵器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格斗、步战、车战、水战、骑战等阶段,随着火药的发明,武器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概念的战斗,火器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各兵种统一指挥和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的合同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坦克、飞机、空降兵的斗争成为战斗的重要内容。战斗目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不同,战斗组织实施的内容、方式、方法也不同。战斗通常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战斗准备,包括思想、组织、物资、技术、计划等各方面的准备。战斗实施,包括战斗开始到结束。通常分为前沿战斗、纵深战斗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战斗将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争夺和反复争夺斗争将更加激烈、紧张,斗争的形式也将更多、更复杂。

合同战斗 诸军兵种、专业兵协同进行的战斗。通常指以陆军为主,在海军、空军协同下,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配合下进行的战斗。海军、空军独立作战时,由海军、空军各兵种参加的海上、空中战斗,亦是合同战斗。各兵种在统一指挥和计划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的合同战斗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合同战斗,具有纵深、立体、高速机动的性质,战斗将在地面、海上和空间同时展开,从远距离打起,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多方向、多层次、全纵深同时进行。战斗样式增多,转换频繁,斗争激烈、复杂,人力物力消耗、损失增大。要求军队具有科学的编组、严格的训练、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周密的保障系统,熟练地使用装备的技术兵器和器材,能在常规条件下或使用核武器条件下进行合同战斗。

战斗要素 构成战斗的必要因素。是认识战斗,决定战斗发生、发展的前提。诸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决定战斗的样式、进程和结局。通常包括兵力、火力、机动、突击、防护、时间、空间等要素。其中兵力、火力是进行战斗的基本物质力量,也可以合称为实力,是一切战斗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直接影响战斗的规模、内容,对战斗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机动、突击是进行战斗的基本战术手段,也可以合称为行动,是夺取主动,形成有利态势,达成战斗目的的有效措施。防护是保存自己的基本手段,也是保障火力、机动、突击的重要条件。时间和空间,则是从事战斗活动所必备的运行环境,一切战斗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由于战斗要素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多分性等特点以及研究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分法。如前苏军认为,机动、火力和突击是战斗的三要素。美军认为战斗的要素是机动、火力、防护和指挥能力。日军则把能力、时间、空间作为战斗的基本要素。还有的把战斗要素分为目的、实力、行动、时间、空间或火力、突击、机动、防护等。

一般战斗规律 各种战斗发展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制定战斗原则的基本依据。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战斗的物质因素是武器装备,战斗的自然因素是地形、气象条件。人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对战斗胜负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战斗规律是通过对具体战斗的认识,从大量的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抽象、升华而发现,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胜弱败、弱守强攻,量敌用兵、合力致胜,战胜不复,兵贵神速,勇锐怯顿、有备无患等。认识一般战斗规律,要注意经验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避免从狭隘经验和个别战斗中进行理论概括,防止局限性,偶然性。

特殊战斗规律 某些战斗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受一般战斗规律的规定和制约。各种类型、样式的战斗,因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和精神因素的不同,将反映出各自的特殊战斗规律,如现代战斗与古代战斗相比,就具有火力、机动力、突击力、防护力、电子对抗能力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突然性、快速性、连续性、速决性增大等特殊战斗规律。登陆战斗有集结上船、航渡、突击上陆等战斗阶段,战斗行动受地理、水文和气象影响更大等特殊规律。因此,不仅要掌握战斗的一般规律,还要进一步熟悉这些特殊战__斗规律,夺取各种战斗的胜利。

战斗村 有军事性组织和战斗设施,准备坚持长期对敌斗争的村庄。是人民群众保卫家乡从事战斗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灵活性和立足乡土,不脱离生产等特点。通常在敌人可能进攻方向上的重要村、镇、矿、厂,以民兵为骨干或与部队实行军民联防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在外围,可因地制宜的设置防坦克、防机降的障碍物和沟、网阵地。村内,可利用各种建筑物,修筑各种明暗火力点。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构筑地道和“三打三防”的设施,打通街院房屋与地道的通路,并在村口、地道口巧妙地设置陷井及障碍物,力求做到村与村相联,相呼应,地上地下相结合,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能独立战斗又能互相支援。

战斗力 军队履行根本职能的能力。主要指军队的作战能力。战时,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平时是检验军队建设的根本标准。战斗力是一种物质力量,由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物质因素主要指按科学方法编组的、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和能反映时代特定科技水平的、具有一定战术技术性能及数量的武器装备,精神因素主要是指挥官、士兵的军事、政治素质和战斗意志。其中人是首要因素。此外,战斗力还受战略战术、科学技术、编制装备、指挥控制、管理教育、军事训练、作风纪律、物质保障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通过综合、升华之后,使战斗力形成整体力量,并在具体条件下通过与敌人战斗显示出来。同时,这些因素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以使战斗力发生变化。组织严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指挥有方、部署正确、协同密切等,可以使战斗力充分发挥或成倍提高;相反,轻敌骄傲、内部不和、士气低落、指挥失当、兵力分散等,则会使战斗力受到削弱。检验战斗力的基本标准是实践,战时,通过实际战斗抗击和消灭敌人的能力,完成战斗任务的深度和战斗的强度,对战斗目标的毁伤程度,对敌人的防护能力,持续作战和突防能力等显示出来,在平时,主要靠制定相应的标准,或根据军队的实力、军政素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战备情况、作风纪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评估。战斗力的提高,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要按实战要求,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并注意发展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改革编制体制,以提高战斗力。战时,要掌握各部队战斗力的特点,并根据敌我战斗力的实际情况定下决心,严密组织部队行动,适时整补,充分发挥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要素 构成战斗力的主要因素,通常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主要指按照科学方法编组的,有一定数量和战术技术性能的武器装备;精神因素主要指军官、士兵的军事、政治素质。其中人是首要因素。此外,战斗力还受科学技术、编制装备、战略战术、指挥控制、管理教育、军事训练、作风纪律、物质保障等因素影响。战斗力诸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一个因素的变化,常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各要素之间协调与否,将对战斗力产生影响。

战斗力标准 检验、评估军队实战能力的标准。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在军队建设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平时根据部队实力、政治素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战备情况、战术思想、物质保障、作风纪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进行评估。战时,通过消灭或抗击敌人的能力,完成战斗任务的强度和速度,对战斗目标的毁伤程度,对敌人袭击的防护能力,持续作战能力,突防能力等表示。评估军队战斗力,要实事求是,标准是从实际出__发,要具体,便于把握、衡量。

战斗理论 对战斗规律的理性认识。通过战斗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地面战斗理论、海上战斗理论和空中战斗理论。集中体现在战术理论专著、战斗概则、战斗条令、战术教材中。内容包括:战斗的本质和要素;战斗的特点和规律;战斗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各兵种在战斗中的地位作用和运用原则;进攻战斗理论,防御战斗理论;军队移动理论等。受战争、战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又促进战争、战役理论的发展。研究时,还要吸取军制、指挥、后勤等理论成果。

战斗类型 按战斗性质所作的分类。基本类型是进攻战斗、防御战斗。有的国家还包括遭遇战斗。不同的战斗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和指导规律。各级指挥员是战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战斗活动的中心,必须熟悉不同类型的战斗特点,研究其指导规律,并根据作战企图和敌情、任务,选定战斗类型。

战斗方针 战斗行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进攻方向或防御方向、战斗目标的确定,以及引导战斗胜利发展的重大原则。是进行战斗准备和实施战斗的依据。通常根据敌情、上级赋予的任务,部队的编成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战斗,有不同的战斗方针。进攻战斗就有集中兵力、速决全歼,先歼一部、再歼其余,围点打援、歼敌于运动中等战斗方针;防御战斗也有坚决扼守阵地、制止敌人突破,依托阵地与敌反复争夺、迟滞或挫败敌人进攻等战斗方针。确定战斗方针要认真组织侦察,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把获取和掌握的情况,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研究,力求使确定的战斗方针符合客观实际,为战斗胜利提供可靠的依据。

战斗企图 战斗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战斗来达成。通常指战斗决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进攻战斗的企图包括进攻的对象,主要攻击方向和辅助攻击方向,兵力部署,占领的地区,歼灭敌人的方法以及战斗过程中的机动等;防御战斗的企图包括扼守的地域和主要方向,防御要点,兵力部署和阵地编成,火力配系,障碍物设置以及抗击敌人的方法等。确定战斗企图需了解敌情、地形等情况,充分估计战斗的复杂性,客观地分析战斗预期效果,力求真正切合实际。

战斗目标 部队战斗所要打击的对象或占领的地方。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由组织计划战斗的指挥员确定。确定战斗目标要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地形、己方部队战斗力等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为使战斗目标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通常还要进行兵力兵器对比的计算,并对影响战斗力的诸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一般战斗目标既有打击对象,又有占领的地方,有时可能只有打击对象而没有占领地方,或者只有占领的地方而没有具体的打击目标。战斗有总的目标,也有分步或分阶段的目标。

战斗特点 战斗行动所表现的特殊性。是指挥员组织战斗的重要依据。通常由军队性质、武器装备、作战历程、光荣传统、战术原则、战斗作风、指挥员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战斗特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注重近战、夜战,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特点。现代战斗特点是:战斗将在地面、空中同时展开,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多方向、多层次、全纵深同时进行,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机动性、速决性、连续性增大;战斗样式增多、转换频繁;战斗复杂、紧张、激烈、多变;人力物力消耗损失加快和增多。此外,由于战斗类型、时间、环境、作战对象的不同,还有不同的战斗特点。如山地进攻战斗特点,江河__防御战斗特点等。指挥战斗必须着眼特点,并找出与特点相适应的战斗方法,才能克敌制胜。

战斗阶段 对战斗全过程所划分的段落。目的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与实施战斗。不同战斗样式的战斗,可能有不同的战斗阶段。通常有前沿战斗阶段和纵深战斗阶段,有时还有战斗准备阶段。登陆战斗一般分为集结上船、航渡、突击上陆、巩固和扩大登陆场等阶段。城市战斗多分为外围战斗阶段和市区战斗阶段。反空降战斗常分为开进接敌阶段和实施战斗阶段。随着战术的发展,战斗阶段的划分可能将发生变化。

战斗时节 对战斗过程所划分的时间段落。目的是为便于组织战斗和协同动作。不同类型、样式的战斗,战斗时节的划分不尽相同。通常进攻战斗有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火力准备、冲击、扩大与巩固突破口、第二梯队加入战斗、抗击敌人反冲击、分割围歼敌人等时节。防御战斗有阻敌接近、破坏敌人的进攻准备、抗击敌人冲击和机降突击、向敌人实施反冲击、制止敌人快速突击、歼灭突入之敌等时节。

战斗样式 战斗的式样和形式。是战斗类型的进一步分类。通常按敌情、地形、战斗的形式等不同情况,可分为不同的战斗样式。进攻战斗,根据敌人防御的性质分,有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空降着陆之敌的进攻战斗等;根据使用战法分,有伏击战斗、破袭战斗等;根据地形、天候特点分,有山地进攻战斗、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战斗,高寒地进攻战斗,城市进攻战斗,水网稻田地进攻战斗,夜间进攻战斗等。防御战斗,按防御性质分,有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运动防御战斗;按防御准备程度分,有预有准备的防御战斗和仓卒防御战斗;按地形、天候特点分,有山地防御战斗,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战斗,高寒地防御战斗,城市防御战斗,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夜间防御战斗等。

战斗部署 战斗中对所同部队确定的兵力编组、任务区分和配置。是指挥员决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战斗类型有进攻战斗部署,防御战斗部署。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部队编成、敌情、地形确定。在古代战斗中,就有使用兵力的方向区分,如按右、中、左三队部署,或分奇、正两部分部署,但纵深较浅,多平均使用兵力。随着战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有重点,纵深的配置兵力和编组预备队。军队装备火炮后,战斗部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攻战斗通常按主攻、助攻和预备队部署,防御战斗按第一梯队、预备队进行配置,纵深逐步加大,配置逐步疏散。随着新的兵种的建立,战斗部署中又增加了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快速集群、诸兵种预备队等,形成了纵深、立体。疏散、隐蔽的配置。部署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形成全面而有重点的部署,并保持强有力的预备队;对兵力兵器进行合理编组,梯次配置,适应立体、全方位的作战需要,充分发挥部署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军兵种的特长;便于指挥,便于协同,便于利用地形,分散、隐蔽地配置和机动;便于核、化学武器的防护;便于翼侧、接合部和后方的保障。具体部署兵力,通常将兵力兵器区分为两个梯队,有时也可成三个梯队或一个梯队,构成一面、多面的进攻或防御部署,并编组合成预备队和各种执行战斗、支援、保障任务的炮兵群、防空兵群、侦察干扰群、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预备队、运动保障队、以及通信预__备队等。进攻时还可编组穿插分队、迂回分队、袭击分队和空降分队,并视情编组障碍排除队。防御时根据情况编组掩护、支援和反空降预备队。如有上级航空兵支援作战时,还需规定航空兵的任务。战斗中随着敌情、任务的变化,指挥员还须适时迅速地调整或变更部署。

战斗编成 参加战斗的兵力兵器的组合序列。包括原建制和上级配属的兵力兵器。目的是正确使用兵力,建立统一的指挥和发挥诸兵种整体威力,保证顺利送行战斗任务。根据战斗任务、敌情、地形、兵力兵器的数量等因素确定,一般是以战斗兵种为主编成诸兵种合成的战斗整体。基本要求是贯彻集中兵力的原则,便于指挥,便于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具有较强的连续作战和独立作战能力。通常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部队编成较大,兵力较强,在次要方向上,编成较小,兵力较弱。战斗中,根据情况变化可适当加以调整。

战斗编组 部队遂行战斗任务时的临时组合。目的是协调使用各种力量,发挥整体威力,保证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通常根据敌情、战斗任务、战斗编成、武器性能和地形、天候以及决心等形成最佳组合。可以按部队原建制,也可以不按建制。战斗中还可以根据需要予以调整,形成新的组合。如担任进攻战斗任务时,可以按建制编组主攻部队、助攻部队,也可以按装备、作战特长抽调不同建制的兵力兵器组合成预备队、强击支队、袭击支队、机降分队等。编组的形式要根据战斗任务的需要,具有完成任务和应付意外情况的能力,并做到人员精干,结构合理。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有的国家的军队平时采取积木式编制,战斗时根作战需要,只要稍作调配,就能迅速完成战斗编组。

预备队 指挥员机动使用的后备力量。是战斗队形的组成部分。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是保持和争取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诸兵种合成军队中,通常建立合成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反空降预备队、炮兵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儿预备队、通信预备队等。预备队兵力通常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任务是增强主要方向上的力量,遂行机动任务和应付意外情况,根据战斗性质、规模和敌对双方的情况,由指挥员在定下决心时明确其编成与任务。预备队需具有快速机动能力,预先疏散、配置在便于隐蔽、机动,能适时投入战斗的有利位置。使用预备队要正确把握投入战斗的时机、方向和地域,注意加强空中支援和掩护,以及与其他部队的协同动作等。战斗中一经使用,立即重建。

合成预备队 由营以上诸兵种合成军队担任的预备队。是指挥员的主要机动力量。具有快速机动、迅猛突击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通常以坦克分队为主,与部分机械化步兵及其他兵种分队混合编成。进攻战斗中,通常配置在便于隐蔽、机动和能及时投入战斗的位置;主要用于增强或接替第一梯队或第二梯队,执行机动任务,应付意外情况,向纵深发展进攻。防御中,通常配置在第一、第二梯队之间第二梯队附近便于隐蔽和机动的有利地形上。主要用以实施伏击、反冲击、反击和袭击,封闭敌核突击造成的缺口,消灭空降之敌,必要时用以增强前沿防御或坚守纵深阵地。

反坦克预备队担负反坦克任务的预备队。通常由反坦克炮兵、反坦克导弹分队为主编成,有时由攻击直升机分队编成。主要任务是与敌坦克、装甲战车作斗争。配置在第一、二梯队之间,便于隐蔽和机动的位置。进攻战斗用于制止敌坦克封闭突破口,抗击敌坦克反冲击,反坦克炮兵有时还参加炮火准备的破坏射击,防御战斗用于封闭突破口,制止敌坦克突入和扩张,__支援反冲击和反击。反坦克预备队,多集中使用于受敌坦克威胁大的方向,尽可能在预定展开地区构筑必要的工事,并与障碍设置队、运动保障队等密切协同。由攻击直升机编成的反坦克预备队,需与航空兵和防空兵保持战术协同。

战斗准备 战斗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战前的思想、组织、物资、技术等各项准备。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查明敌情、地形、气象和水文等情况;了解上级意图、本部队的任务和友邻的任务;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结论;果断地定下决心,迅速制定周密的战斗计划;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进行政治动员。战斗准备,需立足困难复杂情况,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科学计算和分配时间,尽量简化工作程序,保证在上级规定时限内完成。

战斗准备阶段 从受领任务到开始战斗的时间段落。战斗准备阶段的工作要抓住重点,根据受领的任务,迅速派出侦察、查明当面敌情,战斗地域内的地形、道路情况和民情等。对获得的情报及时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下达预先号令,进行战斗动员,调整组织。在正确了解上级企图、明确任务、判明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现地勘察,适时定下决心,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和各种保障。建立指挥所,组织通信联络,或构筑阵地、计划火力,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或防御地域,组织检查、督促各部队、分队按时完成战斗准备等。

战斗发起 亦称发起战斗。进攻战斗的开始。战斗发起的时机,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切忌形成规律。具体时间由组织进攻战斗的最高指挥员根据上级的意图确定。战斗发起时,参加火力准备的炮兵、航空兵和坦克部队,在统一号令下对规定的目标实施火力准备。参加破坏射击的坦克、反坦克火炮和反坦克导弹,以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指定目标。电子对抗分队积极干扰敌人无线电网路和雷达。防空兵以坚决的行动同来袭的飞机、攻击直升机作斗争。第一梯队部队迅速完成冲击准备,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尔后根据指挥员的命令或信号,立即发起勇猛的攻击。后续梯队和诸预备队,做好跟进或机动的准备。

战斗实施 敌对双方进行战斗的过程。战斗空间、性质、任务不同,战斗实施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同。地面战斗通常包括前沿和纵深战斗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时节。前沿进攻战斗,主要是第一梯队在火力支援下实施突破,纵深进攻战斗,重点是后续梯队突入敌纵深围歼敌人。前沿防御战斗,主要是警戒分队、炮兵、航空兵打击开进、展开之敌,第一梯队在火力支援下挫败敌人的冲击;纵深防御战斗时,重点是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坚守纵深要点,歼灭突入之敌。现代战斗突破与反突破,包围与反包围,机降与反机降的斗争极其激烈、紧张,指挥员要着眼全局、运筹在胸,先机制敌,充分发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整体威力,冷静沉着地指挥部队,坚决实现战斗决心,并根据战场的情况变化,适时作出判断,果断地进行处置,对部队实施坚定、灵活和不间断的指挥。

战斗实施阶段 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的阶段。是实现战斗决心,完成战斗任务的过程。不同类型战斗的实施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进攻战斗的实施阶段通常包括进行火力准备和冲击;扩大与巩固突破口和打击敌人纵深目标;向敌人纵深突进和分割围歼敌人;制止和抗击敌人反冲击;歼灭被围之敌等。防御战斗的实施阶段通常包括打击接近、展开之敌,破坏敌人的进攻__准备;抗击敌人火力准备,制止敌人开辟通路,封闭突破口;抗击敌人连续冲击和机降突击、与敌反复争夺防御要点;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制止敌人快速突进为和实施反冲击,消灭突入之敌;粉碎敌人迂回包围,消灭机降之敌等。战斗经过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的过程。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技术兵器和军事设施,攻占敌占领区,或抗击敌进攻,击溃其突击,坚守占领地区的行动。可分为若干阶段和时节。进攻战斗通常要经过开进接敌、火力准备、开辟通路、向敌前沿冲击、扩大与巩固突破口、抗击敌人反冲击、第二梯队加入战斗、歼灭纵深被困之敌等。防御战斗通常经过警戒分队和炮兵与航空兵打击开进展开之敌、制止敌人开辟通路和封闭通路、抗击敌人向前沿冲击、制止敌人向纵深突进和迂回包围、实施反冲击或反击、歼灭空降之敌等过程。

战斗间隙 战斗之间或战斗过程中的短暂间隔。是整顿休息,恢复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好再战准备的有利时机。现代战斗高度激烈、紧张,战斗间隙短暂,指挥员要善于利用战斗间隙,并根据上级指示和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部署,改善态势,加固阵地、补充弹药、给养、兵员,保养维修武器、装备,研究敌情,总结经验,救治伤员,进行临战训练,评功授奖和进行战斗动员等工作。

加强 以兵力兵器增强执行某一任务的部队。目的是增强其作战能力,保障其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方式有支援和配属。当实施支援时,原来的指挥关系不变。支援单位根据上级指示和被支援单位的要求进行,通常是实施火力支援。支援需明确支援的单位、任务、时间或时节,弹药消耗量,以及相互的协同事项。当进行配属时,归得到配属的指挥员临时指挥;组织战斗时,确定其战斗任务、配置位置、协同动作和保障措施;战斗中对其实施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完成战斗任务或战斗告一段落时,按上级指示转隶或回归原建制。

配属 指挥员将自己掌握的部分兵力、兵器,临时调归下属单位的指挥员指挥。目的是加强其作战能力,保障能顺利完成作战任务。得到配属单位的指挥员,要明确配属单位的战斗任务、配置位置、协同事项和保障措施,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并对其实施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完成战斗任务或战斗告一段落时,根据上级指示,转隶归还原建制单位。

支援 战斗中以兵力、兵器对所属部队或友邻进行的援助。指挥关系不发生变化。通常根据上级指示或协同动作计划实施,主要是火力支援。支援时,要明确支援的单位、任务、时间或时节,弹药的消耗量,以及相互间的协同事项等。战斗中,按协同计划或临时召唤进行支援。通常是在某个时节或某种特定情况下进行,可能是全部兵力火力支援,也可能是部分乓力火力支援。战斗结束,支援关系即告结束。

转隶 亦称转属。将原配属给某一部队的兵力、兵器,转配属另一部队的活动。指挥员得到转配属的单位后,需了解转隶单位的情况,明确其战斗任务、配置位置、协同事项和保障措施,迅速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并实施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一般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时,原配属第一梯队的炮兵、坦克兵常转配属第二梯队。战斗结束或告一段落,转隶单位根据上级指示归建。

归建 配属其他部队或派出独立执行任务的单位回归原建制的活动。通常指挥员要给完成战斗任务后归建的单位,明确撤离阵地的时间、道路和到__达的地区,战斗资料、物资器材的移交和处理等。归建单位要严密组织,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准时、迅速、隐蔽地实施,严防敌人的突然袭击。归建时要将在外执行任务的情况详细报告直接首长。

态势 军队部署和行动所形成的阵势。作战双方都力求造成有利态势,保持主动地位。通常兵力兵器处于优势,占据了有利地形,兵力部署合理,阵地条件良好,物资器材充裕,能够得到友邻支援,就处于有利态势。有时处于不利态势的部队,通过主观努力也可改变战场态势。

地区 纵深浅的一定区域。通常用两端地点标示其范围。如:坦克第2营在金庄、李庄地区。表述时,己方由右到左,敌方由左至右。战斗地区是战斗行动所及的地区,包括进攻战斗行动地区和防御部队扼守的地区。地区也可泛指陆地的一定区域,如华东地区、南京地区等。

地域 陆地上有一定横宽和纵深的区域。通常用3 个以上的点表示其范围。表述时由前向后,己方从右按反时针方向表述,敌方从左按顺时针方向表述。战斗地域是战斗行动所及的地域,包括进攻地域和防御地域。防御地域,通常又专指营占领的防御阵地,由连、排支撑点、火器发射阵地、辅助阵地及障碍物配置等组成。

地带 陆地上长条带状的区域。通常用两端各两个点表示。己方从右按反时针方向,敌方从左按顺时针方向由前向后表述。战斗地带是战斗行动所及的区域,包括进攻战斗行动区域和防御战斗扼守的地区。防御地带又专指军、师的防御区域。第一梯队师占领的为第一防御地带;第二梯队师占领的为第二防御地带。

调防 部队由原驻地或防守地区调到另一驻地或防守地区的行动。调防要明确开始和完成时间,指挥和作战资料交接,移动方式和路线,物资器材的处理等。调防部队需周密制定计划和采取各项保障措施,派出先遣人员了解情况,协商调防事宜。移动时,要派出警戒,加强组织指挥,确保迅速、隐蔽地实施。到达驻地或防守地区后,要迅速履行防务,熟悉当地情况,做好战斗准备。

换班 一个部队替换另一个部队执行任务的作战行动。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换班时,要周密组织准备,加强警戒、伪装、保密、电子对抗等保障。尽量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乘对方疲惫、松懈的时机,迅速隐蔽地实施。换班的顺序,通常先次要方向,后主要方向,由后向前进行,也可由前到后或前后同时进行。换班部队指挥员要提前到交班部队熟悉情况,了解任务,协商换班事宜。交班部队要给换班部队介绍情况,按规定转隶加强的部队,移交弹药、物资、器材和有关作战资料。交班过程中,遭敌攻击时可酌情暂缓或停止换班,由交班部队指挥员统一指挥部队抗击,待粉碎敌人进攻后再继续换班。

会师 两个以上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场的会合。对鼓舞士气、增强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 军。会师后,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通常会师以后要教育部队加强团结,互相学习,互相支援。

主动权 军队在作战中的行动自由权。主动权与力量的优势、有利的地理、民情等条件分不开,而主观指导的正确是取得主动权的主要因素。战斗中,要善于审时度势,灵活地运用兵力和战法,积极争取在局部或全局上造成对敌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抓住和利用敌人的弱点,设法造成敌人的错觉,给其不意的攻击等,都可争取主动。当被迫处于防御时,力求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摆脱被动,争取主动;进攻时需在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适时集中兵力和火力,形成优势,保持主动。

制空权 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的控制权。目的是限制对方航空兵和防空兵力、兵器的战斗活动,保障己方航空兵的行动自由和有效地支援陆、海军的作战活动。制空权的理论是随着航空兵器、防空兵的出现、发展和在作战中运用而产生的。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在1921 年发表的《制空权》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制空权理论。1936 年,苏联提出的制空权,是指敌空军的整个部署已完全打乱,敌空中威力已被消灭,而己方空军却有完全行动自由的一种状态。1941 年,美国提出的制空权,是指将敌人的航空部队消灭掉,或者压制住,使其不能出动。战术制空权,是在有限地区的较短时间内占有的局部制空权,能对战斗产生影响。夺取制空权以空军为主,依靠诸军兵种共同努力达成。基本手段是:通过空战和对空作战,将敌机消灭在空中;通过空中突击和地面袭击,将敌机和地面防空兵器摧毁,压制在地面。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是现代战斗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掌握制空权,将对战斗的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制海权 交战一方的海军,在一定时间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目的是确保己方兵力在海上行动的自由,剥夺敌方海上行动的自由;掩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阻止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制海权的斗争,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中。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首次把制海权问题概括为军事理论。制海权不是绝对的,在优势一方取得总的制海权的情况下,劣势一方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局部海区取得制海权。19 世纪前,主要由水面舰艇来夺取制海权。以后,潜艇、飞机和导弹也参加制海权的斗争。现代条件下的制海权,包括该水域上空的制空权。通常以海空为主,由诸军兵种共同来夺取和保持。

空袭 从空中用炸弹、导弹、火箭、机炮对地面和水上目标进行的袭击。分为战术空袭、战役空袭和战略空袭。目的是摧毁或破坏敌方重要目标,消灭或压制敌有生力量,支援己方军队作战。使用飞机进行空袭,始于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是以单机和小编队进行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术空降多以小编队强击机进行强击。战争后期,德国使用了V1 V2 导弹进行空袭。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中,使用空地导弹空袭,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用巡航导弹对伊位克进行了空袭。空袭通常根据作战任务要求、目标特点和敌防空兵力兵器情况,周密地组织计划;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对重要目标的要害部位实施攻击;正确选用战斗编队、航线、高度、进入目标的方向和空袭方法;加强电子对抗和各种隐蔽措施,密切组织突击队、掩护队、保障队之间的协同动作。空袭主要由轰炸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部队实施。空袭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炮兵、战役战术导弹、指挥系统、野战机场、交通枢纽、集结的地面部队和水面舰艇部队等。未来战争中,空袭的突然性、破坏性增大。参加空袭的航空兵,可在昼夜复杂气象和强烈电子干扰下,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在远距离对目标进行。

防空 对来自空中或外层空间的敌飞行器进行斗争的措施和行动。19 世纪末,出现了对空射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有组织的防空。中国__人民解放军在建军初期就开始了防空作战活动,建国后,通过防空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防空理论。防空包括建立各种防空体系,进行反空中侦察、反空袭作战,以及采取隐蔽、伪装、防护措施,消除空袭后果等。主要是与敌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军用航天器作斗争。使用飞机、高射炮、地空导弹、拦阻汽球、电子对抗设备等防空兵器和装备,直接消灭、阻滞、干扰敌飞行器的行动,称积极防空。采取构筑防空工事,疏散隐蔽人员装备,实施伪装和消除空袭后果等行动,称消极防空。通常是两种手段并举,相辅相成地完成防空任务。基本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统一的防空体系;各种防空兵力、兵器密切协同,发挥整体威力;按照统一布局、分区负责;集中使用、重点设防、重点守备和广泛机动;积极打击,严密防护;保持防空体系的稳定性和生存力,减少敌空袭的危害;保持高度的戒备和快速反应能力。

反空袭 打击敌空袭兵器的作战行动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的统称。基本要求是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反空袭要统一组织计划,有重点地集中使用兵力;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各种防空力量的整体威力;建立完善的空情报知系统,经常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提高反空袭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对付多方向、多层次、多种空袭兵器的袭击;利用地形和工事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采取隐蔽、疏散、伪装等措施,保持防空体系的稳定。主要使用航空兵、防空兵、拦阻汽球、电子对抗装置,直接消灭、阻滞、干扰敌空袭飞行器。

近战 近距离内的作战。以抵近射击、手榴弹和白刃格斗消灭敌人。近战时敌对双方短兵相接,紧张激烈,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减少或避免远战火力的杀伤,是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种有效战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主要用这种方法战胜敌人,形成了优良传统。实施近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严密组织协同动作,指挥位置靠前,注意与远距离支援火力相结合,善于利用地形隐蔽接敌,出其不意地突然打击敌人。在现代条件下,以坦克实施冲击和以各种反坦克火力摧毁敌装甲目标,已成为近战的重要内容。

夜战 夜间进行的作战。包括夜间进攻和夜间防御。夜间观察受限,武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机动、射击、指挥、联络和协同都较困难。但有利于秘密接近敌人,隐蔽企图,减少伤亡,出奇制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常进行夜战,形成了优良传统。实施夜战,要具有机智勇敢的战斗作风,熟悉现代夜战技术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夜间战斗的战术和动作,善于伪装,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和气象条件,出敌不意地歼灭敌人。未来作战中,将广泛使用新型的夜视照明器材,昼夜间作战的差别相对缩小,但夜战仍将是达成战斗突然性的重要手段。

坑道战 依托坑道为骨干的工事进行的作战。通常指坑道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工事,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具有一定防核、化学武器袭 击的能力。坑道战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性的发展了坑道战。构筑坑道工事,要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在基本阵地、预备阵地的每一高地,以及纵深主要制高点构筑坑道,在坑道的进出口构筑野战工事、环形堑壕和交通壕,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各支撑点之间以交通壕相连接,并结合防坦克地域与反空降地域,组成纵横相连的,能攻能守的纵深的防御阵地,既能抗击优势兵力的进攻,又可作为依托向敌人发动反击或有限目的的进攻。实施坑道战,通常以一部兵力从坑道内逐次__展开,挫败敌人的连续进攻。当敌占领表面阵地时,转入坑道,利用坑道口附近的野战工事与敌斗争,或以冷枪冷炮、小分队出击等手段,打破敌人对坑道口的围困。

三、进 攻

进攻 亦称攻击。主动进击敌人的作战行动。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预定地区或目标。在中国,最早的进攻是以徒步用冷兵器从正面攻击,靠直接格斗取胜。公元前21 世纪,开始用战车实施进攻。公元前6 世纪,进攻通常由步兵、骑兵、车兵配合实施。同一时期,埃及、古希腊等国多采取密集方阵进攻,以后又采用斜形队形、军团阵形进攻。火器出现以后,进攻注重发挥火器威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向敌推进,骑兵实施迂回攻击。横队战斗队形进攻、线式战斗队形进攻、散兵战斗队形进攻等,在西方一些国家相继出现。随着飞机、坦克、导弹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使用,进攻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诸兵种合同进攻,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攻逐渐立体化。战后,进攻强调充分发挥火力,从行进间发起立体攻击,高速、纵深、立体地实施。进攻军队通常在作战力量上占优势,在选择攻击方向、时间及方法上握有主动权,有时能出其不意地实施突然攻击,广泛实施机动。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是在使用核、化学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的诸军、兵种合同作战,将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地面或海上、空中、前方和后方同时展开,坚决性、突然性、快速机动性和速决性强。基本要求是: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攻方向;建立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选敌薄弱部位,出其不意地攻击;实施猛烈的综合火力毁伤和不间断的火力支援;诸军、兵种协同一致,合力破敌;纵深打击,立体封锁,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快速机动,连续突击,速战速决;迅速周密准备,组织全面保障。基本战法是强攻、袭击、强攻与袭击相结合。进攻可从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也可于非直接接触情况下经过开进发起。通常在集结或待机地域或原防御阵地上进行组织准备,按规定或命令发起攻击,继而突破防御,分割歼灭敌人,攻占预定地区或目标。未来的进攻,将大量使用各种高技术兵器和器材,具有更大的突然性、机动性和速决性。

总攻 亦称总攻击。进攻各部队按统一号令同时发起的攻击。通常在战役、战斗的决定性阶段,攻占敌外围防御阵地后实施。由战场最高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作战进程、任务和敌情变化决定总攻时间、规模和目的。一般先统一进行火力准备,后各部队按命令或信号从多方向同时发起冲击,从多个地段突破敌人防御,迅速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灭敌人。各部队要服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总攻时间,充分利用火力突击效果,主动配合,协调一致地实施进攻。

进攻样式 对进攻所作的分类。由于地理、天候条件、作战传统和军事学术观点不同,各国军队对进攻的分类不完全一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进攻的分类是:按作战空间分,有地面进攻、海上进攻和空中进攻;按敌人行动性质和态势分,有对运动之敌进攻、对驻止之敌进攻和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按敌人防御准备程度分,有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攻和对仓卒转入防御之敌进攻;按作战地区的地形、天候特点分,有山地、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高寒地区、热带山岳丛林地、城市、渡江河、登陆及夜间进攻等。不同的进攻样式具有不同的作战特点和指导战术,实施时,要因情而异,采用相应的攻击方法。

进攻战斗 主动进击敌人的战斗。是战斗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和目标。依战斗空间分为地面进攻战斗、海上进攻战斗、空中进攻战斗。依敌人的运动性质分为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由于地形、天候的不同,还有登陆、渡江河、城市、山地、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地和夜间等特殊条件下的进攻战斗。远古时期的进攻,是以徒兵方阵进行正面攻击,用冷兵器直接格斗取胜。公元前6 世纪,步兵、骑兵、车兵配合进攻,逐渐出现了火攻、水淹、袭击、伏击和追击,进攻中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采用了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牵制、佯动等手段。公元10 世纪,火枪、火铳、霹雳炮等火器用于作战,进攻战斗注重发挥火器的威力。以各种诈术达成战斗的突然性,用骑兵实施快速机动,各个部队相互配合支援。18 世纪,进攻战斗中重视战斗队形的运用,强调火力与攻击相结合,形成夹击或包围,最后逐次歼灭敌人。20 世纪以来,由于飞机、坦克、导弹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使用,进攻战斗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诸兵种合同进攻战斗,参战的步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等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按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攻战斗逐步立体化,火力、机动、突击结合更加紧密。战后,进攻战斗强调迅速隐蔽地集中兵力,建立纵深、立体、疏散的战斗部署,从行进间发起攻击,结合垂直迂回包围,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突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战斗,通常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从关联敌人要害的薄弱部位实施主要突击,采取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突然、勇猛、连续地攻击,大胆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力求以近战夜战,速战速决,各个歼灭敌人。

进攻战斗有选择攻击方向、目标、时机和方法的主动权,便于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但难以利用良好的阵地条件,易遭敌火力杀伤。基本要求是:(1)周密进行侦察,详细查明敌情、地形、气象、水文等情况,从最困难、复杂的情况着想,确保按时做好进攻的各种准备;(2)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和器材,向敌人薄弱的要害部位连续突击,猛攻快插,各个歼敌;(3)建立有重点的疏散、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合理进行任务区分、战斗编组和现地配置,形成和保持强大的突击力,尽量避免和减少敌火杀伤;(4)统一计划组织各种火力,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的多层次火力,使火力、机动与突击紧密结合,突然、迅速、准确、猛烈地打击敌人;(5)积极牵制、佯动欺骗迷惑敌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采取敌人难以预料的战术,突然发起进攻,打敌措手不及;(6)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适时集中、分散、机动兵力与火力,及时正确处置各种情况,始终保持进攻战斗的主动权;(7)在统一意图和计划下,按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主动配合与相互支援,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8)全面组织战斗保障,合理使用保障力量,巧妙运用保障手段,确保战斗顺利遂行;(9)坚决突击,不怕牺牲,猛打、猛冲、猛追,近战、夜战歼敌。现代进攻战斗,是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的诸兵种合同战斗。战斗将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于地面和空中、前沿与纵深同时展开,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坚决性和快速性。进攻战斗从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通常分为突破和纵深战斗两个阶段;从行进间发起进攻,还包括开进、接敌等阶段。攻击部队通常在集结地域或在防御阵地上进攻战斗的组织准备;按规定或信号实施冲击火力准备,迅速开辟通路和完成冲击准备;突击部队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发起冲击,坚决突入敌阵地和消灭守敌;突破敌前沿后迅速巩固与扩大突破口,实施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方向使用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不停顿地向纵深攻击前进,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反冲击,各个歼灭被围之敌。未来的进攻战斗,将大量使用坦克、步兵战车、武装直升机和各种先进技术装备,进攻战斗的正面、纵深将进一步扩大,兵力兵器配置将更加疏散,进攻的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坦克部队进攻战斗 以坦克为主要装备的部队实施的进攻战斗。具有快速、勇猛、坚决、震撼力强等特点,通常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实施,有时也可在复杂的地形上进行。基本要求是:(1)集中主要兵力火力于主攻方向,保障重点突破;(2)正确地确定兵力部署;(3)迅速隐蔽接敌,从行进间发起攻击;(4)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敌;(5)实施纵深打击;(6)连续突击,不停顿地发展进攻;(7)主动配合,密切协同;(8)迅速充分地准备,全面周密地保障。坦克部队进攻时,可得到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航空兵、机械化步兵的加强。其正面和纵深有时大于摩托化部队。通常在敌远程火炮射程以外,有隐蔽的地形、良好的道路和充足的水源的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计划组织战斗,完成进攻准备。察明防御之敌的反坦克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坦克预备队的编成和配置位置;敌航空兵活动情况;战区地形、道路、河流状况及通行程度等。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力求选择在与敌要害相关的薄弱部位和方向上,地形便于快速接敌、展开攻击、突破和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兵力兵器通常编成两个梯队,有时编成一个梯队,并建立合成预备队。周密计划压制、摧毁敌反坦克兵器的火力及打敌低空飞机、直升机的火力。重点组织工程保障,加强运动保障、调整勤务和伪装。组织后勤、技术保障,计划弹药、油料、技术器材的储备、运输和补给,加强抢救抢修措施。完成进攻准备后,通常利用夜间或不良天气,在火力掩护下多路、多梯队实施开进,迅速隐蔽地接敌,逐步成疏开队形、展开队形,在炮兵、航空兵和防空兵火力支援下,在敌障碍区中开辟通路,从行进间突然发起冲击,勇猛突入敌人阵地,大胆果断地向敌纵深和后方机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

摩托化部队进攻战斗 装备汽车和装甲车辆的部队实施的进攻战斗。摩托化部队进攻战斗,具有较强的突然性、机动性、坚决性、速决性,但对地形、道路的依赖性大,油料消耗量大,组织指挥复杂,保障任务艰巨。基本要求是:(1)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攻方向,形成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2)选敌薄弱部位,出其不意地攻击;(3)发挥各种火力的综合毁伤力;(4)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近战歼敌;(5)主动配合,密切协同;(6)迅速周密地准备,组织全面保障。基本战法是强攻和袭击,根据敌人防御性质灵活运用。摩托化部队进攻战斗,通常在集结地域进行进攻的组织准备。可在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也可在与敌非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进攻时,通常经过调整部署或换班占领进攻出发阵地。与敌非直接接触情况下发起进攻时,通常在先遣支队航空兵和炮兵掩护下,主力从集结地域开进,进至距敌防御前沿3 5 公里的地区下车,直接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进一步完成攻击准备。按火力准备或火力袭击、冲击、突破防御、抗击敌反冲击、围歼纵深之敌的程序实施;及时组织侦察,正确选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灵活确定兵力部署和攻击样式,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尤其是道路保障、技术保障及弹药油料补给,迅速、隐蔽地接敌,突然、勇猛地攻击,积极实施纵深打击,大胆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同时,严密组织车辆的疏散、隐蔽,以防敌火力毁伤和兵力袭击。

山地进攻战斗 在山地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样式之一。古代,山地进攻时,多采用围攻、迂回等手段。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发展,多利用地形隐蔽接敌,先以火力打击对方,尔后发起攻击,近战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量使用现代武器,军队机动力和火力增强,普遍采用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方法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善于利用山地复杂地形,主要以袭击战法,打击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泛采用渗透、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方法,实施多路有重点的连续攻击。

山地地形复杂,地貌起伏大,天然障碍、隐蔽地多,居民地稀疏,气象多变,利于隐蔽行动,达成攻击的突然性,便于迂回包围,穿插渗透;但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其他车辆机动困难,观察、指挥、协同、通信联络和补给不便,易迷失方向。基本要求是:(1)加强对敌情、地形的侦察和气象的调查;(2)以主力对敌之翼侧或后方实施主要突击,以部分兵力从正面攻击或牵制,配合主力歼敌;(3)善于利用山地的隐蔽条件,广泛实施包围迂回,敢于近战和独立作战,巧妙使用机降分队,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各个歼敌;(4)主动配合,密切协同:(5)行动突然迅速,力求出敌不意;(6)全面组织各种保障。实施山地进攻战斗要准时而隐蔽地进入进攻出发地区,做好攻击准备,以突然、猛烈、准确的火力,压制主攻方向的制高点、山垭口之敌,支援航空兵压制高地反斜面及隐蔽地之敌,封锁敌纵深内的隘路和渡口。攻击部队力求从敌侧后和薄弱部位,突然发起冲击,坚决突入敌阵地,在穿插分队、机降分队配合下,迅速夺取制高点、山垭口、交叉路口等,消灭防御之敌,乘胜扩张战果,第二梯队及时进入战斗,利用敌的间隙,勇敢地实施包围迂回攻击,或向一个主要目标实施分进合击。遇敌反冲击时,通常以一部兵力占领制高点阻击敌人,组织邻近部队,以侧射火力杀伤敌人,以炮兵和支援航空兵突击反冲击之敌,以必要的兵力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力求歼敌于运动中。

西北1 714 团瓦子街东南山进攻战斗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战例。是1948 年春西北野战军进行的宜川、瓦子街战役中的一次重要战斗。714 团在战斗中,以灵活机动的战术,迅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攻占了瓦子街东南山诸要点,配合兄弟部队,将敌全歼,对战役全局起了重要作用。2 24 日,西北野战军一部围攻宜川(今陕西宜川)守敌,国民党整编第29 军东援宜川,被节节阻击后,29 日停止于瓦子街东南山及其附近地区。敌29 军军长刘戡,发现西北野战军向瓦子街方向调动,退路有可能被切断,立即令其53 旅旅部及其159157 团占领瓦子街东南山第123 号阵地,90 师师部占领第4 号阵地,29 军军部占领第5 号阵地转为防御。29 714团在行进间奉命迅速堵塞敌人可能突围的缺口,向瓦子街东南山之敌主动进攻。29 10 时,独1 旅一个连从正面攻击,714 2 6 连在火力掩护下向敌右翼冲击,歼敌20 余名,顺利攻占第1 号阵地后,发现第2 号阵地是第345 号阵地的屏障,有两个连防守,714 团即以2 营配属团特务连,乘胜立即发起进攻,因协同不好,火力不足,受所阻。敌先后实施了20 多次反冲击,均被击退,并在3 8 连主动配合下,夺取了第2 号阵地。29 日黄昏,358旅旅长考虑到714 团伤亡较大,拟以716 团接替714 团,但该团坚持独立完成夺取第15 号阵地的任务,旅长遂又决定714 团继续发展进攻,并以山炮两门支援其战斗。714 团决定以第二梯队1 营接替3 营和特务连的任务,1营接替任务后,29 日夜粉碎了敌多次夜袭,3 1 日拂晓,肃清了第3 号阵地东南端之敌,以后在统一组织下,1 营从正面实施主攻,23 营从翼侧配合,从多方向对敌发起攻击,占领第3 号阵地后乘胜向第4 号阵地攻击。占领了4 号阵地后,直扑第5 号阵地,防守第5 号阵地的敌29 军军部于突围中被歼。全团经过30 多小时的战斗,在友邻协同下,连续夺取敌人五个阵地,毙伤敌千余入,俘敌约千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次战斗主要说明:(1)发扬了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个团在战前经过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全体指战员的觉悟。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战斗一天,没有吃饭,伤亡较大,困难较多,但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强敌。(2)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各级指挥员深入第一线,及时了解情况,果断定下决心。部队行动迅速,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断敌退路,连续攻占两个阵地。当敌人猛烈反扑时,即变换战术,停止进攻,以防御阻止和消耗敌人,尔后再发起进攻。(3)指挥上紧紧抓住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团指挥员首先抓住了占领瓦子街东南山这一关键,切断了敌人退路,紧接着迅速攻占了第12 号阵地,特别是夺取并巩固第2 号阵地,就制敌于死地。接着,在第2号阵地,击退敌20 多次反扑后,又抓住战机,乘胜前进,接连捣毁敌团指挥所、旅指挥所和军指挥所,取得重大胜利。

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 在荒漠草原地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样式之一。古代,在荒漠草原地实施进攻,多以骑兵采用奇袭战法,消灭敌人。火器出现后,以骑兵实施远程奔袭,迂回包围,以火力歼灭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机械化部队广泛采用宽正面多路攻击,穿插分割、围歼敌人。战后,进攻正面加宽,纵深增大,往往从行进间发起攻击,穿插分割,对敌纵深实施战术空降,并重视夺取水源。

荒漠、草原地,地形开阔,树木、人烟稀少,水源缺乏,水质不良,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常有暴风沙,有时有暴风雪。沙漠地有广阔的沙丘和流沙,软戈壁地地表土层松软。在这类地区实施进攻,视界、射界开阔,便于观察、射击和机动,但隐蔽、宿营和供水困难,易迷失方向;在沙漠和软戈壁地运动速度低,人员体力消耗大,武器装备易磨损;暴风沙严重影响战斗行动。基本要求是:(1)主攻方向通常选在有通向敌防御纵深的道路、干河床和明显易见的方位物,地质较坚硬,背向阳光,能沿纵向沙垄和利用顺风实施攻击的地方。(2)建立多方向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并根据敌情、任务和用水、燃料、油料的保障情况,确定各个方向进攻部队的战斗编成,使其具有独立战斗能力。(3)充分发挥坦克乓和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从敌翼侧、间隙大胆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4)编组机降分队,夺占敌纵深水源、战术要点和后勤基地,袭击敌指挥所、炮阵地等重要目标。(5)掌握具有快速机动能力的合成预备队,随时准备在主攻方向上发展胜利和粉碎敌人反冲击。视情况,还可建立快速反空降预备队,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的基本战法是: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奔袭包围歼灭敌人。组织实施时派出快速侦察分队,渗入敌纵深,进行远距离侦察,查明水源、居民地、道路情况,以及敌预备队的配置位置。加强气象调查和观测,查明战斗期间有无沙尘暴(雪暴)天气及风向、风力。根据侦察、调查和各方面的情况,定下决心,部署兵力,明确任务,组织协同。加强对空防御和对核、化学、燃烧、激光武器袭击的防护。加强后勤、技术保障,特别要加强油料、燃料的供应和及时供应防风沙、防暑、防蚊、防冻、防沙盲等物资器材。以各种方法加强供水保障,可能时,还应组织铺设野战输油管线。发扬不畏艰难困苦和顽强战斗精神。战斗中,各方向攻击的部队,要加强对翼侧的保障。

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战斗 在热带群山连绵交错、丛林聚生、植被茂密的地区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样式之一。古代,在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时,常采用列阵攻击或围困战法,消灭敌人。火器出现后,运用奇袭战法,以火力和白刃格斗歼灭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优势的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步兵强攻,逐山争夺。战后,采用兵力、火力袭击的方法,广泛使用直升机空降突击,逐点夺取,各个歼敌。热带山岳丛林地,地形复杂,多陡山深谷,草深林密,河溪多流急,道路少而崎岖;天气多变,炎热潮湿,多雨多雾,昼夜、晴雨温差大;毒虫多,病疫流行;毒剂挥发快,能迅速形成高浓度。在这类地区实施进攻战斗,机动不便,运动速度慢,体力消耗大,非战斗减员多,判定方位、观察、射击、通信、指挥、协同和运输困难;但便于隐蔽接敌,突然攻击,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近战歼敌。基本要求是:(1)建立多方向、多路而有重点的围攻部署,以主力沿主要道路实施主攻,一部兵力沿敌防御之侧实施助攻,或以主力从敌翼侧或后方实施主攻,部分兵力从正面实施助攻;(2)编组穿插分队、机降分队或渗透分队,夺占敌纵深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主力围歼敌人;(3)利用山岳丛林和天候影响形成的隐蔽条件,分路分批开进,秘密接敌,尽量靠近敌人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和冲击出发阵地,完成进攻准备;(4)一般于拂晓前或浓雾未散时秘密突然发起攻击;有时可于白天浓雾消散时发起攻击,适当延长火力准备的持续时间,实施多方向、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大胆穿插迂回,各个歼灭敌人。组织实施时,切实查明敌情、地形、道路、丛林和雨雾等情况,根据情况,慎重部署兵力,合理区分道路,严密组织翼侧、接合部和受敌威胁方向的警戒,全面加强保障。部队发起攻击的同时,穿插、渗透分队,沿预定路线插入敌阵。对配置有多层火力敌支撑点,以小分队秘密或强行占领山顶,配合主力上下夹击攻克之;对由数个高地组成的敌支撑点,首先各个包围,断其联系,尔后逐点攻歼或同时攻歼;对道路两侧互相连接敌制高点,以精干小分队切断相邻高地之敌联系,主力沿山脊攻击,逐点夺取;对敌控制的山垭口,以一部兵力从正面牵制,主力迂回侧后攻占之。战斗中,及时搜剿残敌,巩固既得阵地。

高寒地进攻战斗 在海拔高、气候寒冷(—20℃以下)的地区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样式之一。古代,在高寒地战斗,主要使用骑兵,以奔袭和白刃格斗,消灭敌人。火器出现后,通常在火力掩护下,逐点攻击,近战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实施有重点地多路攻击,运用渗透、袭击夺占要点,分割围歼敌人。战后,高寒地战斗发展为诸兵种合同战斗。

高寒地区,地高天寒,人口稀少,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物资贫缺。有的地区山上常年积雪并有冰川,气温很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降水极少;有的地区年降水量少,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大,严寒期长,多风雪,有些高山地区常年雪封冰冻。在高寒地实施进攻战斗,人员易发生冻伤、雪盲和高山反应,增加非战斗减员;武器、器材易发生故障,油料易凝固,车辆不易发动;缺少群众的直接支援,后勤保障任务繁重;工程作业效率低,运动速度慢,易迷失方向,指挥、协同和通信联络比较困难。基本要求是:(1)利用夜间和风雪天气,秘密开进接敌,突然发起攻击,沿着雪浅、冰厚便于通行的方向实施主攻,并力求以主力从敌侧后实施包围迂回攻击;(2)组织滑雪分队或精干小分队实施穿插、渗透,袭击敌纵深要害目标;(3)使用机降分队夺取和扼守山垭口、隘路、渡口、桥梁和易于通行的沟谷,配合主力围歼敌人。组织实施战斗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高寒地地理、气象条件对进攻行动的不利影响。加强气象、地形、道路的侦察和调查,详细察明战斗地区的气温、气压、风雪、积雪、冻土、江河封冻情况及天气的可能变化,道路状况及通行程度,敌人设置的冰雪障碍及积雪掩盖的障碍物等,预先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详细研究和选择运动路线,指定明显方位物或设置人工方位物,标定方位角,精确计算各分队的运动速度和时间,周密组织协同动作特别是明确正面攻击分队与包围迂回分队之间的协同方法。赋予各分队比一般条件下较浅的任务纵深,加强各分队的独立战斗能力,靠前选择、构筑进攻出发阵地和炮兵发射阵地。组织工程兵分队及时在冰雪上敷设道路,排除冰雪障碍和敌设置的障碍物,加强道路、桥梁和冰上渡口的维护。及时供给部队御寒保暖、防滑、防雪盲的物资器材和热食、氧气,以及防治地区性疾病和冻伤的药物;尽量靠前配置救护所和野战医院,加强各攻击分队的医疗救护力量。战斗中,加强翼侧和后方的侦察、警戒,严防敌滑雪分队、坦克分队和机降分队袭击,并在隘路、山垭口、交叉路口和冰雪较多的地段,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加强警备调整勤务。

水网稻田地进攻战斗 在江河、沟渠交错的稻田地区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样式之一。水网稻田地,平坦开阔,河流、沟渠纵横,湖泊、池塘较多,稻田泥泞,地下水位高。人口稠密,农产丰富,便于观察、射击和动员支前力量;但水障碍物多,部队运动困难,炮兵、防空兵、坦克兵的行动更受限制,战斗队形易被分割,指挥、协同不便,不易构筑工事。基本要求是:(1)加强对敌情、地形的侦察,根据情况部署兵力,合理使用加强的水陆坦克、气垫船及其它渡河器材,建立陆上、水上行动保障队;(2)沿道路、纵向河流或横贯沟渠较少的方向实施主攻,攻击路线尽量选择在有纵向沟渠、堤坎可供利用的地段;(3)编组穿插迂回分队、渗透分队和机降分队,用以夺取敌纵深内重要桥梁、渡口等目标,采取包围迂回与正面攻击相结合的战法歼敌。实施时,攻击部队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利用道路和纵向河流,以坚决勇猛的行动,连续克服沟渠和泥泞障碍,迅速夺占水陆交通枢纽、重要桥梁、渡口、村庄、高地、水坝等重要目标。第二梯队从陆上、水上隐蔽跟进,适时进入战斗,扩大战果。穿插迂回(渗透)分队利用轻便渡河器材,或乘气垫船等水陆输送工具,沿道路、河流、沟渠、湖泊实施机动,或徒步沿田埂机动,隐蔽迅速地插入敌侧后,夺取敌渡河器材,攻占桥梁、渡口、高地和交通枢纽等。对环水地域之敌,通常首先实施火力准备,摧毁敌装甲战车、火力点,杀伤敌步兵,组织破障分队在敌方水中、岸边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尔后攻击部队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力求从敌翼侧和后方便于渡河的地点迅速渡河,突入敌人阵地,分割歼灭。对反冲击之敌,以部分兵力控制或夺占桥梁、渡口、高地和交通枢纽等有利地形,组织火力封锁运动道路及河道,摧毁其水陆输送工具,给敌以大量毁伤;以主力向敌侧后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处于移动状态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进攻的对象是行军、开进、攻击前进、增援、退却和突围之敌。运动之敌兵力兵器暴露,没有良好的阵地,战斗准备不足,组织指挥不稳定,部队间不便相互协同。对这种敌人进攻,抓住战机,果断定下决心,快速组织战斗,突然发起攻击;尽量增大首次攻击力量,形成多方向有重点的围攻部署,机动兵力将敌割裂;集中火力对敌实施短促猛烈的袭击,对敌翼厕和侧后实施勇猛攻击,分割歼灭敌人;加强对空防御和与敌炮兵作斗争,组织对空和对地面的火力封锁,阻止敌增援、退却、突围。战斗中,进攻部队要充分利用火力效果,对敌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力求速战速决,不给喘息之机。有时,还可构成袋形部署,对运动之敌进行伏击。对突围逃跑或退却之敌,要毫不迟疑地进行追击,迅速切断敌人退路,坚决歼其于运动之中。

对立足未稳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临时驻止、空降刚着陆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立足未稳之敌兵力未完全展开,翼侧暴露,间隙较大,工事较少,障碍物不多,战斗准备不足。基本要求是,及时查明敌人兵力、配置、警戒等情况,果断定下决心并做好战斗准备;正确部署兵力,力求对敌形成围攻部署;全面而有重点地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采取各种伪装措施欺骗迷惑敌人;利用夜暗和有利地形隐蔽接敌,出敌不意地发起攻击;从敌人的间隙、薄弱部位实施穿插分割,乘敌混乱之际将敌迅速分割歼灭对这种敌人进攻,轻便火炮、反坦克火器和防空火器多配属给第一梯队,进攻部队通常编成一个梯队和合成预备队。有时,还编组先遣支队、袭击支队和机降分队。实施时,集中兵力多路突入敌内部,摧毁敌重要目标,制止其展开与行动,迅速割裂其部署,各个围歼。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依托野战阵地已建立防御体系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一种主要样式。对野战阵地之敌的进攻战斗古代就已出现。公元前11 世纪,对布阵于旷野之敌就实施过进攻战斗。公元前6 世纪,对利用野外有利地形和营寨壁堡防御之敌,主要采取袭击,有时也轮番强攻。19 世纪出现线膛枪炮后,产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战斗中,先用炮火轰击对方阵地,掩护步兵骑兵展开形成散兵线,利用地形迫近敌人,向敌人发起冲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开始发展为诸兵种合同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攻战斗中普遍采取合同战术,在强大火力支援下,集中兵力突破敌人防御阵地,有时还实施战术空降配合正面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主要采取袭击战法。解放战争时期,采取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规模逐渐扩大,发展成为步兵、炮兵密切配合,并有工兵参加的合同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常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步坦炮密切协同实施强攻,有重点的突破,结合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的基本要求是:(1)快速组织准备,迅速查明敌情,果断定下决心,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尽快作好战斗准备;(2)迅速隐蔽地集中优势兵力,建立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向敌薄弱要害处实施主要突击,将预备队使用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和时机;(3)突然实施攻击,突破后迅速分割包围,结合纵深打击和立体封锁,适时增强突击力,各个歼灭敌人;(4)周密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确保战斗安全顺利地遂行。进攻部队一般在集结地域进行进攻的组织。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的方法,根据敌我形势而定。在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常经过调整部署或换班占领;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常在先遣支队和炮兵掩护下,主力经过开进占领。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进一步完成攻击准备。对敌进行强攻时,通常在冲击前实施短促猛烈的火力准备,主要摧毁突破口及其附近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第一梯队迅速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按命令或信号发起冲击。袭击、穿插、机降分队突击敌人纵深要害目标,配合正面主力攻击。防空兵集中火力打击威胁冲击部队的敌机。突破后,炮兵、航空兵火力主要压制突破口前方和翼侧的支撑点,拦击敌向前机动的预备队。第一梯队要乘势扩大与巩固突破口,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后,须坚决向敌纵深突进,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等战法,各个歼灭纵深之敌。对实施反冲击之敌,先集中猛烈的火力对其突击,再以主力向其翼侧突击。凭坚顽抗之敌,通常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逐个围歼。采取袭击与强攻结合发起进攻时,多利用不良天候,秘密接近敌人,突然发起攻击,当袭击不成,立即进行火力急袭,掩护主力转为强攻。未来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多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战斗将在防御全纵深同时展开,空中突击增多,与地面进攻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志愿军15 87 391 高地进攻战斗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战例。是1952 年秋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战斗。战前第87 3 营在敌人阵地前潜伏近一昼夜,主攻点选在敌人侧后,突然发起进攻,经30 分钟激烈战斗,全歼南朝鲜军第51 8 连及一个火器排,首创阵前潜伏突然攻击的战例。

南朝鲜军51 团防守的391 高地,位于铁原东北10 余公里处,是敌前哨阵地中的主要支撑点。这个高地有南、北两个主峰,全长约1200 米,四周多陡壁,不易攀登,周围数百米野草丛生,东侧有一条自然河沟。敌利用这里有利地形,构成以地堡、防空洞、明暗火力点、堑壕、交通壕、盖沟相结合的,能独立进行四面战斗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周围设有6 道铁丝网,阵地外围还埋设有踏雷、跳雷、照明雷等大量地雷。为了拔除敌前哨阵地上这个钉子,15 29 87 10 月初奉命攻占391 高地,他们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准备,又选择类似地形进行临战训练。10 11 17 时,3 营向391 高地预定的潜伏地区开进,22 时到达后开始潜伏。12 10 时,敌搜索组5 人到阵前搜索,发现9 1 排潜伏的少数人,即以航空兵、炮兵和轻重机枪盲目地轰炸、扫射,先后发射各种炮弹400 多发,其中燃烧弹百余发,炮弹落到潜伏区内,许多同志身着大火负重伤,坚持一动不动。邱少云同志身中燃烧弹,直到被烧死,始终未暴露自己。敌以火力袭击的手段,也未查明其阵地前潜伏近一个营的兵力。17 21 分开始炮火准备,17 30 分发起冲击,1734 7 连突破,立即向北峰发展;17 40 分,9 连由东南侧利用河沟突人敌人阵地,直捣南峰敌连部;以1 1 班正面攻击,2 班、3 班两翼攻击敌侧背,夺取敌连部后,又向北发展,到达鞍部后与向北峰攻击的部队会师。前后经30 分钟激烈战斗,攻占了391 高地,全歼守敌,共毙伤敌150 余名,俘敌23 名,自己伤亡63 人,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根据敌情、地形特点,做好充分准备,实行敌前潜伏,达成了攻击的突然性。当时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劣势,敌人又掌握着制空权,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用敌前潜伏的办法,能缩短接敌距离,减少伤亡,保持体力,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潜伏中机智沉着地处置情况,特别在敌发觉潜伏的少数人,又以火力侦察的手段查明情况时,各级都保持沉着冷静,做到绝对的隐蔽静肃,保证了潜伏成功。(2)主__要攻击点选在敌侧后既是要害又是弱点的地方,出敌意外,达到了速决全歼。此次战斗能在半小时内全歼守敌,主要是针对敌南强北弱的情况,把主要攻击点选在391 高地南峰的东南侧,助攻点选在该高地鞍部的两侧。从敌兵力部署上看,南峰虽强,但敌对其侧后戒备疏忽,从这里开刀,能击中要害,直捣敌连部;又能出敌意外,切断敌人退路。助攻点选在鞍部两侧,将防守391 高地之敌拦腰斩断,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将敌各个歼灭。

对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预先没有防御准备或刚转入防御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样式之一。古代作战,对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在对方兵力列阵未稳之际,突然以精锐之师猛烈进攻。火器使用后,通常在火力掩护下,步兵、骑兵突然向对方两侧实施攻击,歼灭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增多,手段有了新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战斗样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多乘对方主力尚未展开或立足未稳之时,集中兵力兵器,快速准备,突然包围,分割围歼。

这种战斗通常发生在敌人运动中受阻、进攻受挫、遭遇战斗失利、空降后被围等情况下,战机稍纵即逝,组织准备战斗时间短促。基本要求是:(1)尽快查明敌情和地形,适时组织部队开进和展开,快速做好准备,迅速发起进攻;(2)力求袭击成功,同时准备强攻,一旦袭击不成,立即转入强攻;(3)多路攻击,突出重点,大胆分割包围,集中兵力歼敌;(4)统一计划,密切协同,主动支援配合,加强战斗保障。组织准备战斗时,进一步明确任务和主攻方向,时间紧迫,可边打边准备。兵力部署通常成一个梯队,并控制强有力的预备力量,视情况编组先遣支队、穿插迂回分割队、袭击分队或机降分队,计划组织火力要着重掩护和保障部队开进与冲击。战斗中,先遣支队以袭击战法歼灭敌战斗警戒,夺占敌主阵地前沿要点。第一梯队到达疏开地区时,开始突然、猛烈、短促的火力袭击,部队从行进间发起冲击,力争一举突入敌阵地。对 主力进攻妨碍不大之敌,可以少数兵力包围封锁,穿插迂回、袭击分队,利用敌部署间隙、翼侧,直插或迁回至敌纵深,夺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机降分队实施垂直包围,配合主力歼敌。对被围之敌,先行火力袭击,再多方向向心突击,逐步加以歼灭。对机降增援之敌,集中炮兵、防空兵、航空兵火力猛烈突击,力求歼敌于空中或机降着陆之际。随着军队装甲防护力和机械作业能力的提高,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的战机将更加短暂,打击敌人直升机和阻敌从空中增援或撤退也将成为战斗的内容。

对孤立薄弱据点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独立防守且兵力薄弱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这种敌人远离主力,缺少支援火力,翼侧暴露,战斗力弱,通常以袭击战法攻歼。基本要求是:迅速查明敌人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系,乘敌孤立无援之际尽快发起攻击;采取多路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向敌防御要害部位实施主要突击;将大部专业兵配属给第一梯队,尽量增大首次突击的力量;利用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隐蔽接敌,协调一致地向敌实施围攻;严密组织对空封锁火力,及时断敌地面、空中逃路。战斗中先集中力量将敌割裂,然后各个进行围歼。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占领永备筑垒地域、有充分防御准备之敌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样式之一。古代,对依托壁垒、城寨防御之敌,多采取袭击战法,有时还结合火攻、挖暗道等手段实施。火器大量使用后,一般先用炮火轰击,再结合实施爆破作业,破坏敌方坚固工事,杀伤敌有生力量,步兵、骑兵发起冲击,在火力掩护和支援下突入敌阵,歼__灭敌人。20 世纪以来,坦克、飞机大量使用于战场,攻坚战斗强调集中兵力,采取纵深梯次部署,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威力,诸兵种协调一致地实施强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攻坚战,主要采取奇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方法。解放战争时期,通常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形成多梯队围攻部署,编成爆破队、突击队、火力队、牵制队、保障队和预备队,强调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在狭窄的地段打开口子,尔后大胆穿插分割,包围迂回,连续攻击,各个歼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主要利用夜暗秘密接敌或阵前潜伏,集中优势火力突击,突然发起攻击,实施有重点的多路多梯队连续进攻。坚固阵地防御之敌,通常工事坚固,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障碍物设置周密完善,指挥和通信稳定,物资储备充足,有独立长期坚守的准备。对这种敌人进攻的基本要求是:(1)精心计划,周密组织,详细查明各种情况,充分做好战斗准备;(2)集中优势兵力火力,采取纵深梯次的战斗部署,编组合成强击支队,掌握强有力的预备力量;(3)周密计划火力,力求加大火力密度,适当延长火力准备时间,酌情实施预先火力准备;(4)向敌弱点要害突击,缩小突破口宽度,多路而有重点地实施突破;(5)严密组织协同动作,认真制定协同计划,战前组织协同演练,切实加强协同通信;(6)统一使用保障力量,重点加强工程保障,加大物资器材储备,确保战斗顺利实施。通常攻坚部队经过换班或在先遣支队掩护下,分批隐蔽开进接敌,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迅速完成强攻准备,适时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第一梯队充分利用火力准备效果,进行多路而有重点的强击,尽快分割围歼前沿各支撑点,为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创造条件。遇敌抵抗枢纽部时,先歼其周围独立的支撑点,再调集力量将其歼灭,或以机降分队在其侧后机降,配合主力从多方向强攻。第二梯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时机进入战斗,坚决向敌纵深连续突击,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巩固已占领的敌人阵地。战斗中须注意肃清坑道、地道、暗堡内的敌人。未来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准备时间将缩短,突击的火力密度将增大,空中突击与地面突击的结合也会更紧密。

东北3 20 1 营配水池攻坚战斗 对城市外围永备筑垒地域防御之敌进攻战斗战例。是1948 10 月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外围的一次重要战斗。20 团第1 营在师、团炮兵支援下,在第3 7 连、9 连配合下,经10 小时激战,击退敌人30 多次反扑,攻占了配水池,全歼守敌一个营,为主力攻城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配水池即锦州供水处,位于锦州城北约一公里的一个小高地上。用钢筋水泥建成,高出地面67 米,池水放干后既可屯兵又可作战斗掩体。其东北40 米处有4 座小红房,整个阵地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据守配水池的敌人为国民党暂编第22 1 团一个营,以配水池为核心,在周围筑有永久和半永久地堡14 个及明暗火力点10 多个,并有交通壕和堑壕相连接;配水池西侧的内壕,放满了水;阵地外沿筑有环形的外壕,壕内设有暗火力点和倒打火力点,壕外设铁丝网3 道和断续布雷场,敌人吹嘘“配水池就是第二个凡尔登”。20 1 营受领任务后,经过周密的组织准备,10 12 7 40 分起,炮兵对敌阵地实施火力急袭。7 55 分,步兵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8 时,2 连、3 连分别向敌发起冲击,主攻方向的3 连,突入敌外壕后,遭壕内暗火力点和倒打火力点射击,进入外壕又遭到敌地雷杀伤,被敌地堡群火力所阻。助攻方向的2 连,通过通路后,与防守地堡群之敌激烈争__夺,击退敌多次反扑,攻占了4 座小红房。此时,2 连、3 连伤亡都比较大,1 营以二梯队1 连从2 连方向进入战斗,与敌展开激烈争夺,击退敌多次反扑,最后1 连、2 连只剩33 人,营长亲自分别到这两个连,召开党员干部会,要求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决攻占配水池。15 时许,敌以约一个营的兵力,在5 辆装甲车掩护下,向1 连、2 连侧后迂回,配合正面守敌实施反击。这两个连在师、团炮火支援下,给敌以重大杀伤。此时,团决定第3 7 连、9 连投入战斗,经过再次组织,1 营在7 连、9 连配合下,于18 时全歼守敌,共毙敌200 余人,俘敌150 人,1 2 连荣获“攻克凡尔登,战场建奇功”锦旗一面。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周密细致组织准备,干部深入到第一线实施指挥。放前营长带领干部和正副班长分批对敌情、地形反复进行侦察;熟悉敌情、地形基础上,认真组织战斗;选择类似地形,进行战前练兵;同时进行了工程、器材准备。战斗中各级干部带领部队冲击,在最危险的时刻,营长两次深入到第一线,加强了指挥。(2)采取包围迂回战法,把主攻点选在敌翼侧。开始把主攻点选在西北,从一个方向正面攻击,没有形成包围迂回部署,碰在敌人钉子上,增大了伤亡。后来改变了主攻点,从配水池西南角攻击,切断了敌后撤和增援的道路,又能与正面攻击部队密切配合,形成夹击敌人之势,全歼了守敌。(3)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步炮之间密切协同。1 营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进行编组,战斗中做到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炮兵火力急袭时,步兵能隐蔽靠近敌人,火力转移,即利用炮弹烟幕猛烈冲击,保证了战斗顺利发展。

对临时驻止之敌的袭击战斗 对机动中短暂停留、临时配置之敌突然实施攻击的战斗。是进攻战斗样式之一。目的是抓住有利战机,打敌措手不及。古代对临时驻止之敌的袭击战斗,主要是利用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偷营劫寨。火器广泛使用于战场后,有了火力配合兵力袭击的战法,袭击的样式、手段增多,战斗空间日益广泛。中国人民解放军多采用奇袭、急袭、袭扰和袭击,力求出敌不意,速战、速决、速撤。临时驻止之敌通常兵力未展开,翼侧暴露,间隙较大,战斗工事和障碍物较少,战斗准备不足。对这种敌人袭击的基本要求是:(1)切实察明敌人情况,正确选定袭击目标,周密地制定战斗方案,秘密快速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2)乘敌立足未稳、孤立突出、麻痹之际,果断定下决心,迅速组织实施;(3)采取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增大首次突击力量,指定必要的阻援兵力,力求多方向向心突击;(4)迅速隐蔽地接敌,突然勇猛地攻击,力争出奇制胜,速战速决、速撤。袭击战斗须采取各种手段,察明敌人到达驻止地域的时间、兵力部署和警戒等情况,尽量利用夜暗组织部队开进接敌,运动中须加强警戒和运动保障,切实保持无线电静默。袭击战斗中,歼灭敌警戒分队后,立即勇猛突入敌部署内,迅速将其分割包围,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夜间进攻战斗 夜暗条件下实施的进攻战斗。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战法。冷兵器时代的夜间进攻战斗,以肃静的行动秘密接敌,摸营劫寨。火器出现后,多以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着照明器材和雷达的广泛使用,在夜暗条件下观察、射击和机动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夜间进攻战斗发展成一项重要的战斗样式。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战法,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利用夜暗作掩护,摆脱强敌;利用敌疲劳、不备、分散等时机,以奇袭、奔袭等手段;摧毁敌据点,歼灭敌有生力量;破袭交通线、车站、码头、机场等重要目标,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多在夜间或黄昏发起攻击,突破敌人防御,实施迂回包围,夜间完成全部战斗任务。

夜暗可降低敌火力效果,利于隐蔽行动企图,减少伤亡,出奇制胜。近战歼敌。但观察、射击、指挥和通信联络受到限制,协同困难,易迷失方向。夜间进攻战斗的基本要求是:(1)部队要具有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良好的夜间战斗技能和独立战斗能力;(2)进行周密准备,完善各种保障;(3)熟练使用夜视、照明器材,并积极同敌夜视、照明器材作斗争;(4)适当缩小各梯队的间隔距离,指挥所、炮兵适当靠前配置;(5)尽量减少加强兵力兵器的转隶,避免复杂的变更部署和机动;(6)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给下级以较多的行动自主权;(7)周密组织协同动作,严格规定协同、识别信(记)号,准确掌握进攻方向;(8)严密组织各种保障,特别是运动保障、调整勤务、警戒、照明、夜视器材保障和作战物资的供应等;(9)秘密迅速地接敌,突然勇猛地攻击,大胆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力求当夜歼灭敌人。夜间进攻战斗,可在黄昏或夜间发起,也可由昼问转入;可在无照明条件下实施,也可在有照明条件下进行。通常利用昼间隐蔽而周密的组织战斗,秘密迅速地接近敌人,突然发起攻击,力求用袭击或袭击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敌人。以袭击战法歼灭敌人时,通常在无照明条件下进行。各部队乘夜暗秘密迅速接近敌人,秘密开辟通路,突然发起冲击,在突然猛烈的火力支援下,一举突入敌人阵地,大胆穿插分割,以迅速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在袭击的同时做好强攻准备,袭击不成,立即转为强攻;或在这一方向上袭击,在那一方向上强攻。以强攻战法歼灭敌人时,通常在有照明条件下进行。发起攻击后,组织火力摧毁敌人的夜视、照明器材 和电子侦察系统;使用照明器材适时实施地形照明和目标照明,设置发光方位物标示进攻方向;广泛使用发光剂、信号灯、激光器和其他技术器材准确标示部队的位置,及时给航空兵、炮兵指示目标,使照明、火力和突击密切协调,迅速攻歼敌人。随着现代夜视、照明器材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夜间进攻战斗与昼间进攻战斗的差别逐步缩小,夜间进攻战斗的原则也将发生变化。

夜视器材 在夜间或低亮度条件下扩展观察者视力范围的仪器。能将物体的红外线或微光图像转换成人可看见的图像。主要用于夜暗条件下观察、瞄准、驾驶等。是军队现代装备的组成部分。按工作波段分,有红外夜视器材,包括主动红外夜视仪、热成像夜视仪;微光夜视器材,包括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有三种:(1)主动红外夜视仪。自身携带红外光源,使用时向目标发射红外光,根据目标与背景反射光的差别发现和识别目标。(2)被动微光夜视仪。自身不发出光源,利用夜天光(星光、月光等)照射物体表面的微弱光量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发现和识别目标。(3)被动热成像仪。利用目标与环境的温度差来获得景物细节,从而发现和识别目标。夜视器材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夜暗条件下战场情况的透明度。随着现代化夜视器材的进一步发展,夜暗与白昼的视力范围差距将逐步缩小,夜战将以崭新的方式实施,并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和威力。

照明方法 夜间作战使用照明器材实施照明的方法。通常在组织照明保障时予以明确。主要是运用投掷航空照明弹、发射照明炮弹和照明火箭弹,设置照明地雷和探照灯以及制造火灾的方法进行,定时照明和不定时照明。一般根据照明器材的性质、特点和执行任务的需要灵活实施。

照明任务 实施照明的分队所担负的责任。通常在下达战斗任务时明确。主要内容包括:照明的地区或目标,迷盲敌人以及与敌夜视、照明器材作斗争的方法,实施保障工程作业的数量等。照明任务通常根据作战需要、照明分队的照明能力、照明器材的性质和特点合理规定。作战中,随着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要及时补充明确任务和适时调整。

城市进攻战斗 对利用城市进行防御的敌人实施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一种样式。包括外围战斗和市区战斗。城市进攻战斗古已有之。公元前10~前7 世纪,亚述军队就使用攻城糙、移动式塔架等进攻城市。公元前4世纪开始,城邑进攻增多,手段不断发展,通常使用壕桥、云梯、抛石机、巢车、勾撞车等器械,采取火攻、水淹、掘地道等手段夺城。10 世纪后,火器出现,攻城主要使用火炮或火药破坏城门、城墙,打开缺口,尔后步、骑兵向城内突进。随着火炮威力的增大,城市进攻开始重视外围战斗。飞机、坦克、导弹等现代技术兵器用于战场以后,外围战斗对整个战斗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区战斗也越来越激烈,经常逐街逐屋争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初期主要以奔袭、急袭等手段实施小规模城市进攻战斗;后期大量使用炸药,采取大规模土工作业和小分队巷战等手段克城歼敌。城市进攻战斗时,行动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大,观察、射击、指挥、协同、通信联络和机动困难,兵力兵器不易展开,易遭敌各种侧射火力、暗火力袭击,造成重大伤亡和破坏;但利于隐蔽接近,迂回包围,近战歼敌。基本要求是:(1)将主攻方向选在通往市中心或贯通市区的主要街道上,以外围为重点,形成多路有重点的围攻部署。(2)周密组织侦察,察明城市的布局和重要建筑物的分布,街道状况,主要河流、桥梁及地下设施的情况,机场和港口的位置等。(3)精心制定攻城计划,充分准备攻城物资、器材,特别是爆破、攀登及开辟通路的器材。(4)充分发挥小分队的独立战斗作用,注重近战、夜战、巷战和地道战。实施时,首先割裂敌外围与市区的联系,力求于外围歼灭敌主力,不使其退守城市。进攻市区时,要充分做好攻坚和克服各种障碍的准备,采取纵深梯次或有重点的围攻部署,编组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强击分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逐点强击,坚决打开突破口;突破后,适时投入后续力量,以主力迅速沿通贯市区的主要街道、地下道及在建筑物中打开的通道实施穿插迂回,夺取敌核心阵地,割裂敌防御体系;沿各街道攻击的部队要主动协同,相互支援。对利用高大而坚固建筑物和地下工程设施建立的核心阵地。首先攻占周围建筑物,尔后从不同方向强击敌人;也可使用兵力乘坐直升机降至建筑物的顶部,协同地面强击。战斗中,善于乘敌或诱敌脱离工事或建筑物,组织兵力、火力迅速歼灭。对已占领的地区,要严密控制,彻底肃清残敌。随着各种高技术兵器的广泛使用,城市进攻战斗更加激烈,外围进攻与市区进攻将同时展开,空袭、机降、电子战等将成为城市进攻战斗的重要手段。

华东3 23 1 营洛阳东门突破战斗 对城市防御之敌的突破战斗战例。是1948 年洛阳战役中的关键战斗之一。华东野战军23 1 营在这次战斗中,采取连续爆破,分段突击、交替前进的战法,完成了突破敌人多层坚固防御阵地的艰巨任务,为攻城主力投入巷战创造了条件。这个营荣获“洛阳营”的光荣称号。

洛阳城墙由土筑成,在东门除土城墙外,还筑有瓮城一道。担任东门及其附近防御的,是国民党青年军206 师第2 团团部率1 营及第3 3 营,依托两道城墙构筑成纵深达300 米的三层防御:第一层自大石桥至瓮城外壕,以地堡为骨干,配以12 道鹿砦、铁丝网、拒马及若干雷区组成,纵深16O米。第二层瓮城区,由城墙、城壕的明暗火力点组成,纵深约60 米。第三层东城门内外,由城墙及巷战工事组成,纵深约百米。围攻洛阳城的部队,于3 9 日晚发起攻击,至11 日中午已攻占敌外围阵地大部。第23 1 营加强特务连,担任东门主要突破任务,全营编成三个突击队,10 日晚,第一突击队首先炸掉大石桥上的鹿砦、拒马以及桥西头两侧地堡,为突破创造了条件。11 17 时,在直接瞄准火炮火力准备后,第一突击队实施连续爆破,半小时内连送6 包炸药,在敌人多层障碍物中开辟了接近瓮城的通路,两次派人侦察情况,发现外壕的桥未被破坏,返回报告后,第一突击队至此完成了任务。21 30 分,第二突击队对瓮城门进行爆破,连送7 包炸药,5 包奏效,将堵塞城门的汽油桶炸开一个可以勉强通过步兵的口子,接着突击队进入瓮城后向北发展,突击队的二梯队进入战斗,扩大战果。至24 时,瓮城守敌两个连除一部仍盘踞瓮城西南角顽抗外,大部被歼灭。12 0 20 分,第三突击队从瓮城爆破口向东门前进,在火力掩护下连续爆破,破坏了东门外附近防御工事和地堡,炸开了东门城门,入城后继续发展,击退敌多次反扑,2 30 分,团后续梯队入城,前后梯队密切协同,连续击退敌一个连至一个营的数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集中兵力,进行多梯队的战斗编组,实施连续突击。担任突击洛阳东门任务的1 营,针对敌人按城墙构筑成纵深300 米防御的情况,改变一般攻城只组织一个突击队的方法,采取集中兵力,缩成三个能独立完成任务的突击队,梯次配置,逐次投入战斗,对敌实施连续攻击,交替前进,使突击队具有持续突击力,保证了对洛阳东门多层坚固城防阵地的突破。(2)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突击力量。1 营首先以火力摧毁、压制敌前沿火力点和纵深炮火;然后爆破队在火力掩护下,乘迷漫的烟幕,利用地形,隐蔽迅速地接近敌人附防御工事和地堡,实施连续爆破,开辟通路;最后突击分队乘爆破效果,迅速突入敌防御阵地。(3)巩固中求发展,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第一梯队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后,查明情况,进入指定位置,掩护第二突击队突破瓮城;当第二突击队突破瓮城后,迅速歼灭地堡之敌,扩大战果,巩固突破口,掩护第三突击队向东门城门发展;第三突击队突破东门城门后,协同后续梯队向纵深发展,从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

外围战斗 在城镇或要地外围实施的战斗。分为外围进攻战斗和外围防御战斗。是城镇、要地攻防战斗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逐步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城市战斗,通常双方都集中重兵在外围反复争夺,使外围战斗逐渐成为重点。外围是城镇的屏障,又是首要攻击目标,组织实施的基本要求是: (1)周密计划,充分准备。(2)有重点地扼守要点,力求在外围粉碎对方进攻;以主要力量实施攻击,力求在外围歼灭对方主力,割断外围与市区的联系。(3)组织实施全面而有重点的保障。随着各种高技术兵器的大量使用,外围战斗更加激烈,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可能成为城市战斗的主体。

市区战斗 在城市内实施的战斗。分为市区进攻战斗和市区防御战斗。是城市战斗的主体部分。市区战斗、行动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大,观察、射击、指挥和协同困难,易遭敌大规模毁伤兵器袭击;但便于长期坚守或隐蔽接近,迂回包围,近战歼敌。基本要求是:(1)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器材__于主要方向实施攻坚或形成有重点的整体防御;(2)周密组织市区侦察;(3)精心计划,充分准备;(4)注重近战、夜战、巷战和地道战。进攻时,一般采取纵深梯次或有重点的围攻部署,编组具有独立战斗能力的强击分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实施重点突破;突破后,沿通往市区的主要街道和地下道,逐点强击,穿插迂回,割裂敌人。防御时,通常利用高大建筑物、大型地下工程设施、立交桥等,军民结合,整体设防,坚守要点,与敌逐街、逐巷、逐屋反复争夺,并以小分队实施多路而短促的反击收复失地,稳定防御。

渡江河进攻战斗 对凭借江河进行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是进攻部队克服江河障碍,突破敌人防御的复杂的战斗行动。江河是天然障碍。不能徒涉的江河,限制进攻部队的机动,易割裂战斗队形,使指挥、协同、通信联络和物资补给都较困难。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渡江河进攻战斗的成功战例。公元前478 年,吴、越笠泽之战,越国军队利用夜暗,两翼佯动,引诱吴军分兵,主力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中央部位发起攻击,一举得胜。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利用就便器材,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1949 4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各部队以奇袭和强攻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国家的军队装备了新式渡河器材,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大为提高。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采取预有准备的强渡方法,突然发起攻击,利用橡皮舟、两栖车辆和浮桥,迅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

渡江河进攻战斗,力求乘敌之隙,出敌不意,从行进间以奇袭方法 实施;不可能时,则实施强渡。无论奇袭或强攻,都要查明江河性质、水文、两岸地形、桥梁、渡口及敌人防御的情况;主渡地段选在敌防御薄弱、便于渡过和发展进攻的部位;准备足够的制式和就便渡河器材,并按类型、数量合理编组;开设门桥渡场、浮桥渡场、泅渡场、坦克潜渡场;加强各种战斗保障,特别要防敌在上游施放漂浮物和破坏水利工程造成泛滥。实施时,通常采取主渡与助渡、真渡与佯渡、强渡与偷渡、空中机动与水面机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宽大正面上有重点地实施。集中主要兵力和渡河器材于主渡地段,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在强大火力和烟幕的掩护下,迅速、突然地渡过江河,坚决勇猛地冲击,夺占敌岸要点,巩固与扩大登陆场,适时使用后续力量发展进攻。随着新型自行渡河器材的发展,从行进间实施强渡,将成为渡江河进攻的主要方式。

预有准备强渡江河 经过周密充分准备后强行渡过江河的作战行动。通常在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按照进入渡场、火力准备、渡江河、占领登陆场、扩大巩固战果的程序实施。进入渡场力求利用夜暗或在视度不良条件下进行,要收缩正面,调整部署。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还需组织部队向江河开进,与友邻部队换班并在其掩护下进入渡场或直接进入渡场。火力准备一般采取压制射击与烟幕迷盲射击交替进行的方法实施,主要压制、迷盲敌炮兵、指挥所和主要登陆点附近敌支撑点等目标。渡江河时,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渡地段,并力求使主渡与助渡、真渡与假渡相结合。通常根据任务和渡河器材性能编组,按进入战斗先后顺序离岸起渡。各渡江河部队要保持队形和航向,不怕敌人拦阻和封锁,勇往直前,迅速渡过江河,占领登陆场,坚决抗击敌反冲击、扩大巩固战果。有条件时,第一梯队营还可乘直升机直接抢占对岸要点或有利地形,掩护后续梯队强渡。

行进间强渡江河 从运动中强行渡过江河的作战行动。通常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实施。基本要求是:(1)于行进间完成强渡江河准备:(2)宽正面展开,多地段有重点地强渡;(3)力求乘敌之隙,一举渡过江河。渡河时,首先以先遣支队前出至渡江河地段,夺取桥梁、渡口、渡江河器材及重要水利工程设施,清除障碍物,驱逐或消灭岸边、江心洲敌战斗警戒分队,为主力强渡江河创造条件;主力于行进间完成强渡江河准备,逐次进入渡场,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迅速渡过江河。

强渡 强行渡过敌人防守的江河的作战行动。是一种较复杂的进攻行动。分为预有准备的强渡和行进间强渡。通常按顺序和规定的时间逐次进入渡场,做好渡江河器材泛水和起渡准备;尔后在强大火力支援 和烟幕掩护下,分批快速渡过江河。行进间强渡,事先还要派出先遣支队,夺取渡口、桥梁、渡江河器材和重要水利工程设施。强渡要迅速周密地组织准备,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主渡地段,主渡与助渡、真渡与佯渡相结合,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坚决勇猛地渡过江河。

偷渡 秘密渡过敌人防守的江河的作战行动。利用夜暗或能见度不良等条件,隐蔽、秘密、迅速地实施;有时也可与构筑假渡场、实施佯渡配合进行。实施方法是:先遣支队先期夺取渡口、桥梁和重要水利工程设施,清除障碍物,驱逐或破坏敌侦察、警戒,并乘隙渡过江河,夺取桥头堡或登陆点(场)附近要点;同时,主力加速前进,充分利用先遣支队的成果,先到先渡,随到随渡,力求从行进间一举渡过江河。偷渡的同时要有强渡准备,一旦偷渡不成,立即转为强渡。

佯渡 佯装的渡江河行动。目的是迷惑、牵制敌人,造成敌人错觉,隐蔽主力渡过江河的企图。基本要求是:(1)与隐蔽、模拟、虚拟情报以及电子欺骗性干扰等措施结合进行。(2)善于把积极行动与巧妙伪装相结合,力求逼真。(3)既要积极、大胆,又要谨慎行事。佯渡通常在次要渡江河地段上实施,可使用部分兵力组织假集结、实施假开进,运用各种就便器材,虚张声势,开设假渡场等,迷惑、牵制敌人兵力,或使敌人判断失误,掩护和配合主力行动。

助渡 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上渡江河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牵制敌人行动,分散敌人注意力,配合主力突破敌人江河防御。根据需要和可能,可在一个或多个方向,先于主力或与其同时实施。助渡部队通常得到较少或得不到加强,助渡地段较宽。要正确选择助渡地段,助攻方向和确定兵力部署;充分准备渡河器材,根据上级意图开设渡场;巧妙组织火力和烟幕掩护第一梯队行动;从全局出发,积极、主动、协调地配合主渡行动。实施中,根据情况变化,有时助渡可能转为主渡。

渡河点 部队渡河的地点。通常指分队渡河的地点。根据上级任务、敌情、河流性质及渡河器材状况,在渡河地段内选定,有时也可由上级确定。渡河点要选在敌防御比较薄弱,流速缓、河底硬,能瞰制敌岸,便于隐蔽疏散地配置兵力兵器和渡河器材,能秘密迅速接近,便于上岸和巩固登陆场的地段内。为出敌不意,有时也可选在不便于渡河的位置上。构筑与维护渡河点,是工程保障的重要内容。当从行进面强抵江河时,要预先做好准备,保障部队从行进面渡过江河。预有准备的强渡江河时,在不暴露企图的前提下,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构筑前出的道路和各种工事,排除水中障碍物,进行渡河器材泛水。

主渡地段 集中主要兵力、器材实施渡江河作战的地段。包括己岸地段和敌岸地段。是渡江河进攻决心的重要内容,根据敌情、任务、江河性质、渡江河器材状况确定。基本条件是:(1)江河面窄、弯曲部凸向己方。(2)有洲、滩、岛屿,水浅、流速缓,河底硬。(3)己岸纵深内道路、支流多,便于隐蔽配置部队和实施机动。(4)敌岸天然障碍少,便于上岸、夺取巩固登陆场和向敌纵深发展进攻,(5)敌防御较薄弱。

待渡地区 渡江河作战准备和待机的地区。是渡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选择在渡口附近,便于隐蔽和进入渡口的地方。其大小视渡场的规模和渡江河部队各航次兵力的多少确定。通常要构筑人员、车辆掩体和进出路,与渡河检查站、渡河器材集结场和渡口之间也要有道路相连接。渡江河部队依命令按顺序进入待渡地区,迅速疏散隐蔽,严密伪装,加强警戒,采取防空和防核、化学、生物和燃烧武器袭击的措施,进一步做好渡江河准备。

穿插 从敌人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的作战行动。是进攻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夺占敌纵深要点,分割、打乱其部署,为各个歼灭敌人创造条件。有一路穿插、多路穿插、秘密穿插和强行穿插。穿插在古代战争中已经出现,公元前206 年,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以骑兵插入赵军营垒,割裂赵军,尔后各个歼灭。防御阵地体系出现后,穿插成为分割敌人的重要手段,穿插部队多以摩托化步兵或坦克兵为主,配属炮兵、反坦克炮兵和工程兵,组成多路、多个梯队实施穿插。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穿插作战经验,把穿插作为消灭敌人的重要手段,如鲁南战役中,山东野战军运用多路穿插,将国民党军整编第26 师及第1 快速纵队分割成数段,尔后各个歼灭。穿插具有多面受敌、边打边插、独立作战、情况多变、指挥保障困难等特点。基本要求是:(1)周密计划准备。穿插前要采用各种侦察手段,查明敌人设防和兵力部署,以及纵深内的地形道路情况,判明敌防御的薄弱部位和活动规律,制定各种情况处置的预案,并进行必要的临战训练。(2)正确选定穿插方向和路线。尽量避开敌人正面要点,交通要道和兵力、火力严密控制的地段,力求选在隐蔽条件良好,易于达成任务、便于运动的地区。(3)灵活进行兵力编组。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编组数个能独立战斗的穿插部队和运动保障队等。(4)组织各种保障。采取各种佯动措施迷惑敌人。穿插部队要严密进行伪装,周密组织穿插中的对空防御和对敌警戒,组织运动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以及穿插部队与正面攻击部队,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5)快速行动。要充分利用夜暗、不良天气和有利地形,尽量避开敌人,以坚决、迅猛、快速的行动,大胆穿插前进,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穿插中,不断组织侦察,掌握敌人动态,灵活地打破敌人空中或地面的拦阻,对沿途拦截的敌人,力求绕过,无法绕过时,则以部分兵力牵制,主力继续前进。穿插到位后,立即报告上级和通报友邻,保持联系,并根据受领的任务和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斗行动。

志愿军20 178 2 营五马峙穿括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穿插战斗战例。是1951 年,月178 2 营在第五次战役中进行的一次战斗。这个营在第一梯队突破敌前沿后,向敌纵深穿插30 公里,驱逐、消灭了沿途之敌,按时占领指定地区,截断了南朝鲜军3 师和9 师的退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开始后,178 2 营奉命在团的第一梯队营突破青邱里以西地区后,即向敌纵深五马峙穿插,断敌退路。执行穿插任务的地区是连绵不断的山地,多山涧小路。五马峙附近地区为500 米以上的高地,有县里通往水下里的公路,是敌纵深的交通要道。2 营受领任务后,认真周密地完成准备。16 17 时,团第一梯队3 营突破昭阳江,攻占银阳里以北无名高地,2 营立即沿预定路线实施穿插。19 时,6 连及火力队到达银阳里,在追击溃散敌人时走错方向,营发现后,立即改以4 连为第一尖兵连继续前进,并令6 连和火力队改作后卫跟进。21 时,4 连进至所峙里附近,与敌接触,将敌击溃,但在尾追逃敌时又走错方向,营及时又改5 连担任第一尖兵连,同时令4 连迅速回转。5 连在穿插过程中,沿途不断遭敌炮火拦阻,遭小股敌人阻绕,均及时妥善处理。17 3 时,5 连进至上丹芝洞附近,发现前进路上有5 条岔道,营、连干部吸取了4 连、6 连的经验教训,集合班长开“诸葛亮会议”,经反复研究,确信判明方向后,才继续前进。17 7时,5 连进抵五马峙,向两侧高地发起攻击,经半小时战斗,占领了该高地。此时4 连也占领了密亿洞以南高地,阻敌南逃。整个战斗共毙、伤敌180 余名,俘敌260 余名。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充分准备,人人熟悉穿插路线。准备工作着重抓了熟悉穿插地区内的敌情、地形和道路情况,组织全体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反复判读地图,明确方位,标定记号,使人人都熟悉穿插路线。(2)指挥提前,及时掌握和处置各种情况。这个营各级指挥员,在穿插过程中,均位于本分队先头,能及时处置各种情况。如当两个尖兵连都走错道路时,因营指挥位置靠前,能及时发现并果断更换尖兵连,保证穿插路线正确。(3)粉碎沿途敌人抵抗,按时到达指定位置。2 营在穿插过程中,对于阻碍前进较大之敌,能以包围迂回战术,歼敌一部,打开通路,继续前进。对于溃散或对前进阻碍不大之敌,做到不恋战,不为少数敌人所迷惑,不因小失大,按时到达指定地区,一夜之间完成了30 公里的穿插任务。

穿插任务 穿插部队到位后担负的战斗任务。主要有夺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从侧后攻击敌人,袭击敌指挥所、炮兵和战术火箭发射阵地、直升机起降场等。通常预先明确,并在穿插过程中,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当担负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任务时,到位后,要迅速夺占并控制要点,构成对内、对外正面,组织防空火力,顽强抗击敌人攻击,坚决守住阵地,保障主力歼敌;如敌已撤退完毕,应迅速部署追击。当担负从侧面攻击敌人的任务时,以一部兵力占领有利地形组织掩护,主力按指定位置、方向、时间,对敌展开猛烈攻击,配合正面部队歼灭敌人。当袭击敌指挥所、炮兵和战术火箭发射阵地、直升机起降场等重要目标时,迅速查明敌情、地形,以袭击或强攻,迅速将其摧毁。

穿插部署 对穿插部队执行任务所作的区分和序列。通常依据敌情、上级意图、任务和地形、道路等情况而确定。师担任穿插时,通常编成二个或三个独立的纵队和先遣支队,从一个方向上实施穿插。各纵队以摩托化部队或坦克部队为主,配属炮兵、反坦克炮兵,编成有独立战斗能力的数个梯队,并编组运动保障队、反坦克预备队。左右翼纵队还要编组侧方尖兵。各纵队按先遣支队或侦察分队、运动保障队、前卫、炮兵、本队、后勤、后卫的序列行进。防空火器可分散编入纵队内实施跟进掩护。团以下部队担任穿插时,可编成一至两个独立纵队和先遣分队。

穿插时机 实施穿插的时间或机会。通常由上级规定,有时也可由本级指挥员根据上级企图、任务、穿插距离、路线、地形自行确定。可在进攻战斗发起前或发起后实施,也可在进攻发起的同时进行。基本要求是要与正面攻击紧密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如在进攻发起前穿插,可利用敌人防御间__隙、翼侧、接合部进行。如在进攻发起同时或发起后实施,则在敌人防御薄弱部打开缺口后或利用正面部队的突破成果强行实施。

穿插终点 穿插部队最后要抵达的要点。通常由上级根据穿插企图及地形等情况确定。当穿插企图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时,一般应选在便于控制敌必经之路的制高点或有利地形上。当穿插企图是从敌纵深向前攻击时,一般选在地形比较隐蔽,便于展开兵力和发起攻击的地区。当穿插企图是打敌纵深要害目标时,则选在预定目标附近,便于隐蔽接敌和实施突然打击的地区。当穿插接近终点时,要迅速察明敌情、地形。以袭击或强攻战法,迅速歼灭守敌,夺占指定地区,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立即向上级报告,并与上级保持联系。附近地区有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时,要主动联系,密切配合。

穿插路线 穿插部队从配置地域到目的地的路径。根据穿插任务,用出发点、经过点、终点的连线表示。通常由上级指定,也可由本级指挥员根据上级企图、兵力编成、敌情、地形等条件选定。力求选在敌人部署的间隙、翼侧、接合部或疏于防守的薄弱处,且距离短捷,地形隐蔽,便于运动,易于达成任务的地区。选择穿插路线,要从实际出发,当以较大兵力,在可靠火力掩护下实施强行穿插时,可较多地考虑运动条件。当兵力较小,轻装实施秘密穿插时,可较多考虑隐蔽条件和距离。当在山岳丛林地实施穿插时,要较多地考虑地形对运动的影响。

强行穿插 在敌阵地上打开缺口强行实施的穿插。通常在敌人防御部署比较周密时采用。使用兵力较多,编成较强,有时甚至以坦克部队为主编成,利用正面部队的突破成果或以自身的力量打开缺口,强行进入敌人阵地。实施强行穿插时,要求突然、迅猛、坚决、不怕敌人夹击,不怕敌人切断后路,不恋战,不停顿,大胆穿插前进,按时到达指定地区。当遭到敌人兵力拦阻时,如兵力较小,可将其歼灭或击溃,如兵力较大,可以部分兵力牵制,主力继续前进,或集中兵力击溃其一部,主力乘敌混乱之际,迅速向指定目标猛插。

秘密穿插 从敌防御间隙、薄弱部位隐蔽实施的穿插。通常在敌人防御有较大间隙时采用。使用兵力较小,多以徒步步兵、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隐蔽突然地插向预定地区。行动前,要对敌情、地形作较详尽的了解,有条件时,可先派出侦察分队查明敌人设防和兵力部署,以及纵深内的地形、道路情况。组织穿插分队在地图、沙盘上熟悉穿插路线及沿途敌情、地形、道路情况。穿插中,不断组织侦察,掌握敌人动态,随时做好转为强行穿插的准备。

伏击战斗 预先将兵力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地,待敌进入设伏地区时,突然攻歼敌人的战斗。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斗行动。伏击战斗是随着战争的实践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代,主要在险要地形设伏,或用计谋将敌诱至设伏地区加以歼灭。公元前342 年,齐国孙膑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诱之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用伏击战法将其全歼。10 世纪后火药火器运用于军事,伏击有了新的发展,对进入伏击地区的敌军,先以火力杀伤,再以白刃格斗予以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曾广泛实施伏击战斗。1937 9 月,八路军于平型关击歼灭日军板垣师团千余人。伏击战斗,具有以逸待劳、利用有利地形攻敌不备等优势,便于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基本要求是:(1)积极创造捕捉战机。运用各种手段,查明敌人行动企图、出__发时间、行进路线、兵力编成等情况,掌握其行动规律,或通过各种手段,调动敌人。(2)正确选定伏击地区,通常选在便于配置兵力,迅速出击,而不利于敌展开和机动的地区。(3)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以主要兵力编成侧击队,配置在敌人来路的两侧或一侧;一部兵力编成堵击队、尾击队、阻击队和合成预备队。炮兵、防空兵有重点地疏散配置。(4)切实隐蔽伏击企图。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进入伏击地区,巧妙地利用地形,构筑工事,严密伪装和封锁消息,秘密迅速地做好战斗准备。(5)实施统一指挥。根据战斗情况的发展变化,实施灵活、果断的指挥。实施时,根据敌向己方伏击地前进的情况,按照统一的前进或攻击号令,部队隐蔽地向歼击地区前进或发起攻击。炮兵、航空兵集中突击敌指挥机关、炮兵和坦克纵队,工程兵快速设障、破坏道路,制止敌人机动和展开,侧击部队向敌翼侧实施猛烈攻击,将敌歼灭于尚未展开之际。当敌占领有利地形顽抗时,以急袭的方法迅速将其歼灭。当敌实施机降增援时,力求以航空兵先歼其一部或大部于空中,并迅速机动合成预备队和防空兵,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乘敌尚未着陆或着陆未曾展开之际予以歼灭。如敌兵力过大,难以歼灭,则先将其分割、包围,而后再逐个歼灭。伏击战斗基本结束时,根据上级指示和当时情况,一面打扫战场,一面组织撤离,严防敌人报复。

八路军太岳二分区16 团韩略村伏击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的伏击战斗战例。太岳二分区第16 团在奉命调往延安途中,进至临汾东北韩略村附近时,对由临汾出动之敌进行伏击,激战三个多小时,全歼日军“战地观战团”

旅团长以下军官120 余人,对粉碎敌人的“扫荡”起了一定作用。1943 年华北日军发动大“扫荡”后,太岳二分区(第386 旅兼)16 团,奉命调往延安保卫党中央,10 22 日进至洪洞县韩略村以南地区宿营。这里距临汾城25 公里,临汾、屯留公路由韩略村中通过。村东有一个日军小据点,驻有日、伪军40 余人。该地区虽为敌占区,但群众基础好,16 团宿营后,民兵主动帮助部队站岗放哨,封锁消息。据当地党、政和人民武装干部介绍:每天上午有敌载货汽车数辆,沿临屯公路东去,下午返回。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6 团决定10 24 日在韩略村西南,敌必经的公路两侧有78 米高的陡壁处,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团定下决心后,对部队进行了战斗动员,派人员化装成群众详细侦察了伏击地区地形,决定9 连拦头,6 连截尾,4 连、5 连配置在公路两侧夹击敌人。24 3 时,各连进入预定伏击地区,8 时,敌由临汾方向开来载着日军的汽车13 辆,其中小汽车3 辆,进入伏击圈内。6 连按团发出的信号首先开火,掷弹筒击中第12 辆汽车,立即燃烧。从第13 辆汽车跳下的日军全部被6 连手榴弹击毙,该连一个班登上敌汽车,用车上敌人的重机枪顺公路向敌人猛扫。其他车上的敌人,遭突然打击,不知所措。先头汽车上的敌人听到枪声后,企图加速冲过去,被9 连拦阻。这时4 连、5 连同时由公路两侧出击,将敌切成数段,与车上车下和跳入沟内之敌展开激战。敌人奋力反扑,各连反复冲杀。在5 连正面上,敌一挺机枪封锁了冲击道路,5 连指导员抱着集束手榴弹向敌冲击,机枪炸毁了,指导员却光荣牺牲。经3 小时激战,敌除3 名漏网外,其余120 人(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全部歼灭,缴获各种枪支百余件,击毁汽车13 辆。战斗结束后,临汾之敌500 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前来增援,又从“扫荡”部队中调2700余人,连夜赶到韩略村,但此时16 团已按计划转移。战后驻临汾的日军第69 师团师团长清水中将被撤职,韩略村据点日军小队长被枪毙。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伏击战斗要选择有利地形,布成袋形阵地。这个团战前经过详细侦察地形后,把伏击阵地选在陡壁、有利于伏击敌人的地方。头尾各部署一个连,两侧两个连,形成袋形阵地,有利于各个歼敌。(2)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16 团抓住敌全部进入伏击圈、处于运动中的有利时机,采用截头、击尾、拦腰的战法,9 连打头,6 连扎口,集中4 连、5 连的兵力,突然从两侧出击,将敌拦腰斩断,打敌措手不及,虽敌奋力反扑,也逃脱不了被全歼的下场。(3)积极主动的捕捉和创造战机。16 团本来是在长途行军中经过韩略村附近的,没有在这个地区作战的任务。但当了解到敌汽车运输队每日要经过韩略村的情况时,抓住这一战机,选择有利地形,大胆果断地定下伏击歼敌的决心,结果取得了辉煌战果。

待伏 待敌进入伏击地区突然攻击的作战行动。是伏击战斗的一种方法。古代的待伏,主要是在险关要地埋伏,早期以格斗歼敌,后期逐步以白刃格斗与火力杀伤相结合歼敌。现代条件下的待伏,通常在确实掌握敌人行动企图、出发时间、行进路线以及行动规律之后,选择敌必经路线上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和迅速出击,不利于敌展开和发挥技术兵器优长的地区,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实施设伏。敌进入伏击地区后,立即实施短促、猛烈的火力突击、迅速堵头、截尾、斩腰,突然、勇猛地攻击,将敌切成数段,逐个歼灭。要准确判断敌情,切实隐蔽伏击企图,选好伏击地区,果断、灵活指挥。

诱伏 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地区突然攻击的作战行动。是伏击战斗的方法之一。通常将主要兵力、兵器成袋形秘密部署于伏击地区,使用部分兵力实施佯动或采取其他欺骗措施引诱敌人。敌人进入伏击地区后,立即实施短促、猛烈的火力突击,迅速堵头、截尾、斩腰,突然、勇猛地攻击,将敌切成数段,逐个歼灭。要求积极创造战机,切实隐蔽伏击企图,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将敌诱至伏击地区。

伏击 预先将部队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地,等待或引诱敌人进入预定地区突然攻击的作战行动。在古代,伏击多在险关要地埋伏或用谋诱敌,以箭、弩和白刃格斗歼敌。火器出现后,伏击时以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伏击的火力运用又有发展,以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构成远近相结合的伏击火网,伏击敌人坦克。现代条件下,通常选择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和发扬火力,便于迅速前出和突然攻击,不便于敌人机动,展开和发挥技术装备优长的有利地形,突然实施。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适时、秘密地进入埋伏地区;充分利用地形,严密伪装,严格保密;力求将兵力兵器作有重点的袋形配置。诱敌就伏时,引诱行动不得暴露埋伏行动和企图。

侧击 攻击敌战斗队形或阵地的侧方。通常在敌正面兵力较强、地形不利于己方行动时采用,运用火力、兵力达成。要求周密侦察敌情、地形,确实查明敌侧方较弱后,以主力部署在侧方、一部兵力部署在正面,正面部分兵力可先于或后于主力行动,并尽量保持突然勇猛的动作。

堵击 阻止敌人前进或退却的战斗行动。通常在伏击战斗或阻敌增援、断敌退路时实施。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保障主力部队行动。运用兵力、火力、设置障碍达成。担任堵击的部队,通常成多个梯队,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路,以各梯队逐次投入战斗的方法,阻止或迟滞敌人的行动。时间允许时,要构筑必要的工事,快速设置障碍物,或边打边构筑边设障。要按敌人行动情况适时转移兵力,并特别注意搞好伪装和隐蔽行动企图。

尾击 攻击敌后尾的战斗行动。目的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通常将担任尾击的部队,隐蔽配置在敌来路翼侧,便于迅速控制敌人后尾的有利地形上,以大部兵力断敌退路,尾击敌人,部分兵力用于阻敌增援。视情也可以主要兵力阻援。要特别注意严密伪装,隐蔽行动企图。可能时要构筑必要的工事。

伏击部署 对伏击兵力所作的区分和配置。是伏击决心的重要内容。通常编成堵击、侧击、尾击队和合成预备队。堵击队,以一部兵力编成,隐蔽配置在便于堵住敌人进路的要点附近;侧击队,由主力编成,分区、多点、疏散隐蔽配置在敌人来路的两侧或一侧,配置在两侧时,其中一侧为主,尾击队,以机动力较强的部队编成,隐蔽配置在敌人来路的两侧或一侧;合成预备队,以部分兵力编成,隐蔽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当伏击多路之敌中的一路时,还以一部兵力编成阻击队,隐蔽配置在便于割裂他路之敌与预伏之敌联系的要点附近。要求突出侧击,关照尾击,首次突击力量要强,充分利用地形,力求形成有重点的袋形部署。

伏击地区 伏击敌人的地区。包括埋伏地区、展开地区和歼敌地区。如埋伏地距歼敌地区较近时,则无展开地区。是伏击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条件选定。应选择在敌人必经道路的有利地形上,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和发扬火力,便于迅速前出和突然攻击,不便于敌人机动、展开和发挥其技术装备特长的地方。伏击地区的大小根据任务、地形和敌人的作战特点确定,其长度一般应稍大干预伏之敌的行进长径。

伏击阵地 在伏击地区内构筑的阵地。包括战前预先构筑的阵地和部队进入伏击地区后构筑的阵地。可在战前预先占领或在战斗中相机占领。基本要求是:预先构筑工事设置必要的障碍物,并加强伪装;按袋形配置兵力兵器;便于发扬火力和迅速出击。选择伏击阵地,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地幅的大小,通常选在隐蔽条件良好的制高点上,能控制伏击地区,便于杀伤和歼灭敌人。

预伏歼击地区 预定歼击被伏之敌的地区。是伏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根据任务、地形、敌情和兵力等情况选定。选择在能瞰制敌人,便于发扬火力,便于突然攻击,便于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不便于敌人机动、展开和发挥技术装备特长的地方。其大小取决于伏击阵地和敌行进长径的长短以及地形情况。要严密伪装,注意保持自然景色和形状。

遭遇战斗 敌对双方军队在运动中相遇发生的战斗。分预期遭遇战斗和不预期遭遇战斗。遭遇战斗随着军队在战场活动范围增大而出现。公元前6世纪以后,转动不灵的方阵开始向多种阵形演变,作战中增加了机动的内容,产生了穿插、迂回等多种机动样式,出现了突然相遇发生的战斗。10 世纪火器问世后,作战的范围逐渐增大,军队在作战中广泛实施机动,发生遭遇战斗的时机和场合增多。18 世纪后,军队机动能力提高,未相遇即以火力杀伤,通过机动向敌人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遭遇战斗流动性增强。20 世纪初,杀伤兵器射程增大,作战在离敌人更远的距离上开始,遭遇战斗在行军和机动中经常发生,使之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斗样式。遭遇战斗触发突然,情况不甚明了,组织战斗的时间仓卒,双方都有暴露的翼侧,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况变化急剧,争取主动权的斗争激烈。其基本要求是:争取主动,先机制敌。采取各种侦察手段,进行不间断侦察,及早发现敌人,果断定下决心,先敌开始火力袭击,先敌夺占 有利地形,先敌展开主力,先敌发起冲击;迅速、广泛实施机动,大胆向敌翼侧或后方实施突击,加强反坦克、反机降措施,制止敌向已方机动;实施坚定而不间断的指挥,经常保持各部队间的协同动作。战斗一经触发,力求先于对方行动,以进攻方式歼敌于运动中。首先以支援航空兵和炮兵制止或迟滞敌机动和展开,破坏敌开进和有组织地进入战斗;先遣支队和前卫迅速从行进间消灭敌警戒分队,先敌夺占有利地形,主动攻击,牵制敌主力,防止敌对主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主力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集中兵力向敌一翼或两翼迂回,力求乘敌主力尚未展开,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如敌先展开主力,则以部分兵力占领有利地区,以全部火力杀伤敌人,打乱其战斗队形,然后以主力突击敌翼侧,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如同优势兵力遭遇,立即占领有利地区,集中火力在已占领的正面上箝制敌人,为后续部队展开创造条件。当一方转入防御或退却,遭遇战斗即告结束。随着军队机动能力和侦察技术的提高,遭遇战斗的地域和范围将不断扩大,火力战将成为重要阶段,战斗过程也将缩短。

志愿军40 354 团两水洞附近地区遭遇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遭遇战斗战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首次战斗。118 354 团在友邻协同下,以伏击的手段,经5 小时战斗,全歼南朝鲜军第2 3 营,对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两水洞附近地区是山地之间宽达千米的谷地,公路从谷地通过。谷地北侧诸高地,丛林浓密,村落、道路较多,且靠近公路,便于军队集结和机动。1950 10 354 团在师编成内,原奉命到宁边、球场、宁远地区组织防御,经连续5 天的夜行军,于24 日在向温井行进的途中,发现南朝鲜军先头部队已开始向温井前进,根据师的指示立即停止前进,占领两水洞、丰下洞以北地区,利用谷地有利地形,准备以伏击手段歼灭敌前卫分队。25 日晨,敌成两路行军纵队经温井向北镇方向急进,9 50 分乘汽车的尖兵连开始越过354团伏击的分队,因敌速度快,有雾难以发现目标,部队发起冲击时,敌尖兵连已前进至两水洞。10 20 分,进至两水洞的敌尖兵连与师侦察连遭遇。该团1 营、3 营先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向敌射击,在全团的火力支援下,发起冲击。激战1 小时,歼灭了敌前卫本队两个连及尖兵连一部。为全部歼灭进至两水洞地区之敌,团根据师指示,调整了部署,于14 30 分再次发起冲击,敌遗弃全部车辆、火炮,向九龙江南溃退,因配合该团作战的353 3营未及时到达预定地点,故未能将敌全歼。共毙伤敌325 名,俘敌161 名,缴获各种炮12 门,汽车38 辆。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预先察明情况,果断定下以伏击手段积极歼敌的决心。354 团在行军中,确实掌握了敌人的行动企图、运动路线和时间,且又有良好的地形可利用,虽然预先未受领伏击歼敌的任务,但他们根据师指示,抓住有利的战机,果断定下决心,迅速由行军状态转入有组织的待伏,结果将敌歼灭于运动中。(2)以火力打乱敌战斗队形,将敌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354 团根据伏击地区的地形特点,将团主力集中于谷地北侧的有利地形上,依托高地,构筑工事。敌进入伏击地区后,先集中全团的火力实施猛烈的火力突击,然后步兵从隐蔽的阵地发起冲击,将敌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同时以一个营的兵力,堵截敌主力,切断与其前卫的联系,保障团歼灭敌前卫分队。

预期遭遇 在预定的时间、地点与敌相遇发生的战斗。是遭遇战斗的一种样式。战斗触发时占有较明显的主动。行动前,在正确理解上级意图,了解战斗任务,判断敌人行动企图、行进方向、路线、出发时间和行进速度以及行进地带内地形、道路情况的基础上,计算和选定遭遇地区,迅速、周密地制定遭遇战斗方案。并按战斗方案有重点地进行准备。战斗触发之前,依实际情况,对预定方案作必要的修正后即可定下决心,先机制敌,迅速展开战斗。情况有利时,力求以急袭或伏击战法歼敌。随着军队侦察技术的提高,地面、空中侦察能力的增强,预期遭遇的机会将不断增多。

不预期遭遇 在没有预料到的时间、地点与敌相遇发生的战斗。是遭遇战斗的一种样式。战斗触发突然,部队仓卒展开战斗,没有准备或准备工作不完善。基本要求是:快速行动,先发制人,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边打边组织,边打边准备,在战斗实施中不断完善。

遭遇战斗触发 敌对双方遭遇接触的时刻。是遭遇战斗的初始阶段。触发形式有,相向触发、横向触发和侧向触发。具有突然、急促、激烈等特点。冷兵器时代,遭遇战斗主要以前锋部队白刃格斗触发;火器问世以后,逐步发展为以尖兵接触开火触发;现代条件下,遭遇双方多在较远距离上实施火力打击触发战斗。触发时,要迅速查明情况,果断定下决心,采取灵活的行动,力争主动,先机制敌。

遭遇地区 敌对双方军队在运动中相遇发生战斗的地区。有预定的和不预定的。预定的通常在行进前、有时在行进中,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地形和战斗任务等因素,通过计算预定;不预定的是指在行进中突然与敌发生战斗的地区。

遭遇战斗“四先” 先敌开始火力袭击,先敌夺占有利地形,先敌展开主力,先敌发起冲击的简称。是遭遇战斗“争取主动,先机制敌”原则的核心内容。先敌开始火力袭击,通常先敌以支援战斗的空军航空兵、攻击直升机及战术导弹和炮兵,突击敌行进纵队、战术火箭、炮兵、指挥所和坦克纵队,破坏敌必经道路上的桥梁、渡口、隘路等重要目标,打乱敌行进队形,迟滞其行动。先敌夺占有利地形,通常以先头部队从行进问先敌迅速抢占行进前方特别是遭遇地区的制高点、要点,控制道路和便于敌机动、展开攻击的地区,迫敌于不利地形上作战,并以积极、坚决的行动牵制敌人。先敌展开主力,在先敌开始火力袭击和抢占有利地形的同时,主力在先头部队和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加速前进,从行进间明确任务、协同和保障事项,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先敌发起冲击,通常乘敌主力尚未达到或展开之际,充分利用火力袭击效果,集中主力向敌一翼或两翼发起勇猛冲击,大胆迂回包围,分割歼灭敌人。

袭击 乘敌不备突然进行的攻击。是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强攻结合,根据袭击的方式和使用的兵器分为强袭、急袭、奔袭、伏击和常规火力袭击、核袭击、化学武器袭击等。其特点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打击无备之敌,在敌还未进行有效的抵抗时,迅速歼灭。实施袭击时,要认真研究敌情,查明袭击目标的位置、警戒、地形等情况。合理进行兵力部署,通常编成一个梯队和合成预备队,也可编组多支袭击分队和阻援分队,力求对敌构成分进合击的围攻部署。选定行动路线和制定对各种情况处置方案。采取各种伪装措施,欺骗、麻痹敌人,切实隐蔽战斗企图。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隐蔽、迅速地开进,突然包围敌人,实施突然的打击,并做好强攻的准备,一旦袭击不成,立即转入强攻。阻击分队应迅速占领阵地,顽强抗击阻援的敌人。

袭扰 以袭击手段扰乱敌人的作战行动。目的是消耗、牵制、迟滞、疲惫、迷惑和调动敌人。是游击战常用战法之一。分为对运动之敌袭扰和对驻止之敌袭扰。袭扰的时机通常包括:敌兵力较大,己方不便于采用其他战法;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引诱敌人以达伏击目的;配合主力粉碎敌人围攻等。基本要求是兵力编成要小,尽量挑选神枪手、神炮手,利用有利时机,以准确快速的行动,出没无常,袭扰方式灵活多样,或杀伤其人员,或摧毁其地面目标,或佯装进攻,使敌草木皆兵,坐卧不安。实施时,要组织侦察,查明敌情、地形和居民情况,统一组织兵力,区分任务,不断地、轮番进行活动,并明确协同和保障等有关事项。一旦达成目的,就要迅速转移,巧妙撤退。

奇袭 对敌实施出其不意的攻击。是袭击战法的一种,游击战的主要战法。通常用于进攻临时驻止之敌,有时对运动之敌、立足未稳之敌、防守孤立薄弱据点之敌时也可采用。基本要求是:确实查明敌情,正确选择奇袭目标,秘密周详地计划组织,隐蔽神速地行动,出其不意地包围攻击,速战速决速撤。为了达到奇袭的目的,袭击前要采用各种侦察手段,查明敌情、地形和居民情况,并采取封锁消息,交通管制和各种伪装措施,欺骗、麻痹敌人。并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实施多路、秘密、神速地开进,开进中,严格控制无线电发信和雷达工作,限制使用主动红外线夜视器材,力求进入敌人侧后和纵深,突然发起攻击,攻歼敌人。

华东13 111 团奇袭东白马山、丁家山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的奇袭战斗战例。是1948 9 月济南战役中的一次战斗。13 111 团乘敌换防之际,分两路奇袭济南外围敌据点东白马山和丁家山。一路机智灵活,奇袭成功,一举歼敌一个加强连;一路奇袭未成转为强攻,也歼敌一个连及两个火力排。

东白马山高约130 米,位于济南南部,山顶四角及中央筑有以钢筋水泥地堡为骨干的子母堡,阵地前设有多层鹿碧和铁丝网,由9 19 日刚接防的国民党整编第2 637 2 6 连及一个迫击炮排防守。丁家山高约1000米,与东白马山相连接,山顶筑有钢筋水泥地堡及其他工事,阵地前也设有多层鹿砦和铁丝网,由637 3 7 连及重机枪、迫击炮各一个排防守。第111 团奉命于19 日夜乘敌换防之际,以第1 营奇袭东白马山,第3 营奇袭丁家山。第1 19 19 时受命后,以3 连担任主攻,2 连进至东白马山以东担任警戒,阻敌增援,1 连为二梯队。营长率3 连在先头行进,经过丁家山北面山脚时,丁家山之敌不断发问,其他方向也时有冷枪打来。部队一面沉着机警地应付情况,一面加速前进直奔东白马山。以后又碰到敌人3 次发问,营长指示佯称“84”师,迷惑了敌人,机智地插到东白马山东侧预定的展开地区。24 时,3 连乘敌不备由展开地区直插1 号、2 号目标,1 排首先抢占了第1 号阵地,2 排以勇猛的动作,突然开火,攻占了第2 号目标。在向第3号目标攻击时,前进受阻,营长及时指挥重机枪、60 炮支援3 连战斗,3 连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以火力、爆破、突击密切结合,逐堡攻击,很快歼灭了守敌,俘敌40 余名。东白马山战斗共歼敌283 名。第3 营受领奇袭丁家山的任务后,以7 连为主攻,8 连、9 连为预备队。19 日午夜,丁家山之敌得知东白马山发生情况,加强了警戒。20 3 时,7 连进至丁家山西南山脚时,为敌发觉。连长鉴于奇袭不成,遂决定转为强攻,先以1 排向敌冲击未成,3排主动从1 排处攻击,连长指挥2 排爆破敌地堡,因相互配合不好,冲击受挫。营长及时指挥9 连投入战斗,7 连、9 连互相配合,切断敌退路,及时组织火线喊话,敌人纷纷缴械投降,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全歼守敌营长以下150余名。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奇袭战斗要乘敌之隙,大胆沉着,随机应变。1 营在奇袭东白马山时,秘密而迅速地插入敌侧后,大胆沉着,机智灵活,出敌意外地接近敌人,突然猛攻,全歼守敌,奇袭获得成功。3 营奇袭丁家山时,晚于奇袭东白马山,被敌察觉,奇袭不成,只能转为强攻。(2)奇袭必须同时做好强攻准备。3 营奇袭丁家山未成,7 连连长当机立断转为强攻是正确的,但由于战前缺乏强攻具体准备,强攻时只使用一个排正面冲击,加之火力、爆破、突击配合不好,两次攻击均未奏效。此时营长及时指挥9 连进入战斗,才获得了全歼守敌的胜利。(3)各级指挥员要位于第一线。1 营在向东白马山接近时,多次遇敌盘问,营长此时位于第一梯队,及时指挥恰当处理各种情况。3 营由奇袭转入强攻,也是营长在最前线,指挥9 连进入战斗而获胜。

急袭 对敌进行突然、急促、猛烈的攻击。包括火力急袭和兵力急袭。是袭击战法的一种。主要用于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对空降着陆之敌进攻和不预期遭遇战斗。火力急袭通常以炮兵、航空兵,在短时间内对目标进行急速、猛烈的突击;兵力急袭通常是部队从行进间迅速展开,实施多路有重点的围攻或采取正面牵制,翼侧突击,突然、勇猛地冲击,一鼓作气,速战速决。

偷袭 对敌实施秘密而神速的攻击。是袭击战法的一种。主要用于袭击分散孤立或疏于戒备之敌,对兵力较大的敌人或在两军对阵的情况下,为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也可对其一部实施偷袭。组织实施偷袭,要准确掌握敌情,进行秘密、仔细的准备。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多在夜间或不良天候时)及敌疏于戒备的情况下,使用精干的兵力携带轻便武器,以神速的动作,秘密接敌,突然攻击,快打快撤。现代条件下,可使用飞机和直升机实施远距离的偷袭。

奔袭 从距敌较远的地方秘密出动,迅速奔向预定目标实施的攻击。是袭击战法的一种,通常用于对敌防守较疏忽的独立目标。奔袭具有主动、神速、突然等特点,基本要求是:严密、细致地组织侦察,准确掌握敌情;秘密、周详地组织准备,严格隐蔽行动企图;快速、隐蔽地机动,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迅猛歼敌,快速撤离。随着新型飞机、直升机等现代化机动工具的大量使用,奔袭可对远距离目标实施,快速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更强。

中原4 33 1 营函谷关奔袭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的奔袭战斗战例。是1947 9 月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期间进行的一次战斗。33 1 911 日利用夜暗,首先偷袭函谷关敌人阵地,尔后逐次投入第二、三梯队发展进攻,经3 小时的夜战、近战,全歼敌一个营,对保障纵队主力全歼灵宝山守敌起了重要作用。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县城西南一公里处的一高地上,北临黄河,东、北、西三面多悬崖绝壁,南面为梯田。山上道路狭小,北山脚下有陇海铁路贯通的隧道,潼洛公路由关口下经过,是洛阳、潼关间的交通咽喉,又是灵宝城西南侧的主要屏障,国民党军新1 旅派一副团长率一个加强营在函谷关防御,并利用该关东侧两个高地,改造了原有工事,构筑了三条堑壕,每条堑壕构筑有暗堡,主阵地还有子母堡,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了环形防御阵地。33 1 营受领歼灭函谷关守敌任务后,决定按123 连顺序,以奔袭手段,利用夜暗,歼敌夺关。11 20 时由关庄原出发,经一夜奔袭,123 时到达敌阵地前,1 1 排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与敌展开搏斗,歼敌一个班;2 排以同样的方法消灭了另一个班,占领敌前沿部分阵地。纵深敌人察觉后,一面以各种火器猛烈射击,一面以约一个连的兵力实施反扑,1 1排、2 排奋勇抗击,因伤亡较大,前进受阻。营及时决定二梯队第2 连进入战斗,第1 连也以3 排投入战斗,各连利用夜暗,猛烈冲击,用刺刀、手榴弹很快将主峰南侧高地之敌歼灭,并攻占了该高地。此时,敌在炮火掩护下,又以一个连的兵力由主峰和孟村砦两个方向实施反扑。1 连、2 连先以火力杀伤敌人,1 3 排及2 2 排由两翼向敌侧后攻击,激战20 分钟,将反扑之敌歼灭。以后敌又多次反扑,均被击退。天近拂晓,随1 营行动的副团长指示将3 连投入战斗。12 5 时,3 连进入战斗,与1 连、2 连密切配合,合围主峰,战至6 时,1 营全部占领函谷关,除孟村砦部分残敌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毙伤敌300 余人,俘敌110 余人。函谷关守敌被歼灭后,灵宝山守敌新1 旅于12 日夜弃城突围,突围中4000 人被11 纵主力全部歼灭。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奔袭战斗要秘密和神速地行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1 营利用夜暗和敌警戒疏忽的弱点,绕过村庄,避开道路,秘密静肃行动,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敌阵地前,打敌措手不及,一枪未放歼敌两个班,为全歼敌人创造了条件。(2)纵深梯次部署,逐次投入兵力。营根据函谷关地形狭窄,兵力不易展开的情况,组成三个梯队,保持了连续突击的能力。突破敌前沿后,不失时机使用二、三梯队,特别是第三梯队到突破主峰时才使用,对速决全歼敌人,起了关键作用。(3)发扬勇敢顽强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突破敌前沿到夺取主峰,敌先后以两个连的兵力,多次反扑,靠部队勇敢顽强,白刃格斗战胜敌人。营长熊广术亲自带领1 连、2 连向主峰冲击,不幸牺牲,这种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激励部队,迅速消灭了敌人。

破袭 以破坏为主要手段袭击敌人的作战行动。主要是破坏或袭击敌交

通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工程设施、基地等目标。是游击战的

战法之一。目的是牵制、迟滞、消耗或消灭敌人,给敌机动、补给、指挥联

络等造成困难,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基本要求是:周密组织侦察,详细查

明敌情,充分计划准备,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以奔袭的方式,

隐蔽、突然、快速地实施。破袭目标,尽量选择能给敌造成重大损失,对前

线作战产生重大影响,便于破坏作业的重要军事设施。兵力部署通常编组破

袭队、掩护队、预备队,必要时还可编障碍排除组和侦察警戒组。破袭时机,

尽量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敌麻痹疏忽之时,以灵活巧妙、隐蔽突然的行动,

速战速决。大规模的破袭,可采取野战部队、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

方式实施。实施破袭时,掩护队迅速占领要点,坚决阻击援敌,保障破袭部

队遂行任务。破袭队迅速接近目标,实施多点、快速作业。完成破袭后快速

撤离。

破袭战斗 破坏或袭击敌人交通线、机场、技术兵器阵地、指挥通信和后方补给系统等目标的战斗。目的是限制敌人机动,切断敌人后方供应,削弱敌人持续作战能力,消耗、吸引或调动敌人,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一般利用夜暗、不良天气或敌人麻痹疏忽时,以灵活、巧妙、隐蔽的行动突然实施,并可组织民兵、人民群众参加。破袭战斗,在古代战争中就已采用,公元200 年,曹操军奔袭鸟巢,焚烧袁绍军屯粮,对官渡之战的胜利,起了重__要作用。随着军队后勤供应、交通运输、指挥通信在作战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破袭战斗成为一种常用的战斗样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运用破袭战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37 10 19 日夜,八路军129 769团破袭日军山西代县阳明堡飞机场,毁伤敌机24 架,歼灭日军100 余人,重创了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空中力量。破袭战斗的基本要求是反复侦察,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在民兵、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力求以奔袭的方式,隐蔽、突然、快速地实施。破袭目标,尽量选择能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或对其对战行动产生重大影响,便于实施破坏,而又难以恢复的重要军事设施。破袭前,组织侦察,查明破袭目标的性质、数量、特征、技术装置和重要部位;敌防卫兵力,工事构筑,障碍配系,警戒措施以及敌人可能增援的兵力、方式、路线;破袭地区的地形、气象以及水文情况。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定下决心,制定计划,部署兵力,准备器材,进行战术技术演练等。战斗编组,以大部兵力编成破袭队,一部兵力编成掩护队,一部兵力编成预备队。破袭时,按战斗部署和预定路线,多路、秘密、迅速地前进。到达破袭地区,掩护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保障破袭部队遂行任务。破袭队,实施多点同时或集中兵力逐点破袭,对易燃、易爆目标,也可实施火力破袭。预备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随时准备粉碎敌人从地面或空中的救援企图。战斗中,不断掌握进展情况。完成破袭任务后,或不宜继续破袭时,按预定计划,逐次、多路、快速撤离,并加强对地面、对空警戒,防敌截击、伏击和炮兵、航空兵火力袭击。

八路军129 769 团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的破袭战斗战例。是1937 10 月晋北战场上进行的一次战斗。129 769 团利用夜暗,秘密潜入敌机场,突然袭击,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 架,重创了日军在晋北战场上的空中突击力量,创造了步兵击毁飞机的战斗范例。

抗日战争初期,129 769 团进到太原附近后,奉命向代县、崞县开进,准备到五台山地区开辟根据地。10 16 日,该团到达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进行游击活动。发现日军飞机不断由滹沱河北岸起飞,轰炸忻口、太原。后查明敌人机场就在滹沱河北岸的阳明堡地区。又从敌机场逃出的民工中得知,阳明堡机场有日军警卫部队200 余人,主要兵力配置在机场北端,敌机集中放列在警卫部队东南侧,除简易掩体外无防御工事,警戒疏忽。根据上述情况,团决定利用夜暗,袭击机场,击毁敌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具体部署:3 营袭击机场和击毁敌机,1 营袭击和牵制崞县之敌,2 营为团预备队。10 19 日黄昏,769 团各分队分别向预定地区开进。3 9 连先于营主力向阳明堡西南前进,准备阻击阳明堡可能出援之敌,以保障主力翼侧的安全。3 营主力偷渡滹沱河后,11 连由机场东侧潜入,距敌30 米时,敌人尚未发觉;在10 连掩护下,以坚决敏捷的动作冲向敌机,将手榴弹、燃烧弹投向敌机,并以机枪猛烈射击,敌机迅速起火。10 连由机场西北面潜入,在向敌警卫部队接近时,为敌发觉,迅速展开,与11 连同时投入战斗,以猛烈火力和勇猛的动作将敌警卫部队压制在掩体内;敌见飞机起火,十分恐慌,组织小分队不断实施反击。此时,阳明堡敌步兵和装甲部队出动支援,团鉴于预定击毁敌机任务已完成,即主动撤出战斗。激战一小时,以伤亡30 余人的代价,取得击毁敌机24 架、毙伤敌100 余人的胜利。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准确掌握敌情,捕捉与创造有利的战机。129 769团原奉命在五台山开辟根据地,但在阳明堡地区进行游击活动时,经过对敌__情的周密侦察和正确分析,抓住敌对阳明堡机场思想麻痹、警戒疏忽的弱点,抓住有利的战机,以秘密和神速的动作袭击机场,结果以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2)破袭战斗要善于发挥近战、夜战特长。袭击机场的主要目的是击毁敌机,削弱敌空中突击力量。当时八路军只装备有步枪、手榴弹和少量重机枪,在这种情况下769 团靠的是近战、夜战的优良传统,经过充分准备,利用夜间,潜入机场,迅速接近敌机,以手榴弹、燃烧弹和机枪火力击毁敌机。

袭击支队 在敌防御纵深遂行突然攻击和破坏性活动的部队。具有行动隐蔽、火力强、机动快、能独立遂行战斗任务的特点。通常由师以上单位派出。袭击支队,出现于二次世界大战中,当时主要在敌后执行袭击任务。其编成根据任务、敌情而定,兵力通常为一个加强团或一个加强营,并可得到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侦察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分队的加强。有时,还可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实施突然攻击。行动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一般在组织战斗时编组也可在战斗过程中临时指派。根据袭击目标和性质,以大部兵力编成若干个袭击队,以一部兵力编成掩护队和火力队,必要时,还要建立预备队。主要任务是摧毁敌纵深内的指挥所、炮阵地、战术导弹阵地、直升机起降场、交通枢纽、仓库及后勤设施等。在纵深攻击和追击敌人时,还可与战术空降兵、先遣支队一起执行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侦察敌情等任务。

破袭目标 破袭战中破坏或袭击的目标。根据上级意图选定,或由上级直接指定。通常选择能对敌造成重大损失和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破坏后难以修复,且便于实施破坏作业,又易于奏效的敌要害目标,如敌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水电供应系统、指挥中枢、通信设施、车站、码头、机场、工程设施、物资仓库和技术兵器等。敌国境内一定纵深的重要军工厂、核兵器发射场、油料基地和作战物资转运站等,也可作为破袭目标。为有地实施破袭,在破袭目标上,还可选定破袭点。

火力破袭 运用火力对目标进行破坏、袭击的方法。是破袭方式之一。使用于对警戒严密,不易接近的目标的破袭。主要由炮兵、航空兵实施。有条件时,尽可能使用高效能毁伤兵器。要求集中火力,击敌目标要害、易燃部位,力求引起连琐反应;更多地使用特种弹,以最大射速实施突然、猛烈的袭击;快打快撤,防敌火力报复。火力破袭可单独实施,亦可与兵力破袭、技术破袭结合进行。实施火力破袭,首先要运用各种侦察手段,查明敌情,制定破袭方案,选择时机,尽量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靠近破袭目标,突然实施破袭。达到目的后,迅速撤离。

爆破破袭 使用爆破器材对目标进行破坏、袭击的方法。是破袭的方式之一。适用于对警戒不严,易于接近的目标的破袭。通常由携带爆破器材的人员秘密接近目标,或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快速接近目标,实施爆破作业。要求正确选择爆破部位,炸敌目标要害或易毁处;严密组织火力掩护和各种保障,确保爆破作业顺利进行;快炸快撤,不犹豫,不恋战。根据情况,爆破破袭可单独实施,也可与火力破袭、技术破袭等结合进行。

多点破袭 选择多个破袭点对目标进行破坏、袭击的方法。是破袭方式之一。适用于对较大目标的破袭。如铁路、公路,大型机场、码头、车站等。基本要求是根据破袭点的多少,将兵力编成若干个破袭队,严格执行方案,服从统一的指挥,主动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实施时,通常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采取多路、秘密、迅速的行进。到达破袭目标附近,要迅速隐蔽,查明敌情,尔后根据统一的号令,对各自的目标进行破袭,完成任务后,在统一指挥下,或按预定的计划迅速撤离现场。

重点破袭 对目标的要害部位进行破坏、袭击的方法。也指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于敌重要目标实施破袭。是破袭方式之一。目的是摧毁敌要害目标,给敌人以致命性打击,增大对敌前线作战的影响。如破坏敌交通线时,一般应选择桥梁、涵洞、隧道和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破袭敌技术兵器、重要基地和军事设施时,选择其易燃、易爆、易毁部位实施;破袭敌机场时,选择在场敌机、指挥塔台、油库和军械库等目标实施。

包围 在正面部队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围攻态势的行动。目的是迫使敌军在两个以上方向作战,为速决全歼创造条件。样式有翼包围、两翼包围、四面包围、两栖包围和垂直包围。包围在古代作战中早已运用,一般在围攻城寨时采用。《孙子·谋攻篇》的“十则围之”就是古代进行包围的法则。随着骑兵出现于战场,包围在野战中也广泛使用。公元前119 年,西汉与匈奴在漠北之战中,汉军曾运用两翼包围的战法,打败了匈奴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使用坦克、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样式增加了两栖包围。战后,随着直升机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垂直包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丰富和发展了包围的理论,把包围作为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成功地运用多种样式的包围战法,歼灭了大量敌军。包围的特点是:机动快速,斗争激烈,协同复杂,与正面突击联系密切。基本要求是:(1)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包围要有足够的兵力,形成对敌兵力兵器对比的绝对优势。(2)严密部署兵力。部署包围要有重点,正面部队一般只占进攻部队的三分之一左右。包围的部队,根据敌情和任务,编组多个梯队和预备队,分别担负围攻、阻援、断后和设伏等任务。(3)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包围样式。对孤立突出之敌,先包围后攻击,或边包围边攻击;对无暴露翼侧之敌,先组织突破,尔后实施分割包围;对运动之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突击包围、伏击包围或追击包围;对濒海或依托航道水域防御之敌,可从海上配合陆地实施两栖包围;如条件允许,可使用航空兵、空降兵或直升机配合,对敌实施垂直包围。(4)要隐蔽包围企图。实施包围时,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采取各种佯动欺骗手段迷惑敌人。(5)组织可靠的保障。要不断地组织侦察,查明敌人的变化情况,严密组织正面部队与各包围部队的协同,组织好翼侧保障。实施包围时,先以航空兵、炮兵和战术导弹消灭阻碍包围部队前进的目标。尔后,包围的部队,避开敌人的主要兵力,绕过或越过敌人主要阵地,在先遣支队、敌后部队或潜伏部队配合下,迅速抢占要点,打乱敌人部署,坚决围往敌人,如敌已动摇或正在撤退,则迅速发起攻击,将其歼灭。

战术包围 为达到一定战斗目的进行的包围。是进攻战斗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条件和手段。遂行包围任务的部队,通常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以坚决、迅猛的行动,出敌不意地进至预定位置,夺占要点,断敌退路,建立对内对外正面,与正面部队相配合,对敌形成围攻部署。其实施方法因情而异,对孤立突出的目标,先包围后攻击,或边包围边攻击;对有暴露翼侧或防御间隙之敌,利用其翼侧或间隙,迂回、穿插,形成包围;对无暴露翼侧或间隙之敌先突破,尔后分割、包围。现代条件下,以人力支援坦克、摩托化部队与直升机机降相结合,向敌后方或翼侧突击形成围攻部署,将成为战术包围的重要样式。

分割包围 将敌割裂成数块,分别围歼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重要的歼敌手段。目的是打乱敌人部署与协同,陷敌于孤立分散,以便各个歼灭。通常由担任攻击任务的步兵、坦克兵,在火力支援下,利用敌防御间隙和露的翼侧,小群多路地实施穿插迂回去达成分割包围。其主要特点是:敌我犬牙交错,分割与反分割、包围与反包围的斗争激烈。要求担任分割包围的部队具有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不怕敌人反封锁,不怕敌人反包围,勇往直前,大胆地分割包围敌人。随着现代整体防御思想的不断发展,分割包围将成为一种运用较多的包围样式。

垂直包围 空降到敌人翼侧或后方,配合正面部队包围敌人的作战行动。是现代进攻作战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手段。由空降兵或步兵、装甲兵、搭乘直升机机动至预定位置实施。垂直包围具有较大的机动性、灵活性和突然性,对敌震撼大。组织实施时,要选择合适的空降场和良好的气象条件,组织有效的地面、空中掩护和保障,与正面部队紧密结合,机动到预定位置后,迅速夺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形成对内对外正面,配合正面部队对敌达成包围。

四面包围 从敌正面、两翼和后方实施包围的作战行动。是包围的样式之一。是达成歼灭战的重要条件和手段。主要用于对孤立集团目标的进攻。对无暴露翼侧之敌,可在突破后对其局部实施四面包围。通常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建立围攻部署,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以坚决迅猛的行动,出敌不意地到达指定的地区,快速达成包围态势。并快速夺占要点,建立对内对外正面,严密控制地面和空中通道,防敌突围,阻敌增援。实施包围过程中,不断地组织协同和各种战斗保障,为全歼包围之敌创造条件。

迂回 绕向敌人后方的机动。是配合正面部队战斗的行动。通常在敌防御部署有暴露的翼侧时实施。目的是绕到敌后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歼灭敌人。迂回在古代战斗中已广泛运用,公元前506 年吴楚之战中,吴军乘楚军东北部空虚,迂回奔袭,大破楚军。随着军队火力、机动能力的提高,运用更为广泛,成为一种常用的机动样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曾广泛运用迂回,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成为打歼灭战的一种重要手段。迂回要绕向敌人后方,受敌威胁大,保障困难,情况复杂多变。实施时,要查明当面、沿途、纵深的敌情、地形,正确选定迂回路线和终点;周密组织可靠的火力支援、空中支援及各种保障;周密组织正面部队、翼侧部队、机降部队与迂回部队的协同;充分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掌握行进方向,尽量避开敌人,与敌相遇时,不恋战,力求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当担负从敌后方攻击任务时,要乘敌不备或在敌防守薄弱部,突然攻击,配合正面部队围歼敌人。当担负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任务时,要迅速夺占要点,抢修工事,布设地雷,构成对内、对外正面,制止敌人逃跑或增援。如敌后有地方部队、游击部队配合时,要主动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

西藏军区157 1 营章多迂回战斗 1962 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迂回战斗战例。157 1 营在自卫反击战的克节郎战役中,大胆迂回,经过12 小时艰苦行军,8 小时激烈战斗,攻占章多,全歼守敌,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章多位于克节郎河南岸约6 公里群山环抱的一个台地上,西北面的高山海拔4900 多米,坡度40°~70°,地势险要。山顶为风化石,长年积雪,山腰为稠密的高38 米的杜鹃林,并间有乱石地,山脚为松、杉林,并杂有茂密的灌木和草丛。章多西侧仅有一条山间小路,西南通桑彩山口,东北通绒不丢。印军在章多建立了指挥、补给中心,以第7 旅旅部及勤务分队驻守,各战斗分队配置在章多周围的山头及山垭口上;第9 廓尔喀联队第1 营的加强连,在章多西北的4300 高地防守。157 1 营奉命在克节郎战役发起时,迂回章多,打掉敌人旅指挥机关,配合主力全歼该地区之敌。10 19 2230 分出发,24 时进入松杉林带,因林密无路,前进十分困难。营确定改一路纵队为四路纵队齐头并进,克服各种困难,才通过原始松杉林带。进入山腰密集高大的杜鹃林带后,前进更加困难,他们以互相搀扶、搭人梯、用绳索拉吊以及滚、爬、钻等方法,通过峡谷险崖地段。随后又战胜了重重困难,通过了山顶的风化乱石及雪地。经过12 小时的艰苦行军,20 11 时许出敌意外地到达敌旅指挥所附近。营长即率各连长迅速进行现地勘察,确定先攻占4300 高地。3 连从右、1 连从左、2 连从正面实施攻击。11 30 分开始接敌运动,2 连在距敌300 米处被敌发觉,迅速占领从山上向山下攻击的有利位置,在营统一组织下,先以炮兵对敌实施急袭,三个连密切配合,从三面向4300 高地之敌发起冲击,将敌分割成数块,与敌白刃格斗,敌纷纷溃逃,2 连立即转入追击,至12 30 分攻占了4300 高地。营又乘敌溃逃之机,于13 30 分从不同方向对章多之敌发起总攻。3 连迂回到章多西南,切断了敌人逃路,1 连连续攻占两个山垭口,占领了空投场;2 连在炮火掩护下占领了指挥机关。在各连攻占章多后,及时实施搜剿,并展开强大政治攻势,使敌陆续投降。战斗至19 30 分结束,共歼敌560 名,缴获各种枪支近200件,1 营伤亡共9 人。此次战斗主要说明:(1)深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此次迂回的路线处在原始森林之中,要顺利通过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除充分准备外,主要是进行深入的动员,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在最困难时要不断进行强有力的宣传鼓动工作,鼓舞士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2)出奇制胜。此次战斗的迂回路线,选在敌预想不到的山顶长年积雪、山腰森林密布的地区,部队通过了原始密林,翻越了高山陡壁,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打敌措手不及,这是获胜的主要原因。(3)在山地作战要认真搜剿。攻占章多后,营及时组织各连认真搜剿,共歼300 多人,比战斗中歼敌250 还多20%。搜剿中还开展了政治攻势,2 连一次喊话,促使50 多名敌人投降。

分割 把敌人作战部署切割成若干块的行动。目的是孤立和分散敌人,以便各个歼灭。分割战法,在古代战斗中就已使用,通常将敌人分割成几个部分,尔后各个歼灭。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分割的方式更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创造了拦腰割断、两翼插入、侧翼攻击等多种样式,丰富了分割战法。如1947 5 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从敌人两翼楔入,切断了国民党整编第74 师与左右邻的联系,尔后将其包围歼灭。分割通常从攻击或突破开始,利用敌人防御间隙、翼侧和薄弱部位,以连续突击、穿插等行动来达成。对密集并进,防守严密之敌,可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坚决、迅猛楔入敌阵,夺占要点,割裂敌战斗部署。有时也可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楔入敌纵深,割裂其部署。为保证分割部队行动,要加强对敌情的侦察,随时掌握敌情变化,组织有效的对敌火力压制,不间断地支援分割部队战斗,并适时协调与主力部队之间的行动。

渗透 秘密渗入敌人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袭击敌指挥机关、炮兵、火箭、导弹阵地等重要目标,破坏敌人的后方补给线,控制敌纵深要点,配合主力歼灭敌人。中国兵书《吴子·论将》就有:“其军不备,可潜而袭”的论述。古代的陆上和水上渗透,主要以精兵秘密渗入敌后,进行偷营劫寨,焚毁粮食淄重,制造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经常采用渗透战术,以精锐的步兵突击群,深入敌后进行袭击破坏,配合正面部队达成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渗透的运用较为广泛,地面部队从空中、海上、水上的渗透逐渐增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注重渗透,出奇制胜,屡挫强敌。渗透要周密计划准备,明确任务、路线和行动方法,严密组织与正面部队的协同,规定各种火力支援的方法。渗透的兵力视作战任务而定,通常是在作战前或突破时,利用有利地形、夜暗和不良天气,从敌人作战部署的间隙秘密实施,并采取佯动等措施迷惑敌人。渗透行动要灵活机智,隐蔽迅速,避免被敌察觉和与敌交战,及时到达指定地区,突然发起攻击。被敌发现时,可绕过或强行通过,迅速夺占预定目标,完成任务后立即转移。地面部队实施空降渗透,一般先空降至较安全的地区,然后徒步进至渗透位置。从水上渗透时,要在敌疏于警戒的地段登陆上岸,迫近岸滩时尽量不发出声响,以保持渗透的秘密突然。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空中和水上渗透将增多,渗透的纵深逐渐增大,隐蔽潜入更加困难。

纵深打击 攻击敌纵深重要目标的作战行动。是现代进攻作战的重要作战行动和战法。目的是打乱敌人指挥与协同,割裂敌部署,削弱、钳制敌纵深防御力量,配合正面进攻。纵深打击产生于20 世纪初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实践和发展。70 年代以后,日趋成熟和完善。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了灵活多样的纵深打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以兵力对敌后方实施流动袭击和跳到外线对敌纵深实施运动袭击;抗日战争时期,多采取正规部队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实施敌后袭击、袭扰、破袭和伏击,摧毁敌据点,断敌交通线等;解放战争时期,既有远距离的大迂回、大包围,也有近距离的穿插、分割、袭击、伏击作战,纵深打击得到进一步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面对拥有现代技术装备的敌人,纵深打击则采用战役迂回与战术分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把敌分割若干部分,以便各个歼灭。现代纵深打击通常从攻击发起同时或稍前或稍后开始,持续到作战结束。主要以航空兵和炮兵实施火力突击;组织兵力从地面和空中进入敌纵深,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灵活地实施袭击;使用电子对抗兵实施电子干扰。着重打击敌指挥系统、通信枢纽、炮兵、战术火箭阵地及雷达、导航、电子干扰站等重要目标;破坏敌纵深重要道路、桥梁、隧道、交通枢纽和后方设施等;夺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基本要求是:(1)周密计划组织。应综合使用各种打击力量和手段,合理区分军兵种部队任务,以飞机、导弹、空降部队打击深远目标,使用炮兵和地面攻击部队打击浅近纵深目标。(2)实施重点打击。根据作战需要,精选打击目标,集中兵力火力和器材,分别轻重缓急,逐次攻击,确保重点。(3)密切协调行动。按目标为主组织协同动作,预先协同与临时协同相结合,并适时转移兵力火力,相互主动支援配合。随着军队火力、机动力和突击力增强,纵深打击的范围将更加广泛,打击的手段将不断增多。

反空降 歼灭空降之敌的作战。包括攻歼伞降之敌和攻歼机降之敌。目的是粉碎敌人空降企图,保卫重要目标和地区,保证作战任务安全顺利地遂行。主要特点:情况突然,作战空间广阔,多在己方纵深内进行。基本要求是:采取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发现敌空降企图和征候;预先制定多种反空降方案,作好反空降作战的充分准备;诸兵种密切协同,力争歼敌于空降出发地域、空运途中和着陆立足未稳之际;地面战斗以坦克、机械化部队为主,尽量作到以快制快。战斗前须构筑设置由各种工事和反空降障碍组成的反空降阵地,以反空降预备队或机动兵力相机占领。战斗中航空兵,防空兵、炮兵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对敌空中和地面目标突击,不间断地支援反空降部队作战;地面反空降部队要以快制快,抓住战机,对敌实施多路有重点的围歼。

反机降 攻歼机降之敌的作战行动。包括反运输机机降和反直升机机降。战术反机降多为反直升机机降。组织实施时,根据敌机降作战特 点,己方部署和地形情况,预先制定多个反机降方案,周密组织各部队的协同动作;以各种侦察手段,不断侦察、监视敌空中和地面的活动情况,善于识破敌人的欺骗活动,及时判明敌机降的企图、兵力、航线和地域,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警报;一旦判明敌人企图,迅速机动防空兵器和火力于敌可能的航线或机降地域伏击敌人运输直升机,位于敌机降地域附近的部队和民兵,隐蔽占领要点或向敌机降地域派出小分队,利用预先构筑的工事和有利地形隐蔽设伏;反空降预备队或合成预备队部分兵力隐蔽、迅速地机动到敌可能机降的地域附近。当敌直升机临空或着陆时,集中防空火力打击临空敌直升机;以炮兵火力结合爆炸性防空降障碍物,摧毁着陆的敌直升机;机降地域附近的部队和民兵,不待命令,主动打击临空和着陆之敌;障碍设置队快速布雷,限制敌机动;电子对抗分队干扰敌通信指挥系统,破坏其陆空协同;反空降预备队快速机动,从行进间发起攻击,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分割围歼机降之敌。当敌着陆后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时,迅速抢占和控制要点,杀伤、阻滞敌人,坚决制止机降之敌与地面进攻之敌会合。并重新组织力量或配合上级反空降预备队,消灭机降之敌。

反空降准备 反空降作战的组织准备。是力争主动,先机制敌,取得反空降成功的重要条件。通常分预先准备和临战准备。预先准备是指受领反空降任务至接到上级预先战斗号令或发现敌实施空降之前这一时期的准备。主要工作有:战场勘察,定下预先决心,拟定战斗方案,组织协同和各种保障,组织计划开进,建立观察报知勤务,进行战场建设和战场演练等。临战准备是在预先准备的基础上,从接到上级预先号令或发现敌开始实施空降至向空降之敌发起攻击之前这一时期的准备。主要工作有:派出侦察,下达预先号令,派出先遣分队,修正和补充决心,进一步明确任务和组织协同,指挥部队快速向反空降地区开进等。

反空降阵地 抗击敌空降的阵地。通常根据敌人空降特点和地形情况,选择地形平缓,有良好的机动道路,靠近重要目标,便于敌实施空降的地区。构筑必要的对空、对地面火器发射工事和掩蔽工事,设置防空降障碍物,并进行严密伪装。战斗中,以反空降预备队或机动其他兵力相机占领。也可预先以小分队或民兵隐蔽在反空降阵地内设伏,以便突然打击空降之敌。

反空降战斗 歼灭空降之敌的战斗。是进攻战斗的一种样式。目的是粉碎敌空降作战企图,保卫重要目标和地区的安全。反空降战斗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的战斗规模不大,主要由敌空降地域附近的步兵部队实施。战争中后期,多以 坦克、机械化部队反空降,注重以快制快,歼敌于空降着陆之际。有时还以防空火力打击敌方运输机,使敌尚未空降就遭到沉重打击。战后,反值升机机降的战斗增多,强调诸军兵种协调一致地反空降,力争将敌大部歼灭于空降出发地域、空运途中和着陆立足未稳之际。反空降战斗不易准确判断对方空降兵力、时间和地点,情况出现突然,临战准备时间短,战斗多在己方纵深内进行,地面火力支援较困难。基本要求是:采取多种侦察手段,及时发现敌空降征候,制定多种战斗方案,周密组织各兵种的协同;在敌可能空降的地域内预先控制要点,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计划火力;组织航空兵、炮兵对敌空降出发地域的敌机、直升机和空降兵实施打击;敌机临空和空降时,以航空兵、防空兵和高射火器对敌空运工具实施攻击;敌空降着陆时,以航空兵、攻击直升机和炮兵火力实施突击,工程兵快速设置障碍阻敌集合、展开和机动,反空降部队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乘敌着陆后收拢和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多路围攻,穿插分割,各个歼敌。未来的反空降战斗,反机降作战将成为主要内容,以空降反空降将逐步增多。

陆军31 272 3 营东山岛歼敌空降兵战斗 对空降着陆之敌进攻战斗战例。是1953 7 月东山岛抗登陆作战中的一次战斗。272 3 营在友邻部队与民兵配合下,大胆勇猛穿插分割,经两小时激战,歼灭国民党军空降兵一个大队,为全歼空降之敌创造了条件。

东山岛位于福建、广东交界的近水海面,距大陆500 余米,全岛面积约165 平方公里。岛北湾的八尺门渡口,是通往大陆的主要渡口。7 16 日,国民党万余人突然袭击东山岛,4 50 分敌空降兵大队在该岛主阵地侧后降落。91 272 3 营奉命围歼空降之敌,5 时接到任务即由漳浦县归镇出发,途中利用地方商车加快了开进速度,边走边传达任务和动员,并派出于部迅速赶到八尺门渡口侦察敌情和地形。10 30 分,9 连首先渡海登岛接替水兵在滩头阵地的防御,掩护营主力相继渡海登上东山岛,并迅速在现地组织战斗。其部署:9 连一个排从正面、两个排从翼侧向59.8 高地进攻,10 连向78.2 高地进攻,11 连两个排向82.8 高地进攻,12 连为营预备队。11 30分发起攻击,9 连攻占59.8 高地以北突出部时,发现张家以东高地为敌指挥所,指挥员率2 排会同11 连猛攻该地,12 时攻占捣毁敌指挥所,同时1 排、3 排也占领了59.8 高地。此时,10 连也攻占了78.2 高地,敌人失去指挥,开始动摇溃乱,先是一部敌人开始逃窜,很快形成全线溃逃,营立即组织各连展开多路追击。各分队英勇顽强,猛追猛打,12 37 分追在 最前面的95 班,插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锹、石头与敌人搏斗,10 连、11 连亦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激战至13 30 分敌除70 余名逃审外,其余全部歼灭。共毙伤俘敌400 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0 多件。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歼灭空降着陆之敌要迅速行动。3 营平时就有向东山岛机动作战的任务,而且作了相应的准备。敌空降兵4 50 分在东山岛着陆,他们5 对接到命令立即出发。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加速开进。并采取边开进,边动员,边部署、边准备,在三个半小时内完成76 公里行程,两次渡河,一次渡海登岛。登岛后又迅速组织战斗,抢在敌人完成周密准备之前发起攻击,为全歼空降之敌赢得了时间。(2)乘敌立足未稳,大胆穿插分割,猛打猛冲猛追。3 营乘敌防御部署尚不周密之时,把主要攻击点选在敌人侧后,大胆穿插分割,猛打猛冲;捣毁敌指挥所后,立即展开多路追击,穷迫不舍,全歼了敌人。(3)多方支援,密切配合。3 营能够在接到命令后三个半小时投入战斗,除他们周密组织,迅速行动外,与军内外各部门支援配合是分不开的。敌空降部队未着陆,民兵和守岛部队就立即组织抗击,民兵击退了敌空降抢占后林村的进攻行动,水兵连守住了八尺门渡口,为3 营登岛歼敌创造了条件。

对空降着陆之敌的进攻战斗 对空降着陆后集结、展开进攻或临时转入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是进攻战斗的一种样式。目的是歼灭空降之敌,粉碎敌空降企图。这种战斗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开始战斗规模不大,主要是以优势兵力先围后歼。战争中后期,多以坦克机械化部队,乘敌立足未稳实施突击,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战后,多以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在机降部队的配合下实施,并强调进行严密的空中封锁。空降着陆之敌立足未稳,地形生疏,部署不周,翼侧暴露,缺少地面火力支援;但机动较快,有较强的空中火力支援和一定的独立战斗能力。对这种敌人进攻,要求采取多种手段,尽快查明敌空降地域、时间、兵力和企图:果断定下决心,快速实施机动,增大首次突击力,形成多路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加强对空防御,阻敌空中支援、增援和撤离,实施电子干扰,破坏敌陆空联络。敌集结时,先以火力对其突击,快速设置障碍,阻止敌人集结展开,限制敌人机动。部分兵力抢占和扼守要点,主力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大胆穿插分割,一举歼灭敌人。敌攻击前进时,以火力、障碍或兵力坚决阻敌前进,使用机降分队、先遣支队进行截击,主力向敌翼侧实施猛烈突击,力争歼敌于运动之中。敌临时转入防御时,按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的要领组织攻击。未来战争中,对空降着陆之敌的进攻战斗,空中支援与反支援更为激烈,快速反应能力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

空降场 伞降或机降着陆的场地。由空降部队和空运部队指挥员在空降地域内选定。分基本空降场和预备空降场。是保障空降兵安全着陆和迅速投入战斗的重要条件。选定空降场的基本要求:尽量靠近预定夺占目标,便于对敌形成包围部署,主要兵力能降落到主要方向上;地形良好,场内无严重妨碍着陆的障碍物;有较明显的地标,易于从空中识别;对方地面防御和防空火力薄弱,适于空中输送工具直接进入,有足够的面积,便于迅速收拢集结投入战斗和地空火力支援。空降场的面积取决于空降方式、空降编成、一次空投单位数量、空中运输工具的性能和空降时的飞行速度、高度、气象及地形条件。编队伞降正面约0.51 公里,纵深约12.5 公里。直升机机降时,单机着陆正面约40 米,纵深约60 米,编队机降时视情增加相应的间距。空降场的数量依任务、战斗编成和地形特点等情况而定。战术空降一般营为12 个,团为24 个。为应付紧急情况,还可选定预备空降场。各空降场既要适当疏开,又要便于各部队互相支援和协同动作。夜间空降时,要减少空降场数量,适当扩大空降场面积。

临空 各种飞行器飞抵目标的上空。不同飞行器具有不同性能,其临空高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指挥员要熟悉各种飞行器临空高度和时间,通过直接观察空中、地面情况,掌握空中敌机动向,正确、及时实施临空指挥。

留空 伞兵离机后在空中停留的时间,留空时间受跳伞高度、开伞时机、伞兵操伞熟练程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正常气象条件下,伞兵从800米高度开伞,留空时间约为2.5 分钟。伞兵留空时,自控、自卫能力差,易遭敌方人力杀伤。缩短留空时间,可减少敌方火力杀伤,提高着陆的准确性。

当前任务 亦称第一步任务。进攻部队第一步完成的作战任务。根据兵力大小或不同建制,担负歼灭一定地域内的敌人,攻占保障发展进攻的区域或目标。当面敌情、地形确定。通常战术兵团的当前任务是歼灭敌基本或前沿阵地内有生力量,攻占一定纵深的敌阵地,保障顺利发展进攻。当前任务一般由本级的第一梯队完成,并能得到较多的加强。为保障第一梯队顺利完成当前任务,指挥员需要不断地组织侦察,及时查明敌人的变化情况,判明其企图、掌握其行动;集中炮兵、航空兵火力压制突破口前方、侧方的敌支撑点和炮兵,突击敌战术火箭和起降场上的直升机,拦击敌向前机动的预备队,并以不间断的火力护送向敌纵深快速突进;组织防空兵交替向前转移阵地,保障突进时的空中安全;以电子对抗分队,集中干扰敌主要无线电网路和雷达;指挥穿插、迂回、机降、袭击分队,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配合作战。

后续任务 亦称第二步任务。进攻部队第二步完成的作战任务。是在完成当前任务后继续遂行的。根据兵力大小或不同建制,担负歼灭纵深一定地区之敌,攻占指定的区域或目标。通常战术兵团的后续任务是,歼灭当面之敌及敌预备队有生力量,攻占达到战斗目的规定的地域。后续任务通常由本级的第二梯队完成。为完成后续任务,有时要调整部署,重新组织战斗。为了保障第二梯队完成后续任务,指挥员需指挥炮兵、航空兵的火力压制妨碍二梯队进入战斗的敌炮兵、反坦克火器;对敌实施烟幕迷盲;以防空兵进行掩护;以电子对抗分队实施电子干扰;指挥完成当前任务的第一梯队以积极的战斗行动,支援第二梯队作战。后续任务美军军语称为最终任务,标志达到战斗目的。

当日任务 进攻部队当日日终前完成的作战任务。是在大兵团作战按日赋予任务时采用,其任务纵深视敌情、地形和部队战斗力而定。通常攻占敌人战术地幅内的目标。前苏军曾使用这一术语至70 年代末。

任务纵深 部队一次进攻作战要求占领的地区的深度。通常指突破前沿至完成最后任务所占领区域的深度。即从敌人的防御前沿至完成受领战斗任务所要占领的地区间的距离。是赋予作战任务的一项内容。根据敌人防御性质、地形情况、敌对双方兵力兵器对比等条件而定。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敌对双方条件改变,任务纵深将发生变化。

尔后发展方向 亦称尔后行动方向。进攻部队完成后续任务后的攻击方向。是赋予战斗任务的内容之一。通常在规定当前任务、后续任务的同时明确。随着战斗的发展,尔后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给部队明确。

攻方向 遂行进攻作战任务的行动方向。包括主要进攻方向(主攻方向)和辅助进攻方向(助攻方向)。古代进攻作战,已注意选择进攻方向。《孙子·虚实篇》有“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的记载。公元前4 世纪,希腊军队在进攻时,已改变了平分兵力的做法,采取集中兵力,在决定性的方向实施进攻。19 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在进攻中都给部队明确规定进攻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突破绵亘的防御正面,强调正确选择进攻方向,集中力量于主攻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攻方向上兵力兵器的密度增大,隐蔽主攻方向的措施增多,主攻与助攻的配合更加密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十分注重选择进攻方向,根据敌优己劣的装备情况,常常把主要进攻方向选在敌人的弱点或薄弱环节,从而有效的歼灭了敌人。进攻方向由一个主攻方向和一至数个助攻方向构成。通常由上级确定,有时也可根据上级意图,任务、敌情、地形和战斗编成选定。主攻方向,是使用兵力兵器的重点方向,一般选在敌防御比较薄弱,易于隐蔽按敌和展开,便于突破和向纵深发展,便于各兵种协同,能迅速分割和歼灭敌人的地方,情况需要或条件许可时,也可选在敌防御较强的地方。助攻方向,是使用兵力的次要方向,主要是牵制敌人的兵力兵器,保障主攻方向的突破和发展。主攻方向和助攻方向可以互相转换,当主攻方向进攻受挫,助攻方向发展顺利,可变助攻方向为主攻方向。进攻方向用方位物或地名表示,按始点、经过点、终点表述。

指挥员在部署兵力时,对主要进攻方向上的部队,要给予较多的加强,赋予较窄的正面;并以广泛机动的方法,不断造成和保持兵力对比的优势。同时,在次要进攻方向上,尽量节省兵力,以保证主要进攻方向上兵力的集中。

进攻地带 部队在进攻作战中遂行任务的区域。其宽度是左、右两侧战斗分界线之间的距离,深度从进攻出发阵地或展开地区至任务全纵深。根据敌情、任务、部队战斗编成、地形特点等气候条件确定。

进攻正面 进攻部队展开后朝向敌人的一面。其宽度也是进攻地带的宽度,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地形、任务和部队战斗编成确定。要求宽度适度,便于建立对敌兵力、兵器优势,又能防止兵力兵器密度过大。通常主攻部队的进攻正面比助攻部队窄一些;夜间进攻较昼间进攻正面小,城市进攻较野战进攻正面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师进攻正面2 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达到48 公里,80 年代出版的前苏军《军事百科词典》称:进攻正

面的宽度,步兵团为24 公里,步兵师为48 公里。

进攻纵深 进攻部队战斗任务的纵向深度。通常指当前任务和后续任务深渡的总和。由上级在下达战斗任务时明确,或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战斗编成等条件确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师进攻纵深24 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故时,军队机动能力提高,步兵师进攻纵深达1218 公里。

进攻速度 攻击前进的平均速度。是进攻战斗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以每昼夜平均公里数为计算单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缺乏快速发展进攻的技术兵器,进攻速度每昼夜只能达到68 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以坦克机械化部队为主编成的快速集群,运用大纵深理论,使军队进攻速度大为提高,机械化部队每昼夜可达100 公里。部队进攻速度取决于与正面之敌兵力兵器的对比,敌人防御的性质,地形条件,部队突击能力以及准备工作的程度等因素。部队作好充分准备,始终保持兵力兵器对比的优势,实施坚定、灵活、不间断的指挥,周密组织各种保障,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是提高进攻速度的主要方法。

进入战斗 亦称加入战斗。战斗中后续梯队展开投入战斗的行动。通常指进攻时第一梯队基本完成任务后,第二梯队或预备队进入战斗的行动。主要用以增强突击力量,发展进攻和扩大战果。进入战斗的时机有:突破敌防御,基本完成当前任务,围歼纵深之敌时;发现对完成后续任务特别有利时机时;第一梯队攻击受挫,伤亡过大,需增强突击力量时;敌以较大兵力实施反冲击时。进入战斗通常从发展顺利的方向和地区,从正在作战的部队一侧或两个部队的间隙进入。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超越第一梯队战斗队形进入战斗。有时,经上级批准并与友邻协商后,还可从友邻地段进入战斗。第二梯队或预备队进入战斗。通常要经上级批准。现代条件下,从空中以机降方式进入战斗将成为重要方法。

开进 部队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准备进入战斗的地区前进的行动。目的是为了适时展开,形成有利的态势。方式有徒步开进、乘车开进和徒步、乘车相结合的开进。通常在敌人空中、地面侦察监视和袭击威胁,道__路、桥梁遭到破坏或沾染,途中可能与敌遭遇等条件下进行,要求保持充分战斗准备,正确编组开进队形,尽量利用夜间或不良天候,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和伪装,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反侦察斗争,做好各种物质、技术保障,力求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开进队形要适应作战任务的要求,便于迅速前进和投入战斗。一般按前卫、本队、后勤、后卫的顺序。路线的选择力求取捷径,力求避开敌航空兵、炮兵火力封锁的地区。相邻开进纵队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防止敌一颗中型核弹同时杀伤两个纵队。组织实施开进,要明确各部队开进路线、序列、出发和到达时限,规定通过敌人封锁区的方法,防敌核化武器的措施,与敌遭遇时的作战方案。派出先遣支队或侦察、警戒分队,加强道路保障和调整勤务。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加强对主要集团、指挥机关以及交通枢纽、重要桥梁的防护。开进中,密切注视敌情变化,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及时了解和处置各种情况,保障顺利开进。战略、战役行动中军队向战区前进,也称开进。

主攻 亦称主要攻击。在主要方向上对敌实施的攻击。通常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和器材在助攻的配合下,达成突破和歼灭敌人的目的。在主要方向上对敌实施攻击的部队称主攻部队。通常由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担任,赋予较窄的进攻正面,给予较多的兵力、兵器和器材的加强。

助攻 亦称辅助攻击。在次要方向上对敌实施的攻击。通常以部分兵力与敌展开多面作战,分散敌兵力、火力,配合主攻方向行动。在次要方向上对敌实施攻击的部队称助攻部队,通常得到的加强较少或得不到加强,担负的进攻正面较宽。遂行任务时,要从全局出发,积极、主动配合主攻部队行动。作战中,根据情况的变化,有时可能转为主攻部队。

掩护 为保障部队或人员遂行任务安全采取的行动。有地面掩护、空中掩护和海上掩护。通常以兵力、火力或无线电,采取警戒、牵制、阻击、压制、迷盲和佯动等手段实施。担负掩护部队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主力部队遂行任务的安全。通常以掩护为主,歼灭敌人为辅,遂行任务时,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或在炮兵掩护下,坚决扼守阵地,或以突然的袭击行动,打敌措手不及,掩护主力部队开进、展开或退却。完成任务后,按预定计划或上级命令撤退归建。

牵制方向 实施牵制战斗的方向。以部分兵力、火力拖住敌人,使其行动受到限制,为主要方向上取得胜利创造条件。通常由上级确定,也可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部队实际情况选定。在牵制方向行动的部队,要周密计划、多种手段并举、兵力、火力与技术器材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积极的攻击、袭击、袭扰或佯动,吸引迷惑拖住敌人,配合主要方向行动。主要突击方向 亦称主攻方向。集中主要力量对敌实施攻击的方向。是使用兵力兵器的重点方向,也是对战斗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主要突击方向一般由上级确定,有时也可根据上级意图、任务、敌情、地形等条件选定,报上级批准。通常选在敌防御比较薄弱,便于接敌、展开、冲击和突破,便于各兵种、各部队协同,便于发展进攻,能迅速分割和歼敌的地方。有时也可选在敌防御较强的地方。在同一次战斗或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主要突击方向,通常以始点、经过点、终点三点表述。主要突击方向和辅助突击方向,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主要突击方向受阻,辅助突击方向发展顺利时,可以变辅助突击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

辅助突击方向 亦称助攻方向。以部分力量对敌实施攻击的方向。是使用兵力的次要方向,主要是牵制敌人的兵力兵器,保障主攻方向的突破和发展。通常正面较宽,部署的兵力较少。与敌展开多面作战,分散其兵力与火力,配合主要突击方向上部队的行动。有时当主攻方向进攻受挫,助攻方向发展顺利时,助攻方向也可变为主攻方向。但在变为主攻方向时,要调整部署和重新组织,要求慎重对待。

火力组 担负火力掩护的临时编组。由连以下分队的无坐力炮、迫击炮、单兵火箭、机枪及必要的对空火器分队,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条件组成,在进攻战斗中,按火器性能隐蔽配置,在突击组一侧或后方占领阵地,集中火力,协同一致,打击预定的目标,广泛机动火力,掩护爆破组、突击组行动,支援攻击分队突破敌人防御。实施火力掩护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扬火力,形成最大的火力密度,压制对方战斗行动。

爆破组 担负排除障碍和爆破敌火力点任务的临时编组。由工兵或受过专门训练的步兵组成。在阵地进攻战斗中,负责在敌前沿前和阵地内排除障碍物,爆破敌火力点、坚固工事、城垣、建筑物或装甲目标,为突击分队顺利冲击创造条件。实施爆破时,要明确爆破的地点、接近的路线,爆破后隐蔽的位置,以及火力或烟幕的掩护方法等,尔后以迅速巧妙的动作,实施连续爆破。

突击组 担负突击任务的临时编组。由战斗力较强的步兵分队、坦克分队配属必要的火器分队组成。在阵地进攻战斗中,迅速隐蔽接敌,具有一往无前和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保持突然勇猛的突击力,迅速通过爆破组在敌障碍物中开辟的通路,在火力组支援或掩护下,一举突入敌人阵地,发挥近战威力,歼灭敌人,为后续梯队扩大战果创造条件。当突击受阻时,要迅速查明情况,并经短暂准备后,再次进行突击。

战斗队形 为进行战斗将所属和加强的兵力兵器展开所形成的队形。分为兵种战斗队形和合同战斗队形。正确运用和变换战斗队形,可发挥诸兵种的整体威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均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编组战斗队形。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打游击性的运动战时,通常编组一个梯队和少量兵力的预备队。抗日战争伏击运动之敌时,根据地形,采用两翼或一翼伏击部署。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火炮数量的增多,战斗队形中增加了炮兵群,攻坚战斗中编数个梯队。战斗队形的编成和配置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的数量和地形情况确定,要求体现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兵种的战斗力,便于指挥和协同,便于机动,便于隐蔽和伪装,并能减少伤亡。合成军队师、团的战斗队形,通常包括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防空兵群和各兵种预备队。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斗队形的合成程度提高,立体作战能力增强,战斗中战斗队形和疏开队形、行军队形的变换更加频繁。

一路队形 成一路纵队运动的战斗队形。通常在接敌运动中,距敌较近,地形较隐蔽,敌火力威胁不大或通过狭窄地段时采用。可减少正面的暴露,迅速安全的接近敌人,但不便于正面发扬火力。步兵在坦克引导下通过狭窄通路,也可采用这种队形。前进中,应根据敌情、地形,灵活地变换队形和运动方法,做到队形与地形、火力与运动,指挥与灵活紧密结合,防敌火力杀伤。

二路队形 成二路纵队运动的战斗队形。接敌通过较狭窄地区,步兵分队通过通路,在坦克引导下实施冲击时采用。纵深战斗或追击战斗,敌情威胁较小,地形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二路队形。其前后距离和速度快慢,视敌情、地形而定。前进中,要利用地形和敌火中断、减弱、转移或被己方火力压制等有利时机,迅速前进。

一字队形 沿正面展开成一线的战斗队形。通常在敌火下通过开阔地,密集火制区或步兵分队实施冲击时采用。坦克分队得到强有力的火力掩护,实施冲击时也可采用这种队形。使用这种队形,便于正面发扬火力,但不便于互相掩护和向翼侧机动,易遭敌火杀伤,其左右间隔和运动速度,要根据敌情、地形而定。前进中,应不断观察敌情、地形,适时灵活地变换队形或运动方法,防敌火力杀伤。

三角队形 兵力分布成三角形的战斗队形。由单兵、单车或按战斗单位排列构成,当成一前两后分布时为前三角队形,成两前一后分布时为后三角队形。通常在接敌运动,通过开阔地、密集火制区或向敌冲击、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时采用。使用这种队形,有利于机动兵力、火力和翼侧保障,前进中,要根据敌情、地形、灵活地实施指挥,及时变换队形和战法,防止敌火杀伤。

梯形队形 向侧后散开成阶梯式的战斗队形。由单兵、单车或按战斗单位排列构成。向右侧后排列为右梯形队形,向左侧后排列为左梯形队形。通常在翼侧受敌威胁时,或地形有利于使用这种队形时采用。前进中,要不断地观察敌情、地形,并根据敌人火力和地形情况不断地变换队形和运动方法,使队形与地形、火力与运动,指挥与灵活机动紧密结合,以减少敌火力的杀伤。

疏开队形 由行军队形或集中状态加大各单位间距后形成的队形。接敌时的疏开队形亦称临战队形。间隔距离的大小,疏开的形状视敌情、己情、地形、任务而定,要便于指挥、协同、机动和减少伤亡与损失。在接敌运动,通过沾染区、障碍区、破坏区、泛滥区,进行防空和防核、化学武器袭击时采用。坦克部队对防御薄弱之敌进攻时,也可采取疏开队形。坦克连的疏开队形,由排纵队组成的连横队,各坦克排的间隔通常在150300 米。坦克营的疏开队形,由连纵队组成的营横队,各坦克连的问隔,可达500700 米。

火力准备 进攻前或冲击前的火力突击。按参加兵种分,有炮火准备、航空火力准备和核火力准备。按实现时机分,有预先火力准备和直接火力准备。目的是摧毁、压制和破坏敌防御设施、指挥控制系统和核、化学武器,消灭和杀伤敌有生力量,为进攻创造条件。火力准备随着火器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明代崇祯四年(1631 年),后金军进攻明军时,出现了单一的炮火突击。1812 年俄法战争中,拿破仑组织猎兵和炮兵进行火力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班牙内战时期出现了航空兵火力准备,形成了炮兵、航空兵相结合的火力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合成军队的火力准备多由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时期多为单一的炮火准备。1955 1 月,一江山岛登陆作战中,炮兵、航空兵和舰艇火炮都参加了火力准备。火力准备要求及时、准确、突然、猛烈。通常由数次急袭射击和破坏射击组成。持续时间,根据敌防御性质、目标数量及特点,对目标要求达到的毁伤程度,攻击任务和冲击方式而定。组织实施时,根据指挥员指示统一计划和指挥,合理区分任务,明确规定开始和结束时间,确定突击程序和方法,采取防敌火力反准备的措施,及时协调各突击兵力的行动。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改善,火力突击力、破坏力日益提高,火力准备持续时间将缩短,纵深将扩大。

预先火力准备 进攻前一至数天进行的火力突击。是火力准备的一种形式。在对坚固阵地防御、城市防御之敌进攻或登陆进攻时实施。用以摧毁对方坚固的永备工事和纵深内重要目标,削弱其防御力量,为进攻创造条件。基本要求是突然、准确、猛烈,通常有炮兵、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实施,有时,攻击部队的坦克也可参加。持续时间,依据敌人防御性质、目标数量及特点,要求对目标达到的毁伤程度而定。

核火力准备 进攻前使用核武器实施的火力突击。是火力准备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大规模地杀伤敌有生力量,摧毁敌防御设施。可在预先火力准备时单独实施,也可在直接火力准备中进行。选择的当量大小及爆炸方式,根据目标的重要性,要求毁伤的程度,以及己方军队通过沾染区的安全条件而定。

火力护送 攻击部队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时的火力突击。通常在冲击的火力支援结束时开始。在战斗任务的全纵深进行,持续到完成战斗任务。包括炮兵火力护送和航空兵火力护送。主要任务是不间断地压制、毁伤、抵抗进攻的敌有生力量和火器,特别是纵深的预备队;保障二梯队进入战斗;掩护己方的翼侧,巩固占领的地区;抗击敌反冲击、阻止敌机动;支援围歼纵深之敌;保障战术空降兵的机降、战斗等。组织火力护送,先按进攻任务明确护送的时机、任务、方法和协同方案,进攻过程中再进一步修正、补充,力求与进攻部队的行动协调一致。实施火力护送,要区分明确各火力单位的任务,通常战术导弹部队、炮兵主要杀伤反冲击之敌,压制或消灭阻碍攻击部队前进的敌有生力量和火炮、迫击炮、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航空兵主要对敌预备队、战役战术导弹阵地、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实施突击。护送过程中,各火力单位要根据战斗进展情况,适时转移火力,转移过程中,要随时准备遂行射击任务,以保证火力护送的不间断。

火力掩护 直接保障部队行动或重要目标安全的火力突击。有时专指进攻作战中保障部队开进展开时的火力突击。目的是保障部队顺利地遂行作战任务或实施机动。对空火力掩护由高射炮兵、地空导弹部队担负,一般采取固定掩护、机动掩护、跟进掩护和交替掩护。地面火力掩护由炮兵和航空兵担负。进攻作战时,火力掩护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部队由集结地域向进攻出发阵地开进;掩护破障分队的行动和己方开辟通路的安全;掩护进攻战斗队形上空的安全等。防御作战时,火力掩护的主要任务是掩护预备队机动和向敌实施反冲击;掩护阵前障碍设施和接合部的安全;掩护换班和防御部署上空安全;掩护撤出战斗等。军队移动和驻止时也要组织火力掩护。

待机地域 为伺机歼敌临时占领的地域。用以隐蔽配置兵力兵器和进行临战准备。通常由上级指定。也可按上级意图、敌情和任务自行选定。一般选在有良好的隐蔽条件和生存条件,能有效地防敌地面和空中侦察,有便于进出的机动道路,便于及时投入战斗的地区。其面积视敌情、地形和兵力大小而定,通常要有足够的地幅。部队要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一次或逐次进入。进入后,迅速疏散隐蔽,建立侦察、观察和警报配系,构筑工事,严密伪装,加强警戒,组织对空和对核、化学、生物及燃烧武器的防护,做好临战准备。

集结地域 临时集中进行战斗准备的地域。通常由上级指定,有时也可由部队选定。一般选在敌远程炮火射程之外,便于部队疏散隐蔽配置,有良好的机动道路和充足的水源,利于部队顺利投入战斗的地区。其面积根据兵__力、地形、敌憎而定,尽量有足够的地幅。部队进入集结地域前,要侦察敌情、社情、道路、水源和供应等情况,区分各部队的配置位置。进入后,及时构筑工事,加修进出道路,加强对空、对核、化学、生物和燃烧武器的防护,实施伪装,迅速完成战斗准备,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进攻出发阵地 部队发起攻击的位置。包括部队的出发阵地,各预备队的配置地域,炮兵、防空兵及其他火器发射阵地,后勤配置地域等。选择在靠近敌人、便于隐蔽疏散配置兵力兵器和突然发起进攻的有利地形上。在不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一般预先要隐蔽地构筑工事和机动道路,有时还可设置假阵地和假目标。在暴露的翼侧或受敌坦克威胁的地段,还可设置必要的障碍物。部队在兵力、火力掩护下,利用黄昏、夜暗或不良天气,经过开进占领。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常利用和加修原有的工事,部队采取调整部署或换班的方法占领。从行进问发起进攻时,通常不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要疏散配置,严密伪装,迅速隐蔽地完成进攻准备。并加强侦察,严密监视敌人,采取防敌袭击的措施;派出战斗警戒,指定炮兵和防空兵值班分队,随时准备抗击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袭击;规定部队防空、防炮和防核、化学、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的措施。当获悉敌人火力反准备的情报时,应及时发出警报,除留值班人员外,利用工事迅速隐蔽,如情况允许,经上级批准,也可先机制敌,提前发起冲击,打破敌人火力反准备的企图。

进攻直前 发起进攻前的短暂时间。部队处于完成进攻准备后的待命状态。此时要全面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完成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准备,加强对敌情的观察,注意隐蔽企图,随时按命令或信号发起攻击。

进攻准备 进攻作战的各项准备活动。是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侦察敌情,勘察地形,计划组织战斗,进行思想政治动员,作好物资准备等。基本要求是周密、迅速、隐蔽。组织进攻准备,必须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针对战斗的快速性、突然性、连续性增强,准备的时间相应缩短,组织准备工作要求高的特点,进行准备时,要科学地计算时间,统筹安排各项准备工作,并善于抓住重点,简化程序,改进方法,使用各种自动化指挥器材,尽快地完成各项战斗准备。有时,为了不失战机和适应突然情况的变化,即使准备不足,也要迅速、果断地投入战斗,边打边准备。

发起攻击 亦称发起进攻。部队按照规定的时间或统一的信号开始向敌实施攻击。包括突破敌防御阵地前的发起攻击和突入敌防御阵地、被敌阻止后的再次发起攻击。其方式主要有: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发起,从行进问发起,行进间短停顿发起。通常在冲击的火力准备转为冲击的火力支援时开始,炮兵、航空兵实施转移火力,电子对抗分队积极干扰敌主要无线电网路和雷达,攻击部队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发起勇猛的冲击,坚决突人敌阵,消灭守敌,并迅速向两翼和纵深发展。如攻击受阻,指挥员要迅速查明情况,重新组织火力和突击力量,必要时可以改变打法,再次发起攻击,坚决突破敌人阵地。

从行进间发起进攻 亦称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开进中展开成战斗队形向敌发起的进攻。是机械化步兵和坦克兵向敌发起进攻的主要方式。通常在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完成进攻准备,在航空兵、炮兵和攻击直升机掩护下,先派出轻装的若干袭击分队,秘密接敌,提前在故障碍物中开辟通路,主力从开进中逐次展开成战斗队形,不停顿地前进,按时通过进攻出发地区,或作__短暂调整后,迅速发起攻击。当友邻部队与敌直接接触时,进攻部队可超越友邻的战斗队形,或从其翼侧发起攻击。

牵制 亦称箝制。以兵力火力吸引和拖住敌人的战斗行动。目的是使敌分散力量,产生错觉,保障己方主力战斗。通常以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上实施,采取攻击、袭击、袭扰、佯动、阻击和反击等多种手段,吸引敌人,限制其行动自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善于运用率制手段配合主要方向行动。1947 5 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牵制部队以积极的行动,拖住国民党军10 个整师,使敌无法增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4 师。

截击 亦称拦击、拦截。打击前进或退却之敌的战斗行动。运用兵力、火力和设置障碍达成。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等条件,将兵力集中于某一区域,实施定点截击。也可将兵力分散配置在数个区域,通过机动实施层层截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警3 7 团,1947 3 月在延安保卫战中,在敌我兵力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利用地形,层层截击敌人,以顽强抵抗与灵活反击相结合,疲惫与消耗了敌人,保证了主力集结。

合击 从数个方向向同一目标攻击。目的是彻底歼灭敌人,夺占重要目标。通常根据上级意图、任务、敌情和地形情况,以一个方向为重点,这一方向一般选在敌人要害和薄弱部位,以该方向的攻击部队为主,部署兵力,周密组织协同,协调各方向攻击部队,发扬勇敢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粉碎敌人顽抗,彻底消灭敌人。

突入 经突击攻入敌阵的行动。依部位和所形成的态势分为正面突入、一翼突人和两翼突入,部分突人、大部突入和全部突入。以一定深度表示。突入时,要选择敌人倒后或接合部,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物比较薄弱,便于突击和向纵深发展的方向和部位,集中优势兵力,在火力支援下,趁敌被压制或混乱之际,迅速贴近敌人,近战歼敌。突入后,主力利用敌战斗队形的间隙、缺口,在火力支援下不停顿地向敌纵深发展进攻,以一部兵力向两翼扩张,分割歼灭敌人,扩大突破口。

楔入 强行突入敌阵的行动。如同楔子凿木一样,以较强力度强行突入。常用以表示对防御阵地坚固或部署严密之敌的强击。通常在较窄的进攻正面上,编组以坦克兵为主的强击群或强击支队,准备充足的攻坚器材,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楔入前,先进行猛烈的火力突击,压制对攻击威胁最大的敌炮兵;压制 和摧毁坦克分队冲击正面和两侧的火力点,破坏敌防御工事,消灭敌有生力量;压制敌指挥所、通信枢纽,迷盲敌观察所,摧毁敌重要电子设备;压制突破口附近的敌支撑点和敌预备队。

卷击 突入敌防御阵地时向突破口两侧实施的包围攻击。目的是扩大突破口,攻歼两侧的敌人,发展突破的胜利。有一翼卷击和两翼卷击。从一个突破口突击时,向一翼或两翼卷击;实施两翼突破时,在两个突破口上均可向两翼卷击,以割裂敌战斗部署。卷击时,行动要迅猛,要与向纵深发展进攻的部队相配合,注意粉碎敌封闭突破口的行动和向己方翼侧实施的反冲击,并要加强翼侧的掩护。

前出 由所在位置机动至前方有利位置的行动。目的是占领有利地位,争取主动,形成有利的态势。前出时,根据任务、地形和敌火威胁程度,灵活确定前出距离、路线和方法。力求取捷径,尽量避开敌航空兵、炮兵火力封锁区和障碍物较多的地段,隐蔽、迅速、突然地实施。

佯攻 虚张声势的攻击行动。佯动形式之一。目的在于造成敌人错觉和不意,隐蔽真实的意图,牵制或调动敌人。通常根据战斗任务,预先周密计划,分步骤进行。主要要求是攻得积极,攻得逼真,并正确选择时机,严密部署佯攻兵力,组织必要的火力进行支援或掩护,视情于总攻击行动之前或同时进行。佯攻,通常在次要方向上实施,掩护、配合主要方向上行动,有时也在主要方向上实施,以频繁的攻击行动,麻痹敌人,然后发起进攻,打敌措手不及。

佯动 制造假象欺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目的是隐蔽真实企图,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牵制或调动敌人。分为兵力佯动、火力佯动和电子佯动。佯动在古代作战中已广为运用。《孙子兵法》中就有“动敌”、“佯北”等论述,其后的兵书中又有“疑兵”、“佯渡”、“佯应”等。楚汉战争中,韩信以佯装修复栈道迷感对方,暗中从故道迂回陈仓,打败了雍王章邯。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许多运用佯动而获胜的战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长征途中,以各种佯动手段,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四渡赤水的胜利。佯动在战前或战中都可广泛运用。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预先周密计划,多点、多方向、分步骤在次要方向实施,有时也可在主要方向上进行。战术佯动要因敌因时而异,灵活选择各种手段,积极组织佯攻和牵制性进攻,并与巧妙伪装相结合。广泛运用模拟器材和电子技术,以假目标、假音响、假集中、假转移、假展开、假空降或设置假无线电通信网,制造假命令、假情报等欺骗迷惑敌人。现代军事技术为实施佯动提供了新的条件,增加了新的内容。歼灭 毙伤俘敌有生力量,解除其武装,剥夺其抵抗能力。包括击毙、击伤和俘虏敌人。可分为全歼、基本歼灭和大部歼灭。通常被攻击之敌全部或百分之九十以上被歼灭称为全歼;百分之八九十被歼灭旦基本丧失作战能力称为基本歼灭;百分之六七十被歼灭但尚有一定作战能力称为大部歼灭。歼灭敌人是战争本质和根本目的的集中体现,也是达成战斗目的的重要手段。必须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善于针对不同敌人,灵活运用战法,选敌弱点,攻敌要害,充分发挥各种火力的综合毁伤力,加强各种保障,勇于近战、夜战、连续作战。同时注意把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结合运用,促使敌人放下武器。

聚歼 对龟缩之敌的围歼。是围歼敌人的重要阶段和样式,也是大量消灭敌人的一种手段。多形成于对运动、临时驻止和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或纵深战斗的歼灭被围之敌阶段。聚集之敌多由几处龟缩而至,要乘其士气低落、建制混乱、队形拥挤、指挥失灵、协同失调之际,迅速采取边分割、边包围、边歼灭的方法,各个歼灭。对已包围之敌,则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先歼其一部,得手后再歼另一部。对凭坚顽抗,固守待援之敌,迅速查明情况,选敌弱点,集中优势兵力,有重点的围攻。对企图突围之敌,在敌可能突围的方向部署堵截兵力,快速设障,组织对空封锁,断敌地面和空中逃路,坚决制止敌人突围。有时,也可采取围三缺一的方法,迫敌于突围中歼灭。围攻时,要进行炮兵、航空兵火力突击,电子对抗兵对敌主要无线电网进行强烈干扰,各攻击部队按统一号令,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实施向心攻击,将敌分割歼灭。

围攻 对被围之敌的攻击。目的是陷敌于孤立,将其迅速歼灭。通常在包围敌人后开始,有时也可在包围过程中边打边围边歼。为迅速、彻底地消灭敌人,要力求对敌形成四面包围部署,实行立体封锁,防敌突围。在敌可能增援的方向派出阻援兵力,同时对敌实施强烈的电子压制。采取两面攻击、三面攻击或四面攻击,乘敌惊慌混乱之际将其分割歼灭。围攻时,先集中炮兵、航空兵火力,进行猛烈的火力准备,攻击部队利用火力突击效果,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向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并根据攻击发展情况,不断协调各部队行动,防止敌人突围逃跑。当敌人组织增援时,打援部队要以坚决的行动,层层拦截,粉碎其企图。当敌突围逃跑时,要及时机动兵力火力,坚决制止其突围,或将其歼灭于突围途中。

围困 严围久困敌人的作战行动。目的是断绝被围之敌外援、补给,迫使其妥协,或为最后全歼创造条件。围困在古代战争中早有运用,“围魏救赵”就是一例。随着军兵种的产生、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实施围攻,由四面包围,发展成立体包围,两栖包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围困敌人时,除了实施军事打击外,还以强大的政治攻势相配合,削弱、瓦解敌人。1948 年,东北野战军严密围困长春后,对国民党守军进行了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后,迫使第60 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郑洞国率第7 军投诚。围困,通常在敌狠集一团、设防坚固,一时难以全歼或为牵制敌另一集团时采用。实施时,要根据上级企图和战场情况,查明敌人企图、兵力、补给和可能得到的增援情况;拟制作战计划,周密部署兵力、火力,严密监视敌人;控制通道和要点,特别是空中通道,在濒海、沿江地区,还要控制水上和水面通道,防敌突围;在敌人可能增援的方向,部署兵力,构筑阵地,阻敌援军。

攻克 以进攻行动夺取敌固守之地。多指攻取城镇、要点等重要军事目标。攻克时,要周密组织,充分准备,以各种侦察手段,详细查明敌人防守目标的面积、地形,高大坚固建筑物的分布,主要道路、河流、桥梁及地下工程设施;敌人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配系。选择主攻方向,制定攻克计划,区分各部队任务,组织协同。准备攻克器材和所需物资,进行政治动员,模拟训练等。

攻占 攻击占领敌控制的地方。如攻占敌阵地、制高点、城镇等。目的在于争得有利地位和对该地的控制权,为尔后或全局行动创造条件。攻占时,依任务性质,视情采取歼击或驱逐的方法。对城镇等有保护价值的重要目标尽量避免破坏性袭击,以减少损失和便于攻占后充分利用。攻占后,迅速肃清残敌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巩固,并加强各种警戒,防敌火力袭击。

攻歼 亦称歼击。攻击歼灭敌人。通常集中优势兵力,迅猛攻击,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各个歼灭。对不同防御性质之敌的攻歼,采取不同的战法。攻歼野战阵地防御之敌时,通常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采取强攻或强攻与袭击相结合的战法,实施重点突破、分割包围、纵深打击、立体封锁、各个歼敌。攻歼仓卒防御之敌时,力求以袭击,同时准备强攻的战法,实施有重点的多路攻击,大胆插入敌纵深,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攻歼坚固阵地防御之敌时,要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充分准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从选定的敌弱点上,实施重点突破,分割包围,连续强攻,各个歼灭。

夺占 反复争夺强取某一目标或要地的作战行动。夺占的目标通常指具有重要价值的敌对双方都要争夺的制高点、桥梁、渡口、枢纽部等。行动时,要周密组织,认真准备,既要有强取的准备,又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巧夺,力求一举夺占。夺占后,迅速肃清残敌,抢修和改造工事,组织兵力、火力,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反扑和火力报复。当敌实施反扑时,在判明其兵__力和时机后,先以集中猛烈的火力突击,予以重大杀伤,打乱其部署,削弱其力量,继之,以一部兵力在正面阻击,主力则向其侧后迅猛突击,一举将其歼灭于运动中。

抢占 与敌争夺占领有利地形或重要目标的行动。如抢占制高点、渡场、建筑物等。通常发生在敌对双方处于运动时,多在遭遇战斗、追击战斗、扩大突破口和扩张战果等情况中实施。抢占时,要集中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多路、多方向迅猛实施,积极组织火力和设置障碍,杀伤、迟滞敌人,力争先敌占领。

突击 集中兵力、火力对敌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攻击。是进攻作战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占领预定目标,或破坏其军事设施。按性质和实施的空间、方向、方式,分为主要突击、辅助突击;地面突击、空中突击、海上突击;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后方突击;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空降突击、两栖突击;兵力突击、火力突击等。

突击队 担负突击任务的临时编组。由战斗力较强的分队担任,并配属必要的器分队,有时还可能得到上级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通常在攻坚战斗中组成,主要方向上遂行任务,以打开突破口为主。要求预先周密计划,正确部署兵力,密切组织协同。行动时可编成火力组、爆破组、掩护组和突击组,以多种手段开辟通路,在火力组支援下,从敌人侧翼或正面,突破敌人防御,歼灭敌人。

突击连 担任突击任务的先头连队。通常在主要方向上遂行突破任务。由战斗力较强的连队,给予较多的加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称尖刀连,在多次攻坚战斗中,由于尖刀连勇猛顽强,突破敌人防御而获得胜利。

突击点 亦称攻击点。进攻战斗在敌防御阵地上突击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敌防御薄弱之处,符合上级意图,便于突破和发展进攻,有利于各兵种分队的行动和协同,便于割裂敌人防御部署的地方。情况需要或有条件时,也可选在敌防御较强的地方。营以下分队通常把主要突击方向称为突击点。

突击力量 对敌实施突击的兵力兵器和器材的总称。是部队战斗力的标志之一。其力量大小,取决于部队成员的军政素质,武器装备、战斗编成和对敌人各种杀伤兵器的防护程度,科学的编组和使用等。科学的运用,巧妙地指挥,能发挥兵力兵器潜在的威力,增强突击力量。

突击方向 遂行进攻任务的攻击方向。包括主要突击方向和辅助突击方向。主要突击方向是使用兵力兵器的重点方向,对战斗全局具有决定意义,通常由上级确定。有时可根据上级意图、战斗任务、敌情、地形等因素选定。力求选择在敌防御比较薄弱,利于隐蔽接敌和展开,便于突破和向纵深发展,便于各军种、兵种协同,能迅速分割敌人的地方。有条件时,也可选在敌防御较强的地方。辅助突击方向,是使用兵力的次要方向,主要是牵制敌人兵力兵器,保障主攻方向的突破和发展。当主要方向进攻受挫,辅助方向发展顺利时,辅助方向可改变为主要方向。

正面进攻 对敌防御正面实施的攻击。进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敌两翼不便于我展开或无暴露翼侧时采用,与翼侧或侧后攻击相配合。通常敌防御正面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物较强。要周密组织准备,特别是组织较强的火力;正确选定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区分和明确主攻、助攻及各兵种的任务,沿正面建立纵深梯次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积极组织佯动,隐蔽进攻企图,__保障正面攻击行动;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攻方向,从正面迅速打开缺口,视情向一翼或两翼卷击,或继续向敌纵深攻击。

侧后突击 对敌翼侧后部的突击。突击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敌防御正面兵力、火力较强或地形不便展开攻击,或以包围和迂回敌人为目的时采用。需加强对己方翼侧的保护,组织好与正面突击部队,特别是火力部队的协同,突击时,炮兵和航空兵由火力准备转为火力支援,攻击部队利用火力突击效果,在火力和烟幕保障掩护下,根据地形和对敌前沿前的摧毁情况,实施乘车冲击或徒步冲击。突击过程中,指挥员不断观察了解战场情况,及时机动炮兵、航空兵火力实施不间断的支援,指挥电子对抗分队对敌主要无线电网路和雷达实施强烈干扰,防空兵集中火力打击冲击的敌机。

翼侧突击 对敌防御阵地、行进队形一侧或两侧的突击。突击的一种方式。通常在敌正面防御较强而翼侧薄弱且地形条件良好,或对敌实施穿插、包围时采用。遭遇、伏击、进攻战斗中的抗击敌人反冲击和防御战斗中实施反冲击、反击等也常采用这种方式。一般以部分兵力在正面钳制敌人,大部兵力向敌翼侧突击。突破后多路多方向地向敌纵深攻击,分割围歼敌人。

向心突击 从两个以上方向对敌防御区域中心或同一目标的突击。突击的一种方式。通常在围歼孤立集团或攻击固守要点之敌时采用。目的在于增强突击效果,加快战斗进程,包围全歼敌人。组织实施时,要集中优势兵力,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形成围攻部署,并以部分兵力阻敌增援或突围。攻击发起前,对敌实施集中、猛烈的火力突击,尔后实施多路有重点的攻击。突破后,大胆穿插分割,各个歼灭被围之敌。对进突击 亦称相向突击。从两个相对的方向对同一目标的突击。突击的一种方式。也是包围和围攻常采取的一种手段。通常在城市进攻战斗或对孤立目标突出或地形便于实施对进突击时采用。可根据情况,从敌前后实施对进突击,使敌腹背受击,首尾不能相顾;也可从敌两翼实施对进突击,使其两侧受击,左右不能相援。组织实施时,要求周密计划,正确编组或部署兵力,并严密组织突击部队之间、突击部队与炮兵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防止误伤。分割敌人防御部署后,迅速将其包围歼灭。

钳形突击 简称“钳击”。从不同方向分两路对同一目标实施如同钳子形状的突击。突击方式之一。通常在敌防御阵地突出、两翼暴露或地形便于己方行动时采用。目的是尽快对敌防御部署形成合围态势。实施钳形突击时,先以部分兵力正面牵制,集中主力成两个突击集团,从敌两翼实施有重点的突击。突破后,迅速向预定目标突进,在指定地点会合,同时,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保障分割、围歼被围之敌。

短促突击 对敌实施短时间突然猛烈的攻击。多以袭击方式,通过兵力、火力的运用达成。伏击、遭遇、反空降战斗中和对仓卒防御、临时驻止之敌的进攻中,运用较为广泛。进攻中的抗击敌人反冲击、反复争夺要点或重要目标,防御中的反冲击、反击等行动中也可运用。要求集中使用兵力火力,正确选择突击目标和时机,周密组织协同,有重点、隐蔽、快速地实施。

火力突击 集中火力对敌实施急速、猛烈打击的行动。主要有炮兵火力突击、航空兵火力突击和核火力突击。进攻战斗按程序通常分为开进的火力掩护、冲击的火力准备、火力支援和纵深战斗的火力护送;防御战斗按时机、打击目标和目的分为火力反准备、火力反击、火力袭击、火力封锁等。目的是摧毁敌各种火器和工事,杀伤敌有生力量,打乱敌战斗部署,破坏敌观察配系、指挥系统和火力配系,为攻防作战创造有利条件。火力突击要集中使用各种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协调一致地对主要目标实施迅速、准确、突然、猛烈的打击。基本要求是:确定火力突击程序,按火力计划实施,不便执行火力计划要及时修正补充,按变化了的情况进行;从战斗全局着眼,有重点、有节奏地连续实施,并与兵力突击密切协同;恰当地确定火力突击的效率指标,正确选择火力突击的方法和持续时间,合理使用火力,以达到战术需要的毁伤程度。

并肩突击 两支以上部队从相邻地段向同一方向实施的突击。突击方式之一。通常在敌防御部署较严密,无明显的薄弱部位和暴露的侧翼且地形便于展开时采用。并肩突击可增大主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加快突破速度;便于互相利用突击成果,扩大突破口和向纵深发展进攻。要求建立合理的兵力兵器密度,正确区分突击任务和目标,密切协同,互相支援,注意加强结合部和翼侧的保障。实施并肩突击时,要有可靠的火力掩护,保障突击部队的行动,突击部队实施有重点的突击。突破后,广泛实施包围迂回、穿插分割,迅速割裂敌人的防御部署,将敌切成若干孤立小块,予以各个歼灭。

垂直突击 以空降兵或搭乘直升机的部队对地面目标实施的突击。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突击方式。具有迅速超越地面障碍、突击力强的特点。垂直突击通常与地面进攻行动协调进行。主要用于夺占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和地域,配合地面部队战斗,加速战斗进程。如夺取并扼守敌纵深要点,割裂敌战斗部署,断敌退路,阻敌增援,袭击敌战术火箭和炮兵阵地、指挥机关、后方设施等。其方式,一是与地面进攻部队设施同向突击,作为进攻第一梯队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作为一个梯队,配合地面部队实施立体冲击,以“蛙跳”方式实施逐点或越点突击,从而加速突破速度和进程。二是直接在对方防御纵深甚至在防御地幅的底部实施,由后向前与地面进攻部队对进突击,造成对方腹背受敌,迫使其两面作战。组织实施时,通常以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远程炮兵对着陆场及其附近实施火力准备或火力袭击,突击分队利用火力突击效果空降后,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歼灭敌人。随着直升机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垂直突击将在战斗全纵深和全过程广泛地实施,并将成为进攻作战的主要手段。

乘车战斗 步后乘坐战斗车辆进行的战斗。具有较强的突击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通常在地形便于战斗车辆行动、通视程度良好、敌反坦克火力较弱时采用。当攻击目标比较脆弱或敌人开始动摇瓦解时,也可采用乘车战斗。实施时,要充分发扬车载火器和车上步兵火器的火力,大量摧毁敌反坦克兵器,杀伤敌有生力量,特别是敌反坦克火器射手和反坦克歼击手,并做好随时下车战斗的准备。乘车战斗,车与车间隔和距离一般为50100 米。

下车战斗 步兵离开所乘战斗车辆进行的战斗。通常在敌反坦克火器尚未遭到可靠压制,或在山地、丛林地、居民地等不利于战斗车辆行动的地形上采用。下车地点一般选择在展开地区之后,便于观察、隐蔽的位置。步兵下车后,要与战斗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互相支援。如战斗车辆引导步兵战斗,步兵和战斗车辆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100 米以内,最远不超过200米;当战斗车辆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时,步兵与战斗车辆之间应保持200 米以上的 安全距离;如战斗车辆与步兵一线战斗,步兵与战斗车辆之间通常保持1015 米的距离。

接敌运动 向进攻出发阵地或冲击出发地区实施的移动。目的在于迫近敌人发起进攻。基本要求是迅速和隐蔽。通常从集结地域开始,至进攻出发阵地或冲击出发地区为止。为避免与减少敌火力杀伤,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夜暗或在烟幕掩护下进行,以行军队形、疏开队形或战斗队形前进,接敌前需组织侦察,采取伪装和反侦察措施,加强运动保障,选定与划分路线,明确通过敌火封锁区的方法,规定行动纪律和出发与到达的时间,指定部分炮兵、防空兵和航空兵进行掩护。运动中要注意观察敌情、地形,加强警戒,把握前进方向、速度,灵活运用各种队形,正确处置各种情况。遭敌火力锁时,可加大距离快速通过或绕过。与敌人遭遇时,视其兵力大小,加以歼灭或驱逐或以部分兵力就地抗击。夜间接敌运动,需注意对付敌夜视、照明器材,适当缩小间隔和距离。

敌火下运动 在敌火力直接威胁下向敌接近时的移动。通常利用夜暗或在火力、烟幕掩护下,成疏开队形或战斗队形接敌。移动前预先选定运动路线,充分利用地形,采取伪装和反侦察措施。运动中不断观察敌情、地形和各分队的行动,乘敌火力减弱、中断、转移或被压制、烟幕迷盲时,灵活运用队形、姿势和方法,迅速隐蔽地前进。遭敌炮火拦阻时,加大距离,利用炮火间隙跃进通过或绕过。遇敌空袭时,增大疏开距离快速前进或逐段跃进,有时可对低空敌机、直升机射击。坦克、机械化部队敌火下运动,须快速进至展开地区或冲击协调线,注意规避敌反坦克导弹,加强对空防御。夜间,需采取防敌夜视器材的措施,利用地形的遮蔽界迅速运动。敌火下运动有时泛指在攻防战斗中敌步兵火力直接威胁下的移动。

跃进 1)在敌火下突然跃起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的移动方法。主要用于敌火下通过开阔地时采用的运动方法。跃进时要做到跃起快、前进快、卧倒快。跃进前,要先观察前方地形,选择好前进路线和暂停位置,尔后迅速突然地前进。跃进时,可左右滚动或以匍匐前进离开原位突然跃起,高速低姿跑步前进。每次跃进的距离,根据敌火威胁程度和地形情况而定,通常为1030 米。到达暂定位置时,迅速卧倒,利用地形隐蔽观察或射击。(2)部队行军采用逐次分段前进的方法。摩托化部队与徒步运动的部队编为一个行军纵队时,为协调行军速度,摩托化部队通常实施跃进。

滚进 身体卧于地面全身用力向移动方向滚动前进的方法。通常在避开敌人观察、射击或在敌火下通过棱坎时采用。滚进时,要关上枪(筒)的保险机,护紧枪(筒)身,顺置于胸、腹前,两臂尽量向里合,两脚腕交叉或紧紧并拢,全身用力,向移动方向滚进。

匍匐前进 身体贴近地面,以手臂和腿交替用力推动身体前进的方法。分低姿、高姿、侧身匍匐前进三种。通常在受敌火严重威胁、利用较低的遮蔽物接近敌人,或通过铁丝网时采用。低姿匍匐前进,是在遮蔽物高约40厘米时采用。要领是腹部贴于地面,屈回右腿,伸出左手,用右脚内侧的蹬力和左手的扒力,使身体前移,在移动的同时,屈回左腿,伸出右手,用左腿内侧的蹬力和右手的扒力使身体继续前移,依次交替前进。携枪时,右手掌心向上,枪面向右,虎口卡住机柄,并握住背带,枪身紧靠右臂内侧,也可右手虎口向上,握枪的上背带环处,食指卡住枪管,将枪置于右小臂上。高姿匍匐前进是在遮蔽物高约60 厘米时采用。要领是用两小臂和两膝支撑身体前进。携枪方法同低姿匍匐。侧身匍匐前进是在遮蔽物约高60 厘米时采用。要领是身体左侧及左小臂着地,左大臂向前倾斜支撑上体,左腿弯曲,右腿收回。右脚靠近臀部着地,右手握枪,用左臂的支撑力和右脚跟的蹬力,使身体前移。运动前根据敌情、任务、地形选择前进路线和暂停位置。运动时,要加强观察,保持运动方向,并随时准备变换方法。

屈身前进 上体前倾,两腿弯曲,以大步或快步前进的方法。通常在敌火威胁、遮蔽物略低于人体高度的场合采用。要领是,目视前方,右手持枪,上体前倾,头部不要高出遮蔽物,两腿弯曲,大步或快步前进。运动前,根据敌情、任务、地形的不同形态和遮蔽程度,选择好前进路线和暂停位置。运动时,要加强观察敌情、地形和班长的指挥,保持运动方向,并随时准备变换运动方法。

直身前进 以直身大步或快步前进的方法。通常在隐蔽条件较好,受敌火威胁较小或敌人观察不到时采用。要领是:目视前方,右手持枪,大步或快步前进。运动前,根据敌情、任务、地形,选好前进路线和暂停位置。运动中,加强观察敌情、地形和班长的指挥,保持运动方向,并随时准备变换方法。

通过沾染地段 通过沾染放射性物质照射率在2 /时以上的地段。通常要预先进行剂量侦察并予标示,派出调整勤务。根据作战任务、沾染程度和防护条件,可采取绕行、直接通过或开辟通路的方法。通过前,要穿戴防护器材,力求缩短通过的时间和距离,力避扬尘,尽可能避开高剂量(50100 /时)区;搭乘战斗车辆通过要高速前进,保持一定车距,防止前车扬尘落在后车上;下车时尽量避免触摸车辆,通过后及时进行受沾染情况检查,迅速组织洗消和救治。有的国家军队通过0.1 /时的地段即为通过沾染地段。

通过炮火封锁区 部队通过敌炮兵火力控制区域的行动方法。指挥员要仔细观察、判断情况,摸清敌人炮火封锁规律,尔后乘敌炮火减弱或中断等有利时机,组织指挥分队成疏开队形或行军队形快速通过。也可采取迷盲、欺骗和不规律的行动转移敌视线,突然隐蔽地前进。必要时,可组织火力压制敌炮兵,保障部队迅速通过。

强攻 集中兵力、兵器、器材对防御之敌的强行攻击。是进攻战斗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野战阵地防御之敌、坚守城市之敌的进攻作战。有时袭击不成,也转为强攻。组织强攻的基本要求是:(1)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采取各种侦察手段,详细查明敌人阵地编成和工事性质、数量、位置、火力配系,以及障碍物的种类和密度,正确选定主攻方向和攻击点。(2)集中兵力,重点强击。以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于敌防御薄弱、便于强攻的方向,适当缩小进攻正面和突破口的宽度。(3)建立有重点、多梯次的攻击部署。通常编组数个攻击梯队和合成预备队,有条件时,还可组织空中突击梯队和机降分队。(4)组织火力,实施猛烈突击。统一组织炮兵、坦克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航空兵,实施集中、突然、猛烈的突击,并适当加大火力密度和持续时间。(5)实施连续攻击,轮番攻击。攻击分队要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连续进行有重点的强击,突破后,迅速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实施强攻,通常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隐蔽地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尽量迫近敌人进行火力准备。火力准备的重点是摧毁敌永备工事,消灭和压制突破口及其两翼的目标。强攻的坦克、步兵利用火力准备效果,强击敌人前沿阵地。当攻击受阻时,要迅速查明情况,调整部署,组织火力,再次实施强攻。

强击支队 实施强攻时临时编组的部队。由步兵营配属坦克、火炮、反__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和工程兵、防化兵等分队编成,也可由坦克兵配属步兵、工程兵、防化学兵等分队编成。主要用于强击抵抗枢纽部和坚固支撑点。强击支队是随着强攻坚固阵地而出现的。1916 年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编为强击支队,在营战斗队形前强攻敌堡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后,编组形式和兵力规模有了较大发展,配属的特种专业分队增多,编组方式多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攻城镇和据点时,组织过类似强击支队的攻坚队。强击支队,一般编组成23 个强击群和火力队、障碍排除队,配属较多的强攻器材。战斗中还可得到上级航空兵、炮兵的支援,在火力准备后,从预先占领的阵地上发起冲击,对敌实施重点突破,连续攻击。对前沿阵地强击时,利用有利地形和不良天候迫近敌人,以打、炸、排等多种手段强行开辟通路,并在强大的火力和烟幕掩护下,与其他攻击部队密切协同,坚决突破防御。对坚固支撑点强击时,力求从翼侧后方攻击,先歼灭表面阵地的敌人,再消灭地下工事内的敌人。强击地下工事时,主要以火力、爆破进行。必要时也可火攻、烟熏。对抵抗枢纽部强攻时,先攻击较弱的支撑点,尔后逐个夺占。攻占预定目标后,迅速巩固既得阵地,积极向两翼和纵深发展,或准备抗击敌人反冲击。

先遣支队 部队行动前派出的保障主力遂行战斗任务的部队。具有独立作战、灵活机动等特点,通常由师以上单位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步兵师在进攻战斗中曾派出先遣支队,兵力通常为一个加强步兵营,在主力前1520 公里处行动。现代战斗中,派出先遣支队的时机增多,兵力通常为一个团或加强营,可能得到坦克兵、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侦察兵等加强。并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下行动,有时,还在空降兵配合下执行任务。进攻战斗中,主要是消灭、驱逐敌掩护、警戒分队,保障主力开进、展开,消灭敌纵深内重要目标等。追击中,前出到敌退却路线上的重要地区。堵击退却之敌。行军、退却中,先占领山垭口、隘路、谷地附近有利地形,保障主力顺利通过。登陆作战中,夺取上陆点,保障第一梯队上陆等。有的国家军队,在防御战斗中也派出先遣支队,掩护主力进行防御准备。部队行动前派出的保障主力遂行战斗任务的分队称先遣分队,主要任务是查明情况,抢占要点,为主力部队顺利行动创造条件。

冲击准备 发起冲击之前在冲击出发阵地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加修或构筑必要的工事,进一步查明当面敌情,冲击路线,下达补充指示,明确冲击目标、路线、方法及相互间的协同动作,排除残存障碍物,开辟通路,攻击分队适时向前推进,进行火力准备或火力袭击,准备冲击等。要求:迅速、周密、隐蔽、突出重点,并尽量缩短冲击准备的时间。

冲击 进攻的步兵、坦克兵以火力、格斗、碾压和冲撞手段,向近距离目标迅猛突进的战斗行动。是进攻战斗中最紧张、激烈的关键时刻,也是歼灭敌人、夺占阵地的主要手段。

冲击的基本要求是坚决、突然、迅速与协调。现代条件下的冲击,是诸兵种协调一致的战斗行动。步兵、坦克兵,在航空兵、炮兵火力准备后,按上级规定的时间或命令,突然发起,快速通过通路,以火力歼灭敌有生力量,击毁敌装甲目标和火力点,坚决突入敌阵,向两翼和纵深发展。炮兵适时转入火力支援,不间断地支援冲击。防空兵集中火力打击敌低空飞机和直升机。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迅速向前推进和展开,打击和阻滞向突破口机动的敌坦克和装甲战车。运动保障队及时抢修被破坏的道路,排除妨碍部队机动的障碍。部队在冲击过程中,须不断观察战场,及时协调各分队的战斗行动。冲击受挫时,要迅速查明情况,重新组织火力和攻击力量,再次向敌发起冲击。主攻方向冲击顺利,助攻方向冲击受挫时,主攻分队迅速向纵深两翼发展,助攻分队在其支援下再次发起冲击。主攻方向冲击受挫,助攻方向冲击顺利时,可迅速调整部署,变助攻方向为主攻方向。随着火力、机动力、突击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增强,冲击将从行进间发起,冲击的速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发起冲击 分队按规定的时间或统一的信号开始向敌冲击前进。发起冲击的方式主要有: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后发起,从行进间发起,短停顿行进间发起。通常在火力准备或火力袭击结束时发起。有时,为达成突然性,也可进行火力准备,以袭击行动发起冲击。要求:适时,迅速,突然。冲击时,要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充分利用火力突击和烟幕保障、迷盲的效果,一举突入敌人阵地,发扬近战威力,坚决消灭敌人。前往冲击向冲击协调线前进的行动。指冲击分队从发起冲击的位置,至冲击协调线这一段距离。当步兵到达冲击协调线时,通常坦克分队也成展开队形到达,协调一致地行动。

冲击前进 向冲击目标迅猛突进的行动。包括前往冲击和冲击。冲击前进中,各攻击分队要充分利用火力突击的效果,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和消灭妨碍冲击前进的目标;根据敌情、地形迅速灵活地变换战斗队形;主动配合,密切行动,灵活处置各种情况。前进受阻时,迅速查明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勇猛地冲击前进,必要时,可改变冲击路线。

冲击方向 向目标冲击前进的方向。分队有主要冲击方向和次要冲击方向。通常由上级指定,也可由分队指挥员选定。根据敌情和战斗任务,选择在敌人防守薄弱的部位,有良好的地形、道路,便于迅速隐蔽地冲击。用地名或方位物表述。

冲击目标 冲击的对象。一般指分队要消灭的敌人和攻占的阵地。通常由上级确定,在冲击出发阵地下达任务时明确。

冲击路线 冲向冲击目标的路径。一般在冲击出发阵地上选定。根据地形和冲击方式,通常选择在能够迅速逼近敌人,便于隐蔽前进的地点。步坦协同冲击时,根据地形情况和协同方式,可沿同一路线,也可分别选择不同路线。夜间冲击路线要选择在有明显标志或易于识别的方位物附近,根据需要,还可用发光标志标示。

冲击出发阵地 分队进行冲击准备和发起冲击的位置。占领冲击出发阵地,是为了进一步完成冲击准备,缩短敌火下运动距离,协调冲击动作。通常选择在便于隐蔽、观察和发扬火力的有利地形上,并力求靠近冲击目标。情况许可时,要构筑必要的工事。一般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占领,也可在火力准备时迅速强行占领。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后,要隐蔽,加强观察,迅速完成冲击准备。

冲击火力支援 指冲击的火力准备结束至攻击部队攻占敌营防御地域时的火力突击。通常由炮火支援和航空火力支援组成。基本任务是:压制对我威胁最大的炮兵,突击敌战术火箭阵地;压制和摧毁妨碍攻击部队冲击的敌火力点、装甲目标;制止敌兵力兵器机动,特别是预备队机动;支援攻击部队抗击敌人反冲击;压制、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电子干扰系统;支援纵深袭击分队的行动,掩护机降分队实施机降并以火力支援其战斗;__封锁敌纵深内的隘路、交叉路口、桥梁和渡口;保障翼侧和接合部安全。冲击火力支援,通常依火力计划,按统一的信号或命令开始,实施中,主要是根据战斗发展和支援关系,按下达的指令,或依攻击部队发出的信号临时呼唤进行。

冲击基准时间 冲击的步兵、坦克同时冲到敌防御前沿的时间。用“冲”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由最高指挥员确定,冲击前数小时逐级下达。规定和使用冲击基准时间,利于保密,便于换算冲击开始的准确时间。

冲击开始时间 从冲击出发阵地或冲击出发线向敌人冲击前进的时间。正确规定冲击时间是为了保障各分队协调行动,向时冲击敌前沿。通常根据冲击基准时间、分队距前沿的距离、冲击速度、当面地形、遭敌火力杀伤程度等条件,经过计算确定冲击开始时间。例如冲击基准时间为7 时整,步兵分队距敌防御前沿500 米,按每分钟100 米的冲击速度计算,冲击开始时间是6 55 分,用C5’表示。为达成冲击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冲击开始时间需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严格保密。

冲击持续时间 发起冲击至突破敌前沿的时间。冲击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敌情、火力准备时间和效果,冲击距离、地形条件和开辟通路等情况而不同。

小群多路攻击 小集群编组从多方向攻击的战斗行动。是进攻战斗的一种手段。目的是隐蔽疏散行动,分散敌人兵力火力,达成近战歼敌。18 世纪,随着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进攻中就出现了散兵群队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密集的火力迫使进攻一方编成若干小的集群和分队,分波次向敌实施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步兵为主的小分队或小集群的进攻,发展为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多梯次、多方向的步坦协同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多以小分队为单位编成若干突击、牵制、火力队,从多方向对敌实施连续攻击。现代条件下的小群多路攻击,以步兵、坦克兵为骨干与其他兵种混合编成。一般以反坦克火器、随伴炮兵、工兵加强的步兵排或坦克排为单位,编成23 个攻击群。采取隐蔽疏散的配置,以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充分利用火力突击效果,从多方向逼近敌人,近战歼敌。

克服障碍 排除或设法通过人工及天然障碍的行动。目的是确保部队顺利地向预定方向机动,完成预定任务。克服障碍的形式主要有秘密克服和强行克服。方法视障碍物的性质、种类、战术需要和排除障碍的能力而定。主要有人工搜排、爆破、炮火开辟和机械法。克服人工障碍物通常以爆破法为主,克服天然障碍物以机械法和爆破法相结合。紧急情况下,无法或者来不及开辟时,则应强行通过。条件许可时,可采取绕过的办法。克服障碍前要进行周密侦察和组织,明确克服的时机、形式和方法,组织火力和施放烟幕掩护,协调好各部队之间的行动。

通过障碍 越过人工或天然障碍物的行动。方法视障碍物性质、种类和克服障碍的能力灵活确定。通常沿开辟的通路通过,紧急情况下,则可强行通过。步兵可以徒步、攀越或搭乘各种车辆、舟船等方式快速通过。条件许可时,亦可惜助空中机动工具越过。坦克及装甲车辆可以碾压或撞击等方法通过。通过障碍时要加强协作,充分利用装备器材和各种就便器材。当通过核爆炸形成的障碍、化学障碍和火障时,要注意防护。在有敌情顾虑和敌火威胁的情况下,要组织警戒和掩护。

开辟通路 在敌障碍区内打开通路的行动。包括陆上开辟通路和水中开辟通路。陆上开辟又分为开辟坦克通路和开辟步兵通路。目的是确保部队顺利通过障碍区。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攻城作战中就开始运用人工方法清除鹿砦、铁蒺藜等障碍物。明代中后期,采取了爆破法排除地雷、水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开辟地雷、铁丝网等障碍物中,爆破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炮兵、航空兵等火力也用于开辟通路的行动,新的装备器材使开辟通路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注重加强了对开辟通路的火力保障和烟幕掩护。开辟通路要善于依靠各兵种力量,充分发挥工程兵的骨干作用;预先查明敌障碍物配系和火控情况,迅速做好开辟通路的各种准备;根据任务、时间和敌障碍物的性质选择破障方法,明确规定开辟通路的数量和宽度;周密组织火力与烟幕掩护,尽量利用能见度不良时实施。开辟时,多种方法结合并用,通常以爆破法为主,视情也可采用人工搜排、炮火开辟和坦克碾压等方法。一般给每个冲击的步兵(坦克)连开辟2 条通路。坦克通路宽5 米以上,步兵通路宽1 米以上。通路开辟后,要采取防敌封闭的掩护措施,组织好通路的警戒、维护和标示,引导部队通过。随着设障能力的增强和障碍物体系的完善,新型高效的破障器材将给开辟通路的方法带来变化,增加开辟通路数量、减少开辟通路的宽度将成为一种主要方法。

通过通路 沿已开辟的障碍物通路中通过的行动。通常在冲击之前进行。主要有步兵徒步或乘车通过、坦克引导步兵或搭载步兵通过。通过时,要明确队形和顺序,周密组织协同和火力掩护,充分利用地形,灵活采取逐次跟进和交替掩护等方法快速而有秩序地通过。当通路尚未完全开辟或部分被敌封闭时,要迅速扫残,边开辟边通过。紧急情况下,可强行通过。

扫清外围 歼灭防守城市或要地外围之敌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为攻歼城市或要地守敌主力创造条件。进攻正面与任务纵深一般较小。通常采用强攻战法,条件许可时,也可采取奇袭手段。对不妨碍主力夺占城市和要地的孤立外围阵地,可用少数兵力包围封锁,尔后歼灭。扫清外围,要周密组织侦察,精心制定计划,充分准备;集中兵力火力和器材,实施有重点的攻击;广泛使用直瞄火炮进行抵近射击;重视夺占与控制能动摇敌人的制高点和地形。并注意切断守敌的退路。现代条件下,运用火力和机降配合将成为扫清外围的重要手段。

中间突破 亦称中央突破。从敌防御的中央部位实施的突破。突破方式之一。通常在敌防御阵地无明显暴露的翼侧,正面防御较弱,翼侧地形不利时,或为割裂敌作战部署时采用。中间突破易受敌两翼夹击,要周密组织,正确选择突破地点和时机,集中兵力、火力和器材,形成绝对优势,灵活运用战术,采取多种手段,确保一举突破。

翼侧突破 从敌防御翼侧部位实施的突破。突破方式之一。通常在敌正面防御较强,地形不利,翼侧便于隐蔽接近和展开攻击时采用。一般应选择敌暴露的翼侧,且与敌要害相关的薄弱部位。当无暴露的翼侧且又需从翼侧突破时,可运用兵力、火力采取佯动、袭击等手段,调动敌人,造成敌翼侧空虚,达成突破。

一点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集中打开一个突破口的作战行动。突破的一种样式。一点突破有利于进攻部队将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在这个方向和地段上,一举突入敌人防御阵地。一点突破时,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直接作用在一个较窄的突破地段上,打开缺口后,迅速向一翼或两翼卷击,达成突破。在其他方向和地段上,必须以一定的兵力兵器实施辅助突击或佯动,牵制、分散敌人。

多点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多处打开缺口的作战行动。突破的一种样式。通常对集团目标、突出孤立之敌进攻时采用。多点突破能最大限度地分散敌人的兵力、火力和指挥员的注意力,使其顾此失彼,并在心理上给敌以强大的震慑,同时也便于展开兵力兵器,充分利用地形之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攻击部队的突击力。实施多点突破,要选定多个突破口,其中一个为主要的。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在主要突破口上作战,并将组织指挥的重点放在这个方向,切忌平分兵力。

行进间突破 行进中发起攻击突破敌防御阵地的作战行动。通常为坦克、机械化部队所采用。突击部队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作好准备直接开进,从行进中展开成战斗队形发起攻击。行进间突破可使敌人难以判断主要突破地段,易达成突然性;便于临时改变突破方向;最大限度地缩短进攻准备时间。30 年代,苏军就已提出行进间突破的可能性。卫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中,从行进间发起攻击和突破得到了广泛运用,当时这种突破方法仅适用于对仓卒防御之敌的进攻。

突破地段 集中主要力量突破敌人防御的地段。可分为主要突破地段和次要突破地段。通常由上级指定,有时也可由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任务、敌防御性质、地形条件、兵力兵器数量和作战需要选定,报上级批准。宽度一般与突破口相同,一个团一般只有一个突破地段。选择突破地段要符合上级意图,尽量选在上级的突击方向;要着眼要害,选敌弱点,便于突破,便于突破后分割、瓦解、动摇敌防御体系的部位;要利于组织实施各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

突贯 突入并贯通敌防御纵深的作战行动。目的在于迅速割裂、瘫痪敌防御部署,将敌各个歼灭。通常使用机械化或坦克部队实施连续突击达成。要求利用敌防御的间隙和薄弱处,选择便于向纵深突击发展的良好地形,明确突贯路线、攻击目标、突贯纵深以及协同事项,指挥先遣、机降和袭击分队,歼灭或包围监视前进方向上的敌抵抗支撑点,保障主力迅速向预定方向(目标)快速突进;及时机动反坦克预备队和障碍设置队,在敌坦克威胁的方向上展开,确保突进时的翼侧安全;指示运动保障队,及时在敌布设的地雷场、受染地域开辟通路或构筑迂回路,抢修通路、桥梁,保障主力快速行动。突贯敌防御后,通常乘势将敌分割歼灭。

突破口 在敌人防御阵地或部署中打开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缺口。其作用是为后续梯队进入战斗、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突破口由上级指定,视情也可由本级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受领的任务、敌情和战斗编成等情况选定,报上级批准。选择突破口,一是要符合上级意图。尽量选在上级的主要突击方向和突破口上,以便与各兵种密切协同,实施主要突击,确保上级意图的实现。二是要着眼要害,选敌弱点。尽量选在敌人阵地的翼侧、后方、接合部、间隙地,敌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物比较薄弱,便于乘敌之隙的方向和部位。三是要有利于实施各兵种协调一致的突击。要有良好的进攻出发阵地,便于步兵、坦克兵隐蔽接敌、冲击、突破和向纵深发展进攻;便于兵种协同动作,发扬火力和不间断的支援战斗。必要时,也可选在敌防御的强点和复杂地形上。突破口的数量要与突击样式相适应,当集中兵力、火力实施一点突破时,通常只选一个突破口,实施两点突破时,选择两个突破口。当__选定两个或多个突破口时,其中一个是主要的。突破口的宽度和深度,主要能保证后续梯队,特别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顺利进入战斗。

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或防线中打开缺口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的首要任务和关键阶段。目的是为发展进攻创造条件。通常由担任第一梯队的部队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协同实施。要求周密计划组织火力,消灭突破口及其两侧敌装甲目标、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破坏敌防御工事,压制突破口附近的支撑点、炮兵、指挥所、预备队等重要目标;各攻击分队充分利用火力突击效果,以迅猛的行动、协调一致地发起冲击,一举突破敌防御阵地;打开突破口。

巩固突破口 在突破口附近以防敌封闭和反击为主的作战行动。目的在于巩固突破成果,为发展进攻创造条件。通常在难以发展进攻的情况下实施。当我突入部队遭敌顽抗,或受敌反冲击威胁较大时,应以部分兵力继续向敌纵深发展或向一翼或两翼扩张,主力占领突破口上的要点和有利地形,坚决粉碎敌人反冲击和封闭突破口的企图。当突破口被封闭,攻击部队前后联系被切断时,突入部队要坚决扼守夺取的阵地,以火力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配合后续梯队内外夹击敌人,重新打开突破口。

扩大突破口 向突破口两侧和前方迅速发展进攻的作战行动。目的在于扩大突破口的宽度和深度,保障后续梯队进入战斗。通常在发展顺利的情况下实施。是积极发展突破成果的重要手段。早在中国古代攻城时,扩大突破口的行动就已产生,当时仅限于在敌城防部署中打开缺口后,迅速向其两侧和城内发展。随着防御体系的变化和突破方式的出现,扩大突破口的行动逐渐成为进攻战斗的重要行动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运用,不仅加快了扩大突破口的行动速度,也使其成为诸兵种的联合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连续突击、两翼卷击、穿插分割等战法的运用,使扩大突破口的战术手段更加多样化。1949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8 师在太原首义门战斗中,打开300 米宽的缺口后,迅速沿城墙向两翼卷击,保障后续梯队顺利地进入战斗。现代条件下,将更广泛地运用纵深打击,配合与支援正面部队扩大突破口的行动。

扩大突破口时,第一梯队主力在突破敌前沿阵地后应不失时机地乘势向敌纵深迅猛突击,向一翼或两翼卷击,迅速把下级打开的多个缺口连接、扩大成半级的突破口;一部兵力占领要点,肃清残敌,巩固突破口,与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相配合,击退敌人反冲击或掩护发展进攻;适时机动兵力,不断增强突破口附近的突击力,及时向前转移诸预备队和防空兵,积极为扩大突破口创造条件;使用穿插迂回、机降和袭击分队袭击敌纵深重要目标,夺占敌防御要点,割裂敌战斗部署,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主力扩大突破口。要正确处理扩大与巩固突破口的关系,在扩大中求巩固。

进入突破口 突破敌防御后后续梯队通过突破口的作战行动。通常在第一梯队突破敌防御后实施。进入时,后续梯队指挥员应派人掌握并亲自观察第一梯队的战况,与第一梯队保持密切联系;根据任务和上级指示,给进入突破口的部、分队规定其进入的路线、方法,明确进入的时机以及与第一梯队和担任支援的炮兵、航空兵的协同;组织各种火力压制、摧毁妨碍后续梯队进入突破口的敌有生力量、炮兵,并以防空火器进行掩护,制止敌封闭突破口;使用工兵预备队、运动保障队加宽或开辟通路,保障后续梯队行动。

突破前沿战斗 突破敌前沿的战斗行动。进攻战斗的重要阶段。目的是为尔后发展进攻创造条件。通常指突破敌防御前沿阵地,歼灭连支撑点地域之敌,由担负第一梯队任务的分队完成。要求充分利用敌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物较薄弱处,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周密组织计划火力,突然勇猛发起冲击,密切协同动作,力求一举达成突破。突破后,视情向一翼或两翼卷击或向纵深发展。

抗击反冲击 对抗防御之敌反冲击的战斗行动。目的是粉碎或抗击敌人反冲击,巩固战斗成果,为继续发展胜利创造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部队通常是抢占有利地形就地转入防御,在火办掩护下抗击反冲击,有时也进行攻势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军队火力、机动力、突击力和防护力的提高,从行进间以攻势行动抗击反冲击的明显增多。

抗击反冲击要积极、迅猛、坚决。及早发现敌反冲击征候,准确判明其兵力、方向、企图和展开冲击的时间,及时定下决心,迅速行动;发现敌预备队集结、开进时,迅速以炮兵、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火力对其实施突击;迅速抢占、巩固有利地区和要点,向敌反冲击方向机动兵力兵器,以进入敌纵深的分队袭击敌预备队;使用防空火力打击支援反冲击的敌机;障碍设置队在敌必经之路快速设障;用电子干扰破坏敌无线电联络;加强对化学、燃烧武器的防护。当敌反冲击兵力不大时,通常先行猛烈的火力突击,打乱其部署,削弱其力量,再以一部兵力正面抗击,主力向敌翼侧或侧后突击,歼敌于运动之中。未遭敌反冲击的部队,加快进攻速度,迅猛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或前出到反冲击之敌的翼侧或后方,配合抗击反冲击的部队攻歼。敌反冲击兵力较大时,通常大部兵力转入防御,坚决抗击敌人,以一部兵力对敌实施侧击,协助主力将敌击退。敌人多路、多方向反冲击时,可以兵力火力将敌割裂,集中主力先歼灭威胁最大的一路,尔后再及其余。敌机降兵配合反冲击时,通常先以部分兵力制止其扩张,待粉碎地面反冲击之后,再转用兵力进行围歼。如在夜间或地形有利时,也可以伏击战法歼灭反冲击之敌。未来战争中,发现敌反冲击的可能性增大,对远距离目标打击力增强,进攻部队有可能在敌人集结时粉碎其反冲击企图。

肃清残敌 歼灭和清除散逃躲藏的残余敌人。是进攻战斗基本结束或攻占某一地区后的一项措施。通常先切断残敌的逃路,尔后按规定的任务范围分片包干,严密搜索,防止漏网。对壕内残敌,采取壕内壕外密切协同的方法,逐段歼灭之。对向山洞、坑道溃退的残敌,力争尾随敌人突入,不给敌人组织抵抗的机会,一举将其歼灭,当敌坚守山洞、坑道时,组织火力封锁洞(坑道)口,以火力、爆破、烟熏、喷火、突击相结合的方法歼敌于山洞、坑道中。对隐藏于丛林、草丛地区残敌,以小群多路的战斗队形,沿道路、山脊实施多路向心搜剿,或拉网式搜索。对地形复杂、敌情不明的地区,可采取围困封锁的方法,断敌粮水,将敌困死或待机歼灭,或以昼剿夜伏等方法,肃清残敌。

改造工事 按作战要求加修和加固原有的工事。包括改造敌人的工事和自己构筑的工事。通常按先改造射击、人员隐蔽工事,后改造其他工事的顺序进行,并不断加以完善。要求充分发扬火力,可靠隐蔽自己,便于实施机动,能减少敌火力的毁伤。

巩固阵地 控制已攻占的阵地。是进攻作战巩固胜利的行动。通常在攻占某一阵地后难于发展进攻的情况下实施;或根据战斗需要巩固既得阵地。主要措施:清理攻占的阵地,肃清残敌;派出观察、警戒,及时明确任务,__调整部署,组织火力,整修工事,严密伪装,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护,防敌火力报复;在敌可能接近的道路上,设置必要的障碍物;补充弹药、油料、食品等,作好粉碎敌反击的准备。如条件允许,可按仓卒防御战斗的方法,不断完善防御体系。

扩张战果 在取得战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胜利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积极主动的表现。目的是乘胜歼敌,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中国古兵书《草芦经略·乘胜》中就有“胜则敌之心胆已摧,我之锐气益壮,以方胜之气,当己疲之敌,所谓势如破竹”的论述。公元前506 年,吴楚柏举之战中,吴军在获得初步胜利后,及时投入主力,乘胜扩张战果,大败楚军。19 世纪,出现具有一定纵深的防御阵地后,多以后续梯队投入战斗,发展第一梯队的突破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开突破口后,即以快速集群实施高速度的连续突击扩张战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多采取连续作战,乘胜攻击,先歼一部,再歼其余。扩张战果通常在突破敌人防御阵地、打乱敌人防御配系、或在攻歼预定目标后,出现有利于歼敌另一部的态势时实施。扩张战果需不断了解情况,判明敌人可能的企图和行动,适时定下新的决心,调整部署,机动兵力、火力,乘敌混乱、动摇之机,大胆向敌防御纵深实施连续攻击,或向两翼扩张。作战过程中,适时投入预备力量,不断进行火力压制,始终保持强大的突击能力;不为敌人迟滞,不怕孤立突出,不停顿地向敌纵深突进;采取包围迂回,穿插分割、断敌退路,各个歼灭;夺占敌指挥所,打击敌预备队,粉碎敌反冲击,迅速追歼逃敌。

纵深战斗 在对方纵深内进行的战斗。是进攻战斗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彻底歼灭敌人,完成受领的任务。通常指攻占敌预备队阵地,并歼灭该地域之敌,由担负第二梯队任务的分队完成。主要包括向敌纵深突进,分割包围敌人;后续梯队进入战斗,粉碎敌人反冲击;歼灭被围之敌等行动。纵深战斗,敌我双方犬牙交错,情况复杂多变,战斗发展不平衡,抗争异常紧张激烈,其得失直接影响战斗成败。要求随时掌握战场情况变化,善于捕捉战机,机断行事,随机应变;适时调整部署,灵活地使用兵力火力,扩大和巩固战果;不间断地组织各分队的协同,保持通信联络;周密组织各项保障,夺取战斗最后胜利。

火力点复活 亦称发射点复活。被破坏的敌火力点重新恢复射击。战斗中应注意观察,一经发现,立即卧倒隐蔽,以火力、手榴弹将其消灭,或组织炮兵火力将其摧毁。

残存火力点 亦称残存发射点。火力突击后敌阵地上继续射击的零星火力点。战斗中,要加强观察,注意搜索,一经发现,组织就近火力坚决摧毁之。遇敌残存火力点射击时,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迅速卧倒隐蔽,尔后迅速逼近,以火力、手榴弹、小包炸药将其消灭。

追击战斗 追歼退却或逃跑之敌的战斗。是进攻战斗样式之一。目的在于抓住战机,彻底歼灭敌人。追击作战在古代就已出现。春秋时期,多乘敌溃退,立即以战车实施深远追击。战国以后,追击常由骑兵单独实施,有时也采取骑兵、步兵联合追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机械化部队进行追击的较多,战斗中注重兵力与火力结合,有时还以空降兵断敌退路,追击的速度和距离也明显增大。

追击战斗具有敌情变化急剧,战斗触发时间、地点不固定,指挥、协同和保障困难等特点,遂行任务须积极、主动、迅速、勇猛、坚决。基本要求是:预先组织计划,提前给部队规定追击方向、路线和协同事项,及早作好追击战斗的准备;加强战场侦察,严密监视敌人动向,及时发现和判明敌退却的征候、开始退却的时间、方向及路线;力求兵力追击与火力追击结合,平行追击与跟踪追击相结合,地面追击与空中追击相结合,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情况,不断协调追击部队间的战斗行动;战斗行动勇猛,不畏孤立突出,不怕艰苦疲劳,穷追敌人主力不舍,坚决歼敌于败退之中;加强追击战斗保障,防敌空中与地面的反击、伏击,及时抢修道路、桥梁和排除追击道路上的障碍。追击战斗开始时,航空兵、炮兵火力对敌主力突击,破坏敌后桥梁、渡口,打乱敌退却部署,封锁敌退却道路。先遣支队取捷径,迅速超越敌人,抢占要点,实施阻击。机降分队迅速机降,夺取重要目标,阻敌退却与增援,协同地面部队歼敌。主力部队进行快速平行追击,在退却之敌翼侧或前方拦击与截击,尽快割裂敌战斗队形,在跟踪追击部队的配合下,分割、包围和各个歼灭退却之敌。工程兵和直升机分队快速设障,迟滞敌人的退却行动。敌后武装进行袭击和破坏,协助主力部队追歼逃敌。当追击部队遭敌炮火拦阻时,跟随主力前进的炮兵,应对敌炮兵进行压制。发现敌核、化学袭击征候时,追击部队迅速靠近敌人,使敌难以突击。敌人使用直升机退却或增援时,航空兵和防空兵立即进行空中封锁,切断敌人的空中通道,达成有利围歼态势。未来战争中,追击战斗的空中机动将更加频繁,空降兵在战斗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陆军12 104 团呈村降追击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的追击战斗战例。是1949 4 月渡江战役中的一次战斗。104 团在师的编成内和友邻的配合下,对由徽州东逃之敌实施平行追击,经两昼夜行军作战,截歼逃敌3200 余人,对扩大渡江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4 22 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国民党全线溃退。第35 104 团在由贵池向徽州方向追击敌军的过程中,奉命经桂林镇向徽州到杭州公路上的呈村降迂回,切断敌人退路。28 10 时,团沿师指定的路线前进,对向徽州东逃之敌,形成了平行追击。12 时,2 营进至桂林镇大桥,发现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正沿芜湖至徽州公路向西南开来,队形混乱,两侧又无警戒,2营当即以重机枪火力拦头,60 炮火力截尾,向敌突然射击,敌顿时混乱,45 连立即发起攻击,歼敌一个连,其余敌人在政治攻势下,全部投降。此时,13 营也迅速赶到,团按6 连、1 营、3 营序列猛插呈村降。2 营(除6 连)歼灭牌头之敌后再跟进。16 时,6 连接近呈村降时,发现敌正沿公路东逃,当即将敌截住,确定以3 营及6 连歼灭该敌,1 营继续向东追击逃敌。7 连、6 连迅速控制公路两侧要点,先以火力袭击,再以小分队出击,插入敌群,俘敌300 余人。29 日拂晓,3 营从南、2 营从北对敌实施合围攻击,歼敌两个连,其余敌人于12 时投降。向东追击的1 营,到天黑有两个排先追到北岸镇东南的定潭村,歼敌845 团团长以下600 余人。此次战斗主要说明:(1)勇猛追击,抓住敌人。104 团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冒着大雨急行军两大,行程200 余里。追击中,敌人走公路,他们走小路;敌人休息吃饭,他们越岭翻山。不怕道路泥泞、饥饿、疲劳等困难,勇猛追击,终于抓住了敌人。(2)实行平行追击。追击战斗,不能只在敌人后尾追,根据敌情、地形情况,也可在敌人侧面实行平行追击,迅速迂回到敌人前面截击和堵击敌人,才能把敌人抓住和歼灭。(3)实行灵活指挥。这个团在追击战斗中,团指挥员随前卫营行进,营指挥员随尖兵连前进,连、排干部通常都在本分队先头,发现敌情况能及时处置。如在桂林镇发现逃敌,部队又处在与敌交叉行进不易绕过的情况下,团即决定以一部兵力歼灭该敌,主力继续追击。既歼灭了当面之敌,又保障了主要任务的完成。

追击部署 追歼退却之敌对兵力兵器所作的区分、编组和配置。主要根据上级企图、追击任务、作战编成、敌情和地形而定。部队力求按现态势迅速转入追击部署,以避免复杂调动贻误战机。通常将专业兵加强给追击的坦克兵和步兵,将主要兵力编为平行追击部队,以少部兵力组成跟踪追击部队,视情况编组先遣支队和机降部队。先遣支队和机降部队,提前部署在敌退却道路翼侧的要点上,遂行断敌退路和阻敌增援的任务。指挥所随平行追击的先头分队行进。追击部署在追击过程中逐步形成。

跟踪追击 亦称正面追击。紧随在退却之敌后面进行的追击。是进攻的继续。目的是不给敌任何喘息机会,彻底歼灭退却之敌。跟踪追击一般采取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并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迅速粉碎或绕过敌人的掩护分队,抓住敌人主力,使敌无法逃脱或在新的地区组织防御,配合平行追击部队,歼灭敌人。为了打破敌人的拦阻,要迅速指挥支援航空兵和战役战术导弹突击敌战术火箭和纵深内向前开进的预备队,封锁敌退却道路上的桥梁、渡口、隘路、交叉路口和直升机起降场,支援先遣支队、机降分队战斗;组织炮兵跟随主力前进,突击退却的敌主要集团,打乱其部署,支援追击;加强观察、侦察,及早发现敌核、化学武器袭击的征候,及时报知部队组织防护;派出运动保障队及时排除运动道路上的障碍物和抢修桥梁、道路;组织精干的后勤、技术保障机构,携带弹药、油料、器材、给养,紧随追击部队前进。

平行追击 亦称超越追击。沿与退却之敌平行的方向进行的追击。实施平行追击有利于实现追击的高速度,超越敌军迅速前出到退却之敌的侧翼和前方,堵截包围,达成全歼。现代追击战斗,以主要兵力实施平行追击,沿退却之敌一翼或两翼多条平行道路快速突进,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克服兵力、火力和障碍的拦阻,取捷径以最快速度插到退却之敌的翼侧或前方,在跟踪追击部队、机降部队和先遣支队的配合下,以分割包围手段全歼退却之敌。追击中,各级指挥员要积极主动,机断行事,不间断地组织侦察,及时查明情况,并以无线电和快速运动通信工具,保持部队顺畅的通信联络,指挥和协调各部队行动,为适应情况的变化,必要时,可采取越级指挥和分散指挥。

空中追击 以空中机动方式实施的追击。通常用于抢占要点,控制有利地区,断敌退路,配合地面主力包围歼灭退却之敌。有时也可用于追击从空中退却的敌人。目的在于提高追击速度和歼击效果。可由航空兵以火力或搭载机降分队单独实施,也可与地面追击协同实施。要求发挥快速、灵活的优势,密切与地面追击部队、分队,防空兵的协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坚决制止敌退却。

火力追击 以火力追歼退却之敌的作战行动。通常以航空兵、炮兵火力与兵力追击相结合实施。先以航空兵的火力封锁隘路、要道、桥梁、渡口或退却之敌必经之地,压制敌人掩护退却的战术火箭和炮兵,突击敌主力纵队。以炮兵火力压制敌炮兵,拦击退却之敌,打乱其部署,迟滞其行动,协同兵力追击,全歼逃敌。

登陆战斗 对据守海岸或岛屿之敌的渡海进攻战斗。是特种战斗类型的样式之一,通常由陆海空三军协同进行。包括集结上船、海上航渡、突击上陆和扩大巩固登陆场四个阶段。目的是突破敌海岸防御,夺占登陆场,保障主力上陆和发展进攻。

登陆战斗早在桨船时代便已出现,当时只要渡过海区,不经过激烈的争夺便可达成。随着舰船上装备固定火炮,海岸防御体系逐渐完善,登陆前需先行火力准备,然后克服障碍突击上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陆战斗发展为陆海空联合行动,由海军、空军争夺制海、制空权,登陆兵则编成若干梯队实施航渡,展开后编波成战斗队形,向岸滩勇猛冲击,夺占登陆场。登陆战斗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条件的制约较大,岸滩底质、坡度、水深、流向、流速、潮汐等都会影响战斗行动;敌前登陆,背水攻坚,战斗紧张激烈;参战军兵种多,组织指挥和协同复杂;物资消耗量大,后勤保障任务艰巨。其基本要求是:(1)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战前通常组成联合登陆兵团,建立陆海空军统一的指挥机构。明确各时节的指挥关系。一般在集结上船、突击上陆和扩大巩固登陆场阶段,以登陆兵指挥员为主实施指挥;在航渡阶段,以海军登陆输送队指挥员为主实施指挥。各阶段按战斗任务,要周密组织各军种、兵种间的协同动作。(2)进行周密充分的准备。采取多种手段,查明敌人防御性质、敌岸地形和海区各种情况,拟制登陆战斗计划;集结足够的舰船和登陆工具,准备充足的物资、器材,组织可靠的防护和保障。(3)正确选择登陆地段和登陆时机。通常选在便于登陆工具展开和机动,便于参战的军兵种协同,便于扩大和巩固登陆场的地段登陆。其时机要根据敌情、任务、水文、气象和潮汐等条件确定,通常在拂晓后、高潮前23小时最为有利。(4)发扬勇敢顽强和独立战斗的作风。既要主动协同,又要独立战斗,船自为战,勇猛突击。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光荣传统,夺取战斗的胜利。组织实施时,要隐蔽、疏散、快速集结上船;选择有利的航线,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在海、空军掩护下航渡;在敌岸防火力射程之外换乘,统一实施火力准备,展开成战斗队形,密切与海空军协同,迅速驶向敌岸,克服水际和滩头障碍,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分波次抢滩上陆;上陆后,迅速夺占滩头要点,巩固滩头阵地,后续梯队不失时机地登陆投入战斗,连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及时组织运送物资和器材。随着气垫船、大型两栖舰和直升机的发展,未来的登陆战斗,由岸到岸的登陆方式和垂直登陆的方式将增多。

陆军20 60 师一江山岛登陆战斗 建国后的登陆战斗战例。是19551 月在海空军协同下的一次联合登陆战斗。60 师经过充分准备,在参战军兵种协同下,勇敢战斗,全歼一江山岛守敌,迫使该岛附近各岛屿之敌逃往台湾。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距大陆30 余公里,分为北江、南江两岛,总面积1.3 平方公里。岛上203190160180 高地为制高点,可控制全岛。是国民党军大陈岛外围的据点,由刘廉率突击第4 大队、第2 大队第4 中队及炮兵第1 中队防守,并在该岛构成了以永备型、半永备型工事为骨干的较完整的防御体系。为了推动海防对敌斗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60 师奉命在浙东前线联合指挥部领导下,与海空军协同攻占一江山岛。第一梯队由178 团第1 营、2 营及180 团第2 营组成,同时进攻北江和南江之敌;第二梯队为178 3 营,随第1 营之后在北江登陆,视情况加入战斗。以炮兵部队组成随伴炮兵群、岸上支援炮兵群、高射炮群和火箭炮群,掩护和支__援登陆部队战斗。海军组成5 个登陆输送队,输送和支援登陆部队登陆和冲击。空军的歼击、轰炸和强击航空兵,支援和掩护登陆部队实施战斗。经过几个月充分准备,1 17 日拂晓,登陆部队进入石浦港待机地域,当日黄昏,在海空军掩护下,向头门山进攻出发阵地开进,18 日拂晓到达。18 8 时,航空兵开始火力准备;12 20 分,支援炮兵开始炮火准备;12 15 分,登陆部队以双纵队队形向一江山岛前进。14 10 分,航空兵、炮兵按计划开始逐次转移,登陆部队第一梯队先后完成战斗展开,并全速向登陆地段冲击。14 29 分,178 2 营第一波首先在乐清礁、北山湾登岛,接着178 1营在黄岩礁、山嘴村登陆,180 2 营在胜利西村登陆,各部队迅速克服和通过障碍,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15 时许,按预定计划夺占了敌滩头阵地。各部队乘敌慌乱之际,分路向纵深发展。此时,敌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负隅抵抗,登陆部队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两个多小时夺取了敌核心阵地,至19 2 时,全部肃清残敌,解放一江山岛。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充分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战前,各部队针对渡海登陆作战的特点,进行了比较长期、周密、细致的准备。选择与一江山岛类似的地形,针对敌人防御特点,组织实施了临战训练;严密组织了侦察、警戒、通信、水文、气象、潮汐和航道测量等各项保障,拟制了海上、陆上救护计划和战斗保障方案;大量筹集了登陆器材,并进行了抢修、改装和编组,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2)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明确规定了陆、海军指挥员在上船、航渡、登陆过程中的指挥关系,较好地把参战的诸军、兵种部队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3)严密组织诸军兵种的协同动作。首先树立了“以步兵为主,积极歼敌”的作战指导思想,明确了以登陆突破阶段步兵为主的各军、兵种之间协同动作为重点,严密细致地组织了登陆部队与航空兵、与海军、与支援炮兵的协同,在周密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可行的协同计划,保证了登陆部队顺利登陆和歼灭敌人。(4)创造一切条件,力求一次登陆成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正确选定登陆地段,便于舰艇靠岸和登陆;二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登陆地段,力求一举摧毁这一地段的防御;三是正确选定登陆时机,以便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获得制空权和制海权;四是登陆突破要不失时机地集中大量海、空、炮兵火力,对敌实施猛烈火力急袭,迅速占领、扩大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上陆。

两栖进攻 从水上向敌实施的进攻作战。包括渡江河进攻战斗和登陆进攻战斗。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河岸、海岸或岛屿防御,夺占岸滩重要地区,或对敌岛屿重要目标实施攻击。实施两栖进攻,要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明确各时节的指挥关系;周密组织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多种手段查明敌人防御性质、敌岸地形及海区的各种情况,集中足够的舰船和登陆工具;正确选择登陆地段和登陆时机;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并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隐蔽突然发起。

越岛进攻 越过当面敌占岛屿攻击其后岛屿的作战行动。目的是孤立当面岛屿防守之敌,加快进攻速度,全歼守敌。通常在当面敌占岛屿不易夺取或对我发展进攻威胁不大时实施。要正确地选择绕过当面敌占岛屿的航线,实施可靠的海空掩护,进行可靠的封锁和压制,保障进攻军队的安全。采取各种欺骗措施,隐蔽作战企图。必要时,可对当面敌占岛屿实施佯攻。

水上巡逻 在江河湖海进行巡逻的统称。是警戒的一种方式。主要由海__军兵力担任,有时在河上也可由陆军和民兵担任。目的是保障己方水上和陆岸部队行动安全。通常在指定的范围按规定的路线定时实施,有时为执行某一特定任务,也可临时指派。基本任务是:监视敌人,防敌偷渡、袭击或破坏;阻止或迟滞其行动,为己方部队歼敌创造条件。水上巡逻,通常根据当面敌情、任务、确定巡逻区的范围,规定巡逻时间、方式和方法,制定处理各种情况的方案,确定强有力的支援兵力,组织好相互间的协同。执行巡逻任务,要保持高度警惕,使用各种观察器材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发现情况后,立即报告,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阻滞或消灭敌人。

航次 1)渡江舰船航渡的次数。一艘舰船航渡一次称一航次。航次多少,主要取决于需要、航渡的距离和舰船的数量、性能等。(2)运输机或直升机输送空降作战部队的航行次 数。由空降作战的类型、任务、兵力编成和运输机、直升机数量、装载量决定。

登陆兵 遂行登陆作战任务的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统称。古代的登陆作战由舟师或水兵实施,17 世纪有了专门从事登陆战斗的海军陆战队后,登陆作战任务由海军陆战队担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陆作战发展为陆海空军联合组织实施。海空军主要任务是夺取制海、制空权,掩护并输送登陆兵上陆和陆上战斗,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主要是担负登陆、突破敌海岸防御和夺取巩固登陆场的任务,故称登陆兵。通常陆军部队遂行登陆作战任务前,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以适应登陆作战的需要。有的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登陆兵训练大纲,达不到训练大纲的要求,不得担任登陆作战任务。

联合登陆兵团 陆海空军部队组成的遂行登陆作战任务的集团。包括战役登陆兵团和战术登陆兵团。通常由参战的陆海空军部队组成,并组成联合指挥部,由陆军首长任指挥员,海、空军首长任副指挥员,对整个登陆兵团实行统一集中指挥。遂行登陆战斗组成的战术登陆兵团,通常由登陆兵、登陆编队、支援航空兵和空降兵编成。登陆兵,由参战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师或团组成,编成一个或数个梯队。登陆编队,由登陆输送队、舰艇火力支援队、扫雷舰艇队和海上保障队组成,登陆输送队编成一个或数个输送队,负责输送登陆兵。支援航空兵和空降兵,分别由参战的该军种部队组成。战术登陆兵团,可单独遂行登陆战斗任务。

登陆先遣支队 登陆部队主力行动前执行夺取登陆点任务或其他特定任务的部队。任务是保障主力顺利登陆和实施陆上作战。通常由海军陆战队营或团、经过登陆战斗训练的步兵营或团,加强必要的兵种分队,与相应的登陆输送队或直升机部队组成。一般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中选派,直接由联合指挥部指挥,在航空兵或炮兵火力支援下,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先于第一梯队数小时或数日行动。登陆地域内如有民兵或地方武装活动,要注意与其配合。完成预定任务后,根据联合指挥部的指示归建,或执行新的任务。

由岸到岸 登陆兵由己岸搭乘登陆工具不换乘在彼岸直接登陆的行动。是登陆的一种方式。通常登陆兵在上船点搭乘能直接上陆的登陆工具,进行航渡,到展开区后逐次展开,突击上陆。适用于运输舰不足,或组织实施小规模、近距离的登陆战斗。因登陆前不换乘,减少了组织换乘和在敌前暴露的时间,能增大登陆的突然性,要迅速隐蔽地组织实施。登陆兵后续梯队搭乘运输舰船直接抵岸登陆、或搭乘运输机直接上陆,也称由岸到岸。

由舰到岸 登陆兵由己岸搭乘运输舰船换乘后在彼岸登陆的行动。是登陆的一种方式。通常登陆兵由运输舰船输送至换乘海区,换乘登陆艇、两栖__车辆或气垫船登陆。适用于登陆工具不足,或组织实施大规模、远距离的登陆作战。组织实施换乘,易暴露登陆企图和遭敌火力袭击,要周密计划,快速实施。登陆兵第一梯队从航空母舰上搭乘直升机直接登陆,也称由舰到岸。

上船地域 登陆兵集结待机和上船装载的地域。包括上船点、登陆兵待机地域和登陆输送舰船待机海域。在上船地域,登陆兵和登陆输送舰船要完成战斗准备、集结待机、上船装载和编队起航。通常选在有良好的港湾或隐蔽的海岸,便于登陆兵和登陆输送舰船迅速集结,便于组织对空、对海防御,便于上船和装载,便于保密和取得人民群众支援的地方。

上船顺序 登陆兵上船和装载装备、物资的次序。按顺序上船,是上船装载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指挥员要亲自组织实施。通常按分配的舰船,在登陆输送队协助下,严格按战斗编组的序列和下船相反顺序上船。先下船的后上船,后下船的先上船;先物资和重装备,后人员和轻装备;先保障人员,后战斗人员。

集结上船 登陆部队、登陆输送队集结待机和上船装载的行动。是登陆作战的开始阶段。通常从登陆部队、登陆输送队进入上船地域起,到上船装载完毕、舰船离开上船地域止。登陆兵要利用夜暗或有利条件隐蔽进入上船地域,在规定地域疏散、隐蔽地待机,及时派出地面警戒和对空警戒,构筑工事,严密伪装,实行无线电静默,并进一步完成各项战斗准备。与登陆输送队协同,利用能见度不良或有利条件,在充分作好对空、对海防御的情况下,按规定时间和顺序,秘密、隐蔽地上船和装载物资。严格按战斗部署顺序上船,先下者后上,保持战斗建制。通常人员以起航前半小时上船完毕为宜。

航渡 舰艇从某一点到预定点的航行过程。是登陆作战的一个阶段。组织实施航渡,要根据任务、敌情和海区情况,拟制航渡计划,确定兵力编成,明确出航时间、顺序、队形、航线和航速,严密组织协同,组织防空、防潜和防水面舰艇袭击等战斗保障,采取伪装、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措施。保障准时、隐蔽、安全地航行。登陆作战中的航渡,是从海上会合区至展开区或换乘区的航行过程,由登陆输送队指挥员为主组织实施,登陆兵指挥员要严格管理部队,作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航渡中要特别注意组织好对空、对海防御,采取无线电对抗和其他措施,防敌突然袭击。

换乘 战斗人员及其武器装备转换输送工具的行动。多指登陆兵由运输舰船转换到登陆工具的行动。登陆作战时,运输舰船到达换乘海域后,按原定计划或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命令实施换乘。在组织好对空、对海防御的情况下,运输舰船先停泊在指定海域,放下登陆工具,尔后人员、武器、装备和物资,逐步由运输舰船转换到登陆工具上。要求周密细致地计划和组织,做到有条不紊,安全迅速。部队由汽车运送转换为铁路、水路或空中输送,也属换乘范畴。

换乘海域 亦称换乘区。登陆兵实施换乘的海区。通常位于与登陆地段正面相对应的海面,在敌岸防火力有效射程外;海流较小,海面开阔,便于舰船停泊;无水下障碍物,便于登陆工具展开,便于上陆。到达换乘海域后,以输送舰艇指挥员为主,登陆兵指挥员协助,按换乘程序组织实施换乘。

换乘程序 登陆兵换乘的先后次序。是由舰到岸登陆方式的一个过程。根据登陆工具性能及战斗部署,以突击上陆战斗编组的序列为序,通常先上陆的先换乘,先第一梯队后预备队,先战斗人员后保障人员。停泊换乘时,运输舰船到指定的海域停泊,先放下登陆工具,然后吊放人员和装备,按突击上陆编波顺序逐次换乘。不停泊换乘时,通常在直升机母舰或船坞登陆舰上实施。人员先登上登陆工具,再放下(入水)登陆工具,在行进间逐次编波;或先放下登陆工具,驶向各自的运输舰船,尔后登陆兵逐步由运输舰船转换到登陆工具上。

敌前登陆 登陆兵在敌岛屿或海岸防御阵地前上陆的作战行动。多指从敌防御阵地正面实施的登陆作战。敌前登陆,背水攻坚,受敌水际滩头各种障碍物阻滞,易遭敌火力杀伤,通常以强攻手段实施。登陆兵搭乘登陆工具展开后,在航空兵、舰炮火力掩护下,克服敌水际滩头障碍,全速前进,抢滩上陆。在现代条件下,通常以机降部队实施垂直登陆相配合。

垂直登陆 以空降方式实施登陆的战斗行动。通常以机降方式在登陆战斗中组织实施。由空降兵或经过空降训练的登陆兵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夺取并扼守敌岸滩要点,浅近纵深的重要目标,阻止敌战术预备队机动,割裂敌人战斗部署,配合登陆部队攻占登陆点,建立或巩固登陆场。实施垂直登陆前,由联合登陆兵团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确定空降的时机、地点和夺占的目标,组织好与登陆兵第一梯队、舰艇火力支援队、支援航空兵的协同动作。有时空降兵指挥员,还要参加联合登陆兵团指挥员组织战斗。

联合登陆 陆海空军协同实施的登陆作战。是登陆作战主要的和常用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参战的军兵种多,指挥关系要不断转换,指挥和协同复杂;专业技术兵种装备繁杂,给联合作战增加了难度;作战在海上、空中、地面交错进行,情况多变,斗争激烈。通常要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树立统一的作战思想,严密组织,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合同作战的整体威力,保障登陆作战顺利实施。

登陆队形 登陆兵搭乘登陆工具展开后向敌岸前进和抢滩上陆的队形。是登陆作战指挥员的决心内容之一。根据敌情、任务、海区情况和登陆工具状况确定。通常师或团的登陆队形由各梯队、炮兵群、诸预备队组成。视任务纵深大小和登陆工具多少,可编成13 个梯队;编成一个梯队时,须建立强有力的预备队。营的登陆队形由47 个波次组成。每个波次由几艘至十余艘登陆艇(或两栖车辆)组成横队或人字队形。波与波、艇与艇之间要保持适当的间隔距离,既能保障登陆兵尽快上陆,又要能保持登陆兵连续不断的突击能力。

登陆波次 亦称登陆艇波。登陆兵搭乘登陆工具抢滩冲击的战斗编组。是登陆兵指挥员的决心内容之一。通常在组织登陆战斗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海区情况,登陆工具数量和质量,登陆兵战斗能力等条件编成。基本要求是:(1)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的艇波,要集中兵力和器材,使其具有强大的突击力量。(2)各方向行动的各艇波,要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并保持持续的攻击力量。(3)艇与艇、波与波之间,要主动配合,密切协同。以营为单位编波时,通常按障碍排除队、水陆坦克及直瞄火炮、第一梯队连、营指挥所和炮兵、第二梯队连以及后方梯队的顺序,可编47 个艇波。每波由几艘至十余艘登陆艇或两栖车辆组成,成横队或人字队形。

登陆工具 登陆用的各种舰艇、舟船、两栖车辆的统称。能运送登陆兵直接抵滩上陆,有的登陆工具还能支援陆上战斗。常用的和编制的登陆工具,都装备有武器。登陆舰艇、水陆坦克和两栖车辆等。未装备武器的登陆工具有气垫船、平底舟船和排水式驳船等。垂直登陆使用的直升机、滑翔机和空飘气球也属登陆工具。

登陆时机 有利的登陆时间和机会。包括登陆日、登陆时间和空降着陆时刻。是登陆兵指挥员决心的内容之一。根据作战意图、敌情、登陆海区潮汐和气象情况,登陆兵展开和完成岸上任务所需的时间等条件确定。登陆日通常选在便于指挥和观察,有利于组织各兵种协同,能保障后续梯队有充分时间上陆进入战斗的昼间;小规模的登陆战斗,也可选在夜间。上陆时间选在高潮时岸滩距离短,登陆兵涉水上岸时间少,登陆工具能超越敌水中障碍物,后续梯队能利用潮汐上陆的时刻。通常选在拂晓后、高潮前23 小时。特殊情况下,或有可靠的保障条件时,也可选在平潮或低潮时。

登陆顺序 登陆兵上陆的先后次序。是登陆兵指挥员战斗部署的内容之一。根据战斗意图、敌情、登陆地域内水际和岸滩地形情况、登陆兵的战斗力等条件确定。通常与展开或换乘后进入战斗的顺序相同,即按投入战斗的先后次序成战斗队形分波上陆。先破障和侦察兵力,后突击和掩护兵力;先战斗人员,后保障人员。第一梯队步兵营通常按编波次序登陆,其顺序是:船载直瞄火炮,障碍排除队,水陆坦克或两栖车辆,第一梯队连,营指挥所和迫击炮,第二梯队连,后方保障队。各波次都要按照预定计划,严格遵守上陆时间,保持规定的距离,有条不紊地陆续登陆。

登陆点 登陆兵分队突击上陆的地点。通常一个营只有一个登陆点,数个登陆点构成登陆地段。选择并确定登陆点,是分队指挥员组织准备登陆战斗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上级意图、敌人防御情况、岸滩地形和分队战斗能力而定,一般选在敌人防御薄弱部位,便于在岸上展开兵力,便于舰艇展开和抵滩,便于登陆和扩大巩固登陆场的地方。其宽度和深度以不大于敌人第一线连防御的地域为宜。有时也可将登陆点选在岸滩突出部,或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以收奇袭之效。

登陆场 登陆兵在敌岸攻占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地域及其毗邻的水域。通常由师或团连接各营攻占的登陆点形成,主要用以保障后续梯队上陆发展进攻。登陆场要具有一定面积,无妨碍行动的障碍,陆上道路通畅,水上能建立简易码头。建立登陆场时,要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配备一定的兵力,派出警戒,组织对空对海防御,组织和实施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

登陆地段 登陆兵部队突击上陆的地段。是登陆战斗突破敌人海岸防御的地点。正确选择和确定登陆地段对于登陆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团有一个登陆地段,由数个登陆点和预备登陆点组成。一般由上级指定,也可根据上级意图、敌人防御性质、海区水文、气象和岸滩地形情况、登陆兵战斗能力等条件,在登陆地域内选定。通常选在敌人防御薄弱部位,便于登陆工具抵滩靠岸,便于登陆和发展陆上进攻的地点。其宽度、深度要能保障后续梯队上陆和建立登陆场。有时可将登陆地段选择在岸滩突出部,或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登陆地域 登陆兵展开突击上陆的地域及临近水域。是突击上陆阶段登陆兵活动的范围。包括换乘或展开区、舰艇会合编波区、冲击出发区、建立登陆场的地区和陆上攻占的地区。其水域部分要求海流小,海面开阔,水下无障碍,便于舰艇迅速展开、全速航行和抵岸登陆。陆上部分要便于登陆突击和发展进攻,便于建立和巩固扩大登陆场,便于完成全纵深的任务。

登陆基地 保障大批后续部队登陆和物资器材供应建立的临时基地。通常在师以上单位执行较长时间的登陆作战任务,或师独立执行登陆作战任务__时,在主要方向上建立。由登陆兵派出一定兵力和后勤勤务分队,海军工程和航海保障有关部队及机关组成,并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任务是设置出航标志,建立码头,开设仓库和医疗机构,修筑道路,铺设输油管线及简易起降场,组织调整勤务和对空对海防御。

登陆阶段 亦称突击上陆阶段。是登陆战斗的关键阶段。通常从登陆编队在展开或换乘海域展开起,到登陆兵夺占敌前沿连支撑点或预定的登陆点止。登陆编队到达换乘或展开海域后,按作战计划逐次展开。参战的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对敌实施直接火力准备,压制和摧毁敌有生力量和火器,保障登陆兵在敌水际岸滩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掩护登陆兵边展开边编波形成战斗队形。第一梯队各波次通过出发线后,全速向敌滩岸冲击,突破敌人防御,一举登陆成功。迅速抢占敌滩头要点,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大胆向敌翼侧或侧后连续突击,坚决抗击敌人反冲击,迅速连接登陆点,及时建立、巩固和扩大登陆场。

登陆冲击 登陆兵搭乘登陆工具迅猛抢滩以火力、格斗和冲撞向岸滩目标突击的战斗行动。是登陆工具迅猛抢滩与登陆兵勇猛突击相结合的行动。是夺占滩头要点歼灭敌人的决定性手段。通常从各艇波通过冲击出发线起,到登陆兵离艇着陆攻占敌人海岸防御前沿堑壕止。要求坚决、突然、迅速、协调。登陆各波次通过出发线后,充分利用航空兵、炮兵火力准备效果,登陆工具迅速通过水际通路,迅猛抢滩,抵岸后以火力掩护登陆兵着陆。登陆兵着陆后迅速展开成战斗队形,在水陆坦克、两栖战车掩护或引导下,突然勇猛冲击,快速通过岸滩通路,以火力消灭敌有生力量,以冲撞和格斗坚决突入敌滩头阵地,夺占滩头要点,迅速向两翼扩展。登陆兵如未能在预定地点抵滩靠岸,在哪里靠岸着陆就在哪里发起冲击。无论遇到任何情况,决不可在敌岸水际滩头犹豫停顿。

登陆冲击出发线 标示登陆艇波抢滩冲击开始的控制线。通常与登陆地段相对应,与该地段的海岸线平行。在敌岸直接瞄准火炮有效射程之外,距海岸线12 海里。一般由海军登陆编队派出和指挥,用锚泊在两端的控制艇标示。登陆部队换乘或展开后,经过在会合区编波形成艇波战斗队形,分波向出发线驶进。某一艇波通过出发线的时间,即该艇波抢滩冲击开始时间。设置冲击出发线,便于登陆编队指挥员与登陆兵指挥员及时计算各艇波距出发线的距离和时间,共同掌握其准时通过出发线,或调整抢滩冲击的方向、速度和队形。

抢滩 抢占敌岸滩有利地形或重要地点的行动。通常指在敌岸滩和临近水域短距离内的行动,登陆艇波通过出发线后,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通过敌水际障碍,全速向岸滩冲击,抵滩后掩护登陆兵着陆,通过或排除岸滩障碍,勇猛冲击,迅速抢占敌岸滩阵地或预定地点。抢滩时以登陆兵指挥员为主,登陆输送队指挥员协助,要求坚决勇猛,在哪里抵滩就在哪里登陆,决不犹豫徘徊。

舰炮火力支援 舰艇火力支援队以火力支援登陆作战的行动。由组成火力支援队的驱逐、护卫、猎潜等舰艇装备的火炮担任。其主要任务是:(1)航渡时担任登陆输送队翼侧的掩护;(2)参加直接火力准备,压制或摧毁敌岸滩发射点,浅近纵深的敌炮兵阵地,杀伤敌有生力量;(3)掩护破障队破障,登陆工具抢滩和登陆兵冲击;(4)参加火力支援,压制敌纵深目标。通常登陆编队指挥员根据登陆兵指挥员意图,火力支援队担负的任务和舰艇装__备火炮的性能组织实施。小口径火炮担任压制岸滩目标的任务,中口径火炮担任压制浅近纵深目标的任务。有时还可向登陆第一梯队营派出舰炮火力观察组,随先头连行动,负责观察和指示目标。

抢占滩头要点 登陆兵攻占敌滩头防御阵地中重要地点的行动。是保证一举登陆成功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夺取并控制敌防御要点,保证后续部队上陆,扩大登陆突破的胜利。通常由登陆先遣支队或第一梯队登陆部队实施。登陆兵一着陆就要迅速抢占立足点,在敌滩头站稳脚跟;把主要力量指向敌防御要点,集中优势兵力,在各种火力支援下,采取小群多路和有重点攻击的战法,向敌防御要点猛烈攻击;大胆实施多路穿插,分割包围,各个歼敌,夺占滩头要点。

连接登陆点 登陆兵夺占登陆点时相互连接成登陆场的战斗行动。是突击上陆阶段的重要步骤。目的是建立登陆场,完成登陆作战的第一步任务。通常在组织登陆作战时预先制定计划,登陆时按实际情况实施。登陆兵上陆后,边打边查明情况,边打边组织,及时调整兵力,实施连续突击;主动向友邻靠拢,坚决夺占、阻止友邻行动的敌要点,并歼灭该地域之敌;及时组织后续梯队向发展顺利的方向攻击,充分利用航空兵与舰炮火力突击效果,打通与友邻的关系,力求与友邻会合,迅速将登陆点连接成登陆场。

扩大巩固登陆场 亦称巩固扩大登陆场。登陆兵建立登陆场及发展登陆胜利的作战行动。是登陆作战的一个阶段。包括夺占并连接敌前沿支撑点或预定的登陆点,前出到敌纵深梯队之前建立登陆场的全部作战行动。登陆兵在夺占并连接登陆点后,在登陆输送队指挥员协同下,迅速建立登陆场,统一指挥,及时组织各项保障勤务。与此同时,使用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增强突击力量,乘胜扩大战果。在航空兵和上级炮兵火力支援下,抗击或粉碎敌预备队的反冲击,巩固既得地区,不断巩固登陆场,保证后续梯队陆续上陆。

陆上发展进攻 登陆兵上陆后继续向敌纵深进攻的行动。泛指从登陆突破起不断进攻,直至完成全部登陆作战任务。登陆兵上陆后,迅速抢占预定的登陆点或敌滩头要点,夺占并建立登陆场;使用后续梯队进入战斗,连续不断向敌纵深进攻,直到完成全部登陆作战任务。在陆上发展进攻中,要及时查明敌情、地形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部署,组织协调,在航空兵和上级炮兵支援下,抗击敌预备队反冲击,保障后续梯队夺取港口、码头、机场、扩大战果,发展进攻。

四、防 御

防御 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杀伤、消耗敌人,扼守地域、阵地,争取时间,辅助进攻或为转入进攻创造条件。防御可分为战略防御、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从形式上看,防御是被动的,但防御军队可预先选择和熟悉地形,先行准备,以逸待劳。现代防御,是在常规或核条件下进行的诸军兵种合同作战,将在地面、空中、前方、后方同时展开,连续进行。为此,必须贯彻积极防御、重点防守、整体作战的思想,挫败敌人的大纵深、全方位、立体进攻。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防御的有利条件,迅速、周密地做好作战准备;重点设防,重点守备,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防守主要防御方向和地区;统一组织各种力量,建立军民一体、大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掌握强大的预备队,适时机动,力争主动;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实施全面保障;严密防护与积极打击相结合,顽强抗击与攻势作战相结合,正规战斗与游击战斗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加强电子对抗,注重打坦克、打飞机、打直升机和打空降;严密组织反空袭、反包围和反合围作战。在战争中,防御与进攻是相辅相成的,有时是相互转化的,必须从全局出发,灵活运用攻守两种手段,积极主动地挫败敌人的进攻。

防御战斗 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通常由战术兵团、部队和分队在保卫重要地区或目标,阻敌增援、突围或退却,掩护主力集中、机动或休整,巩固占领地区或阵地等情况下组织实施。目的是杀伤、消耗、迟滞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直接转入进攻或保障其它方向的进攻创造条件。防御战斗因目的、任务、阵地性质和准备时间的不同,一般分为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运动防御战斗和仓卒防御战斗;因地形、气候的不同,又可分为山地、荒漠草原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地、城市、海岸、岛屿、江河、水网稻田地和夜间防御战斗等。反合围、突围和退却,也属于防御战斗的重要内容。防御战斗产生于公元前22 世纪之前部落之间的战争。一些部落在居住地周围构筑土墉,挖掘壕沟,抵御异族的侵扰。夏代以后,主要依托城邑或险关要地筑垒御敌。在旷野则布兵列阵,以密集的战斗队形,用白刃格斗杀敌。火器大量用于战场后,防御开始将筑城、障碍与火力 结合起来。19 世纪中期,出现了纵深较浅的野战阵地防御,阵地上构筑散兵坑、堑壕和交通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形成了绵亘的、有一定纵深的堑壕体系的防御,由于兵种数量增多,产生了步、炮、坦协同实施的合同防御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防御战斗兵力部署的合成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兵种统一部署,相互协同,在航空兵支援下抗击敌人进攻;防御的纵深增大,阵地种类增多,防坦克支撑点得到了广泛运用;反冲击、反击等攻势行动成为阻止敌人进攻的重要手段。战后,普遍采用了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纵深、立体的防御体系,加强了对空防御和反空降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主要实施运动防御战斗,解放战争中后期,野战阵地防御战斗被普遍采用,战斗中以主要兵力扼守要点,用火力、阵前出击和反冲击,挫败敌人进攻。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实施了坚固阵地防御战斗,依托坑道,以火力、障碍物和反击、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粉碎敌人的进攻。现代防御战斗,是抗击优势敌人进攻的诸兵种合同战斗,在防御的全纵深、地面和空中同时展开,连续进行。基本要求是:树立积极防御思想,力争主动;突出重点,快速、周密地完成防御准备;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扼守主要防御方向和地区,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充分利用地形,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构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统一计划各种火力,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的有重点的火力配系;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严密组织防护,提高整体防御能力。战斗中,巧妙地运用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火力、障碍物和电子对抗,把依托阵地顽强抗击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结合起来,消灭冲击和突入阵地之敌,并以积极的手段打击包围、迂回和机降之敌。

防御战斗可在与敌非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条件下转入。组织准备的内容通常包括:组织侦察和掩护;获取和判断情况,优选方案,定下防御决心;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建立指挥所和组织通信联络;组织部队进入防御地区,构筑阵地、工事,设置障碍物,熟悉作战方案等。战斗实施通常包括:阻敌接近和破坏敌人进攻准备;抗击敌人火力准备,制止敌人开辟通路,封闭敌核突击缺口;坚守前沿阵地,抗击敌人冲击;制止敌人快速突进,歼击突入、迂回和机降之敌;制止敌人包围、合围,粉碎敌人封锁围困等。完成防御任务后,转入进攻或撤离防御地区。随着高技术兵器的大量使用,防御战斗的纵深、立体抗击能力将增强,火力控制范围扩大,机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防御样式 对防御所作的分类。目的是根据不同的作战目的和战场条件,采取不同的防御方法。区分防御样式的主要依据是防御目的、任务、阵地性质、准备时间、地形和气候条件等。各国军队对防御样式有不同的区分方法,如美军分为机动防御和地域防御,日军分为阵地防御和运动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依据防御任务、阵地性质和准备时间的不同,分为野战阵地防御、坚固阵地防御、运动防御和仓卒防御;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分为山地、荒漠草原地、热带山岳丛林

地、高寒地、城市、海岸、岛屿、江河、水网稻田地和夜间防御等。不同的防御样式,具有不同的性质、作用和特点,有着不同的运用时机和组织实施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

阵地防御战斗 在固定地区依托阵地进行的防御战斗。包括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和坚固阵地防御战斗。目的是坚守一定的地区,杀伤、消耗敌人,为全局争取时间或保卫重要目标。主要特点是:防区比较固定,有一定准备时间,有预设阵地或临时构筑的阵地作依托,防守条件较好;弹药、物资储备充足,可长时间坚守,尤其是坚固阵地防御,具有长期坚守的准备。进行阵地防御,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正确选择和布设阵地,构筑坚固、低下、隐蔽的工事和机动道路,设置多种类型的障碍物,形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周密部署兵力和组织火力,集中主要兵力、火力防守主要防御方向和主要坚守区域,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加强对阵地、工事、道路和重要目标的伪装,严密防护敌火力袭击。战斗中,要依托阵地,充分发扬火力,顽强抗击敌人的冲击,制止敌人突破,并适时采取反冲击、反击、伏击、出击、袭击、反机降等攻势行动,歼击突入、包围迂回和机降之敌,配合阵地坚守。对遭敌火力突击而损坏的工事和阵地设施,要及时组织力量抢修,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在受敌威胁最大方向上加修工事,补设障碍,提高阵地的稳固性。

华东10 83 团桃林岗防御战斗 野战阵地防御战斗战例。是19486 月睢杞战役中的一次阻击战斗。10 28 83 团奉命在桃林岗(今河南省睢县)地区担任阻援任务。经五天英勇奋战,击退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5 200 旅多次攻击,对保证主力围歼敌区寿年兵团起了重要作用。6 27 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睢杞战役后,以主力将敌区寿年兵团分割包围于睢县附近地区。为保障主力歼灭该敌,83 团奉命在师的编成内,控制睢杞公路,并以桃林岗为重点,组织野战阵地防御,坚决阻敌南援。该团根据受领的任务和地形情况,以第13 营为第一梯队,第2 营为预备队,扼守桃林岗及其附近地区。6 29 日拂晓,进入桃林岗地区,迅速完成了防御准备。29 13 时,敌200 旅首先与战斗警戒分队接触,14 20 分,敌一个营向程寨,另一个营向桃林岗攻击。17 时,敌以猛烈炮火对程寨急袭,并以一个团的兵力实施攻击,当即突入2 连阵地。2 连立即反击,因敌众我寡,程寨被敌占领。此时,向桃林岗攻击之敌,被3 营击退。30 9 时,敌200 旅以599团自程寨向张阁攻击,以600 团一部对桃林岗攻击,激战至10 时许,均被击退。16 时,敌经过炮击后,再次向张阁、桃林岗发起猛烈攻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对张阁逐步增兵,轮番实施攻击。防守张阁的3 连和2 连,与敌多次进行白刃格斗,但张阁仍被敌占领。团以2 营向张阁反击,因时间过迟,与敌形成对峙。30 日晚,根据敌不断向张阁增兵的情况,2 营由张阁全部撤出。7 1 日拂晓,敌600 2 营,偷袭桃林岗被警戒分队击退。l 12 时,敌以一个营进行火力侦察,又被击退。13 时,敌先实施猛烈的炮火急袭,同时以轰炸机45 架轮番轰炸,在坦克7 辆支援下,对桃林岗实施猛烈攻击。3 营沉着应战,先以57 战防炮击毁敌坦克4 辆,接着给步兵以重大杀伤,击退敌攻击。7 2 日,敌又以坦克、炮兵、飞机相配合,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桃林岗西北角曾被敌突破。3 营按预定计划反击,恢复了原阵地。7 3日拂晓,敌偷袭桃林岗,被击退。12 时,又发起一次猛烈攻击,又被击退。入夜,83 3 营奉命撤出阵地,由84 团接防。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正确选定防御要点,构筑环形防御阵地。83 团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选定桃林岗、张阁、马田寺为团的防御要点,并在各点依托村落,构筑环形防御阵

地。特别是在桃林岗构筑了外、中、内三线阵地,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前沿前又构筑了警戒阵地,为挫败敌人多次猛烈进攻,创造了条件。(2)有重点地部署兵力,控制强有力的预备队。83 团以善守的3 营防守桃林岗要点;以1 营防守张阁、程寨,并保障3 营左翼安全;以2 营为团预备队,主要支援3 营战斗,并保障3 营左翼安全。从而形成了纵深梯次有重点的环形防御配系,并掌握了强有力的预备队,保证了防御的稳定性。(3)顽强坚守与小分队袭扰相结合,坚决消灭突入之敌。团在坚守桃林岗的同时,派遣小分队乘夜逼近敌集结地区,给敌以杀伤和疲惫;在敌必经的道路上,以小分队设伏给敌以消耗,迟滞了敌人进攻;敌突入阵地后,以正面抗击同阵地内反击和翼侧反击相结合,连续打垮敌多次进攻,恢复了阵地。

运动防御战斗 在指定地区和时间内逐次转换阵地,节节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一种半阵地性的防御样式。目的是消耗、牵制、迟滞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或吸引调动敌人,为主力歼敌创造条件。运动防御战斗通常在阻敌增援、尾追、诱敌深入,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行动等情况下实施,其特点是:依托多道阵地,交替掩护,轮番战斗;防御正面宽,纵深大,翼侧暴露,易被敌迂回、包围;坚守与机动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对防御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能控制敌之进攻方向,便于扼守和机动的有利地形,设置多道阻击阵地,有重点地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2)建立多梯队有重点的兵力部署,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3)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明确各梯队的阵地位置、坚守时间和手段,以及向新的阵地转移的时机、路线、顺序和掩护方法,转移时的保障、指挥方法和防敌跟进、截击的措施。(4)战斗中,依托阻击阵地顽强抗击,并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相结合,大量杀伤敌人,争取时间,根据战斗进展情况,适时组织部队向下一道阻击阵地转移,并迅速做好战斗准备,继续抗击敌人的进攻。(5)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和障碍物,加强对暴露翼侧和间隙地的控制,制止敌人迂回、分割。未来战争中,运动防御战斗将是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抗击,交替转移阵地的难度将增大。

西北军区警3 7 团牛武、茶坊地区运动防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防御战斗战例。是1947 3 月保卫延安战役中的一次战斗。警3 7团在防御兵团的编成内,利用地形,依托工事,顽强抵抗,灵活反击,连续阻击优势兵力之敌四天三夜,掩护党中央主动转移和主力部队集结。牛武、茶坊地区位于延安以南的富县境内,是国民党军向延安进攻的左路兵团整编第29 军的必经之地。警3 7 团配属独1 35 3 营,奉命在该地区占领阵地,阻敌向延安进犯。该团受领任务后,对部队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组织干部勘察地形,研究敌情,制定战斗计划。确定以茶坊为中心,在正面宽20 公里,纵深22 公里的地区内,组成四道防御阵地,节节抗击敌人。第一阵地在二十里铺、交道口至渠西地区,第二阵地在富县以北太和山、茶坊至牛武地区,第三阵地在马坊至郝家源地区,第四阵地在围子山、榆林桥至华家岭地区。各阵地坚决阻击敌进攻,消耗和疲惫敌人,逐次转移,以空间换取时间。3 13 日晨,向延安进犯之敌左路兵团的4 个旅在飞机掩护下,对7 团防守的第一阵地发起攻击,防守分队与敌顽强战斗,坚持达3 小时之久,杀伤消耗了敌人,逐次向第二阵地转移。敌人攻占第一阵地后,继续以8 个旅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和飞机支援下,向第二阵地昼夜连续进攻。防守分队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顽强阻击,击退敌多次攻击,打破了敌限期攻占第二阵地的计划。14 5 时,右翼阵地被敌突破。团鉴于已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达到了争取时间、疲惫敌人的目的,主动放弃阵地,沿洛河以东地区节节抗击,予敌以重大杀伤,16 21 时转移到甘泉以南麻子街一线。至此,团连续阻敌四天三夜,完成了预定任务,随即突过洛河至象鼻子湾集结。此次战斗主要说明:(1)设置多道阵地,以空间换取时间。该团在宽正面、大纵深的运动防御中,设置四道防御阵地,每道阵地都有重点;在敌易于接近的地区,埋地雷、设障碍,采取节节抗击,逐次转移的战法,达到了迟滞、消耗、疲惫敌人和争取时间的目的。(2)少摆多屯,重点防守。该团用于防守第一阵地的兵力是7 个排又1 个班,而实际展开的兵力只有4个排又1 个班,以3 个排作为机动力量;用于防守第二阵地的兵力是3 个营。实际直接防守阵地的只1 个连又3 个班,主要兵力控制在阵地后有利的地形上,作为机动力量,适时用于加强主要方向防御或实施反击,因此以一个团的兵力抗击了敌人8 个旅的进攻。(3)及时发扬军事民主。对预先制定的战斗计划,发动群众研究讨论,组织干部、战士现地大论战法,根据大家意见,组织部队在现地进行临战训练,使各分队明确了任务和打法,战斗中能独立、主动灵活地遂行任务。

野战阵地防御战斗 依托野战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阵地防御战斗样式之一。目的是:制止敌人迂回和包围;迟滞、消耗、牵制、分割进攻之敌,创造歼敌的有利战机或掩护主力进攻;阻敌增援、突围和退却;巩固占领的地区,抗击敌人反冲击或保障主力翼侧安全;掩护主力集中、机动或休整。在冷兵器时期,野战防御主要是利用圆阵或构筑壁垒、设置木寨御敌。14 世纪后,火器用于战场,一些国家军队开始依托炮台、棱堡等工事进行野战防御。19 世纪后,随着线膛火器的发展,出现了野战阵地防御,阵地上构筑有掩体、堑壕、交通壕等工事,用炮兵火力、步兵火力和反冲击抗击对方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野战阵地防御战斗中开始构筑防坦克支撑点,防空袭、反空降成为重要内容,反冲击、反击等战术手段得到广泛运用。战后,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被普遍采用。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直升机在战斗中的广泛运用,全纵深立体防御战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野战阵地防御战斗的主要特点是:临时受领任务,准备时间有限;工事不够坚固,生存条件较差;阵地易被突破,反突破斗争激烈;物资临时补给,保障任务艰巨;任务转换较快,战斗持续时间较短。基本要求是:(1)抓紧时间,突出重点,快速完成防御准备。(2)正确选定、集中兵力坚守主要防御方向、主要坚守区域和防御要点,在次要方向、次要地区和一般支撑点上节省兵力。(3)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巧妙地布设阵地,抢构各种射击工事和掩蔽工事,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结,形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4)以炮兵、防空兵的火力为骨干,统一计划各种火力,从远接近地至全防区,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的有重点的火力配系。(5)善于利用天然障碍物,大力改造地形,在接近地、前沿前、翼侧、接合部和纵深内,构成以防坦克为主的纵深、立体的障碍物配系。(6)周密组织和保持不间断的协同动作,充分发挥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整体威力。(7)严密组织防护和各种保障,提高部队生存力和持续战斗能力。(8)广泛实施机动,灵活使用兵力、火力、障碍物和电子对抗,把依托阵地顽强抗击与积极的反冲击、反击、出击、伏击、反机降等手段结合起来,歼灭冲击、突入、迂回和机降之敌。在前沿前以部分兵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采取袭击、破击、袭扰等战法,打击、消耗敌人,配合阵地坚守。未来战争中,野战阵地防御战斗保存有生力量更加困难,抗敌纵深打击的任务更为艰巨,对攻势手段的运用要求更高。

预有准备的防御 预先做好抗敌进攻准备的防御。通常在不与敌直接接触的条件下组织。其特点是:准备时间较充裕,组织计划周密,防御体系较完善,抗击能力较强。要充分利用时间,精心计划组织战斗,周密做好战斗准备。包括:组织侦察和掩护;全面掌握和正确判断情况,定下防御决心,下达战斗命令;调整组织,补充兵员,进行战斗动员;部署兵力,组织火力,梅筑工事和设置障碍物,实施伪装;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建立指挥所和组织通信联络;组织部队占领防御地区等。现代条件下,作战节奏加快,准备与反准备的斗争异常激烈,必须抓住重点,掌握关节,简化组织战斗的程序,提高组织准备工作的效率,并采取有效的反侦察和防空袭措施,保证作战准备顺利、按时完成。

仓卒防御战斗 预先没有准备或准备时间短促的防御战斗。目的是争取时间,掩护主力开进、展开、转移、集结、调整部署,改善战场态势,为转入进攻或组成新的防御创造有利条件。仓卒防御战斗通常发生在战役、战斗过程中,在受敌威胁的紧急情况下组织实施。主要特点是:任务急,时间短,__边打边组织准备;受敌威胁大,指挥协同困难;防护条件差,易遭敌火力毁伤;防御体系不完备,防御稳定性差;战斗持续时间短。基本要求是:(1)果断定下决心,快速准备,力争主动。(2)迅速展开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控制要点,有重点地组织火力配系、抢构工事和设置障碍物,挫败敌人首次冲击。(3)利用战斗间隙,抓紧时间调整部署,增修、加固工事,设置障碍物,完善火力配系,尽快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4)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严密伪装,加强对敌各种火力突击的防护,提高部队生存力。(5)广泛实施多种形式的攻势行动,以攻助守,增强防御的稳定性。(6)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和障碍物,控制间隙地和暴露的翼侧,制止敌人迂回包围。仓卒防御战斗通常目的有限,坚守一定时间即转换战斗样式,在积极组织力量挫败敌人进攻的同时,要根据上级意图随时做好任务转换的准备。未来战争中,由于战场机动频繁,情况变化快,仓卒防御战斗的时机将增多,战斗准备时间更短,阻敌突破和迂回的难度更大。

坚守 坚决固守。通常依托阵地和有利地形组织实施,目的是保卫重要地区和目标,挫败敌人进攻。担任坚守任务要树立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思想,根据敌情、任务,周密完善地组织防御。基本要求是:周密计划,充分做好防御准备;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实行重点设防,重点守备;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完善的防御阵地;设置大纵深、多道、多种类的障碍物;严密组织火力,形成多层、多道、绵密的立体火力配系;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战斗中,依托阵地顽强坚守,以打、炸、阻、反、扰等手段,与敌反复争夺,粉碎敌人的连续进攻。

坚守防御 坚决固守阵地或目标的持久防御。包括坚固阵地防御、执行坚守任务的海岸、岛屿防御和城市防御等。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组织实施坚守防御的阵地战,对于保卫战略要地或目标,保存战争潜力,制止敌人长驱直入,配合运动战,具有重要的作用。坚守防御通常在既设阵地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有作战预案和一定的物资储备,具有良好的预设战场条件。受领任务后,要根据新的情况,对原有作战方案进行修定、补充和完善,周密组织准备;实施重点设防,重点守备,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依托阵地,充分发扬火力,与敌反复争夺;长期坚守,独立作战,以积极顽强的战斗行动,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

坚固阵地防御战斗 依托以永备筑城工事为骨干的坚固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阵地防御战斗样式之一。通常由守备部队担任。目的是保卫重要的战略要地或目标,大量杀伤、消耗、牵制和分割敌人,争取时间,为机动部队歼敌创造条件。冷兵器时期,防御者多利用城堡壁垒工事组织坚守防御。14 世纪后,火器用于战场,出现了要塞式坚固阵地防御。19 世纪,线膛火器使用于战场后,开始构筑炮台、堡垒等工事,以火力、机动和反冲击相结合抗击敌人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永备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由数道阵地组成的筑垒地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逐步形成了以防坦克为主的纵深梯次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采用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挫败了优势敌人的长期猛烈进攻。坚固阵地防御通常在边境、海岸地区和纵深要地实施,大多有预设阵地条件和作战预案。主要特点是:准备时间充裕,组织计划周密;阵地坚固完善,防守条件较好;防御地区固定,长期独立坚守;敌我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组织实施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必须树立__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思想和全局观念。基本要求是:(1)充分准备,在永备筑城地域的基础上,周密完善地组织防御。(2)集中力量,重点守备,在主要防御方向和主要坚守区域形成阻敌重点进攻的稳固防御。(3)依托坑道和地面永备工事,加修野战工事,分区部署兵力,组织火力,构成全纵深、区域式、立体、有重点的坚固防御体系。(4)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实施军警民联防,提高整体作战能力。(5)依托阵地顽强抗击,在要点和重要支撑点与敌反复争夺,并广泛实施机动,以反冲击、反击、伏击和反机降等手段,歼击突入、迂回和机降之敌。(6)善于利用坑道和永备工事屯兵防护,减少敌火力毁伤,提高持续战斗能力。(7)严密组织坑道战斗,粉碎敌封锁围困,长期独立坚守阵地。未来战争中,对坑道和地面永备工事的综合防护力要求更高,反包围、反合围将成为坚固阵地防御战斗的重要样式,抗敌立体强击和纵深打击的战斗将更加紧张激烈。

志愿军15 45 师上甘岭防御战斗 山地坚固阵地防御战斗战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著名的防御战斗。1952 9 月,志愿军完成了迎击敌人“秋季攻势”的一切准备后,向敌展开了全线战术性反击。敌为破坏志愿军的反击作战,于10 14 日对第45 师防守的上甘岭地区597.9 高地及537.7 高地北山2.5 公里正面发动进攻,先后以3 个多师共6万多人的兵力,进行持续、轮番的进攻。45 师以顽强坚守,积极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在阵地遭受敌人大量炮兵、航空兵猛烈轰击,土被打松,工事被打垮,坑道被打短,山头被削平3 米多,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忍受最大艰苦,顽强坚持坑道战斗,消耗敌人,争取时间,调整部署,集中力量,准备反击。10 28 日后,上级以第29 师和第12 军陆续参战,直接配合45 师对597.9 高地实施决定性反击,恢复了阵地。以后45 师配合12 军及29 师击溃了敌人先后5 个多团进行的6 天报复性进攻。11 545 师奉命撤出战斗,由12 31 师接替45 师防务。这次战斗共经历了3 个阶段。(1)从10 14 日至20 日的7 天时 间里,45 师与敌反复争夺。敌人先后投入了大量兵力,连续猛攻45 师防守的两个前沿连支撑点,并以优势空炮火力对攻击目标采取毁灭性的突击。45 师在敌优于己方数倍兵力面前,反复激烈争夺,阵地昼失夜得,3 次全部恢复阵地,两次局部恢复阵地。这时45 师已有21 个连队投入战斗,并伤亡3000 余人,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加之坑道内缺水、缺粮、缺医药,上级决定暂时以坑道斗争和小的反击疲惫、消耗敌人,调整部署,为决定性反击创造条件。(2)从10 21 日至29 日,上级迅速调12 军主力,28 日进至五圣山,作为反击和坚守上甘岭地区的预备队,同时15 军调29 师接替45 师部分防务,使45 师全力用于主要防御方向。全师坚持了异常激烈、艰苦的坑道斗争,1348 连忍受最大艰苦,坚守597.9 高地的坑道达10 昼夜之久;133 团为支援坑道斗争,对北山进行了3 次反击,3 次均恢复了阵地,(3)从10 30 日至11 5 日,45 师先以6 天时间进行决定性反击,歼敌1.8 万人,伤亡0.7万人,使597.9 高地得到了巩固。这次战斗主要说明:坚守防御,要正确选定主要防御方向,并根据战斗情况,适时调整、变换主要方向;要构筑以坑道为骨干,以支撑点为基础,纵深、梯次、坚固的防御阵地;炮兵应严密组织计划,集中使用,杀伤进攻之敌;顽强坚守支撑点,坚持坑道斗争,牵制、消耗敌人;抓住战机,坚决反击,恢复阵地;适时、广泛地实施兵力、兵器机动、稳定防御。这个战例还说明,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政治因素,发扬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就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强大的敌人。

城市防御战斗 依托城市及其外围进行的防御战斗。目的是直接保守城市或利用城市阻止、箝制、分散、消耗敌人,制止敌人长驱直入,稳定战局和为主力寻机歼敌创造条件。城市人口稠密,多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保守或利用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防御战斗,通常分外围战斗和市区(城区)战斗。城市建筑物密集、坚固,地下设施多而复杂,街巷纵横交错,便于构筑坚固阵地,长期坚守,但观察、射击、指挥、协同不便;大部队和装甲部队机动受限,兵力、兵器不易展开;易遭敌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的袭击;建筑物易遭破坏和发生火灾,水电及食品、燃料供应易被切断或封锁。基本要求是:(1)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以军队为主,组成军警民结合的整体防御。(2)周密组织反空袭、反空降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建立健全各类组织,加强报知勤务和抢救、抢修、消防等措施。(3)城郊结合,分区防御,重点部署。以外 围为屏障,市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外围的高地、村镇,市区的高大建筑物、大型地下设施和地面永备工事等,构成坚固支撑点和核心阵地,建立有重点的区域式防御体系。各防区对主要入城路口、街道、交通枢纽和重要工厂、车站、电厂和水源等目标,应集中兵力扼守。(4)严密组织各种火力。炮兵火力重点封锁便于敌机动的交叉路口、渡口、桥梁、机场等。在便于敌通行、接近的主要街道、路口、广场,组织火袋或火制地带及伏击火力。重视设置暗火力点和倒打火力,周密计划机动火力。(5)加强防守和控制连接战役后方的水陆通道和重要目标制止敌人穿插、包围、迂回、严防敌人切断与后方的联系。组织城市防御,应详细察明城市外围地形,市区的形状和街道、重要建筑物的分布,工程设施、车站、机场以及人力、物力、技术保障能力等情况;明确主要防御方向,各防区的划分,要点和重要目标及各部队任务和协同动作,抢修、补充各种工事、障碍物,力求构成支撑点的、纵深的、环形的、坚固防御阵地;加大物资和弹药储备,分区配套储存,以利长期坚守。当敌实施空袭和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时,及时发放或转发警报信号,指挥人员疏散隐蔽,消除袭击后果,做好抗敌进攻准备。当敌向外围阵地进攻时,依托有利地形和阵地,顽强抗击,并与攻势行动相结合,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制止其向市区发展,力求在外围粉碎敌人进攻。当敌向市区进攻时,集中火力突击敌主要集团,制止敌突破,并加强翼侧和接合部保障,防敌迂回、渗透。当敌突入市区时,各部队独立顽强扼守要点,与敌逐街、逐巷、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同时以小分队利用地道或地下设施,渗入敌战斗队形内或侧后,袭击敌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对突入之敌,以小分队沿街、巷、地道、地下设施实施多路、隐蔽、短促的反冲击和反击;对已夺占高大建筑物之敌,可以机降部队配合,上下夹击将其消灭;对在防御纵深机降之敌,乘其立足未稳,迅速围歼。

未来战争,高技术武器的广泛使用和纵深作战方法的普遍运用,城市防御战斗将更加激烈、复杂,外围战斗和市区战斗将同时进行。

岛屿防御战斗 依托岛屿抗击敌人海上进攻的战斗。通常是以守备部队为主,海、空军密切协同实施的坚守防御。目的是固守岛屿,控制航道,掩护沿海重要地区和目标。岛屿四面环水,战术地幅小,防御部队机动和物资__补给受限,易遭敌封锁、围困和立体攻击,战斗独立性大。近陆群岛和列岛,航道狭窄,地形复杂,可登陆地段较少,便于严密布防,相互支援,利于凭险固守。基本要求:(1)树立积极顽强,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思想;(2)实行军警民联防和集中统一的指挥;(3)集中主要兵力防守主要岛屿和扼守要点,控制通向大陆的主要航道和便于敌人登陆的地段,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4)充分利用岛屿的有利地形,构成以坑道和永备工事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纵深、环形阵地体系;(5)组成以炮兵和导弹火力为骨干,环岛、立体而有重点的火力配系;(6)周密组织岛屿间、岛岸间以及守备部队与海、空军的协同动作;(7)建立对海、对空观察、警报配系,(8)加强反空袭、反空降、反封锁的斗争;(9)储备足够的作战、生活物资。战斗中,应严密防护,抗击敌人核、化学和火力袭击,保存有生力量;及时判明敌人主要登陆方向,修定决心或补充作战方案;抓住敌人换乘、展开、通过雷炮阵地、向岛岸接近和抢滩上陆等时机,集中各种火力逐次打击敌人登陆工具和上陆之敌,大量歼敌于近岛水域和滩头,力求在水际摊头粉碎敌人进攻,坚决制止敌人上岛;一旦敌人上岛,以各种火力杀伤敌登陆兵,阻止敌后续梯队接近,乘敌立足未稳,以反冲击消灭上岛之敌,并组织兵力、火力阻止敌空降兵与登陆兵会合;当上岛之敌向核心阵地发展进攻时,利用坑道和其他防御设施,顽强抗击,持久作战;当敌越岛向主岛进攻时,以火力和机动设障,控制向主岛接近的航道,钳制、消耗敌人,配合主岛战斗,并从侧后打击向主岛进攻之敌;当敌实施多岛攻击时,采取积极措施,切断其各登陆点、场间和空、地间的联系,首先打击威胁最大之敌,尔后转移兵力、火力打击向其他岛屿进攻之敌,各个击破。

海岸防御战斗 在濒海地区抗击敌人上陆和着陆的防御战斗。目的是保卫沿海重要地区和目标,粉碎敌人的登陆进攻。通常是以陆军为主体,海军、空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配合,在预设的永备筑城地域或利用有利地形组织实施。海岸防御战斗,受海岸地形、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一般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浅;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抗登陆同时抗着陆,夺取制海、制空权和夺占与反夺占登陆场的斗争激烈;坚守时间长,反分割、反包围的任务艰巨。基本要求是:(1)重点设防、重点守备。根据敌情、任务、岸上地形、岸滩和近岸水域情况,以主要兵力、兵器和器材防守海军基地或港口、海岸突出部、近岸重要岛屿和便于敌登陆的方向或地段。(2)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尤其是反坦克、反空降和打敌登陆、上陆工具的预备队,随时向受敌威胁的方向和与防御安危相关的地区机动兵力、兵器,确保防御稳定。(3)兵力兵器适当靠前配置。在能控制海面和滩头的有利地形上,构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纵深环形的防御。(4)周密组织能抗击敌人从海上和空中同时进攻的立体火力配系。重点计划能控制航道、近岸海区、滩头和打气垫船、打空降的火力。(5)水、陆结合,设置多种障碍物。在便于敌登陆的近岸水域和滩头,设置各种防登陆障碍物;在敌坦克必经之地,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在敌可能空降地域,设置反空降障碍物。(6)严密组织军警民联防及军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可担任次要方向守备任务、反空降和前送后运等,也可担任海上巡逻、侦察、警戒任务。各军兵种应统一指挥,密切协同,以整体威力打击敌人。担任海岸防御的部队和民兵,要保持经常的战斗准备,切实加强对海上、空中的侦察警戒,严防敌人偷袭。当敌实施空袭和火力准备时,严密防护、积极打击,及时判明敌人企图、主要登陆进攻方向和各个登陆地段,做好抗登陆准备。当敌换乘、展开、通过雷炮阵地和向海岸接近时,集中各种火力重点打敌登陆、上陆工具,予敌歼灭性的“半渡击”。当敌冲击、抢滩上陆时,以火力突击并结合小分队的出击、反冲击,力求歼敌于水际、滩头,予敌歼灭性的“背水击”。当敌利用直升机、气垫船实施垂直和超越登陆时,集中兵力火力歼敌于空中和着陆之际,制止其抢占要点和有利地形。一旦敌人上陆和着陆,坚决阻止其会合和连接、扩大登陆场,乘其立足未稳,迅速机动兵力兵器,将其各个围歼。

江河防御战斗 依托江河进行的防御战斗。通常于己岸组织实施,目的是利用江河障碍,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阻止或迟滞敌人进攻。冷兵器时期,江河防御的主要战法通常是设置木栅等水障,阻敌航渡,并以舟师袭击航渡之敌,配合火攻烧毁敌船;或隔河列阵,待进攻之敌一部上岸时组织反击,歼敌于背水之际,或预先堵江断流,待敌徒涉时放水淹之。公元前639 年的宋楚泓水之战,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众宋寡,采用了乘楚军半渡而击之战法。火器时代,火力反准备和打击集结待渡之敌,以火力严密控制水面和滩头,成为江河防御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武器和渡江河工具的进一步发展,江河防御通常组织陆空立体火力配系由远而近毁伤敌人,重点制止敌夺取渡场和登陆场,并开始有江河舰队配合作战。江河是天然障碍,易守难攻。江河防御战斗可凭借江河组织良好的火力和障碍物配系,便于以火力控制水面、滩头和岸边,抗击优势敌人进攻。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江河障碍,重点控制便于敌人渡江河的地段、要点和可能机降的地域;(2)积极打击从行进间强渡或偷渡之敌,破坏敌人渡江河准备;(3)抓住战机,力求歼敌于水中、空中和立足未稳之际。组织实施江河防御,力求将阵地前沿选在堤岸上或江河岸附近有利地形上;将必要的兵力、兵器沿江河岸配置,扼守要点,主力疏散隐蔽配置在纵深内,以便适时机动,情况许可,以一部兵力占领对岸能控制敌渡江河地段的要点,建立桥头堡;严密组织控制敌人航渡水面和飞渡空域的火力,尤其是对便于敌水陆坦克、输送车和自行渡河器材航渡、潜渡的地段,便于敌气垫船和直升机掠地飞行和着陆地域,以及徒涉场、渡口、江河支流汇合口、通向渡口的接近地等,应以多层立体火网,组成反航渡、潜渡和飞渡的火力配系;在便于敌航渡、潜渡和徒涉地段的两岸和水中以及空降地域,设置各种大密度障碍物,破坏易被敌利用的桥梁、渡口,有条件时,在江河接近地、水面和河岸上造成破坏区、泛滥区和火障。当敌向江河接近时,以兵力阻击和迟滞敌人,以火力和爆炸性障碍物,制止其构筑渡场,也可视情以精干的小分队,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破坏渡江河准备;当敌从行进间渡江河时,以火力压制渡场,击毁敌水陆坦克等渡河器材;当敌开始强渡时,乘泛水和半渡之际,集中各种火力摧毁其渡河器材,并以江河舰队配合行动,坚决歼敌于水中和岸边;一旦敌人上岸,制止其巩固与扩大登陆场,乘背水和分散、孤立之际,以猛烈的火力和坚决的反冲击歼灭之;当敌以机降配合渡江河时,在集中主要力量抗击渡河之敌的同时,迅速机动兵力、火力消灭机降之敌。随着渡江河器材的发展和直升机的广泛运用,与敌行进间强渡和飞渡作斗争,将成为江河防御战斗的主要内容。

对空防御 抗击敌空中袭击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破坏敌空中侦察,与敌空中袭击作斗争,掩护军队主要集团和重要目标的上空安全,保障地面作战行动顺利进行。基本原则是:(1)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2)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掩护战斗队形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目标;(3)集中__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4)防空兵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组织实施对空防御,要隐蔽疏散配置地面部队,采取多种对空防护措施;建立严密的对空观察、侦察、报知勤务;各种防空兵器统一混合编组,纵深梯次配置,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防空火力配系;根据不同作战类型和任务,灵活采用要点掩护和跟进掩护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较多的防空兵器建立对空掩护走廊。

山地防御战斗 在山地进行的防御战斗。冷兵器时代,防御者控制有价值的山地,安营扎寨,凭险扼守。火器时代,开始利用山地有利地形,采取堑壕式防御体系,结合障碍物进行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织山地防御时,通常采取环形防御体系。战后,在局部战争的山地防御中,重视组织纵深梯次的环形防御体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期间,成功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卫事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山地防御,便于凭险扼守,组成坚固阵地;便于以点制面,重点设防;便于 隐蔽配置兵力兵器,建立多层火网,设置各种障碍物。但易形成较大间隙和暴露的翼侧,地面兵力机动困难,补给不便。基本要求是:(1)控制重要制高点、山垭口和道路、谷地;(2)周密组织反机降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3)加强翼侧、间隙地和接合部的保障,防敌迂回包围;(4)善于利用地形有利条件,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巧妙打击敌人;(5)发扬近战、夜战特长和英勇顽强、独立作战的战斗作风及主动协同精神。组织实施山地防御,应以主要兵力防守主要方向,重点控制便于敌通行地段上的制高点、山垭口、交通枢纽和纵贯防御纵深的通道、谷地等;充分利用道路、谷地两侧的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设置多层障碍,组织绵密火网,建立纵深梯次的环形防御体系;建立强有力的预备队,适当靠前分开配置。当敌开进、展开时,乘其通过山垭口、狭谷、隘路、交叉路口、桥梁和渡口之际,集中各种火力实施密集突击,并以小分队的伏击、袭击、阻击等手段,消耗、迟滞敌人;当敌发起攻击时,凭借工事和有利地形,顽强坚守阵地,以近战火力,大量杀伤敌人,并采取各种措施,粉碎敌人迂回包围;当敌突入阵地时,坚守突破口两侧有利地形和纵深要点,坚决阻敌扩张,迅速机动火力,集中突击突入之敌,以反冲击、伏击等手段,坚决消灭突入之敌;当敌占领要地暂取守势时,乘其立足未稳,利用夜暗、不良天气或有利地形,实施隐蔽、突然的反击,消灭敌人,恢复阵地。

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 在荒漠草原地区进行的防御战斗。荒漠草原地区便于观察、射击、指挥和机动,但不便于部队隐蔽、构筑工事和坚守,补给和供水困难。基本要求是:(1)在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扼守水源、居民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和地域,组成环形、立体的防御,(2)掌握强有力的预备力量。以坦克部队编成合成预备队和反空降预备队。(3)周密实施侦察、重点查明敌情、水源、居民地、道路和地形及气象等情况。(4)严密组织各种保障。加强对翼侧、间隙地、后方的观察和警戒,严防敌人突然袭击,机降和迂回包围;加强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加强工程保障和伪装;加强水源保护和供水保障,采取防风沙和防暑、防蚊、防冻、防沙盲等措施,及时防治各种易发疾病。(5)主动袭击敌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夜暗和不良天候,以小分队袭击敌人,破坏敌后方供应和水源。组织防御时,应在宽正面实施不间断侦察,特别是加强主要方向的远距离侦察,及早察明和掌握敌人行动;选择土质坚硬的戈壁、丘陵、沙丘等地方,构成环形防御阵地,有条件时,挖掘地道和洞穴,力求将部队__隐蔽于地下;以就便材料和装配式野战工事构件构筑工事,并进行被复;对工事、武器装备及人员进行严密伪装,辅以各种佯动欺骗、迷惑敌人;在阵地周围有重点地设置爆炸性障碍物和机动设障,并在翼侧、间隙地和接合部加大障碍物密度;在前沿前设置方位物,在纵深内加强道路维修,设置路标;储备足够的粮、弹、水和各类物资。战斗中,充分发扬各种火力,趁敌在沙漠(软戈壁)中运动缓慢或孤立突出之机,大量击毁敌装甲目标,杀伤敌步兵;当敌实施穿插迂回时,及时机动兵力兵器,坚决制止其行动;当敌突入时,适时组织反冲击和反击,消灭突入之敌,改善或恢复防御态势;防空火力,集中打击威胁最大的敌机;当敌实施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立即封闭水源,察明情况,组织防护,并做好抗击敌人突入的准备。由于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火力射程增大、破坏力增强和侦察技术的发展,使未来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的困难增多,对工事构筑、伪装和各种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战斗 在热带林草茂密的多山地区进行的防御战斗。山岳丛林地防御,便于凭险据守,隐蔽伪装,设置障碍,利于近战歼敌和进行伏击;但观察、射击、指挥、协同、机动和补给困难。基本要求是:(1)以主要兵力控制敌人必经的道路、山垭口、谷地等通道,建立有利于独立战斗的重点部署。防守要点的部队(分)队,以部分兵力扼守阵地,大部兵力隐蔽待机,随时准备机动。预备队适当靠前分开配置。(2)营防御地域、连支撑点,均应构成多层的环形防御阵地。阵地前沿力求选在天然障碍物之后的有利地形上。(3)严密组织隐蔽火力、近战火力、伏击火力和打敌直升机的火力,注意扫清射界,做好雾天和夜间射击准备。(4)工事构筑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穴,可能时,挖掘短洞和坑道。预先在阵地内开辟必要的道路和通道。(5)利用就便材料设置竹签和桩砦、鹿砦等障碍物,并与地雷障碍物相结合。交通要道、山垭口、前沿前的隐蔽接近地等地段,应加大障碍物密度,并以火力严密控制。(6)加强观察、警戒、翼侧保障和后勤保障,制定防敌穿插、迂回、渗透和突然袭击的措施。(7)广泛运用伏击、袭击等手段,顽强坚守。战斗中,充分利用阵前有利地形,以各种手段阻击、迟滞接近之敌;组织部分炮兵对敌实施火力袭击,破坏其进攻准备。当敌发起攻击时,依托阵地,以火力和小分队的阵前出击、伏击、反冲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组织特种分队或地方武装,开展敌后袭扰,配合坚守分队击退敌人进攻;适时机动兵力兵器,增强前沿防守力量,挫败敌连续冲击。当敌向纵深穿插迂回时,机动火力拦阻和压制敌人,以兵力积极阻击,乘其混乱迅速歼灭。击退敌人进攻后,严密组织搜索,防止小股敌人潜逃和潜伏。当敌实施夜间进攻时,适当收拢战斗队形,形成环形防御,加强观察、警戒,粉碎敌人偷袭和渗透。反冲击、反击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复杂地形和隐蔽条件,以小分队在短距离内迅速实施;伏击应巧妙选择桥梁、渡口、谷地、山垭口、林中通道等附近有利地形,周密准备,严密伪装,突然实施。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未来山岳丛林地防御,对空防御、反机动、电子对抗,以及与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斗争将更加突出,各项保障工作的任务艰巨,组织更为复杂。

高寒地防御战斗 在气候寒冷的高原地区进行的防御战斗。高寒地防御,人员易发生冻伤、雪盲和高山反应症;武器装备效能降低,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困难;指挥、协同、通信和机动不便;各种保障难度大。基本要求是:(1)切实查明战斗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情况,判明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2)集中主要兵力防守便于敌人通行的方向和地段,重点组织居民地和交叉路口的防御,形成以重要高地为要点,能卡口制谷的环形支撑点式防御体系(3)阵地前沿,通常选在敌难以通行的天然障碍物之后,并善于利用冰雪构

筑工事、设置障碍和进行伪装。(4)在浅雪的平坦地和便于敌通行的谷地、道路、隘口和山脊,严密组织火力;对敌人滑雪分队可能迂回的方向和地段,以火力和障碍物加以控制。(5)做好预防自然灾害侵袭的准备,积极防治高原易发病,及时抢救冻伤、战伤人员,加强对武器、车辆的防冻、防滑和技术保障。敌实施火力准备时,加强隐蔽,同时采取敌后袭扰等行动,破坏敌人进攻准备。敌人进攻时,乘敌通过冰坡、积雪地,行动缓慢等有利时机,击毁敌坦克、装甲战车,迫敌步兵下车战斗,在障碍阻滞下,以火力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对突入阵地之敌,应顽强抗击,制止其向纵深发展,并乘敌立足未稳、体力消耗大和行动迟缓之际,以伏击和坚决的反冲击将其歼灭。战斗中,可充分利用风雪等不良天气,派出侦察分队和独立支队,渗入敌后,广泛开展侦察、袭扰和破坏活动。随着先进的武器装备用于战场,高寒地防御战斗逐步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提高部队的生存、适应能力,机动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将成为高寒地防御战斗的重要内容。

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 在水网稻田地区进行的防御战斗。水网稻田地江河沟渠纵横,稻田泥泞,便于利用水障,凭借江河、湖泊组织防御,利于小兵群利用沟渠等自然遮障隐蔽和机动,但陆地车辆机动受限,指挥协同不便,构筑工事困难。基本要求是:(1)发扬吃苦耐劳、独立战斗、顽强坚守的精神。(2)充分利用水障设防,集中兵力扼守纵向河流和道路较多、便于敌机动的方向和水陆 交通要冲。(3)以水陆机动能力强的部队编成预备队,隐蔽配置在便于水陆机动的地域,视情编组水上警戒分队,担任宽大湖泊的水上巡逻和警戒。(4)阵地前沿通常选择在横向河流、沟渠、湖泊的我岸,依托村镇、高地、河堤、交通枢纽和环水地域等有利地形构筑防御支撑点和枢纽部,组成纵深、环形的防御阵地。(5)以严密火力和多种类、多层次障碍物控制便于敌江河舰船、气垫船、水陆战车和直升机攻击的地段、水域和空域,对敌可能利用的道路、河流、桥梁、渡口等加以破坏和阻塞。(6)加强阵地上的弹药和物资储备,注意工事防水、排水和防塌,重视防疫和水上救护。当敌向我接近时,应派出精干分队,利用河流、沟渠和村镇等有利地形,以阻击和袭击的手段,消耗、迟滞敌人,破坏其进攻准备。当敌发起攻击时,乘敌通过泥泞地段、沟渠障碍和渡河时,以猛烈的火力予以歼灭。当敌突入阵地时,乘敌战斗队形被分割和遭障碍阻滞、后续不继之际,水陆并举,向敌翼侧和侧后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反冲击。对被敌占领的水闸、堤坝和要点,需及时组织力量夺回。如敌从水、陆、空同时发起攻击,集中力量打击威胁最大之敌,并以火力封锁河道,阻敌登岸和沿河道扩张,坚守控制水陆要冲的要点,稳定防御。当敌实施机降时,迅速机动兵力火力,将其歼灭于临空和着陆之际。随着先进渡河器材、两栖作战工具和直升机的广泛运用,未来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将在水上、陆上和空中同时激烈进行。

夜间防御战斗 夜暗条件下的防御战斗。可由昼间转入,也可在夜间组织。由昼间转入时,力求在天黑以前完成战斗准备;夜间组织时,按仓卒防御的要求实施。夜暗利于隐蔽和伪装,但观察、射击、指挥、协同不便,易遭敌突然袭击。基本要求是:(1)树立独立作战、近战歼敌的思想,发扬机__智勇敢、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2)周密准备,完善各种战斗保障,严防敌人渗透和突然袭击。(3)兵力兵器适当收缩靠拢,指挥所、炮兵群、诸预备队适当靠前配置。(4)充分利用现代夜视、照明和电子器材,善于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5)利用夜暗广泛实施攻势行动,杀伤、消耗敌人,改善防御态势。组织夜间防御,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侦察、夜视侦察和渗透、窃听、潜伏等手段,及早察明敌人夜间进攻企图、兵力部署和可能行动;加强前沿前、翼侧、接合部和间隙地的警戒,严密组织对指挥所、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的防卫,严防敌特种分队袭扰和破坏;制定照明计划,明确照明的任务、时机和方法,统一规定夜间方位物和信、记号;各种火器做好夜间射击准备。

对便于地面敌人隐蔽接近、楔入、迂回的方向,敌飞机、直升机低空潜入的空域和可能 机降的地域,增设伏击火力,并周密组织火力、照明和部队机动的协同。战斗中,采取各种手段破坏敌人进攻准备。可派出小分队袭击敌指挥机关,通信枢纽和炮兵阵地;也可组织分队阵前出击,打乱敌进攻计划;在敌纵深内使用燃烧武器或照明敌人的行动;还可视情实施炮火反击或参加上级组织的火力反准备。当敌发起进攻时,对敌冲击队形上空实施照明,并以各种火力打击敌人;压制发射照明弹的敌炮兵,打击投掷照明弹和发光体的敌机,摧毁和迷盲敌夜视和照明器材;充分发挥装有夜视器材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的作用,击毁敌坦克、装甲战车,以密集的步兵火力,大量杀伤下车的敌步兵,力求在前沿前挫败敌人进攻。对突入阵地和渗入防御间隙之敌,坚守部队应依托阵地,以火力和障碍物坚决阻止其发展和扩张,并以反冲击、袭击、伏击等手段,消灭突入和渗透之敌。为配合坚守阵地,有条件时,组织兵力和火力,积极开展敌后袭扰活动,打击敌纵深的重要目标,消耗、疲惫敌人。由夜间防御转入昼间防御时,通常在拂晓前完成一切准备。随着夜视、照明器材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夜间防御战斗将成为战争中常见的战斗样式,并由诸兵种联合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夜视、照明器材的作用并与敌夜视、照明器材作斗争,成为夜间防御战斗的重要内容。

环形防御 围绕一定地域或目标形成的全方位防御。通常在城市、岛屿、要塞防御时,或在其它条件下独立组织防御时,均需构成环形防御。在上级编成内组织防御时,防区内的要点、支撑点也应组成环形防御。目的是抗击敌人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的全方位攻击。组织环形防御的方法,一般是由若干防区、防御地域或支撑点连结成环形外围阵地,核心阵地设置在中心位置;兵力围绕防守目标作环形部署,并以主要兵力坚守外围阵地,以部分兵力坚守核心阵地;炮兵配置在便于实施圆周射击的适中位置,预备兵力和保障力量配置在便于向各个方向机动的位置。环形防御在兵力部署上应有重点,集中兵力控制敌人威胁最大的方向和目标。

立体防御 抗击敌人地面、水面和空中同时进攻的防御。一般包括地面、水面防御作战、防空作战和反空降作战。主要特点是:战斗在立体空间同时展开,多样式、多手段综合运用,战斗行动紧张、激烈、多变,指挥、协同复杂。组织实施立体防御,要构筑便于立体抗击的防御阵地,尤其要正确选择和构筑防空兵阵地和反空降阵地;建立地空一体的纵深、梯次的兵力部署;统一组织对地面和防空火力,在防御的全纵深,组成打坦克、打步兵与打飞机、直升机相结合的立体火力配系;综合运用各种障碍物,构成防坦克、防步兵与 防直升机相结合的立体障碍物配系。战斗中,全面分析敌地面、空中的攻击情况,加强集中统一指挥,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手段,挫败敌人的立体进攻。

以点制面 扼守要点以控制附近地区的防御。是实施重点防守的方法之一。通常在山地、丘陵地或城市防御中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在防御中建立了防坦克支撑点,以控制敌坦克进攻的主要通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阵地防御中,广泛采用了以点制面战术,通常在敌必经之路附近构筑要点阵地,部署较强兵力防守,组成环形防御,战斗中依托要点与敌反复争夺,挫败敌人进攻。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要点阵地,对阻止优势之敌的连续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防御时,应根据地形、敌情和防御任务,选择地当要冲、地势较高、易守难攻的敌我必争之地作为防御要点或支撑点,构筑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设置多种障碍物,配置较强的兵力、兵器,组成严密的火力配系,形成能独立坚守的环形防御阵地。战斗中,依托要点、支撑点,充分发扬火力,控制敌主要突破地段和发展方向。要点之间的距离,根据主要火器性能灵活确定,一般情况下火力应能衔接,以便有效控制点与点之间的间隙地。当受地形限制距离较远时,设置障碍物控制。现代条件下,由于防御空间大,要注意把守点与守面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少摆多屯 把少量兵力兵器配置在表面阵地,把大部兵力兵器隐蔽屯于坑道的兵力部署方法。是现代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的兵力部署原则之一。目的是提高部队生存能力和持续战斗能力,减少敌火力杀伤。1952 6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31 91 3 连在官岱里西山防御战斗中,以少数兵力扼守前沿阵地,将主要兵力屯在坑道内,根据敌人冲击兵力和己方人员伤亡情况,适时向表面阵地补充兵力,击退了敌43 次冲击,守住了阵地。摆兵和屯兵的比例要根据敌情、地形、工事和己方兵力兵器等情况确定。配置在第一线表面阵地的兵力兵器,要能抗击敌首次冲击。疏散隐蔽在坑道、工事内的兵力兵器,要适时增援或替换表面阵地上的力量,保持抗击敌连续冲击的能力。

军民联防 军队、民兵和人民群众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共同保卫国防的一种组织形式。平时,由边、海防守备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共同组织领导,主要任务是巡逻、守卫、护边、护渔、防空、防特等。战时,防御部队及时与防区内的党政机关取得联系,积极组织地方部队、民兵、人民群众参战。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战斗行动,通常由防御部队指挥员统一计划和组织,根据其特长赋予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在防区内担任警戒、守护、反空降等,也可直接配合部队坚守阵地。防区内的重要村镇,可建立战斗村,积极开展地雷战、地道战和破袭战。并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和筹措地方厂矿企业的工程机械、运输车辆,参加构筑工事、抢修道路、运送物资、救护伤员等,支援、配合部队完成防御任务。

重点设防 在主要方向和地区有重点的防御。是设防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挫败敌人的重点进攻。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防御决心、敌情和地形等情况组织实施。基本方法是:(1)集中兵力,重点部署。以大部兵力防守主要防御方向、主要坚守区和防御要点;在次要防御方向、次要防区和一般支撑点上尽量节省兵力;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并靠近主要防御方向配置。(2)有重点地构筑工事和设置障碍物。集中主要力量、器材和工程机械,用于构筑主要方向和主要阵地的工事和机动道路,增加工事数量和强度,力求坚固、低下、隐蔽、疏散;以主要方向、防御前沿前、前沿阵__地为重点,设置多道、多种类的障碍物,在敌可能突入的重要地段计划撒布地雷区。(3)组成有重点的火力配系。给坚守主要防御方向的部队配属较多的火器,炮兵群与主要方向坚守部队建立直接支援关系,并以主要火力支援其战斗,在敌主攻方向和主要突破地段构成最大的火力密度。防空兵分区域有重点配置,在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上空构成多层、绵密的防空火网。(4)实行重点保障。工兵、防化、通信、后勤等保障力量,配置在靠近或便于向主要方向机动的位置,重点保障主要方向坚守部队的战斗行动。随着军队火力毁伤能力的提高,集中兵力与提高生存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重点设防时,要注重处理好集中兵力与疏散配置的关系,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

重点守备 有重点的防守。是重要的防御战术原则之一。目的是在主要方向和地区形成强有力的抗击力,挫败敌人的重点进攻。战斗中,严密监视敌人地面和空中的攻击行动,全面分析各个方向攻击之敌的兵力大小,火力强弱和后续梯队的所在位置,判明敌之主攻方向;将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使用在该方向上,以顽强的坚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阻止敌人重点突破和发展。次要方向上的坚守部队以积极的战斗行动支援主要方向战斗,诸预备队适时向受敌威胁最大的方向机动,支援、配合、保障坚守部队抗击敌人进攻。当主要方向坚守部队消耗、损失较大时,及时给予兵员、物资补充,使其保持持续的战斗能力。如敌向次要方向实施主要进攻,及时组织兵力、火力支援该方向战斗,稳定该方向防御。必要时,可利用战斗间隙调整部署和火力配系,加修工事,补设障碍,形成新的主要防御方向,粉碎敌重点进攻。未来战争中,在翼侧和纵深实施重点守备的情况将会增多。

处处设防 无重点的到处设防的防御。是消极防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害处是兵力分散,形不成有重点的防御体系,容易被敌重点进攻击破,为历代兵家所反对。《孙子兵法》中就有“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论述。19339 月至翌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错误军事路线的领导下,面对强敌进攻,不敢发动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而是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结果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丧失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方法是积极防御,集中兵力,重点设防。

节节抗击 利用多道阵地或有利地形,交替转移,逐次抵抗进攻之敌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牵制或吸引调动敌人,保障主力行动。通常用于运动防御,或突围、退却等战斗。基本要求是:构成纵深、多道、要点式的阻击阵地,有重点地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建立多梯队有重点的兵力部署,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明确每道阵地坚守的时间及向新阵地转移的时机、方法、路线等;战斗中,依托阻击阵地顽强抗击敌人攻击,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消灭突入之敌,加强对翼侧和间隙地的控制,制止敌人穿插、迂回;根据战斗进展情况,适时组织部队向下一道阻击阵地转移,并尽可能利用夜间或不良天气转移阵地,防敌火力袭击、机降截击和地面部队跟进突击。

分兵把口 分散兵力,到处防守的防御。是消极防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害处是用兵无重点,无活力,难以阻止敌重点进攻,易被敌各个击破。19339 月至翌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错误军事路线的领导下,面对优势敌人从六个方向向中央根据地中心区的全面进攻,采取六路分兵把口,全线抵御的方针,同敌人硬打硬拚,企图同时阻止敌人,结果给敌人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一个“口”也没有把住,导致了反“围剿”作战的失利。正确的方法是实行积极防御,重点部署兵力,掌握强大的预备队。

纵深防御战斗 在防御纵深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通常指在第二、三梯队防守阵地或防区的战斗。是防御战斗的重要阶段。包括封闭突破口,实施反冲击、反击,歼灭空降之敌,坚守纵深要点等。目的是阻止敌人发展进攻,稳定防御态势。纵深防御战斗通常是在敌突破前沿阵地或对防御纵深进行包围迂回及空降的情况下实施,一般以制止敌人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为重点。其特点是:有较充分的准备,战斗在全纵深展开且紧张、激烈,指挥、协同复杂,战斗行动具有立体性。基本要求是:(1)建立有重点的、立体的纵深防御体系;(2)坚守纵深阵地和要点,封闭突破口,阻止敌人向纵深突进;(3)前沿防守部队以积极行动袭扰、钳制敌人;(4)及时调整部署,机动兵力火力,与敌反复争夺、变被动为主动;(5)以各种攻势行动歼击突入之敌,改善或恢复防御态势;(6)不断协调各部队的行动,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7)迅速歼灭机降或迂回之敌,粉碎敌人前后夹击;(8)独立顽强坚守,争取时间,为上级尔后行动创造条件。未来战争,纵深防御战斗将与前沿防御战斗同时展开,攻防手段变化频繁,战斗样式转换迅速,制止敌立体包围和争夺纵深要点的斗争成为纵深防御战斗的焦点。

宽大正面防御 正面超出正常宽度的防御。在次要防御方向或山地、江河等有利地形上采用。目的是为了节省兵力,增大抗敌正面,限制敌兵力兵器向翼侧迂回。通常成一个梯队部署,并建立一定数量的预备队。根据地形和敌人的进攻企图,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和器材,防守便于敌人实施主要攻击的方向和地区,在难以通行的地段上尽量节省兵力。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有重点地构筑阵地和设置障碍物,在敌主攻方向上尽可能加大防御纵深,以便抗击敌连续冲击,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战斗中,全面分析各方向敌攻击兵力的强弱,判明敌主攻方向,组织炮兵火力实施重点支援;广泛机动兵力、兵器,增强受威胁最大方向上的防御力量,或以攻势行动歼击突入之敌,挫败敌人的进攻。

反伏击 反击敌人伏击的战斗行动。通常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目的是保障部队顺利实施机动,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具有战斗情况突然,多面受敌,兵力不易展开,易被敌分割包围等特点。实施机动前,制定周密的反伏击方案,明确各部队在遭敌伏击时的任务和协同动作。机动过程中,加强侦察、警戒,对敌可能设伏地段,预先派出兵力进行搜索,及早发现敌伏击企图。一旦遭敌伏击,要迅速展开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攻击;敌伏击兵力较小时,组织兵力、火力消灭之;敌兵力较大时,在顽强抗击的同时,可组织力量向敌薄弱部位突击,打乱敌部署,力争主动,视情消灭或摆脱敌人;未进入敌伏击圈的部队,迅速以火力支援遭敌伏击部队战斗,并组织兵力向敌翼侧发起攻击,以合力粉碎敌人伏击。随着直升机的广泛运用,反敌直升机伏击将成为反伏击战斗的重要样式。

反围攻 对抗和粉碎敌人围攻的作战行动。通常发生在防御作战中。随着军队机动能力和纵深攻击能力的提高,防御中遭敌围攻的时机将增多。周密组织反围攻作战,对于挫败敌包围和合围企图,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反围攻作战具有多面受敌,独立作战,支援困难等特点。当部队可能遭敌围攻时,应严密监视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行动,__判明敌人的企图,果断地采取反围攻措施。如迅速调整部署,向受敌威胁的方向机动兵力、火力和障碍物,控制敌人向翼侧、后方机动的必经道路和要点,加修工事,调整火力配系,形成环形防御;组织防空火力打击空中机动之敌,坚决迅速地消灭敌机降分队;选择包围迂回之敌较弱的一路或一部,集中兵力、火力实施突然的攻击,制止敌人达成围攻部署。当被敌合围后,应加强集中统一指挥,沉着冷静地分析和处置情况,根据各方向攻击之敌兵力的强弱和地形情况,采取灵活的战术手段,组织力量顽强坚守阵地,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与敌反复争夺,坚决制止敌人压缩包围圈和割裂己方部署,并适时实施反冲击、反击,消灭突入之敌,改善防御态势。要有计划地使用兵力,掌握预备力量,节约使用粮弹,保持持续战斗能力。及时给航空兵标示自己的位置,指定机降场、空投场,做好接受机降、空投的准备。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与上级及友邻的联系,与上级预备队密切协同,内外夹击敌人,打破敌之围攻。

反包围 打破敌人包围或对包围之敌实施包围的战斗行动。通常发生在防御战斗中,有时也发生在进攻或退却中。及时制止和打破敌之包围,是改善防御态势,保障翼侧、后方安全,挫败敌围攻的积极有效措施。反包围一般与正面作战同时进行,反敌地面包围与空中包围同时展开,必须全面掌握和分析情况,统筹计划,合理用兵,协调实施。基本方法是:采取各种侦察手段,及时查明敌人包围的企图、兵力、样式和行动方向;加强翼侧、接合部和间隙地的保障,控制敌包围方向上的要点和可能机降地域,形成纵深、梯次、环形防御;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适时机动兵力、火力和障碍物,以伏击、反冲击、袭击等手段,歼击包围之敌或阻止其向预定目标机动。敌人实施多路包围时,可根据其兵力大小、进展快慢及威胁程度,先选择较弱一路或威胁最大一路,集中兵力、火力打击之,尔后再歼击他路包围之敌。敌人以空降兵配合地面部队实施垂直包围时,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阻止敌空降兵与地面部队会合,并迅速机动兵力歼灭威胁最大之敌,制止敌人包围。当包围之敌兵力较大,无力打破其包围时,可以根据上级命令适时收缩兵力,增强受敌威胁最大方向上的防御力量,制止敌人割裂我之部署,固守要点,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在上级和友邻协同下,挫败敌人包围企图。当部队阵地被包围时,及时组织兵力、火力,支援被围部队战斗;条件有利时,集中优势兵力向敌翼侧和后方出击,切断包围之敌与后续部队的联系,对其形成反包围,以内外夹击手段消灭包围之敌。进攻中,如穿插迂回或纵深袭击分队被敌包围时,及时组织炮兵火力打击包围之敌,支援其摆脱敌人,正面进攻部队加快进攻速度,尽快与穿插迂回或纵深袭击分队会合。退却中受敌包围威胁时,积极组织兵力、火力打击包围之敌,制止其包围,并选敌弱点,集中兵力,突然攻击,力求歼敌一部,尔后迅速摆脱敌人,向预定方向退却。随着军队远程火力打击能力的提高和电子技术、撒布地雷技术的发展,反敌立体封锁和电子干扰,将成为反包围的重要内容。

反袭击 对抗和粉碎敌人突然攻击的战斗行动。一般包括反空袭、反伏击、反袭扰、反破坏等。进攻、防御战斗中或机动、集结时均可能发生。特点是情况突然,敌情不明,指挥困难,战斗行动紧张短促。基本要求是:预先拟定多种反袭击方案,经常做好反袭击的战斗准备,掌握能快速机动的预备队;建立完善的侦察、警戒配系和报知勤务,及时掌握敌人动向,判明敌袭击企图。一旦遭敌袭击,迅速组织部队按预案或根据新的情况,积极果敢__地投入战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击毁敌袭击兵器,杀伤敌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袭击行动。

冀中军区17 团南龙岗反袭击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的反袭击战斗战例。是1941 年在日军合击扫荡中进行的一次反袭击战斗。第17 团战前准确掌握了情报,对袭击之敌果断迅速行动,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经3 小时战斗,歼灭敌300 余人,对打破日军的合击扫荡起了重要作用。1940 12 月,第17 团在对日军进行几次成功的伏击之后,日军对其实行连续的合击扫荡。该团以连续转移、声东击西的战法,避开了敌人的合击。12 30 日,进至南龙岗、北龙岗地区,了解到驻行唐城的日军可能外出袭扰,立即进行一系列的反袭击准备工作。派出便衣侦察了解敌情,拟制了反袭击战斗计划,加强战备,派出警戒,指定值班部队,做好了随时应付敌突然袭击的准备。1941 1 3 日,驻行唐的日军170 余人和伪军百余人,向驻南龙岗的第17 3 营分3 路实施突然袭击。3 营一面从正面迎击敌人,一面向团报告。团得知敌人数量不大,确定3 营正面抗击,2 7 连由左翼,56 连由右翼向敌迂回,l 营派一个连断敌退路,其余为机动力量。3 6 时,东路敌人首先向3 营展开进攻,经过反复争夺,激烈战斗,敌占领了前沿阵地。7 时半,3 营和2 营共三个连已绕至敌人背后,在3 营营长统一指挥下几个连队同时发起冲击,至8 时左右将东路之敌全部歼灭。歼灭东路之敌后,3营各连和7 连立即向西运动,将中路之敌包围,经20 分钟战斗,即将该敌全部歼灭。在围歼中路之敌时,2 营的三个连队对西路之敌发起两次攻击,因协同不好未成。歼灭中路之敌后,3 营也赶到西路,与2 营一起对敌形成包围,同时发起总攻,战至9 时,西路之敌也被全部歼灭。此战除6 人逃跑外共歼日伪军300 余人,俘日军7 人,并缴获日军全部武器装备。11 时,日军又派出300 余人乘20 辆汽车来增援,该团已主动向东、西城子安全转移。此次战斗主要说明:(1)做好充分准备,力争主动歼敌。该团战前虽然得到敌人可能来袭的情报,但时间、方向、敌人兵力事先无法准确获知,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被动,不仅不能全歼敌人,而且有可能被敌人歼灭。但该团能够根据情报和当时地形条件,拟制反袭击战斗计划,进行政治动员,加强侦察警戒,指定了值班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做好一系列反袭击战斗准备,这对战斗胜利和全歼敌人,起了很大作用。(2)指挥员决心果断,部队行动迅速。此次战斗,敌人行动诡秘,避开侦察警戒,以奇袭手段突然出现在3 营面前。3 营发现敌人后,首先组织部队抵抗和向敌翼侧迂回,打破了敌奇袭企图,同时向团报告情况。团了解敌人动向后,迅速果断定下决心,以主力向敌侧后攻击,以一部兵力正面攻击和断敌退路。部队迅速行动,把敌人主动袭击,变成我主动反袭击,获得了战斗全胜。(3)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歼敌。来袭之敌三百人分成了三路,团集中7 个连兵力先对付东路之敌,形成绝对优势。然后再转移兵力,歼灭中路和西路之敌。对每路敌人,都把主力指向侧后,断敌退路,迂回包围歼灭,达到了速战速决。

防御企图 防御战斗所要达的目的。是战斗任务的集中体现,防御决心的重要内容。防御企图可能为下列各项之一:(1)长期坚守某要地,保卫某重要目标;(2)坚守一定的地区,争取时间,保障主力行动;(3)迟滞、消耗敌人,创造歼敌的有利时机;(4)巩固占领的地区等。通常在全面、正确了解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敌人的进攻企图、地形特点、防御手段和上级规定的防守时间等因素确定。基本要求是:符合上级意图和本级任务;__体现基本的防御手段;与敌之进攻企图针锋相对;与地形、兵力等客观条件相适应。防御企图确定后,应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确保防御企图的实现。

防御决心 指挥员对防御战斗目的和行动作出的决定。是战斗指挥的基础。基本内容是:防御企图;主要防御方向和必须坚守的要点;阵地编成;兵力部署以及所属和配属部队、分队的任务;完成防御准备的时限等。适时定下防御决心,是指挥员的首要职责。根据上级意图、本级任务,对敌情、我情、友邻、地形、气象和水文等情况,进行全面而有重点地分析判断,判明完成任务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拟定多种预选决心方案,通过评估优选,找出最佳决心方案,据以定下防御决心。在定下防御决心过程中,指挥员可根据需要听取兵种指挥员及司令部的情况报告和建议,并实施现地勘察。定下防御决心后应及时报告上级,待批准后,以战斗命令的形式下达部队执行。

防御体系 防御诸要素在作战中组成的有机整体。由兵力部署、防御阵地、火力配系、障碍物配系和保障系统等要素构成,是进行防御作战的基础。其作用是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防御系统,以合力挫败敌人的进攻。防御体系是随着兵器和战术的改进而发展的。在冷兵器时期,主要采用城垒防御体系,以城墙工事和野战筑垒为主要防御阵地,在城垒外设置壕沟、陷阱等障碍,兵力沿城垒进行环形部署。火器用于战场后,出现了炮台式要塞防御体系,开始将筑垒、障碍与火力结合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火炮和机枪的大量使用,在野战防御中广泛采用了堑壕式防御体系,由数道堑壕阵地组成防御地带,兵力沿各道堑壕阵地进行梯次部署,在防御前沿前设置大量防步兵障碍物,组成以机枪火力为骨干与炮兵火力相结合的防步兵火力配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着飞机、坦克的大量使用,出现了支撑点式防御体系,防御阵地内构筑有防坦克支撑点以及掩蔽部、地堡、堑壕、交通壕和炮兵发射阵地,兵力部署的合成程度提高,反坦克和防空火力配系成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支撑点式防御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防御阵地以连支撑点为基础构成,阵地种类增多,防御空间扩大,纵深防御的地位提高,出现了高射炮与地空导弹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是组织防御的主要工作。通常应根据防御任务、敌情、地形和掌握的兵力、兵器、物资情况,从整体出发,正确选择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灵活而巧妙地布设阵地、部署兵力、组织火力、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把防御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全纵深、区域式、立体、有重点的防御体系。防御体系力求在敌发起进攻前建立完毕,如时间紧迫来不及完整建立时,应抓住重点,先完成主要阵地和部署,尔后在战斗中边打边完善。

防御配系 防御兵力、兵器、技术器材按一定的任务、性能和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配置后形成的体系。目的是充分发挥兵力、兵器、技术器材的整体威力,以合力挫败敌人的进攻。通常根据防御任务、敌情、地形等情况确定。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和器材于主要防御方向,形成有重点的防御配系;根据各兵种和专业兵的编制、战斗特长及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科学编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防区内的有利地形和工事,疏散、隐蔽、梯次地配置兵力、兵器和器材,提高生存力和持续抗击能力;掌握预备兵力、兵器和器材,适时实施机动,增强防御配系的应变能力。防御配系力求在敌人发起进攻前组织完毕,如准备时间短促来不及完成时,应力求首先完成重要方向和地区的防御配系,尔后在战斗过程中逐步完善。

防御阵地 为抗击敌人进攻所占领的位置。是防御作战的依托。有野战__防御阵地和坚固防御阵地。构筑坚固、完善的防御阵地,是部队隐蔽自己,杀伤、消耗敌人,完成防御任务的重要条件。防御阵地是随着兵器和战术的改进而发展的。冷兵器时期,主要采用城邑和壁垒式防御阵地,构筑战斗、屯兵和了望等设施,城墙和壁垒外有壕沟、拒马等障碍。14 世纪后,火器用于作战,防御阵地中增加了炮台、碉堡等工事,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棱堡式要塞阵地。19 世纪出现线膛火器后,逐步形成了有一定纵深的野战防御阵地,构筑有堑壕、交通壕、散兵坑和炮兵发射阵地等野战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火炮和机枪的大量使用,出现了由交通壕连接数道堑壕的防御阵地,以24 道阵地组成防御地带,各地带间设有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前沿前设置有大量防步兵障碍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飞机、坦克的发展,防御阵地的纵深增大、种类增多,主要防御地带通常由三道阵地组成,并构筑有连防坦克支撑点、营防坦克枢纽部、团防坦克地域和炮兵阵地、坦克发射阵地、对空射击阵地等,设置有大纵深的防坦克、防步兵障碍物。战后,支撑点式防御阵地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抗美援朝作战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大纵深的防御阵地,主要防御地带由基本阵地、预备队阵地、炮兵发射阵地等组成,基本阵地构筑有支撑点和核心阵地,有的还构筑有防坦克阵地和防空降阵地。防御阵地要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战斗编成情况,选择在便于阻止敌人进攻的地形上,组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基本要求是:便于割裂敌战斗队形,制止敌人迂回、包围;便于发扬火力,构成火袋,从多方面打击敌人;便于隐蔽、机动;便于减少敌各种火力突击的损害。各级防御阵地的编成有所不同,如营防御阵地由各连支撑点和坦克、各种火器发射阵地组成,师的防御阵地由阻击阵地,第一梯队团防区,纵深团防区,后方防区,炮兵群阵地,防空兵阵地,反冲击展开地区,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展开地区,伏击阵地,反空降阵地,反坦克阵地,侧方阵地,指挥所等组成。防御阵地前沿,选择在便于观察、发扬火力和隐蔽,不便于敌接近和展开冲击的有利地形上。防御阵地要根据准备时间的长短和人力、机械、物资数量,构筑不同类型的工事。野战防御阵地通常构筑堑壕、交通壕和射击、指挥、掩蔽等野战工事;坚固防御阵地还构筑坑道、地道和地面水备工事。为迷惑敌人,要有计划地构筑假阵地、假工事,设置假目标。在接近地、前沿前、翼侧和纵深重要目标附近,设置以防坦克为主的、与火力紧密结合的多种类障碍物。各种工事和障碍物,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用制式和就便器材进行严密伪装。战斗中,防御阵地应不断进行加固和完善。

防御方向 抗击敌人进攻的方向。是防御布设阵地、部署兵力、组织火力、构筑工事和设置障碍物的基本依据之一。有主要、次要防御方向、地面或水面、空中防御方向。根据上级意图、防御任务和地形、敌情确定。主要防御方向通常由上级给下级赋予任务时明确,独立组织防御时可自行选定。对主要防御方向的坚守部队,通常赋予较窄的防御正面,给予较多的加强;对次要防御方向的坚守部队赋予较宽的防御正面,给予必要的加强。炮兵群和诸预备队靠近主要防御方向配置,并主要用于支援主要防御方向战斗。主要和次要防御方向是相互依存,有时是相互转化的。战斗中,应善于根据敌主要进攻方向的变化,适时变换主要防御方向,以便集中主要力量挫败敌人的重点进攻。

主要防御方向 对防御全局影响最大的作战方向。通常集中主要兵力、__兵器和器材进行重点防守。正确选定主要防御方向是形成有重点的防御体系的重要条件,对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障碍物配系、工程构筑等,起着支配、制约作用。主要防御方向通常由上级确定,也可自行选择,报上级批准。基本要求是: (1)正确领会上级意图,明确上级的防御目的、重点设防的地区及战斗中与敌反复争夺的方向,使本级选定的主要防御方向能确保上级意图的实现。(2)明确本级所担负的防御任务,从最有利于粉碎敌人的进攻,完成防御任务着眼,确定主要防御方向。(3)根据敌人的进攻特点和选择主攻方向的基本原则,查明敌人的进攻企图和兵力部署的重点,在预测敌主攻方向多种可能性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判明敌最有可能的主攻方向,据此确定主要防御方向。(4)全面分析地形、道路情况,着重判明前沿前便于敌主力接近和展开的方向,防区内高地、谷地、道路的自然走向、通行条件、战术容量和相互关系,敌最终夺取的战术目标,及便于实施突破和发展的通道等,在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防御方向。主要防御方向选定后,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和器材在该方向作重点部署;以主要防御方向为重点,计划和组织火力;集中力量构筑坚固、完善、配套的阵地工事,增大障碍物密度;以主要兵力和器材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加强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形成稳固的重点防御。在同一时间内,主要防御方向只选定一个。为提高应变能力,要一案为主,多手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主次方向转换时的兵力、火力机动和协同方案。战斗中,情况无重大变化,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敌改变主要进攻方向,应适时调整部署,快速向该方向机动兵力和火力,形成新的防御重点。随着直升机在战斗中的广泛运用,主要防御方向的选择,受敌空中攻击的影响将增大。

次要防御方向 对防御全局影响不太大的作战方向。指主要防御方向以外的其他防御方向。通常在选定主要防御方向的同时确定。其空间范围和防御配系,根据地形条件和敌人可能实施进攻的兵力数量,以及与主要防御方向的相互关系,从全局出发进行统一筹划。一般可赋予较宽的正面,部署能挫败敌辅助进攻的必要兵力进行防守。次要防御方向在兵力部署上也要有重点,通常将主要兵力配置在靠近主要防御方向的地区,以保障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次要防御方向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数个,根据敌可能实施进攻的方向和防御部署而定。战斗中,次要防御方向可能变为主要防御方向,要有应变的预先准备。

防御正面 防御地区或部署朝向敌方的一面。有一定宽度,是构成防御任务的内容之一。其宽度根据战斗编成、防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条件、敌人可能进攻的兵力而定。在上级编成内担任第一梯队并在主要方向组织防御,或沿一条纵向道路、谷川地成多梯队组织防御时,防御正面通常较窄;在次要方向组织防御,或在复杂险要的山地、大的江河组织防御时,防御正面通常较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步兵师的防御正面一般为918 公里。随着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防御正面逐步增大。

防御地区 防御部队负责防守的地区。是防御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上级确定,独立组织防御时可根据上级意图自行选定。各级防御地区,一般以战斗分界线进行区分,或以数个明显地点划定其范围。基本要求是:便于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便于坚守、便于隐蔽疏散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机动,能有效地控制敌进攻方向,粉碎敌进攻企图。防御地区选定后,迅速区分和展开兵力,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做好抗敌进攻的准备。战斗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防御地区可作适当调整。完成防御任务后,根据上级命令撤离防御地区。前苏军防御地区专指军队实施防御时占领的地带或地段。

防御地带 军、师的防御区域。是战役防线的组成部分。军的防御区域通常区分为第一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第一防御地带是主要防御地带,由第一梯队师防守,第二防御地带由第二梯队师或军预备队防守。防御纵深较大时,还有第三防御地带。师防御地带通常构筑三道阵地,第一、二阵地由第一梯队团防守,第三阵地由第二梯队团或预备队防守。防御地带前设有掩护地带,由师派出的掩护支队占领,阻滞、消耗敌人,掩护主阵地安全。前苏军师防御地带宽3045 公里,纵深2025 公里。

防御地段 团的防御区域。是师防御地带的组成部分。由第一阵地、第二阵地、炮兵群阵地、反坦克阵地、斜切阵地、侧方阵地、反机降阵地、诸预备队配置地域及展开地区、指挥所、后勤配置地域等组成。第一阵地由第一梯队营防守,用以抗击敌人连续冲击,制止敌人突破。第二阵地由第二梯队营或团预备队防守,用以制止敌人向纵深扩张,抗击敌人机降突击。防御地段前设置有战斗警戒阵地,由团派出的战斗警戒分队占领,迟滞、消耗敌人,掩护主阵地安全。前苏军团防御地段宽1015 公里,纵深可达12 公里。

防御地域 营占领的防御阵地。是团防区的阵地基础。应选择在依托、控制条件好,便于发扬火力,便于独立坚守和相互支援,能形成纵深、环形防御阵地的有利地形上。营防御地域通常构筑前沿支撑点、纵深支撑点、迫击炮阵地、坦克阵地、反坦克导弹阵地、肩射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阵地、伏击阵地、弹药所、给养所、救护所和营指挥观察所等。前沿支撑点由第一梯队连防守,通常是抗击敌人冲击的主要阵地;纵深支撑点由第二梯队连防守,制止敌人向纵深扩张。主要方向营防御地域通常正面宽23 公里,纵深23 公里。

防御纵深 防御地区的纵向深度。指防御前沿至战斗队形后的距离,是构成防御任务的内容之一。其大小根据战斗编成、主要火器射程、地形条件和敌人的进攻能力而定。基本要求是:便于纵深梯次地配置兵力兵器,提高防御的稳定性;便于形成必要的兵力兵器密度,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性能:便于指挥、协同和相互支援。前苏军防御纵深通常师为2025 公里,团可达12 公里。有时,防御纵深泛指防御的纵深地区。

防御要点 防御地区内起支柱作用的重要地点。正确选择、形成和坚守防御要点,是建立有重点的防御体系的有效措施,对提高防御的稳固性,挫败敌人的重点进攻,具有重要的作用。防御要点通常由上级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确定,有时也可根据上级意图自行选择。其要求:(1)地位重要。选在地处山垭口、谷地、道路、交通枢纽等,能直接控制敌进攻通道,遮断敌进攻方向,与防御全局安危相关的敌我必争之地。(2)地形有利。山地、丘陵地选在山高坡陡,便于观察射击,便于卡口制谷,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上;平坦地可选择坚固建筑物多的重要村镇或有河流、沟坎作依托之处。无险可守时,可改造地形,增强要点阵地的依托性。(3)地幅适当。有足够的屯兵和展开地幅,通常团、营要点为连、排支撑点,师、旅要点为营防御地域。(4)布局合理。以主要防御方向和主要坚守区、地域为重点,因地而异,合理分布,成三角形、菱形、梯形或梅花形,以便构成有机联系,互为依托,相互支援。防御要点的数量,通常师、团为45 个,营为23 个。在防御要点上部署较强的兵力防守,构筑坚固、完善的射击、掩蔽工事,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设置多种障碍物,形成环形的防御阵地;在要点的前方、翼侧和后方组织绵密的火制地带,形成多层、多道、立体的火力配系;屯积足够的弹药、物资,提高独立坚守能力。战斗中,依托要点阵地,充分发扬火力,以打、炸、阻、烧和阵前出击等手段,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适时机动兵力、火力,支援要点坚守分队战斗,与敌反复争夺;敌突入或攻占要点时,抓住有利时机,以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反击,消灭敌人,恢复要点防御。为适应现代防御战斗情况变化快的特点,防御要点的选择可一案为主,多手准备,并注重在战斗中临时形成防御要点。

野战阵地 亦称野战防御阵地。以野战工事为主体的防御阵地。包括利用就便器材和预制构件构筑的射击、指挥,掩蔽工事、堑壕、交通壕以及障碍和工程设施。构筑野战阵地,要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力求坚固、低下、隐蔽和疏散。有自然洞穴、矿井、涵洞时可加以改造,用以屯兵和储存物资。在准备时间充裕、地形和地质条件合适的敌坦克可能突入的地区,可扩展堑壕、交通壕,构成壕沟网式的阵地。各种阵地应严密伪装,并构筑假阵地、假工事迷惑敌人。野战阵地抗力较弱,易被敌火力毁坏,战斗中要及时组织力量抢修,不断加固和完善。

坚固阵地 亦称坚固防御阵地。以坑道、地道和永备工事为骨干的防御阵地。有完善的战斗、机动、防护和生活设施,是坚守防御的重要依托。通常在边、海防重要地段,城市、要塞、岛屿等地区,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山地、高大建筑物和其他有利地形,提高坑道和地面永备工事的防护能力,尤其是防核、防化学、防燃烧武器袭击的能力;坑道工事与永备射击工事、野战工事、机动道路、物资洞库相结合,构成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的永备筑城地域,以利部队长期坚守,独立作战;各种工事力求隐蔽,特别是坑道口要选择在敌不易观察和不便以火力封锁、摧毁的位置,并实施严密伪装;不便构筑坑道的重要阵地,利用预制构件构筑坚固的地下掩蔽部;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与人防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计划,统一实施,提高坚固阵地的整体抗力。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对坚固阵地抗击敌精确制导攻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警戒阵地 由警戒分队占领的阵地。是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通常在防御前沿前适当距离或暴露翼侧,敌可能接近方向的有利地形上建立。用于制止敌战斗侦察,防敌突然袭击,迫敌过早展开,迟滞其向防御前沿接近,配合主阵地战斗。警戒阵地通常构筑射击、掩蔽工事和堑壕、交通壕,形成环形阵地,并在阵地附近设置一定数量的障碍物。团的警戒阵地通常由次要方向营或第二梯队营派出23 个徘的兵力防守,在炮火支援和民兵配合下,依托警戒阵地,顽强阻击敌人,破坏敌进攻准备。完成任务后,按预定计划撤回归建,或转入敌后袭扰敌人。

侧方阵地 在暴露翼侧构筑的阵地。是防御阵地的组成部分。用于制止敌人迂回包围,保障翼侧安全,有时还可用于构成新的防御正面。通常根据敌情、地形和阵地编成情况,选择在翼侧受敌威胁较大方向上,利用有利地形构筑火器发射工事和人员掩蔽工事,必要时可构筑支撑点。在敌接近道路上,设置障碍物,或构筑伏击阵地。侧方阵地可预先配置兵力,也可在战斗中相机占领。使用的兵力应预先计划,明确占领的时机、任务和协同方法。

阻击阵地 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占领的阵地。通常由支撑点、堑壕或交通壕相连接的数道抗击线组成。一般在运动防御战斗和遂行阻援、掩护、抗反任务时设置,用以消耗、迟滞或箝制敌人。运动防御时,根据任务、敌情和己方兵力,设置34 道阻击阵地,选择在便于控制敌人进攻方向,便于扼守和机动的有利地形上。每道阻击阵地应具有一定纵深,并有重点地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以利于形成纵深防御,抗击敌人连续冲击,按规定时间完成阻击任务。两道阻击阵地之间的距离,视地形而定,力求使敌占领前一阻击阵地后向后一阻击阵地进攻时,必须变更部署,重新组织进攻,以降低敌进攻速度。两道阻击阵地之间的距离较大时,视情利用有利地形构筑中间阵地,作为交替转移的掩护阵地和伏击、反冲击的依托。条件许可,可设置假前沿,以隐蔽阵地的真实位置。师阵地防御时,阻击阵地设置在上级指定的掩护地带内,构筑若干支撑点,由师派出掩护支队占领,节节阻击敌人,迟滞敌人向主阵地接近。

核心阵地 在某一防御范围内起核心作用的阵地。是前沿或外围阵地的依托。通常在部队独立坚守重要目标或地区,成集团式部署时建立,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占领。一般选择在防区中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便于机动和支援外围阵地战斗、战术价值较大的有利地形上。有时也可直接利用所防守或保卫的目标构成。要求是: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纵深的阵地体系;构筑和设置较为完善的工事、障碍物和其他工程设施,条件许可时,形成坚固阵地;利于抗击敌集群坦克的连续冲击;利于独立作战,长期坚守。

袋形阵地 口袋形状的阵地。用以伏击敌人,或对其形成包围夹击态势。通常利用谷地、隘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构筑。一般可分为“袋边”、“袋口”、“袋底”等不同部位。位于敌人进攻方向两侧的阵地称“袋边”;“袋边”前端,敌人刚进入时的部位称为“袋口”;“袋边”后沿,面对敌人进攻方向的阵地称为“袋底”。构筑时,以各种火器发射工事为骨干,与其他工事和障碍物相结合,沿“袋边”分布。“袋底”选择有利地形,构筑较为坚固的阵地,以便有效地阻滞敌人,防止其突围冲破“口袋”。

表面阵地 坚守防御中,相对于坑道、地道等地下工事而言的地面阵地。包括地面上的各种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以及障碍物等。是发扬火力,杀伤、消耗敌人的主要阵地。表面阵地与地下工事通常紧密结合,相互连接,以利于战斗中互为依托,互相支援。表面阵地一旦丢失,需及时以火力压制占领之敌,阻止其继续扩张和向坑道、地道口接近。坚守坑道、地道部队适时派出兵力,抓住有利时机,实施反击,消灭敌人,夺回阵地。

既设阵地 预先构筑的阵地。目的是便于战时迅速利用,构成坚固阵地防御,长期抗击敌人进攻。通常设置在重要方向,必须长期坚守的地区。充分利用山地和其他有利地形,构筑有坑道、地道和永备发射工事,具有较完善的战斗、生活、防护和通信等设施。平时须加强管理和维护,必要时,可派驻少量部队。战时利用其组织防御,并根据战斗需要增修必要的野战工事和设置各种障碍物。

桥头阵地 亦称桥头堡。在敌岸、桥梁、渡口及其附近建立的阵地。由支撑点、地堡、碉堡、火器发射阵地、障碍物等组成。用于控制桥梁、渡口及敌岸重要地区,阻止敌人接近或掩护部队渡河。根据地形情况,桥头阵地的两翼应与江、河岸相连接,构成弧形防御阵地。弧形阵地前沿与桥梁、渡口间的距离,大于敌直接瞄准射击火炮的射程,以保障前送后运的安全。桥头阵地易遭敌三面夹击,因此阵地构筑要便于相互支援,并加大弹药、物资的储备量,提高独立战斗能力。

支撑点 防御地区内起支撑作用的地点。一般专指连或排扼守的阵地。是营防御地域的基础。支撑点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为抗击德军坦克进攻,建立了连防坦克支撑点,支撑点内构筑有反坦克火器发射阵地和坦克发射点,支撑点之间的间隙地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并以火力加以控制。战后,支撑点阵地得到了广泛运用,逐步发展成为连、排防御阵地的主要样式。支撑点应根据任务和地形情况灵活设置,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高地、台地、高大坚固建筑物等制高点,构筑堑壕、交通壕、掩体、火器发射阵地、指挥观察所等工事,形成环形防御阵地,提高支撑点的依托性和控制范围;部署较强的兵力、兵器,尤其是反坦克火器,增强支撑点的持续、独立战斗能力;以反坦克火力为骨干,与步、机枪火力、防空火力、炮兵支援火力相结合,在支撑点前方、翼侧和后方,组成环形、立体、有重点的火力配系;设置多道、多种障碍物,并与火力相结合,迟滞敌向支撑点接近。坚固阵地防御,在支撑点内要构筑坑道和地面永备工事,储备充足的弹药、物资、药品和饮用水,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支撑点之间以交通壕或机动道路相连接,以便相互支援。支撑点之间的间隙较大且地形平坦时,可构筑网状阵地,设置障碍物控制之。前苏军连支撑点正面达1.5 公里,纵深达1 公里,支撑点之间的间隙可达1.5 公里。随着军队立体进攻能力的增强,对支撑点的立体抗击和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间隙地 防御地幅内未配置兵力兵器的地区。一般位于各防区、阵地、支撑点之间,是防御的薄弱部位。敌人在进攻中实施空降和迂回,常选择对方的间隙地实施。防御中有效地控制间隙地,是增强防御稳定性的重要措施。通常以火力和障碍物加以控制。难以控制时,可构筑必要的工事,战斗中相机占领,防敌利用。根据战斗需要和地形情况,对敌可能实施主要进攻和迁回方向上的间隙地,可利用附近有利地形设置火袋或构筑伏击阵地,待敌进入或通过时,以绵密的火力打击或兵力伏击将其歼灭。

阵地体系 防御阵地各要素按照作战要求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防御工事、工程障碍、机动和生活设施。通常按其主要特征称谓。如以相连接的各道平行堑壕为骨干组成的,称堑壕体系;以不相连接的各个支撑点组成的,称支撑点体系;以既能独立坚守又能相互支援的防区组成的,称防区式体系。阵地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应从整体出发,根据敌进攻方式和防御条件,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抗力强固的阵地体系。阵地体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条件下,强调建立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

阵地编号 对各阵地统一编排号码。目的是便于指挥、协同和保密。通常根据阵地位置,按由前向后,从右至左的顺序排列。有时也可按区域进行编号。阵地编号严格保密,通常不制表分发。确需制表,必须控制数量,加强保管,严防丢失。发生泄漏,及时更改并通知有关使用单位。

阵地编成 按照防御作战的要求,把各种阵地编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根据防御部署、作战对象和地形等条件,把各种作用不同的阵地进行科学组合,构成互为依托,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基本要求是:便于发挥阵地的整体效能,抗击敌全纵深、立体攻击;便于长期坚守,独立作战;便于割裂敌战斗队形,构成火袋,从多方向打击敌人;便于控制谷川地、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部,能形成防御重点;便于隐蔽和机动,减少敌综合火力突击的损害,提高部队生存力。各级的阵地编成因战斗编成不同而有所区别,通常包括:掩护和警戒阵地、步兵坚守阵地、坦克发射阵地、炮兵阵地、防空兵阵地、诸预备队配置和展开地区、伏击阵地、反空降阵地、反坦克阵地、侧方阵地、后勤配置和防卫阵地、指挥所、观察所等,有时还有假阵地。应从实际出发,确定阵地种类、数量和组合方式。

前沿阵地 由第一线分队坚守的阵地。通常指第一线营、连阵地,是抗击敌人连续冲击,阻止敌人突破的主要依托,对防御整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一般选择在依托和控制条件好,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便于独立坚守和相互支援,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能形成纵深、环形防御阵地,不便于敌接近和实施攻击的有利地形上。前沿阵地构筑连、排支撑点、坦克和各种火器发射阵地、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反冲击展开地区、营和连指挥观察所等阵地,并实施严密伪装。前沿前设置多道带、多种类的障碍物,并以前沿阵地的火力加以掩护。

第一阵地 师的第一道防御阵地。由第一梯队团的第一梯队营防守。是抗击敌人冲击的基本阵地。其前沿为师防御地带的前沿,一般工事构筑比较坚固,火力配系和障碍物设置比较完善。通常选择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便于坚守,便于隐蔽,不便于敌接近和实施冲击的有利地形上。第一阵地一般构筑连、排支撑点、反坦克阵地、营属火器发射阵地、营和连指挥观察所及团的反冲击展开地区、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展开地区等阵地。前苏军第一阵地的纵深可达3 公里,第一阵地前还设置有前进阵地和战斗警戒阵地。

第二阵地 师的第二道防御阵地。由第一梯队团的第二梯队营或预备队防守。用于制止敌人向纵深扩张和迂回,保障师预备队机动或作为向突入第一阵地之敌实施反冲击的依托。通常选择在第一梯队之后,便于支援前沿阵地战斗和阻敌向纵深发展进攻的有利地形上。第二阵地构筑有支撑点、火器发射阵地、反坦克阵地、反空降阵地、指挥所、预备队配置地域等。前苏军第二阵地距第一阵地后沿46 公里,阵地纵深可达3 公里。

第三阵地 师的第三道防御阵地。由第二梯队团或预备队防守。用于抗击敌纵深攻击,阻敌向纵深扩张,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可作为师第二梯队、预备队反冲击的出发阵地,也可作为集团军第二梯队、预备队反突击的展开地区。通常选择在便于支援第二阵地战斗,便于独立坚守,便于掩护师纵深部署的有利地形上。第三阵地构筑有第二梯队团各营防御地域、炮兵发射阵地、预备队配置地域、指挥所等。师指挥所和诸预备队通常配置在第三阵地上或其附近。前苏军第三阵地距第二阵地后沿46 公里,阵地纵深57 公里。

斜切阵地 两道防御阵地之间的斜方向阵地。是阵地编成的组成部分。用以割裂突入之敌的战斗队形,阻止敌人向翼侧扩张和作为反冲击的依托,有时还可用以构成新的防御正面。通常选择在敌可能向纵深发展方向的翼侧。应利用有利地形构筑火器发射工事、堑壕、交通壕等,必要时可构筑支撑点,设置障碍物。斜切阵地可不预先配置兵力,战斗中相机占领。

中间阵地 各防御阵地之间的阵地。用于制止敌人穿插和扩张,或作为预备队的展开地区。依据地形和阵地间隔的大小确定。通常在阵地间隔较大,火力不能有效控制时设置,是主要防御阵地的补充。可在敌可能向纵深扩张的方向或在主道路附近,选择有利地形构筑连、排支撑点,形成环形防御阵地。根据需要,可预先设置兵力,也可战斗中相机占领。__

防区 防御的阵地区域。有战役防区和战术防区之分。战役防区由战役军团负责防守,战术防区由战术兵团、部队负责防守。战术防区的设置由战役指挥员确定。通常根据战役布势和地形情况,每道防线按防守的兵团划分战术防区,防区内的各兵种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实行统一部署,形成便于坚守、便于协同、便于指挥和保障的整体防御。战术防区的正面和纵深,根据战术兵团的编成、防御方向的重要程度、地形条件、敌人可能进攻的兵力而定,一般相应于当面进攻之敌的进攻正面和当前任务纵深。每个防区是一个作战实体,能独立坚守,相互支援。前苏军专指防守城市、港口、基地等重要目标的区域。

战术防区 战术兵团、部队负责防守的区域。通常指师、团或旅防守的阵地,是实施防御战斗的基本依托。根据地形条件、防御任务和敌人的进攻企图,选择在地形有利,便于构成纵深、环形防御阵地,便于独立坚守,便于指挥、协同和相互支援的地区。师防区由第一梯队团防区、纵深团防区、后方防区组成。第一梯队团防区通常是主要坚守区,当第一梯队团防区的地形不便坚守时,也可以纵深团防区为主要坚守区。各团防区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与炮兵阵地、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诸预备队配置和展开地区等阵地相结合,形成能抗击敌地面和空中连续突击的稳固的阵地体系。城市防御时,通常区分为外围防区和市区防区,外围防区由第一梯队防守,市区防区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防守。外围防区通常是主要坚守区,当外围防区地形不便防守时,也可以市区为主要坚守区。

第一梯队团防区 师第一梯队团防守的阵地。通常是主要坚守区,用以抗击敌人的连续冲击,阻止敌人突破。选择在便于坚守,不便于敌人展开、攻击和突破的有利地形上。当师成两个梯队部署并以2 个团编为第一梯队时,通常区分为主要方向团防区和次要方向团防区,主要方向团防区的正面小于次要方向团防区的正面。各团防区包括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纵深营防御地域、炮兵群阵地、防空兵阵地、反冲击展开地区、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展开地区、伏击阵地、反空降阵地、反坦克阵地、后勤配置地域和指挥所等,前沿前设置战斗警戒阵地。

纵深团防区 师第二梯队团防守的阵地。用以阻止敌人向纵深发展进攻和抗击敌人纵深攻击。选择在纵深内便于支援第一梯队团战斗,便于控制敌发展、迂回方向,便于独立坚守的有利地形上。纵深团防区通常应构筑各营防御地域、各科火器发射阵地、反空降阵地、反坦克阵地、诸预备队配置地域、指挥所等。现代条件下,由于军队立体机动和攻击能力增强,远程火器增多,防御纵深受敌威胁增大,必须加强纵深团防区的阵地构筑,适当增大防守兵力,加强对空防御和反空降作战。当第一梯队团防区地形不便防守,而以纵深团防区为师的主要坚守区时,纵深可适当增大,并部署主要兵力进行防守。

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 团第一梯队营防守的阵地。通常是团的主要坚守地域,用于抗击敌人连续冲击,阻止敌人突破。选择在地形有利,便于坚守,不便于敌人展开、冲击的地形上。当团成两个梯队部署并以2 个营编为第一梯队时,一般区分为主要方向营防御地域和次要方向营防御地域,主要方向营防御地域的正面通常小于次要方向营防御地域的正面。各营防御地域构筑前沿支撑点、纵深支撑点和营建制及配属的火器发射阵地、指挥观察所等。此外,在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内还构筑团的反冲击展开地区、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及炮兵临时发射阵地等。营防御地域之间的间隔、距离,根据地形灵活确定,要便于互为依托,相互支援。当营防御地域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时,可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支撑点,或设置障碍物加以控制。

纵深营防御地域 团第二梯队营防守的阵地。用于阻止敌人向纵深发展进攻,抗击敌人机降突击,制止敌人迂回包围。选择在纵深内便于支援第一梯队营战斗,便于控制敌发展、迂回方向,便于独立坚守的有利地形上。构筑各连支撑点、营属火器发射阵地、营指挥观察所等。团指挥所及工兵、防化、通信预备队通常位于纵深营防御地域内或其附近,有时还构筑团的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等。当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地形不便坚守,而以纵深营防御地域为团的主要坚守地域时,通常设置2 个营防御地域,构筑完善的的阵地工事,部署主要兵力进行防守。

后方防区 后方配置、防卫的地区。是师防区的组成部分。建立具有较强的战斗、防护能力的后方防区,是保持后方稳定,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挫败敌全纵深立体攻击的有效措施。后方防区通常选择在纵深团防区后68公里的地域内,便于隐蔽、便于前送后运和阻止敌人进攻的有利地形上。防区内构筑各库、所防卫工事、防空兵阵地、反空降阵地,在主要道路、交通枢纽部和重要目标附近构筑支撑点,由师派出的战斗分队防守。根据地形和部署情况,后方防区也可在纵深团防区的翼侧和后方选择23 个地区分别设置。

主要防区 对防御全局的稳定起主要作用的防区。通常指第一梯队主要方向师或团防区。当纵深防区由2 个师或团防区构成时,也可区分主次。主要防区对防御全局的稳定起主要作用,应选择在地形的依托性强,便于控制敌主要进攻方向,便于独立坚守和相互支援的地区。在主要防区要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和器材进行重点防守,基本方法是:赋予较窄的正面,给予较多的兵力兵器加强,构筑坚固、完善、配套的阵地工事,增大火力和障碍物密度,实施全面、可靠的战斗、后勤、技术保障,以便挫败敌人的主要攻击。战斗中,随着敌主攻方向的改变,主要防区与次要防区也会发生变换,应预先制定应变方案。

主要坚守区 师集中兵力重点防守的区域。通常由2 个以上团防区组成,是挫败敌人进攻的主要防御阵地。师在上级编成内组织防御时,主要坚守区由集团军指挥员确定,独立组织防御时可自行选定。根据地形、敌情、防御目的和手段,主要坚守区可以是第一梯队团防区,有时也可以是纵深团防区。基本要求是:地形有利,便于坚守,便于部署师的主要坚守力量,形成纵深、稳固的重点防御;便于阻止敌人突破和纵深攻击,协调一致地挫败敌整体进攻。主要坚守区选定后,集中师的主要力量进行防守,并作为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计划火力、组织协同和保障的重点。

主要坚守地域 团集中兵力重点防守的区域。通常由2 个以上营防御地域组成,是挫败敌人进攻的主要防御阵地。根据地形、敌情、防御任务和友邻阵地编成情况,选择在地形有利,便于坚守;便于配置团的主要坚守力量,形成纵深、环形、稳固的重点防御;便于抗击敌连续冲击,制止敌人迂回包围和机降突击,挫败敌整体进攻;便于与友邻协同战斗的地区。当以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为主要坚守地域时,应以主要兵力编成第一梯队,力求在前沿附近和前沿阵地上挫败敌人进攻。当以纵深营防御地域为主要坚守地域时,第一梯队可以部分兵力编成,集中主要兵力编成第二梯队,主要依托纵深阵__地挫败敌人的进攻。

保障地带 防御地带前方设置的掩护区域。前苏军在不与敌人直接接触态势下组织防御时,第一梯队师在其防御前沿前设置保障地带,通常由数道阵地构成,纵深为2040 公里,由先遣支队或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防守。目的是: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明防御编成的真实情况;迟滞敌人的推进,为防御准备赢得时间;迫使敌人过早地展开兵力;及时查明敌人兵力的编成及主要突击方向;在敌人进抵主要防御地带前沿之前使其遭受损失。

前进阵地 防御前沿前实施掩护的阵地。前苏军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态势下组织防御时,通常由第一梯队团在距防御前沿68 公里的地区建立。目的是迟滞、消耗敌人,为防御准备赢得时间;迫使敌人过早地展开兵力;及时查明敌人进攻部署和主要攻击方向。前进阵地由连、排支撑点和阻击阵地组成。一般是师保障地带的最后一道阵地。工程构筑较完备,与主要防御地带的第一阵地相似。

网状阵地 以各种壕沟交织成网的反坦克阵地。由反坦克壕、堑壕、交通壕、各种火器发射工事和障碍物组成。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防御作战中创造性地构筑了网状阵地,对阻止敌坦克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反坦克阵地样式。其优点是:打、炸、阻、藏紧密结合,出入方便,机动自如,便于发挥近程、轻便反坦克火器的作用,不管敌坦克从何方突入,均可受到三面以上的火力打击。网状阵地适宜在平坦、开阔,便于敌坦克进攻的地形上构筑,并以交通壕与其他阵地相连接。战斗中以步兵分队为主占领,分成若干反坦克小组,机动灵活地打击敌坦克、步兵战车。

反坦克阵地 主要用于抗击敌坦克进攻的阵地。是阵地编成的组成部分。有网状、袋形反坦克阵地等样式。网状反坦克阵地选择在便于敌坦克进攻的平坦地区,主要构筑反坦克壕、堑壕、交通壕、火器发射工事等,并交织成网。袋形反坦克阵地选择在谷川地、山垭口及重要道路附近,主要构筑反坦克火器发射阵地、反坦克壕等,并与两侧阵地相衔接,形成火袋。在较大的谷地,也可将网状阵地与袋形阵地结合设置。1952 6 13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31 91 团古直木里地区防御战斗,利用纵贯团防御阵地中央的一个谷地,构筑反坦克壕、陷阱、反坦克火器发射阵地,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在谷地较宽处,构筑了一个直径200 米的网状阵地;在谷口附近设置了三个防坦克雷区,形成了纵深达2.5 公里的反坦克阵地,集中全团60%以上的反坦克火器进行防守,经3 小时战斗,毁伤、缴获敌坦克7 辆,而自己仅伤战士2 名。反坦克阵地通常不预先配置兵力,战斗中由防守分队相机占领。必要时,也可预先部署部分兵力。

营防坦克枢纽部 营防御地域内主要配置反坦克兵力的地区。由连防坦

克支撑点、营直接掌握的反坦克兵器和防坦克障碍物等组成。是营防御阵地

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阵地防御时,曾广泛构筑营

防坦克枢纽部。每个防坦克枢纽部都构成环形防御,配置有反坦克炮、反坦

克枪、迫击炮分队、自动枪组、工兵和数辆坦克,组成多层、多道的反坦克

火力配系,并与防坦克障碍物紧密结合,能以反坦克兵器的密集射击,对付

敌集群坦克的突击。

连防坦克支撑点 连防御地域内主要用于打坦克的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实施阵地防御时,广泛建立了防坦克支撑点。配置有反坦克枪、反坦克炮、自动枪组、反坦克手、工兵和数辆坦克,构筑有各种火器发射阵地、掩蔽部、堑壕、交通壕,设置有防坦克障碍物,构成环形防御。能以反坦克火器的密集射击,对付集群坦克冲击,并可分割敌战斗队形,大大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军队普遍采用了这种阵地样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以支撑点为基础的阵地体系。

反坦克预备队展开地区 反坦克预备队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地区。是阵地编成的组成部分。通常根据敌情、地形和反坦克预备队的编成情况,选择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便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有利地形上,并构筑火器发射工事和机动道路,战斗中相机占领。配合反冲击的预定展开地区,可选择在敌可能突入地区的正面或翼侧,便于支援反冲击分队战斗的地区。有数个展开地区时,自右至左、由前至后依次编号。

障碍设置队展开地区 障碍设置队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地区。是阵地编成的组成部分。根据敌情、地形和障碍设置队的兵力编成情况,选择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方向或敌可能实施迂回的道路附近,便于展开和快速设置障碍物的地区。配合反冲击的预定展开地区,可选择在反冲击展开地区的侧后适当位置。战斗中,根据情况相机占领。有数个展开地区时,自右至左、由前至后依次编号。

障碍物设置 防御时将各种障碍物按性质、用途作适当的部署和配置。可预先设置和机动设置。预先设置,通常根据防御决心、敌情、地形及障碍物的种类、数量等,以主要方向、防御前沿前和前沿阵地为重点,全纵深分区实施。在接近地的敌必经道路、谷地、隘路和渡口等地,设置防坦克陷阱、遥控地雷群和破坏物;在前沿前己方火力的有效控制范围内,设置以防坦克地雷和筑城障碍物为主,并与其他障碍物相结合的大纵深、大密度障碍地带;在阵地内便于敌突破和楔入的地段,炮兵阵地、指挥所等重要目标周围、阵地的翼侧、接合部和间隙地,以及直升机可能低空进入的方向和机降地域,有重点地设置防坦克、防步兵和防空降障碍物。海岸防御则在敌可能换乘、登陆的浅海、近岸水域和滩头,设置防舰船和防登陆障碍物。机动设置,通常根据各个作战时节敌人的可能行动和部队作战需要,预先计划,临时设置。在前沿前障碍区的重要地段,计划火箭布雷,封闭敌开辟的通路;在预定的反冲击、反击、伏击地区,计划机动布雷和设置其他障碍物,阻滞和限制突入、迂回之敌的行动;在敌第二梯队开进道路和可能进入战斗的地区,计划撒布地雷。

障碍物配系 防御时将各种障碍物紧密结合,合理设置而形成的障碍系统。是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迟滞或阻止敌人行动,配合火力杀伤、消耗敌人,增强防御的稳定性。通常在防御准备阶段构成,战斗中不断完善。一般由构筑和设置在防御阵地接近地、前沿前、翼侧、接合部和纵深内的各种障碍物组成。根据敌情、地形、作战任务和人力、器材等条件,统一计划组织。基本要求是:(1)构成以防坦克为主的防坦克、防步兵、防直升机的大纵深、立体的障碍物配系;(2)集中力量和器材,重点保障主要方向和重要地域的障碍物设置,适当增大障碍物密度;(3)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综合运用各种保障器材和手段,使人工与天然障碍物相结合,爆炸性与非爆炸性障碍物相结合,防坦克与防步兵障碍物相结合,预先设置与机动设置相结合,障碍物与火力紧密结合;(4)不妨碍己方机动。障碍物配系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由城墙、壕沟、鹿砦、拒马等非爆炸性障碍物组成。由于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开始出现地雷、水雷等爆炸性障碍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障碍物配系主要由各种防步兵和防坦克障碍物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形成以防坦克为主的大纵深的障碍物配系;战后,障碍物配系中出现了防直升机的内容。随着障碍物种类的增多和性能的提高,防御作战中障碍物配系的作用将日益提高,组成更加复杂多样,并具有明显的立体性和攻击性。

阻击 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通常在阻敌增援、断敌退路或掩护主力部队行动等情况下实施。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迟滞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保障主力部队展开、转移或在其他方向实施进攻。通常具有任务艰巨、组织准备时间短促、对抗激烈等特点。基本要求是:(1)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多道阻击阵地,组成环形、纵深的阵地体系;(2)有重点地部署兵力,组织火力,设置障碍;(3)加强伪装,严密组织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4)运用突然、猛烈、准确的火力和反冲击、反击等攻势行动,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阻止敌人进攻、增援或逃跑。阻击前,需准确查明敌情,隐蔽占领阵地,做好阻击准备;当敌向阻击阵地接近时,依托阵地和有利地形,充分发扬火力,坚决抗击敌人;当阻击阵地失守时,乘敌立足未稳与敌反复争夺,也可占领新的阻击阵地,继续抗击敌人。有的国家军队称阻击为阻滞行动,通常由旅或旅以上兵团组织实施;也可由数个加强有坦克、炮兵、反坦克兵器的步兵分队编成混合支队实施。

华北4 32 团西桑园夜间村落阻击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夜间村落阻击战斗战例。是1948 10 月平张战役中为保障主力歼敌进行的一次防御战斗。第32 团利用夜间,依托村落,周密部署,顽强抗击,积极反击,经一夜激战,大量杀伤了敌人,圆满完成了阻敌四个团增援的任务。1948 10 月,4 纵受命彻底破坏昌平至怀来的铁路和公路,并调动敌人出援,争取在运动中歼灭援敌。10 12 日,驻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 94师沿铁路两侧东犯,铁路北侧之敌被11 33 团切断,固守待援。第32 团奉命迅速进至康庄北约5 公里西桑园,担任阻击康庄北援之敌和截击可能由郭家堡西逃之敌的任务。团受领任务后,边组织部队分批急速开进,边逐级传达任务和进行动员。第2 营于12 13 时进至西桑园,控制了要点,并派出了侦察和警戒。15 时各营到达预定地区。团确定把主要兵力配在西桑园,第3 营在村西及村北,第1 23 连在村东南,1 连为团预备队,第2 35 连在马房,6 连在村南角。各分队进入阵地后,迅速完成防御准备,并抢修和改造了工事。12 日黄昏,敌暂26 师由怀来增援郭家堡,19 时许到达马房,随即展开12 个营兵力向45 连发起冲击。经这两个连顽强抗击,敌被击退。20 时许,敌先以炮兵和机枪向西桑园阵地猛烈射击,随后两个步兵团成密集队形向村西和西南阵地发起攻击。经过防守分队679 连和3 连顽强抗击,击退了敌第一次集团冲击。21 30 分,敌发起第二次冲击,曾一度突入第26 连接合部和3 3 排防守的村东侧土丘。这些分队在上级火力支援下,与敌反复争夺,夺回了阵地。随后,敌人在炮火掩护下,以四个团的兵力,发动了第三和第四次冲击,部分阵地曾被敌人突破。各分队以猛烈的火力和勇猛的反冲击,恢复了失去的阵地,将敌压制在距前沿约70 米处。在此情况下,团指挥员分头深入到前沿各分队,组织了阵前出击,主动杀伤大量敌人。13 3 时许,郭家堡被围之敌全部被歼,该团即奉命撤出战斗。这次战斗主要说明:(1)抓紧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到达之前完成各项准备。这__次阻击战,是为了保障主力围歼郭家堡之敌的。因此抢在敌人援兵到达之前完成阻击战各项准备,既能保障主力歼灭被围之敌,又能消灭出援之敌。团受领任务后,边开进边传达任务边动员,中午受领任务,到敌人到达阵地前共5 小时,完成了开进、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和各项防御准备,保证了这次阻击战的胜利。(2)有重点地部署兵力,加强第一线火力。团根据任务和地形,以西桑园为主要防御阵地,马房为警戒阵地,在主阵地上,有重点地环形部署兵力,各级都控制了预备队;按夜间防御特点,把随伴火炮和轻重机枪配置在前沿,在阵前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网,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和韧性。(3)指挥靠前,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此次阻击战,团营指挥员都在第一线,及时掌握和处置各种情况,特别是在击退敌人第四次冲击后,团指挥员都分头到前沿各连,组织各分队主动出击,对获得战斗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阻援 阻击增援之敌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保障主力歼灭被围之敌。分阻敌地面增援和阻敌空中增援。阻敌地面增援,通常根据敌可能增援的方向、兵力和企图,派出一定数量的阻援部队,在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组织实施。基本要求是:(1)阻援部队要树立独立作战的思想,顽强扼守阵地,确保主力歼灭被围之敌;(2)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迅速构成多道阻击阵地,纵深梯次部署兵力;(3)周密组织火力,特别是反坦克火力和对空火力;(4)适时破坏便于敌利用的道路、桥梁、渡口等,限制敌人行动;(5)灵活采用阻击、伏击等手段,迟滞或消灭来援之敌,切断其与被围之敌的联系;(6)严密控制便于增援之敌迂回的方向和地段,制止其向被围之敌靠拢或造成对我主力的威胁。阻敌空中增援,通常沿包围圈有重点地部署防空兵力,并与支援的航空兵相配合,对被围之敌上空实施火力控制。特别是对敌飞机、直升机可能进入的方向,实施空中封锁。对机降增援之敌,力求以火力歼敌于空中或着陆之际。一旦着陆,则坚决阻止其与被围之敌会合,迅速机动兵力将其歼灭或包围封锁。

阻滞 以阻击为主的手段迟滞敌人行动。是防御中的一种常用手段。目的是杀伤、消耗敌人,以空间换取时间。执行阻滞任务的部队,通常在敌必经的途径上,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建立以支撑点、堑壕和交通壕组成的数道阻击阵地,利用火力和爆破器材,打击敌人,阻止或迟滞其前进。当一道阻击阵地完成阻击任务后,转移至下一道阻击阵地,继续阻击敌人。完成任务后撤回归建,或留在敌后袭扰敌人。1948 10 月,锦州解放后,蒋介石严令督促廖耀湘兵团南下,企图重新夺回锦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0 纵队和第1 纵队的3 师、骑兵师,奉命在黑山、大虎山地区阻击。激战三昼夜,抗击了国民党军的连续攻击,有效地阻滞了敌人,使廖耀湘兵团前进无路。

迟滞 迫使敌人行动迟缓、难以前进的战斗行动。通常发生在阻敌开进;掩护主力退却和转移;吸引和调动敌人等时机。目的是争取时间,完成防御准备或创造进攻的有利战机。执行迟滞任务的部队,要根据上级意图和战场敌情,灵活采用阻击、伏击、袭扰、破路、断桥和设置障碍等手段,杀伤、消耗敌人,节节阻敌前进,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迟滞作战多数在规定时间内实施,完成任务后,迅速转移,或配合主力歼敌。

抵抗 抵御抗击外来的侵略或敌军进攻的行动。也可泛指一切带有防御性质的作战。基本要求是: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和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积极顽强地抗击敌人的进攻。基本方法是:选择有利的地形,__构筑完善的防御阵地,有重点地部署兵力,组织火力,设置障碍物,严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以顽强的坚守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相结合,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制止敌人快速突进,为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消极、单纯阻挡敌人进攻的抵抗,会造成被动挨打局面,最终导致失败。

防御阵地前沿 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简称前沿。通常指防御阵地的第一道堑壕或最前面诸火力点的连线。是防御阵地起始的标志,也是首当其冲抗击敌人冲击的第一线阵地。正确选定防御阵地前沿,对于保持防御稳定,取得作战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由上级明确,有时也可根据地形、敌情和作战任务自行确定。通常选择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有天然障碍物作屏障,不便敌人展开攻击,能瞰制敌方高地的向敌斜面、江河己岸、村镇和林区边缘等有利地形上。个别地段也可选择在高地的斜面。构筑时,充分利用地形,构成不等齐的折线形以便于形成交叉火网和相邻阵地间互相支援。对工事进行必要的伪装,尽可能不暴露其真实位置。

火力配系 防御战斗中,将各种火器按性能、任务作适当配置和分工而构成的火力系统。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对地面火力配系、对水面火力配系和防空火力配系等。组织火力配系的目的是使各种火器密切协同,在防御阵地的全纵深、全方位构成多道、多层、立体的火力,以挫败敌人的进攻。防御火力配系是随着火器的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火炮大量使用,防御中以机枪火力为骨干,结合炮兵火力和障碍物,组成防步兵火力配系,并开始组织打飞机和打坦克的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飞机、坦克等的广泛使用,航空兵火力和坦克火力开始纳入火力配系。各种火器采取纵深、梯次、疏散配置,构成严密的火网。反坦克火器和防坦克障碍物密切结合,组成反坦克火力配系:航空兵火力和各种高射武器的火力,组成防空火力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防御作战通常以步兵火力为主,结合少量的炮兵火力,组成防步兵火力配系。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炮兵和高射火器增多,基本形成了纵深、环形、立体的火力配系。防御火力配系通常根据作战任务、企图和地形特点,以炮兵、战术导弹、防空兵的火力为骨干,结合航空兵、坦克兵、步兵火力构成。基本要求是:(1)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方向,在敌主攻方向和主要突破地段上构成最大的火力密度;(2)统一计划各种火力,从远接近地域、空域、海域到防御纵深,组成以打坦克、打攻击直升机为主的纵深、环形、立体的火力配系;(3)火器按性能沿防御阵地正面向纵深疏散隐蔽配置,以提高生存力,充分发扬火力和适时机动火力;(4)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整体效能,协调一致地打击主要目标;(5)能对变化的情况和作战要求作出快速火力反应,突然、猛烈地打击敌人;(6)火力与障碍物紧密结合,使火力有效控制障碍物,障碍物为火力打击创造条件;(7)统一规定开始射击、召唤射击、停止射击和指示目标的信号,做好夜间和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的射击准备;(8)制定火力配系遭破坏时的恢复措施。对地面火力配系通常按任务分区域组织,组成以打坦克为主,曲直结合,明暗结合,正射与侧射、反射火力结合的火网。防空火力配系通常按任务组织,也可按地区组织,组成以防空兵火力为骨干,全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中、低、超低空相结合的区域性防空火网。随着火器性能的提高,种类、数量的增多,防御火力配系正向全纵深、全方位、高密度和高度灵活的方向发展。未来作战,打击攻击直升机将成为防空火力配系的重要任务。一些国家军队认为,雷弹结合的远程撒布地雷将成为火力配系的组成部分。

对地面火力配系 打击敌地面进攻目标的火力配系。是防御火力配系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防步兵火力配系和反坦克火力配系。其作用是:使各种火力相互配合、密切协同,充分发挥整体效能,挫败敌地面进攻。通常以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等火力,组成以打坦克为主的,远、中、近结合,曲直结合,明暗结合,正射与侧射、反射结合的火力系统。基本要求是:(1)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方向,尤其是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和地段;(2)各种火力有机组合,密切协同,协调一致地打击主要目标;(3)火器分散,火力集中,适时实施火力机动;(4)火力与障碍物相结合。一般按任务分区域组织:在敌集结、开进、展开地区和炮兵、指挥所等配置地域,计划阻敌接近和破坏其进攻准备的火力,打击开进、展开之敌;在防御前沿前、翼侧和接合部,以炮兵、各种反坦克火器和步兵火力,组成多道打敌坦克、装甲战车和步兵的绵密火网,抗击敌步坦冲击;在可能被敌核突击造成缺口的地域,计划封锁火力,封闭敌核突击缺口;在纵深内便于敌坦克行动的地段和间隙地、接合部,计划拦阻和伏击火力,设置火袋,消灭突入之敌,制止其迂回包围;在预定的反冲击、反击、伏击地区,计划各种火力,支援坦克和步兵反冲击、反击和伏击;在敌可能空降的地域,计划歼灭空降之敌的火力。对地面火力配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组织打步兵的火力;大战末期,开始组织打坦克的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大量使用于战场,反坦克火力的地位日益提高,出现了由反坦克炮、反坦克枪、迫击炮和坦克火力构成的较完善的反坦克火力配系。战后,反坦克火力配系成为对地面火力配系的主要内容,并逐渐与防步兵火力配系合为一体。随着反坦克火器的发展,反坦克导弹和攻击直升机火力将成为对地面火力配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体火力配系 打击从地面、海上和空中同时进攻之敌的火力配系。以反空袭和反坦克为重点。构成具有立体性质的火力配系,是现代战争对防御作战组织和运用火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军队武器装备不断发展和改进的结果。立体火力配系通常以炮兵、战术导弹和防空兵火力为骨干,结合航空兵、坦克兵、步兵火力构成。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方向,协调一致地打击主要目标;统一计划各种火力,从远接近地域、空域、海域到防御纵深,组成以打坦克、打直升机为主的纵深、环形、立体的火力配系;统一规定开始射击、召唤射击、停止射击和指示目标的信号,各种火器密切协同,相互支援。其组织方法,通常根据防御决心,敌人可能的进攻行动和火器性能,按时节、地域和任务统一组织,区分打击目标、顺序和射击方法,明确地面火力与防空火力之间的方法。

防空火力配系 为抗击敌人空中袭击而组织的火力系统。是防御火力配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使各种防空火器密切协同,形成整体防空能力,与敌空袭作斗争,掩护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的上空安全。通常以防空导弹和高射炮为主,结合高射机枪和步、机枪火力及航空兵火力组成。基本要求是:(1)统一编组,混合配置,构成全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中、低、超低空相结合的区域性防空火网;(2)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空域和主要掩护目标上空;(3)固定掩护火力与机动设伏火力相结合;(4)防空火力与防空障碍物相结合;(5)周密组织各种防空火力之间的协同动作。防空火力配系,一般按任务组织:指定担任值班的防空兵分队,组织打敌侦察机的火力,制止敌人空中侦察;在前沿前和翼恻上空,组织打敌攻击直升机的火力,在纵深内炮兵阵地、指挥所和预备队配置地域上空,组织多层火力,掩护部队抗击敌人火力准备和步兵、坦克冲击;在反冲击、反击部队机动路线上空和预定反冲击、反击展开地区及其前方、翼侧上空组织火力,特别是打敌攻击直升机的火力,掩护预备队和第二梯队机动作战;在敌飞机、直升机可能进入的方向和航线上,组织低空、超低空和设伏火力,在敌可能机降地域上空组织密集的打敌直升机的火力,协同步兵、坦克兵消灭机降之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飞机使用于战场,出现了以步枪、机枪火力和少量高射火力构成的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空火力配系主要以高射炮、高射机枪火力结合步兵火力构成中、低空火网,以掩护重要地区和目标的上空安全。战后,防空火力配系主要由地空导弹火力结合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火力,构成多层、多道、多方向的高、中、低、超低空相结合的火网。现代战争,随着直升机的广泛使用,组织超低空的防空火力,成为防空火力配系的重要内容。

防步兵火力配系 为杀伤敌步兵而组织的火力系统。是防御火力配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使各种打步兵火力密切配合,在防御阵地前沿前、纵深和翼侧,构成绵密的火网,有效地杀伤敌步兵。通常以步枪、机枪、压制火炮等火力组成。基本要求是:各种火力密切协同;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火力与障碍物相结合。现代战斗,防步兵火力配系已与反坦克火力配系融为一体,通常不再单独组织。

反坦克火力配系 为阻滞和摧毁敌坦克,步兵战车而组织的火力系统。是防御火力配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使各种反坦克火力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地打击敌坦克、步兵战车,阻止或粉碎其进攻。反坦克火力配系通常以反坦克火炮、坦克、反坦克导弹和航空兵等火力组成。基本要求是:(1)各种火力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地面、空中反坦克火力的综合威力;(2)在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和地段,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力兵器,构成远、中、近结合,纵深、梯次、环形的反坦克火网;(3)疏散、隐蔽配置各种反坦克火器,掌握强有力的反坦克预备力量,适时机动火力;(4)火力与反坦克阵地和防坦克障碍物紧密结合。随着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攻击直升机火力已成为反坦克火力配系中新的成分。

火力反准备 防御部队在敌发起进攻之前,对敌进行预有计划的火力打击。是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分为炮火反准备和航空火力反准备。目的是大量歼灭进攻出发阵地上的敌人,破坏其进攻或推迟其发起进攻的时间。火力反准备通常由战役军团统一计划和组织,以压制炮兵为主,航空兵、攻击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兵的火力协同实施,也可由炮兵或航空兵单独实施。主要突击敌第一梯队的坦克、步兵战斗车集群,炮兵、战术火箭兵、指挥所等重要目标。基本要求:掌握情报,正确选定实施时间;隐蔽企图,秘密迅速准备;周密组织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火力单位增多,未来防御作战中的火力反准备有时也可由战术兵团组织实施。

火力反击 集中一定火力对进攻之敌进行局部的歼灭性打击。是防御作战中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杀伤敌有生力量,摧毁其技术兵器,挫败或破坏其进攻。通常由战术兵团组织炮兵、航空兵等火力同时或分别实施。火力反击的目标通常是开进、展开、发起进攻之敌,占领表面阵地立足未稳之敌,突入预设火力歼击区之敌,敌人的指挥系统和对己威胁最大的敌炮兵、战术导弹兵等。火力反击可以预先计划,也可临时组织。一般根据敌情和己方能力,确定反击时机、目标和要达到的歼敌目的,力求集中火力,及时、隐蔽、突然地实施。火力反击结束后,炮兵迅速转移阵地,防敌火力报复。现代防御作战,导弹部队、攻击直升机和核火力也可参加火力反击,火力反击的密度将进一步增大。

火力点 亦称发射点。轻重机枪、火箭筒、直接瞄准火炮等火器配置和发射的地点。一般位于战斗工事内,也可利用地形隐蔽设置。根据工事坚固程度和用途不同,可分为永备火力点,野战火力点,明、暗火力点和真假火力点等。掩体内的坦克、步兵战车也可称火力点。设置火力点,通常选择视界、射界开阔,便于发扬火力、便于隐蔽和机动的地点,构筑工事,配置火器,进行必要的伪装,并携带和储备足够的弹药。

永备火力点 用钢筋混凝土等坚固筑城材料构筑的火力点。多用于坚固阵地防御,海岸、岛屿防御和城市防御。其种类有机枪火力点,反坦克火力点,坦克、步兵战车火力等。通常设置在便于发扬火力的地点,力求低下、隐蔽。山地可设置在山脚、山腰、山顶,以山脚为主。反坦克火力点应设置在谷地两侧山脚隐蔽处,并与坑道紧密结合,采取内屯外射或内射工事与外射工事相结合的形式,以便形成对坦克的低射、侧射、反射和不间断的火力。平坦地可利用堤坎构筑。各种火力点要严密伪装,储备充足的弹药,并与其他工事相连接。

暗火力点 隐蔽设置,不易发现的火力点。用于突然杀伤接近的敌人,打敌措手不及。通常设置在障碍区的各种沟、壕中和崖壁上,高地的反斜面,堑壕、交通壕的拐弯处等便于隐蔽和突然发扬火力的位置。射击工事的构筑力求低下、隐蔽,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遮蔽作用。根据火器的战斗性能,在保证有效发扬火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事幅员和地面暴露部分。对工事实施周密伪装,避免有规则的形状和容易辨别的表面,使工事的外形尽量与当地景色一致。

假火力点 外貌逼真,不配置火器的射击工事。用于欺骗和迷惑敌人,吸引其火力。通常设置在连、排支撑点内,便于敌侦察发现的位置,并与真火力点统一计划,合理布局,做到真假混杂。假火力点在外形上应与真火力点类似,必要时可设置火器模型和发声、发光装置,力求逼真,以造成敌人判断失误。根据战斗需要,有时也可临时机动火器于假火力点内,使其变为真火力点,突然以火力杀伤敌人。

火力 作战中火器和弹药形成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是武器效能的直接表现,歼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按武器种类分常规火力和核火力;按打击目标分对地面火力、对空火力和对海面火力;按兵种分步兵火力、坦克兵火力、炮兵火力、导弹兵火力、航空兵火力和舰艇部队火力等。灵活运用火力,发挥其最大效能,是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公元10 世纪,随着火药的问世,中国出现了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器,火力开始用于城邑作战;14 世纪末,滑膛枪、炮装备部队,火器正式用于战场杀伤敌人。19 世纪末,线膛武器出现并广泛运用,火力逐渐成为杀伤敌人的基本手段和制胜要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飞机使用于战场,火力的种类增多,杀伤力增大,破坏力增强,并开始形成纵深、立体火力。战后,导弹、核武器的出现,面积射武器、远射程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以及攻击直升机的运用,使火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立体火力和远战火力日益增强,火力在作战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运用火力,必须贯彻集中、突然、迅速、准确、猛烈的原则。组织火力,通__常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条件进行。基本要求:(1)统一计划。根据作战目的,将各种火力组成远中近、高中低、全纵深、全方位的火力系统,并与机动、突击相结合,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2)集中使用。集中各种火力于主要方向、地段和重要时机,形成火力拳头,予敌致命打击。(3)合理部署。按火器不同性能,科学编组,正确赋予任务,疏散隐蔽配置。(4)便于机动,提高火器生存能力。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造成并保持对敌火力优势。火力通常依作战类型按时节或任务组织。进攻作战,对地面火力主要由步兵、坦克兵、炮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航空兵的火力组成,登陆作战中还有舰艇部队火力参加;对空火力,主要由高射炮兵、地空导弹部队及步兵的火力组成。防御作战,对地面火力配系,主要由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火力组成,抗登陆作战中还有岸防炮兵火力参加。防空火力配系,由高射炮兵、地空导弹部队及步兵的火力组成。各种火力在作战中的主要任务和运用方法是:步兵和坦克兵火力,通常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掩护和支援下,与突击和机动相结合,直接杀伤敌人。炮兵火力一般按照统一计划,形成多层次火网或火力配系,为步兵或坦克兵的行动创造条件;有时还可独立进行炮战。防空兵火力围绕被掩护的目标和任务,构成点、线、区域相结合的高、中、低、超低空多层次火网,保障部队对空安全。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在重要时节对重点目标实施突击,保障己方部队行动。航空兵火力,主要以强击、轰炸或攻击直升机的连续突击,压制摧毁重要目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舰艇部队火力主要以舰载火器、鱼雷、导弹攻击海上目标,登陆作战中可协同其他火力,攻击陆上目标,支援登陆兵战斗。随着武器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火力将进一步向多层次、远距离、大纵深、立体比方向发展。未来作战中将更加注重火力的密度和精度。有的国家军队认为未来作战将主要靠火力取胜,强调实施空地一体的火力突击。

火网 弹道纵横交织而形成的网状密集火力。根据打击目标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对地面火网,对空火网,打步兵火网,打坦克火网,打直升机火网等。其作用是充分发挥各种火力的整体效能,集火打击敌人。通常将各种火器依其性能和敌情、地形情况,作适当的配置和分工,在一定空间内进行有组织的射击而形成。对地面火网,一般由各种火器的正射、斜射、侧射和反射火力构成;对空火网,则由不同射高的火器,从配置的多个方向向同一空域射击构成。组成多层、立体、纵深的火网,以大量杀伤敌人和抗击敌人空中袭击,是组织防御火力配系的基本要求。

多层火网 亦称多道火网。在不同距离和高度上构成的多道纵横交织的火力。通常根据火器性能和敌情、地形组织。对地面的多层火网,重点在主要方向,尤其是受敌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和地段,构成打步兵火网,打坦克火网,打直升机火网,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威力,形成正射、侧射、斜射、反射火力杀伤敌人。防空火网,重点是构成主要空域和主要掩护目标上空,形成高、中、低,远、中、近的多层火网,层层打击敌人。

火袋 各种火力从两面或三面构成的火力控制区域。设置火袋,是防御战斗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是:以密集的火力严密控制便于敌人通行的地段,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根据战斗需要和地形特点,一般设置在各支撑点、要点之间,防御阵地的翼侧、接合部和间隙地,以及谷地、隘路等地方。通常预先设置,构筑必要的火器发射阵地,隐蔽配置火器,并设置必要的障碍物;有时也可在战斗中按事先计划或临时机动火力和火器构成。

火制地带 绵密火力控制的地带。设置火制地带,是防御战斗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是:在前沿前以密集火力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抗击敌步兵、坦克的连续冲击。一般设置在敌可能实施主要进攻的方向或便于敌坦克通行的地段。分为反坦克火制地带和各种武器的密集火制地带。反坦克火制地带,通常由各种反坦克火力在防御前沿前、翼侧和纵深内,组成23公里纵深的绵密火网。各种武器的密集火制地带,是由各种武器的火力,在前沿前组成打坦克、打步兵的多层密集火网,其纵深通常为0.40.6 公里。

火力控制 用火力对某一区域或目标实施控制。是运用火力的方法之一。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情况,对战术价值较高,但不便于设防的重要区域或目标,以及敌人必经的桥梁、渡口、山垭口、隘路等,采取炮兵火力控制,步机枪火力控制,航空兵火力控制或多种火力综合控制的方法,制止敌人利用或通过。组织火力控制,应指定担任火力控制的部、分队或火器,明确规定其任务、火力控制的范围和持续时间,以及与友邻的协同事项等。

火器分散 火器分散进行配置。是配置火器的原则之一。火器分散配置,有利于提高火器的生存能力,便于构成不同射向和不同层次的火力,大量杀伤、消耗敌人。通常以不影响火力集中为前提,各种火器在战斗队形内沿正面和向纵深作疏散、隐蔽的配置。分散的程度,可根据敌情、任务、火器的性能、数量和地形条件而定。一般直瞄火器以既便于防敌火力毁伤,又能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网为度;间瞄火炮以既便于集中火力,又利于提高火炮生存力,避免敌一个炮兵营的集中射击同时毁伤两个炮兵连,一枚炸弹同时毁伤2 门炮为度。

火力集中 各种火力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于一定的地区或打击同一目标。是运用火力的原则之一。目的是形成火力拳头,增大单位时间的火力密度,予敌致命打击。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和主要空域、海域,协调一致地打击主要目标,支援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部队、分队的战斗行动;在与防御安危相关的重要时机集中运用火力,突然、猛烈、及时地打击威胁最大的敌人。应以火器分散为基础,主要通过火力机动,结合部分火器机动,于受敌威胁最大的方向或地段,达成火力集中的目的,以利于提高火器的生存力,弥补火器数量不足,对敌进行有效的打击。

反射火力 亦称倒打火力。射击方向指向目标背后的火力。一般与正射、侧射和斜射火力相结合,组成绵密火网。通常将火器配置在前沿前或阵地内的各种沟、壕和高地的反斜面或断崖等便于隐蔽的地点。当敌人越过火器配置地点后,突然开火,以猛烈的火力从背后、侧后对敌进行射击。设置反射火力时,需对火器和工事严密伪装,并组织其他火力对其进行可靠掩护,防敌袭击和破坏。

侧射火力 指向目标翼侧的火力。一般与正射、斜射和反射火力相结合,组成绵密火网。通常将各种火器疏散、隐蔽地配置在敌人运动方向两侧的有利地形上。当敌接近或通过时,以猛烈的火力从两侧对敌进行交叉射击。组织反坦克火力配系,通常以侧射火力为主,结合其它火力,在便于敌坦克通行的地段上构成火网。

短兵火力 从隐蔽阵地对进至近距离的敌人突然发射的火力。主要由伴随火炮、步枪、冲锋枪、机枪和手榴弹的火力组成。运用矩兵火力打击敌人,可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出敌不意,提高火力杀伤效果。通常按统一的口令和信号,或按规定的开火距离实施。当敌遭短兵火力打击,__伤亡较大,冲击受挫或溃退时,可乘势实施阵前出击或反冲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

狙击 隐蔽突然而准确地射击敌人的战斗行动。一般由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巧妙地利用地形,以特制的狙击步枪,消灭敌人的指挥、观察人员,机枪射手等重要目标。如狙击运动之敌时,可在敌运动道路两侧的隐蔽地形上,分散潜伏,当敌人的指挥官,通信、侦察人员,或队列内的人员进至有效射距时,突然开火。狙击驻止之敌时,可在敌驻地附近隐蔽地点秘密潜伏,寻机杀伤敌指挥、观察人员或击毁敌技术兵器。达到目的后,迅速转移或撤退。

打炸阻 防御作战中,以打击、炸毁、阻止相结合的战术手段,消灭进攻之敌坦克的战斗行动。是反坦克战斗的重要手段。打,即充分发扬各种反坦克武器的火力,击毁敌坦克;炸,即广泛使用防坦克地雷、炸药包、爆破筒等制式和就便器材,炸毁敌坦克;阻,即利用沟、坎、三角锥等各种障碍,限制敌坦克行动。战斗中,打炸阻要紧密结合,密切协同,以打为主,炸为辅,阻为打、炸创造条件。打的时候要发挥各种远战、近战火器,做到层层打击,越近火力越密;炸的时候要发扬孤胆作战精神,敢于靠近敌坦克,并巧妙地设置障碍,限制敌坦克机动。

占领阵地 部队进入阵地进行战斗准备的行动。也指前沿防御部队在敌冲击之前,从屯兵工事进入战斗工事的行动。要求隐蔽、迅速、掌握好时机。通常乘敌由火力准备转为火力支援之际,及时发出占领阵地的信号,一线分队逐次逐批占领前沿阵地,抢修工事,做好抗敌反冲击准备。需准确判明敌火力转移时机,不为敌火力假转移所欺骗,各种火器占领阵地,可根据火器射程、敌到达位置、战斗需要和指挥员的命令实施,做到既有利于隐蔽防护,减少敌火力杀伤,又便于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最大射击效能。占领阵地后,立即做好射击准备,加强观察,判明敌冲击兵力、冲击方向和到达位置,适时发扬火力,挫败敌人的冲击。

抗击 抵御和打击进攻之敌的作战行动。是防御一方对进攻者最直接、最普遍的反应性行动。基本要求是: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和不同时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积极顽强地抗击敌人的连续冲击,挫败其进攻。基本方法是:依托阵地和有利地形,充分发扬火力,以打、炸、阻、烧、扰等手段,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坚决扼守要点,与敌反复争夺,分割敌战斗队形,制止敌快速突进;密切协同,相互支援,广泛实施阵地内的兵力兵器机动,灵活巧妙地打击敌人;及时组织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支援坚守部队、分队战斗;与反冲击、反击、伏击等攻势行动相结合,及时恢复被敌攻占的阵地。现代防御,需建立立体抗击部署,在抗击敌地面、海上进攻的同时,随时备抗击敌人来自空中的进攻。

前沿防御战斗 在防御前沿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通常指第一梯队防御战斗,也可泛指第一线支撑点的战斗。是防御战斗的重要阶段。目的是扼守前沿阵地和要点,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制止其向防御纵深发展进攻。前沿防御战斗,通常地形有利,工事、障碍物和火力配系较完善;突破与反突破,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紧张、激烈;情况复杂多变,对尔后的战斗行动有重大影响。基本要求是:(1)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形成环形、纵深的阵地体系;(2)隐蔽、疏散地配置较强的兵力、兵器,储备充足的弹药、物资;(3)严密组织火力,构成全纵深、全方位、立体的火力配系;(4)严密防护,积极打击,抗击敌人地面和空中的火力突击;(5)依托阵地,发扬火力,力求在前沿前大量杀伤、消耗敌人;(6)扼守要点,顽强抗击,坚决制止敌人突破和扩张;(7)不失时机地实施反冲击、反击、袭击等攻势行动,歼灭突入之敌,恢复已失阵地,与敌反复争夺。未来战争,前沿防御战斗将发展为立体、全方位的战斗行动。抗击敌人首次突击和连续进攻,与敌攻击直升机作斗争,是前沿防御战斗的突出内容。

封闭突破口 封住防御阵地上被敌打开的缺口。是防御积极性的重要表现。目的是制止突入之敌继续扩张,阻止其后续梯队进入,稳定防御。通常以第二梯队或合成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为主,在航空兵、炮兵及坚守部队配合下实施。基本要求是:果断指挥,迅速机动兵力兵器,各兵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主要措施是:及时组织和指挥位于敌突破口附近的防守部队,顽强扼守现有阵地和有利地形,以各种火力杀伤、消耗突入之敌,制止敌人巩固和扩大突破口;迅速机动兵力火力,增援突破口附近部队的战斗;以直升机和障碍设置队快速设置障碍,迟滞突入之敌和阻隔后续梯队;迅速机动反坦克预备队和障碍设置队等,阻止敌坦克、步兵战车的突击;以航空兵、炮兵、防空兵和其他对空射击分队,突击突入之敌并拦阻地面和空中敌后续梯队继续突入;必要时,以反冲击、反突击消灭突入之敌,恢复防御态势。现代防御作战,制止敌利用直升机机降抢占突破口附近有利地形和要点,已成为封闭突破口的重要内容。

封闭核突击缺口 封住防御阵地上敌核突击造成的缺口。是防御作战中的重要行动。目的是制止敌人利用核突击效果迅猛突进,稳定防御态势。基本要求是:预有方案,不失时机,有条不紊地迅速行动;准确预测,沉着、果断指挥;各兵种互相配合,按协同计划或依实际情况,协调一致行动;采取前阻、后堵、两翼夹击等战术手段,坚决抗击敌人连续突击。封闭的部队,视情况可封前沿,也可封后沿。主要措施:以支援的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突击向缺口快速突进的敌坦克和装甲战车;以炮兵对接近缺口之敌行拦阻射击,对进入缺口之敌行集中射击;以防空火力打击敌直升机,制止其抢占核突击缺口附近有利地形;缺口两侧分队,依托阵地和有利地形,坚决抗击进入缺口之敌;直升机和障碍设置队,在缺口前沿和两侧快速撒布地雷;合成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抢占缺口附近有利地形和阵地,坚决制止敌人利用核突击缺口。核突击缺口不便于直接封闭时,可集中兵力扼守纵深阵地,或调整部署,在缺口两侧建立防御,阻敌向纵深突进和向两翼扩张。

封闭通路 封锁和闭合障碍区中被敌开辟的通路。是防御战斗的重要行动,抗击敌冲击的有效措施。目的是制止敌人通过通路,阻止或迟滞敌人进攻。通常由炮兵、航空兵、障碍设置队和防守部队共同组织实施。一般采用火力控制和快速设置障碍的方法封闭。主要措施是:前沿坚守分队以值班火器或少量兵力翼侧出击消灭敌工兵,击毁敌扫雷坦克和破障器材;以直升机和火箭实施机动布雷,或快速开辟反坦克壕,封住通路;依托障碍阵地阻击开辟通路之敌,及时补设障碍;以航空兵、炮兵和其它火力封锁和控制通路,打击进入通路的敌人。

反冲击 亦称反冲锋。防御战斗中对突入阵地之敌的冲击。是消灭突入之敌,改善或恢复防御态势的攻势行动,是迟滞敌人进攻,稳定防御的积极手段。通常乘敌进攻受阻、伤亡较大、孤立突出、协同失调、后续不继等有利时机,由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基本要求是:积极慎重,善择时机,严密组织,充分准备,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反冲击以短距离、小规模为宜。大规模的反冲击,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进行,昼间反冲击必须有可靠的对空掩护。反冲击时,通常采取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力求形成反冲击方向上的兵力火力优势,特别是反坦克火力的优势。敌从多个方向突入时,一般选择威胁最大,利于迅速歼灭的一路或一路中的一部实施反冲击。反冲击可从行进间,也可从占领的阵地上发起。反冲击方向通常指向突人之敌比较薄弱的翼侧和后方,地形不利或敌兵力不强时,也可从正面实施。组织时,明确反冲击兵力的编成、任务和部署;反冲击方向、展开地区和开始时间,炮兵、航空兵支援反冲击的任务和方法;各兵种部队的协同动作和保障措施。反冲击之前,集中炮乒、航空兵对突入之敌实施火力急袭,拦阻敌后续梯队,压制敌炮兵;第一梯队坚守现有阵地,制止敌人扩张;反坦克预备队和障碍设置队以火力和障碍物,打击和阻滞突入之敌,掩护和支援反冲击部队的战斗行动;防空兵以火力掩护反冲击部队的上空安全;电子对抗分队对敌主要电子设备实施干扰,破坏敌指挥和协同。反冲击部队,在各兵种的密切协同和积极支援下,对敌迅猛冲击,力争速战速决。当反冲击部队与突入之敌遭遇时,力求从行进问向敌翼侧突击,坚决将其消灭。反冲击成功后,迅速调整部署,恢复防御态势,防敌火力袭击。反冲击未成,应抢占有利地形和阵地,坚决阻击突入之敌,为再次反冲击或上级反冲击创造条件。反冲击部队撤回时,需组织火力掩护。现代条件下,有的国家军队主张利用核突击效果实施反冲击,有的认为防御部队有时可由反冲击直接转入进攻。

反冲击展开地区 反冲击部队展开成战斗队形的地区。是防御阵地体系的组成部分。通常根据预定反冲击方向,选择在敌人可能突入的地区附近,便于隐蔽占领、展开和突然发起攻击的位置上。战斗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选择在有阵地或有利地形作依托,便于向敌侧后攻击的地区;还可利用既设的斜切阵地或中间阵地。选定的反冲击展开地区要有利于反冲击部队与坚守部队、诸预备队的协同,并构筑必要的进出道路和工事。

反冲击方向 反冲击部队由展开地区向突入之敌实施攻击的方向。反冲击力求实施有重点的多方向攻击,其主要攻击方向通常沿便于隐蔽接敌的地形,指向突入之敌比较薄弱的翼侧和后方。地形不便于反冲击部队前出至敌人翼侧实施攻击,或敌已遭受严重损失时,反冲击方向也可指向敌正面;反冲击距离很近或居高临下、地形有利时,还可从正面对敌战斗队形的一翼实施主要攻击,楔入后顺势卷击,消灭敌人。

反击 对攻占防御阵地暂取守势之敌的攻击。也可泛指防御军队对进攻之敌实施的主动进攻。是积极防御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消灭突入之敌,恢复防御阵地。通常乘敌立足未稳,利用黄昏、夜间或不良天气,以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当不宜以兵力反击时,可组织火力反击。选择反击目标不宜过多过大。通常根据被敌占领阵地的战术价值、敌转入防御的兵力、时间和地形等情况,选择威胁较大,且伤亡较重,防御配系不完善,孤立突出之敌实施反击。反击通常采取多路而有重点的部署,形成兵力、火力优势,不反则已,反则必得,力争奇袭,准备强攻。当敌攻占防御阵地后,即以火力杀伤、疲惫敌人,制止其构筑工事,设置障碍,限制敌人行动,破坏其有组织的防御,为反击创造有利条件。组织计划时,明确反击的兵力编成、任务和部署;反击目标、接敌路线和展开地区;炮兵、航空兵支援的方法;各兵种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和保障措施;反击开始时间和信号。以强攻实施反击时,一般先行火力急袭或火力准备,反击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大胆穿插分割,__速战速决,各个歼敌。反击成功后,及时调整部署,利用既得阵地重新组织防御。条件有利时,可乘胜扩大战果,恢复其他阵地。

出击 亦称阵前出击。在阵地前对进攻受挫之敌或准备进攻之敌主动进行的攻击行动。目的是大量杀伤敌人,乘胜扩大战果或打乱其部署,破坏敌人进攻准备。通常乘敌进攻受阻、受挫、队形混乱、开始溃退等有利时机,由坚守前沿阵地的第一梯队部分兵力实施。出击通常以小规模兵力实施,较大规模的兵力脱离阵地对准备进攻之敌出击必须审慎从事。当时机有利,需全线出击时,应严密组织。基本要求是:查明情况,迅速准备;充分利用夜暗、不良天气和有利地形,在火力或烟幕掩护下隐蔽接敌;实施短促而猛烈的火力急袭,突然发起攻击,速战速决;依托阵地,出击距离不宜过远,得手后,迅速撤回;前沿坚守分队以积极行动相配合,必要时组织佯动,迷惑敌人;采取防范措施,严防敌人乘我出击,阵地上防守兵力不足之机乘虚而入。

恢复阵地 夺回已失的阵地。目的是恢复或改善防御态势,争取主动。恢复阵地,需要经过顽强的争夺,有时还能得到上级的支援和加强。通过反冲击、反击等攻势行动达成。恢复阵地后,要指定必要的兵力防守,迅速抢修工事,补设障碍,组织火力配系,恢复或建立新的协同,做好抗击敌人再次攻击的准备。

突围 突出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目的是摆脱被动、争取主动,保存力量,以利再战。分秘密突围和强行突围。条件许可,也可乘直升机突围。突围通常在无援的情况下进行,一般根据上级命令组织实施,独立遂行任务或与上级失去联系时,根据上级意图自行决定。基本要求是:(1)果断定下突围决心。力求在敌人尚未形成紧密合围,冲击之敌被击退时,利用夜暗、不良天气出敌不意地实施。(2)正确选择主要突围方向。力求选在敌兵力薄弱,或敌人意料不到的,便于同接应部队或友邻部队迅速会合的地方。(3)正确部署突围兵力。根据各部队伤亡、损失情况,统一进行编组。通常以主力编成突击部队,一部兵力编成掩护部队,并掌握必要兵力的预备队。(4)秘密迅速准备。明确规定各部队的任务、突围方向、路线、时间、顺序和方法,周密组织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尽快作好突围准备。(5)采取适当轻装措施。调剂和节约使用粮食、弹药、油料和器材,妥善处理重要物资,及时运送和安置伤病员。强行突围时,通常在主要突围方向,对敌实施突然、猛烈的火力准备或火力急袭;突围部队集中兵力勇猛冲击,迅速打开突破口并向两翼扩张,控制要点,积极争取接应部队支援,制止敌封闭突破口,保障主力突出敌人包围圈。次要方向的部队,以积极的行动箝制、迷惑和拖住敌人。掩护部队,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坚决制止敌压缩包围圈,阻止敌尾追,掩护主力迅速摆脱敌人。后勤机关、分队随主力行动。秘密突围时,一般不进行火力准备,各部队隐蔽行动,利用敌部署间隙突围,也可抵近敌人后突然冲击,打开通道,突出包围。秘密突围的同时,须做好强行突围的准备。突围中,严格纪律,避免各自行动,发生混乱,保证部队有组织、有秩序地突出敌人包围圈。突围后,各部队隐蔽进至指定地域集结,清查人员、装备,休整补充,做好执行新任务的准备。随着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增多,未来作战中秘密突围将更困难,组织实施突围,将更加注重火力、机动力和突击力的发挥。有的国家军队主张利用核突击效果突围。

退出战斗 亦称撤出战斗。进行战斗的部队与敌人脱离接触的行动。通常在达成预定作战目的、继续战斗已无必要、战场情况发生变化、以及需要收缩或转用兵力至更有利的地区时,根据上级命令进行。退出战斗在古代战争中一般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进行,有时,还以疑兵迟滞敌人或设伏兵伏击敌人。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退出战斗的手段增多,距离也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退出战斗的距离分别为68 810 公里。战后,随着火器射程的增加,距离更远。退出战斗要周密计划,严格掌握部队,注意保密,尽量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在可靠的掩护下,出敌不意地实施。有时,还可以火力袭击敌人,或派出小分队,在敌侧后佯动、袭扰迷惑敌人。组织退出战斗,要给各部队规定退出顺序、路线、集合地区;指定警戒掩护部队的组成、任务及其行动方法;各军兵种部队的协同动作、对空防御的组织等。退出战斗的顺序通常按伤病员、物资、后方机关、主力部队、掩护部队进行。主力部队可采取多路同时撤出,通过集合地区后转为退却或行军。掩护部队在规定时间内,坚守阵地,严密监视,钳制敌人,完成任务后,按计划归建。昼间退出战斗时,可对敌进行突然猛烈的火力袭击,顿挫敌人后,出其不意地突然摆脱敌人。

退却 亦称撤退。军队放弃所占领的阵地或地区向后转移的行动。是防御中的一种机动样式。目的是保存力量,争取主动,待机歼敌。在古代,退却常在夜间秘密进行,以伏击手段,拦阻歼灭追击之敌。火药出现后,退却一方还利用各种爆破器材,破坏道路、桥梁,迟滞敌方追击。退却要经上级批准后实施,当独立遂行战斗任务或与上级失去联系时,则根据上级意图自行确定。在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退却从退出战斗开始。现代条件下的退却通常会受到敌人空中或地面火力、兵力的拦截或追击。要坚定沉着,保持高昂士气,周密组织计划,隐蔽完成准备,正确选定退却方向、路线和终点,建立强有力的掩护分队,利用夜暗或不良天候,秘密迅速地摆脱敌人,按时到达指定地区。组织退却要根据敌情、地形和道路情况,及时定下决心和下达命令,明确当前敌情,退却的目的、任务,友邻的行动;各部队开始退却的时间、退却的路线、顺序,通过调整地区和到达终点的时间;掩护部队的编成、配置、任务、撤退的时间及方法;进行破坏作业的时间和要求;对敌核、化学武器的防护,对空掩护和反机降措施,通信联络、电子对抗、警备调整勤务的组织、伤员、物资的处理方法等。并派出强有力的掩护部队,预先占领退却路线上的重要地区。对退却必经的桥梁、渡口、隘路、交通枢纽,要指定防空兵器占领阵地,掩护撤退部队通过。对敌可能实施超越追击的地区,事先控制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部署兵力进行牵制和伏击,挫败敌人追击。

退却方向 由所占领的阵地或地区向退却终点转移的方向。退却方向,根据敌情、地形、道路等情况,可选择一个或数个,选择数个时应有一个是主要的。为迷惑敌人还可选择佯动退却方向,掩护主力退却。主要退却方向要选择在有良好道路,地形隐蔽,便于迅速到达目的地,不利于敌机械化部队行动,并能避开敌人优势兵力突击的方向上。

退却路线 退却起点至终点的途径。通常由上级指定,有时根据规定的退却方向和终点自行确定。退却路线,根据敌情、道路数量和通行条件等情况,可选择一条或数条,选择数条时应有一条是主要的。主要退却路线应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或便于车辆越野机动的地形。徒步退却时也可选择地形复杂的路线。基本要求是:力求选在出敌不意,能迅速隐蔽地摆脱敌人,有__利于迟滞、抗击敌人追击和空中截击,能按时到达终点的路线。

退却终点 退却终止的地区。一般是在预定歼敌的战场附近,或有利于组织新的防御的地区,或便于休整待机的地区。通常根据尔后任务和敌人追击能力以及己方后卫能迟滞敌人的时间确定,在下达退却命令时明确。当独立遂行任务时或与上级失去联系时,则根据上级作战意图和战场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内线作战时,退却终点可以选在根据地中部、前部或后部。主要根据是要有优良的阵地、优良的人民条件,能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等。

求心退却 位于各个方向上的部队向同一地区进行的退却。是退却的一种样式。目的是集中和保存兵力,形成有利的态势,待机破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敌人大举进攻时,就实行求心退却,退却的终点往往选在根据地中部。通过这种退却,把全部部队集中起来,在恰当的时机,给敌以沉重打击。

半渡击 趁敌渡江河湖海进到中途水域时予以打击的战斗行动。是江河湖海防御战斗中歼灭敌人的有效战法。在古代,原意是指侍进攻之敌一部已渡江河,余部尚在航渡时予以的打击。随着航渡器材的改进,火器的发展,射程的增远,半渡击的原意有了发展,改指渡江河湖海进攻之敌,进到中途水域时予以的打击。由于敌在水际,目标暴露,队形密集,弱点较多,且遭预设水中障碍物的阻滞,是火力突击的有利时机。可组织由远而近的火力突击,大量击毁击沉敌舰船,打乱其队形,杀伤、消耗其有生力量,迟滞其行动。

背水击 趁敌背水时予以打击的战斗行动。是海岸防御战斗中歼灭敌人的有效战法。由于敌人抢滩上陆或机降刚着陆,处于兵力分散、背水攻坚,正是歼敌的有利时机。可组织各种火力消灭敌上陆工具,杀伤其登陆兵,或组织小分队在火力支援下实施反冲击,歼灭上陆和着陆之敌,粉碎敌人登陆进攻。

防卫 与防御同义。多用于表述军民共同坚守和保卫城镇时的作战行动。如城市防卫等。目的是杀伤消耗敌人,扼守城市,辅助进攻或为转入进攻创造条件。担任防卫任务时,要树立独立作战、长期坚守的思想,充分利用防守的有利条件,迅速、周密地做好准备;重点设防,重点守备;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器材,防守主要地区;统一组织力量,建立军、警、民一体防御;加强反空袭、反空降、反破坏作战;严密组织防守,顽强抗击敌人的连续攻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

防守 与防御同义。指控制、守卫某一具体地区、地段或目标时的行动。担负防守任务时,要展开兵力,提高戒备,构筑工事,设置障碍,按上级的意图,在规定的时间内,守住地区、地段或目标。当敌人进犯时,积极抗击敌人的连续突击,力求将其歼灭或击溃,或迫使其撤退。

扼守 把守险要的地方。如扼守要点、扼守隘路、山垭口等。担任扼守任务时,要明确敌情、任务,扼守的时间、方法,与友邻的关系和协同方法;利用地形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组织火力,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必要时,可利用隘路、山垭口,构筑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设置火袋。战斗中,依托阵地和险要地形,充分发扬火力,以打、炸、阻、烧、反等手段,大量杀伤敌人,与敌反复争夺,粉碎敌人的进攻。

退守 放弃原防守地区至新的地区防守。通常在处于不利地位或为牵制、消耗、迟滞敌人时实施。退守比较被动,一般从撤退或退出战斗开始,__部队容易引起混乱。指挥员要周密地组织计划,迅速完成准备,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坚定部队情绪。退守时,要正确地选择退却的时机、路线,组织可靠的掩护,力争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迅速地摆脱敌人,有秩序地到达新的地区组织防御。

守卫 对固定设施、目标或特定地区的守护保卫。如守卫边防线、守卫铁路桥等。担负守卫时,要提高警惕,保持戒备,无论发生何种情况,不得擅离职守,并随时准备与袭击、破坏的敌人作斗争。当遭受袭击时,要按规定的信号立即向上级报告,并以坚决的行动进行抵抗,直至完成任务。

守备 驻守军事要地的行动。如驻守城市、岛屿、要塞、后方基地、交通枢纽等。通常由守备部队担任。基本要求是:周密计划,充分准备,制定完善的作战方案;贯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建立有重点的防御部署;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组织火力配系,构成有重点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实行军警民联防,充分发挥各种防御力量的整体威力;加强反空袭、反空降、反破坏作战,落实各种防护、保障措施,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随时准备挫败敌人的进攻。

警卫 用武装力量对人员、重要机构或设施等进行的警戒保卫。目的是防敌侦察、破坏和突然袭击。由若干战士或分队担任,可实施公开警卫或秘密警卫。通常要明确敌情、任务、各种情况下的行动方案,换班的方式,以及通信联络的方法等。必要时还要修筑工事,设置障碍,规定警戒线等。执行警卫任务的兵力,要保持高度警惕,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发现情况,按规定的方案处置。

警备 军队对守备地实行的警卫和防守。主要用于城市,任务是实行警卫,维护军容风纪,协同地方维持治安、交通,保卫驻守地区的安全等。担负这一任务的部队,称警备部队或守备部队,设立的军事组织称警备区。战争中,担任警备的部队,与防御部队共同组织城市防卫作战,抗击敌人的进攻。

设防 在一定地区构筑工事、部署兵力组织防御的作战行动。通常根据作战任务和目的,针对敌人的情况,选择有利的地形组织实施。设防时要体现作战方针和战术原则,基本要求是:坚持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形成纵深、疏散、有重点的兵力部署,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设置多种类的障碍物,构成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的防区式的纵深、环形的阵地体系;严密组织各种火力,组成纵深、立体的火力配系;储备充足的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对各种防御设施实施严密伪装。战斗中,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对设防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卫戍 对首都的警备和守卫。担负这一任务的部队称卫戍部队,设立的军事组织称卫戍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负责北京地区的警卫、守备任务,开展民兵、兵役、动员工作,维护所在地区的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持社会治安。

五、战斗指挥

司令部 亦称参谋部。军事组织指挥机关。设立在团或相当于团以上的部队,在本级党委和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上级司令部的指导。合成军队司令部一般设有作战、军训、侦察、通信、机要、军务、管理以及兵种业务部门。直接首长是参谋长。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和熟悉敌我双方的情况;根据首长的意图和指示,计划、组织战备工作,计划、指挥部队的作战行动,保障首长定下正确决心和实现其决心;组织实施军事训练、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分配和兵员动员工作;组织抢险救灾和支援经济建设;对政治、后勤、技术部门的军事工作进行指导。古代作战通常由国王或将帅直接指挥,没有专门的组织指挥机关,仅有少数谋士、军师、幕僚协助指挥。至17 世纪初,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兵种增多,战争规模扩大,军队指挥日趋复杂,欧洲有些国家军队开始建立专门的指挥机关。19 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在团以上部队设立了司令部。20 世纪以后,各国军队在团或营以上部队普遍设立了司令部,分为合成军队司令部,军种、兵种司令部和专业兵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机关,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师或旅以上部队就建有各级司令部,负责参谋、副官、军医、军需、军法工作。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成能担负起以作战、侦察、通信、机要为主的参谋业务工作和管理等其他业务工作。解放战争以来,增设了军训、军务、动员、装备部门及各兵种专业技术部门,司令部建设渐趋完备和正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遵循毛泽东同志关于“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非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可”的指示,建立健全了总参谋部、各军兵种司令部和各级部队司令部,选调了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司令机关,在党委、首长的领导下,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成为组织战备和指挥作战的中枢,与政治、后勤等机关部门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建立了严密的工作制度,总结出科学的工作方法,注重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完成作战、训练、战备、整编、管理教育、民兵建设等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战争突然性增大,战场广阔,参战军兵种多,情况变化急剧,要求司令部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复杂的组织指挥工作。司令部要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使之成为具有头脑作用的、反应快、效能高、能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机关。

司令部工作 军队指挥机关对部队作战、训练、管理等行动的领导组织活动。主要有:调查研究和熟悉敌我双方的情况,计划、组织战备工作,计划、指挥部队的作战行动,保障首长定下正确决心和实现其决心。基本内容:(1)组织侦察和搜集、研究敌情以及战区的地形、气象、水文和政治、经济等情况,为首长定下决心准备资料,并提出建议报告;(2)拟制作战计划及协同动作计划,兵员动员和部队扩编计划,各种作战保障计划;(3)传达首长的命令和指示,检查部队执行情况;(4)组织部队机动,调整部署,督促帮助部队按时完成作战准备;(5)组织建立警报、报知系统,组织可靠的通信联络,实施隐蔽指挥,组织电子对抗斗争;(6)组织开设指挥所和观察所;(7)掌握战场情况变化,及时向首长和上级司令部报告,通报部队和友邻,_提出新的建议,组织新的协同,保障不间断的指挥;(8)组织战场准备,指导装备、物资储备;(9)计划、组织部队武器装备的分配管理和技术革新工作;(10)组织实施战备教育和军事训练,贯彻各项战备制度;(11)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兵员动员和民兵军事训练;(12)组织开展军事科学研究;(13)组织行政管理,贯彻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14)组织抢险救灾和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15)拟制各种军用文书。司令部工作由参谋长组织实施,在组织作战和军事行政工作方面,根据首长的意图和指示,可以首长的名义向部队下达命令、指示,也可以司令部或自己的名义向部队发指示和通知、通报。司令部对政治部(处)、后勤部(处)的军事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并指导后勤保障工作。上级司令部指导下级司令部工作,合成军队司令部指导配属作战的军种、兵种部队司令部的工作。主要工作制度有:值班、计划、会议、请示、报告、汇报、检查、总结、统计、考核、资料档案和保密制度等。主要方法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况;根据首长的意图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抓重点,抓典型,通过总结评比推动工作。司令部的工作作风,要积极主动、密切配合,迅速准确、严密细致,顽强机智、多谋善断,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工作,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期锻炼和考验,健全了组织机构,积累了丰富的战备、组织指挥作战和平时工作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建立了各种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时期司令部工作,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方针,在党委和首长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敌我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趋利避害,探索出现代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诸军兵种合同作战方法和组织指挥方法,以适应现代条件下指挥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需要。

战斗指挥 部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是指挥员使用兵力、运用战术从事战斗的一种特殊的组织领导活动。任务是:及时查明情况,正确使用兵力火力,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战斗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基本内容是:根据战斗企图、受领的任务和敌情,定下决心,制定战斗计划,部署兵力,组织火力和各种保障,规定作战方法,掌握处置情况等。战斗指挥,必须统一集中,照顾全局,掌握关节。基本要求是:坚定、迅速、灵活、隐蔽和不间断,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指挥方式,有集中指挥、分散指挥、按级指挥、越级指挥。指挥系统,由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指挥对象、指挥手段构成。为便于实施指挥,团以上各级通常应建立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和后勤指挥所,必要时建立前进指挥所,并在主要方向上建立观察所;有的还要建立技术保障指挥所或指挥观察所。指挥员要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现代战争特点和规律,熟悉敌我双方武器及技术装备性能,精通合同战斗和诸军兵种使用原则,意志坚强,反应灵敏;在上级总的作战意图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分析判断情况,适时定下正确决心,巧妙使用兵力兵器,灵活运用战术,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战斗指挥的一般原则是:知彼知已,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定下决心,周密组织计划;统筹全局,抓住关键;集中统一指挥,积极机断行事;坚定、迅速、不间断地指挥;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灵活使用兵力,巧妙运用战法;周密组织协同,全面实施保障;力求有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提高指挥效率。现代条件下的作战,对战斗指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战节奏加快,战场信息量大,战斗准备时间短促,战斗指挥必须有很高的时效性;参战的军兵种和专业部队增多,协同动作复杂,对战斗指挥的协调性、周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斗的独立性增大,战斗指挥必须具有根高的灵活性;战斗将在广阔的空间昼夜持续进行,对战斗指挥的连续性要求更高;指挥机构面临的威胁空前增大,保障指挥的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战场环境给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指挥员必须具有坚定、沉着、临危不惧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挥。

报挥机关 按照军队编制由若干职能部门组成的军事组织指挥机构。合成战术兵团、部队司令部是本级指挥员的军事组织指挥机关,主要任务是:计划、组织指挥所属部队的作战行动,保障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和圆满实现其决心。平时,做好各项战备工作,保持高度的战备水平,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随时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战时,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预见情况可能的发展变化,迅速、准确、周密地计划组织战斗,组织部队完成战斗准备,抓住战斗的重要关节,适时提出建议,迅速地组织部队协调一致地行动。在组织战备和组织指挥作战中,应与各部门建立密切的关系,并对各部门的军事行政工作实施指导、督促和检查,以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在政治工作方面,要接受政治机关的指导。在后勤工作方面,应主动、适时地向后勤机关了解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能力情况。

指挥工具 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行动实施指挥的各种器材和技术设备的总称。是沟通指挥者与指挥对象之间联系的媒介。主要有:信息(情报)收集器材,包括雷达、电视设备,辐射侦察、气象仪器,观察、侦察、测向、声测器材等;通信装备,包括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线电通信设备、光电通信设备、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工具等;信息(情报)处理和战术计算器材,包括各种简便计算工具、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以及为指挥服务的应用软件等;信息显示设备;文书拟制和复制器材,指挥车辆、指挥飞机、舰艇等。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作战指挥中,要注意发挥各种指挥工具的特长,多种手段并用,以保障战斗指挥的迅速、灵活、隐蔽和不间断。

指挥手段 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行动实施指挥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当面直接指挥,委派专人传令指挥,使用指挥工具和简易信号通信工具指挥,以及以军用文书指挥等。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通过运用各种指挥手段,对指挥对象施行有目的的影响,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指挥手段随着科学技术和战争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和发展。冷兵器时期,国王或将帅亲临战场,在战阵内直接指挥或派传令官进行指挥,主要用鸣金、吹角、击鼓、挥旗、张灯、点火等音响和目视信号,或以指挥文书等指挥手段调兵遣将,指挥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线电通信和部分无线电通信成为指挥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的广泛使用,更好地保障了军队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发射各种军事应用卫星,提高传递处理情报的速度和能力,不断提高指挥效能,保障不间断指挥。

指挥原则 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部队实施作战指挥必须遵循的准则。根据作战规律、作战思想、作战理论制定。主要内容有:知彼知己,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定下决心,周密组织计划;统筹全局,抓住关键;集中统一指挥,积极机断行事;坚定、迅速、不间断地指挥;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灵活使用兵力,巧妙运用战法;周密组织协同,全面实施保障;力求有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提高指挥效率。指挥原则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原则是在建军初期形成,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的,并且经受了长期的实践检验。这些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员的军事论著中,并在我军有关的条令、条例和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指挥关系 指挥员对归属其指挥的部队所构成的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目的是明确职责,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指挥关系依据建制序列和作战需要由上级确定。指挥员是所属部队战斗行动的决策者,对战斗的结局负有直接责任。要在本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大胆,勇于负责地组织和指挥战斗。一切有关战斗行动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组织研究,制定方案;对紧急情况,要临机果断处置。被指挥者是指挥活动的基础,指挥者的意图、决心通过被指挥者的行动来落实,他们的活动直接影响指挥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被指挥者的战斗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实施。

集中指挥 部队集中行动时的统一指挥。通常依照隶属关系实施。集中的程度依照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建制部队共同遂行任务时,由指定的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统一实施指挥。集中指挥,有利于保持战斗行动的全局上的协调一致,保证作战意图和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行集中指挥,必须详细规定任务,明确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有关协同动作事项,规定时限,并有统一的计划和保障,加强对部队行动的控制、协调。参加集中行动的各兵种或配属 加强部队都要坚决执行命令,严格遵守纪律,准确遵守时间,按统一目的、统一计划、统一时间行动,坚决完成任务。在集中指挥过程中,如果对上级的指示持有不同意见,可根据实际情况,当前的敌我态势,积极地提出建议。当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在指挥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要根据总的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勇于负责,临机果断地处置,事后向上级报告,集中指挥是现代合同战斗的基本指挥方式,它能将所属的兵力兵器全部统一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协调一致地达成战斗目的。但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下级指挥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分散指挥 亦称分割指挥。部队分散行动时指挥员在上级总的意图下独立实施的指挥。通常上级只规定任务,下达原则性的指示,不规定行动的细节。下级指挥员根据受领的任务和当时情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独立自主地指挥部队完成任务。实施分散指挥,有利于发挥下级指挥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增强其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指挥员能独立自主地处置情况,可简化指挥程序,减少指挥内容,给下级留出较多的时间。实施分散指挥,要规定明确的职权范围,下级不得超越上级规定的界限,超出界限时要请示上级解决;各级指挥员都要有胜任本级指挥的素质,在一般情况下,要熟悉上两级的作战意图和上一级的行动方案,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按级指挥 依照录属关系逐级实施的指挥。上一级指挥下一级,一级指挥一级。是常用的一种指挥方式。通常在上级的编成内,在同一时间里各级执行同一项作战任务时采用。实施按级指挥,要求指挥员正确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对下指挥要防止越过直属下级,对上请示报告要防止越过直属上级,以免破坏正常的指挥层次。各级指挥员要各负其责,迅速、全面、准确地完成本职任务,保证整个战斗指挥活动畅通无阻。按级指挥方式,符合现代军事控制论的合理的跨度与递阶结构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利于指挥效率的有效发挥。其弊端是,当某一级指挥层次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时,将降低整体指挥效能和质量,甚至对部属可能出现某些暂时的失控现象。

越级指挥 对下超越一级或数级实施的指挥。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和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不便实施按级指挥时采用。越级指挥时,上级指挥员要将自己的指示、意图及时通报被超越的指挥员;被越级指挥的指挥员在可能情况下,要向直接上级报告越级受领的任务和执行情况。实施越级指挥,可减少当时条件下不必要的指挥层次,提高指挥效率。但是,由于打破了正常的指挥关系,使被越过的指挥员的工作量相对减少,而实施越级指挥的指挥员的负荷量将相应增加,若对被越级指挥对象的情况不熟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实施越级指挥的指挥员,要向被指挥对象明确自己的身份或代号,情况允许时要说明越级指挥的原因。下一级指挥员在得知其上一级指挥员已越级指挥时,要维护其指挥,通常情况下不得擅自更改或阻止,只有在上级越级指挥十分错误,将对全局造成重大损失时,才可令部属中止执行其指挥。被越级指挥的人员,应熟悉上级指挥员的特性,对熟悉的指挥员的命令、指示,应主动、坚决执行;对不熟悉的指挥员,应询问何职、何级、何姓名或何代号,以防止战场上出现意外情况和防敌施用诡计。

靠前指挥 指挥位置较通常情况靠近作战部队实施的指挥。通常在攻坚战、夜战、反空降、遭遇战时采用。在以往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挥员经常采用此种指挥方式,作为集中指挥或分散指挥的一种辅助手段。靠前指挥能减少指挥信息传递的环节,及时了解战场情况,面对面地实施指挥。但不便掌握作战全局情况。在远战火力高度发展和指挥器材日趋现代化的今天,不宜过分强调靠前指挥。

加强指挥 上级指挥员到下属部队协助下级指挥员实施指挥。通常在下属部队执行主要任务或独立执行任务时采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采用的指挥方法。如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的同登、谅山战斗,军指挥员到师、师指挥员到团、团指挥员到营、逐级向下加强指挥:对歼灭越军起了重要作用。加强指挥对充分发挥下级指挥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有一定影响。上级指挥员要充分发挥下级指挥员的积极性,防止包办代替。

接替指挥 在指挥员和指挥所变换时,交接作战指挥任务的活动。通常在部队换班、指挥所转移和基本指挥所失去指挥效能转到预备指挥所指挥时采用。开始交接时,一般由交方继续指挥;交接基本完毕,由接方实施指挥。接替指挥要严密组织,认真交接,迅速接替,保证不中断对部队的指挥。交接时,特别要将任务、敌情变化和战斗发展情况交待清楚,以确保接替指挥的顺利实施。

隐蔽指挥 使用暗语实施指挥。通常将指挥文书按密语、密码变换成暗语,或用密化的通信文书进行指挥。是通信保密的基本措施。要求统一组织,__严格实施,以确保作战指挥迅速、准确和稳定。各级司令部在实施隐蔽指挥时,要适当掌握明密界限,隐蔽重点,不要包罗万象;要熟练地使用隐蔽指挥文书和通信工具,缩短查译时间,加快传递速度;拟制隐蔽指挥文书要做到简要、肯定、便于使用和保密;要保持通信联络畅通,确保各级首长对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

命令式指挥 亦称集权式指挥。对部队行动统一控制的指挥,具有集中统一的特征。通常是依照隶属关系、由指挥员直接掌握和控制,实施指挥。当不同建制的部队共同遂行任务时,由上级明确指挥关系并指定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实施统一指挥。运用命令式指挥方式时,上级给下级不仅明确任务,而且还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上级指挥员有权改变战斗部署、任务、行动的时机和方向,下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在战斗过程中,上级指挥员有权干预和修正下级指挥员的决心和计划。下级指挥员在组织与实施指挥中,必须依据上级的意图和任务来规范自己的行动。

委托式指挥 亦称训令式、指导式指挥。在上级概略确定基本任务的基础上,由下级指挥员独立自主地计划和指挥本级的行动。是一种指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下级指挥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现代战斗独立性大,情况变化急剧的条件下,在很多场合和时机仍需采用。采用委托式指挥时,应给下级明确规定任务和有关协同事项,使他们理解上级的意图,并给他们严格规定指挥权限,防止放任自流,失去控制。

坦克兵战斗指挥 坦克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战斗行动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指挥程序及要求同合成军队战斗指挥。坦克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是在第一线直接与步兵协同作战的兵种,要树立合同作战的思想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战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协同一致地歼灭敌人。当坦克兵配属给步兵时,以步兵为主,由步兵指挥员组织实施;步兵配属给坦克兵时,以坦克兵为主,由坦克兵指挥员组织实施。

人防指挥 对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的组织领导活动。由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指挥机构组织实施。成员由政府、军队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人组成。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下设工作机构,承办日常工作。人民防空同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共同组成国家防空体系,是现代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指挥的任务是:平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防空知识教育,组织修建各类防护工程,建立通信警报系统,组织和训练防空专业队伍,制定人员、物资的疏散计划,协助有关部门控制城市规模和调整工业布局。战时对敌空袭迅速作出反应,负责组织指挥城镇人民进行反空袭斗争,按计划进行疏散隐蔽和消除空袭后果。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军队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实施指挥的“人一机”系统。它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把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统一体系。是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的技术基础。其结构是按军队体制、作战编成和指挥配系构成。上下逐级展开,左右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组织指挥灵活,便于协同动作,适应性强的特点。按军种可分成,陆军自动化指挥系统、海军自动化指挥系统、空军自动化指挥系统;按用途可分成,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自动化情报系统、自动化通信系统、自动化武器控制系统、自动化防空系统和自动化后勤系统等。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一般由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显示、决策监控和执行等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具其特定功能。它们有机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设备包括硬设备和软设备两部分。硬设备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通过通信网络与各种终端设备相联接组成的自动化机器系统。软设备是指保障自动化指挥系统正常工作并完成其特定功能的各种程序的总称,又称计算机软件。通常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指保障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转、操作、管理的全套程序。应用软件,指针对其某种特定需要所编制的程序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软件的日趋完善,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抗毁性、保密性、抗干扰性、灵活性和互通性将不断提高,系统功能将不断增强。

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野战条件下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控制的“人一机”系统。通常在集团军以下指挥机关中设置,属战场级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层次。有的国家军队称为战术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它把战场侦察、野战防空、火力支援、电子战和战场勤务保障以及作战部队有机地连接起来,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进行分析处理,帮助指挥员优选作战方案,综合使用战场上的各种部队和武器系统,把握有利时机,夺取战斗的胜利。野战自动化指挥系统使用的技术器材和设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还包括各种工具器材,主要有:信息(情报)收集器材,通信器材,信息处理和战术计算器材,信息显示设备,文书拟制和复制器材,指挥车辆等。为适应野战条件下组织指挥战斗的要求,野战自动化指挥系统要与野战指挥机构的组织指挥关系、编成相适应,具有可靠性和较强的生存能力,适应指挥所位置经常变换的特点,能在频繁的转移中实施不间断的指挥与控制,有适合战术需要的应用软件。

指挥所 指挥作战的机构和场所。组织开设指挥所,主要是使指挥员、指挥机关和保障分队以及各种指挥通信设备,按照作战指挥的需要进行编组和配置,设置安全的工作场所,从而保证对部队实施稳定的不间断的指挥。团以上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时,通常建立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和后方指挥所,并在主要方向上建立观察所。必要时,还可建立前进指挥所。营、连分队只设指挥观察所。指挥所由指挥员、机关人员、加强的军兵种指挥员或其代表组成,配备必要的通信、警卫、防空、工兵、防化等分队。可设在地面或地下,也可设在车辆、飞机、舰艇上。指挥所的配置地域,要便于指挥主要方向战斗,便于展开工作和机动,便于疏散、隐蔽和伪装,并采取屏蔽措施,确保指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战斗中,要适时转移指挥所,转移时,要交替进行,确保不间断的指挥。

基本指挥所 指挥作战的主要机构和场所。是实施指挥的中心。通常由正职指挥员、参谋长和司令部有关部门的成员,政治、后勤机关和各军兵种的有关人员组成,配备有必要的通信、警卫、防空、工兵、防化等分队。基本指挥所选择在便于指挥、地形隐蔽的位置。开设的时间和地点,通常由上级确定。进攻时通常靠近主攻方向的第一梯队,防御时配置在第二梯队防御地域内或其附近。为保障安全和指挥的稳定,要严密组织防卫。基本指挥所的转移,进攻时要报告上级,防御时必须经上级批准,并通报下级和友邻。有的国家军队将正职指挥员率少数必要人员组成的师以下指挥所称为战术指挥所,对部队实施作战指挥;由参谋长率司令部大部分人员组成的指挥所称为基本指挥所,是协调、情报和通信中心,一般配置在本级支援地域内或附近。

预备指挥所 为接替基本指挥所指挥而预先设置的备用的指挥所。通常由副职指挥员率必要的参谋、政工、后勤人员组成,并配备必要的勤务保障分队。与基本指挥所同时展开,在基本指挥所转移或遭到破坏时,接替基本指挥所的指挥。开设的时间和地点,由指挥员确定,位置通常选在基本指挥所的侧方或后方。为保障安全和指挥稳定,要预先构筑必要的工事,并严密组织防卫。转移时,与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交替进行。

前进指挥所 亦称前方指挥所、辅助指挥所。较基本指挥所靠近第一梯队开设的指挥所。为加强主要作战方向的指挥必要时建立的。选择在便于观察和指挥、地形隐蔽与便于防护的位置。通常要构筑工事,组织必要的警戒。通常由副职指挥员率少数参谋人员和通信、警卫和勤务保障分队组成,辅助基本指挥所实施指挥。正职指挥员有时亦进入前进指挥所实施指挥。

指挥观察所 分队指挥员指挥战斗和观察战场的场所。通常步兵分队、炮兵分队都建立。由主要指挥员和观察通信人员组成。多配置在掩蔽工事内或指挥车上。位置要便于观察指挥战斗,便于隐蔽、伪装和机动。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指挥观察所的配置位置,进攻战斗时在主攻连之后,防御战斗时在第二梯队连阵地内。

炮兵指挥所 炮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指挥的机构和场所。通常分为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后方指挥所和临时指挥所。基本指挥所是指挥中心,对参战的所属部队实施直接指挥。预备指挥所是备用的指挥所,与基本指挥所同时展开,按全面指挥部队的要求预先构通备用指挥网络,正常情况下,采取守听的方法掌握情况,当基本指挥所不能工作时,及时接替其指挥。前进指挥所是为加强主要方向的指挥而靠前开设的。后方指挥所主要担负后方指挥,在作战地域内的后方开设。临时指挥所是为对临时轻便炮兵群或临时占领发射阵地的炮兵实施指挥而开设的指挥所。炮兵指挥所的开设要便于指挥,便于协同,便于机动,便于隐蔽。

防空兵指挥所 防空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指挥的机构和场所。团、群通常建立基本指挥所和预备指挥所。设在所属部队的战斗队形中心或附近,敌机主要攻击方向的翼侧,便于指挥和隐蔽的位置。开设时间、地点多由上级确定,也可根据敌情威胁程度自行开设。要求建立指挥所观察网,进行圆周、多层、有重点的对空观察;建立顺畅、可靠的指挥通信和情报报知通信;构筑掩蔽工事,严密组织伪装,确保指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任务是区分所属部队的防空战斗任务,合理部署防空兵力火力,适时协调防空战斗行动,歼灭来犯的敌空袭兵器。

人防指挥所 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的机构和场所。由当地政府、军事部门和人民防空等部门的领导与有关人员组成。通常设在预先构筑的防护工程内。一般建立基本指挥所,有时也建立预备指挥所。设在便于工作和隐蔽的位置,以保障及时稳定的指挥。通常预先构筑坚固防空工事,配备有可靠的指挥通信工具。大城市尽量设在地下,力求与地下铁道、地下街道、地下车场贯通。开设时间多由上级确定,在受空袭威胁时也可自行开设。主要任务是:组织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和疏散,增修或加固人防工程设施;建立警报报知系统,及时、准确地发放空袭警报;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防空专业训练,遭空袭后迅速消除袭击后果。

指挥位置 指挥员或指挥机关实施指挥时所在的地点。尽量设在便于隐__蔽、疏散、伪装,便于对所属部队实施指挥,便于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便于进行防卫和生活的位置。合成军队指挥所,通常设在靠近主要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后,炮兵指挥所一般设在所属分队战斗队形之后。防空兵指挥所,一般设在所属分队战斗队形的中心附近。指挥位置可在地面或地下的工事里,也可在车辆、飞机和舰艇上。

指挥所前出 根据作战需要,指挥所由原位置向前方指定位置转移的行动。目的是及时到达前方更有利的地点指挥战斗。时机通常是:决心、处置已下达,战斗进展顺利时;指挥位置不能实施有效指挥时;转入夜间战斗或在能见度不良条件下指挥战斗时;上级指示前出时等。实施时,行动要隐蔽、突然、迅速,并要组织火力掩护。指挥所前出以不中断指挥为原则。行动前,参谋长派侦察组到指定配置地域进行侦察和设置,规定前出的时间、路线和方法,明确前出过程中保障通信联络和安全的措施。到达新的配置地域时,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报部队和友邻。

指挥所转移 作战进程中,指挥位置由一地点移向另一地点的行动。转移的时机通常是:战斗进展顺利,原指挥所不便实施有效指挥时;指挥所位置暴露,受到地面和空中敌人严重威胁时;上级指示转移或战斗告一段落时。转移指挥所,要迅速、安全、隐蔽和不间断指挥,可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实施,进攻时要报告上级,通报下级和友邻,防御时必须经上级批准。战斗关键时刻,通常不转移指挥所。转移时,基本指挥所通常分批逐次进行,也可一次完成;预备指挥所、前进指挥所通常一次转移完毕。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和前进指挥所的转移可交替进行。转移前,参谋长派侦察组到预定配置地域进行侦察和设置,规定向新配置地域转移的时间、路线、顺序和方法,明确转移过程中保障通信联络和安全的措施。当指挥所开始转移和到达新的配置地域时,立即报告上级、通报下级和友邻。

规定任务 指挥员给所属部队下达作战任务。根据情况可一次明确,也可逐步明确。通常由上级指挥员根据敌情判断,作战意图,作战类型,兵力编成,部队战斗力,作战保障能力,以及地形、天候等情况确定,并明确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限。通常以作战命令的形式下达给执行者。下达作战任务,按照先急后缓、先主后次的顺序,要求及时、准确、明了和保密。一般是按级规定任务,有时也可超越规定任务。

受领任务 下级接受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受领任务时,要切实弄清敌情和上级意图,本级的战斗任务,配属和支援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和任务,友邻、地方武装的任务,与友邻战斗分界线和接合部的保障,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等。如上级指挥员口述下达战斗命令时,要准确地记录、标绘。指挥员受领作战任务后,必须正确了解任务,领会上级意图,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保证完成任务。当越级受领任务时,要将受领的任务报告直属上级。

了解任务 指挥员对所受领的任务进行理解的过程。是指挥员从受领任务起开始的思维活动。目的是明确本部队的作战任务和目标,以便正确定下战斗决心,了解任务的主要内容有:敌情和上级意图,本部队的任务及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配属与支援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和任务,友邻、地方武装的任务,与友邻战斗分界线和接合部的保障;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等。了解任务,依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当上级对本部队的任务有明确的规定时,指挥员主要是准确地理解上级意图、友邻任务以及本级任务;当上级对本部队的任务只有较原则的指示时,指挥员除了正确理解上级意图、友邻任务外,主要是着眼于本部队的战斗任务。

现地勘察 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现地观察和校勘敌情、地形的活动。是组织指挥作战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进一步查明情况,使作战决心更加符合实际。可在定下决心前进行,也可在定下决心后实施。通常由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组织,编成指挥员勘察组、指挥所勘察组和后方勘察组分别进行。指挥员组由指挥员和所属、配属部队指挥员及司令部有关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在现地研究分析敌情、地形,进一步明确主要突击(防御)方向、突破口和主要攻击点(防御要点)、各部队的配置和任务。指挥所组通常由副参谋长和作战、通信、炮兵、工兵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根据指挥员的意图,勘察并确定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观察所的位置和各部分的配置,明确防卫措施。后方组由副职指挥员或后勤指挥员及有关人员组成,主要查明后方地域的地形、道路、水源、疫情和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确定后方指挥所和医院(救护、包扎所)、弹药、器材、油料、粮秣等仓库的配置、任务和防卫措施。指挥员组的勘察,可按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的顺序逐点实施,也可分数点同时进行,时间短促或情况紧急时,可只对主要方向进行勘察,条件允许时,可搭乘直升机实施勘察。勘察时、首先判定方位,指定或明确方位物和地形编号,观察和判明当面敌情、地形,明确上级、友邻和本部队的任务;尔后明确主要进攻(防御)方向,突破口或主要扼守的要点,明确战斗队形各部分的位置等。组织现地勘察,人员要精干,行动要迅速、隐蔽。预先拟制现地勘察计划,明确勘察的时间、地点、任务,对参加人员进行编组,确定行进路线;准备有关资料和情况图、观察与夜视器材、交通工具,必要时准备向导;严密组织警卫、伪装、通信联络保障等。

现地勘察计划 组织实施现地勘察的指挥文书。依据指挥员的指示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由司令部作训部门拟制。内容一般包括:现地勘察的编组和参加人员,行进路线及方法,勘察点的区分及勘察的时间,在各勘察点解决的主要问题,警戒、伪装、通信联络、车辆等保障措施和注意事项。通常采用表格式或地图注记式。拟制地图注记式现地勘察计划的方法,通常按标图、注记、整饰检查的顺序进行。标图的内容有:战斗分界线、简要敌情、勘察点、登(停)车点、行进路线。注记的内容,凡现地勘察计划中不能用标号显示的具体事宜,均以文字注记。可分别注记或综合注记,也可用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整饰检查,主要是检查计划的内容是否完整、正确,并按地图注记式文书格式标明编号、密级、标题、署名和时间、地点等。拟制表格式现地勘察计划时,先根据计划内容、栏目设计表格,再编拟并逐项填写内容,尔后进行整饰检查。现地勘察计划通常由参谋长署名,也可由司令部署名。拟制完毕后,呈送首长或参谋长审批,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

情况判断 指挥员对完成作战任务有关的敌情、己情、友邻、地形、气象、水文、社情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活动。目的是判明完成任务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和因素,为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指挥员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对侦察、搜集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内容通常包括:(1)当面敌人的兵力编成、作战部署、企图和可能的行动方式;可能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时机、规模和方式;可能空降的兵力、时机和地域;战斗力及指挥员特点等。(2)己方各参战部队的战斗实力、军政素质和战斗特长;战斗准备状况和各种保障能力;与敌军兵力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对比。(3)友邻的任务和行动方法及其对本部队的影响;保障接合部和翼侧的措施;与友邻及地方武装协同的方法。(4)作战地区的地形特点,道路、桥梁的数量和状况;天然、人工障碍物和水利工程设施情况,及其对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便于行动的主要方向以及必须夺取或扼守的要点、目标等。(5)当地气象、水文特点和变化规律,及对武器使用和作战行动的影响。(6)当地的社会政治情况,医疗、修理、运输能力,各种物资储备情况和可利用的程度等。判断情况,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综合比较双方各方面情况,充分估计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着眼于情况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地作出情况判断的结论。

决心建议 指挥机关为指挥员定下决心提出的建议。是作战准备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及时提出正确的建议,对指挥员定下符合实际的决心起着重要作用。通常根据上级意图和本部队的任务,在对敌情、己情和战场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作战企图;主要突击或防御方向,突破口或防御要点的选定;兵力兵器的部署;所属和配属部队的任务;达成任务的手段和兵力使用;发起进攻或完成防御准备的时间等。提出建议的方法,视作战准备时间和指挥员需要而定。准备时间充裕,可先由各部门分别提出建议,尔后参谋长提出全面的综合建议。准备时间仓卒,则由参谋长提出主要问题的建议,各部门根据指挥员需要提出建议或回答问题。准备决心建议时,还可运用指挥自动化技术设备,进行量化计算和优化。决心建议采取口头或书面报告形式,书面建议要附必要的图表。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有根有据,符合上级意图。

决心 指挥员对作战目的和行动所作的基本决定。是战斗指挥的基础。决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按战斗类型可分为进攻战斗决心,防御战斗决心;按其形成的过程可分为预先决心、既定决心。决心的主要内容是:战斗企图、主要方向、兵力部署以及所属和配属部队的任务等。决心的具体体现是战斗计划,决心的基本表达形式是战斗命令。

预先决心 指挥员对作战目的和行动所作的初步决定。目的是争取时间,尽快展开计划和组织作战的工作。指挥员受领任务后,通常利用地图,分析已掌握的情况,定下预先决心。主要内容是:作战企图,主要方向,兵力部署,所属和配属部队的任务等。通常在定下预先决心后,要组织现地勘察,进一步了解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修正完善预先决心。定下预先决心,要求迅速、果断、抓住重点,明确主要问题,以便部队迅速展开各项作战准备工作。当时间紧迫,指挥员可一次定下决心,而不需定下预先决心。

定下决心 指挥员对作战目的和行动作出决定的活动。适时定下决心,是指挥员的首要职责,也是指挥活动的中心环节。定下决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工作过程。指挥员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指挥机关要为指挥员准备资料和提出建议。指挥员受领任务后,首先要深入理解上级意图,明确所受领的任务;组织侦察,查明敌情;对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并将己方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研究战场环境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然后,听取指挥机关的决心建议。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做出情况判断的结论,定下切合实际的决心。如时间允许,还要进行现地勘察,进一步确定所定决心。决心的内容,按作战类型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主要包括,作战企图,主要突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突破口或扼守的要点,兵力部署,各部队的任务,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的原则,完成作战准备的时限等。在核条件下,还应包括敌实施核袭击时的防护及如何利用己方核反击的效 果。定下决心要及时、果断。指挥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坚强的意志、勇敢和主动精神,不为假象所蒙蔽,不受敌人欺骗诱惑,不可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要审时度势,善于运筹,迅速决策,不误战机;要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的作用,利用现代化指挥器材和技术设备,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行动方案,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作战过程中,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既定决心不符合实际时,应当机立断,适时修正或定下新的决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只要情况许可,有关作战的重大问题,须交党委讨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由指挥员临机处置,事后向党委报告。随着军队指挥手段的发展,定下决心的方法将不断改进。

组织战斗 筹划战斗的工作。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按照战斗目的、任务、样式、筹划使用兵力、运用战术的组织领导活动。通常根据战斗准备时限和部队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主要内容有:了解任务,判断情况,现地勘察,定下决心,下达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组织各种保障,对所属部队战斗准备情况的督促、检查等。多在现地组织,有时也可在地图或沙盘上组织。可采取逐次组织,平行组织等方法。基本要求是周密、细致、迅速和隐蔽。现代战斗,要求每战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不失时机地投入战斗。指挥员在受领战斗任务后,以最快的速度在限定时间内做好组织战斗的工作。首先,在了解任务、判断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正确地定下决心和制定计划。定下决心前,还要组织现地勘察,时间紧迫时,可只在主要方向上现地勘察。在形成决心过程中,要听取兵种指挥员、参谋长和司令部等有关部门的情况报告和建议。其次是下达命令,其形式和方法,以迅速、可靠地赋予任务为原则,以便使下级有足够的时间作好完成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是根据上级的协同动作指示和本级的战斗命令,组织协同动作和战斗保障。最后,组织检查所属部队对决心和指示的执行情况,可采取亲自检查,利用通信器材通话检查及派出工作组检查等。

重点部署 作战中有重点地配置兵力兵器。目的是使主要作战方向对敌形成兵力兵器优势。可在作战准备阶段形成,也可在作战过程中通过机动兵力火力达成。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则之一。无论进攻或防御,都必须巧妙地区分和配置兵力,形成纵深、立体、疏散而有重点的部署。主要方法是在同一时间和地域内,只选定一个主要攻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在次要方向上尽量节省兵力,以保证主要方向兵力的集中;对主要作战方向上行动的部队,给予较多的加强,赋予较窄的正面;用广泛机动的方法,不断形成和保持兵力对比的优势。

兵力区分 指挥员对所属和加强的兵力进行分配或明确配属、支援关系。通常根据战斗决心分配兵力,以形成作战部署。目的是合理地使用兵力,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兵力区分要符合上级的意图、所受领的任务、诸军兵种的运用原则和实际情况。基本要求是:把主要兵力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形成重点,在次要方向上尽量节约兵力;充分发挥各兵种和专业兵的特长以及各种武器的威力,便于协同动作和相互支援;保持强有力的预备队,以应付意外情况,增强主要方向上的力量,夺取和保持主动;便于利用地形,疏散隐蔽地配置和机动;便于指挥,便于保障翼侧、接合部和后方的安全;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要便于利用核反击效果和避免或减少敌核武器袭击的损害。

组织协同动作 亦称组织协同。协同动作的组织工作。目的是使遂行共同作战任务的诸军兵种、各部队之间在统一意图下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形成整体力量,歼灭或有效地抗击敌人。周密地组织和保持不间断的协同动作是指挥员及其司令部的重要职责。指挥员根据上级的协同动作指示和自己的决心,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力求在现地进行,情况不许可时,也可在地图或沙盘上组织,或在下达命令的同时明确有关协同动作的主要事项。组织协同动作,通常以作战中起主导作用的某一军种或兵种部队为王,具他军种、兵种部队进行配合,在战斗任务的全纵深按战斗时节、地域或目标组织。当前任务要周密组织,后续任务可概略组织。战斗中,当协同动作失调或遭到破坏时,要采取措施迅速调整和恢复。

调整部署 为适应新的情况和任务的变化,对原部署进行部分的改变。包括改变部分兵力兵器的任务和配置,调整某些行动程序和步骤等。调整部署的时机:进攻中,遭敌核、化学武器袭击后不能按原部署实施时,主攻方向受挫、助攻方向发展顺利时,需巩固已得阵地或继续发展进攻时,夜间未完成预定计划需昼间继续进攻时;防御中,被敌兵力、火力突击原部署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时,反冲击、反击成功后准备继续抗击敌人进攻时,被敌包围或合围时,其他需要调整部署时。调整部署通常在敌情威胁下进行,要抓紧时机,周密地组织,明确规定实施的顺序和方法,部队到达指定地域的时间和运动路线,通信联络和调整勤务的组织,采取的保障措施,可能出现情况的处置方案等。调整时,要充分利用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等条件实施,并加强伪装和反侦察措施,作好应付各种情况的准备,达到隐蔽、迅速和适应当前情况的要求。

变更部署 改变原来战斗部署的行动。通常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或指挥员定下新的决心时进行。变更部署要经上级批准,情况紧急时可边行动边报告,并通报友邻。变更部署时,指挥员根据任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定下变更部署的决心,下达命令,周密组织计划,加强战斗保障。变更部署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敌情变化,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严密组织通信联络和调整勤务,尽量利用夜间、不良天气,迅速隐蔽地实施,隐蔽、迅速、秘密地建立新的部署。当变更部署需要换班时,还应明确换班的有关事项。

战机 作战的有利时机。由作战双方的多种因素和条件形成。通常稍纵即逝,有时可多次出现。创造和捕捉战机,是组织指挥作战的重要关节,对歼灭敌人,夺取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机一般表现为:敌方指挥员的过失、部队疲劳、内部不和、纪律松弛、兵力分散、态势孤立、翼侧暴露、立足未稳、协同失调、疏于戒备、保障困难、地形和天候不利等。还有已方的相关条件,如指挥员决心及时、正确,部队士气高昂、兵力集中、准备充分、阵地良好、群众支持、物资充足等。在特殊条件和地形上作战,特定的战机还有:抗登陆作战和江河防御中敌“半渡”、“背水”时,戈壁、沙漠地作战中敌断水时等。

创造战机 在客观物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指挥员通过主观努力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作战时机。是组织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关节。指挥员在作战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善于创造战机。通常运用谋略和战术,采取诱敌、逼敌、纵敌、骄敌等手段,有计划地调动、迷惑和疲惫敌人,使其产生错觉和失误,迫使敌人于不利的时间、空间和态势下作战。创造战机属于谋略范畴,是作战意图和作战行动推动指挥员思维的重要心理活动,实现作战基本决心和行动的智慧结晶。战斗过程中,充满着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创造战机具有诡诈性、随机性,并为敌对双方指挥员所共用。在施计用谋创造战机的同时,敌也会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只有先敌一步,高其一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注意隐蔽企图,及时地识破敌之计谋,防止为敌所制。

捕捉战机 指挥员发现并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善于捕捉战机,果断采取行动,对歼灭敌人、夺取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战机会在作战的全过程中多次出现,但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被各种假象所掩盖,而且短暂、多变。指挥员要善于捕捉战机,根据获取的情报资料,及时掌握敌人动态,知彼知己,审时度势,见微知著。一旦出现有利战机,立即果断行动。当条件还不成熟时,要有耐心,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困难所动摇,不为无真知灼见的建议所鼓动。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只要主要条件具备,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就应当机立断。

打扫战场 战斗结束后对战场进行的清理工作。主要任务是:肃清残敌,寻找伤员,收殓烈士,搜集文件、武器、弹药、物资,清除爆炸物,收容俘虏及掩埋敌尸等。通常在敌空中火力、有时还可能在地面火力威胁下进行,情况复杂,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根据打扫地区敌防御阵地的编成、地形特点和兵力、器材情况,采取分片打扫或逐点打扫。情况紧迫时,要集中力量,迅速寻找、后送伤员,埋葬烈士和破坏运不走的武器装备。打扫战场通常由司令部负责组织,后勤、政治机关指派干部参加,组成打扫战场指挥小组,由指挥员指定负责人。按打扫地区的范围、任务、完成时限,指派一定数量的步兵、工兵、防化兵、汽车分队和医务、修理人员及民工参加,在本部队歼敌地区或上级指定地区,编成搜寻组、运输组、安葬组等分别实施。搜寻组,负责肃清残敌,寻找伤员和烈士遗体,搜集战利品和我军遗留物品,清除爆炸物,收容、押送俘虏,掩埋敌尸,必要时进行照像或录象。运输组,负责后送伤员、烈士遗体和战利品。安葬组,负责埋葬烈士,收集、上交烈士遗物。打扫战场,要求全体人员行动迅速,严格遵守战场纪律,遵守俘虏政策,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完成任务后,迅速撤离。

俘虏管理 对战场上俘获的敌军官兵的教育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通常由团设立俘虏收容所,配备必要的干部和翻译人员、看押分队,在团后方地域负责收容、看押和转送。对待俘虏,要严格执行俘虏政策,对放下武器的战俘,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者,给予治疗,并妥善处理死亡战俘的遗体和遗物。战斗中,对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要集中到隐蔽地点加以看管,宣传俘虏政策,登记简历,并设法了解当面敌军情况,及时组织转运。转运俘虏,要编组警戒分队和看押分队,押送时,要清查人数,宣布纪律,防止俘虏在途中行凶或逃跑,并严防敌人空中袭击、劫俘。对俘获的军官、情报特工人员,要单独押送,对重要俘虏,要派专人迅速上送。

战场纪律 军队在作战中必须遵循的法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场纪律包括: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爱护战地人民,维护群众利益,严格执行俘虏政策,果断处置临阵脱逃、投敌叛变者等。战场纪律是要求全体指战员在作战中遵守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厉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是战时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内容之一,是搞好战场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作战中,指挥员根据任务、上级规定,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深入地进行战场纪律教育,提高遵守战场纪律的自觉性;以身作则,特别是在战斗残酷、激烈和最艰苦的关头,要成为遵守战场纪律的表率;严格__管理,赏罚严明,对遵守战场纪律好的予以表扬、奖励,对违犯者给予教育或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者,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犯职责罪暂行条例》的规定惩处。

战斗序列 亦称作战序列。参战部队的战斗编成和指挥关系。通常由上级根据敌情、任务、战场条件等因素确定,并随着战斗情况和部队任务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战斗序列有原建制的和临时编成的两种形式。原建制的战斗序列,由原建制部队编成,不需调整指挥关系。临时编成的战斗序列,以某一部队为主和加强的兵力编成,通常由被加强部队的指挥员统一指挥;有时

抽调不同建制部队编成新的战斗集团,其指挥员由上级指定或另行委派。临时编成的战斗序列,在完成预定战斗任务后,一般即恢复原建制关系。

战斗目的 战斗行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按共性与个性分,有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切作战行动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贯彻于战争的始终。不同类型、形式、规模的战斗,又各有不同的目的。进攻战斗的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防御战斗的目的是抗击优势敌人进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保障其他方向的进攻创造条件。具体战斗目的,通常由上级确定,要以积极果敢的行动,坚决达到上级要求。

战斗分界线 亦称作战分界线。区分相邻部队作战区域的界线。目的是使相邻的部队明确各自的作战任务区域,便于组织和实施战斗。通常由上级指挥员根据战斗任务、敌我态势、地形特点以及便于协同作战等情况确定,在战斗计划、命令中予以明确。战斗分界线,通常以容易识别的地貌、地物或经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等数个点的连线表示。划定战斗分界线,按先右后左、由后向前的方法记述。进攻战斗,通常由展开地区的后沿向前记述到本级任务的纵深;防御战斗,通常由本级部署的后沿向防御前沿和敌方记述,延伸到己方炮兵射击任务距离附近。划定战斗分界线,还要明确线上各点和接合部保障的归属。

按合部保障 为确保两个部队的战斗队形或阵地相连接处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通常指定相邻的某一方负保障责任,在战斗命令中予以明确。多由次要方向上的部队保障,有时可由便于控制接合部的部队负责。主要措施是:加强伪装和反侦察,使敌难以查明接合部位置;在接合部构筑工事,设置障碍,配置必要的兵力,阻止或迟滞敌人从接合部楔入;以火力和预备队打击突入之敌等。防御战斗时,要特别注意以兵力、火力、障碍物等手段保障接合部的安全。战斗中,当接合部遭到敌人攻击时,未担负保障任务的部队也要积极协同作战。

关照全局 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战斗中关连、照应本部队各方面、各阶段与全局的行动。全局是影响作战胜负的首要问题,指挥员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从全局出发合理地使用局部力量,最终取得全局最佳效益。正确理解上级意图和全局利益,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只要全局需要,绝不强调局部利益和困难。完成战斗任务时,坚决按上级意图行动,在统一的作战计划下,积极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有时需要以较大的代价守住、攻取或消灭某个主要目标时,指挥员要勇于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全局,防止为了局部利益犯本位主义和消极避战的错误。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还要关照好本级战斗的全局,如对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所属部队和加强分队,作战与休整,消耗与补充等问题,均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区分轻重缓急,给予恰到关照。

夺取主动 指挥员采取积极措施取得军队行动的主动权。是指挥员在客观条件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夺取主动是指挥员必须遵循的原则。主动权的基础是力量的优势,但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可以夺取或丧失主动。夺取主动的主要措施是: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及时、迅速、隐蔽地实施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善于运用谋略,创造和捕捉战机;果断定下决心,先机制敌等。现代战斗,情况复杂,指挥员要对敌情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战场情况,迅速作出决策,灵活变换战术,以我之长,击敌之短,限制敌之机动,破坏敌之协同,分散敌之兵力,使其苦干招架,疲于应付,始终陷于被动之中,直至被我歼灭。

恢复主动 指挥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摆脱部队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重新取得行动的主动权。战斗中,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恢复主动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坚定、沉着、不间断的指挥,在战场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困难所动摇,坚决贯彻既定决心;加强侦察,严密掌握情况,迅速调整兵力和火力,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审时度势,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巧妙地变换战术;加强各种战斗保障,特别要对作战重心实施重点保障。

机断行事 机动果断地处置情况。是作战指挥的一项原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作战指挥上的具体体现,是指挥员根据上级总的作战企图和当时的情况,充分发挥作战指挥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机断行事的基础是充分了解任务、敌情、地形等情况。未来战场情况复杂,变化急剧,指挥员必须充分发挥战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坚定沉着,勇于克服困难,坚决贯彻既定决心,果敢灵活地处置各种情况,完成战斗任务。当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指挥员要当机立断,适时修正决心和计划,使之适合变化了的情况。当来不及或不可能请示上级时,要勇于负责,机断行事,及时调整或改变计划,灵活、积极地指挥部队遂行战斗任务。

应急措施 应付紧急情况的对策和办法。通常根据上级总意图,依照实际情况确定。现代战斗,突然性、偶然性日趋增大,出乎意外的情况似乎难免。要求指挥员要把握好搞清最新情况和果断决策两个关节,迅速作出反应;部队要保持高度的战斗准备,能在短时间内按命令行动;战斗计划、方案应保持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情况变化的需要;指挥员还需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各种紧急情况面前保持镇定的情绪、敏锐的思维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行为与气质,应付裕如地处置情况。

情况处置 战时指挥员判明情况后采取的处理措施。目的在于力争并保持战场行动的主动权。要着眼于全局,掌握关节,机智灵活,及时果断,分别轻重缓急,有主有次,首先解决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现代条件下的战斗,由于火力、机动力明显增强,战斗情况紧张激烈、复杂多变,组织计划战斗时,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判断,预先制定出多种情况处置方案,以便及时而正确地处置各种情况。当情况发生根本变化时,指挥员要果断定下决心,及时改变计划,灵活、积极地指挥部队战斗。

后方作战 在军队的后方地域进行的对敌斗争。按任务和范围分为战略__后方作战、战役后方作战和战术后方防卫。现代作战,军队后方受空中和地面之敌的威胁空前增大,它是敌人袭击和破坏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敌人进攻作战中企图迅速占领的目标。在组织计划作战时,要统一计划和部署后方的对空中和地面的作战,以及其他的对敌斗争工作。在划定的后方地区内,将一切后方机构、部队、民兵和人民群众统一组织起来,积极地同空袭、空降和地面进攻之敌作战,同敌人的导弹和攻击直升机的袭击、封锁和敌对分子的破坏作斗争。建立后方的对空观察警报网,构筑必要的工事和加强对重要目标的伪装,加强交通线的防空和警戒,在水路航线上,注意敌人从水下进行破坏。后方作战,通常与前线作战部队只作战略、战役协同,不作战术协同。

超越作战 超过己方战斗队形或当面之敌的作战。目的是加快进攻速度,歼灭敌人。有第二梯队超越第一梯队的作战,超越或绕过敌人掩护部队、截断其退路的作战,利用敌人间隙、暴露翼侧或乘直升机进入敌纵深或后方的作战等。超越作战前,需明确当面敌情,进入战斗的地区、时间、方法和主攻方向,与第一梯队的协同动作,加强兵器的转隶,火力支援与掩护任务。通常以疏开队形超越前方梯队后,立即展开形成战斗队形,并在火力掩护下向敌人冲击。

战备制度 战备工作的规定和规程。包括情报报知、警报发放、战备等级、战备值班、战备检查和战备报告等。是指导部队战备工作的依据,规范战备工作行动程序的规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战备制度,由中央军委或总参谋部制定并颁发全军贯彻执行。各军种、各军区根据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发具体落实措施、规定和细则。贯彻执行战备制度,组织部队做好战备工作,是司令部平时的中心工作任务。

战备等级 部队战备程度的区分。分为一级战备、二级战备和三级战备。依据敌情和可能采取军事行动的程度而定,一级战备是战备最高等级。由于各军种、兵种部队的组织、编制、装备以及作战行动、保障等的不同,其等级战备的具体要求亦有所不同,并由相应的战备制度规定。部队进入等级战备、战备升级及解除的号令,由司令部根据上级指示和有关规定发布。

战备值班 部队担负对付敌人突然袭击任务的部队。经常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战斗准备,能随时进入战斗。1960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建立战备值班部队和战备制度,先后要求各军区指定部分陆军和海空军部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并要求值班部队满员、齐装、全训,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以最快、最有效的行动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

驻止 部队由运动转为停留或驻扎的状态。目的是使部队得到休息和整顿,为继续行军或战斗作好准备。驻止地域通常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选定。有适当的地幅、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进出道路,避开明显的目标,便于隐蔽和防护,便于抗击敌人的突然袭击,便于继续行军和进入战斗。驻止时,要利用有利地形,疏散、隐蔽地配置,构筑必要的工事。组织侦察、警戒、伪装和对空防御,以及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有敌情顾虑时,还要预先制定战斗方案,指定值班部、分队,做好随时抗击来自地面和空中敌人突然袭击的准备。

休整 部队执行作战或其他任务后进行的休息和整顿。利用战隙,休息整顿,是恢复、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连续战斗的重要环节。休整,主要是整顿组织,补充兵员和物资,救治伤病员,检修武器、车辆等装备,恢复体力,研究敌情,总结经验,评功授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等。根据上级指示和部队实际情况,可采取集中休整,分批休整和边打边休整等方法。休整时,要注意疏散、隐蔽,加强侦察、警戒、伪装和保密措施,防敌袭击,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战备计划 亦称战备方案。作战准备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用于对所属部队规定完成战备任务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是指导战备工作的重要依据,根据上级赋予的任务、有关指示,本部队和预定战区的实际情况拟制。其内容通常包括:对敌情判断的结论:紧急疏散和收拢计划,部队扩编计划,阵地建设与战场准备计划,战备物资储备与供应计划,机动与战备输送方案,留守计划,以及反空袭、反空降、防核化生物武器袭击的措施等。按战备计划的使用范围分,有综合计划,单项计划或以部队级别单位的计划。其形式通常有表格式、地图注记式、网络图式、文字记述式,根据需要,也可采取表格与文字记述结合,或网络图与文字记述结合等形式。拟制战备计划,要紧密联系本部队实际,使计划切实可行。计划制定后,还要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修改补充。

战斗计划 对战斗进程和基本战法的设想与筹划。是为完成战斗任务而制定的兵力部署、任务区分、基本打法及保障的指挥文书,是指挥员决心的具体体现,组织指挥部队战斗行动的基本依据。战斗计划,通常在参谋长主持下,以作训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依据上级意图、受领的任务和本级首长的决心,经过对敌我各种情况周密的分析判断拟制。情况紧急时,参谋长可亲自拟制。采用地图注记式、图表式或文字记述式。其内容主要包括:敌情判断的结论;上级意图、本级任务与决心;友邻的任务、战斗分界线和接合部保障;部队的战斗编成、配置和任务;作战阶段、时节的划分;基本战法和行动预案;战斗准备和开始的时间;指挥、协同和通信联络组织;后勤保障、战斗保障和技术保障;各种信(记)号规定等。拟制时,对第一阶段的战斗行动应作详细计划,对尔后行动可概略计划。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修正、调整原定计划。战斗计划除上述战斗行动内容外,一般还包括侦察、通信、工程、三防、气象和政治、后勤、技术等专项保障计划的内容。战斗计划草案拟成后,根据情况,可用多种形式征求下级指挥员意见,并组织首长、司令部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检验或在沙盘上进行推演,条件许可时,还应进行实兵演练,进一步验证、修定和完善计划。战斗计划制定后,经指挥员批准,有关内容可用命令、指示形式分别下达部队执行。拟制战斗计划要求准确及时,严格保密。掌握可靠的情报资料,将计划建立在对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对敌情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出发,预见战斗中可能的发展变化,使计划符合客观实际;要有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注意关照战斗的全过程与各个战斗阶段,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民兵以及前方与后方的关系,充分发挥整体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力争缩短拟制计划的时间。时间短促或情况紧急时,可先下达战斗命令,给部、分队明确基本任务,尔后再完善战斗计划。团一级部队的指挥机关通常不拟制书面战斗计划,可依据指挥员决心直接下达战斗命令、协同指示和保障指示等。

战斗方案 亦称战斗预案。对战斗进程和基本战法的设想与筹划。是战斗计划的一部分,可有一个或数个。是指挥员决心的具体体现,组织指挥部__队战斗行动的基本依据。通常是在指挥员受领任务、定下初步决心后,由参谋长主持,以作训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共同拟制的。情况允许时,可召开作战会议讨论,统一思想。内容通常包括:战斗阶段区分,敌人的企图和可能的行动,对策与打法,各兵种部队、分队的部署与任务,行动方法和协同事项,各种保障措施,指挥组织等。拟定后,可组织进行图上作业和实兵演练,进一步检验和完善。采用文字记述式、表格式或地图注记式。经指挥员审定后,纳入战斗计划上报或单独上报,必要时也可摘发有关部队、分队。

战斗保障 为保障部队安全、顺利遂行战斗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侦察,警戒,工程,技术,伪装,电子对抗,气象,水文和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等。海军、空军还有其特定的战斗保障内容和措施。战斗保障在古代战争中,中国就有派斥候进行侦察、警戒,设亭障观察、瞭望,置烽火进行报知等。随着军队技术装备的发展,一些国家军队逐步有了工程、伪装和气象等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加了防空、防坦克、防毒等技术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增加了防空降、电子对抗、领航和雷达等保障。以后飞机、坦克的大量使用,防空、防空降、防坦克变为战斗行动的组成部分。导弹、核武器及新的电子器材装备军队后,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又成为战斗保障的新内容。现代合同战斗保障内容繁多,涉及范围广,战斗保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基本要求是:周密地制定计划,明确规定战斗保障的任务和使用的兵力、器材,并根据战斗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或补充;集中主要力量保障主要方向和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以专业兵保障与部队自身保障相结合,使用制式器材与就便器材相结合,控制预备的保障兵力和节约保障器材;合理编组保障兵力,明确区分保障任务,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取得当地党政机关、地方部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实施不间断的保障。现代战斗,由于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的出现,远程火力的增强,战斗保障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保障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战斗保障计划 组织实施战斗保障的计划。根据战斗保障内容和实际情况,可综合拟制,也可分项拟制。内容通常包括:保障的任务、时间、地点,使用的兵力、兵器、器材及方法,完成保障的时限及要求等。由司令部各有关部门,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拟制,以参谋长名义下达。在时间短促来不及拟制时,可将主要保障措施列入行军计划、战斗计划或协同动作计划内。时间允许,可分项拟制,分别下达。具体内容见有关兵种战斗保障计划。

战斗保障指示 组织实施战斗保障的指示。根据战斗保障计划下达。可以按照战斗保障的项目分项下达,也可综合下达。主要有侦察,警戒,对核、化学、生物及燃烧武器的防护,电子对抗、工程、伪装、气象、水文等保障指示。由司令部有关部门,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拟制,以参谋长名义下达。一般要明确:情况,负责保障的单位、兵力、任务,实施保障的主要措施,有关规定和要求等具体内容根据各自的专业拟制。综合下达战斗保障指示时,则按各项战斗保障需明确的任务、措施和要求,分条逐项下达。

协同动作计划 协调诸军兵种和部队一致行动的指挥文书。是作战计划的组成部分,协调诸军兵种、部队之间战斗行动的依据。通常由司令部根据上级协同指示和本级指挥员的决心拟制。时间充裕时,会同加强部队有关人员,召开协同会议,按会议记录整理成协同动作计划;时间紧迫时,指挥员通常根据自己拟定的协同动作方案组织协同,参谋人员记录指挥员明确的有关问题,整理成协同动作计划,经审批后,以参谋长名义下达。进攻战斗的__协同动作计划,通常以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在战斗任务的全纵深按战斗时节组织。防御战斗的协同动作计划,通常从远接近地到防区的全纵深,按战斗时节组织。内容包括:战斗时节的区分和预想敌人可能的行动;各部队、军兵种和诸预备队的任务、行动程序和方法;友邻的任务,与其协同和接合部保障的方法;地方部队、民兵的任务,与其协同的方法;指挥关系和指挥所的位置;协同的信、记号规定等。协同动作计划可采用表格式、地图注记式、网络图式或文字记述式。拟制时要注意:认真研究分析敌人的战术特点、战斗企图和可能的行动,结合地形、天候条件,科学地顶见敌人的情况,尽可能使主观符合客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着想,预见到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协同动作指示 协调诸军兵种和部队一致行动的指示。是各部队、分队为遂行共同的战斗任务组织协同动作的依据。通常由司令部作训部门根据上级意图、指挥员决心和本部队的协同动作计划拟制,以参谋长名义下达。协同动作指示可单独下达,也可将协同动作计划作为指示的附件一并下达。内容通常包括:协同的单位;各战斗时节协同的时间、地点和任务;协同的方法,信、记号,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战斗过程中,当协同动作遭到破坏或协同动作失调时,应给有关部队、分队下达补充指示,进一步明确任务、协同事项及各种保障措施。必要时,根据新的决心,重新组织协同动作。

协同动作计划图 标注有协同动作计划内容的图。是作战计划的组成部分,协同动作计划的一种样式。用于协调诸军兵种部队、分队一致行动。通常是在首长定下决心之后,由司令部根据上级的协同动作和本级指挥员的决心、指示拟制。经审批后,以参谋长名义下达。内容见协同动作计划。对不同战斗阶段、时节的内容,在标绘时可以不同的衬色或附加点、线加以区别。对难以用标号反映的协同动作内容,可按阶段、时节加以注记。

战术计算 亦称作战计算。对军队作战能力、作战行动所需数据的数量分析运算。目的是为定下决心、组织部队行动和战斗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战术计算早已运用于古代作战。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形篇》就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他把度、量、数、称等数学概念引入军事领域,通过双方对比计算,进行战争胜负的预测分析。在历代其他军事名著中,也有不少关于计算筹划的论述。但当时的计算方法和内容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运用现代数学和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军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的军事运筹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学科正式形成,并不断发展,其研究和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现代战斗,参战军乓种多,计算复杂,由使用各种计算表、计算尺和电子计算器,发展到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工具运算各种数据,从而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战术计算的主要内容有:敌对双方的作战能力,兵力、兵器的数量、密度及其对比;行军、开进、输送、工程作业和遂行战斗任务所需时间等有关数据;预定攻击目标所需兵器的数量及毁伤概率;核、化学武器袭击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其影响;后勤保障能力与各种作战物资的需要量和消耗量,等等。计算方法通常有:正算法,即根据现有兵力兵器按预定方式行动时,计算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的数据;反算法,即根据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计算所需兵力兵器数量和采取何种行动方式的数据;优选法,即利用正算法和反算法的计算结果,评估各种行动方案的效果或计算效果指数,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战术计算通__常由参谋人员进行,有时也可由指挥员亲自实施。计算人员要熟知敌我装备、作战原则及其常用数据,善于使用各种计算工具,采用的原始数据要准确,算法要恰当,以提高计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部队的战备、作战活动是复杂的,运用战术计算对作战活动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固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单纯依靠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不能解决作战组织指挥中的所有问题的。不要片面强调或过分夸大定量分析的作用,既看到其重要性,又看到其局限性。

战术密度 战斗正面上兵力兵器的密集程度。以战术兵团和部队作战正面上平均每公里兵力、兵器的数量来表示。兵力通常以营为单位计算,火炮以门、装甲战斗车辆以辆为单位计算。通过对敌我双方战术密度的计算分析,有利于知彼知已,打有把握之仗;有利于科学部署兵力兵器,建立合理的兵力对比优势,夺取战斗的胜利。

兵力密度 每公里正面所使用兵力、兵器的平均数量。由于作战规模和参战单位的不同,兵力兵器密度分为战役密度和战术密度。通常是在敌我双方兵力兵器对比计算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定下作战决心,拟制作战计划和合理地使用兵力兵器,组织火力配系提供科学的依据。战术密度计算,兵力通常以营(连)为单位,兵器分别以火炮、装甲战斗车辆、反坦克火器数量为单位。其基本公式如下:

兵力密度:

战斗正面公里÷参战兵力数量营或连

 

兵器密度:

战斗正面公里÷某种兵器数量门或辆

进行兵力兵器密度计算,首先应了解、掌握有关的情况和原始数据,尔后将其代入公式计算。需收集掌握的情况包括:本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防御(进攻)正面的宽度(纵深)或某地段、某方向正面宽度,本部队或某地段、某方向作战部队、分队的作战实力(兵力、兵器数量)等。了解、掌握情况时,可以采取查阅上级战斗命令,图上量取,进行统计等方法。如系在兵力兵器对比基础上进行密度计算,则可直接应用已有的计算成果。

火力密度 单位时间内发射到单位面积或一定正面上的子弹、炮弹、导弹的数量。步兵武器火力密度,通常以平均每分钟发射到每米或每百米正面上的子弹数表示;反坦克火力密度,以平均每分钟发射到每公里正面上的炮弹、导弹数表示;压制火炮火力密度,以平均每分钟每公里正面或每公顷内落达的炮弹数表示;高炮火力密度,以对敌机每公里航程上所发射的平均弹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步兵武器火力密度

各种武器每分钟发射子弹之和(发数)÷防御正面宽度米=/(米)

反坦克火力密度

各种反坦克火器每分钟发射弹数之和÷防御正面宽度=/100米)

压制火炮火力密度

1.压制火炮数量×每分钟战斗射速÷线目标正面宽度=/100米)

2.压制火炮数量×每分钟战斗射速÷面目标面积=/(公顷)

 

兵力对比 敌对双方兵力、兵器数量的比较。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正确了解和评估作战实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正确定下决心、科学部署兵力的依据。对比的项目通常包括兵力、压制火炮、装甲目标、反坦克兵器。必要时,还应进行防空兵器的对比计算。战术范围内通常以营为单位计算,有时也可以连为单位计算。压制火炮通常以82 毫米以上的火炮为单位,将双方火炮的门数和管数同时进行对比。装甲目标包括坦克、步兵战斗车和装甲输送车,以辆为单位计算。用于保障勤务的特种装甲车辆,通常不列入计算。反坦克兵器包括口径在40 毫米以上的各种火器,通常以件为单位计算其总数。坦克、步兵战车本身也是一种反坦克兵器,但通常不列入计算。计算时,通常计算本级建制内和配属的全部兵力兵器,以及上级已明确的直接支援兵器,以参战实力为准。敌军通常计算在己方战斗正面上战斗分界线以内任务全纵深的兵力兵器。敌预备队可能用于抵抗时,可视情计算,并根据有关情报资料,减去敌连续作战可能遭到的损失、消耗,分别计算出敌我双方战斗单位。尔后以劣势一方为1,求出优势一方的倍数,即得出双方的对比值。计算压制火炮时,按计算范围,先分别算出敌我双方压制火炮总数,再以优势一方总数除以劣势一方总数,求出双方对比值。计算装甲目标和反坦克火器时,需分别计算敌装甲目标与我反坦克火器的对比数,我装甲目标与敌反坦克火器的对比数。完成上述各项计算后,应对计算结果认真核实校对,得出结论。

火力对比 在一定时间、地域内敌对双方火力密度的比较。项目主要有步兵武器火力、压制火炮火力、反坦克火力、防空火力。方法是先计算敌方和己方火力密度,尔后再求双方火力的比值。具体计算方法参见火力密度。

参谋业务 参谋人员的专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各种情况,适时向指挥员提出部队建设、组织战备、作战决心的建议;拟制各种军用文书;进行作战计算;及时、准确地传达贯彻指挥员的决心;执行战备值班,组织军事训练,实施行政管理等。在军事活动中,参谋人员和机构,对指挥员起着咨询、协助谋划和执行的作用。其职能表现形式主要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现代战争的特点,要求参谋人员的工作必须快速、准确、高效;对参谋人员的政治、军事、文化、身体、心理素质和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军事素质上,参谋人员应具有战头脑和全局观念,较深的战役、战术造诣,系统的军兵种知识,一定的军事科技知识,较强的外军研究能力和悯熟的业务技能。现代条件下的参谋业务已归纳为“六会”、“两能”。“六会”,即会画、会写、会传、会读、会记、会算。会画,能按军队标号的使用规定和标绘要领,准确、熟练地绘制各种情况图、计划图、首长决心图和战斗经过图等,并能摄影、速写、写景和拟制统筹图,能在昼间、夜暗、野外、行进间标图,会铅笔标图、彩色标图及清绘。会写,能按照司令部工作条例和其他规定,正确、熟练地拟制各种军用文书,做到反映情况和表达意图准确,文字通顺,书写规正,格式确,简明扼要。会传,能迅速准确地传达号令、通报情况、接受报告和报告情况,会使用各种装备通信工具;担任联络参谋时,能正确领会首长意图,做到内容记得清、地点找得到、任务传得准,灵活机动地完成任务。会读,会迅速准确地识图、用图,会分析地形,会堆制沙盘,会判读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会分析红外、微光夜视照片。会记,能熟记敌我有关情况和常用数据,熟记作战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军事价值及其他与军事有关的交通、通信、经济、社会等情况。会算,能进行各种战术计算,会心算、笔算、查表计算、画列线图计算及使用计算机运算。“两能”,即能使用各种现代化指挥器材,能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编制作战指挥应用软件。

参谋六会 对参谋人员业务训练的六项内容。即:会写、会画、会传、会读、会记、会算。是参谋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功,平时业务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训练时,可以先分练,在打好基础以后,再通过司令部演习时进行综合检验。

军用文书 军队使用的各种文电图表的统称。按使用范围,分为专用文书和通用文书;按使用时机,分为作战文书和平时文书;按用途,分为指挥文书和内部工作文书;按行文关系,分为上行文书、下行文书、平行文书;按性质分为命令、通令、指示、通知、通报、请示、报告、计划、批复、公函、布告等。有文字记述式、表格式、地图注记式和网络图式。文书的使用,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与文字的产生是直接联系着的。军队早在冷兵器时代就使用文书指挥作战。现代条件下,军用文书是发布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指示,颁布命令,部署、指导作战和战备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通报情况,总结交流经验教训,沟通内外关系的重要工具,是军队行动、检查总结工作以及编写军史、战史的重要依据。具有上报下达、互通情报,工作依据和凭证,宣传教育,规范军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等作用。拟制和承办军用文书要严格执行公文格式、暑名用印、记述方法和处理的有关规定,做到迅速及时,准确细致,简明易懂,严防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目前军用文书的改革正在向合并种类,精简内容,压缩文字,改进格式和拟、印、传手段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文书工作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速度很快,将使工作效率和组织指挥效能进一步提高。

战斗文书 组织指挥战斗的各种文件、电报、图表的总称。是军用文书的组成部分,军队作战指挥的重要工具。依性质和用途分为指挥文书、报告文书和备考文书。指挥文书有命令、指示、计划、通知、通报、批复、决心图等。其中命令形式的文书包括战斗命令、行军命令、开进命令。报告文书有报告、汇报、总结、请示。备考文书有阵中日记、情况图、兵要地志、各种登记、统计资料等。战斗文书通常要规定机密等级和时限等级。机密等级,按内容的机密程度分为绝密、机密、秘密。时限等级,根据文书缓急程度分为特急、加急、急。拟制战斗文书要求做到迅速、准确、简明、保密,并为下级执行留出必要的时间。

指挥文书 组织指挥部队作战行动的文书。是战斗文书的组成部分。包括:命令、指示、计划、通知、通报、批复、决心图、工作图和密语本等。命令形式的文书有战斗命令、行军命令、开进命令。主要用于表述作战意图,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答复问题,通报情况等。有文字叙述式、地图注记式和表格式。文字叙述式,用于命令、指示和通报等文书;地图注记式是用军队标号和文字在军用地图、略图、照片上标绘和注明部队的行动,用于作战计划、决心图、工作图等文件;表格式,用于计划文书。

报告文书 向上级报告作战情况和请示问题的文书。是战斗文书的组成部分。包括:报告、汇报、总结和请示等。主要用于向上级报告对命令、指示的执行情况,反映作战行动进程,答复上级的询问,请求上级解决或明确某些问题。按内容的机密程度分为绝密、机密、秘密。时限等级有特急、加急和急。要求做到迅速、准确、简明和保密。

备考文书 有关组织指挥作战的备查考的各种资料。是战斗文书的组成部分。包括:阵中日记,值班日记,情况图,兵要地志,各种登记、统计资料等。主要用于记载作战进程,供组织指挥作战、综合作战情况、总结作战查考。

战斗命令 军队指挥员给所属和配属部队、分队下达战斗任务的命令。是军队指挥员对部属赋予战斗任务 的基本方式,是指挥员决心的体现,组织指挥战斗的依据,分合同战斗命令和个别战斗命令。通常由参谋长组织作训部门根据上级的战斗命令和指示,本级指挥员的决心及敌情、地形、我情等资料拟制。情况紧急时,参谋长可亲自拟制。通常在本级受领战斗任务后即着手准备,指挥员定下决心后拟制成文。合同战斗命令是指挥员给所属和加强部队、分队下达的共同内容的命令。有进攻战斗的合同命令和防御战斗的合同命令。内容通常包括:敌情;上级意图、本部队的任务和指挥员的决心;友邻的任务,与友邻的战斗分界线和接合部的保障;各部队、分队的战斗编成、配置、任务、战斗分界线和接合部的保障;炮兵群的编成、配置和任务;防空兵的配置和任务;诸预备队的编成、配置和任务;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指挥所开设的时间、地点及可能转移的方向或地点;代理人等。有空军、海军和地方武装支援或协同作战时,命令中要明确其任务。防御战斗的合同命令还要明确防御地段的区分和阵地编成以及工程构筑的顺序和完成时限等。通常采用文字记述式或地图注记式。个别命令是对某一部队、分队单独下达的命令,通常用于战斗过程中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有时为隐蔽作战企图,避免暴露整个部署;或情况变化需局部修改原来命令时,也使用个别命令。内容通常包括:受令者需要了解的敌情;上级的有关意图、本级的任务和决心;受令者的任务;支援、协同部队、分队的番号、兵力和支援、协同的方法;完成准备的时限;指挥所位置等。在作战过程中,个别命令多拟制成电文式或口头下达。在组织战斗阶段,如时间允许,也可拟成文字记述式。下达战斗命令的方法和方式一般有:当面口头下达,书面下达,利用通信工具下达等。要求准确、迅速、简明、保密。通常按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顺序,必要时应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同时传达。

口述战斗命令 指挥员口头下达的战斗命令。是赋予部队战斗任务的一种方式。可在现地或借助沙盘、地图,当面或使用指挥通信器材下达。具有简明、直接、迅速、保密的特点。口述战斗命令的内容和表达顺序视战斗类型、任务和条件而定,与书面战斗命令基本相同。指挥员亲自下达口述战斗命令时,参谋长要组织司令部给指挥员准备必要的材料和工作图,同时准确地记录、标绘指挥员的口述命令和指示,并检查部属对战斗任务记录和了解是否正确,尔后整理成书面战斗命令,下发部队,上报上级司令部。下级指挥员和司令部对上级的口述命令,要准确记录或录制,并根据口述命令迅速计划组织战斗。

开进命令 下达开进任务的命令。通常由司令部根据上级的开进命令或指示,本级指挥员的开进决心或指示及道路、天候、行动方式等情况拟制,内容通常包括:敌情;开进任务、方式、路线;开进纵队的编成、序列及道路区分;通过出发地区,调整地区的时间,到达的位置和时间;通过敌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封锁区的方法;指挥和通信联络的组织;侦察警戒、调整勤务、道路保障及防空、防炮、防化学和燃烧武器袭击的措施;伪装和开进纪律;开进中的卫勤、技术保障等。可采用文字记述、地图注记或两者结合的形式。拟制开进命令时,通常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地形和指挥员批准的开进计划,参谋长组织作训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拟定,经指挥员审批后下达。有时开进命令可合并在战斗命令中一并下达。下达的方式一般有:当面口头下达,书面下达,利用通信工具下达等。要求准确、迅速、简明、保密。

预先号令 专正式命令下达前对部队作战准备发出的指令。是部队进行作战准备的依据。在军用文书的分类中,1983 年前的司令部工作试行条例将其划归“指示”类,现行《司令部工作条例》则划为“命令”类。内容通常包括:简要敌情,部队即将遂行的任务,准备工作事项和完成时限,受领任务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等。通常是在接到上级预先号令或命令之后,由司令部根据上级和本部队指挥员意图、指示拟制,由指挥员署名。有些业务性的预先号令,如通信号令、后方号令,由部门领导签署。采用书面或口述下达,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派人传达。要求及时、简明、保密,不暴露上级总的作战企图和作战开始的具体时间。

预先战斗号令 下达概略战斗任务的指令。目的是使部属及早计划组织战斗,进行各项准备。在指挥员定下初步决心后由司令部拟制,以指挥员名义,采用书面或口述等方式下达。内容通常包括:简要敌情,本级的任务与企图,各部队、分队的基本任务,完成战斗准备的时限,协同要点和主要保障措施等。要求及时、简明、保密。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若初步决心有变更时,可向部属及时下达补充指示。

密码地图 对军用地图进行坐标加密或对目标编号的隐蔽指挥文书。目的是隐蔽图上地物、地貌的真实坐标或真实位置,确保作战指挥保守秘密。通常与无线电信号表、密语表结合使用。常用的密码地图有坐标密图法、阵地编号密图法两种。由指挥机关统一拟制,发给所属、配属、支援及协同的部队、分队使用。坐标密图的拟制方法有递加递减法和数字代密法。阵地编号密图的拟制方法,通常按照当前战斗需要,将作战地区的主要地名、高地和主要阵地等,按一定的顺序编号。在下达密化地图规定时,要确定地图的比例尺、年版及图幅编号,以免错乱。使用中要严格保密,并及时更换。

隐蔽指挥文书 亦称通信代密。用统一规定的信号、代号、符号、隐蔽真实指挥内容的文书。常用的有无线电密语通话表,信号表,代号表,密码地图。由师以上司令部编拟,发给所属、配属、支援及协同的部队、分队使用。下级司令部根据作战任务需要,可作必要的补充,报上级司令部批准后使用。通常由作训、通信部门共同研究,由通信部门编拟。密语通话表的内容,主要有指挥用语和密钥两部分;编拟形式与加密方法,采取条密式、纵横坐标式和九九方格式。信号表的内容,根据使用范围、作战任务、可能采取的战斗行动和可能出现的战斗情况而定。拟制隐蔽指挥文书要求简明、肯定、便于使用和保密。

换班命令 规定部队交接作战任务的命令。按换班部队的建制、隶属关系,由上级或交接作战任务的双方司令部,根据上级的换班命令,指挥员的决心和双方商定的换班计划等拟制,由双方指挥员共同署名,以书面形式下达。内容包括:敌情;上级意图和交、接班部队的任务;换班的顺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接班部队的出发地域,运动路线,到达地域及时间;交班部队的集结地域,运动路线,到达地域及时间;配属部队的转隶和物资器材的交接方法与要求;换班时的警戒、调整勤务、通信联络等保障措施:发生情况时的处置方案以及换班过程中的指挥组织和指挥关系。

地图注记式命令 标注在地图或略图上的战斗命令。是命令的一种样式。通常按标绘、注记、整饰的步骤进行拟制。标绘的顺序一般先敌情后我情,先本部后友邻,先部署后任务,先战斗单位后保障单位,先队标后队号。注记时,凡战斗命令的内容未能用标号表明的,都要以文字注明。内容通常包括:敌人的战斗性质和企图;上级意图;战斗编成;有关的战斗行动和任务;完成战斗准备和指挥所开设的时限;代理人等。可集中注记、分散注记或列表注记。经指挥员审批后,以指挥员名义下达。

战术指示 对所属部队下达的有关战术思想、战术手段的指示。如反坦克战术指示、反空降战术指示及针对敌战术变化要求采取适当战法的指示等。是为实现首长决心,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由上级领导机关向所属部队、分队下达的一种指导性文书。也可口头下达。内容一般包括:对敌人作战特点的分析,采取的战术手段和相应措施,有关遵照事项和要求等。通常以指挥机关或参谋长名义下达。拟制时,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切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要简明、确切、具体,便于贯彻执行。

火力计划 组织和使用火力的计划。按使用的军兵种火力分,有炮兵火力计划,航空兵火力计划,核火力计划;按作战空间分,有对地面、水面的火力计划、对空火力计划。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上级火力计划和遂行任务的能力,由司令部负责拟制。内容一般包括:战斗阶段、时节的区分,射击与突击的目标,担任的部队、时机和方法,持续时间和弹药消耗量,指挥和协同信号规定等。通常采用表格式或要图注记式,也可采取表格加附图的形式。拟制时,要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特长,集中使用各种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协调一致地对敌主要目标实施集中、迅速、突然、猛烈的突击,火力组织要灵活,并便于机动。

值班日记 值班员在值班时间内每日对值班情况的记录。是备考文书之一。通常按时间顺序记载上级的指示、通知,下级的报告、请示,友邻的通报,部队的主要活动情况,部署变动或兵力调动,以及对各项承办事宜的处理结果等。记载值班情况要及时、准确、全面而有重点;书写字迹要端正、规范;要使用钢笔或毛笔,不要用铅笔或圆珠笔。

情况通报 指挥机关向所属部队和有关单位通报作战有关情况的军用文书。也可采用口述形式。通常以司令部或参谋长的名义发出。主要有敌情通报、战况通报和其他情况通报。因其目的、用途不同,具体内容和拟制方法不尽相同。敌情通报,是向所属部队和友邻告知敌军情况的通报。可分为综合性敌情通报和局部性、单项性敌情通报。战况通报,是在作战过程中,将某阶段或某单位的作战情况告知所属部队和有关单位的通报。主要内容有:战斗起止时间,战斗发展情况,当前敌我态势,战果,主要经验教训等。其他情况通报,包括新战术的运用,作战经验,重大伤亡事故,战区的地形、道路情况,以及有关武器装备、工程、通信、气象、水文、疫情等情况。要求叙事清楚,准确,及时,简明扼要。

战斗详报 战斗结束后向上级所作的关于战斗情况的详细报告。通常用书面形式上报。目的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遂行战斗任务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可为编写战史、战例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战斗结束后全面总结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司令部拟制,以首长或机关名义上报,内容一般包括:战前敌我态势和敌人企图,本部队的任务、决心和部署,战斗经过,战绩,部队的伤亡、损耗,主要经验教训。除文字叙述外,可附必要的图表,如战前敌我态势图、指挥员决心图、战斗经过图、战绩统计表和阵亡烈士登记表等。

战斗要报 战斗告一段落或结束后,向上级所作的关于战斗情况的简要报告。通常采用书面形式。目的是使上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尽快了解战斗概况。在战斗告一段落或完成战斗任务后,由司令部收集、综合有关的主要战斗情况,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拟制,以指挥员或机关名义上报。内容一般包括:简要战斗经过,战果,部队的伤亡、损耗,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事项和建议等。拟制时,根据战斗实际确定报告项目和详略程度,要客观地反映战斗概况和上级指挥员与指挥机关需要及时了解、掌握的情况,必要时可在正文后附以图表。

战斗总结 战斗后或一个时期的战斗行动结束后对战斗情况作出的指导性结论。目的在于把遂行战斗任务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战斗。将战斗总结的主要内容向上级指挥员、机关作书面报告,称为战斗总结报告。及时地对战斗情况进行专题或全面总结,是战时司令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战斗总结的内容一般包括:敌我双方作战企图,主要战斗经过,作战特点,经验和教训,敌战术与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等。拟制战斗总结时,要切实符合本单位遂行战斗任务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材料准确,观点和材料要统一;估价恰当,文字朴实、精炼,力求篇幅短小;报告的问题和时间概念要确切。战斗总结由指挥员署名,并有参谋长的副署。

阵中日记 作战时对每日战斗情况的记载。是备考文书之一。主要供指挥员和机关综合战斗情况,总结战斗经验和编写战斗报告使用。团以上各级司令部均要指定专人记载。内容一般包括:作战日期,当日气象,敌情及其变化,上级的命令。指示及执行情况,本部队的任务、决心、部署和战斗行动进程,下级的报告和处理情况,友邻通报的重要情况,指挥员的主要指挥活动及指示等。阵中日记可附必要的文书、图表等原始资料。

作战值班 为保障指挥员对部队实施不间断的作战指挥和加强战备而建立的昼夜值班。值班首长由军政首长轮流担任;值班员由作训部门担任,或以作训部门为主,会同参谋长指定的部门共同担任,在参谋长直接领导下,由作训处、科、股长具体组织实施。师以上作战值班通常设正、副值班员,并派值班通信员若干人。作战值班室通常设置有值班轮流表、值班员职责;指挥所配置和警卫要图、工作图;定时报告表、密语表、信号表、代号表;通信、警报、信号器材;值班日志、值班员标志等。值班员值班时间,一般为24 小时,也可由参谋长根据情况确定。值班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交接班手续。交接班在参谋长或副参谋长参加下进行。

战斗工作图 战斗中指挥员、参谋人员为遂行本职工作而随时标注有关情况的图。是战斗文书的一种。主要用于掌握动态,分析情况,便于检查、指导部队遂行战斗任务,向上级报告情况和拟制其他战斗文书,在中国古代就使用了图式战斗文书。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诸侯国守备兵力部署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帛制彩色作战指挥用图。工作图标注内容一般包括:敌对双方基本态势和主要部署,上级与友邻的主要行动,作战中的敌情变化,部队的战斗行动等。标注的内容及详简程度根据工作需要而定。指挥员、作战部门人员标注全面情况,其他部门人员着重标注与业务紧密相关的内容。对各类人员工作图的基本要求:指挥员的工作图要能表明任何时候有关作战的全盘情况;能根据工作图分析判断情况、适时定下正确的决心、上报情况、下达指示和命令;能依据工作图检查部属对情况__判断的正确与否和对决心的执行情况,检查司令部编拟的情况报告及其他文书的正确程度。参谋长的工作图要能表明任何时候有关作战的全盘情况;能根据工作图分析判断情况、编拟情况报告和决心建议、随时向指挥员提出综合报告和建议或回答指挥员的咨询:能依据工作图向司令部有关人员传达任务、布置工作;能依据工作图组织司令部各部门拟制各种军用文书,及时准确地传达首长的决心、指示:能依据工作图督促部队遂行战斗任务,检查完成任务的情况。作训处、科、股长及参谋的工作图要能准确而详细的表明我军情况,敌人的部署和行动;能依据工作图编拟情况报告,提供首长决策所需资料;能依据工作图迅速拟制战斗命令、协同动作计划、战斗保障指示等各种战斗文书,传达首长的决心;能依据工作图向指挥员报告下级指挥员的决心和战斗行动情况。侦察处、科、股长及参谋的工作图要能表明当面之敌的详细情况及友邻当面之敌的一般情况,尤其是敌人的指挥位置、预备队配置位置、核化武器的配置位置;能随时根据工作图向参谋长、指挥员报告敌情,并对敌情作出判断结论;能依据工作图及时编拟敌情通报;能依据工作图组织侦察分队的行动。标绘工作图时,敌我的现实情况,一律以实线标示,预想的情况和任务以虚线标示;战斗过程中的情况,不同战斗阶段应衬以不同颜色以示区别;标绘的情况必须注明时间,对敌情必要时还应注明来源,对不能标示的情况,应注记清楚;特别应标明上级、本级及所属部队、分队的指挥位置。

敌我情况图 标绘敌我双方主要情况的图。供指挥员了解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和实施作战指挥用。内容一般包括:敌我双方主要兵力兵器部署,阵地编成,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主要战斗行动及企图,指挥所位置等。敌方情况根据敌情通报、侦察报告等标绘。我方情况根据上级战斗命令、行动计划、指挥员决心和战斗报告等材料标绘。通常由作战部 门在战斗准备阶段标绘,并根据战斗中情况的不断发展加以修正和补充。标绘时,要求迅速及时,突出主题,清晰易读,正确反映客观实际。

工事配置图 标绘敌方或己方工事配置情况的图。主要供指挥员和机关研究敌情和组织工程保障使用。己方工事配置图由工程兵部门勘察标绘;敌方工事配置图通常由工程兵部门会同侦察部门根据敌情通报、侦察报告等资料整理编绘。内容一般包括:工事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容量等情况。通常在战斗组织准备阶段标绘,根据战斗中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补充。已经构筑完成的工事用实线标示,正在构筑的工事用虚线标示。标号不易表达的事项可编号附记。要求准确、详细。

首长决心图 标绘有军队首长作战决心的图。是表达首长作战决心的主要形式,是拟制作战方案、战斗命令和组织指挥战斗的重要依据,可作为向上级报告决心和向部队下达战斗命令的附件。由司令部根据上级意图、战斗命令和本级首长的决心标绘。通常是在首长定下初步决心时开始标绘,于正式决心定下后完成,首长决心图的内容因战斗类型和样式的不同而异。进攻战斗主要标绘:敌兵力部署、火器配置、阵地编成、障碍物设置、指挥所;本部队主攻方向、兵力部署、当前任务及后续任务:各部队战斗分界线;炮兵群、防空兵群的配置地域;诸预备队的配置地域及预定展开位置;后方主要部署;指挥所和观察所位置等。防御战斗主要标绘:敌兵力及前出位置、可能的主攻方向、战斗分界线;本部队防御前沿位置、阵地编成、防御要点;炮兵群和防空兵群阵地;诸预备队的配置地域及预定展开地区;反击、反冲击方向及预定展开地区;后方主要部署;指挥所和观察所位置等。要求标绘清楚、准确、一目了然。

战斗计划图 标注有作战计划内容的图。通常标注在地形图上,作为书面计划的附图。由司令部依据上级意图、首长的决心和战斗计划拟制,由指挥员署名,并有参谋长副署。主要内容包括:战前敌我态势、兵力部署、火器配置、阵地编成、障碍物设置;各战斗阶段、时节敌人可能的行动;各军兵种部队、分队的行动预案;指挥所位置与指挥组织;信、记号规定等。当有数个战斗行动方案时,要分别标注,用不同衬色或附加点、线加以区别。对难以用标号标示的内容,可用简要的文字叙述和列表注明。

战斗经过图 标绘战斗发展情况的图。由司令部根据战斗实际进程标绘,主要供指挥员和机关适时掌握战场情况,指挥战斗,研究与总结作战经验及编写战例使用。内容一般包括:战前敌我双方态势,战斗各阶段敌军的行动和己方的处置和部队位置,歼敌和损耗情况,友邻的作战行动等。战斗经过图是根据所属部队、分队各阶段的战况报告,上级及友邻的通报,用相应的队标实时标绘的。由于战场情况变化迅速,要求标绘人员及时搜集、掌握情况,准确记录,精心构思,抓住重点,合理取舍,正确、熟练地标绘。对那些战斗情况复杂多变的局部地域,还可用放大标示或加文字说明。

战况通报 向所属和有关单位通报的作战情况。可发书面通报,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目的是向所属部队和有关单位告知战斗进展情况。通常以司令部或参谋长的名义发出。内容一般包括:当前敌我态势,战斗起止时间,战斗发展情况,战果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根据上级、友邻通报,直接观察战场的结果,下级的战况报告拟制。在战斗情况发生巨大变化或战斗告一段落时发出,要求及时、准确、简明和保密。

战绩 军队在作战中取得的成绩。是编写军史、战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战役、战斗中取得的进展和收获,占领、收复的地区,以及毙、伤、俘敌的数字和缴获敌人武器、装备、物资的数量等战果。统计战绩要求及时、准确。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要迅速督促部队清查俘虏和缴获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迅速汇总、核实,以表格或文字、电话、电报上报。通常在取得重大战绩或战斗告一段落时公布。公布战绩可鼓舞部队士气、振奋人心,使敌人精神上受到打击。公布的形式可采取登报刊、出号外、发战报、开记者招待会等。

战果 军队经过战斗获得的成果。包括毙、伤、俘敌军官、士兵的数量,击毁、击伤敌火炮、车辆、飞机、舰艇等装备数量,缴获敌人的各类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数量。战果还包括军队完成战斗任务的胜利进展,收复、占领的重要目标和地区等。于战斗告一段落或结束后逐级统计上报。统计要求及时,准确。根据战果可以了解敌人战斗力削弱的程度。公布战果能够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使敌人在精神上遭到打击。

情报 获取的敌方有关情况以及对其分析研究的成果。是指挥员定下决心、指挥作战的重要依据。按目的、范围分为战略情报、战役精报和战术情报,内容通常包括:敌方军事思想,战略方针和作战意图;军队编制、装备和部署,核、化学、生物武器配置;军事人物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军队训练素质,作战特点;兵要地志,军事目标;战场准备;战争潜力;后勤保障,以及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情况等。要求准确、全面、及时、不间断和有预见性。情报可以通过间谍、侦察等手段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收买、收集资料加以综合研究整理获取。世界各国军队的指挥机关通常都设有专门的情报机构,负责进行情报的收集、整理、分类、通报等工作。

战术情报 为组织实施战斗获取的敌方情况以及对其研究判断的成果。是指挥员定下决心,指挥战斗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有:当面敌人的兵力部署、番号、编制装备、行动企图、作战特点,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后勤补给、地形、民情,以及指挥官的能力、特点等情况。获取战术情报的主要手段是侦察。对战术情报的获取和处理要特别强调迅速、准确和不间断。

侦察 为获取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情况而采取的行动。是作战行动的重要保障。通常由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组织实施。按任务范围分,有战略侦察、战役侦察、战术侦察;按活动空间分,有空中侦察、地面侦察、海上侦察和水下侦察;还可按军兵种、兵力、器材、具体任务等分为各种不同的侦察。古代侦察主要是指挥员直接观察,向敌方派侦探获取情报。20 世纪以来,随着先进侦察技术器材的大量使用,使侦察能力大为提高。主要手段有:观察、搜索、捕俘、潜听、窃听、战斗侦察、火力侦察、照相、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听与测向、战场传感侦察、调查询问和搜集敌军文件资料等。基本内容是:查明敌方的部署和企图,编制、装备和编成,战斗能力、作战特点、战备和作战保障情况,指挥官特点,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气象和民情等。战术范围的侦察,着重查明当面敌军的兵力部署、部队番号、战斗编成、指挥位置、武器装备、行动企图、战斗特点、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和物资补给情况。组织实施侦察,要根据各部队的任务和侦察兵力、器材等情况,周密地组织计划,综合运用各种侦察力量,组成严密的侦察配系,广泛使用各种侦察手段,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并组织严密可靠的保障,建立和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和不间断的指挥。

侦察兵 担任侦察任务的专业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军初期,各个部队都编有侦察兵。建国后侦察兵的技术装备器材发展较快,遂行侦察任务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现在,各军种和战斗兵种都有侦察兵专业分队。根据任务与编制装备的不同,编组有观察、照相、雷达、传感、无线电截收和测向等侦察器材,以及装甲、摩托化车辆等,具有在各种情况下遂行多项侦察任务,及时为部队实施指挥获取所需情报的能力。主要任务是查明:敌人的兵力部署、番号、编成、企图;阵地器材、火力配系、障碍设置;作战保障、后勤补给;地形、气象、水文等有关情报。陆军侦察兵,有时还可遂行战斗任务。

侦察力量 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人员及其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侦察专业部队、分队和谍报人员,暂时担负或兼负侦察任务的战斗部队、民兵、人民群众等。侦察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人员和侦察装备的数量与质量,涉及军政素质、武器装备状况、训练水平、作风纪律、实战经验等方面,检验其强弱的基本标准是实战,侦察力量强就能及时获取大量准确可靠的情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侦察力量的建设,侦察装备器材不断改善,较好地保证了作战情报的需要。

侦察预备队 各级指挥员掌握的机动侦察力量。根据作战性质、企图、任务、兵力、器材、地形和敌情编成,通常为侦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独立遂行多种侦察任务,通常配置在第一梯队战斗队形后,便于机动的隐蔽位置。随时准备执行临时侦察任务,加强或接替已派出的侦察力量。侦察原则组织实施侦察的基本准则。依作战思想、作战理论、作战规律和政策、策略以及军队传统而制定。基本的原则:(1)充分__发挥诸兵种侦察力量的整体作用,全面而有重点的部署侦察。综合运用包括专业部队、分队,执行战斗任务的部队、分队和民兵、人民群众的侦察力量,实施全面而有重点的侦察,确保主要侦察任务的完成,并控制预备侦察力量。(2)运用各种侦察手段,集中掌握和处理各类情报。运用谍报、捕俘、观察、化装侦察、战斗侦察、火力侦察、技术侦察和研究缴获的敌军文件资料等手段,广泛搜集情报,并由专门机关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比较和判断。(3)积极主动和不间断地实施侦察,及时获取准确情报。主动地、经常地与敌保持接触,不间断地监视敌人的动向,大胆地深入敌人心腹地区和要害部位,机智地诱骗欺诈敌人,巧妙地获取敌人的情报,必要的关键时刻,要不惜代价,不怕牺牲,采取一切手段获取。(4)充分准备,周密保障。每次行动都要慎重而周密地策划,预想多种情况,准备多套方案,并搞好后勤、技术、通信联络、情报传递等保障,确保能顺利地遂行任务。

侦察计划 为组织实施侦察而制定的计划。是下达侦察指示、组织实施侦察的基本依据。通常由侦察部门根据任务、上级指示、敌情、地形、民情和侦察力量等要素拟制。基本内容有侦察任务的区分,使用的兵力和手段,完成时限和情况报告方法,侦察协同和保障措施等。可采用表格式、要图注记式或文字记述式。制定侦察计划要周密、可靠、留有余地,立足于最坏、最复杂的情况多设想几套方案,并在侦察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正和补充。

侦察协同 各种侦察力量完成侦察任务的配合行动。根据侦察计划和指挥员的指示,侦察部门召集有关单位具体组织。通常围绕执行的侦察任务或采取的行动,确定互相支援、配合的方案和互相之间的行动,规定联络信、记号等。组织方法,可在现地、沙盘、地图上进行。侦察协同要以执行主要侦察任务的专业侦察力量为主,其他侦察力量要主动配合。

侦察指示 为组织侦察对所属部队下达的指示。是组织实施侦察的重要依据。由情报部门根据指挥员和上级指示以及侦察计划拟制,于作战准备阶段下达给下级情报部门或单位。主要内容有侦察任务的区分、采取的措施、完成任务的时限、协同动作、侦察保障等。在组织实施侦察的过程中,还可根据情况下达补充指示。

侦察措施 组织实施侦察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内容包括侦察兵力的编组,侦察手段的运用,侦察通信联络的组织,以及物资器材供给、伪装、救援等保障措施。侦察措施通常由侦察部门与执行任务的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拟制。侦察措施要周密细致,稳妥可靠,并充分考虑到情况的变化,预想多种应急办法和补救措施。

侦察要图 标绘、记述已查明的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情况的图。一类是侦察人员直接记述、标示敌情的侦察要图;另一类是由侦察部门汇总、显示各方面侦察情况的侦察要图。通常标绘在大比例尺地图或专用地图上,准确无误的用实线表示,尚需核查的可加附加色或注记。供指挥员了解和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时参考。

侦察任务 为保障作战行动需查明的事项或侦察人员、组织担负的责任。通常由上级赋予,侦察部门组织执行。有时也可由侦察部门按工作职责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任务范围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地理、气象等方面。战术侦察任务,主要是查明当面敌人的兵力部署、部队番号、__战斗编成、指挥位置、火力配系、武器装备、行动企图、战斗特点、阵地编成、火力密度、工事构筑、障碍设置、物资补给、以及战斗地域内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社政情况,特别是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配置。规定侦察任务必须明确,执行侦察任务必须坚决。

敌情报告 向上级呈述敌情的报告。有文字记述式,要图注记式,或以口头、电话、电讯报告等。主要的、时效性强的敌情要一情一报,特定事件或目标资料等情况可专题报告,一般情况或例行活动通常综合报告。报告要准确、简明,有关敌情的来源、时间、地点、数据需清楚,要将原始材料与分析判断意见分开。

敌情通报 向所属部队、友邻和民兵告知敌军情况的通报。目的是为指挥员定下决心和组织实施战斗提供可靠依据。通常由侦察部门拟制,以司令部名义发出。有书面通报,口头、电话通报。内容一般包括:敌军番号、兵力、编成、行动企图;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配置及可能使用的新式兵器;作战行动的特点等。敌情通报要及时迅速,力求准确,并根据敌情的发展变化,及时下达补充通报。敌情既可以向所属部队、友邻和民兵统一通报,也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单独通报。

观察所 为观察战场情况而设置的机构和场所。是指挥所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不间断地观察敌方地形、工程设施、兵力部署、火器配置及敌我双方战斗行动情况,及时准确地向指挥所报告,根据任务和作用可分为基本观察所和辅助观察所。团以上部队建立基本观察所,并根据需要建立辅助观察所。营以下分队设指挥观察所。观察所通常设在便于观察而又隐蔽的地点,并构筑观察工事、掩蔽部、交通壕等;也可设在飞机、舰艇和车上。观察所通常由侦察或作训部门派出参谋率必要的侦察、通信人员,配备必要的观察通信器材,遂行观察任务,与指挥所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有时指挥员也进入观察所亲自观察和指挥作战。在战斗过程中,观察所根据指挥员的指示转移位置。

观察配系 有组织地配置观察力量所形成的观察系统。通常由各级、各兵种的观察哨、所组成。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天候和观察力量等情况科学组织。各观察哨、所的视界要相互补充,观察范围要相互衔接,力求没有观察死角,以保障对整个作战地域、空域、水域进行全面、全天候观察。对重要区域或目标要重点配置观察力量,确保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不间断性。

观察勤务 对敌实施观察和监视工作的总称。主要内容有观察哨、所的组成、任务、配置,工事构筑,通信联络,观察器材的维护保养,观察情况的报告,观察日记的填写,以及观察哨、所的换班、转移和安全保障等。实施观察时,观察员要熟记方位物,观察地境和观察地境内各种地形地物的景况、特征,特别注意观察的方向,各种信号、记号,指挥员的位置及报告方法。并提高警惕,严守职责,不间断地仔细观察,准确判明,及时报告情况,认真完成观察任务。

观察日记 观察哨、所每日对观察情况的记录。观察日记是一种原始资料,对于综合分析、统计战场情况的变化及认识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由观察员负责填写。填写要准确、具体、详尽、工整。写清日期、时间、地点、气象,发现的情况,判断意见,以及在何时向何人作了报告和上级的指示等。必须签署填写者的姓名,以示负责和便于查考。

观察要图 观察哨、所的工作图。主要标绘:观察哨、所的基本位置和预备位置,观察地境和死角,重要观察地段、目标、阵地编号,方位物及至方位物的距离,敌我前沿位置,敌人基本态势等。对观察到的敌情和其他有价值的情况要及时、准确地标绘在要图上,并注记文字,以便向上级报告。

战场观察 在交战场所用目力或借助各种观察器材进行的观察。分为地面观察、空中观察和海上(水上)观察。内容通常包括:敌我活动、战斗情况、敌我退进、得失、伤亡情况,战场的地形、天候、气象情况,以及上级、下级、左邻、右邻发出的信号等。战场观察要沉着、细致,全面而有重点。可将要观察的地境分为若干段,由左至右、由近而远反复观察。对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和复杂地形,特别是可疑征候,要仔细观察、认真判明。当敌方施放烟幕时,要利用烟幕的稀薄处或就近变换位置进行观察。当中、高级指挥员亲临一线进行战场观察时,要特别注意隐蔽、伪装、搞好安全保障。

抵近观察 秘密接近敌人进行的观察。通常利用有利地形、夜暗或不良天候等条件隐蔽地实施。一般不在敌前久留,但必要时也可潜伏数日。遂行任务前,要详细研究敌情、地形,选择基本行动路线和预备行动路线,严密组织伪装和各种保障,制定应急和救援接应方案。抵近观察被敌查觉,难以回撤时,观察人员可在火力掩护下,交替掩护撤回己方阵地。

战斗侦察 以进攻行动进行的侦察。是军队侦察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迫敌暴露部署和企图,查明敌情。通常在以其他手段无法获取情报时采用,由师一级指挥员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其兵力由预备队派出一个加强的步兵营或连担任。任务是查明敌人阵地虚实、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防御前沿或敌人的进攻准备程度,以及打乱其进攻准备等。组织战斗侦察,要根据侦察任务、敌情、地形、天候,精心选择侦察目标和时机,适当运用兵力和器材,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通信联络、工程、伪装等保障工作。战斗时,在炮火支援下,勇猛地向敌冲击,突入敌阵,以积极的战斗行动迫敌暴露兵力部署与火力配系,指挥员和侦察人员加强对敌情的观察。完成侦察任务后主动撤离,当情况有利时也可乘胜扩大战果,或据守已夺占的阵地。

火力侦察 以火力袭击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迫敌或诱敌还击、运动、联络,以发现其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和通信网路等情况。通常在隐蔽的方法不能获得必要的情报或时间紧迫时采用。使用的兵力火力,根据任务而定。实施时,先进行现地勘察,明确参加的兵力兵器和任务,射击的目标和地段,佯动的兵力和时机,观察所的组织和区分,开始、终止、撤出阵地的时间,掩护的措施,完成准备的时限等。进入阵地后,迅速作好准备,以集中、突然、猛烈的火力进行突击,配以一定兵力佯动,造成敌人错觉,诱迫敌人暴露兵力兵器的位置,并根据各种观察把所需的情况详细记录、标注在地图上。

谍报侦察 向侦察对象内部秘密派遣或从其内部发展人员获取情报的活动。谍报人员通常经过严格挑选,严格训练,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机敏的头脑、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活动方式秘密,手段力求巧妙,通常有观察、刺探、窃取、窃听、收买、诈取、骗取、劫取等。谍报侦察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指挥机关和要害部门。

技术侦察 使用技术器材进行侦察的统称。主要包括电子、光学侦察。一般通过地面侦察站、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侦察船只、侦察气球和投掷式__自动化电子侦察设备来接收、测定、拍摄敌人的各种电子信号、军队部署和活动情况,采取破译和分析等方法,判明敌情。技术侦察具有侦察距离远、范围广,获取情报较及时、准确,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小,组织实施隐蔽安全等特点,但易受无线电传播条件的限制、敌拍假电报的欺骗和施放干扰的影响。实施技术侦察,需根据敌情、地形条件,合理区分各兵种技术侦察力量的任务,周密组织技术侦察力量之间的协同,力求隐蔽而突然地实施,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反侦察措施,以确保技术侦察任务的完成。

战术侦察 为获取战斗行动所需情报而进行的侦察。通常由战术指挥员及其司令部组织实施,是战斗的重要保障。手段有观察、潜听、窃听、搜索、捕俘、声测、光测、调查询问、搜集文件资料,雷达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电视侦察、战斗侦察、火力侦察等,主要任务是查明当面敌军的番号、作战特点、兵力部署、战斗编成、指挥所位置、武器装备、行动企图、阵地编成、火力配系、障碍设置、物资补给,以及作战地域的地形、水文、气象、民情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查明敌进攻或防御的主要方向,发起攻击或反冲击的时机,以及战术核武器、化学武器配置的位置。由专业侦察分队、战斗分队和民兵具体实施。战术侦察需根据战斗任务和战场情况周密组织,将主要力量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情报。

敌情侦察 查明敌人情况的活动。通常由指挥员或司令部统一实施。运用各种侦察手段,获取保障作战所需要的一切情报。战术范围的敌情侦察,主要是查明当面敌军兵力部署、部队番号、战斗编成、武器装备、指挥位置、行动企图、战斗特点、阵地编成、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物资补给,以及战斗地区内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社政情况,特别还要查清敌战术核武器、化学武器的情况。主要手段有观察、潜听、窃听、声测、光测、照相、搜索、捕俘、调查询问、搜集文件、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听、无线电侦收、无线电测向、电视侦察、战斗侦察、火力侦察。由侦察分队、战斗分队和民兵具体实施。基本要求是综合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的侦察潜力,力求隐蔽、突然地进行,不间断地监视敌人的动向,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情报。

地形侦察 对所需作战地区地形情况进行的侦察。主要查明:地形、河流、水库、植被、道路、桥梁、居民地、沟渠等情况。地形侦察的基本方法是现地勘察、调查询问、摄影、摄像。当地形有利时,要对照地形图进行侦察,把变化了的情况准确注记和标绘在图上。当没有地形图时,要根据侦察情况准确标绘地形要图。地形侦察要注意到可能的变化,如人工破坏可使地貌变形,严寒可使江河、湖泊、沼泽封冻,山洪可能引起泥石流、泥泞、江河暴涨和泛滥等。短时间内需获取宽正面、大纵深地形资料,通常采取航空侦察;需精确地形资料,一般由测地分队或受过专业训练人员在实地进行。当有敌情威胁时,需加强警戒,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水文侦察 对江河湖海水文情况进行的侦察。主要查明:水位、水宽、水深、流速、流向、流量、潮汐、底质、滩岸,以及相关的渡口、码头、通航等情况,并分析其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通常以工程兵为主。加强部分侦察兵或步兵组成水文侦察群,配备轻型渡河器材,携带水文侦察仪器。当敌情威胁不大时,由工兵派出水文侦察组实施。基本方法是实地勘察、调查询问和查阅当地的水文历史资料。侦察时要注意季节、气象变化和人工对水文的影响。

航空侦察 用飞机和其他航空器进行的侦察。主要任务是:查明敌方兵力部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战区地形,战场动态和武器装备状况。按手段分为成像侦察、电子侦察和目视侦察。运用航空侦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宽正面、大纵深的情报。通常由侦察航空兵实施,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等也可实施目视侦察任务。一般要预先制定航空侦察计划,确定派出的兵力、时间、航线、手段和保障措施,尽量不进入敌防空力量强的空域。航空侦察获取的信息,需及时提供专门机构处理,经过判读、分析成为可供使用的情报。航空侦察给于1794 年,法国军队用气球进行航空目视侦察。1911 年,意大利军队开始用飞机实施目视侦察和照相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红外线成相、微波成相和电视录相,并产生了电子侦察系统。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不仅能全天候实施,而且能将侦察成果及时传送到指挥机关。

红外线侦察 使用红外仪器进行的侦察。分为主动式红外线侦察和被动式红外线侦察。主动式红外线侦察,是使用仪器本身配备的红外探照灯对目标照射,根据目标和背景反射红外线的差别发现目标。具有指挥反差大、闪烁小、成相比较清晰的特点,适合陆地侦察,多用于夜间观察、瞄准和照相等。被动式红外线侦察,亦称热成像侦察。使用热成像仪器接收目标自身的热辐射和目标与背景的温差发现目标。能侦察发现经过一般伪装的目标,抗干扰能力强,能透过云雾烟尘和伪装,可用于观察和扫瞄照相,可昼夜使用。航空兵实施红外线侦察,需及时将获取的信息交专门机构处理,经过判读、分析,成为可供使用的情报。侦察时要尽量避免进入敌防空力量强的空域,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人民群众侦察 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情报的活动。通常以居民的社会职业作掩护,使用就便器材和工具,就近侦察。利用居民分布广、地熟人熟和便于接近敌人等有利条件,广泛搜集当地敌军兵力、部署、番号、装备、军事设施、后勤补给、指挥官特点等情况,监视敌人的活动,提供地形、道路、气象、水文、社会等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人民侦察,而且是情报来源的重要渠道。建国后又在民兵组织中,编组了侦察兵专业分队,配备了侦察器材,进行了专业训练,以便在未来战争中更好地实施人民群众侦察。有的国家还在民防机构中,建立了群众性的侦察组织,在一些局部战争中,人民群众侦察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民兵侦察 由民兵实施的侦察。其特点是人熟、地熟,便于隐蔽疏散,便于组织实施。民兵侦察可以往作战部队的直接领导下实施,也可以独立进行,还可配合专业侦察分队行动。民兵可利用人地熟悉的条件,搜集敌人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后勤补给、地形等方面的情报。侦察方式通常是化装隐蔽侦察,必要时也可实施武装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民兵侦察曾获取了大量情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兵组织中又编组了侦察兵分队,普通民兵也进行侦察专业训练,这就为组织与实施民兵侦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战争中,民兵侦察仍将是军事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

敌后侦察 在敌人腹地和后方进行的侦察。主要查明敌人纵深和后方的重要情况。侦察人员可以采取预先留置或以空降、潜入等方法向敌后派遣。主要任务是:查明敌防御纵深或后方兵力部署、行动企图、机场和直升机场、战役战术导弹、后勤与技术保障情况;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数量及配置地域;反冲击与反突击的规模、方向和时机,己方兵力兵器对敌打击的效果。通常以观察、窃听、捕俘、无线电侦听、无线电侦收、无线电测向、收集文件资料等手段进行。在国内作战时,要充分发挥敌占区人民群众和民兵的作用。侦察需隐蔽分散实施,力求保持侦察行动秘密。

行军侦察 为组织实施行军而进行的侦察。是行军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以侦察分队为主,加强少量工程兵、防化兵组成侦察群。主要查明部队行军地区内敌情威胁程度;地形、道路、桥梁、渡口、江河、潮汐、植被等状况;地面、空气、水中是否染毒和沾染;便于大休息、小休息和宿营的位置。侦察方式有观察、现地察看、探测、调查询问、搜集资料等。重点是沿行军道路侦察,对桥梁、渡口和准备宿营的居民地进行地域侦察和定点探测。在行军纵队的前方或翼侧进行,也可从空中进行,必要时还可预先进行。

指挥员侦察 指挥员亲自进行的侦察。在作战组织准备阶段或战斗过程中,根据需要,由指挥员率领有关人员在重要地段上,有时也可抵近敌阵地亲自观察敌情、地形,直接获取有关情况。战术指挥员主要是查明敌兵力部署、阵地编成、工程设置和地形情况,判明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为正确定下决心和实施指挥奠定良好基础。参加人员要精干,力求隐蔽地进行,切忌暴露己方企图,保障战斗行动的主动性。通常从地面实施,有时也可乘直升机或飞机进行。地面侦察时,需加强对地面警戒,严防敌人兵力和火力袭击;空中侦察时,不能进入敌防空力量强的空域,时间不宜过长。

化装侦察 装扮成群众或敌人,接近或深入敌群中进行的侦察。主要采用观察、询问、搜集资料、窃听、捕俘等手段获取情报。化装侦察通常由侦察兵担任,异国作战语言不通时,多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情报人员负责实施。特点是比较隐蔽,获取情报较易,但传递情报较难。根据战斗环境和化装条件,装扮成敌人或群众,穿着打扮一定要像,言行举止合乎身份。遂行任务时,需胆大心细,灵活机动,随机应变。通常尽量隐蔽行动,需接近或打入敌人内部,预先有充分准备,妥善安排接应人员。中国夏朝就曾使用过化装侦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化装侦察较为普遍,赵国国君武灵王,还化装成使臣混入秦国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许多次战斗中,都使用了化装侦察,并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

捕俘 捕捉敌军人员的侦察行动。是获取敌人情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以侦察分队实施,有时步兵分队也进行捕俘。主要手段是袭击、伏击。行动前需预先查明敌情和地形,正确选定捕俘对象和方法,明确出发和返回路线,了解行动区内友邻和民兵活动情况,迅速做好战斗准备。运动中,要巧妙利用地形地物,灵活地运用队形,不断观察敌情与地形,交替掩护、隐蔽前进。袭击敌人时,要秘密接近敌人,以突然勇猛的战斗行动捕俘,得手后交替掩护,迅速撤离和返回。伏击敌人时,需掌握敌人行动规律,正确选择伏击地区,切实隐蔽伏击企图,突然勇猛攻击进入伏击圈的敌人,完成捕俘任务后立即撤离。

情报处理自动化 从取得情报到提供使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过程。情报处理自动化是指挥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都投入大量经费、人员研制情报处理自动化系统,力求使现代战场上大量的情报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

军事测绘勤务 为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训练需要而组织实施的获取、提供地理、地形资料和信息的专业勤务。基本任务是:测制军用地图,搜集军用大地测量和军事地理资料;组织实施作战和训练的测绘工作。通常由军事测绘部门实施。军事测绘源于作战中对地形的研究与利用,是从测绘与使用地图开始的。早在公元前8 世纪中国周代就有了地图。春秋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地图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管子·地图篇》称:“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阐明了地图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战国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 年)已出现木版地图,是世界上发现最早标有军事要素的地图。西汉初年测制的“地形图”比例约为十八万分之一,“驻军图”比例约为八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较详细地显示城镇、山脉、河流、道路的形状和位置,标绘有军事情况,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彩色军用地图。17 世纪,西欧和中国相继用三角测量方法测定地面点作为控制基础,进行大范围测图,使军用地图的精度有所提高。18 世纪末,法国首先在地图上用等高线准确地显示高低起伏的地貌,解决了图上高程的量取问题。19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战场上扩展军用大地控制网,使大地测量成果不仅作为测图的控制基础,而且直接用于炮兵战斗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利用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侦察,随之产生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军事测绘进入更高的阶段。电磁波测距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距离测量方法,提高了距离测量的速度和精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测量成果的计算,实现了一国或更大范围的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促进了解析摄影测量和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电子分色扫描和静电复印技术,改善了地图复制的工艺水平,军用地图的精度显著提高,品种增多,能够满足各军兵种的不同需要。1957 年后,前苏联、美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发射了测地卫星,获取地球及其他星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拓展了空间大地测量、航天摄影测量等新的领域。80 年代以来,军事测绘勤务,己从陆地、海洋扩展到外层空间;测绘保障的对象,由陆、海、空军扩展到战略导弹部队;测绘保障的方法,从单纯提供地图静态测绘资料,扩展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单纯保障与参与战场分析相结合,提高了指挥机关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军事测绘勤务的内容主要有:测定大地控制网和重力场的精确数值,测定海洋控制点、水深、地磁差值等要素,测绘陆地和海底地形图,对军用道路、机场、基地、坑道、海港进行工程测量,编绘、印刷和供应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大地控制点和军用控制点等成果资料,调查和编制战区兵要地志,组织部队作战、训练和测绘保障,组织航天器和远程武器发射的测绘保障等。由测绘专业部队和测绘勤务部队、分队分别进行。

测绘保障 亦称测绘勤务保障。为适应作战、训练、科研对测绘提出的要求而组织实施的保障活动。是军事测绘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由测绘部门和测绘勤务部队担任。测绘保障的范围较广,是各级司令部的一项勤务工作,主要任务是:提供测绘成果和为部队作战、训练准备地形资料,保障指挥员了解战区地理形势,掌握战场地形情况;保障部队在作战中正确利用地形;保障技术兵器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射击效能。测绘保障是随军队作战指挥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在古代战争中,就有研究地形和利用地图的内容。公元前8 世纪,中国周代“宜侯矢簋”铭文记录有当时重大军事行动中曾使用王畿以东的《东国图》。13 世纪的欧洲,海军在海洋上活动范围扩大,出__现了著名的波特兰海图。中国明代郑和七使西洋,沿途进行了一些水深测量和底质探测,绘制出《郑和航海图》。18 世纪末,由于技术装备的发展,兵种的增多,战场范围扩大,指挥员组织部队作战行动,需要大量地图和地形资料,部队测绘勤务随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坦克的出现,飞机、火炮的进一步发展,合成军队作战指挥进一步要求提供数量多、内容详细的地形图,并开始在集团军建立测绘勤务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测绘保障任务更为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前后,各野战军设有测绘(或制图)科,主要以缴获、复制敌人地图,调查编写兵要地志和进行简易测图等手段实施测绘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在军区设测绘处或科,下辖测绘部队、印图工厂和图库,负责部队作战、训练的测绘保障。测绘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战区、海区的军事地理研究和战场地形分析;储备、供应军事测绘成果和其他地形资料;组织实施野战快速测绘;指导部队地形训练。测绘保障工作,以平时的测绘成果为基础,积极做好临战时的突击准备,有重点地进行保障,及时、准确、不间断地提供部队现时性强的地形资料。

识图用图 识别与使用军用地图的简称。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指战员都需具备的一项知识和技能。识图,主要是认识和识别地形图的知识。包括了解地形图测制的基本原理,各种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和文字注记的含义;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坐标系统、地物符号、地貌表示方法,方位角、地图的分幅和编号以及地图的拼贴和折叠等。用图,主要是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和要领。包括利用地图研究地形,现地判定方位、地图与现地对照按地图或方位角行进,图上判定通视与遮蔽情况,图上量算地面物体的长度、高度、坡度、角度、面积和体积,确定点位的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等。

军事气象勤务 为作战、训练和科研需要进行的气象保障勤务。是军队作战保障的组成部分。由各级司令部组织实施。气象是战争的环境因素之一,气象保障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认识了一些天气现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并将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气象知识和关于天气变化的经验性认识用于指导战争,许多将帅或幕僚战前必先观察风云,按天候情况决定用兵之策,争取作战胜利。中国古代战争中已设幕僚人员专司气象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军事气象保障日益重要,为了适应战争的要求,许多国家建立了军事气象机构,开展旨在为作战服务的军事气象研究。现代的军事气象保障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一些参战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相继建立了军事气象保障机构,实施野战气象保障;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保障方法和手段,健全保障组织。现代军事气象勤务可划分为空军、海军、炮兵、防化学兵、导弹等气象保障专业勤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5 年在延安建有专门的气象保障机构,1946 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立航空学校气象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气象保障工作不断得到发展和加强,在作战、训练和国防科学试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军事气象勤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作战企图,及时提供战场准备和首长定下决心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和预报,根据作战计划,及时提供战区、重要目标区的气象资料和预报,并组织实施气象保障;及时向首长、司令部提出利用气象条件和对重大灾害性气象采取防范措施的建议;协同防化部门,及时提供放射性烟云和沉降预报;组织气象通信和气象装备、器材的保障;根据部队训练和国防科学试验要求,及时提供有关地区的气象资料和预报,并组织实施气象障;组织和开展军事气象科学研究工作;组织气象专业人员的培训,并向部队提供有关军事气象方面的学习、参考资料。组织实施气象保障,要按照指挥关系和任务,统一组织,分工负责;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积极主动,密切协同。不少国家采用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遥测、遥感等先进科学技术,使气象保障工作进一步自动化。

气象保障计划 组织和实施气象保障的计划。是战斗保障计划的一种。目的是保障部队正确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顺利进行战斗。通常由各有关部门根据敌情、任务和指挥员意图拟制专门的气象保障计划。步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雷达兵、防化兵和后勤部门的气象保障计划,一般由合成军队司令部统一拟制,主要内容有:(1)气象保障的任务和要求。进行气象观(探)测和及时收集气象预报、情报和气候资料;建立气象情报传递网络,收集和传递气象情报;分析和绘制气象图表,提供作战地区的气候及有关气象资料;制作并发送天气预报和各种专题气象报告,发布危险天气警报、通报;研究气象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提出利用气象条件的建议;对敌进行气象斗争等。(2)完成任务的部署、手段和措施。根据专业技术力量的状况进行气象观(探)测分工;气象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发送、接收、传递的组织;保障气象通信畅通的措施;侦收、破译敌方气象情报和对我方气象情报的保密措施;完成的时限和要求等。形式通常有表格式和文字记述式,也可采取表格与文字记述相结合的形式。拟制气象保障计划时,要针对气象条件对各兵种战斗行动的不同影响,在保障的内容上要有侧重。

气象保障指示 对所属部队和气象部门下达的实施气象保障的指示。由合成军队司令部根据气象保障计划拟制,以参谋长或指挥机关名义下达。用于对所属机关、部队布置指导气象保障工作,为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和保障部队顺利遂行作战任务提出利用气象条件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主要内容有:任务、获取、提供、传递气象情况的分工、协作方法和要求等。拟制时,要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和意图;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要简明、确切、具体,便于贯彻执行。

气象通报 向所属机关、部门、友邻和有关单位通告有关气象情况的文书。包括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和炮兵、防化兵等气象分队向指挥所编发的气象观测资料,单点、区域(海区)、航线气象预报,以及修正射击诸元、侦毒、洗消等所需的气象报告等。内容有,天气概况、天气预报、气候资料及其他资料。有文字式、地图式以及图表等形式。用书面或有线电、无线电发布。传递气象通报必须准确、及时、保密,不间断。通报的内容和时限,根据作战企图和不同军兵种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确定。炮兵气象部队要提供:地面炮兵气象通报、高射炮兵气象通报、声测气象通报、真风气象通报、单站天气预报等。一般每隔2 小时通报一次,在气象条件急剧变化或战斗需要时,可增加通报次数。每次气象通报,一般重报23 次,炮兵分队战斗转移时,每隔0.51 小时重报一次。单站天气预报每隔12 小时通报一次,并及时修正预报。

气象侦察 为查明作战区域的气象情况而进行的侦察。是制定作战计划和作战行动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气象勤务部门组织实施气象保障的必要条件。由军队各级气象勤务部门根据作战任务和指挥员意图负责组织实施,并根据保障任务要求,与地方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其手段和方法,可利用各种常规气象仪器进行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利用飞机、舰艇、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平移气球等实施天气侦察;派遣气象侦察分队或设置无人气象站;开展气象侦听或组织侦收活动等。

气象深测 利用仪器对备气象要素和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探查和测量。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是气象勤务的一项基本工作。按探测的范围,可分为地面和高空探测。地面气象探测,是指在地面和水面上用气象仪器、自动气象站、海洋漂浮站、气象雷达等对大气状态进行的探测。探测的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风、云、能见度和各种天气现象等。高空气象探测,是指用升空的仪器对大气状态进行的探测。主要工具有气球、无线电探空仪、气象火箭、飞机、定高气球和气象卫星等。探测的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云、天气现象,以及各种天气系统等。

气象观测 利用仪器和目力对各气象要素和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是气象勤务的一项基本工作。常规的气象观测,分为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通常使用设于地面直接感应的常规气象仪器和目力对云和近地面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和测定。观测的项目有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湿度、地表温度、地中温度、风、降水、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辐射、日照、蒸发、冻土、积雪等。高空气象观测,是借助升空的仪器对自由大气中各高度的气象状况进行观察和测定。观测的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观测时次,分为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种。其具体观测时间,由各军兵种参照中央气象局颁发的观测规范和根据任务的需要规定。

气象部分队 担负气象保障任务的部队和分队。包括气象室、台、站等单位。主要任务是实施气象观测、探测和天气侦察,获取气象情报资料;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建立气象情报传递网络,收集和传递气象情报;分析和绘制气象图表,整编军事气候资料;提供有关地区、海区、航线的气候情况及有关气象资料;制作并发送天气预报和各种气象报告,发布危险天气警报、通报;提出正确运用气象条件、防范危险天气和灾害性天气的建议,必要时在有限范围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改变局部天气状况,保障军队顺利遂行作战、训练和国防科学试验等任务。各军兵种的装备、任务不同,对气象保障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六、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遂行战斗任务时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中的政治工作,是在各级共产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政治委员直接领导,政治机关、政治工作人员组织实施。根据战斗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主要有进攻战斗、防御战斗、游击战斗、平息暴乱中的政治工作等。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队;保证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原则,国家的法律、法令及党的委员会的决议和首长的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指战员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勇于献身、顽强战斗的自觉性;健全党的组织,调配干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维护部队高度的集中统一和严格的军事政治纪律,加强部队内部和外部的团结,保证密切协同作战;贯彻敌军工作政策,做好瓦解敌军的工作;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圆满完成各项战斗任务。主要工作有:不断加强党委、支部对战斗的领导,配好各级领导班子,及时调整和健全党、团组织,发展党、团员,保证在任何艰苦困难的情况下,组织不涣散、指挥不间断,能连续遂行作战任务;不间断地实施战斗动员和宣传鼓动;发扬军事民主,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研究改进战法;教育部队树立全局观念,密切协同、互相支援;开展杀敌立功运动,传播胜利消息,宣传英雄模范事迹;维护战场纪律和群众纪律,加强后方勤务的政治工作,保证各项后勤保障任务的完成;进行防好保密工作,开展同敌人的心战策反等破坏活动的斗争;做好瓦解敌军工作,执行宽待俘虏政策;做好参战民兵、民工的政治工作和战地群众工作;做好行军、宿营、输送、变更部署和换班时的政治工作;做好伤员的思想工作和烈士的善后工作;做好后方留守人员和军人家属的工作等,不断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战斗中的政治工作要有预见性、计划性、针对性、顽强性、及时性、群众性,并以政治工作干部的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带领部队,坚决完成各项战斗任务。

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遂行进攻战斗任务时进行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依据目的、任务和手段的不同,主要有对野战阵地之敌的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和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战斗政治工作,依照战斗中政治工作规定组织实施。根据战斗的特点,在动员准备阶段,着重加强担任主攻和穿插迂回任务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队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强调严格遵守各项防好保密规定,配备干部、指定干部代理人,动员民兵和群众密切配合、封锁消息;进攻时,号召部队勇往直前,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指挥员、党团员要带头冲击,适时进行宣传鼓动,并根据战斗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工作。进展顺利时,要教育部队戒骄戒躁,乘胜前进。攻击受挫时,要鼓动部队坚定斗志,改进战法,防止急躁蛮干和埋怨情绪。组织穿插时,教育担负穿插任务的部队,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不怕腹背受敌,机智果断,大胆穿插,敢于孤胆作战,按时到达指定地区,积极配合主力歼敌。敌实施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要教育部队坚定沉着,防止恐惧慌乱,迅速调整组织,恢复指挥。撤离战场时,要教育部队提高警惕,克服松懈情绪,坚决执行命令,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注意照顾特种兵和参战民兵、民工,彻底打扫战场,做好伤员转运和烈士善后工作;战斗结束后,及时整顿组织,补充兵员,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评功庆功活动,搞好再战动员,鼓舞士气,做好再战准备。

防御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遂行防御战斗任务时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依据目的、任务和手段的不同,主要有阵地防御战斗政治工作和运动防御战斗政治工作。按战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一般地形条件下和特殊地形条件下防御战斗政治工作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御战斗政治工作,依照战斗中政治工作规定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在动员准备阶段,着重教育部队深刻认识防御战斗的意义、作用,激发指战员高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紧密结合具体任务,全面辩证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坚定防守的信心和决心,完成各项战前准备工作;阻敌接近和破坏敌人进攻准备时,教育部队保持高度警惕,制止敌人的侦察破坏活动,树立积极防御的思想,抓住有利时机,敢于出击,主动消灭敌人;抗击敌火力准备时,注重教育部队沉着镇定,消除恐惧心理,迅速隐蔽,减少损失,保存军力,号召部队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对敌核、化学和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采取积极措施,封闭敌核突击缺口,动员部队迅速整顿组织,抢修工事,做好迎击敌人进攻的准备;抗击敌人冲击和机降突击时,动员部队英勇顽强抗击敌集群坦克和步兵的冲击,及时以简短有力的口号鼓舞部队坚守阵地,既与敌死打硬拼,反复争夺,不惜作出局部牺牲,顶住敌人进攻,又要机智灵活,讲究战术,达到制止敌人攻击的目的;在敌机降突击时,动员和教育部队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力争在敌立足未稳和集结发起攻击前将其歼灭;部队被敌分割包围时,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要及时有力地从各方面给予支援,防止部队惊慌失措、信心动摇等情况的发生,树立独立作战,长期坚守的决心,号召部队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处境中,注意保存力量,节省弹药,同心协力,互相支援,克服和忍受困难,消除坐守待援思想,坚持战斗到底;制止敌人快速突进,歼灭突入之敌时,教育部队树立敢打硬仗的决心,坚决服从命令,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勇猛突击,大胆穿插,保证各军兵种和各友邻部队密切协同,主动支援,迅速围歼突入之敌;完成任务后,要求部队提高警惕,快速撤离战场,做好再战准备。

游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 遂行游击战斗任务时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游击战斗政治工作,除按各种战斗政治工作规定的内容实施外,依照游击战流动分散,战斗频繁,补给困难,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独立作战性强的特点,需突出做好:(1)提高开展敌后游击战对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激发指战员高度的战斗热情,坚定胜利的信心,树立积极作战的思想;(3)开展军事民主,不断研究和改进战法,发挥独立作战的精神;(4)做好群众工作,遵守政策、纪律,取得群众支持,组织和依靠群众开展斗争,配合地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做好防好防特和反敌心战的工作,保证部队的纯洁和安全,防敌突然袭击;(5)加强游击战斗的领导,对独立分队要配齐配好各级干部,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6)认真做好保密工作,隐蔽战斗行动和企图。战中,要求部队发扬快速勇猛的战斗作风,力求速战速决。战后,教育部队服从命令,迅速撤离战场,防敌快速机动部队的反击; (7)做好瓦解敌军工作,善于深入敌后,深入敌人内部,开展政治工事,配合公安机关,瓦解伪组织,镇压卖国贼。游击战斗政治工作要有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等适应游击战的特点。

后勤保障中的政治工作 后勤保障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大力加强后勤保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合同战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加强对后勤保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清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前线,为了战斗胜利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不怕牺牲、不顾疲劳、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勇敢机智地与敌人的轰炸、封锁和破坏作斗争,及时做好弹药、油料、器材和生活物资的供应工作和技术保障工作;教育部队爱护武器装备、物资器材,注意节省弹药、油料,认真做好战场物资的搜集和转运工作,做到一切缴获要归公;要求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做好伤病员的抢救、转送和治疗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烈士的安葬、登记和善后工作;做好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伤病员以顽强的精神同疾病和伤残作斗争,使其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动员伤病员痊愈后早日重返前线;要求后勤部队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卫能力,勇敢沉着地同敌人的空袭、空降和地面的袭击作斗争,确保各项后勤工作的安全。

战斗中的政治工作预案 战斗中进行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对进程的设想与筹划。可有一个或数个工作预案。根据部队担负战斗任务的要求和指挥员的决心,以及战斗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由政治部、处主任主持。政治机关有关人员参加拟制。主要内容有:战时组织建设和组织调整工作,战斗动员和宣传鼓动工作,干部代理人和干部储备工作,保卫工作和瓦解敌军工作等。政治工作预案的拟定应根据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和上级的作战意图,结合部队可能出现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情况,适应现代战争条件下,战斗激烈残酷,战时环境复杂,情况多变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置几种方案,多设想几种解决的办法,主动而有针对性地把工作做在前面,要立足于最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应付最复杂的局面,保证战时政治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顽__强性。形式可采用文字记述式、表格式和地图注记式等。

战斗中的政治工作文书 战斗中政治工作的各种文件、电报、图表的总称。是进行战斗中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工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分为命令、通令、训令、指示、通知、通报、捷报、报告、批复、请示计划等。拟制战斗中政治工作文书时,严格按照行文的种类、格式、记述方法和要求的统一规定,做到简短明了,表达准确,便于理解、把握和执行。在现代条件下,也可利用自动化指挥系统或其他文字处理系统拟制各种文书,以加强快速反应能力,便于及时领导部队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保障战斗的胜利进行。战前、战后的政治工作文书一般应采用派遣人员和运用各种通信工具下达;战中,时间紧迫,宜尽量减少文电,多采用派出政治干部,指导部队按照政治工作预案,结合战斗中的具体情况,开展政治工作。

战斗动员 保证战斗胜利的思想发动工作。主要在战前实施,也可在战中、战后结合战场鼓动和战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指战员旺盛的战斗精神和士气,以坚毅不拔的决心,英勇顽强的斗志去完成战斗任务。主要内容有:依据战斗任务,进一步加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传统教育和仇视、蔑视、鄙视敌人的教育,激发为祖国为人民誓死战斗的英雄气概;传达上级的命令、指示和党的委员会的决议,明确敌情、战斗任务和完成任务对全局的意义;指出遂行任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和战斗口号;对开展群众性杀敌立功运动作出具体部署。战斗动员还应根据各部队担负的不同任务,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担负进攻战斗任务的部队,要教育和要求他们树立坚决勇猛、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速决歼敌的思想,上级指到哪里,就坚决打到哪里;对担负防御战斗任务的部队,要教育和要求他们贯彻积极防御的思想,依托阵地,顽强坚守,独立作战,孤胆作战,人在阵地在,并适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对敌实施反击,消灭敌人;对各兵种部队,要教育和要求他们树立全局观念和合同战斗意识,自觉服从集中统一指挥,执行协同计划,充分发挥本兵种的特长,积极主动地协同配合其他兵种作战,以整体威力夺取战斗的胜利。动员方法,通常采取先干部后战士,先党内后党外,先骨干后全体。有时,情况紧急也可采取边走边动员、边打边动员。

战场宣传鼓动 战斗过程中激励士气,坚定胜利信心的宣传教育活动。是战前政治动员的继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场宣传鼓动工作,是由政治机关、政治工作人员组织,发动全体参战人员实施的。其内容是依据战斗任务和战术技术的要求,结合战斗进展情况和参战人员的情绪确定。进攻时,激励部队勇往直前,所向无敌;防守时,号召部队沉着顽强,坚守阵地;突围或撤退时,鼓励部队沉着冷静,行动迅速果断,防止混乱现象;战斗进展顺利时,鼓舞部队再接再厉,防止骄傲轻敌;战斗受挫时,激发部队坚定信心,力争主动,顽强战斗,防止气馁蛮干;在后勤保障暂时中断时,号召部队克服困难,坚持战斗;遭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时,教育部队消除思想顾虑,保持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实施核反击时,号召部队消除各种疑虑,充分利用核突击的效果,坚决消灭敌人。战场宣传鼓动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宣传内容、鼓动口号要能够激发斗志、启迪智慧,充满战斗精神;及时传达上级的命令,指示和号召;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发动全体参战人员去做;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口头、文字、电话、广播、图画等;宣传英雄事迹,传播胜利消息,揭露敌人罪行;要实事求是,把握时机;共产党__员、指挥员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瓦解敌军 从政治上动摇敌人军心,涣散其战斗意志的策略和手段。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工作条例中,把瓦解敌军规定为政治工作的一项任务,成为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瓦解敌军工作发挥了巨大威力,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基本任务是:配合军事打击,利用敌军内部矛盾,开展政治攻势,同敌军的心理战作斗争,实行宽待俘虏和争取敌军官兵放下武器、投诚、起义。基本做法是:战前,指导组织部队进行瓦解敌军的教育,学会掌握战时瓦解敌军的各种方法、手段,培训敌军工作骨干和外语喊话骨干。战斗中,配合军事打击,及时开展战场喊话等政治攻势。战斗结束后,做好俘虏的押送、审查、管理和教育工作,注意搜集、研究和及时上缴敌军文件。

政治攻势 战斗中,配合军事打击,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动摇、瓦解敌军的宣传攻势。是一种打击敌军精神,瓦解敌军士气,动摇与分化敌军力量,缩短作战时间,减少自己伤亡的有效手段。是瓦解敌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握好时机,充分利用敌军的内部矛盾。当敌军遭到沉重打击,处于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军心动摇时,开展政治攻势,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办法要灵活,主要有战场喊话,阵地广播,写劝降信,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图画,释放俘虏,利用投诚人员喊话,送还敌尸等。各级党委、政治机关要加强对开展政治攻势的组织领导,学习对敌政治攻势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培训骨干,进行外语、民族语或方言喊话训练,必要时,设立政治攻势指挥所和政治攻势小组及投诚人员接待站,加强对敌军的调查研究,使政治攻势更有针对性。

火线喊话 亦称战场喊话。组织指战员或起义、投诚、俘虏人员在火线上对敌喊话。是战斗中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宣传我军进行战争的正义性质和各项政策,充分揭露敌军发动战争的反动实质和内部矛盾,指出敌军的困境和必败的命运,申明宽待俘虏的政策,涣散敌军官兵的斗志,促使其放下武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开展火线喊话,在各次革命战争中运用火线喊话,瓦解敌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火线喊话应注意掌握时机,主要是在军事上敌军受到沉重打击,处于惊慌失措、丧失指挥、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等情况时,及时采取瓦解敌军的各种方法,开展火线喊话,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俘虏政策 对待被俘敌军官兵的政策。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俘虏实行宽待政策。早在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毛泽东就为红军制定了:一、不打、不骂、不杀、不虐待;二、不搜腰包;三、受伤治疗;四、愿去愿留自愿等宽待俘虏的四项政策。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与发展,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瓦解敌军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不杀害,不侮辱人格,不虐待,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者给予治疗,妥善处理死亡战俘的遗体和遗物等。部队在遂行战斗任务时,要认真执行俘虏政策,特别是在己方伤亡较大,指挥员牺牲;战斗残酷激烈,带俘不便;战俘顽固,语言顶撞的情况下,更应严格执行政策,不随便枪杀俘虏。在师以上部队建立战俘管理机构,搞好对俘虏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

巩固部队 从政治上、思想上保证部队的纯洁与稳定。主要工作是:认真做好战斗动员和战场宣传鼓动工作,对部队进行革命理想、国家利益、荣誉、气节和战场纪律的教育;加强对作战的领导,保持与上级、部属、友邻部队之间不间断的通信联络;加强各部队之间相互信任,密切配合,主动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共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基层党支部应成为领导和巩固部队的核心;高度发挥共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战斗任务;加强官兵之间、同志之间的革命团结,发扬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团结互助活动和谈心活动,做好重点人员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部队内部审查和防好保密工作,开展反渗透、反心战、反策反,反窃密的斗争,消除敌军心理战的影响;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严格执行战场纪律,加强对部队的管理教育,防止临阵脱逃、叛变投敌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根据战斗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如:战斗环境艰苦残酷,与上级和友邻部队失去联系,后勤保障中断,遭敌化学、生物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时,遭敌核袭击和我军实施核反击时,及时地、有针对性,采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稳定部队情绪,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

谈心活动 上下级和同志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和进行思想互助的活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创造出来的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能使军政指挥员之间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加强对作战行动的领导和指挥;上下级之间能够更加明确上级的作战意图,有利于上级战斗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友邻部队,各兵种之间能真正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主动支援;同志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战斗经验,互帮互学,加强团结,鼓舞士气。开展谈心活动要紧密结合战前、战中、战后不同阶段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深入广泛开展。要善于利用战斗间隙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仅领导干部、政工干部要做,更要发动全体军人共同来做,使战斗中的政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深入,以充分保证胜利完成战斗任务。

杀敌立功运动 号召和组织全体军人勇敢作战,英勇杀敌,对争取战斗胜利作用大的单位和个人请功、记功的活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英模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战时政治工作的一项新创造。是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普遍的、有效的形式,对调动部队的战斗积极性,培植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发扬忍受艰苦,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战前政治动员、战场宣传鼓动、战评总结工作的重要内容。通常在战前,根据部队担负的战斗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开展杀敌立功运动作出具体部署,通过各种形式对部队深入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激发全体军人保卫祖国和为人民而战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充分发动群众,制订立功计划,号召人人立功,事事立功,集体立功。战中,激励部队用实际行动实现立功计划,及时给作战勇敢、战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请功、记功,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光荣,并大力宣传立功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战斗间隙或战斗结束后,结合战评开展群众性的评功、庆功活动,进一步掀起杀敌立功竞赛的热潮。开展杀敌立功运动,要注意两个要求:一是贯彻为人民立功,为祖国争荣誉,为集体争荣誉;二是贯彻先进性和群众性,防止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不团结现象的发生。

战评 对战斗情况进行群众性讲评和检查总结的活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军事民主的一种方式。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使部队打一仗进一步,战斗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一般__在战斗间隙和战后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发动全体军人评斗志、评指挥、评战术、评技术、评协同、评纪律,总结交流战斗经验,结合开展杀敌立功运动,评选立功的集体和个人。战评工作,要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重点是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战术技术水平。对战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嘉奖或记功,召开庆功大会,广泛宣传胜利和英雄模范事迹,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坚强的战斗力,达到以利再战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 对军队进行热爱、忠诚、捍卫祖国的教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既反对外国侵略者,热爱自己的祖国,进行保卫祖国的斗争,也反对以“爱国主义”为幌子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誓词规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军人的神圣职责。在战斗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全体军人为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而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爱国主义教育应和国际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教育、三视教育紧密结合,根据战斗动员、战场宣传鼓动、战评等各项工作的不同要求,可采用报告、参观、访问,开展谈心活动,提出简短有力的口号等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战斗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到每个指战员身上。

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对部队进行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在战斗中舍己为公,不怕牺牲的教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全体军人明确,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同一切旧的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英雄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在战斗中,是战斗动员,战场宣传鼓动,战评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应与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视教育和杀敌立功运动紧密结合,激励部队最大限度地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精神,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

集体主义教育 对部队进行一切言论行动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教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教育全体军人懂得,团结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协同作战的思想基础。人民解放军历来依靠内部和外部的坚强团结,战胜强大的敌人。在战斗中,要教育部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坚强的整体观念。个人利益__要服从集体利益,斗争环境越艰苦、越残酷,越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以全局利益为重,处处顾全大局,事事讲团结,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为了战斗的胜利,密切配合,主动支援,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把各参战部队、民兵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股无坚不摧、无敌不克的强大打击力量。同时要教育部队,发扬革命风格,胜利时不争功,受挫时不抱怨,发生争执时,严于利己,互相谅解。主要方法:一是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团结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对增强团结的认识,明确团结就是力量;二是发扬尊干爱兵的传统,搞好官兵团结;三是开展团结互助活动,增强互助互学的自觉性。

传统教育 对部队进行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军队的战斗历程、优良作风的思想教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解放军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内外强大敌人,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作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开展传统教育主要在战前进行。着重以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本部队的典型战例及英雄人物教育部队,激发全体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教育可利用部队的荣誉室、战史,请老首长、老英雄、老模范作报告等形式,回忆本部队的光荣历史,启发指战员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号召大家保持荣誉,发扬荣誉,争取创造新的荣誉。在战斗中,各级干部和党、团员,要充分发挥模范作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团结和带领部队完成战斗任务。

三视教育 对部队进行仇视、鄙视、蔑视敌人的教育。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用以揭露敌人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消除崇美、亲美、恐美的思想,激发革命斗志,树立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从而奋起抗击敌人,战胜敌人。现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在战前、战中,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项教育紧密结合进行。根据部队和战场情况,可采用参观、访问、作报告、开展谈心活动、贴标语、散传单、用口号等各种形式开展教育。战斗实施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团员更要注重以身作则作用,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去教育全体军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不屈,英勇战斗,坚决完成各项任务。

组织调整 战斗中调整健全组织的工作。是保证党对作战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圆满完成战斗任务的关键。战前,政治机关根据党委的决议和首长的命令、指示,对部队党组织的工作作出部署,迅速健全党、团组织和战斗组织,依据部队担负战斗任务的特点,拟制组织工作预案。战中,及时掌握战斗发展和部队伤亡情况,迅速调整健全党、团组织,补充缺额干部,号召党员主动承担艰巨任务,在困难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团结带领群众,坚决完成战斗任务。战斗间隙和战后,应迅速健全党、团组织和战斗组织,选拔干部,调配骨干,吸收经过战斗考验,具备党员、团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入团,充实党团组织的力量,保持部队连续作战的能力。健全组织配备干部要贯彻大胆使用,宁弱勿缺,弱中选强,补充缺额的原则。

群众纪律 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军民关系的纪律。是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爱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军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为新生的人民军队制定了不拿群众一针一__线的铁的纪律,和爱护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八项注意,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遵守群众纪律已经成为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和优良传统,使人民解放军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始终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护,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不断教育全体军人牢固树立人民战争为人民的思想;自觉遵守党的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护战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随意取用群众家中的东西和侵犯群众的利益;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正确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地民兵、民工工作 对参加和支援战斗的民兵、民工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民兵、民工参加和支援战斗,历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主要工作是:积极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对参战的民兵、民工进行动员;了解配属本单位民兵、民工的政治、思想、组织状况,协助他们建立健全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保持党组织对参战民兵、民工的坚强领导;帮助做好参战民兵、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他们的政策纪律观念,帮助他们针对民兵、民工特点开展战场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参战热情;介绍战斗经验和有关军事常识,关心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安全,对负伤的民兵、民工积极进行抢救和治疗,牺牲的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对完成任务后准备离开部队的民兵、民工,要办好手续,热情欢送,表现突出的民兵、民工予以记功、奖励或表扬。

战地群众工作 在作战地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工作。群众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任务之一,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人民解放军战地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主动与战区政府联系,了解和熟悉当地情况,教育全体军人尊重地方党委和政府机关,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群众利益;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组织部队掩护地方党政机关、人民群众转移和物资的疏散隐蔽,抢救受难群众;协助地方政府教育群众保守军事秘密,防止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消灭空降或潜入的间谍特务,维护社会治安;积极向群众宣传战争形势和胜利消息,揭露敌人的暴行和欺骗宣传,动员群众支援部队作战;协同有关部门和人员组织群众防空、防炮和防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的袭击,进行反坦克、反空降、反空袭的斗争;根据需要和可能,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支援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动员群众自救互救,协助地方政府慰问和救济受难群众。在异国作战时,还要依据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宣传国家和军队的政策,揭露敌人的欺骗宣传和罪行,争取异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防奸保密 防止敌特破坏、盗窃,保守党和国家的军事机密。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防奸保密工作。1986 年重新修订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条例》,要求军队在战斗中做到,调查战区敌情、社情,并通报部队;结合战斗任务进行保密教育,制订战时保密工作的具体措施;作战部署、军事实力、防务设施、部队调动、人员物资的输送、战斗的实施情况等必须严格保密;作战意图和预案、命令、指示等战斗文书,应按上级规定的范围、对象和方法向指定人员传达,不得随意扩大知密范围;进入战场前,必须清理一切秘密载体,与战斗任务无直接联系的,一律留后方处置;作战中的秘密载体,应有专人管理,并制订紧急情况下的处置预案;参战部队如改变番号、代号时,应将随带物品上的原部队标志加以涂改;私人通信和邮件,按统一规定的通信地址收发;严格掌握政策,有重点地进行政治审查,纯洁组织,保证领导机关和部队的安全。

心理战 作战中以宣传工具和其他活动力媒介,运用心理因素,从精神上瓦解敌方的一种手段。是外军用语。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等配合使用。在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具有朴素的心理战思想。刘邦用“四面楚歌”打败项羽,则是心理战在战斗中的成功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心理战的理论逐渐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关于心理战的专著。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心理战的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国家把威慑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开展心理战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广播、电视、散发宣传品、邮寄书信、战场喊话开展策反活动。有的国家军队也搞造谣诬蔑、欺骗行诈、挑拨离间、策划暴乱、暗杀破坏等。在现代战争中,还利用空中优势对敌国采取地毯式轰炸,利用海上优势对敌国实行封锁制裁,利用特种部(分)队,袭占敌方的交通通信枢纽,破坏水源和能源设施以动摇瓦解敌方的民心士气。其应用范围广泛,既可在作战前线,又可在敌后方展开;可在战前、战中、战后持续不断的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瓦解敌军工作与心理战有本质的不同。反敌心理战是人民解放军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反心战 粉碎和瓦解敌人心理战的斗争。是国家反侵略战争的一个环节。基本手段是: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及各种现代技术器材,揭露敌人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及造谣欺骗,恐吓利诱等心理攻势;加强治安保卫工作,打击敌人的暗杀破坏、策划暴乱等活动;教育指战员认清粉碎敌人心理战的重要性,提高政治觉悟和识别能力,对敌人的欺骗宣传自觉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坚决抵制;增强适应现代战斗的心理素质,在各种复杂残酷的情况下,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强革命气节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指战员的民族自尊心和革命军人的荣誉感;及时揭露敌人的诬蔑诽谤和欺骗宣传,使指战员划清荣辱界限,站稳立场;针对敌人的心理战和部队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各种防范与应急措施,同时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断然处置投敌叛变分子,彻底粉碎敌人的心理战阴谋。

干部代理人 战时指定的各级指挥员的替代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时实行干部代理人的措施,是战斗中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委、支部对战斗的领导,不间断地指挥部队有组织地进行战斗的关键措施。确定干部代理人,一般有三种方法,主要的是在战前由党委和政治机关按任免权限,制定干部代理人方案,做好干部的储备工作,依据战斗的需要,指定第一、第二、第三代理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二是在紧急情况下,由上级或指挥员本人临时指定代理人;三是在干部伤亡大,部队失去指挥时,主动组织部队,挺身而出,代理指挥,或由行政职务高和军衔高的人员代理指挥。确定干部代理人应大胆使用,宁弱勿缺、弱中选强。

七、战斗中的后勤保障

后方勤务 简称后勤。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设施和技术手段,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各种工作的统称。现代作战后方勤务的特点是:战斗突然性大,后勤准备时间缩短;参战的兵力兵器多,战斗消耗大,情况变化急剧,后勤保障任务繁重,组织指挥复杂;受敌威胁大,隐蔽防护困难,防卫任务艰巨。组织战时后方勤务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作战决心,组织后勤保障;预有准备,力争主动;统一指挥,密切协同;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保障效益;依靠军民整体力量,保障作战需要;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保障后勤工作顺利实施。组织后方勤务,要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和纪律观念、勤俭节约观念和一心为了作战胜利,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防卫作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战术后勤 师旅团后勤机构的统称。是军队后勤体系的下层环节。编有后勤机关和分队。机关通常设战勤、财务、军需、军械、营房、运输、卫生部门,保障分队有运输、卫生、修理和仓库等。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物资器材和经费的供应与管理;组织实施武器、车辆等技术装备与器材的检查、保养和修理;组织实施卫生防病、防护和伤病员的医疗、后送及兽医勤务;组织实施前送后运,协同司令部门搞好交通调整勤务和维护管理道路、航道;参加打扫战场,寻找和处理失散的伤员、物资及战损装备;组织实施后勤防卫,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为实现保障战斗胜利的目的,需要根据作战决心,预有准备,力争主动;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保障效益;依靠军民整体力量,组织后勤保障。

后勤部署 对后勤力量的区分与配置。是战斗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本级合成军队指挥员确定。要求与兵力部署相适应,与上下级后勤部署相衔接,与地方支前机构相结合,便于工作、指挥、防护和机动。正确部署后勤力量,对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和提高后勤生存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战术兵团的后勤部署,可成一个梯队或二个梯队,也可按两个方向部署,通常成一个梯队。后勤配置地域选择在本级战斗队形之后或之中,进攻战斗距敌人防御前沿的距离,师为1825 公里,团为57 公里;防御战斗距己方防御前沿的距离,师为1525 公里,团为69 公里。战斗过程中,当距保障对象较远不便及时进行保障时,部队任务变更或调整部署后勤配置不适应时,后勤本身受敌人威胁或受自然危害在原地无法继续工作时,应及时组织调整。实施时应严密组织,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加强动中的警戒防卫。

后方命令 合成军队指挥员组织指挥后勤工作的命令。军队后勤文书之一。通常由后勤机关根据上级的后方命令、后勤保障指示、本级首长的决心和指示拟制,经合成军队指挥员签署后,下达给所属和加强部队执行,并报上级后勤机关和抄送有关单位。后方命令的主要内容是:后勤部署形式、配置地域的划定,展开的时间、地点,后勤转移的时间和地区等;明确纵横道路的选定与使用区分,交通调整勤务的组织和任务;主要作战物资的储备标准和消耗限额;战中伤病员救治与后送任务的规定,救护力量加强和报到的时限;技术保障任务与措施,战中损坏装备的处理;地方供应机构的使用区分,支前人力的分配使用;根据上级的指示,明确保障关系;完成准备的时限和报告后勤情况的规定等。拟制后方命令要争取时间,不误战机;要准确细致,避免差错,文字简明,切忌繁琐,并严格保密。

后方指挥 合成军队指挥员对后方工作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是作战指挥的组成部分。任务是组织后勤保障、兵员补充、交通运输、后方防卫、后方通信和后方工程构筑,协调后方地域内各部队之间南关系。实施后方指挥的原则有:照顾全局、掌握关节,组织前方与后方的密切协同,有重点地使用后方力量,厉行节约保持作战潜力。

后勤配置地域 后勤机关、部队配置和展开工作的地域。由本级合成军队指挥员确定。通常选择在本级战斗队形之中或之后,进攻战斗适当靠前,防御战斗适当靠后。基本要求是:靠近前送后送道路,根据使用的运输工具性能,与保障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足够展开工作的地幅,摩托化步兵师团通常需要1525 平方公里和35 平方公里;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地形条件;力求避开敌人可能突击的方向、封锁、空降的地区,明显的目标和容易发生自然危害的地区。在合同战斗中,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后方地域,加强的营以上兵种后勤力量的配置,由被加强单位合成军队指挥员统一部署。炮兵团后勤配置通常在炮兵群之后或翼侧,坦克团后勤配置在待机地域内。

战勤组 营、连实施战时后勤保障的临时机构。以建制内后勤人员为主组成,其规模视保障任务而定。由弹药、救护、生活和车材油料所或组,在营连指挥员领导下开展工作。配置在本级战斗队形之后或之中,靠近营、连指挥观察所,便于保障执行主要任务的分队和便于上级后勤前送后运的隐蔽地点。要求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发挥后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后勤安全。

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从物资、技术等方面满足部队作战、训练和日常生活需要所采取的措施。是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完成各项保障任务的重要保证。按专业分为财务保障、军械保障、运输保障、油料保障、卫生保障、军需保障、营房保障等。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作战决心,组织后勤保障;充分准备,力争主动;统筹兼顾,保障重点;机动灵活,快速保障;科学管理,厉行节约;搞好后勤防卫,保证后勤安全。后勤保障的内容和方式,是随着军队武器装备、作战形式、规模和编制体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后在体制上将由三军各自独立保障,向三军联勤保障的方向发展。物资消耗结构上,由弹药为主转变为油料为主;在供应方式上,由实物供应为主转变为实物供应与经费供应相结合。

后勤保障指示 上级后勤向下级后勤明确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的指示。由后勤机关根据后勤保障计划拟制,后勤指挥员签署下达执行。通常在组织战斗时下达,基本内容有:本级后勤部署,对下级后勤力量的加强,主要物资储备、消耗标准或消耗限额,卫生减员和装备损坏率的预计,各项勤务保障措施,地方支前机构部署及支援分工,情况报告的规定等。

后勤保障计划 后勤机关全面安排后勤保障工作的一种综合性计划。属指挥类文书。是机关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的基本依据。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决心、上级后方命令或后勤保障指示,本级的任务和保障能力的实际情况拟制。主要内容有:后勤机关、部队的部署和转移,各种物资器材的储备标准、消耗限额、补充方法和措施,伤病员救护、医疗和后送,武器、车辆、船艇等技术装备的抢修与后送,运输力量的组织和道路的使用维修,对加强部(分)队和参战民兵、民工的保障,对地方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使用要求,后__勤防卫的组织和通信保障,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的时限等。一般不下发,只抄送本级司令部门和上级后勤机关备案。

后勤勘察 对预定的后勤配置地域进行的现地察看和调查。目的是选定后勤机关、分队的配置位置,了解地方支前能力,周密组织警戒防卫和防自然危害。战术后勤勘察,通常根据本级司令部门的统一计划,由后勤部门组织实施。主要查明后勤配置地域内的地形、道路、水源情况,了解当地民情、疫情和人力物力资源情况,判断敌人可能突人的方向、空降的地域和容易发生危害的地区。根据勘察任务和时限,采取集中与分头、重点与全面和边进入边勘察等方法实施。

后勤指挥所 战时组织实施后勤指挥的机构和场所。在师旅团一级后勤中建立。以后勤机关为主,同级司政机关,加强的部、分队和当地支前机构的代表组成,通常由后勤指挥员负责指挥。后勤成一个梯队部署时,设基本指挥所,必要时组织预备指挥所;成两个梯队或按两个方向部署时,在后勤前梯队和次要方向上应设指挥组。后勤指挥所开设的时间、地点和战斗过程中的转移,由本级合成军队指挥员决定。其位置通常选在交通方便、安全隐蔽、便于指挥后勤分队的适当地点。机械化部队还要建立技术保障指挥所,以技术部门为主组成,组织履带式车辆的维修施救、保养和器材供应,配置在第二梯队之后的适当地域。

后勤防卫 后勤机关、分队为保障后勤人员、物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所采取的警戒、防御和防护措施的统称。后方防卫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术后勤防卫,由同级合成军队指挥员统一计划,后勤指挥员组织实施。基本任务是组织隐蔽伪装和警戒,开展反空袭、反空降、反坦克、反袭扰和交通线上的对敌斗争,组织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等。根据后勤部门的基本职能和战斗能力,后勤防卫,应贯彻严密防护,积极打击,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原则。战前应抽组防卫兵力,构筑防护工事,组织隐蔽伪装,划分防卫区域,规定联络信号、记号。

后勤防卫战术 组织实施后勤防卫的方法。是针对后勤防卫的原则、目的、任务、力量、地形条件、己方所处的态势及面临敌人的多寡和威胁程度等提出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作战原则的特殊运用。后勤防卫战术主要有:躲避,当发现敌人大规模袭击征候时,应及时发出警报信号,通知人员进入坑道或掩蔽工事躲避。驱逐,对付零星敌特、散兵游勇接近并威胁后勤目标时,可采取驱逐。摆脱,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遭敌袭击时,应设法摆脱。阻击,当发现敌人向后勤目标接近,又无力将其歼灭时,应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阻击。固守,被敌包围以及遭敌伏击难以摆脱时,应采取固守战术。围歼,对进入我后勤配置地域内的敌机降小分队或地面渗透分队,采取围歼或阻止其扩张,积极抗击待援。搜剿,对后方地域或一定范围内,统一组织力量,搜捕围剿零散敌人。指挥后勤防卫时,应沉着冷静,与敌斗智斗勇,果断处置和应付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

后勤防卫计划 组织实施后勤警戒、防御和防护的文书。是后勤保障计划的组成部分。通常由后勤部门根据合成军指挥员的指示,敌人可能采取的袭击破坏手段,后勤防卫力量,后勤机关、分队的配置状况及地形条件等进行拟制。基本内容有:防卫任务、防卫区域划分、防卫力量的区分与编组、防卫工事的构筑和伪装措施、军警民联防的组织、联络信号的规定和各种防卫预案等。可采用文字表格式、地图注记式。为检验后勤防卫计划的可靠性,可组织演练,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战术储备 师以下部队为经常保持战斗准备按规定进行的物资储备。其储备量包括携行量、运行量和加大储备量。主要用于作战开始阶段衔接后续补给和保障部队快速行动的需要。携运行量标准,由总部根据部队的携运行能力、武器装备的性能和作用,物资消耗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生产能力等条件统一规定。加大储备数量,视战斗类型和样式由上级临时规定。战术储备物资的配置,要与战斗部署相适应,做到合理区分,纵深梯次,突出重点,综合配套。

补给方法 对部队实施物资补充的手段。主要是:以上级计划补给为主,与下级申请补给相结合;以逐级补给为主,与越级补给相结合;以上级前送为主,与下级自领相结合。必要时,可组织部队与部队、分队与分队之间调剂补给,或以兵力、火力掩护实施强行补给,有时可以组织空运、空投。实施补给要周密计划,严密组织,减少层次,简化手续,适时适量,突出重点。

移动储备量 亦称携运行量。按统一规定随人员、武器、马匹携带和由师团仓库及专业分队运行的物资数量。由总部根据国家的生产能力,武器装备的性能、一般战斗的需要、部队的携运行能力等条件规定。目的是使部队能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接上后续补充。

轻装 根据作战行动的需要,减少携运物资的行动。通常在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时采用,目的是减轻单兵负荷量,提高机动能力。轻装的时机、品种和数量,由团以上指挥员统一规定。轻装下来的物资,以班为单位打包做好标志,连为单位集中存放,派专人管理,防止丢损。有些轻装物资如背包等,还应适时前送。

单兵负荷量 单兵在徒步行军或战斗时,按规定着装和携带的作战和生活物资的总重量。分为行军负荷和战斗负荷。战斗负荷通常包括:武器、弹药、钢盔、土工作业工具、着装、雨衣、装满水的水壶、一日份干粮、挂包、洗漱用具等;行军负荷包括:战斗负荷、备用服装、睡具、背囊等。单兵最大允许负荷量的标准是:在平均气温低于30℃的条件下行军为25 公斤;平均气温等于或高于30℃条件下行军为20 公斤;战斗状态下为16 公斤。

野战口粮 野战条件下的专用食品。由工厂根据规定的配方和工艺组织生产,按定量配份包装,供各类人员在得不到热食的情况下食用。根据不同人员的热量需要,分为特种兵口粮、救生口粮、飞行口粮、远航口粮和空降兵口粮等。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营养价值高、便于携带、便于生产和供应等待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口粮已研制出第二代,品种形成系列,主副食品配套,采用软包装,能满足各类人员的需要。

作战费责任支付 集团军、师首长在上级预拨的作战费数额内,按规定临时批准的急需开支。使作战费既保障紧急需要、解决部队实际问题,又能贯彻节约原则、加强经费管理。作战费开支范围是:购置材料构筑战斗工事及后方工事,在战区临时筹措作战物资器材,购置和维修装备,租用地方支前力量,安置处理起义、投诚、俘虏人员,赔偿群众损失和处理善后事宜,增加生活补助和其他必须的开支。支付时,正确处理局部与全面的关系,坚持先一线后二线,先连队后机关,先作战后生活。

作战物资消耗标准 部队遂行一次战斗任务的物资额定消耗量。由总部统一规定。是调节供求矛盾,制定作战计划,组织物资供应的基本依据。根据战时编制方案、战斗类型和样式、战斗任务、战斗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制订。通常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高于执行次要作战任务的部队,北方部队高于南方部队,防御战斗高于进攻战斗,坚固阵地防御高于野战阵地防御。消耗标准不明确或不能按标准实施供应时,本级合成军队指挥员可临时规定消耗限额。消耗标准主要是依据编制装备、供应能力和作战任务。消耗标准由总部规定,对全军都有约束力,分类较细,具有完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现地修理 对损坏的武器、车辆和其他技术装备实施就地就近的修理。战时抢修战损装备的方式之一。能减少后送,缩短修理周期,有利于迅速恢复部队战斗力。按修理力量使用情况,可分为阵地修理、巡回修理和伴随修理。现地修理的主要方法是换件修理,必要时进行拆配修理。条件允许时也可实施原件修理。

人畜力接力运输 运用人力、畜力几种工具分几段实施的衔接运输。通常在运用一种运输工具难以完成全程运输任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充分发挥运输人员对某一路段的情况和敌人的活动规律比较熟悉的优势,减少人畜伤亡和物资损失;同时运输人员和牲口不需携带给养,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实施时,要计算出人力、畜力各自的能力,合理安排接运工作;选择隐蔽接运地点,加强现场指挥;通常是军工在前,民工在后,接力距离越接近前站越短。

技术保障 为使军队装备性能完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按装备类型,分为军械、汽车、坦克、飞机、舰艇、导弹、通信、工程、防化、油料装备等技术保障。技术保障的内容包括维护保养、修理、检查、改装等,分别由操作人员、队属修理分队和后方修理工厂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的技术保障,由后勤部门和技术部门按分工实施。为保持装备的完好率,应指导部队正确操作使用,组织好维修器材的供应,加强装备管理减少机械损坏。

以车代库 战时将物资装载在运输车上展开工作。能提高快速反应和机动保障能力。通常在战场情况变化急剧,部队机动范围较大,战斗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采用。以装载弹药、油料为主。其数量视本级的运输能力而定,可以全部以车代库,也可部分以车代库。装载的物资可以单车配套或以单位配套。随着小型集装箱的发展,部队运输能力的提高,战术兵团在战时运用以车代库方法将很普遍。

卫生勤务 组织实施军人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勤务工作。是后方勤务的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运用医药科学技术,保护和增强军人健康,恢复伤病员的战斗力。主要工作内容有卫生防疫,即经常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定期预防接种,实施卫生管理与监督,组织卫生流行病疫侦察,以及组织部队检疫等。对军人定期实施体检,开展门诊和巡诊,以便及早发现军人的疾病,及时进行预防和救治;组织火线抢救,快速后送和实施及时救治;组织卫生防护知识教育,进行药物预防和疫苗接种,检查受染食物和饮水,检定生物战剂种类,组织抢救和后送杀伤区病员;筹措储备、供应和管理药材;开展军事医学训练和军事医学研究工作;组织兽医保障。

分级救治 亦称阶梯治疗。战时各级救治机构,按总后统一规定的救治范围,对伤病员实施的救护和治疗。是战时救治伤病员的组织形式。特点是:医疗与后送相结合,救治分工前后连贯,技术上互相衔接,形成完整治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范围的分级救治,划分为连、营级的急救,团级的紧急救治和师的早期治疗。战时,可依据作战任务、战况变化、伤病员数量和后送的难易等实际情况,经请示上级批准,临时扩大或缩小分级救治的范围。

减员 参战军队因各种原因失去作战能力而离队的人员。按发生的原因和时机,分为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因战斗行动或敌人武器直接、间接伤害所致的减员,称战斗减员,包括阵亡、伤员和失踪;非战斗行动所致的减员,称非战斗减员,包括病员、非战斗外伤和意外死亡。战时为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实施兵员补充、干部调配和卫勤保障,合成军队指挥员受领任务后,应依据战斗类型与样式、任务、持续时间与激烈程度、部队配置密度、工事坚固程度、战地的地理环境和卫生条件等影响减员的主要因素,预计减员率。减员的一般规律是,一次战斗的总减员率,防御战斗通常高于进攻战斗;日平均减员率,进攻战斗通常高于防御战斗。

救治机构 战时对伤病员实施抢救、治疗和后送的组织。分为救护所和医院两类。战术兵团以本级卫勤力量为主,分别组成营、团、师救护所。通常在本级后勤配置地域内靠前配置,进攻战斗还可前伸至主攻部队第一梯队之后。各级救治机构,因编制人员、工作条件、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等条件不同,其昼夜通过伤员的能力也不同,团救护所200300 人,师救护所300500 人。现代条件下作战,要求救治机构除加强技术力量建设外,还要提高机动能力和防卫能力。

战救药材 战时供救治伤员用的药材。以基数为计算单位,配备到师、旅、团、营救治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化部队现行的储备标准为:师医院15 个基数,旅、团卫生队4 个基数,营卫生所0.5 个基数。战前需要加大时,按预计减员计算。战救药材基数,以抢救100 名伤员一次所消耗的止血、镇痛、急救、麻醉、抗休克、抗感染等品种构成。由于各级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不同,分为营基数、旅、团基数、师基数和野战医院基数。各级一个基数里的药材品种和数量也有差别,不同级别的基数不能相加。坑道卫生管理对进入坑道的部队所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是阵地卫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降低部队发病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坑道通常是容积有限,通风不良,没有日光,阴暗潮湿,空气容易污染,污物处理困难,影响进驻人员的健康,极易诱发传染病。应经常通风换气,使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生理允许的范围内;采取防潮除湿措施,降低昼夜发病率,防寒保暖,减少感冒、腹泻和腰腿痛疾病;保持饮水卫生,在坑道内打井或利用泉水、地下水,防止饮用污染的水源;及时处理粪便污物,防止发生肠道传染病。

卫勤侦察 为获取军队行动或作战地区内有关卫勤保障方面的情报资料所采取的调查行动。主要查明影响军人健康和伤病员医疗后送的因素,防止传染病侵入部队。按侦察内容,可分为卫勤战术侦察、卫生防疫侦察和卫生防护侦察。主要方法是直接调查,采集空气、土壤、水及食物样品,搜集地方卫生部门掌握的资料,研究缴获敌军的文件和战俘口供,以及利用司令部门、政治部门得到的情报等。

卫生防疫 防止疾病在军队发生和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生物战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卫生预防措施,消除各种有害身体的不利因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指战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防疫的基本指标是:昼夜发病率和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超过1.5‰,传染病发病率不超过30‰,痢疾和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不超过10‰。要坚持各项卫生制度,执行防疫规定和加强生活卫生设施管理。

运输勤务 运用各种运力,保障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所进行的勤务工__作。是后方勤务的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组织各种运输力量,输送人员和物资;筹措、储备、供应维修、管理器材,监督运输工具的使用和维护保养,组织车船勤务人员的训练,协同有关部门搞好交通调整勤务和运输保障等。组织实施时,对各种运力要集中统一指挥,合理安排运输勤务;根据运输任务的性质,综合使用各种运力;搞好发出、运输、接收之间的协同,密切装载、运输、卸货之间的衔接;建立以运输为中心的运输、维修、防卫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力争速修、速通、速运;积极改善交通道路网,搞好运输保障。

运输保障 保障运输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所采取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内容有:道路保障。根据战斗部署的需要、道路状况和通过能力,以及运输工具的技术性能,选定道路的数量和质量。战术后勤主要在原有道路基础上选定,通常需要13 条纵向道路和12 条横贯道路,使其纵横成网。同时要做好维护管理工作,保证数量充足,路况良好;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调整哨。对车辆流动进行控制,维护运输秩序,提高车流量;选择良好的装卸场地。要有足够的地幅和方便进出的道路,构筑装卸作业平台、人员车辆掩体,必要时部署防空火器。装卸力量应处于待机状态,保证随到随卸。建立食宿加油、修理等机构,为运输人员和车辆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线防卫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防护行动。是后方防卫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人员伤亡、车辆战损和物资损失。基本要求是严密防护,积极打击,以防为主,防打结合。主要措施是:严密隐蔽伪装,防敌侦察破坏;加强交通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护能力;搞好交通运输指挥,保持良好的运输秩序;部署防卫力量,积极打击来犯之敌;认真组织交通道路的抢修,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战术兵团可在主要运输线两侧,利用地形构筑人员车辆掩体,部署防空哨和增加迂回路等措施,保障运输不间断。

军需勤务 组织军需物资供应和管理的勤务工作。是后方勤务的组成部分。组织良好的军需勤务,对保障部队各项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给养及器材、被服、装具和日用品等军需物资的筹划、储备、补给和管理,组织指导部队的伙食管理和农副业生产和给养装备的技术保障,组织军需人员的专业训练等。协同地方支前供应机构,搞好支前军需物资的动员、分配和供应。军需勤务将要在减少供应层次,提高补给效率;改进军需装备器材,加强机动保障能力;研制适应各种作战条件下的被装和新型野战食品,减轻单兵负荷量,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军械勤务 组织实施军械物资供应和技术保障的勤务工作。是后方勤务的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军械物资供应和技术保障,以质量良好配套齐全的装备保障部队作战需要。战术后勤军械勤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上级规定和规章制度,制订军械保障计划;组织实施军械物资的筹措、储备、补给和管理,做好部队组建、扩编和换装中的军械工作;组织实施军械装备的保养、检查、测试、质量鉴定和修理;实施军械物资的登记,统计和报告;组织军械仓库、军械修理机构的选点、配置、展开和转移;组织军械专业人员训练,开展技术革新;深入阵地调查研究,搜索积累军械工作资料;参加打扫战场等。

支前机构 地方为支援军队作战而组建的领导机构和勤务机构的统称。领导机构有支前委员会、支前领导小组、支前办公室等。勤务机构有物资供应站、医疗、担架、防疫、运输、修理队等。主要任务是:根据作战需要,动员调配地方力量;组建、开设支前勤务机构,实施物资供应、伤病员救治、装备器材修理、道路维修及前送后送等;协助部队实施交通运输线的警戒,搞好后方防卫。

支前民兵民工 战时支援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民兵、民工。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完成保障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分随军支前和就地支前。随军支前的民兵、民工,通常配属到师、旅、团,主要执行运送伤员、警卫、装卸、构筑工事等勤务,由部队为主领导管理。就地支前的民兵、民工,执行各种战勤任务,由当地支前机构负责领导,必要时派部队干部协助。组织支前民兵、民工,以就近、就地为主,远距离动员为辅;动员应适度,军民兼顾;严密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好自卫,保证安全。

野战输油管线 野战条件下输送油料的管线系统。是战时补给油料的重要措施。管线昼夜运输能力:管径100 毫米为600900 吨,管径150 毫米为18002000 吨,管径为200 毫米为35004000 吨。

野战加油站 由后勤油料仓库临时派出,开设在主要运输线上为过往部队加注油料的机构。是对执行任务的部队及时实施油料保障的一项措施。规模可根据加油任务,离供应油库的远近和站址的稳定程度而定。通常为100吨左右。配有橡胶油管、加油装置等器材。加油时凭部队后勤部门的介绍信或军内通用油票或上级的通知。

进攻战斗中的后勤保障 进攻战斗时进行的后勤组织指挥和勤务保障活动的统称。进攻战斗后勤保障的特点是:战前准备时间短促,后勤准备工作急迫,部队机动频繁,保障难度增大;战场情况多变,后勤指挥复杂,隐蔽伪装不周,防护条件较差。要求迅速隐蔽地进行准备,加强后勤组织指挥,集中力量保障重点;建立适应部队频繁机动的后勤部署,后勤配置地域适当靠前,视战斗发展的需要适时向前转移;根据作战物资消耗标准,迅速组织以弹药、油料为重点的物资储备;按单兵负荷标准,适量加大携行;预计战斗减员率,详细计划突破时节抢救伤员的措施;预计装备损坏率,组织以换件修理为主的现地抢修;统一计划使用运输力量,组织后方道路维修和交通调整勤务;组织可靠的对空和对地面的防卫,增强后勤的安全感。

防御战斗中的后勤保障 战术兵团、部队、分队为抗击敌人进攻所进行的后勤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依据防御战斗的目的、任务和手段,通常分为: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运动防御战斗、仓卒防御战斗后勤保障等。其特点是有一定准备时间组织后勤保障;部队坚守时间长,后勤保障任务繁重;后勤目标固定,受敌威胁严重;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后勤组织指挥复杂。组织后勤保障要周密计划,适应全纵深、全方位、立体抗击的需要;集中主要力量,保障主要防御方向和要点;加强防卫,保障后勤安全与稳定;加强阵地后勤管理,维护部队战斗力。具体要求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后勤部署,配置适当靠后,掌握较多的后勤机动力量;充分储备物资,力求齐全配套,纵深梯次配置;综合分析减员因素,预计战斗减员,选择最佳的抢救组织形式;预计装备战损率,以定点修理为主,并应加强阵地装备管理;加强运输的计划性,优先保障重点,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并用;建立有重点的后勤防卫部署,构筑工事,严密隐蔽伪装,提高后勤的生存能力。

荒漠、草原地战斗后勤保障 对在荒漠、草原地区作战的部队所进行__的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荒漠、草原地,地形开阔隐蔽条件差;人烟稀少,物产贫乏;气候干燥少雨,水源缺乏;气象多变,常有暴风沙,容易迷失方向。对后勤保障的主要影响是:后勤隐蔽伪装困难;难以就地筹措前送运输量;风沙对武器、车辆有不良影响;燃料消耗增大,供水问题突出。组织后勤保障时后勤机关、分队应选择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域,疏散隐蔽地配置;加大物资储备,及时组织供应特需物资;调查保护水源,做好生活用水的储存、运输和检验;加强物资管理,选好露天堆放场地,防止沙埋和被风刮走;组织好火线抢救,重视特殊疾病的预防;加强技术装备保养,提高精度,减少磨损;加强运输的组织领导,实行分段接力,避免走错。

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后勤保障 对部队在气候炎热树木丛生的热带山区战斗所进行的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对后勤保障的影响是:林密草深,植被茂密,藤葛攀缠,造成后勤机动困难;河溪交错,岸陡流急,道路崎岖弯曲,行车速度受限;气候炎热潮湿,病虫害多,疫情容易流行,防病任务艰巨;群山连绵交错,山高坡陡谷深,自然洞穴较多,利于隐蔽伪装。组织后勤保障时,要隐蔽地配置后勤,严防敌特袭扰,尽量选择山地反斜面、自然洞穴、废矿洞等利于隐蔽,有方便进出道路和足够水源的地域配置后勤,井注意避开自然危害。组织观察警戒,不定期地进行搜索清剿,防止敌特袭扰破坏。搞好卫生防疫,控制疾病传染流行,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阵地管理,搞好饮食、饮水保障,进行大范围的卫生侦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灵活使用运力,因地制宜组织运输,整修、改造和延伸道路,充分发挥汽车运输的作用,同时组织好人畜力担任不通车路段的接力倒运,有条件时还可实施水上、空中运输和索道运输。加强物资装备管理,防止霉变锈蚀,根据任务合理确定物资储备数量,积极改善保管条件。坚持维护保养制度,保持技术装备的良好。

高寒地战斗后勤保障 指对部队在气温低于-20℃地区作战所进行的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对后勤保障的影响是:人员容易发生冻伤和寒区多发病,非战斗减员增多;装备和器材操作不便,易发生故障;油料和液体药品易凝固;车辆不易发动,行驶速度降低;地面冰雪覆盖,不易构筑工事和伪装;有些地区人烟稀少,就地取给困难。组织后勤保障时,后勤要适当靠前配置,并选择向阳、避风和交通方便的地域;及时供应寒区作战的特需物资,加强热食保障,增强部队御寒能力;预防冻伤和寒区多发病,采用适应严寒条件下抢救和后送的方法,使伤员尽快得到治疗;综合使用多种运力,加强运输指挥,缓解运量与运力之间的矛盾;加强技术保障,适当增加寒区易损零部件储备,并设法改善修理机构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后勤防卫,搞好适应冰雪地貌地点的伪装,保证人员和物资的安全;加强适应性训练,提高后勤在寒区的野战生存能力和保障能力。

海岸防御战斗后勤保障 对坚守海岸地区部队所进行的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特点是防御正面较宽,指挥协同困难,海岸地形复杂,水文气象多变,潮汐因时因地而异。师团后勤部署形式通常成一个梯队,有时也可成两个方向。对主要防御方向和坚守要点的部、分队要加大物资储备,加强卫勤、修理力量,提高独立保障能力;集中主要力量保障部队坚守海岸阵地,打击歼灭向我海岸接近、抢滩上陆和登陆之敌;搞好坑道生活保障,加强阵地卫生管理;充分利用沿海丰富的资源,发挥军民整体保障力量;严密组织后勤防卫,保证后勤配置地域的安全。

岛屿防御战斗后勤保障 对坚守岛屿部队所进行的后勤指挥和后勤保障活动的统称。特点是岛屿四面环海,后勤独立性大;岛上物产不丰,保障任务繁重;运输受气象潮汐影响大,补充不易及时。后勤部署必须适应部队环形防御的要求,能实施多方向保障;充分储备物资,有条件的要大力发展生产减轻前送补充;提高守岛部队、分队卫勤机构的独立保障能力,伤病员抢救实行以岛为主,就岛就地治疗加大修理器材储备,扩大修理范围,减少后送修理;建立统一的运输指挥机构,统一调度运力和码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对后勤目标的防卫,依靠军民整体力量,对码头、主要航线、船艇疏散地域组织有效防卫,保障后勤安全。

八、军兵种运用

(一)海军

海军 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一般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保障部队组成。通常下辖舰队、支队、大队、中队。海军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战争的发展而产生的,濒海国家为了实施海洋上的防御、进攻、控制或争霸,各自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海军。早期的海军只编有少量专业人员,主要作战兵力临战编配,经历了桨船时代、帆船时代两个历史过程。至19 世纪上半叶开始采用蒸汽机动力装置,军舰向着增大吨位、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突击力和装甲防护力等方向发展。19 世纪60 年代,出现了鱼雷武器和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20 世纪初海军出现了潜艇部队,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兵种。20 世纪20 年代,海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了发展。至此,海军成为一个多兵种组成的能在广阔海战场进行立体作战和合同作战的军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发展,根据各自的经济力量、政治制度、地理位置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海军。主要海军大国还在继续发展大型核潜艇。1949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于19504 月成立了海军领导机关,并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肩负着协同其他军种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的光荣使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代海军,具有水面、水下、空中和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战略袭击能力。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遂行海洋上机动消灭敌方舰艇部队,袭击敌方基地、港口和陆上重要目标,保护己方交通线和破坏敌方交通线,封锁、反封锁,登陆、抗登陆,保护己方海上资源等作战任务。在协同陆军反袭击战斗时,组织对海上的侦察,打击敌人的袭击兵器,保卫沿海重要目标;海岸防御时,担任海上侦察、警戒,布设水雷障碍,打击敌登陆运输舰船和登陆工具,歼灭登陆之敌;支援和协同岛屿、要塞守备部队战斗时,以火力打击敌舰船,支援守备部队战斗,保护我海上交通运输,破袭敌海上交通运输;登陆战斗时,输送登陆兵,开辟海上通道,支援登陆部队登陆和夺取登陆场,担负海上运输等。合同战斗中,通常集中运用于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部署,并根据参加兵种性能和特点确定其任务,选择有利的海区,利用水文、气象和夜暗等自然条件打击敌人。

潜艇部队 海军中在水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包括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和潜艇基地、勤务舰船部队、分队等。一般以若干艘装备性能相同的潜艇编成支队、中队或分舰队。在美、英、法等国,隶属于舰队或舰队的潜艇司令部,苏联则隶属于舰队的区舰队、分舰队。潜艇部队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大、中型运输舰船和战斗舰艇,破坏、摧毁敌方基地、港口及其他陆上目标,以及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巡逻等。20 世纪初,出现潜艇后,俄、英、法、美、德等国先后组建了潜艇部队,作为近岸防御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在海洋作战,袭击水面舰艇和运输船只。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成为海军的主要作战兵种。战后,一些大国装备了核动力潜艇,成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潜艇部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建立,60 年代开始装备国产潜艇,70 年代装备了核动力潜艇和导弹潜艇,并发展成为海军的一个重要兵种。潜艇兵力的运用,通常以单艇活动为主,预先展开在预定的作战海区,由岸上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和组织可靠的引导,并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潜艇行动的隐蔽性。

水面舰艇部队 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是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艇、布雷舰、扫雷舰艇、登陆舰艇、猎潜艇、导弹艇、鱼雷艇等战斗部队和勤务舰船部队的总称。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岸上目标,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保护或破坏海上交通线,进行海上封锁和反封锁等。通常按总队、支队、大队、中队的序列编制,有的以支队为最小建制单位,一般由战术、技术相同的舰艇编成。水面舰艇部队通常以编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各种舰艇的特长,合理进行战术编组;严格组织各舰种之间与其他兵力的协同;组织可靠的保障;依托岛岸,利用有利的天候和气象条件,疏散隐蔽,适时集中,出敌不意地打击敌人。

海军航空兵 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分为岸基航空兵和舰载航空兵。通常编有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反潜机部队和执行侦察、巡逻、预警、电子对抗、运输、救护等支援、保障任务的部队、分队,有的国家还编有地面防空部队和专业院校。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兵种,歼灭敌方空中、海上力量;破坏敌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掩护、支援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战斗行动;协同空军夺取和保持海上战区的制空权;参加沿海要地的防空,保障海军基地、机场的安全,以及进行侦察、电子干扰、巡逻、反潜、布雷、扫雷、通信、引导、救护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日、俄等国建立了海军航空部队,大战中,主要执行海上侦察和为军舰指示目标等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袭击珍珠港、中途岛等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受到极大重视。战后,一些国家的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反潜飞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进一步提高了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通常集中使用,实施重点突击;严密组织协同和可靠的引导、气象保障;并采取一切措施,隐蔽、突然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于1952 年正式组建,在解放沿海岛屿、护渔护航、海上侦察、国土防空等战斗活动中作出了贡献。

海军岸防兵 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通常编成独立团、营,有的国家设岸防司令部。装备大、中口径的海军炮和不同射程的岸舰导弹武器系统。主要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灭敌舰船,掩护近岸交通线,封锁海峡航道,支援在濒陆海区活动的舰艇,协同陆军坚守岛岸、要塞,支援陆军濒海翼侧作战。早在公元前有些濒海国家就设置了岸防兵力,1415 世纪,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而组建了岸防兵,18 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系统。岸防兵,通常疏散、隐蔽配置,集中火力突击,适时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并与水雷障碍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雷炮阵地的打击威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1950 年建立岸防兵,初期只有海岸炮兵部队,60 年代组建了海岸导弹部队。

海军陆战队 海军中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通常编为师或旅、团、营和特别任务分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通信、侦察等部队、分队编成。装备步兵自动武器、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输送车、轻便自行火炮、气垫船和直升机等。主要任务是独立或配合陆军,担任先遣队实施登陆,夺__取并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能担负海岸防御等任务。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专门经过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644 年,英国首先建立了海军陆战队。此后,俄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美国等也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战队有了很大发展,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美英等国的陆战队,还时常派出分遣队随舰队或海上编队活动,以便随时投入海外作战活动。中国人民解放 军20 世纪80 年代也组建了海军陆战队,成为海军兵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担任两栖作战任务。登陆战斗中,通常集中优势兵力,运用于主要作战方向,严密组织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可靠的保障,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和合同突击的能力。

海战 海军兵力在海上进行的作战。基本类型有海上进攻和海上防御。通常由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有时也可由海军某一兵种单独进行。海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舰船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由开始使用冷兵器进行的接舷战,逐步发展到使用火炮、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导弹武器的作战,由水面舰艇单一兵种作战,发展到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等参加的诸兵种合同作战。战斗行动多采用小编队或小机群作战,电子对抗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指挥更趋复杂。实施海战的基本要求有:(1)各兵种兵力的密切协同,尤其是航空兵与舰艇、水面舰艇与潜艇之间的协同动作。(2)突然攻击,力求做到先敌展开,先敌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先敌使用武器。(3)组织空中侦察和早期预警,并组成严密的对空防御,抗击敌方的空中袭击。(4)适时开展电子斗争,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5)组织有效的战斗保障等。

八·六海战 1965 8 6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在福建东山岛海域击沉国民党军舰的战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大的一次海上歼灭战。85 日,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 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率“剑门”号、“章江”号两舰由台湾左港出航,窜至广东、福建沿海,执行渗透和骚扰任务。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在获悉国民党舰只编队出航后,迅即制定了放至近岸、协同突击、一一击破的作战方案。并确定以4 艘护卫舰,11 艘鱼雷艇和1 艘炮舰组成突击编队。6 日零时40 分,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冒着密集的炮火高速接近目标,抵近距“章江”号500 米处,实施集火突击,使“章江”号连连中弹,起火爆炸,沉入东山岛东南海域。击沉“章江”号后,又按预定计划围歼“剑门”号,对其进行密集的舰炮突击,“剑门”号被击中起火。接着鱼雷艇又发射鱼雷10 枚,全部击中。5 22 分,“剑门”号在东山岛东南38 海里处沉没。这次战斗击毙少将司令以下170 余人,俘虏包括“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韫山以下33 人。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

舰艇战斗队形 舰艇战术编队或战术群按照战斗需要展开成的队形。主要有纵队、横队、梯队、人字队、菱形队和环形队形等。舰艇战斗队形是随着武器装备、战斗编成及战斗行动的发展而变化的。桨船时代和帆船时代初期,主要进行接舷战和撞击战,多采用单横队和多列横队,帆船舰队装备火炮后,为发扬火力,多采用纵队,舰艇装备鱼雷后,实施鱼雷攻击时,多采用梯队,出现航空母舰后,航母编队多采用环形或半环形队形,舰艇装备导弹后,实施导弹攻击时,多采用单纵队或梯队等。基本要求是战斗队形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兵力兵器的威力,攻击时能集中使用火力突击敌人,防御时能组成火网,抗击敌人来自空中、海上和水下的袭击,以及便于密切协同和集中指挥。随着舰艇动力、武器装备的发展,舰艇的战斗队形将更为疏开,形态也将更多。

海上航行队形 舰艇编队在海上航行中按照需要形成的队形。有单纵队、双纵队、人字队、梯队等。目的是为了便于指挥和机动。编组航行队形时要根据敌情、航行路线和舰船性能等周密计划,确定队形,并能迅速由航行队形变换为战斗队形。航行中要严密组织防御和防护,明确划分各舰艇的观察扇面,规定战斗准备等级,防敌突然袭击。随着舰艇逐步导弹化,为了提高航行中的快速反应和防护能力,航行队形将与战斗队形渐趋一致。

海上编队 两艘以上舰艇或两个以上舰艇战术群遂行任务时的兵力编组。按规模可分为战术编队和战役编队,按兵力构成,可分为舰种编队和混合编队,按任务可分为作战编队、勤务编队和特种编队。战术编队,主要用于局部海区,独立地遂行战术性任务,如登陆战斗、海上袭击战斗、对岸攻击、布雷、扫雷、反潜、侦察、巡逻、警戒、护航、护渔等,或作为战役编队的组成部分。海上编队的兵力构成,根据作战任务,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多为相同类型的舰船编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海战规模的扩大,编队规模达到数百艘,并由同类舰艇发展为有航空兵、潜艇参加的混合编队。组织海上编队,通常根据任务需要,合理编配兵力,可以按相同类型舰艇编组,也可有不同类型的舰艇编组,大型编队,还可配属舰载航空兵和勤务舰船,战术编队还区分若干个战术群。编队舰艇实施统一指挥,不同建制兵力组成的海上编队,指挥员由上级指派,或由编队内职衔最高、资历最深的军官担任,实施统一指挥。编队指挥员所在的军舰称旗舰。以核心舰艇为主组织协同,明确规定各兵力的行动程序、相互配合方法和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并及时组织协调,发挥编队的整体威力。

航空母舰编队 以航空母舰为核心与警戒、支援舰艇组成的海上编队。通常由一艘航空母舰与若干艘巡洋舰、驱逐舰编成,有时还编有少量攻击潜艇和补给舰。航空母舰编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通常以26 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战后,随着导弹武器的出现,为适应防御的需要,改为以一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艇和航空兵,夺取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实施反潜作战,保卫海上交通线;摧毁敌沿岸重要目标,支援陆上作战。大型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敌攻击半径可达1000 海里。防御时,采取大纵深、多层次的环形立体防御,对空防御纵深可达300 海里,对潜防御纵深可达200 海里以上。并能以2432 节航速实施机动,在补给舰伴随保障下,可在海上连续活动3 个月。

登陆编队 输送、掩护和支援登陆兵夺占登陆场的海军舰船组成的临时编队。通常由登陆输送队、舰艇火力支援队、舰艇扫雷队和海上保障队编成。担负运送登陆兵先遣队和第一梯队渡海上陆、夺取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上陆的任务。登陆编队是随着海军的装备和登陆作战的实践而发展变化的。冷兵器时代,由战船和运输船为主体构成,火器时代,随着海岸防御的增强,增加了舰艇火力支援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增加了扫雷舰艇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为在统一指挥下的按任务编组的合成登陆编队。战后,由于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和登陆工具的改进,编队规模缩小,通常一个登陆编队输送一个师的兵力。登陆编队规模,根据作战任务、登陆兵第一梯队师的编成、上陆方式、敌防御情况确定。渡海航线,要有利于隐蔽企图,便于组织掩护、保障,尽可能减少航渡时间和敌情威胁,除有基本航线外,还要有备__用航线。具体行动根据作战阶段组织。组织两栖舰艇和运输舰船接受登陆兵及其装备物资上船时,要组织上船地域的对空、对海防御。航渡时,组织编队防御,准时到达展开或换乘海域。突击上陆时,组织编队展开或换乘,以及水区警戒、清扫海区,实施火力准备,破除水中障碍,开辟登陆通道,指挥登陆工具编波和冲击。巩固扩大登陆场时,以火力支援登陆兵作战,组织海上运输等。

登陆输送队 登陆作战中由登陆舰艇、运输舰船和警戒舰艇组成的编队。是登陆编队的一部分。任务是输送登陆兵及其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至预定地点上陆。数量和编成根据登陆兵各梯队的编成及战斗序列确定,通常一个登陆输送队装载一个团的登陆兵。登陆兵第一梯队,一般由快速两栖舰艇输送,后续梯队,由运输舰船输送。警戒舰艇的数量则根据登陆输送队舰船类型、数量、海区情况和遭敌威胁程度确定。登陆输送队的海上航行序列和队形,要便于组织综合防御,便于迅速换乘上陆。各登陆输送队之间的距离,通常根据前一登陆输送队登陆的持续时间而定,做到既能保障登陆兵连续不断地登陆,又要避免拥挤。警戒舰艇则根据敌情和海区条件在登陆输送舰船周围作环形、半环形配置,或配置在最受敌威胁方向的翼侧进行直接警戒。

护航运输队 由运输舰船和护航舰艇组成的海上编队。护航运输队始于16 世纪中叶,最初是为了对付海盗,17 世纪以后,成为战时保护海上运输舰船安全的重要手段。组织护航运输队时,通常将航速相近的运输舰船编成运输船队,并按其规模、重要程度和受敌威胁程度确定护航舰艇的数量,必要时还派有航空兵进行空中掩护和支援。航渡队形根据敌情威胁、舰艇性能和海区地理条件确定,以防潜、防空为主。运输船队,一般采用横宽纵短的队形,护航舰艇一般在运输船队外侧,成环形或半环形配置,也可在受威胁方向进行掩护。有的国家还主张在集装箱运输船上配置反潜直升机、拖曳式声纳、防空导弹和电子对抗设备,以提高自卫能力。

雷炮阵地 由水雷障碍和海军岸防兵火力构成的海上封锁区域。目的是充分发挥水雷障碍和岸防火力联合打击的威力,消灭进入雷炮阵地的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雷炮阵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封锁水道、海岸防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雷炮阵地要构成一个或数个防御地带,力求做到封锁整个海峡或敌可能通过的海道,并具有较大的触雷概率和抗扫力,既能防水面舰艇又能防潜艇通过。

海军岸舰协同动作 海军岸防兵与水面舰艇兵力为遂行共同的战斗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发挥岸防兵与水面舰艇的整体威力,有效地歼灭或抗击敌人舰艇兵力。岸舰协同动作以岸防兵行动为主,水面舰艇兵力进行配合,并贯穿于战斗的全过程。要求明确突击目标、突击时间和突击顺序;规定统一的射击用图;建立指挥、射击的专向通信;规定指示目标和识别的方法等。组织海岸导弹部队与水面舰艇编队协同动作时,还要明确导弹射击扇面和射击危险区。当协同动作失调或遭到破坏时,要及时调整或重建。

海军舰机协同动作 海军舰艇与飞机为遂行共同战斗任务,根据统一计划互相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形成舰艇与飞机合同战斗的整体威力,歼灭或抗击敌人。舰机协同动作,通常以舰艇的行动为主协调航空兵的行动,由海军航空兵派出引导小组或舰艇航空部门对飞机实施指挥。要求明确舰艇和飞机的任务,行动的步骤;确定飞机的战斗准备等级;歼击机的掩护方法、__作战空域和时间;规定识别和通信联络的方法等。侦察和反潜飞机与舰艇协同时,可为舰艇引导、指示攻击目标;歼击机掩护舰艇时,可按计划出动或听召唤出动;轰炸机、强击机与舰艇协同作战时,可区分时间、目标和海区实施突击。当协同失调或遭破坏时,要及时调整或重建。

海上战术展开 舰艇编队由航行队形变为战斗队形或占领攻击出发阵位的战术机动。目的是形成有利的对敌态势,适时实施突击。不同的舰艇编队对不同目标作战时,有不同的展开方法。对水面舰艇攻击时,通常在引导兵力引导下或在舰艇的雷达发现攻击目标后展开,或将突击兵力预先展开在待机海域。实施对岸作战和扫雷、布雷时,在舰艇抵达展开线后,逐次展开。海上战术展开要求周密组织计划,加强侦察、观察;行动迅速,保持戒备,做好使用武器的准备;严密组织对空、对潜防御和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和不间断的指挥,不断协调各舰艇群的行动,力求缩短展开的时间。

舰炮攻击 舰艇使用火炮对敌实施的攻击。有对海上目标攻击和对岸上目标攻击。始于14 世纪,当时仅作为接舷战的一种辅助手段,随着舰炮的发展,逐步成为海战的主要手段。随着海军航空兵、鱼雷的广泛使用,舰炮攻击不再是摧毁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在登陆作战中仍得到广泛运用。对海上目标攻击时,通常采用编队集火射击,有时也可单舰实施。根据攻击的不同阶段,正确掌握舰艇机动和火力运用。对打击的预定目标,在获得预期效果前,不轻易转移火力。对岸上目标攻击时,要预先进行周密准备,选择攻击阵位和辅助瞄准点,拟定火力计划。根据敌岸火力威胁程度,海区自然条件,采取航行攻击,抛锚攻击或漂泊攻击。随着舰艇装备导弹化,舰炮主要用于防空和对岸攻击。

舰艇导弹攻击 水面舰艇使用导弹对敌方目标实施的攻击。有对水面舰艇和对岸上目标的导弹攻击。通常以水面舰艇编队实施。1967 10 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导弹舰首次以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一艘。以后,成为对水面舰艇攻击的重要手段。实施攻击的基本要求是要加强侦察和电子斗争,力求保持行动隐蔽,达成行动的突然性;正确进行兵力编组,使各攻击群具有一定的突击力;正确选择攻击阵位,采用正确的战斗队形;综合使用不同频率、不同高度和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从不同方向同时对主要目标突击。对水面舰艇实施攻击时,可由引导兵力引导接敌,在没有引导兵力的情况下,则自行搜捉接敌。对岸上目标实施攻击时,通常与航空兵协同实施。

鱼雷攻击 以鱼雷攻击敌舰艇的行动。由水面舰艇、潜艇和海军轰炸航空兵实施。根据不同的对象,可数枚鱼雷攻击同一目标,或攻击不同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鱼雷攻击是鱼雷艇和驱逐舰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成为海军航空兵攻击水面舰船和潜艇的一个重要手段。水面舰艇对水面舰船鱼雷攻击时,由鱼雷艇小编队,在其他兵力引导下实施;对潜艇鱼雷攻击时由单舰使用反潜鱼雷实施。攻击后,要检查效果,根据情况进行再次攻击或撤离。潜艇对水面舰船鱼雷攻击时,一般由单艇实施,可采取阵地伏击和引导截击,使用普通鱼雷攻击时,采用多雷扇面射击,使用自导鱼雷或线导鱼雷攻击时,采用单雷或双雷射击,发射完毕,加大下潜深度,高速脱离目标。海军轰炸航空兵对水面舰艇实施鱼雷攻击时,根据情况可编队或单机实施,攻击时,从有利突防高度,按预定方向进入投雷,攻击完毕,迅速脱离。

反潜战 同敌方潜艇兵力作斗争的作战。海战的样式之一。包括消灭敌潜艇的进攻作战和限制敌潜艇活动的防御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发展成独立作战的舰种,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当时,反潜兵力主要是水面舰艇,主要手段是在重要海区布设水雷和防潜网等,以阻止敌潜艇的袭击。舰船编队,则组织反潜护航,并研制了专门用于反潜的深水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英国、美国调集了大量猎潜艇和飞机进行反潜,并使用了新型的探测潜艇的声纳、雷达和攻击潜艇的火箭式深水炸弹,建造了新型的猎潜艇和反潜飞机,对潜作战发展成积极的、多兵种协同的反潜战。基本原则:(1)加强侦察观察,建立严密的反潜侦察、巡逻和报知体系;(2)制定多种反潜预案,建立和健全反潜作战部署;(3)重点部署反潜兵力和反潜警戒,及时捕捉目标,迅速实施攻击;(4)集中指挥,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各种反潜兵力兵器的作用;(5)严密组织航海、通信,电子对抗等战斗保障和勤务保障。反潜战的主要方法是主动袭击敌方潜艇基地,力争将潜艇消灭在基地、港口内;在敌潜艇必经的海峡、狭窄水道布设水雷障碍,组成严密反潜封锁区;组织反潜巡逻,准确测定敌潜艇位置和运动要素,跟踪、监视已发现的潜艇,进行攻击,或召唤、引导反潜兵力攻击;对已方舰艇编从组织反潜护航。

攻潜 海军反潜兵力对敌潜艇的攻击。由反潜水面舰艇、反潜航空兵和反潜潜艇实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水面舰艇使用深水炸弹实施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舰首火箭深水炸弹对潜攻击,和飞机使用深水炸弹对潜攻击。战后,声自导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成为攻潜的主要武器。攻潜的基本要求是行动迅速,机动正确,加强同敌规避行动的对抗措施,可靠地与目标保持接触,集中火力,实施连续攻击。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航空兵攻潜时,由单舰、单机或编队,使用深水炸弹和反潜鱼雷实施,反潜潜艇攻潜时,通常由单艇使用反潜鱼雷实施。攻潜的基本方法是测定目标的航向、航速和下潜深度,进行可攻性判断,计算攻击要素,进行战术机动,占领有利攻击阵位,而后进行投射。攻击后,及时与目标恢复接触,检查攻击效果,根据情况进行再次攻击或迅速脱离。

水雷战 使用水雷打击敌人和反敌人使用水雷的统称。海上斗争的一种手段。包括使用水面舰船、潜艇、飞机布设水雷障碍,打击敌方布雷兵力及清除水雷障碍的行动。目的是毁伤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保障己方舰船的行动。水雷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使用,交战双方用舰船布设了约31 万枚水雷,击沉、击伤各型舰船近千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雷的兵力又增加了潜艇、飞机,布设的水雷增加到近80 万枚,击沉、击伤舰船2700 余艘。战后,水雷战被广泛使用于海上封锁,使敌方航运陷入混乱。使用水雷打击敌人时,主要布设水雷障碍,有布设于敌方控制海区的攻势水雷障碍和布设于己方防御海区与岸防火力配合的防御水雷障碍。布设时要周密计划,选定适当的布雷区域和水雷类型。布设的雷区有适当正面、纵深、密度和抗探、抗扫能力。正确使用各种布雷兵力及民船,迅速、隐蔽、准确、安全地实施布雷。在反敌人使用水雷清除其布设的水雷障碍时,要周密组织侦察,掌握敌方布雷动向,及时核定雷位和通报雷情,以兵力打击正在布雷的敌方兵力,并适时组织扫雷、猎雷和排雷。

海上布雷 布雷兵力在海上布设水雷的战斗行动。目的是毁伤敌方舰船或限制其行动。有攻势布雷、防御布雷和机动布雷。由水面舰艇、潜艇、飞__机和直升机实施,也可由民兵使用民船进行。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明军就曾布设水雷,打击入侵的倭寇船只。19 世纪末出现布雷舰后,俄国和日本,都曾使用布雷舰实施攻势布雷和机动布雷。第一欢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潜艇布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都使用飞机、潜艇在敌方海区布设攻势水雷障碍和己方海区布设防御水雷障碍。海上布雷要求隐蔽、准确、迅速、安全,并按计划进行。水面舰艇布雷,通常以编队在己方控制的海区布设。潜艇布雷,通常由单艇在敌方海区布设。飞机和直升机布雷,通常以革机或编队在敌方海区布设,或在己方海区进行机动布雷,或加强、补充布雷。

水雷障碍 用水雷在水中构成的障碍。有防御水雷障碍和攻势水雷障碍。设置水雷障碍应给敌方造成威胁,力求不影响己方舰船的行动。防御水雷障碍,由布雷阴或水面舰船按计划预先布设,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布设。主要用于加强抗登陆防御配系,阻碍敌人登陆;封锁海峡、水道,阻止敌舰船突入;掩护基地、港口和沿岸交通线的重要地段等。布设防御水雷障碍要有一定的密度和较大的抗扫能力,并能得到岸上火力和航空兵的掩护。攻势水雷障碍,通常由航空兵和潜艇布设,条件允许时,也可由快速水面舰艇布设。主要用于封锁敌基地、港口;破坏敌海上交通运输;限制敌舰船机动,削弱和疲惫敌人。布设攻势水雷障碍要认真选定布雷区域,布雷后要能有效地限制敌人活动,障碍的正面宽度,力求能覆盖敌舰船活动水域主要地段的宽度,并有较大的抗扫能力。

海上扫雷 扫雷兵力在海上使用扫雷具扫除水雷的战斗行动。按战术目的有检查扫雷、护航扫雷和清除水雷障碍。由扫雷舰艇或直升机担任。早在19041905 年进行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海军就进行过护航扫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护航扫雷已被广泛采用,第二次大战后,又出现了使用直升机拧雷,以及猎雷、破雷和炸雷等新的清除水雷的方法。海上扫雷通常先确定雷区的位置和需要清扫的航道,再根据情况将水雷扫除。方式有接触扫雷和非接触扫雷两种。接触扫雷是使用舰船拖带的扫雷具把水雷拖到浅水区或把雷索割断,使水雷浮出水面将其销毁,非接触扫雷是利用舰船拖带的扫雷具模拟的舰船物理场能将其诱炸。扫雷舰艇在扫雷过程中要准确保持扫雷航线和扫雷队形,严格执行扫雷工作制度,组织扫雷值更。扫雷后,要检查扫雷效果,评定扫雷质量。

海上破雷 使用破雷舰排除水雷的行动。通常用于开辟航道,检查航道或重要海区。破雷舰能排除多种引信的水雷、掩埋于泥沙中的水雷和经扫雷或猎雷无法排除的水雷,但不能排除定时水雷,对定次水雷也需经多次反复后才能排除,且破雷宽度窄,经多次破雷后,也易损坏沉没。

海上猎雷 猎雷舰艇使用探测器和灭雷具消灭水雷的行动。是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一种反水雷手段。由猎雷舰艇单独进行或与扫雷直升机协同进行,直接排除各种引信的水雷。实施时,由探测器将海底信息传到猎雷舰艇上,通过荧光屏显示,尔后使用灭雷具对其进行识别,确认是水雷后,操纵灭雷具放出爆破筒,将其引爆,或派出潜水员进行打捞。由于只能逐个清除,所以不适宜清除大面积的雷区。

海上警戒 防敌海上袭击和侦察的警卫措施。是海军战斗保障之一。目的是及时发现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的敌人,对其进行迟滞和抗击,保障己方兵力及时展开或实施机动。有对海军基地、沿海要地、舰艇编队航行、战__斗地域的警戒。海上警戒随着海军兵力的发展,有使用专门兵力进行海上巡逻、水区警戒、伴随护航等,并逐步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潜艇和海岸防御部队担负的对空、对水面、对水下目标的综合警戒体系。海上警戒通常根据任务、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性质和威胁程度,自然地理和海区条件,警戒的兵力兵器性质、数量进行组织。基本要求是正确判断情况,合理配置兵力,加强主要受威胁方向上的警戒,组成警戒配系和建立警戒报知系统,明确警戒兵力的情况处置措施,以及组织警戒兵力之间,警戒兵力与被警戒兵力之间的协同与支援等。

水声对抗 敌对双方围绕舰艇的水声设备在水中进行探测与反探测的斗争。目的是削弱和妨碍敌水声设备的有效使用和保障己方水声设备的有效使用。水声对抗包括水声侦察、水声干扰和水声反侦察、反干扰。水声侦察主要是利用各种侦察设备,获取敌方声纳、声制导武器的战术、技术参数,为进行干扰和战斗行动提供依据。水声干扰,主要是利用水声干扰设备和器材,以强烈的干扰噪声压制敌方声纳和声纳自导鱼雷的声信号,以及进行水声伪装,使其失去对己方舰艇的接触和跟踪。水声反侦察、反干扰,主要是提高水声设备的反侦察、反干扰性能,克服敌方水声干扰的影响,以及摧毁、破坏敌方的声纳监视系统等。

海上巡逻 海军兵力在指定海区或距护卫目标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巡查活动。目的是及时发现敌人,保障己方兵力能及时展开和投入战斗。19 世纪以前,海上巡逻由水面舰艇担任,仅为海军基地或临时锚泊地的一种警卫勤务。20 世纪以后,广泛运用于对航渡舰艇和海战场的警戒,并有海军航空兵参加。有防潜巡逻、防空巡逻、防水面舰艇巡逻和防水雷巡逻,巡逻的范围不断扩大。海上巡逻,通常要明确任务、敌情,实施巡逻的区域,时间、方法,及友邻巡逻兵力的情况、巡逻兵力和支援兵力的编成及任务区分,和其他兵力的协同方法,各种情况下的行动方案,换班的组织,以及指挥和通信联络的方法等。执行巡逻任务时,要保持高度警惕,使用各种观察器材,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发现敌情,立即报告,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阻滞或消灭敌人。

海上侦察 使用舰船或飞机在海面、水下或海空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获取遂行军事行动所需的敌情资料。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并查明其企图、位置、兵力编成、战斗或航行队形、运动要素,以及海区的地理、水文气象情况和作战效果等。主要由专门派出的侦察兵力和技术勤务部队担任,也可组织海上民兵和渔民担任。组织侦察要正确选择、及时派出和展开侦察的兵力和器材,并控制一定数量的预备侦察兵力和器材,灵活使用各种侦察手段,组织复式侦察和换班,保障及时、准确、不间断地获得各种情报;采取各种伪装措施,隐蔽自己行动企图;以及组织可靠的报告通信和对侦察兵力的保障。

海上护航 海军兵力对海上航行舰船实施的护送和掩护。有伴随护航和待机护航。目的是防御敌人袭扰。通常由水面舰艇和航空兵担任,必要时也可使用潜艇。在近岸护航时,岸防兵也可参加。护航应根据任务、敌情和海区及兵力情况确定护航方式。近岸护航,通常采取统一指挥下的分区、分段护航的方法实施。远离海岸护航,通常采取伴随护航和待机护航的方法实施。组织伴随护航时,应明确舰船进、出港的顺序,航行队形、警戒组织、舰艇之间的间隔、距离等。组织待机护航时,应周密组织侦察,掌握敌活动情况。护航兵力在待机位置作好准备,并加强对海、对空观察,发现敌袭击征候,立即派出兵力,实施掩护。

海上突击 海军兵力在海上对敌舰艇实施的攻击行动。有舰炮突击、舰艇导弹突击和海军航空兵突击,方法有集中突击和连续突击。舰炮突击时,通常由编队实施,有时也可单舰实施,多采用编队集火射击。舰艇使用导弹突击时,通常由引导兵力引导接敌,并根据引导兵力提供的数据,实施超视距攻击。在没有引导兵力的情况下,则自行搜索接敌,尔后进入攻击阵位,实施导弹齐射。海军航空兵突击时,通常采取小编队,从多方向、在有利的突防高度进入目标实施突击。

潜艇阵地伏击 潜艇兵力预先配置在舰船必经航路上的阵地内,待其通过时实施突然袭击的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发挥潜艇隐蔽性能好的优势,提高对敌舰船攻击的毁伤率,但必须准确地掌握敌舰船的活动规律。实施时通常采取秘密进行战斗出航和准备,严格控制易暴露的观察器材的使用,并预先展开在预定作战海区,隐蔽待机,当敌人通过或接到突击的命令时,即对敌突然攻击。

潜艇引导截击 潜艇兵力在指挥所引导下截击敌航船的战斗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增大潜艇与敌舰船的遭遇机会,便于集中突击和提高攻击的毁伤率。实施时,潜艇秘密出航,进入待机海区,由岸上指挥所实施统一指挥,条件具备时,也可由编队指挥员直接指挥。岸上集中指挥时,对海上活动的潜艇指挥到艇,对艇群指挥到群。组织可靠的保障,查明海区情况,敌防潜兵力的活动和预定攻击目标的运动情况,并及时通报、引导潜艇到敌舰船航向前方展开,实施攻击。

潜艇区域游猎 潜艇兵力在指定海区内主动搜索、袭击敌舰船的行动。是潜艇袭击海上目标的方法之一。通常以单艇或小群在比较宽广的区域,采取游动和待机相结合的方法,搜索敌人,当发现目标时,立即实施主动攻击,给敌以普遍的威胁。实施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潜艇行动的隐蔽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并组织可靠的保障,合理安排在海上的游猎、往返、换班、抢修等活动。

舰艇战术群 遂行战斗任务的舰艇兵力编组。通常编有舰艇突击群、舰艇保障群和舰艇预备队。目的是为了便于指挥,能有效地发挥舰艇兵力兵器的威力。具体编成可根据兵力和战斗任务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的舰艇兵力根据作战任务编组了各种不同使命的战术群,在海战中有效地发挥了舰艇的战斗威力,以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成为遂行海上作战任务的普遍形式。通常由战术、技术性能相同的舰艇编成舰艇突击群,如导弹艇突击群、潜艇突击群。由担负战斗保障任务的舰艇编成舰艇保障群。由快速的突击兵力编成舰艇预备队,加强突击群的突击力量、扩张战果或用于应付意外情况。编组战术群要便于侦察、观察、搜索、引导、指挥、协同和机动,能有效地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和克服敌人的抗击、阻挠,以及组织各群的协同动作和通信联络等。

舰艇突击群 担负突击任务的舰艇兵力编组。根据任务和兵力的不同,可以编组不同的突击群,如预先突击群、主要突击群和辅助突击群,以及鱼雷艇突击群、潜艇突击群、导弹艇突击群等。主要任务是对敌实施突击,消灭或钳制敌人。突击群可编一个或数个,根据兵力和任务确定。编组多个突击群时,要明确各突击群的目标,及相互关系,突击的基准兵力和时间、步骤、方法,指挥、引导,进入和撤出的方法、方向,通信联络的组织,情况__变化时的处置方案等。战斗中,各舰艇突击群根据所担负的任务,以迅速、果敢的行动,对敌实施突击或连续突击。

舰艇保障群 担负海上战斗保障任务的兵力编组。由担负战斗保障任务的舰艇编成。用于侦察、引导、防空、掩护、干扰、佯动以及专业保障等,为突击群实施突击创造条件。编组舰艇保障群通常根据海上战斗任务和兵力编成确定规模和保障任务,保障群要不间断地组织侦察、观察,实施可靠的搜索、引导、掩护,并以各种佯动、欺骗措施迷惑敌人,保障突击兵力隐蔽地接近目标和实施突击。

舰艇编队防御 舰艇编队为防止和抗击敌人袭击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包括对空、对潜、对水雷、对水面舰艇的防御,以及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目的是保障水面舰艇编队能顺利的遂行任务。水面舰艇防御,最早是对水雷的防御,两次世界大战中,相继出现对鱼雷艇、对潜艇、对航空兵的防御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战后,又出现了对核、生物武器的防护,并从单项防御发展为在监视卫星和水下探测系统保障下,以舰载机、驱逐舰、护卫舰和反潜潜艇等兵力组成的纵深、多层的区域性综合防御。舰艇编队防御,通常采取层层拦截的方法与敌袭击作斗争。对空防御,通常建立空情早期预警,合理配置防空兵力,构成环形防御屏障,并重点加强受威胁的方向,在多层防御距离上消灭来袭的飞机和反舰导弹。对潜防御,通常采取梯次配置防潜兵力,建立多层防潜警戒线,在编队前方进行搜索和消灭敌潜艇。对水雷防御,主要组织对水面和水下的观察、探测,收听水雷情况通报,避开漂雷和水雷障碍。对水面舰艇防御,通常是在主要威胁方向派出警戒兵力,增大防御纵深,适时进行干扰,抗击和规避。

(二)空军

空军 空中作战的军种。包括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通信兵等兵种。通常装备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他特种飞机。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基本任务是防空和支援陆军、海军作战。19091910 年,出现了第一批军用飞机和飞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国家在陆军中组建了飞机连、航空营,主要遂行战术侦察和校正炮兵射击任务;大战中,部分国家编成了侦察、轰炸、歼击、攻击等航空兵,广泛用于空战,掩护己方军队战斗,攻击敌地面部队,轰炸敌后重要目标。航空兵由勤务部队发展为战斗兵种。19184 月,英国首先建立了独立于陆军的空军。战争初期航空兵采取单架、单批遂行战斗任务,后期出现了歼击机掩护其他飞机的编队协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迅速发展,交战双方都建立了庞大的歼击、强击、战术轰炸等航空兵。注重在主要方向、重要时节集中使用兵力,在统一计划下协调一致地遂行战斗任务。主要采用大约队空战,大规模集中连续突击。以轰炸机为主实施航空预先火力准备,以强击机为主进行航空火力直接准备,以干扰机群掩护突击兵力作战。战后,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发展,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的使用,电子技术的迅速提高,空军的合同战斗已成为空军战斗行动的基本样式。空军更加强调集中使用兵力,建立纵深、疏散、立体的战斗部署,航空兵以小编队实施隐蔽突然的攻击,将电子对抗贯穿于战斗全过程,空中战斗与防空战斗紧密结合,将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混合配置,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的严密火网,确保主要战斗队形和重要战术目标的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主席于1949 7 月决定成立的,但早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有一批共产党人学习和从事航空事业,抗日战争时期,又有40 多名干部组成航空队,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了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了一批飞行干部和技术干部。1949 11 月,空军正式成立,19506 月组建了第一个由歼击、轰炸、强击航空兵团组成的混成旅。随后陆续组建了各种航空兵师和院校,1958 年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60 年代中期,主要装备全由本国制造,并发展成为装备比较现代化的多兵种合成军种,肩负着与其他军种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的光荣使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空军将进一步增强空战能力和防空能力,空军突击兵力、掩护兵力、保障兵力的战术协同会更为密切,对付敌空地导弹攻击的任务也将更加繁重。

空中战斗 敌对双方航空兵在空中进行的战斗。简称空战。歼击航空兵的主要战斗样式。按参战兵力可分单机空战和编队空战;按飞行高度可分低空空战、中空空战和高空空战;按昼夜时间可分昼间空战和夜间空战;按气象条件可分简单气象条件下空战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空战;按攻击距离可分近距离空战和中、远距离空战;按战斗性质可分进攻性空战和防御性空战。空战对于夺取制空权、掩护其他航空兵力和支援地面、海上战斗都具有重要意义。空中战斗开始由飞行员用手枪、步枪互相射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主要是以特技飞行动作进行单机格斗,战争后期才有了编队空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战规模和空间增大,编队空战成为主要样式。由于机载雷达的使用,歼击机飞行员可在夜间或云中借助地面指挥所的引导,发现和击毁空中目标,产生了夜间无照明条件下的空战和云中空战。战后,喷气式歼击机取__代活塞式歼击机,中、小规模的空战逐步取代了大编队的空战,空战注重大速度、全天候、电子战和多种武器结合使用。空战强调积极进攻、主动灵活、突然、隐蔽,力争有利的起始态势和形成兵力火力优势。空战须有周密的计划和正确的指挥,空地、空空之间要组织密切的协同动作。歼击机空战是进攻性空战,通常包括搜索、接敌、攻击和退出战斗等阶段。空战前在指挥所引导下,用机载设备或目视,发现和识别空中目标,迅速接近目标和占好攻击起始位置,然后跟踪、瞄准和发射。战斗结束,立即退出战区转入返航,未来的空中战斗,将是多机种的联合作战,空战将在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进行,近距离空中格斗仍然是主要的样式之一,但超视距的空空导弹攻击将增多,电子对抗对空战影响也会更大。

汕头击落击伤 F84 飞机战斗 1958 7 2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在广东省汕头市附近海上击落击伤国民党空军3 F86 飞机的战斗。1958 年,美国和台湾当局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挑衅,制造紧张局势,经常派飞机窜扰闽、粤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奉命于7 27 日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低空隐蔽转场至广东汕头机场。29 日,国民党空军4 F84 飞机,低空向汕头进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4 架歼—5 飞机起飞,云下集合后,穿云上升,直飞战区。在地面指挥员正确指挥、引导下,飞行员机智灵活,行动隐蔽,射击准确,击落F84 飞机2 架,击伤F84 飞机1架,而自己无一损伤。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

航空兵战斗队形 航空兵遂行战斗任务的空中编队状态。按形态分为梯形队形、楔形队形、纵队队形、蛇形队形、横队队形、箭形队形和菱形队形;按疏密程度分为密集队形、疏开队形和疏散队形;按兵力分为飞机编队队形和机群队形。正确运用战斗队形,可充分发挥空中兵力的整体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航空兵通常采取小编队的横队、梯队队形,后期发展为多种形态的机群战斗队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使用机群战斗队形,有密集队形,也有疏开队形,形状更加复杂多样。在朝鲜战争中,开始以密集的大编队队形空战,后来又改用疏开的小编队组成的机群队形空战,以解决集合、解散降落费时和留空时间短的问题。航空兵战斗队形须便于指挥、搜索、警戒,便于攻击、掩护、机动,便于空投、伞降、机降,便于同敌防空兵器作斗争。密集队形,间隔通常不大于两个翼展宽,距离一般不大于两个机身长。疏开队形的间隔、距离大于密集队形,保持规定的间距和目视联系。疏散队形的间隔、距离大于疏开队形,可不保持规定间距和目视联系,而只保持战术联系。各单机和编队之间,均有一定数量的正、负高度差。根据任务、敌情选用编队的形态,梯队队形多用于格斗、攻击、截击,楔形队形常用于出航、巡逻、待战、轰炸和返航,纵队队形主要用于轰炸、侦察、空投、空降、空运和不良气候的截击,蛇形队形通常用于大编队出航和左右支援攻击,横队一般用于大正面搜索,箭形队形主要用于携带核武器,菱形队形多用于摧毁点、线状目标。一次战斗飞行,可灵活使用多种队形,或多种队形结合使用,但一个战斗队形须整体机动。突击队可成密集队形或疏开队形,掩护队可成疏开队形或疏散队形,保障队一般都成疏开队形,攻击直升机多成小编队或大编队疏开队形。未来的航空兵战斗队形,将主要采用小编队的疏开队形和疏散队形,形态也将更加灵活多样。

空中编队 两架以上飞机或直升机保持规定间隔、距离和高度差的空中战斗编组。通常由同一机种编队,有时也可混合编队。按任务可编突击队、掩护队、保障队和预备队;按数量可双机、三机、四机、六机、八机、九机等编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空中编队。初期多为二、三机小编队,后期出现了按任务的编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为成百架飞机的大编队。战后,由于飞机性能的改进,防空火力的增强,空中编队逐渐小型化、多样化。空中编队的基础是双机、三机或四机。通常按战斗任务和机种战术技术性能,确定编组的性质与数量。有时,还可由多机或数个小编队编组机群。不同机种编成的机群称混合机群。编队可成梯队、楔队、纵队、蛇形队、横队、箭队和菱队。飞行员要保持其在编队中的位置,严防机动中发生事故。

空地协同动作 遂行战斗任务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人员之间协调一致的行动。主要内容是分析敌情,研究战法、明确遂行任务的程序和指挥引导口令,规定主要飞行数据和通信联络方法,相互配合的有关事项,确定反干扰措施,特殊情况的处置方案。实施时,地面指挥员按首长决心下达指挥引导口令,通报敌情、交待意图,指示飞行情况,引导飞机飞向敌目标区域,争取战术优势,及早发现目标;直接引导飞机突击;指挥飞机退出和返航。飞行人员按地面指挥人员口令,保持飞行诸元,利用机载设备或用目力严密搜索,发现目标后隐蔽突然地投入战斗;以灵活的战术动作,占据有利位置,对空中目标进行截击、攻击,或对地面目标实施突击;听令或主动退出战斗与返航。空地协同主要依靠无线电通信,并以视觉信号进行辅助。协同动作要贯穿于战斗全过程,当协同动作失调或遭破坏,须按协同预案及时调整、恢复或重新组织,确保空中、地面配合默契。

空炮协同动作 歼击航空兵与地空导弹兵和高射炮兵,按统一的作战意图、计划和要求,在防空偷中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在于有效地歼击敌空中目标和保证己方歼击机与重要目标的安全。空炮协同动作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主要是歼击航空兵与高射炮兵,按区分空域的方法进行协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增加了按区分目标、高度、方向、时间进行协同。战后,随着地空导弹兵的出现和成为重要的防空力量,歼击航空兵与地空导弹兵的协同,已逐渐发展为空炮协同的主要内容。空炮协同通常按区分空域组织实施,有时,也可按区分目标、高度、方向、时间的方法进行组织。区分空域协同,就是分别给歼击航空兵、地空导弹兵和高射炮兵划定作战空域,各自在规定的空域内消灭空中目标。歼击机一般不进入非划定的作战空域。地空导弹兵和高射炮兵作战区域或附近有机场时,须划定空中走廊供歼击机出航与返航。歼击机与敌机在地空导弹、高射炮火力范围内空战时,只有准确判明敌机才能开火,否则不得进行射击。当敌机轰炸、扫射中,上空又有己方飞机时,地空火力主要攻击未被己方飞机攻击的敌机。区分高度、方向协同时,各自歼灭不同高度、方向的目标。区分时间协同时,各自在规定时间内遂行作战任务。这种协同,主要用于防空火器转移阵地和遭敌攻击不能还击,或歼击机转场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出动时。

航空兵待战方式 航空兵做好战斗准备待命出击的样式。分为空中待战和机场待战。空中待战亦称空中值班,是航空兵为迅速消灭或压制目标,而采用的最高等级战备状态。空中待战时飞机在指定空域内飞行,待命遂行作战任务。通常以小编队实施,待战位置须利于空战和地面指挥,尽量避开敌雷达监视。待战时,要注意节约燃料,待战结束时要有遂行任务和返航着陆的燃料。持续待战时,严密组织空中换班。机场待战亦称机场值班。是航空兵遂行战斗任务经常采用的待战方式,持续时间不受燃料限制,能减轻飞行__人员疲劳,但投入战斗所需时间长。机场待战时飞行人员和飞机在机场,按规定等级做好遂行战斗飞行准备。待战兵力和时间,视作战任务和情况而定。

空中待战 飞行人员和飞机在指定空域内飞行,随时准备根据地面指挥所命令出击的一种状态。亦称空中值班。是航空兵为迅速消灭空中目标和突击地面目标,所采取的最高等级战备状态。通常是在机场待战不能保证及时投入战斗时采用,一般以小编队实施。待战位置要有利于空战和地面指挥,尽量避开敌雷达的监视。待战时要注意掌握空中值班情况,飞行力求节约燃料。待战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要确保待战结束时,有遂行任务和返航着陆的油料。持续待战还要确定换班部队和程序,严密组织空中换班,采用这种方

式待战,可迅速投入战斗,但物质器材消耗大,飞行人员容易疲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指挥系统的不断改善,尽管机场待战运用广泛,但空中待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待战方式。

机场待战 飞行人员和飞机做好等级战斗飞行准备,在机场待命出击的一种状态。亦称机场值班。是航空兵经常采用的待战方式。这种待战方式比空中待战节省兵力和器材,持续时间不受机上燃料限制,可减轻飞行人员疲劳,但投入战斗需时长。值班兵力、战备等级和值班时间,视作战任务和各种相关条件而定。战备等级的区别在于下达出动口令后,起飞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机场待战通常指做好了一等或二等战斗准备。分队、部队、兵团均可采用。由于侦察能力的不断加强,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未来战争中,机场待战仍将是航空兵的基本待战方式。

航空兵战斗出动 航空兵送行战斗任务的飞行出动。以其在一定时间、一次作战出动的总次数来表示,无论是否完成预定任务均计算在内。有的国家空军统计战斗出动,还分完成任务、未完成任务的战斗出动。支援地面部队、舰艇部队的战斗出动,分为按计划出动和听召唤出动。按计划出动,是按协同计划的任务和时间进行的战斗出动。一般在出动前战况变化不大、任务具体、突击目标和时间明确的条件下,采取这种出动方式。是轰炸、强击航空兵战斗出动的基本方式。听召唤出动,是按合成军队指挥员召唤进行的战斗出动。被支援部队通常按协同计划规定召唤航空兵出动,有时也可申请航空兵紧急支援出动。航空兵支援作战,通常采取按计划出动。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未来战争中听召唤出动将会增多。为提高战斗出动强度,将进一步提高飞行人员的素质,努力改进各种保障工作。

航空兵突防 航空兵突破敌防空配系的战斗行动。主要是与敌歼击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电子对抗兵作斗争。航空兵突防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防空火力弱、突击编队很容易突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突防的威胁主要是敌歼击机和高射炮。突防的航空兵多采取大编队从高空实施,由歼击机护航构成防御火网进行火力自卫。战后,突防高度转向低空和超低空,密集的大编队己被疏开的小编队所取代。航空兵突防要选择有利的突防航线、高度、速度和战斗队形,尽量避开敌雷达监视,缩短在敌防空区域飞行的时间和航线,减少敌防空兵器攻击的机会,以提高突防效率。低空大速度通常是突破敌防空体系最有效的手段。有利的突防高度,通常海上为15 米、平原为60 米、丘陵与山地为120 米。突防多以小而疏开的队形进行,进入敌歼击机截击线或高射兵器射程前,编队间隔、距离须小于敌雷达的分辨力;进入敌歼击机截击线或高射兵器射程内,编队间隔、距离要大于导弹的杀伤半径;以跟进队形突防时,编队纵深通过敌防区时间要小__于敌高射兵器射击周期。突防要组织可靠的保障,在航空兵突击编队到达前,由压制编队或地面炮兵对敌地面防空兵器进行压制突击;突防过程中酌情实施电子干扰,以佯动兵力进行目标佯动、航线佯动和高度佯动;用歼击机进行空域护航、随伴护航,封锁敌歼击机机场。突防时还要进行反敌防空兵器的机动飞行,适时实施航向、高度和速度机动。防空体系日渐严密,突防反突防的斗争更加激烈,随着隐身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航空兵突防高度有可能向中、高空发展。

航空兵战斗活动方法 航空兵遂行战斗任务的基本方法。轰炸、强击、歼击轰炸等航空兵采取集中突击、连续突击和同时突击。歼击航空兵采取空中截击、空中巡逻、空中阻击、空中护航、空中封锁和空中游猎等。正确选用战斗活动方法,可充分发挥航空兵的战斗力。航空兵战斗 活动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条件下,歼击航空兵有了自动化指挥系统,空中截击的效果显著提高;轰炸机飞行速度、高度、距离增大,具有隐形、电子对抗、远程攻击,歼击航空兵就难以进行空中阻击;对于垂直起降和短距起落飞机,空中封锁机场的作用明显降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提高战斗活动的效果。

空中突击 航空兵以猛烈火力打击敌地面、水上目标的战斗行动。有集中突击、连续突击和同时突击。通常根据合成军队的统一计划,由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部队,用轰炸、强击等手段实施。空中突击要根据任务、目标特点和敌防空兵力配置情况,确定使用兵力和战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突击要害目标和重要部位;巧妙地运用战术和电子干扰,及时发现和识别目标和实施突然准确的突击;正确选择突击手段、战斗队形、航线和高度、进入目标的方向,增大突击效果;突击、掩护、保障兵力之间密切配合,力争首次进入即准确地实施攻击。集中突击通常要集中较多兵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目标或目标群实施突击,力求彻底摧毁目标。连续突击一般以较少的兵力,在较长时间内,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对一个目标或相邻的数个目标进行突击,长时间压制敌人,同时突击可以若干编队,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对若干目标或某一目标系统突击,达成在短时间内瘫痪敌人。未来战争中,多机种合同突击将成为基本样式,除完成突击任务外,还将保障其他兵力遂行侦察、掩护等任务。

空中支援 航空兵为支援地面部队、舰艇编队作战所采取的各种战斗行动的统称。亦称航空兵支援。包括航空兵火力支援、空中掩护、夺取制空权、航空兵侦察、空中运输、电子对抗等。空中支援通常按被支援部队作战意图,确定航空兵的任务和兵力使用。火力支援包括火力准备、火力反准备和火力支援,主要采取纵深空中突击和近距离航空火力支援。空中掩护,一般采取空中截击、空中巡逻、空中游猎和空中封锁,掩护部队集中、开进、展开和主要部署。夺取制空权,主要由歼击航空兵进行空中巡逻、空中阻击、空中截击和空中游猎,保证被掩护地域的空中安全。

近距离空中支援 通过袭击己方部队附近的敌方目标,支援地面和海上部队进攻、反攻和防御的作战。是美军和其他一些国家军队的军事术语,近距空中支援,要求无论预有计划的还是紧急申请的支援行动,都要同己方地面部队的火力和机动密切配合,有进入战场的空中通道、及时的情报和精确的投放武器。美军认为,近距空中支援是空军主要任务之一,可用突然和集中的攻击,为部队的机动和前进创造机会,保护部队的翼侧和后方,挫败敌__人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都广泛地运用了近距离空中支援。

航空火力准备 航空兵在地面部队冲击前对敌进行的火力突击。是火力准备的组成部分,也是航空火力支援的重要手段。分为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和直接航空火力准备。目的是削弱敌抵抗力量,为地面部队突破创造条件。航空火力准备通常与炮火准备协同进行,有时也可单独进行。主要由担负战术任务的航空兵实施,远程轰炸航空兵有时也参加。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在进攻前数小时至数天实施,通常对坚固防御阵地之敌进攻时使用。直接火力准备在冲击前数十分种开始,冲击前结束。火力准备主要突击敌导弹核武器、集群坦克、炮兵阵地、重要支撑点、预备队、指挥机构等。实施时,力求隐蔽突然和火力猛烈。当与炮火准备协同进行时,航空兵主要突击地面炮兵射程外目标,或炮火不易摧毁的目标。

航空火力反准备 航空兵对做好进攻准备的敌军集团进行的空中突击。通常在敌火力准备前实施。是火力反准备的组成部分,也是航空兵火力支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配合地面防御部队破坏敌人的进攻计划,歼灭进攻出发阵地上的敌人。主要突击敌导弹核武器、集群坦克、炮兵阵地、指挥机构、通信枢纽和机场。实施时力求突然、猛烈、准确。通常与地面炮火反准备配合进行,有时也可单独进行。当与炮火反准备协同进行时,航空兵主要突击地面炮兵射程外目标,或炮火不易摧毁的目标。

航空火力支援 航空兵为支援地面部队、舰艇部队作战对敌进行的空中突击。是空中支援的重要内容。通常按预定计划实施,也可在作战过程中临时召唤。进攻战斗一般在航空火力准备结束,地面部队发起冲击后进行。防御战斗则在敌发起进攻开始,航空火力支援须周密组织航空侦察,准确掌握敌情,合理区分任务,并与其他支援火力协调一致。纵深空中突击,是对位于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实施航空火力突击,以打乱敌作战部署,削弱敌战斗力,迟滞其战斗行动。近距离航空火力支援,是对敌前沿和浅近纵深内重要目标实施的火力突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发展进攻和抗击敌人的冲击。

空中掩护 航空兵为保障陆军、海军和己方空中兵力安全遂行任务而采取的战斗行动。按掩护对象分为对空中目标掩护、对地面目标掩护和对海上目标掩护。空中掩护是在被掩护目标的上空巡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雷达、无线电和指挥引导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产生了引导接敌的空中截击方法。组织实施空中掩护,须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根据被掩护目标的性质、范围、敌情、己情、战区特点和气象条件等,确定掩护时机、方法、空域和兵力。严密组织航空兵与地面、舰上防空火力的协同,按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协调一致地行动。空中掩护通常采取空中截击、空中阻击、空中游猎、空中巡逻、空中护航、空中封锁等方法进行。一般选在敌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并与目标保持适当距离,以便对敌实施连续攻击,确保被掩护目标的安全。

空中巡逻 歼击航空兵在指定空域和规定的时间所进行的警戒飞行。主要任务是进行搜索、警戒和监视。空中巡逻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1 年,凡尔登战役中,英国、法国空军为掩护地面军队的作战行动,就以数个歼击机编队在同一高度作巡逻飞行。后来,一直被广泛用于保卫要地,掩护陆军、海军和空降兵作战。巡逻空域通常选在易于搜索和发现预定打击对象的位置。根据任务、敌情和引导条件,可在己区上空,也可在敌区上空;可在指挥引导范围内,也可在指挥引导范围外进行。监视空域的巡逻兵力较小,封锁空域的巡逻兵力较大。巡逻时通常采取疏开队形沿封闭航线飞行,以利于加强重点方向的警戒,及时歼灭可能发现的空中敌人。空中巡逻如需持续较长时间,须周密组织换班。

空中截击 航空兵在指挥所引导下实施拦截与攻击的战斗行动。是歼击航空兵的基本战斗活动方法,其他航空兵担负防空作战任务时也可采用。多用于要地防空和掩护主要战斗部署。遂行截击任务时,一般是在机场待战,指挥所根据雷达情报判明敌机,在敌机达到预定起飞线时下达起飞命令,并引导升空的飞机实施截击。当已确切掌握空袭情报或敌机活动频繁,可提前升空在指定空域进行空中待战,按指挥所命令适时转入截击。空中截击将随着作战飞机突防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准确掌握远距离的空情,不断改善自动化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截击效能。

空中护航 歼击航空兵为掩护其他航空兵而进行的飞行。分为全程护航和部分地段护航。空中护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16 年初,英军、法军采取密集的飞机混合编队,由歼击机为轰炸机提供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护航运用广泛,编队护航成为主要样式,出现过歼击机群为数百架轰炸机护航。战后,随着喷气式轰炸机突防能力的提高,空中护航曾一度被忽视。1980 年以来,歼击机通常都为遂行重要任务的其他飞机护航,且多采取全程护航的方法。空中护航按任务、敌情确定方式和兵力。当任务重要、全部飞行过程敌情威胁大,通常进行全程护航,护航兵力较大;否则,只在部分地段实施护航,护航兵力也较小。歼击机与被护送飞机数量之比,一般为2112。实施空中护航时,歼击机与被护送飞机,多从不同机场起飞,空中会合后编成联合机群或联合编队,由被护送航空兵统一集中指挥进行战斗活动。歼击机主要配置在敌机可能来袭的方向的外围,与被护送飞机保持战术联系,部分配置在被护送飞机的附近,与其保持目视联系,力求远距离发现目标,坚决歼灭接近目标的敌机。

空中游猎 航空兵以小分队或单机袭击敌空中、地面和水上目标的战斗活动。亦称空中游击。是航空兵战斗活动方法之一。空中游猎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以单机在战场上空进行游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了小分队的游猎活动,用以牵制敌航空兵力,保障地面部队和舰艇部队的安全。现代作战飞机的性能提高,独立作战的能力加强,在近期内的局部战争中,空中游猎运用仍很广泛。空中游猎通常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游猎分队担任,主要袭击起飞、降落、出航、返航、空中加油、脱离编队和负伤或有故障的敌机。实施时,只给游猎分队或单机交待作战意图,指定活动空域,由飞行员自选航线和飞行剖面。通常在发现目标后,立即进行攻击。当发现核载机、空地导弹载机、导弹发射阵地等重要目标,还要及时报告指挥所,以便组织兵力,实施重点打击。

空中封锁 航空兵在一定时间内以火力压制或空战隔绝敌内外联系的作战行动。通常用于封锁敌机场、交通运输和被困敌军。目的是孤立、迟滞和钳制敌人。空中封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只是以歼击机对机场的敌机进行火力压制,后来发展到多机种对各种重要目标的封锁,并成为航空兵战斗活动的方法之一。战后,美军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对交通线也实施空中封锁。空中封锁,通常以若干小编队轮流在被封锁目标上空进行监视飞行。封锁机场时,主要是以火力阻止敌机强行起飞,用空战歼灭反封锁的敌机。__封锁交通运输时,主要是以火力压制道路交叉点、火车站、桥梁和渡口,阻止敌前送后运。封锁被围之敌,主要是以空战歼灭敌机,阻止敌空中支援。未来战争中,掩护重要目标的防空火力更加严密,直升机和部分飞机可以垂直起降,组织实施空中封锁将更加困难。

空中阻滞 为了孤立战场,在敌方军事潜力尚未有效地用于作战前对其进行的空中突击。美军和北约军队使用的军语。空中阻滞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空军在许多重大战役中,都曾对德军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空中阻滞。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空军广泛进行空中阻滞作战;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束未产生重大影响。空中阻滞突击目标是敌交通线、补给物质、机动或集结中的地面军队。战场空中阻滞主要是突击即将投入交战的集团军或师预备队。组织实施时,须加强对敌情的侦察,明确区分阻滞任务,注意与地面部队的协同。美军在战术航空兵控制中心,建立有一个战场协调组,陆军派出人员参加共同协调战场空中阻滞。

航空兵战斗转场 航空兵为遂行战斗任务而向指定机场实施的机动。目的是集中、分散或转移兵力,以建立有利的战斗部署。战斗转场须迅速、隐蔽和安全。基本要求是根据战斗任务、机动方向和时限,制定周密的行动预案,确定转场的任务、地点、梯队编成、实施程序和保障措施;正确选择转场时机和航线,采取电子干扰、隐蔽指挥和伪装、严格保守转场秘密;加强空中警戒和对空防御,确保机场安全。战斗转场一般按先遣队、飞行梯队、空运梯队或地面梯队的序列进行。先遣队由指挥和保障人员组成,多乘运输机先期到达,以便了解情况,开设指挥机构,做好迎接后续梯队的保障工作。飞行梯队由飞行人员组成,编成战斗队形飞向预定机场,到达后立即熟悉情况,做好随时升空作战准备,或将飞机疏散、隐蔽、伪装,待命行动。空运梯队或地面梯队由运输机、直升机或车船等,将人员、物资、器材和装备,运送到指定位置。

航空布雷 使用飞机、直升机在指定地域或水域布设水雷的战斗行动。亦称飞机布雷。分为攻势布雷、防御布雷和机动布雷。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大、行动突然等优点,但布雷的准确性较差。航空布雷主要由轰炸机、水上飞机和直升机,以单机或小编队实施。布雷的飞机从敌防空力量薄弱的方向,隐蔽地实施低空进入,到达布雷区后迅速投雷布雷,然后从安全方向撤出。实施飞机布雷须按规定技术要求操作,确保雷区位置准确,并具有一定的密度和纵深。当空中敌情威胁较大时,须对布雷飞机进行空中掩护。

轰炸 飞机投掷航空炸弹突击地面、水上目标的战斗行动。是航空兵消灭地面敌人和敌方舰船的重要手段。按投弹时飞机的飞行状态分为水平轰炸、下滑轰炸、俯冲轰炸和上仰轰炸;按投弹时飞机的飞行高度分为超低空轰炸、低空轰炸、中空轰炸和高空轰炸;按瞄准方法分为直接瞄准轰炸和间接瞄准轰炸。轰炸始于19111912 年的意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以小编队轰炸机进行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大编队的轰炸增多,有时数十架、数百架轰炸同一目标。战争末期,出现了飞机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战后,随着飞机性能的改进,可遂行轰炸任务的飞机增多,投弹的准确度大为提高,远程轰炸机可往返12000 公里以上遂行任务。轰炸须周密计划使用兵力,组织空中掩护上和保障,正确选择截弹方案和轰炸航路,明确轰炸的实施方法。通常轰炸包括进入目标,搜索、识别目标和瞄准投弹三个阶段。遂行轰炸任务的飞机,根据目标形状、使用的瞄准设备、自然条件及目标区的防空能力等选定进入目标的方向,使飞机对目标构成有利的进入角,以提高命中概率和减少敌防空火力的威胁。按轰炸兵力和目标区防空部署等条件,可采取一个方向或数个方向进入目标。对防空火力薄弱,或已构成环形防空火力配系的目标轰炸时,一般都从一个方向进入。对目标区没有构成环形防空火力配系,或以较大兵力轰炸同一目标时,通常从几个方向进入。对海上目标轰炸,多从23 个方向同时进入目标。为及时搜索到目标,飞机须准确进入轰炸航路,保持预定轰炸航向,再依据飞机与目标、目标与周围地标的关系位置,以及目标的特征等正确识别目标。瞄准投弹是轰炸的关键,须准确测定风向量,计算瞄准诸元,选定最有利的瞄准投弹方法,力争首次进入命中目标。现代轰炸机装有光学瞄准具,雷达瞄准具和自动轰炸瞄准系统,能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准确轰炸。轰炸战场目标时,为防误伤己方部队,通常还要确定轰炸安全线。

轰炸大陈岛锚地战斗 1955 1 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部队,在大陈岛锚地轰炸国民党海军军舰的战斗。一江山岛战役发起前,为了切断国民党军海上交通线,压缩其海军活动范围,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于1955 1 10 日,出动了轰炸机28 架次,强击机40 架次,从6 38分至16 34 分,在空军和海军歼击机的掩护下,以中队品字大队纵队队形跟进方法,4 次集中轰炸停泊在大陈岛锚地的国民党军舰。击沉“中权号”坦克登陆舰1 艘,击伤“衡山号”修理舰、“太和号”护航驱逐舰、“中字号”和“中海号”坦克登陆舰等4 艘。经此沉重打击后,国民党军舰不敢轻易在大陈岛海面活动,为1 18 日解放一江山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航空兵按计划出动 航空兵支援陆军、海军作战,按协同计划规定的任务和时间进行的战斗行动。是航空兵战斗出动的基本方式。通常在出动前战场情况变化不大,空中支援任务具体,突击目标和时间明确的情况下采用。战斗前航空兵按协同计划周密组织准备,战斗中适时自行出动遂行预定任务。进攻作战中,重点掩护主要突击集团的集结、开进和展开,突击敌防御纵深的炮兵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等重要目标。防御作战中,主要支援坚守主要防御地区的战斗行动,掩护预备队展开和向敌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由于现代战争中战况变化快,合成军队须不断向航空兵通报情况,以便航空兵灵活地按计划出动,更好地支援地面部队、舰艇部队作战。

航空兵听召唤出动 航空兵按合成军队指挥所召唤的战斗出动。是航空兵战斗出动的一种方式。战斗前按地面部队、舰艇部队和航空兵共同制订的计划作好准备,战斗中由合成军队指挥所根据战场情况,按协同计划召唤航空兵出动,或要求航空兵紧急支援出动。航空兵在机场或空中待战,做好战斗出动的准备,掌握出动时机,选定有利的突击目标,随时听召唤出动。现代战争中,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战况,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战斗出动的重要方式。

航空兵突击队 航空兵担负突击任务的飞机编队。通常为同一机种的若干小编队,有时为不同机种的混合机群。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和攻击直升机部队等均可编组突击队。突击队的基础是双机、三机或四机编组,相互间保持规定的间隔、距离和高度差。一般是在掩护队、保障队配合下,攻击空中、地面或水上目标,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轰炸和强击。突击的方式分为集中突击、连续突击和同时突击。突击队须根据任务要求、目标特点和敌防空兵力配置情况,采取恰当的战斗队形、航线、高度和突击__方法。

航空兵掩护队 护卫突击队遂行任务的飞机编队。通常由一个或若干个歼击机小编队组成,位于敌机可能来袭的一侧,负责搜索、警戒、箝制、消灭或驱逐对突击队构成威胁的敌机。掩护主要采用护送飞行、封锁空域或机场的方法,重点对付企图攻击己方被掩护编队的敌歼击机。掩护队须按掩护任务、敌情、气象等,选择恰当的掩护时机、方法和空域,严密组织与被掩护对象之间的协同,确保突击队和保障队安全顺利地完成战斗任务。

航空兵保障队 以战术、技术手段支援与配合突击队遂行任务的飞机编队。由若干单机或小编队组成,分别进行气象侦察、目标侦察、电子对抗、战术佯动、指示目标和压制防空兵器等战斗活动。通常由侦察、电子干扰等飞机编成,以单机、小编队为主遂行任务,须与突击队、掩护队保持战术联系,适时为其实施可靠的保障。保障队的战斗力弱,尽量避免与敌机空战。

空军雷达阵地 架设空军雷达的阵地。按阵地性质分为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待用阵地和临时阵地;按雷达种类分为警戒雷达阵地、引导雷达阵地、测高雷达阵地、炮瞄雷达阵地和导弹制导雷达阵地。通常要有合适的高度、良好的反射面和尽量小的遮蔽角。阵地一般都构筑工事,进行必要的伪装。有些阵地还修建有永备工事,并有工作与生活设施。在可能遭受地面部队和空降兵袭击的地区,还要构筑必要的防御工事。

空军雷达保障 空军雷达兵为空军作战行动和执行其他任务提供空中情况的活动。主要是及时发现敌空袭兵器,准确测定和报知空中目标坐标、性质和数量,保障指挥引导已方飞机作战和其他飞机活动。空军军以上指挥所须制定雷达保障实施计划,确定保障任务、雷达部署和使用要求,划分雷达站的责任区,规定情报报知方法,明确保障措施和完成战斗准备时限。雷达兵部队执行作战保障任务,须保持严密不间断的对空警戒侦察。

航空兵气象保障 为航空兵提供所需天气预报、天气实况和其他气象资料的活动。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连续和全面。由各级气象室和各场站气象台组织实施。主要依靠地面气候观测、高空气象观测、飞机观测、卫星观测、雷达探测、火箭探测,获取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雾、雷、光、电等有关资料,以保障航空兵安全顺利地遂行任务。

(三)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部队。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是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打击力量。编有导弹作战部队、工程部队、战斗保障部队、后勤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试验单位等。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7 年,苏联、美国先后试验成功洲际导弹。1961 1 月,苏联组建了战略火箭军。同年8 月,美国在战略空军内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66 年,中国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装备有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主要编入各个基地,第二炮兵可独立地实施核反击,也可与其他战略核部队协同作战。主要突击目标是:战略导弹基地,战略轰炸机基地,海军基地,核武器制造厂和储备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政治经济中心,重要工业设施,交通枢纽和重兵集团等。装备的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强,火力机动范围广;导弹阵地坚固隐蔽,自我生存力较强;导弹部队的自动化程度高,指挥系统可靠,攻击战略目标对战局影响大,决策与指挥权高度集中。第二炮兵遵照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策,首次使用战略导弹实施核突击,通常由国家或军队的最高层领导人决定。第二炮兵将不断发展,继续完善指挥体系,更新导弹核武器型号,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突防能力、摧毁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地地战略导弹突击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战略火箭军 前苏联武装力量中遂行战略核突击任务的军种。编有地地中程、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作战部队、勤务保障部队、试验部队和院校。与空军远程航空兵、海军弹道导弹潜艇部队构成苏联的战略核力量。现役导弹多数采用液体推进剂,少数采用固体推进剂。SS20 中远程导弹为地面机动发射,其他导弹为井下发射。战略火箭军可从发射阵地对任何距离的战略目标实施精确的导弹核突击,主要用于摧毁对方导弹核武器、军事基地、重兵集团等重要战略目标,同时也能配合与支援战术部队进行地面战斗。

导弹联队 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级编制。隶属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联队下属中队,中队以下为小队。美国共编有9 个战略导弹联队,主要装备3 种型号的洲际导弹。战略导弹联队实施核突击的指挥权归总统。

导弹阵地 导弹部队作战的位置。是导弹部队作战系统的一个分系统。通常包括指挥所、中心库、发射阵地、技术阵地和其他设施。可用于数枚导弹进行技术准备、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按作战样式分为固定作战阵地和机动作战阵地;按构筑样式分为地面阵地、半地下阵地和地下阵地;按使用情况分为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地地战略导弹阵地,通常部署在战略、战役纵深,交通方便,地形隐蔽,地质坚硬,便于后勤和技术保障的地域。导弹阵地的构成,主要取决于导弹类型和发射方式,力求阵地隐蔽、坚固,可实施机动作战。

导弹技术阵地 导弹进行技术准备的场地。分为地下技术阵地和地面技术阵地。地面固定发射的战略导弹,多采用地下技术阵地,由导弹的存放间、装配测试间、设备存放库及工程设施组成,配有全套专用技术设备。战术导弹和机动发射的战略导弹,多为预先构筑或临时构筑的地面技术阵地。有些导弹不设专门的技术阵地,而用自身的贮存库代替。技术阵地主要用于进行导弹分系统检查测试,判明其技术状态的良好程度,保证导弹在发射阵地迅速、可靠地发射。技术阵地与发射阵地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导弹发射阵地 导弹进行发射准备和发射的场地。有地面发射阵地、地下发射阵地和半地下发射阵地。战术导弹和机动发射的战略导弹,多采用预先构筑或临时构筑的地面发射阵地,通常由发射场坪或发射井和有关设施组成,战时将导弹系统运来实施发射。固定发射的战略导弹,多采用地下的井式发射阵地,由竖井、发射控制室及工程设备、专用技术设备组成,平时将导弹竖在井内,战时由井口或井口内发射。岸舰导弹、反弹道导弹、部分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还可用坑道式、掩体式半地下发射阵地。导弹发射阵地根据射程和任务,通常选择在纵深内便于机动的位置,力求疏散隐蔽,注意伪装和保密。

导弹待机地域 导弹部队机动作战中隐蔽待命面临时占领的地域。有时也指从发射阵地撤出后,临时占领的地域。设置待机地域的目的是提高导弹部队生序力,达成战役、战斗的突然性。通常选择在交通方便,便于隐蔽配置的地域,与发射阵地的距离要适当,以便不失时机投入战斗发射。一般预先构筑简易工事,尽量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占领。占领后迅速做好向发射阵地转移的准备,同时组织警戒和伪装,以防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

导弹部队作战方式 导弹部队作战时运用兵力兵器的方式。有固定作战和机动作战两种。作战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作战指导思想和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和发射方式。须符合上级作战企图,与导弹的发射方式和测试设备的能力相适应,满足导弹射程、目标距离、阵地设置等要求。固定作战是陆基导弹部队在固定阵地遂行作战任务,分为地面、半地下和地下固定作战。其特点是作战条件较好,便于作战准备、保障和指挥,但易被对方发现和袭击。机动作战是导弹部队在预定地域的机动阵地或预定海域、空域遂行作战任务。分为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机动作战。其特点是利于隐蔽作战企图,有利于提高生存力,但对导弹武器系统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定位定向要求高,作战保障较困难。通常陆基导弹部队利用导弹运输工具将导弹运至预设阵地发射,有时可沿铁路、公路实施机动发射。导弹核潜艇在水下和水面机动至预定发射阵位进行发射。机动作战须根据敌情、地形等情况适时变换阵地,隐蔽突然地发射导弹,然后迅速转移或撤离。

导弹基本阵地作战 导弹部队在基本阵地上执行核反击任务的一种作战方式。分为发射场坪作战和发射井作战。通常发射场坪作战是在坑道内进行测试准备,在坑道口附近的场坪上实施发射。发射井作战,一般是在发射井内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在井下、井口发射。导弹部队多使用基本阵地作战,当基本阵地遭破坏或不便使用时,才转移到预备阵地作战。

导弹预备阵地作战 导弹部队机动到预备阵地上执行核反击任务的一种作战方式。是隐蔽作战企图和提高生存力的措施。导弹的作战准备大部在基本阵地上完成,弹体水平测试在预备阵地坑道内或野战条件下进行,通常利用夜暗在场坪实施发射,然后迅速转移或撤离。预备阵地作战需把握好占领发射阵地的时机,周密组织各专业分队的协同,加强通信联络和警戒,全面而有重点地实施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

占领和撤出导弹发射阵地 导弹发射分队进入发射阵地成战斗队形与撤收发射设备离开阵地的行动。占领阵地前预先察看发射阵地和进出道路,完成导弹技术准备,使地面发射设备保持良好状态,明确进入阵地的序列及阵地配置方案。导弹发射分队一般由待机地域或机动中,隐蔽迅速地占领发射阵地,进入操作位置,形成战斗队形。完成预定发射任务、变换发射阵地、__发射未成功、不能发射、遭敌袭击时,发射分队迅速撤收发射设备,分批尽快离开发射阵地。撤离时须组织警戒、伪装和对空防御,确保撤出时免遭空中、地面敌人的突然袭击。

(四)装甲兵

装甲兵 亦称坦克兵。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以坦克部队为主体,还有炮兵、防空兵、防化兵、工程兵及其他保障部队、分队,合成性较强。具有猛烈的火力、快速的机动力、良好的装甲防护力。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在合同作战中,既可在其他军种、兵种协同下遂行任务,也可配属步兵作战。基本任务是:以勇猛的突击消灭敌人,夺占重要地区或目标;向敌纵深迅猛发展进攻,扩张战果;追歼退却之敌;歼灭敌空降兵或配合己方空降兵作战;以反冲击、伏击消灭进攻之敌;实施仓卒防御,阻止敌人发展进攻,抗击敌人反冲击或封闭敌核突击造成的缺口。装甲兵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坦克仅用于直接支援步兵作战,引导步兵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装甲兵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军装甲兵成为希特勒“闪击战”的主要工具。战争中、后期,苏联、美国等也组建大量坦克部队,广泛使用于各种作战行动。战后,装甲兵的发展被视为衡量陆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国家的陆军中,坦克营数约占战斗营总数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1991 年的海湾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坦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局部战争的实践考验,装甲兵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机械化、摩托化兵团、部队内编入了大量坦克装甲车辆,另一方面装甲兵团、部队内机械化步兵的比重也在增加,有的还在营一级增编自行炮兵、工程兵和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分队,从而具备更加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是在1945 12 月组建的。1950 9 月,成立了装甲兵领导机关。装甲兵先后经过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目前已经发展为一支重要突击力量。装甲兵的运用原则是:(1)通常用于机动作战,主要用于进攻;(2)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3)力求使用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4)密切与步兵、炮兵、航空兵等的协同动作;(5)加强对空防御以及后勤、技术、工程保障和电子对抗。

装甲兵的特性 装甲兵部队所特有的性质。由于装备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而反映出的基本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有猛烈的火力,快速的机动力、良好的装甲防护力,从而构成强 大的突击力,尤其适合于机动作战和使用于进攻行动。有大口径火炮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射击准备快,射击方法简单,能在原地、短停和行进间比较准确地射击,摧毁敌装甲目标和火力点,杀伤敌步兵群。有较好的越野性能,可实施快速的战场机动,能减轻敌核武器袭击的损害,并能较好地利用己方核武器和其他火力的突击效果。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受天候、地形条件限制,行动不易隐蔽;油料、弹药、器材消耗量大;物资、技术和工程保障较复杂,需要依据其特性正确使用并周密地组织协同和保障。

装甲兵运用原则 使用装甲兵遂行作战任务遵循的准则。装甲兵的运用原则反映一个国家军队一定时期运用装甲兵的主要观点。由军事战略和作战指导思想所决定,同时受军事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运用装甲兵的原则是:(1)通常用于机动作战,并主要用于进攻;(2)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3)力求使用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遂行快速机动作战任务;(4)密切与步兵、炮兵、航空兵等的协同动作;(5)加强对空防御以及后勤、技术、工程保障和电子对抗。在进攻战斗中,用于从__行进间以迅猛的冲击歼灭敌人,夺占重要的地区或目标;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张战果;追歼退却之敌;歼灭敌空降兵或配合己方空降作战。在防御战斗中,用于反冲击、反击、伏击等攻势行动。在兵力部署上强调成建制使用,集中使用在对战役、战斗有决定意义的地区和方向;在使用时机上强调用于对稳定和转化战局、加速战役战斗进程能起重大作用的关键时刻。

坦克兵运用方式 运用坦克部队的方法和形式。坦克诞生初期,主要用于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运用坦克兵的各种理论。大体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用坦克兵代替骑兵,执行快速机动作战任务;第二种是直接支援步乒作战;第三种是强调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建立以坦克为主的合成兵团,用于迅速突破和向纵深发展胜利;第四种强调坦克的基本任务是直接支援步兵,又承认坦克兵团也可能独立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日军多用于直接支援步兵作战。德军将坦克兵大量运用于欧洲战场,在适于装甲兵行动的地形上,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大量坦克突然发起进攻,快速向纵深挺进。苏军战争中、后期,通常集中使用坦克兵,将其编组为快速突击集群,用于扩张战果。战后,坦克兵的运用方式是成建制集中使用。用于某个方向、地段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发挥坦克部队的整体威力;在战役战斗的重要时机、主要方向以强击弱。集中使用,便于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有利于组织协同;便于组织技术、后勤保障。分割使用,有的称为配属使用,是打破坦克部队的建制,按作战需要分别配属给步兵,用于直接支援步兵战斗。分割使用,可以提高步兵部队的合成作战能力,增强主要方向上步兵的突击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反坦克能力,有利于步兵坦克兵直接配合,相互扬长避短。

装甲兵技术保障 为保持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经常处于完好状态而进行的各项保障工作的统称。是保障装甲兵部队快速机动和持续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基本任务是:组织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组织与实施对战伤、淤陷和故障车辆的抢救、修理与后送;组织与实施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器材的供应和储备;组织技术保障训练。

坦克展开地区 坦克展开成战斗队形发起冲击的地区。通常选择在敌人直接瞄准射击火器的直射距离以外,便于展开、观察和冲击的地形上。距敌防御前沿一般为13 公里。如地形隐蔽,可尽量靠近敌人。要预先侦察,排除各种反坦克障碍物、标示进入路线。坦克分队占领展开地区后,根据命令可以不作停留,直接发起冲击,也可作短暂停留,进一步明确任务,指示目标和冲击方向,但停留时间不宜过长。

坦克集结地域 坦克部队集结和进行战斗准备的地域。通常由上级指定,单独行动时也可自行选定。选择条件:地形隐蔽,有良好的进出道路,便于机动;有充足的水源和足够的地幅,便于部队疏散配置。配置面积团约5060 平方公里,营约45 平方公里。距敌防御前沿3050 公里。配属给步兵的坦克部队、分队的集结地域,在合成军队集结地域内。在集结地域需构筑必要的防护工事,并严密伪装。

坦克团的运用 根据坦克团的特点在战斗中的使用。通常指合同战斗中使用坦克团的方式和可能赋予的任务。坦克团的运用随战斗样式和战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便于坦克行动的地段上,通常以大部编入第二梯队或合成预备队,以一部配属给主要方向的第一梯队团,直接支援步兵战斗;有时也可以大部配属给第一梯队团,__以一部编为合成预备队;也可以集中使用于第一梯队,担任主攻;还可以坦克分队配属必要的步兵,编成穿插迂回分队。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集中用于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上实施突击;条件有利时,也可以坦克为主编成穿插迂回分队。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通常以一部配属给第一梯队编入强击支队,一部编入第二梯队或合成预备队。对空降着陆之敌进攻,通常以大部用于第一梯队,实施主要攻击,一部编为先遣支队。阵地防御,坦克团通常担负机 动作战任务,以大部兵力编成合成预备队,以部分兵力配属给第一梯队和编入反空降预备队。运动防御,通常编为第二梯队或合成预备队,有时也可编为第一梯队。仓卒防御,坦克部队通常担任第一梯队扼守要点。

坦克营的运用 根据坦克营的特点在战斗中的使用。通常指合同战斗中使用坦克营的方式和可能赋予的任务。随战斗样式和战场情况不同而不同。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坦克营通常集中使用在主要攻击方向便于坦克行动的地段,以大部兵力配属给第一梯队营,一部兵力编为合成预备队;或以一部兵力配属给第一梯队营,大部兵力编为合成预备队;也可以全部兵力配属给第一梯队营,直接支援步兵战斗。情况有利时,还可以坦克分队配属必要的步兵、工程兵在主要地段上实施进攻,或担任穿插迂回任务。对仓卒防御之敌进攻,坦克营可配属给主攻营,也可加强必要的步兵和其他分队担任主攻。对坚固防御之敌进攻,通常将坦克大部兵力或全部编入强击支队。对空降着陆之敌进攻,坦克营可单独实施攻击,也可配属给主攻分队。阵地防御战斗,坦克营一般担负机动作战任务。野战阵地防御,通常以大部兵力编成合成预备队,以部分兵力配属给第一梯队,条伯有利时还可以组织少量坦克机动设伏。仓卒防御,则可将坦克编入第一梯队扼守要点。

水陆坦克团的运用 根据水陆坦克团的特点在战斗中的使用。通常指合同战斗中使用水陆坦克团的方式和可能赋予的任务。进攻时,可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直接支援其战斗;也可集中使用,作为预备队,利用江河、湖泊和便于通行的地形实施机动,配合步兵歼灭敌人。在登陆作战中,通常担任第一梯队,掩护障碍排除队排除水际滩头障碍,协同登陆兵夺占滩头阵地。防御时,通常担任预备队,以反冲击消灭登陆之敌,也可在近海支援岛屿守备部队作战。

装甲兵与步兵的协同 装甲兵与步兵在作战中的协调配合。装甲兵在合成军队编成内独立遂行战斗任务时,装甲兵和步兵可从不同方向对敌实施钳形突击或对进突击,也可在同一方向并肩突击或先、后向敌实施突击。协同的原则,以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进攻时主动配合发展顺利且有决定意义方向上的部队行动;防御时给主要防御方向和处境困难的部队以积极支援。协同的方法,主要按计划规定的时间、路线和攻击目标,密切配合,主动支援,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或司令部组织,装甲兵与步兵部队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及时通报情况。当装甲兵配属给步兵或步兵配属给装甲兵,遂行进攻任务时,可分别采取坦克引导步兵、坦克步兵一线冲击、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坦克搭载步兵的方法组织协同。在地形开阔、能见度好,敌防坦克障碍物较少,便于坦克行动时,坦克引导步兵冲击或坦克与步兵一线冲击;当地形不便于坦克行动,能见度不好或敌设有大量防坦克障碍物,又不能及时开辟通路时,可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战斗中依据敌情和地形,也可灵活采取步坦交替掩护的办法,分段跃进,积极发展进攻。实施穿插、包围、迂回、追击或通过受染地段时,坦克可搭载步兵前进。__当装甲兵配属步兵战斗,以步兵为主,由步兵指挥员组织协同;当步兵配属给装甲兵遂行任务时,以装甲兵为主,由装甲兵指挥员组织协同。

装甲兵与炮兵的协同 装甲兵与炮兵按任务、时间、地点,在作战中协调一致的行动。在合同战斗中,由合成军队指挥员、司令部统一组织,通过双方派往合成军队指挥所的代表协调双方的行动。装甲兵独立遂行任务时,由装甲兵指挥员根据上级协同计划、指示统一组织。组织协同时,明确炮兵支援坦克行动的方法,装甲兵部队要求射击、转移火力和停止射击的信号,保持安全距离的规定以及通信联络、指示目标的方法等。为了及时以火力支援装甲兵战斗,炮兵前进指挥所可乘车随装甲兵部队行动,指挥炮兵有效地压制和摧毁敌炮兵、装甲目标及反坦克导弹,支援或掩护装甲兵战斗。装甲兵部队充分利用炮兵效果冲击,随时歼灭危害炮兵安全的敌有生力量和火器,掩护炮兵射击与机动。

装甲兵与工程兵的协同 装甲兵部队与工程兵部队在作战中的协调配合。装甲兵开进的道路,通过江河的渡场、桥梁和敌前沿障碍物的通路,通常由合成军队首长、司令部统一计划组织保障,并组织装甲兵部队与有关工程兵部队之间的协同。装甲兵编成内的工兵分队和临时加强的工兵部队、分队与装甲兵部队、分队的协同,由装甲兵指挥员组织。组织协同时,通常明确:有关工程保障任务的分工,通信联络的方法,协同的信号,各种标志的设置,互相支援的方法和装甲兵以火力掩护工程作业的措施等。

装甲兵与航空兵的协同 装甲兵部队与航空兵部队在作战中的协调配合。一般按统一的陆空协同计划进行。装甲兵部队在合成军队首长统一指挥下,独立遂行战斗任务,有强击和轰炸航空兵协同时,通常明确装甲兵部队的任务,航空兵支援的任务和方式,互相识别的信号和指示目标的方法,安全距离的规定以及协同通信联络的组织等。强击和轰炸航空兵向装甲部队派遣作战小组、目标引导组,负责对航空兵进行临空指挥,实施目标引导,积极主动地支援装甲兵战斗。装甲兵部队及时标示战线位置,充分利用航空兵火力突击的成果,以火力摧毁威胁航空兵战斗的敌防空火器,为航空兵突击创造条件。

装甲兵侦察 为获取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的情况,使用装甲兵分队采取的侦察行动。在攻防战斗中可编组侦察支队或侦察群、组。装甲兵部队的工程侦察分队和防化侦察分队可编入侦察支队或侦察群,也可单独编成观察哨或侦察组实施专业侦察。必要时装甲兵其他战斗分队也可遂行侦察任务。当装甲兵部队配属步兵直接支援战斗时,通常不单独派出侦察分队,有时为进一步了解当面及浅近纵深内的敌情、地形,尤其是敌反坦克兵器的配置和防坦克障碍物配系,也可派出侦察人员。当装甲兵部队在合成军队指挥员统一指挥下独立遂行任务时,适时派出侦察兵力,查明所需要的情况。必要时,可根据合成军队首长指示,派出坦克侦察分队实施战斗侦察。

坦克引导步兵冲击 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前引导步兵冲击的作战协同方法。通常在地形便于坦克行动,视度良好,敌反坦克火力较弱和防坦克障碍较少的情况下采用。能较好地发挥坦克的突击力,步兵可充分利用坦克的突击效果,减少伤亡,加快冲击速度。为防敌割裂步但联系,步兵应紧随克,与坦克的距离一般保持在50 米之内,最远不宜超过200 米。注意步但“速度差”,防止协同脱节,坦克兵可采取增加射击次数或按规定协调线逐段跃进的方法行动;步兵则利用坦克短停、停顿射击和降低运动速度之机,加快速度,跟上坦克队形。

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 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之后以火力支援其冲击的作战协同方法。通常在地形不便于坦克通行或视度不良,敌反坦克火器和防坦克障碍物较多,己方不能实施可靠的火力压制和通路较少时采用。有利于步兵在坦克火力掩护下迅速接敌,充分发挥近战歼敌的特长,减少复杂地形及障碍物对坦克行动的限制,提高坦克生存力。坦克按超越射击、间隙射击、翼侧射击规则发扬火力。为保障步兵安全,步兵与坦克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200 米,坦克至射击目标的距离不少于300 米。坦克行间隙射击、翼侧射击时,除保持以上规定的距离外,瞄准线与步兵间的“安全角”不得小于30 密位。战斗中,步兵在坦克之前搜索前进,注意发现和消灭反坦克火器,为坦克扫除障碍,指示冲击方向和射击目标;坦克以猛烈准确的火力歼灭阻碍步兵前进的敌火力点,根据步兵的要求迅速跟进,及时支援步兵的冲击行动。

坦克与步兵一线冲击 坦克与步兵在同一战斗队形内对敌冲击的作战协同方法。一般在居民地、起伏地、灌木丛林地、高草地等通视程度差的复杂地形或雨天、雾天、夜暗等视度不良条件下采用。步坦联系紧密, 便于协调一致地行动,便于相互支援战斗,有利于提高坦克生存力,但步但交织容易造成队形拥挤。坦克与步兵一线冲击时,步兵以班或战斗小组为单位,在坦克两侧或侧后搜索前进,步但之间通常保持1015 米距离,双方加强观察,保持目视联络。

坦克搭载步兵机动 步兵搭乘坦克实施步坦同步机动的作战协同方法。通常在开进和战斗中需要临时机动兵力如穿插迂回、追歼逃敌、通过受染地段、快速利用核突击或其他火力突击效果时采用。可提高步兵的运动速度,减少其体力消耗,便于发挥整体力量,协调一致地投入战斗,通常一辆坦克可搭载一个步兵班,一个坦克营可搭载一个加强步兵连。步兵分队指挥员应搭乘坦克指挥员车并利用搭载兵的通话器与指挥员保持联系。搭乘人员应按规定定位,不得影响转动炮塔和紧急情况下坦克发扬火力。搭乘距离不宜过远,时间不宜过长,严寒时一般不应超过1 小时行程。

步坦协调线 用于协调步、坦攻击行动的地线。通过互相掩护和逐段跃进,解决步、坦“速度差”问题,密切步坦协同。通常选择在隐蔽地形上,可一道或数道。当地形有利于坦克行动时,坦克可先于步兵占领协调线,掩护步兵占领,尔后坦克再向下一协调线冲击;当地形不利于坦克行动时,步兵可在坦克火力支援下,先于坦克占领,尔后再掩护坦克前出占领。

坦克密度 攻防作战时,平均每公里正面上使用坦克的数量。用于衡量坦克集中的程度和计算敌对双方坦克数量的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在入侵波兰时,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坦克密度高达每里正面5080 辆。柏林战役中苏军坦克密度高达每公里正面83 辆,其中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达29 辆。未来战争,由于坦克武器射击精度和射程、射速提高,火力不断增强,各种武器综合运用,象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大密度地集中坦克已无必要。超过需要的密度,会造成战斗队形的拥挤和混乱,招致不必要的损伤。

坦克集中使用 将坦克部队全部或大部集中使用在主要作战方向上的一种使用方法。集中使用能有效地发挥坦克兵的突击作用,便于指挥、协同和组织各种保障。如对运动之敌、仓卒防御之敌、空降着陆之敌等进攻,通__常将坦克部队集中使用于第一梯队实施主要突击。组织防御时,多数情况下也将坦克部队集中用于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集中使用时,通常还给予步兵、炮兵、工程兵等配属或支援。

坦克分割使用 将坦克部队、分队分别配属给下级部队、分队的一种使用方式。也叫配属使用。通常以坦 克营或连为单位配属,特殊情况下如山岳丛林地、居民地战斗,夜间战斗等,也可将坦克分队以排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连。分割使用主要是为主要方向加强第一梯队步兵的突击或防御能力。通常以步兵部队的任务为任务,不再单独赋予其任务正面和纵深。

集团坦克 战场上密度较大的坦克群。也称集群坦克或坦克集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苏军为了大量集中使用坦克,曾组建坦克集团军和坦克军。1939 年德军闪击波兰,集中使用坦克3000 余辆,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密集突击J940 年德军又以约10 个装甲师的兵力,2000 余辆坦克攻击法国。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战场上相继出现了动用几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在短短几天里共投入5500 辆坦克,也是以集团坦克的形式展开坦克会战的。集团坦克通常作为上一级的快速部队,进攻中用于向纵深发展胜利,防御中对楔入防御纵深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作战中,强调机动作战和隐蔽突然地行动,通常以远距离急行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对防空、地形道路、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有较高的要求。

坦克兵作战小组 坦克兵配属给步兵作战时,由坦克部队派往合成军队指挥所的临时指挥机构,主要任务是:向合成军队指挥员提出使用坦克兵的建议,协助指挥坦克部队的战斗行动,向坦克部队指挥所报告情况,协助坦克部队后勤、技术保障机构组织对该方向上坦克部队专用物资器材供应和技术保障。通常由坦克部队副职指挥员或司令部副参谋长率必要的参谋人员组成,并携带电台和交通工具。当步兵部队配属的坦克不足一个营时,也可不派作战小组,只派出代表或由坦克营指挥员直接带电台参加步兵指挥所,协助步兵指挥员指挥坦克分队战斗。

坦克预备队 由坦克部队、分队组成的预备队。是指挥员掌握的机动力量。用于发展胜利或应付突然情况。进攻战斗可能遂行的任务:增强第一梯队突击力量;扩大战果,向纵深发展胜利;协同步兵粉碎敌人反冲击;执行反机降或其他临时机动任务。防御战斗的基本任务:实施反冲击、反突击,歼灭突入之敌;封闭敌核突击缺口;歼灭空降着陆之敌;增强第一、二梯队的防御或协助步兵扼守纵深内主要阵地;制止敌分割、迂回和扩张,掩护主力调整部署。坦克部队、分队担任预备队,一般需给予步兵,工兵的加强和炮兵支援。配置位置:进攻战斗,可在本级指挥所附近,防御战斗可在第一、二梯队之间便于隐蔽、机动的有利地形上。根据任务和道路情况,可采取集中或分散两种配置方式。集中配置时,各分队之间保持12 公里间隔;分散配置时,可以加强的坦克营或连为单位,按主次方向或沿主要方向两翼进行梯次配置。

设伏坦克 担负伏击任务的坦克。可预先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以突然的火力和冲击歼灭敌人。防御阵地间隙较大、易被敌割裂部署或有暴露翼侧,敌可能实施迂回、包围时,可组织坦克或坦克分队设伏。基本任务是:以突然猛烈的火力和近距离的突击,出敌不意地打击敌坦克装甲战车;阻止敌扩张,配合反冲击分队,消灭突入之敌;制止敌人穿插分割、迂回包围,保障接合部、间隙和翼侧的安全。可在防御纵深内组织设伏,也可在前沿前组织设伏。设伏的方法通常采取预先占领阵地的待伏。地形隐蔽时,可在战斗过程中临时占领设伏阵地。坦克设伏,是以“少兵制大敌”的行动,需遵循“用少者务隘”的方法,选择便于观察、射击和伪装,有隐蔽的道路,便于占领、转移和撤出阵地,使敌遭伏击后难以展开和迂回的地区。

游动坦克 在防御阵地内指定地区,担任游动射击任务的坦克。主要用于袭扰、迷惑和疲惫敌人,隐蔽己方企图。通常在防御阵地内由单辆或数辆坦克担任,预先指定游动范围、游动路线、发射阵地,规定射击任务、时机、弹药消耗量,明确变换阵地的程序。坦克受领任务后,进行现地勘察,绘制游动要图,构筑发射阵地并进行伪装,作好战斗准备。战斗中按规定实施灵活、不规律的射击,或将突然出现的目标歼灭,并适时隐蔽地转移发射阵地。

坦克兵战斗准备 坦克部队、分队为进行战斗而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一是针对武器装备特点而进行的工作,如检查车辆、排除故障、检查校正武器、补充油、弹、水、给养、备品和自救器材等;二是组织战斗的一系列工作,如思想动员、查明情况,定下决心,部署兵力,组织火力,组织协同和各种保障等。坦克兵战斗准备通常在任务紧,准备时间较短,内容较多的情况下进行。指挥员需科学地计算和分配时间,抓住重点,分工负责,保证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紧张而有秩序地完成战斗准备。

坦克兵战斗部署 坦克兵遂行战斗任务时对所属和配属的兵力兵器的战斗编组、任务区分和配置。是指挥员战斗决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科学、巧妙地部署兵力,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参加战斗,通常分散使用,以分队为单位配属给步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坦克的增多,集中使用坦克增多。进攻中,通常将坦克区分为两个梯队,成纵深、梯次部署,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突破对方防御,扩张战果。防御中,主要担任预备队用于反击、反冲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数量较少,通常以分队 为单位配属给步兵,直接支援其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坦克部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通常分割配属给步兵,进攻时引导步兵或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防御时作为火力发射点或用于设伏。坦克兵战斗部署,通常根据上级意图、受领任务、战斗编成、敌情地形等情况确定。基本要求是:集中兵力使用于选定的主要方向,形成重点,保障完成既定战斗任务;便于利用地形疏散、隐蔽地配置、机动,减少敌火力毁伤;便于对部队指挥,确保不间断的协同动作和相互支援;使用在便于行动的地形上,并充分做好各种战斗保障;能减少敌核武器的毁伤和便于充分利用己方核反击的效果。战斗中,通常将所属和配属的兵力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主要兵力编成,担任主要任务,第二梯队由一部兵力编成,主要担任发展胜利或增强、接替第一梯队,或执行机动任务。进攻中,敌人防御比较薄弱、纵深较浅、抵抗力不强时,也可成一个梯队。突破敌筑垒地域、进攻城市或兵力不便展开时,也可成三个梯队。此外还应编组炮兵群、防空兵群、工兵预备队、防化兵预备队或合成预备队等。有时也可编组穿插支队、先遣支队、快速障碍设置队、机降分队等。防御中,通常成数个梯队部署,第一梯队以主要兵力编成,并将大部兵力兵器配置在主要方向上,第二梯队以一部兵力编成。此外,还应编组炮兵群,防空兵群和诸预备队。坦克兵配属步兵防御时,通常担任预备队,具体部署根据任务确定。战斗中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部队的编组装备的变化,坦克兵的战斗部署将增加新的成分,部署方法也更加灵活。

坦克兵战斗队形 坦克分队进行战斗时将兵力兵器展开形成的队形。战斗中可依据敌情、地形、任务灵活地运用和变换。一线式队形,便于正面发扬火力,不便于相互掩护和向翼侧机动,通常在得到强有力的火力支援,翼侧有保障,敌抵抗较弱,地形平坦开阔时采用。三角队形,利于机动兵力、火力和翼侧保障,发扬火力受到一定限制。前三角队形,通常在上级支援火力有限,两翼受威胁较大时采用。后三角队形,通常在对敌实施包围或中央地形不利时采用。左、右梯形队形,便于向一侧发扬火力,正面突击力较弱,通常在一翼敌情威胁大或向敌支撑点迂回包围时采用。运用和变换战斗队形总的要求是:便于发扬火力,便于利用地形实施机动,便于指挥和协同,能减少敌火毁伤。

坦克疏开队形 坦克分队疏开后形成的队形。亦称坦克临战队形。采用疏开队形可提高运动速度,减少敌火伤害,便于迅速变换成战斗队形。通常在接敌运动,通过通路,克服沾染、染毒地段,追击、穿插,利用核突击效果时采用。对防御薄弱之敌 进攻,有时也可采用疏开队形。坦克连的基本疏开队形是由排纵队组成的连横队,各坦克排保持150300 米的间隔,排长坦克在本排先头,连长指挥车在便于观察和指挥的位置上。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还可采用前、后三角疏开队形和左、右梯形的疏开队形。坦克营的基本疏开队形是由连纵队组成的营横队,疏开后各连的间隔通常保持500700米,营长指挥车一般位于便于观察、指挥的位置。机动中也可采用前、后三角,左、右梯形的疏开队形。

坦克兵机动 坦克部队有组织地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的行动。目的是为争取主动,形成有利态势。火力机动,一般是在战斗过程中通过改变射击方向,赋予新的射击任务来完成,由分队指挥员和坦克乘员灵活机动地实施。兵力机动是坦克兵的重要活动,机动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履带行军和铁路输送。履带行军受地形、道路影响较大,隐蔽伪装困难,指挥和通信联络复杂,需周密组织计划,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尽量利用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等条件实施。严密组织各种保障,尤其是工程保障,对空防御和调整勤务。行军队形的编成根据敌情、任务、道路数量和各种车辆性能而定。通常坦克师沿34 条道路成纵队行进;坦克旅沿23 条道路成纵队行进;坦克团在上级编成内行军时,可沿1 条道路成纵队行进,单独行军时,沿12 条道路成纵队行进。

(五)炮 兵

炮兵 以火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是陆军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装备有各种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及专业指挥、侦测等器材和车辆。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射击精度、较高的机动能力和广泛的战斗适应性,能迅速、突然、连续地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猛烈的火力突击。按隶属关系分为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编入合成军部队建制内的炮兵为队属炮兵,直属于大军区以上的炮兵为预备炮兵。基本任务是:(1)压制、摧毁敌炮兵、防空兵、导弹和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袭击兵器;(2)击毁敌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及水面舰艇;(3)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4)破坏、封锁敌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直升机停机坪、空降场、桥梁和渡口;(5)破坏敌工程设施、仓库及其他重要目标,必要时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执行照明、迷盲、纵火、宣传等特种任务。运用原则:(1)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集中火力于主要目标和重要时机;(2)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实施火力突击,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3)建立统一的炮兵部署,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4)适时、迅速、隐蔽地实施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5)密切与其他军兵种、尤其是步兵、坦克兵的协同动作;(6)周密地组织各种保障。中国宋代就已用“炮”抛射内装火药的燃烧性、爆炸性火器,把操作人员称为“炮手”。元代军队中编“炮手军”,并于14 世纪初装备和使用金属管形火器——火铳。15 世纪初明代军队组建了以火炮、火枪为主的“神机营”。19 世纪线膛炮和无烟火药的使用,使炮兵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高射炮兵、迫击炮兵,战后出现了反坦克炮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行火炮、火箭炮也用于战场,炮兵在战役战斗中被广泛使用,火力突击的作用得到更高的发挥。战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重视研制新的炮兵兵器,改进炮兵的组织体制。5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以地地导弹装备炮兵,出现了新型的炮兵部队,加强了炮兵的作战能力。60 年代末期以来又加快了身管炮兵部队的装备,迅速提高了炮兵的火力和机动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是在革命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27 81 日,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就有炮兵,土地革命战争中发展到15 个炮兵连。1938 1 月,成立八路军炮兵团。1944 年底,创办延安炮兵学院。解放战争时期,炮兵连队发展到1370 多个。在历次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8 月,成立了全军炮兵领导机关,随后,炮兵数量不断增加,装备不断改善,高射炮兵、反坦克炮兵和火箭炮兵得到迅速发展,炮兵院校建设和部队正规化训练得到加强,进一步提高了炮兵的战斗力,成为能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

炮兵战斗队形 炮兵按战斗部署展开成的队形。由炮阵地、指挥所、观察所和雷达站组成。是合成军队战斗队形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顺利而有效地遂行战斗任务最早的炮兵战斗队形只有炮阵地,火炮成一线展开在步兵战斗队形内或前方、翼侧,支援其战斗行动。由于火炮射程不断增大,20 世纪以来,出现了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使炮兵战斗队形开始将炮阵地、指挥所、观察所分开,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现代战斗,随着炮兵武器装备质量不断提高,任务更加繁重,炮兵战斗队形要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炮兵武器数量、性能,按照火力集中,阵地分散的原则展开。炮阵地是火炮为准备战斗进行射击所占领的位置。按用途分为基本阵地、预备阵地、临时阵地等。通常在上级指定地域内选择、以连为单位展开在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机动隐蔽、便于构筑伪装的位置。炮兵指挥所是炮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战斗指挥、观察战场和组织协同的场所。通常分为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后方指挥所。基本任务是筹划和组 织指挥炮兵战斗行动,通常开设在纵深内便于指挥的位置。炮兵观察所是炮兵指挥员和指挥分队观察战场、指挥射击的场所。有基本观察所、预备观察所、前进观察所和侧方观察所等。要求以主要方向为重点,纵深梯次、正侧结合、高低相辅、疏散隐蔽,形成严密的观察配系。炮兵雷达站是用于侦测敌情,由雷达分队开设在便于探测和隐蔽、机动的位置,主要任务是测定地(水)面目标现在坐标,为指挥射击提供参数。

炮火急袭 炮兵在短时间内以火力对目标实施突然、猛烈的突击。在合同战斗中,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和目标性质及幅员,由炮兵指挥员具体筹划,通常对敌重要支撑点、要点、指挥控制系统、步兵、坦克兵、炮兵和其他重要目标,集中使用一个炮兵营或一个炮兵群的火力,同时对一个目标行一次或数次急袭射击。组织实施炮火急袭时,要掌握有利时机,按计划进行或临时组织。射击方法,通常采取急促射或急促射和等速射交替进行。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给敌以重大杀伤,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

炮火准备 冲击前对防御之敌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炮兵火力突击。是合成军队进行火力准备的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压制突破口及其两侧敌支撑点并消灭其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破坏敌前沿防御工事;压制敌炮兵、指挥所、通信枢纽;迷盲敌观察所,摧毁其重要电子设备和战术纵深内的导弹及核袭击兵器;压制敌预备队等,为步兵、坦克兵冲击创造条件,炮火准备的火力组成,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意图、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射击方法和敌人的活动规律而定,通常包括急袭射击和破坏射击。急袭射击可行数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急袭射击火力需更加猛烈;破坏射击通常在两次急袭射击之间进行,必要时也可与其同时或提前进行。火力组成视当时情况灵活确定,切忌形成规律。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根据敌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合成军队发起进攻的方式、火炮和弹药数量、突破口大小和要求毁伤的程度、航空兵火力准备的任务、以及步兵、工兵开辟通路所需时间等条件而定,通常2040 分钟。随着炮兵武器装备的不断改善,火力突击力和毁伤程度日趋提高,扩大了火力控制纵深,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在保证毁伤效果的前提下,力求缩短。

炮火反准备 防御战斗对做好进攻准备之敌实施的炮兵火力突击。炮兵可单独进行,也可与航空兵火力协同进行。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的生动力量,破坏其进攻准备,为保障防御部队挫败敌人进攻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实施炮火反准备需准确地查明敌人组织进攻准备程度,主要进攻部署和进攻行动的时机。通常根据上一级合成军队首长意图组织计划火力,第一梯队团的炮兵一般不参加人力反准备的行动。使用兵力,视目标数量、性质、幅员、所要达到的目的及毁伤程度,一般不少于两个炮兵营。射击前占领临时炮阵地,做好充分战斗准备,务求火力突然、猛烈、确有成效。

炮火护送 炮兵以火力保障步兵、坦克兵向敌纵深发展进攻的战斗行动。通常从冲击的炮火支援结束时开始,持续到进攻部队完成后续任务止。主要任务是:压制步兵、坦克兵前进方向上敌支撑点,消灭阻碍主力向纵深__突进的敌火力点及重要目标;支援穿插、迂回、机降、袭击分队的战斗行动;保障步兵、坦克兵分割围歼敌人。要求将主要火力集中于主要方向,保障主要的战斗行动;及时查明情况,掌握战斗进程,适时地组织炮兵兵力、火力机动,不间断地以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兵快速突进;主动配合,密切协同,使炮兵火力与步兵、坦克兵和航空兵行动协调一致。组织炮火护送,通常按向敌纵深突进、第二梯队进入战斗、粉碎敌人反冲击、围歼纵深之敌等战斗时节计划,战斗中不断予以明确,及时修正。为保障主攻分队战斗行动,可指定炮兵营以火力与其建立直接支援关系。通常采用集中射击、密集射击和拦阻射击。

炮火支援 步兵、坦克兵发起冲击时,炮兵以火力支援其战斗的行动。通常从冲击的炮火准备结束时开始,持续到冲击部队攻占敌营防御地域时止。目的是保持火力准备时的对敌火力优势,阻敌恢复被破坏的火力配系和指挥系统,压制和消灭新出现的和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目标,为攻击部队不停顿地向纵深突进创造条件。炮火支援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国军队首先以炮火在步兵冲击的前方构成一道移动的弹幕(后称徐进弹幕射击),掩护步兵攻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炮火支援有了进一步发展。方法有:逐次集中射击,单层和双层徐进弹幕射击,逐次集中射击与单层徐进弹幕射击相结合,密集射击以及直接瞄准射击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 12 月围歼驻彰武之国民党49 79 师的战斗中,炮火支援的火力是根据步兵冲击的可能速度,计划数道射击地线,按射击持续时间逐次延伸炮兵火力,掩护步兵冲击。解放战争后期由于火炮和弹药数量增多,炮火支援的火力逐渐向敌防御纵深内重要目标射击,除逐次延伸射击的火力外,还包括制止敌人反冲击、压制敌炮兵等的集中射击和拦阻射击。现代战斗中组织与实施炮火支援的基本任务:(1)压制和摧毁步兵、坦克兵冲击正面及两侧残存的和新发现的敌火力点、装甲目标及支撑点;(2)压制威胁最大的敌炮兵、火箭兵和榴弹发射点;(3)制止敌人封闭突破口;(4)压制、摧毁敌指挥、控制、 通信、情报系统和电子干扰系统;(5)支援穿插、迂回、机降和袭击分队的战斗行动;(6)保障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支援步兵、坦克兵反击敌人反冲击;(7)封锁敌纵深内的隘路。交叉路口、桥梁和渡口,制止敌兵力兵器机动。炮火支援方法是根据步兵、坦克兵的行动,火炮、弹药数量和敌防御性质而定,通常包括集中射击、拦阻射击、直接瞄准射击等。组织火力可按支援步兵、坦克兵冲击、扩大与巩固突破口;支援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支援抗击敌人反冲击;支援攻歼敌纵深支撑点等计划。炮火支援的火力要与炮火准备的火力紧密衔接,与航空兵火力支援的火力相协调一致,与攻击分队的行动密切协同。

炮火反击 集中一定的炮兵火力对进攻之敌进行局部突然、猛烈的打击。是防御战斗积极主动、机智灵活地运用炮兵火力打击敌人的一种战术手段。目的是杀伤敌有生力量,毁坏其兵器,削弱、迟滞或挫败敌人的局部进攻。炮火反击通常在敌人进攻准备时,打击集结、开进和准备冲击的步兵、坦克兵及威胁最大的炮兵、导弹兵;在战斗过程中,打击占领表面阵地立足未稳之敌及其指挥系统等重要目标。可预先计划,也可临时组织。一般由师炮兵指挥员根据合成军队首长的意图组织实施。使用兵力,一般不少于两个炮兵营。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战机,抓住有利目标,精确测定其位置,集中火力,不失时机地突然开火,打敌措手不及。1948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塔山阻击战中,曾以炮火反击击退国民党军冲击。1952 10 17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防御战斗中,集中两个炮兵营的火力实施反击,阻止了南朝鲜军约两个步兵营进攻。现代战斗,随着先进的侦察手段广泛用于战场,提高了发现敌人行动的准确性,实施炮火反击的机会将逐渐增多。

炮火追击 对退却或突围逃跑之敌进行的炮兵火力突击。目的是支援步兵、坦克兵追歼敌人。组织实施炮火追击,通常是在敌人退却或突围时,以集中射击、拦阻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压制逃跑之敌的先头步兵,击毁其坦克和装甲输送车辆,突击其主力,打乱其队形,封锁其通道,迟滞敌人的行动,压制敌掩护分队及其支援的炮兵和其它重要兵器。必要时,组织一定火力控制敌直升机起降场,防止敌人从空中突围。

炮火掩护 炮兵为掩护部队行动,以火力压制、牵制敌人的战斗行动。炮火掩护的时机是:掩护攻击的部队、分队集结、开进、展开、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完成攻击准备,和撤离战场;粉碎敌人火力反准备。在不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实施火力掩护时,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命令具体组织。撤离战场的炮火掩护时,通常依据敌情、任务,指定部分炮兵在部队的撤离方向逐次交替占领临时阵地,掩护主力撤离。主要任务,压制敌纵深内威胁部队行动的敌炮兵。战术火箭、通信枢纽,迷盲敌指挥所、观察所等目标,保障部队顺利开进、展开或撤离战场。担任炮火掩护的炮兵分队,通常在先遣支队掩护下,或编入先遣支队内于合成军队主力开进之前展开,做好射击准备。

炮火突击 炮兵对敌人实施突然、猛烈打击的作战行动。目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其指挥控制系统和技术兵器,破坏其重要的军事设施,压制威胁最大的目标,消耗敌人战斗实力,合同战斗中炮火突击,通常预先计划,也可临时组织。进攻战斗中,通常按火力掩护、火力准备、火力支援、火力护送等时节组织。防御战斗中,通常按阻敌接近和破坏敌人进攻准备,抗击敌人坦克兵、步兵冲击,封闭敌突破口,支援反冲击等组织。炮火突击时,要求准确地掌握突击目标情况,集中火力,不失时机突然开火,务求迅速、隐蔽、准确、猛烈,打敌措手不及,以达预期效果。

炮火转移 火炮不变换阵地由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射击的战斗行动。是以变换火炮的射向和射角的方法进行,目的是压制、摧毁敌对我威胁最大的目标或临时出现的重要目标,还可用以监视敌人的行动。组织炮火转移,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和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以及战场发现的新情况,由炮兵指挥员筹划实施,其火力在战斗中可按预定计划进行,也可根据需要临时组织。要求组织炮火转移的火力迅速、准确、适时,有效地支援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

炮火假转移 炮兵将火力暂时转移,然后又对原目标实施突然的火力袭击。用于进攻战斗目的是给敌以错觉,诱骗敌人离开掩蔽工事,增大炮火杀伤效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的战争中曾多次采用过炮火假转移的战斗行动,给对方重大杀伤,有效地支援了攻击部队。组织炮火假转移要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战场情况和受领的任务实施,并注意与被支援部队的协同,避免误伤己方军队。

炮火延伸 炮兵按计划逐次向敌纵深转移火力的战斗行动。是炮火支援的基本方法。目的是可靠地压制冲击正面和翼侧的敌坦克、火力点及有生力量,压制、摧毁阻碍攻击分队行动的敌重要目标,掩护攻击分队顺利向敌纵深突进。支援反冲击分队战斗行动,也可采用这一方法。炮火延伸要根据步兵、坦克兵攻击的可能行动组织,以不间断的火力保障攻击分队扩大与巩固突破口及向纵深发展进攻。

炮火封锁 以炮兵火力限制或切断某一地区、目标敌人之间联系的战斗行动,目的是控制敌人行动,为己方军队待机歼敌创造条件。封锁的目标通常是交通要道。组织炮火封锁,通常预先计划,也可临时组织。射击方法,根据目标性质和武器性能,一般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集中射击或拦阻射击。

炮兵机动 炮兵实施兵力、火力的转移行动。包括炮兵兵力机动和炮兵火力机动。是集中炮兵兵力、火力打击敌人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措施。目的是为了及时捕捉战机,积极打击敌人,创造火力优势,改变战场情况,夺取战斗的主动地位。炮兵机动始于17 世纪前,当时火炮十分简陋,主要用畜力拖拽。到18 世纪中叶,火炮装有水平和高低调整螺杆,可较灵活地变换方向和高低射界,为炮兵实施火力机动创造了条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火炮的构造、性能和机动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先后出现了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大大地提高了炮兵机动能力。炮兵机动,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和炮兵受领的任务组织实施。当实施兵力机动时要及时查明情况,严密地组织各种保障,隐蔽行动企图;火力机动时要周密地计划火力,及时掌握战场情况,适时地将火力指向对我危害的重要目标,有效地打击敌人。

炮战 敌对双方炮兵进行对射的战斗行动。是合成军队火力交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炮兵独立组织实施,或在其他兵种配合下进行,目的是压制或歼灭敌炮兵、火箭兵,夺取和保持对敌的火力优势,达成特定的战术目的。炮战产生于13 世纪攻城和城防战斗中,到19 世纪普遍用于野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炮战已成为交战国夺取火力优势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战斗全过程都贯穿炮战,以保障己方的战斗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多次作战中,以远战炮兵群担负炮战任务。1958 8 月至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组织了大规模的隔海炮战,创造了世界战史中特殊的炮战战例。现代战斗,由于火力袭击兵器迅速发展,精确制导炮弹的使用,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列装,大大提高了炮兵的远战能力,日益强调以远距离炮战的火力为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为夺取战斗胜利,创造主动地位。炮战的基本任务是歼灭或压制敌炮兵、火箭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等重要目标。通常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作战意图和决心;上级炮兵命令和行动计划;炮兵任务、数量和射击能力;敌人炮兵数量等情况决定。炮战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就是先机制敌,集中火力、突出重点、主动打击;被动式,就是反击敌人的炮击。组织实施炮战,要根据打击目标的种类、性质和位置,选择最佳炮种,形成对敌炮兵火力优势。在兵力、火力运用上,要量敌用兵,量敌用弹。战前,准确地查明敌情,周密地计划炮战火力,明确打击的目标、时机、方法、弹药消耗量、毁伤效果、参加的兵力、信号规定和战斗队形转移等有关规定;战斗中对临时发现的敌炮兵、火箭兵及战役战术导弹部队,依据可能威胁程度,及时计划火力,迅速给予压制和歼灭;炮战结束后,担负炮战任务的炮兵部队,按计划转移阵地,以防敌火力报复。

呼唤火力 被支援的部队直接向炮兵发出给予火力的要求。是战斗中步、坦、炮协同火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是在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受到影响或遭到敌火力威胁时,才直接呼唤炮兵火力予以压制或歼灭。目的是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为夺取胜利创造条件。呼唤炮兵火力的方法,通常应明确炮兵番号或代号、射击的目标位置、性质及火力要求等。支援的炮兵分队立即查明情况,迅速计划火力,根据被支援分队的要求,以突然、猛烈的火力予以压制,并及时通报被支援分队,说明炮兵火力压制情况,以便有效地支援其战斗行动。

反坦克炮兵 毁伤敌坦克和装甲目标的炮兵。主要装备有加农炮、滑膛炮、无坐力炮等。具有机动方便,发射速度快,对装甲目标毁伤能力强的特点。也可用于对火力点、碉堡、隐蔽部等非装甲目标射击。战斗中通常编入反坦克预备队和在步兵、坦克兵战斗队形内随伴使用,由本级指挥员实施战斗指挥。射击方法,一般采取直接瞄准射击。必要时,加农炮、滑膛炮可集中使用行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现代战斗的装甲防护力,反坦克炮兵的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队属炮兵 编入集团军以下各级部分队建制内的炮兵。分别编成炮兵旅、团、营、连、排、班。主要装备有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滑膛炮、无坐力炮及战术导弹等。战斗中根据火炮、导弹性能及作用,通常分别编组炮兵群、炮兵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机动炮队或向下配属使用。主要用于压制、摧毁或歼灭敌有生力量和重要目标,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也可独立遂行炮兵火力任务。为增强合成军队的火力突击力,提高其独立战斗能力,队属炮兵将得到改善和加强。

随伴炮兵 跟随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的炮兵。一般是机动性好、战斗反应快、射击精度高的炮兵。通常有自行火炮、迫击炮、无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等参加。根据武器性能和射击单元以及可能抗击的目标性质,分别以营、连、排、班、组为单位,编入步兵、坦克兵分队战斗队形内或之后跟进,遂行战斗任务。通常由步兵、坦克兵分队指挥员根据战斗 需要实施指挥,随伴炮兵分队的指挥员具体组织实施。通常行直接瞄准射击;必要时,自行火炮、迫击炮可行间接瞄准射击。战斗中,随伴炮兵分队要发扬主动配合,密切协同,积极战斗的优良作风,以不间断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兵分队战斗行动,夺取战斗胜利。

摩托化炮兵 火炮由车辆牵引、装载或自行式的炮兵。是现代战斗中的主要炮兵。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较强的火力突击力,能在各种情况下遂行战斗任务。由于现代战场的战斗节奏加快,战斗反应能力不断提高,要求炮兵人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摩托化炮兵,不仅具备机动性能强,火力反应快,而且生存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合成军队指挥员在组织摩托化炮兵战斗行动中,要充分考虑道路条件,加强其运动保障和对空掩护,才能有效地发挥摩托化炮兵的应有作用。摩托化炮兵,也要积极主动,加强自身的各种保障,提高战斗能力。

支援炮兵 由上级掌握,战斗中以火力直接援助某一部(分)队战斗的炮兵。是区分炮兵射击任务的一种方式。在上级战斗编成内,由上级指挥员掌握,遂行炮兵火力支援任务。根据战斗需要,将炮兵分队与某部(分)队建立直接支援关系,通常为一个炮乒营。战斗中,被支援的部(分)队指挥员视敌人威胁程度,可适时地向支援的炮兵分队呼唤火力。打击直接阻碍被支援部(分)队战斗行动的敌支撑点、火力点、装甲目标和炮兵等。通常预先计划火力,也可临时呼唤火力保障被支援部(分)队的战斗行动。

配属炮兵 临时配属给步兵、坦克兵使用并由其指挥的炮兵。是区分炮__兵任务的一种方式。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敌情、任务、战术目的、炮兵数量、性能和射击能力,确定向下级配属的炮兵。通常情况,给担任主要方向战斗任务的部队以较多的炮兵配属,保证其对敌炮兵形成优势;对担任次要方向或其他任务的部队,视情况给予少量炮兵配属或不配属。配属的炮兵指挥员向被配属的部队指挥员报告其战斗能力,提出使用方法和战斗部署等方面的建议,根据上级指示,明确战斗任务,计划火力。战斗中,在被配属的部队指挥员组织指挥下,配属的炮兵,主动配合,积极支援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充分发挥炮兵火力的威力。

轻便炮兵 泛指火炮重量较轻、便于机动的炮兵。通常包括迫击炮、无坐力炮等。具有射击准备简单,展开方便,战斗反应快等特点。编入分队建制内的轻便炮兵,主要用于随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有时为弥补火力不足,合成军队团、营指挥员可将部分或全部轻便炮兵集中使用,编组临时的轻便炮兵群、反坦克队或参加统一组织的火力急袭,打击敌人,完成任务后,立即归建遂行任务。使用轻便炮兵要严密组织,明确其战术目的和射击任务;战斗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战斗,主动支援,形成整体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炮兵预备队 合成军队指挥员直接掌握的炮兵机动力量。是战术兵团炮兵战斗编组内容之一。通常由机动性能较好的炮兵担任,兵力根据炮兵数量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一个炮兵营。主要任务是:战斗中加强主要方向上的炮兵火力;支援反空降战斗;接替遭敌袭击受损的炮兵分队及应付意外情况。通常配置在战术纵深内第二梯队团或预备队附近,便于向主要方向和敌可能空降的地域实施机动的位置;充分利用地形、疏散隐蔽,随时做好机动准备,并在可能参加战斗的方向和地域预先选定若干发射阵地,以便适时投入战斗。合成军队师进攻战斗,视情况可编组炮兵预备队,防御战斗通常要编组炮兵预备队。团以下不建立炮兵预备队。战斗中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战场情况和战斗发展需要及时向炮兵预备队下达机动指令,明确射击任务,适时指挥其战斗行动。炮兵预备队指挥员迅速组织机动、计划火力、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完成战斗任务后按计划及时转移阵地或待命行动。

炮兵集结地域 炮兵临时集中进行战斗准备的地域。是合成军队集结地域的组成部分。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敌情、地形、任务统一确定,有时炮兵指挥员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指示和意图自行选定。选择炮兵集结地域的条件是:(1)有适当的地幅,便于疏散隐蔽地配置炮兵的人员、武器装备和物资。通常情况炮兵连需0.090.25 平方公里,炮兵营需12 平方公里,炮兵团、群需1625 平方公里。非核条件下或受地形限制,可适当缩小;(2)有良好的进出道路,便于向预定的战斗地域实施机动;(3)避开重要目标和独立明显的地物;(4)尽量选择在敌战术火箭和远程火炮射程之外,通常距敌防御前沿6090 公里。目的在于及时建立炮兵战斗部署,完成必要的战斗准备,为尔后迅速、隐蔽地开进、展开和按时投入战斗奠定基础。

炮兵待机地域 炮兵为伺机进入战斗而占领的地域。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指定。选择在便于隐蔽伪装,便于机动的位置。目的是为了完成必须的战斗准备,迅速投入战斗。炮兵待机地域应具备有适当幅员,能保障人员物资、武器装备疏散隐蔽;要有良好的进出道路,便于迅速实施机动,立即投入战斗。炮兵在待机地域的主要工作:分析研究敌情、地形、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法措施;检修火炮、车辆和器材;补充弹药、油料、给养,使之处于__良好的战斗状态;进行战斗动员,树立敢打必胜信 心;熟悉预定占领的阵地及战斗队形配置方法等。炮兵在待机地域,必须处于高度的战备状态,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

炮兵疏散地域 炮兵为防敌火力袭击而分散隐蔽的地域。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炮兵数量等确定。单独遂行任务时,由炮兵指挥员自行选定。要求具有适当的幅员和良好的地形,能疏散隐蔽地配置部队,有方便的进出路,并建立侦察、观察和警报报知配系,严密伪装,注意隐蔽,加强戒备,随时准备进入战斗。

炮兵配置地域 炮兵展开兵力、兵器的地域。是合成军队战斗部署的组成部分。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指定一定范围。炮兵指挥员根据战斗任务、火炮性能、兵力数量和地形条件等,在其内具体选择兵力、兵器配置的位置。确定炮兵配置地域的要求:(1)要有适当的配置幅员,能保障炮兵兵力、兵器展开遂行战斗任务。通常情况,炮兵连正面250500 米,纵深100150米;炮兵营正面9001400 米,纵深600700 米;炮兵群为1216 平方公里。(2)要有良好的进出道路,能使炮兵迅速地实施兵力、兵器机动和弹药、物资补给;(3)要有一定的地形条件和遮蔽度,能保障炮兵隐蔽伪装、构筑作业、实施射击和战斗指挥。现代战斗,随着武器杀伤破坏力增大,为充分发挥炮兵火力的突击力,炮兵配置地域将向宽正面大纵深扩大,以提高其野战生存能力。

炮兵部署 对炮兵兵力进行统一的区分、编组和配置。是合成军队战斗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部署炮兵兵力,对于充分发挥炮兵火力突击力量,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炮兵部署是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敌情、地形、炮兵任务、火炮数量和武器性能等条件确定。基本要求:(1)贯彻集中使用炮兵的原则,实施有重点的部署炮兵兵力;(2)充分利用地形,进行纵深梯次、疏散隐蔽地配置;(3)能在战斗全纵深、全方位打击敌人;(4)视战斗情况变化,能适时地调整和变更部署;(5)便于指挥、便于协同和便于机动。为正确使用炮兵兵力,将建制和加强的炮兵部、分队进行统一分配,并规定配属和支援关系。兵力区分的原则:对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上战斗行动的部、分队,通常给予较多数量炮兵的加强,使其具有较强的炮兵火力优势,在次要方向上战斗行动的部、分队,可少加强或不加强;第二梯队通常不加强,必要时,可抽调第二梯队建制内部分炮兵,增强第一梯队的炮兵力量;第二梯队进入战斗时,加强给第一梯队的炮兵予以转隶;反坦克分队,大部加强给第一梯队主要方向上战斗行动的部队,部分由本级合成军队指挥员直接掌握。根据合同战斗需要,通常编组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炮兵 预备队、机动炮队等。炮兵群,通常配置在本级第一梯队之后,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指挥、协同,便于机动和隐蔽的位置;火箭炮通常配置在战斗队形内便于机动的位置;反坦克预备队,通常配置在纵深内便于向敌坦克主要威胁方向机动的隐蔽位置,也可预先在敌坦克主要威胁方向上占领阵地。炮兵预备队、机动炮队通常配置在纵深内便于机动、隐蔽的位置。团、营属炮兵,通常随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配置在步兵、坦克兵分队战斗队形内,便于发扬火力和隐蔽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炮性能和指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炮兵部署将向多梯次、多阵地方向发展,更有效地实施战斗全纵深的炮兵火力突击,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

炮兵群 炮兵临时的战斗编组。由建制或配属的两个以上压制炮兵营及__指挥机构组成,是合成军队指挥员在战斗中掌握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炮兵火力优势,对炮兵战斗行动实施统一的组织指挥,炮兵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国家建立过不同用途的各级群的编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6 年的怀来阻击战中,开始编组炮兵群。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炮兵群的编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代合同战斗,师、团均可编组炮兵群。主要任务:师炮兵群是与敌炮兵作斗争,摧毁敌指挥、通信、侦察系统等重要目标,制止敌预备队机动和反冲击,支援穿插、迂回分队战斗行动,压制突破口上的敌支撑点。团炮兵群是压制或消灭突破口及其附近之敌,压制敌迫击炮、反坦克火器、榴弹发射器、指挥所和观察所等重要目标,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

临时轻便炮兵群 以某一重要战斗行动,将团,营属炮兵集中使用的临时战斗编组。通常是在步兵团未编组炮兵群时建立。目的是为达成某一局部火力优势,支援步兵、坦克兵分队重要战斗行动的需要。团指挥员可将团、营属炮兵集中使用编组临时轻便炮兵群,直接掌握,配置在被支援分队战斗队形之后,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指挥观察、便于机动、隐蔽的地域。主要任务:参加炮火准备,支援步兵坦克兵攻歼敌支撑点、实施反冲击、反击等重要战斗行动。完成既定的炮兵火力任务后,迅速归建,继续遂行随伴任务。

炮兵指挥 炮兵指挥员运用兵力、火力进行战斗的组织领导活动。是根据合成军队首长的作战意图、上级炮兵的指示、本级受领的任务、当时具体情况和战术原则,对炮兵战斗行动实施的组织指挥。目的在于统一所属炮兵的战斗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炮兵火力的强大威力,为合同战斗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主要任务是:及时查明情况,正确使用兵力、火力,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能动地夺取战斗胜利。基本要求是:坚定、迅速、灵活、隐蔽和不间断,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炮兵行动计划 规定炮兵战斗行动的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战斗各阶段的炮兵兵力、火力使用,协同动作,各种信号,炮兵战斗队形转移等。是炮兵部队遂行战斗任务的依据。炮兵行动计划由炮兵指挥机关,根据上级炮兵的战斗命令和行动计划,在参加合成军队现地勘察、受领战斗任务、组织协同、计划火力之后拟制。通常采取表格式和文字叙述式。炮兵行动计划由炮兵指挥员签署,经本级合成军队首长批准后,成为炮兵战斗行动的基本文书,即呈报上级炮兵备案,下发所属炮兵部队执行。

炮兵计划火力 预先筹划炮兵火力运用的工作。是炮兵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射击的目标、时机和方法,射击的部队、持续时间、弹药消耗量和信号规定等。由炮兵指挥员及指挥机关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上级炮兵行动计划,敌人的兵力部署、行动企图及主要支援兵器可能的配置,炮兵任务、火炮数量、射击效能及地形等条件,按战斗时节的先后顺序和战术任务逐一计划。目的是为炮兵部队统:一射击目标,有效地打击敌人,可靠地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炮兵计划火力,战术兵团通常按冲击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纵深战斗的炮火护送时节,在战斗任务的全纵深计划。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还应计划开进的炮火掩护的火力。团通常按冲击的炮火准备和冲击的炮火支援时节计划火力,要保障在突破口上形成火力优势,在战斗过程中,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攻击分队的战斗行动。基本要求:(1)将主要火力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重要时机和对攻击分队行动威胁最大的重要目标上;(2)与步兵、坦克兵的战斗行动协调一致;(3)与上级炮兵和友邻炮兵、其他军兵种火力和工程障碍物紧密结合;(4)充分发挥各种火炮性能的优长,注意节省兵力、弹药,在保证战术或射击效果前提下,尽量缩短射击持续时间。

炮兵火力配系 防御战斗时,将各种火炮、反坦克导弹按性能和任务构成有组织的火力系统。包括对地面火力配系和对水面火力配系。是合成军队防御战斗火力配系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阻敌接近和破坏其进攻准备,支援防守部(分)队挫败敌人进攻,保障防御的稳定。炮兵火力配系是随着武器发展和防御战斗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17 世纪前,主要视火炮射程远近组织防御火力。中国明代《武备志》中就有“百步外,酌用大小威远炮,视远近打放”的记载。19 世纪初炮兵火力配系着重于防步兵防骑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用于战场,出现了反坦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火炮数量和种类增多,性能有所改善,炮兵火力配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战斗,炮兵火力主要配合步兵火力构成防步兵火力配系。解放战争时期,炮兵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防御战斗中开始统一计划炮兵火力,在前沿前、翼侧和接合部构成防步兵火力配系。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防御战斗中,以炮兵火力与其他兵种火力和障碍物结合,在前沿前、纵深内、翼侧和接合部组成防步兵、反坦克火力,形成纵深、环形的火力配系,有效地支援防守部队抗击敌人的进攻行动。现代防御战斗的炮兵火力配系,是根据合成军队防御企图、炮兵任务、敌人可动行动、地形特点和武器性能等进行统一组织。使炮兵火力从远接近地开始至防御纵深内,由远而近,越近越密,构成全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火力配系。基本要求是:集中主要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保障防御要点;能适时地机动火力;以打敌坦克、步兵战车、炮兵为主,做到远距离火力与近距离火力相结合,平射火力与曲射火力相结合,直接瞄准射击火力与间接瞄准射击火力相结合,火炮火力与导弹、火箭火力相结合,火力与障碍物相结合,并与其他军兵种火力和行动协调一致;对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防御部队战斗行动的要求,能作出快速反应。对地面炮兵火力配系,通常按下列任务组织:(1)阻敌接近和破坏敌人进攻准备;(2)抗击敌人坦克、步兵的冲击;(3)封闭核突击缺口,消灭突入之敌;(4)支援步兵、坦克兵实施伏击、反冲击、反击;(5)消灭机降之敌;(6)与敌炮兵、火箭兵作斗争。对水面炮兵火力配系,海岸、岛屿防御时,按压制敌人火力支援舰艇,打击换乘之敌;封锁航道,突击向海岸、岛屿接近的敌艇波和歼灭抢滩上陆之敌;封闭核突击缺口,制止敌扩大、巩固登陆场和向纵深扩张,阻敌后续梯队上陆;支援第二梯队、预备队反冲击、反击,歼灭上陆之敌;支援邻近岛、岸和要点战斗;支援防守部队围歼空降之敌;江河防御时,炮兵火力要能控制便于敌航渡的水面和航渡、潜渡地段;封锁敌通往徒涉场、渡口的接近地;摧毁或破坏敌直升机着陆场及渡河器材可能集结的地域。

炮兵火力控制区 战斗中炮兵以火力控制的地区。是合同战斗运用炮兵火力的一种方法。通常对敌战术纵深内的重要地段和重要目标附近组织炮兵火力控制。目的是限制敌人行动,支援己方军队战斗行动。组织实施炮兵火力控制区是由炮兵群、营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决心和意图、敌情、炮兵任务、火炮数量和性能而定。可预先计划,也可临时组织,但需在可靠地掌握敌情的前提下,组织实施。进攻战斗,对敌防御纵深内可能威胁步兵、坦克兵行动的重要目标,由于炮兵数量有限,达不到重点压制的情况下,可以少量炮兵实施火力控制,为尔后歼敌创造条件。防御战斗,对敌可能机动的叉路口、直升机起降场、渡口、桥梁等目标附近,实施炮兵火力控制,扩大火力控制纵深,以限制敌人行动,为支援防守部队做好抗敌进攻的准备争取时间。

炮兵火力要图 标绘有炮兵射击任务的要图。主要内容包括:简要敌我情况,炮兵射击任务,方位物,各炮基本射击地境、补加射击地境,射击指挥和协同信号等。是合成军队防御战斗火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炮兵分队遂行火力任务的依据。绘制炮兵火力要图,是由炮兵指挥员根据敌情、地形、射击任务、战斗队形配置、火炮性能等,在战斗部署图上标绘。要区分射击任务,划分射击地境;相邻火炮的射击地境要相互重叠,形成交叉火网;炮兵火力要与障碍相结合,与反坦克小组的战斗行动密切协同;将有关射击指挥、射击方法、协同信号等注记在图上,形成简要的射击方案。

火炮密度 炮兵遂行战斗任务时平均每公里正面上使用的火炮数量。是计算敌对双方炮兵兵力对比的依据之一。目的是为了表明集中炮兵兵力的程度。合成军队指挥员通常在受领战斗任务、明确兵力编成之后,在初步了解敌情的情况下,计算火炮密度,为组织战斗准备提供参数。计算公式:火炮密度=火炮门数÷战斗任务正面公里数。

炮兵火力密度 炮兵射击时,每百米正面或每公顷面积上每分钟炮弹落达的数量。是计划炮兵火力的基本依据。确定炮兵火力密度要根据射击时间、火炮数量、种类、射速和射击地段宽度或射击幅员的大小而定。通常情况在单位时间内,火力密度越大,射击效果越好,毁伤程度越高。

空炮协同 航空兵与炮兵之间按任务、时间、地点在战斗中协调一致的行动。是合成军队组织协同动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合成军队指挥员区分任务,统一组织。协同方法,通常采取区分目标、区域和区分时间进行协同。当轰炸、强击航空兵与炮兵同时突击时,轰炸、强击航空兵突击炮兵射程以外的目标;当轰炸、强击航空兵与炮兵突击同一目标时,严格区分双方突击的时间。组织空炮协同时,航空兵要明确炮兵突击目标的区域和最大弹道高,炮兵要明确航空兵进入目标空域的时间、方向和飞行高度,使航空兵与炮兵的火力协同,在共同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上既相互配合,又不相互妨碍。必要时,炮兵可发射烟幕弹为航空兵指示目标。

炮兵侦察 炮兵为遂行战斗任务获取必要的资料而进行的侦察活动。是保障炮兵完成战斗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获取敌情,地形、测地、气象、照相等资料。分为地面侦察、空中侦察、测地、气象和照相勤务。地面侦察包括观察所、侦察组、声测、雷达、无线电技术和炮兵火力侦察,是炮兵侦察的主要形式。主要利用配置在地面的侦察器材实施战场观察和对地面、道路、炮阵地侦察,可测定对方地面目标位置、校正己方炮兵射击;可诱迫敌人暴露目标,查明其性质。空中侦察是从空中目视、照相、电视、雷达、红外和无线电技术等侦察,是炮兵现代侦察手段。主要利用侦察校射机、观察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等侦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宽正面和远纵深的敌情、地形等资料,但易受天候影响和敌火力威胁。组织炮兵侦察,通常由炮兵指挥员根据合成军队作战意图和战斗需要具体组织实施。随着微电子技术在军事上广泛运用,炮兵侦察将向自动化、高精度、快反应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炮兵侦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炮兵火力侦察 用炮兵火力诱迫敌人暴露目标的侦察。是炮兵侦察手段之一。通常是在地形、敌情比较复杂,敌人隐蔽严密的情况下进行。目的是判明目标性质和位置,为组织战斗行动和炮兵射击提供可靠的敌情资料。组织炮兵火力侦察必须经合成军队指挥员和上级炮兵指挥员批准方可实施。使用兵力一般为一个炮兵班至一个炮兵连。为隐蔽主要部署,通常占领临时发射阵地组织射击,完成火力侦察任务后,即速归建。

压制火炮 主要用于压制和破坏地面、水面目标的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火箭炮、迫击炮等。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射击精度,较高的机动能力和有广泛的战斗适应性。与炮兵指挥分队相结合,能迅速、突然、猛烈、连续地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战斗使用:大口径火炮通常编入炮兵群、炮兵预备队、机动炮队等支援步兵、坦克兵战斗;小口径和轻便的自行火炮可随伴步兵、坦克兵战斗行动。

设伏火炮 执行预伏任务的火炮。通常由轻便的和机动性能好的火炮担任。目的是出敌不意,突然开火,给敌以重大杀伤,破坏敌战斗行动。设伏火炮,通常是在不与敌直接接触情况下运用,指挥员必须准确地掌握敌情及其运动路线,正确选定火炮设伏位置,组织相适应的火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伪装手段,预先进入设伏位置做好射击准备,隐蔽待机歼敌。同时加强对敌情的观察报知,适时地掌握火炮开火的时机,采取集中隐蔽指挥,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杀伤、歼灭敌于运动中。

值班火炮 担任战斗值班、警戒的火炮。是在交战双方处于对峙情况下,对炮兵采取的一种战备措施。主要用于应付突然情况,不适时机地打击敌人。担任值班的火炮,可以一个炮兵班至一个炮兵连不等。要求值班火炮,必须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和高度的警惕性,加强对敌侦察,人员定位,明确目的和任务,熟悉射击原则和指挥关系,掌握射击方法,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施火力反应,突然、准确地打击敌人。

游动炮 在指定的地域内执行游动射击的火炮。通常在防御战斗和处于对峙情况下采用。是运用炮兵灵活、机动地打击、袭扰和迷惑敌人,隐蔽己方主要部署而采取的一种战术手段。组织游动炮战斗活动,通常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意图,由炮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具体筹划。要预先选择好炮阵地和机动路线,明确规定游动的时间、射击的目标、时机和弹药消耗量,必要时还应构筑野战工事和伪装。游动炮分队行动,按预定计划占领阵地,对预定目标实施射击,射击后立即撤出阵地沿预定路线转移。

(六)工程兵

工程兵 担负工程保障和战斗任务的兵种。是遂行工程保障任务和以工程手段遂行战斗任务的技术骨干力量。由工兵、舟桥、建筑、工程维护、伪装、给水工程等专业部队、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实施工程侦察;构筑重要的技术复杂的工事;设置障碍物,实施破坏作业;开辟通路;构筑、架设和维护道路、桥梁、渡场;对重要目标实施工程伪装;侦察水源,构筑给水站等。在合同作战中保障军队隐蔽安全,指挥稳定,机动顺利,以及破坏、限制敌人机动等。工程兵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军队中已有人员组织筑垒、修路等工程作业。元朝军队组建了船桥水手军,负责架设浮桥和漕渡。清末新军中编有工兵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程兵是在红军创建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时,主要是用简便渡河器材,保障红军克服江河障碍。抗日战争时期,工程兵成为参加和组织地雷战、地道战和破袭战的骨干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完成了攻坚、爆破和架桥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程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工程兵用原则是:(1)集中主要兵力和器材保障重点。对建制内和加强的工程兵分队通常采取大部集中使用,小部向下配属使用。集中使用时,主要编组运动保障队、障碍设置队、障碍排除队、工程兵预备队,必要时编组道路抢修队,完成主要作战方向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工程保障任务。(2)根据各专业分队的技术特长合理使用。按专业种类实行专业编组。并根据各专业分队特长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效能。(3)适时机动预备力量。掌握一定的工程兵预备力量,根据战斗进程,适时机动,用于重要时机和主要方向。(4)密切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动作。与其他兵种按目的、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当保障其他兵种行动时,协同动作以被保障兵种为主组织;当其他兵种配属工程兵执行任务时,协同动作以工程兵为主组织。(5)加强技术保障和器材保障。重视平时保养与战时抢修,使工程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在制武装备器材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同时,广泛利用就便器材。未来战争中,工程兵随着专业化、作业机械化、机动摩托化的提高,在保障军队高速机动和实施反机动,增强军队生存能力,提高防御稳定性和进攻突击力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程保障 保障军队作战行动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军队作战保障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实施工程侦察;构筑防护工程、给水工程,实施工程伪装;构筑与维护保障军队机动的道路、桥梁、渡场、港口、机场工程,排除障碍物或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构筑与设置障碍物;运用工程手段消除敌核、化学武器以及燃烧武器袭击的后果等。目的在于创造有利于己方的战场环境,提高军队的战场生存能力、指挥效能和武器装备的使用效果,保障军队的作战机动,破坏和限制敌军的机动。工程保障是随着军队作战行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是解决筑城、修路、架桥等工程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随着武器和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保障内容逐步增多。中国人民解砍军的工程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是担任“开路先锋”的任务,保障部队行动。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工兵利用民舟和竹筏等就便渡河器材,开设渡场,保障红军胜利地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抗日战争时期,配合敌后游击战,巧妙地把破坏作业、设置地雷、挖掘地道等工程技术手段,参加攻坚战和开展破袭战、地雷战和地道战。解放战争时期,实施攻坚爆破和破__坏作业,抢修道路、桥梁和渡口,构筑工事与设置障碍物,在广阔的战场上,保障了军队的机动和攻坚等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障军队长距离机动、近海登陆作战、坚守防御作战、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战场工程准备等工程保障,使工程保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组织实施工程保障的基本原则:根据战斗任务和实际情况确定工程措施;统一计划,重点保障,掌握预备力量;依靠各兵种力量,充分发挥工程兵技术骨干和工程装备器材的作用,广泛利用就便器材;严密组织各兵种部队遂行工程保障任务的协同;切实做好技术保障和器材保障。工程保障的组织,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任务、决心、上级工程保障指示和实际情况,通过司令部具体组织实施。

工程保障计划 组织实施工程保障的计划。是司令部组织作战保障的战斗文书。根据作战企图、上级司令部的工程保障指示和本级指挥员的决心拟制。内容包括:工程作业的项目、位置、数量和要求,各兵种部队、分队参加作业的兵力、任务区分及完成任务的顺序、时限、工程兵兵力的使用方案和工程器材的筹集、分配和供应方法等。有文字叙述、表格、要图注记三种形式。工程保障计划由合成军队司令部制订,着重掌握:各项工程,尤其是重点工程的措施;任务区分和兵力使用;工程作业起止时间;各兵种的协同事项以及工程器材的分配等。拟制保障计划时,要周密考虑,确保重点,并拟定多种方案,以应付不同情况。

工程保障指示 为组织实施工程保障而下达的战斗文书。是部队组织工程保障的基本依据。由司令部根据作战企图、上级工程保障指示、本级指挥员决心及部队任务等下达。主要内容是:各部队的工程作业任务,工程作业开始及完成的时限和要求,工程器材保障和工程装备技术保障,工程兵的使用及任务区分。下达的方式,可口头下达,也可书面下达;可单独下达,也可与其他保障指示综合下达。战斗过程中,随着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视情下达补充指示。

工程保障建议 为指挥员定下决心提出的工程保障的建议。主要内容:在战斗的各阶段应采取的工程措施,遂行任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建制和配属的工程兵分队的数量、素质、装备及能力情况,工程作业的顺序和各部队的任务区分,当地可供利用的工程作业力量,可资利用的工程机械和器材等。通常以工程兵指挥员或合成军队司令部名义向合成军队指挥员提出。

工程侦察 为及时获取工程情报和资料而进行的侦察。是合成军队侦察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指挥员定下决心和组织实施工程保障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查明:敌工程兵兵力、装备、作业能力和行动情况;敌方有关工程设施的位置、类型、性质、强度和完成的程度;作战地区内有关的地形、道路、桥梁、渡口、江河、水库、潮汐、土质、水源、植被情况;可供实施工程保障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适合空降的场地和原有军事工程设施情况;遭敌火力袭击地域内各种工程设施被破坏的程度,造成的堵塞、火灾、泛滥、受染情况及其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可迂回的方向、路线等。工程侦察的主要手段是观察、现地察看、照像、探测、询问和搜集有关文件资料等。工程侦察主要由工程侦察组、群众工程观察哨实施,有时也可由合成军队的侦察分队和观察哨实施。

工程勘察 为组织实施工程保障而进行的现地勘察。勘察时,通常要明确各种工事的位置,障碍物设置的地点,道路的起止点和路线,渡河地段或开设渡场的地点,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的位置,以及各项工程的战术技术要__求,完成任务的时限,作业时的伪装要求,火力掩护措施和协同动作等。工程勘察一般由指挥员率领有关人员进行。

工程措施 为组织实施工程保障而确定的措施。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工程侦察,搜集和研究工程情报,提供指挥员定下决心和组织工程保障的资料;根据战斗部署,制定工程计划,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构筑工事,实施伪装;构筑和设置障碍物,实施破坏作业,阻止敌人机动;进行工程作业编组,排除影响部队行动的障碍物,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制定构筑道路计划,构筑和维护道路,架设和抢修桥梁、开设渡场;侦察水源,构筑给水站:消除敌核、化学武器及燃烧物器袭击的后果,克服受染区、破坏区、泛滥区和火灾区。

工程构筑 泛指各种工程的修筑。包括改造地形,构筑工事,构筑和设置障碍,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场,开辟通路,构筑野战机场、码头等,使其适合于军队作战需要。工程构筑需统一计划,先急后缓,先主后次,合理安排,按时完成。

障碍地带 构筑和设置有各种障碍物的带状区域。用以杀伤、诱逼、限制、迟滞敌人。选择障碍地带的位置,需充分发挥天然障碍和地形的作用,阻碍敌人坦克、装甲战车沿有利的接近路线运动,迫使敌人按照己方选择的路线行动,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敌方观察,同火力计划协调,不妨碍己方运动和实施反冲击以及预备队进入集结地域。对障碍地带内的桥梁和道路需作好破坏准备。

障碍物密度 作战地幅内障碍物的总长度与掩护正面宽度之比。包括天然障碍物以及预先设置和机动设置的人工障碍物。障碍物密度越大,障碍物配系阻炸能力越强,消耗的障碍器材越多,作业所需的时间越长。在组织实施防御时,根据防御任务、敌情、地形、障碍器材数量、设置能力,确定合理的障碍物密度。通常情况下,坚固阵地防御,受敌威胁大的方向和己方军队主力集中地域,障碍物密度较大。

人工搜排法开辟通路 人员使用探、扫雷工具在敌障碍物中排除障碍以构成通路的行动。是开辟通路的方法之一。通常一条通路由一个班负责作业,班可编成23 个搜排小组,每组3 名作业手,根据情况可派出警戒。携带探雷器、破坏剪、小包装药、扫雷器、通路标示器材,成套引信保险销以及土木工具等。人工搜排法开辟通路,作业较隐蔽,排雷彻底,使用器材少,能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一般在进攻前选择夜暗、雨雾、风雪等视度不良的天候实施,也可在隐蔽烟幕下实施。诸兵种分队协同行动,周密组织火力掩护。

爆破法开辟通路 利用炸药、爆炸物开辟通路的行动。由炸药和爆炸物爆炸产生的气体和冲击波的机械破坏作用,使地雷失效或诱爆,炸毁其他障碍物,以构成通路。通常在火力准备时实施。爆破法开辟通路分为人工投送、抛射和火箭发射三种。用人工投掷炸药开辟通路时,由工兵、步兵分队临时编组爆破队实施。爆破队下设火力组、爆破组、预备组。行动时实施统一指挥,在火力和烟幕掩护下,各组密切协同,实施连续爆破,通常一个工兵排可以开辟12 条通路。用抛射串联集团炸药和发射火箭爆破器开辟通路时,人员不需进入障碍区作业,能隐蔽、迅速、突然地实施,但受土质、风向影响较大,准确性差。

炮火法开辟通路 使用炮兵火力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的行动。主要用于在铁丝网和雷场中开辟通路。炮火开辟通路,需要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作__战企图、敌方障碍物配系的性质和火力控制等情况,以及需要开辟的通路的数量和宽度,确定火力的组成和持续的时间。基本要求是按预定计划,在统一号令下实施。通路开辟后,还要组织人工扫残和标示,并以火力控制,防止敌人重新布设。

机械法开辟通路 用悬挂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扫雷器或其他装置,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的行动。主要使用滚压式、锤击式、挖掘式和犁刀式等机械扫雷器,清除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使用推土装置、机械化桥、强击桥克服沟壕等筑城障碍物。使用战斗工程车或障碍清除车克服桩砦等。机械法开辟通路,要组织火力与烟幕掩护。并尽量利用能见度不良时实施。

爆破 利用炸药爆炸能破坏物体的一种手段。主要用于:杀伤敌人,加速军事工程的土石方作业,破坏军事目标,开辟通路,销毁技术兵器和弹药等。实施爆破作业时,根据任务需要、目标情况、作业时限、兵力和器材等条件,可选用内部装药爆破或外部装药爆破方法。内部装药爆破是将炸药装入或设置在目标内部实施的爆破,分为炮眼爆破和药室爆破。这种爆破方法能充分利用炸药爆破的能量,爆破效果好,多用于时间充裕情况下的土石方爆破作业,构筑防坦克壕、开设斜坡路和路基、开挖工事平底坑、挖掘坑道工事、开采石料、冻土爆破、压缩工事的爆破等;也可用于破坏坚固目标,如混凝土和沥青路面、方块码头、桥墩、机场跑道、永备工事等。外部装药是将装药配置在目标外部实施的爆破。这种爆破方法作业简便、迅速,多用于时间紧迫情况下的破坏作业,如破坏桥梁、隧道、涵洞、机场、车站、港口、管道、仓库和技术兵器等。另外,爆破还可用于在地雷场、筑城障碍和天然障碍中开辟通路,加深河床、平整河底、疏通航道、 流冰、冰坝等。13世纪火药用于军事爆破。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广泛采用了爆破法实施大规模的破坏作业、改造地形、构筑阵地、构筑与设置障碍物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广泛采用爆破手段,完成了大量的战斗任务和工程保障任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福建漳州、泉上、沙县等地运用坑道爆破方法,多次炸开敌人坚固的城墙。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工兵用爆破法在华北敌后战场上破坏铁路、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目标。解放战争时期的临汾战役中,工兵构筑了通向城墙的两条坑道,分别装填了6500 公斤和3000 公斤的炸药,为攻城部队打开了两条通道。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爆破与人工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构筑了1280公里的坑道工事。建国后在周边地区的自卫还击作战中,利用爆破手段,大量杀伤敌人,摧毁敌明暗堡和坚固工事,破坏敌军事目标,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随着进一步研究炸药的爆炸机理、介质破坏机理和对各类结构物的爆炸作用,建立数字模型,将微电子技术用于爆破技术,在军事上将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着重探讨野战条件下实施快速爆破作业的方法,发展相适应的爆破器材系列,以满足不同的爆破要求。

布雷 布设地雷、水雷的行动。目的在于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破坏敌人技术乓器,阻滞敌人行动和牵制敌人的机动。地雷通常由陆军为主布设,可用于一切类型的战斗中。在进攻战斗中,用布雷来掩护进攻部队的出发地域和翼侧,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和巩固已夺占的地区。在防御战斗中,用布雷来掩护支撑点、防御地域和各防御地域之间的间隙地,以及掩护炮兵的发射阵地、指挥所和其他重要目标。布设地雷要符合战术要求,与己方火力相结合,与天然障碍物相结合。布雷的地点、形式、作业方法要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兵力、器材等情况灵活确定。特别要注意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灵活选择布雷形式和布雷时机,才能使较少的地雷发挥出较大的战斗效力。布雷手段有人工布雷,机械布雷,火箭、火炮布雷,飞机布雷。人工布雷通常分为基线作业法和队列作业法。基线作业,能比较准确地标定地雷的位置,便于测量、绘制要图和撤离地雷场。夜间作业时,便于保持地雷场的纵深及作业手安全运动的相互联系;队列作业法比较简单,作业手不使用基线绳,而是用步幅掌握距离,通常在敌火威胁不大,时间比较紧迫,或受地形限制不便于展开基线绳时使用。机械布雷作业速度快,分为埋设或放置式布雷和抛撒式布雷。埋设或放置布雷,能严格按要求将地雷按一定距离布设,并能进行埋设和伪装。埋设或放置 式布雷通常又分为拖式布雷车布雷和自动式布雷车布雷。拖式布雷车布雷需用其他战斗车辆牵引,自动布雷车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布雷时不需要工兵的辅助作业,能够自动布雷,可在敌火下快速设置地雷场,也可在化学及原子沾染地区布雷。火箭、火炮布雷分为远、中、近三种。远程火箭、火炮布雷器材,通常在防御前沿前2040 公里的范围内布雷。主要用于困扰和袭击敌纵深集结地域内的待机坦克,或对开进中的坦克不断进行阻滞,杀伤敌有生力量,迟滞敌冲击速度,打乱敌战斗部署,为己方部队赢得时间,保障己方部队机动;中程火箭、火炮布雷器材,通常在己方阵地前沿前812 公里的范围内布雷,主要用于拦阻开进之敌坦克,阻止其展开,井与各种反坦克武器互相配合,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近程火箭、火炮布雷器材,通常在阵地前沿前3 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布雷,主要拦阻冲击到己方阵地前沿前之敌坦克集群,或用以封闭原有障碍物的预留通路。飞机布雷分为直升机布雷和飞机布雷。直升机布雷通常用滑雷槽布雷和布雷器布雷两种方法。滑雷槽布雷即在机舱上安装一个滑槽,飞机离地面34 米,从飞机上将地雷沿滑槽滑落到地面上,但不能在敌火下实施布雷。布雷器布雷是一种撒布地雷方法,可直接在飞机上通过布雷器将雷抛出或投掷布雷器,再由布雷器布雷。布雷高度通常为100 米左右。最高可达1000 米左右,可在敌火下进行快速布雷;飞机布雷分为布雷器布设和空投发射装置布设两种方法。飞机上的布雷器布设地雷,利用气流和飞机的燃料废气将地雷从撒布器尾部的排雷管中排出,形成一个狭长的布雷地带。空投发射装置是利用飞机上的反坦克武器系统实施布雷。未来战争中,大容量战术运输机撒布地雷和导弹布设子母雷弹药将得到重视,反直升机地雷和布雷器材将有新的发展,自动化布雷控制系统将能满足战场快速布雷的需要。

布雷密度 地雷场平均每米正面布设地雷的数量。是地雷场战斗效力的标志。地雷场的布雷密度,主要根据敌情、地形、任务以及所用地雷的类型、数量,破坏或杀伤的目标、布设条件和要求等因素确定的。为了可靠地掩护阵地、有效地炸毁敌坦克车辆和杀伤其步兵,地雷场的布雷密度通常是:炸履带的防坦克地雷场为12,炸车底的防坦克地雷场为0.51,压发防步兵地雷场为23,绊发防步兵地雷场为0.20.4,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扫雷 搜索和排除地雷、水雷及其他爆炸物的行动。分为道路扫雷、居民地扫雷、田野扫雷、江河扫雷。扫雷的方法通常用爆破的方法诱爆,或用人工、机械扫雷具、扫雷舰、艇等扫除。除重要目标由工程兵担任清扫外,一般地区组织其他兵种或民兵清扫。扫雷作业时,可按地区或地段区分任务,使每个分队担任一个地区或地段的侦察和搜排;也可统一编成侦察分队和搜排分队分别进行作业。

地雷场侦察 为获得敌地雷场资料所采取的侦察行动。主要查明敌地雷场的位置、正面、纵深、地雷类型、布雷方式、布雷密度、火力点及警戒哨的位置等。是排除地雷障碍物的关键,也是指挥员定下决心的依据之一。地雷场侦察的方式有观察、潜听、审问俘虏和现地侦察等。直接对地雷场实施现地侦察时,通常派出侦察小分队,携带探雷和排雷器材、指北针、手电筒、破坏剪等,必要时携带化学防护器材。一般在进攻前数日利用夜暗秘密进行,要求隐蔽、肃静,不使敌人发现。

工程兵预备队 合成军队指挥员掌握的工程兵机动兵力。是战斗部署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一种或数种工程兵专业分队编成,配备必要的通信、装备器材和运输车辆。其兵力的大小,根据战斗任务、敌情、地形和现有兵力装备情况确定。通常团12 个工程兵排,师12 个工程兵连。配置在主要作战方向上第一梯队之后,或指挥所附近,便于隐蔽机动的地域。主要用于执行临时性的工程保障任务,替换遭受损失较大的工程兵分队,加强主要方向上的工程兵力量。工程兵预备队的使用,由合成军队指挥员视战斗情况发展变化确定,使用后需及时重建。

运动保障队 随伴部队保障机动的战斗编组。通常以工程兵道路、桥分队为主编成,有时还加强一定数量的步兵分队、防化兵分队。配备筑路机械、路面材料和桥梁构件、扫雷和爆破器材、运输车辆和通信器材等。基本任务是侦察和标示行进路线,排除或克服行进路线上的障碍物,加强与抢修原有道路、桥梁,在小河、沟渠上架设桥梁和开设车辆、技术兵器徒涉场,构筑急造军路,在受染地域中开辟通路。运动保障队通常编组侦察障碍排除分队、道路分队、桥梁分队和器材保障分队,有时还编组警戒掩护分队。师、团运动保障队通常在前卫营或尖兵连之后行进,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后,通常配置在主攻团、营之后的隐蔽机动位置,战斗发起后,随时保障师、团第二梯队或预备队进入战斗。

障碍设置队 机动设置障碍物和实施破坏作业的战斗编组。通常由工程兵地雷爆破分队编成。配备机动布雷车辆和爆破器材。基本任务是、以机动布雷、快速开设防坦克壕和实施破坏作业,阻滞敌坦克的行动;封闭敌火力突击缺口或核武器突击缺口;掩护部队的翼侧、结合部;巩固占领地区,阻滞敌空降兵的扩张,分割其战斗队形等。障碍设置队通常编组侦察组、布雷分队和警戒组,有时编组爆破分队。受敌威胁较大时,还需编组掩护分队。防御战斗中,通常在配置地域待命;进攻战斗中,随第一梯队之后跟进。

障碍排除队 随伴部队在敌障碍物中执行开辟通路任务的战斗编组。通常以工程兵地雷爆破分队或步兵分队为主,必要时配属防化兵编成。配备制式的火箭扫雷车或应用的开辟通路器材。基本任务是在开进路线、突破地段的敌障碍物中开辟、扩大和维护道路;根据需要也可在敌纵深障碍物中开辟通路,保障坦克兵、炮兵和摩托化步兵的行动。障碍排除队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时,通常采用爆破法和机械法强行开辟,条件许可时也可用人工搜排法秘密开辟,还可采用秘密开辟和强行开辟相结合的方法。强行开辟通路,通常在实施火力准备时进行;秘密开辟通路,是在进攻前利用夜暗和视度不良的天候实施。障碍排除队通常编组侦察分队、障碍排除分队、警戒掩护分队,在第一梯队营战斗队形内行动。

道路抢修队 对道路实施定点抢修的战斗编组。通常以工程兵道路、桥梁或舟桥分队为主编成。配置在纵深内便于执行任务的隐蔽地点。其兵力:__师通常为23 个排,团通常为12 个排。配备有筑路机械、桥梁构件或舟桥器材及运输车辆等。主要任务是对重要路段、桥梁、渡口定点抢修,对师、团的主要道路机动抢修。

军用道路 为保障军队作战而构筑、维护和使用的道路。包括新修的道路、急造军路,以及被利用的原有道路。用以满足部队实施机动和物资、装备、兵员、伤病员的前送后运的需要。军用道路按路线与战线的关系,分为纵向路和横向路;按其可通过的运输工具,分为轮式车辆道路,履带式车辆道路和驮载道路。军用道路的选择与构筑,需服从作战企图和任务的需要,力求隐蔽、短捷、易于伪装、天然障碍较少、作业量小、不易遭敌火力封锁和便于车辆疏散。军用道路的管理和维护要求迅速、及时,随坏随修,保证畅通。

急造军路 为保障部队应急通行、标示和构筑的临时性道路。急造军路多在临战或战时构筑,战术技术要求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或工程兵指挥员临时作出规定。通常不进行勘察设计,而是通过工程侦察来校定和标示路线、位置。路线要求尽可能选在土质良好,只需进行标示或简单作业即可通行的地带,并力求隐蔽、易于伪装和便于车辆疏散。对松软、泥泞地段,通常铺设路面构件或用就便器材以保障通行,对路线必须跨越的小溪流,通常用简易涵洞来保障通行。对路线上的放射性沾染地段,当不能绕过时,通常用铲除受染土层或履盖受染路面的方法构成通路。构筑急造军路的速度,要求与合成军队的机动速度相适应。

道路保障 战时保障道路畅通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道路网的构筑、维护、伪装和交通警备勤务等。道路保障以工程兵为骨干,各兵种分队和民兵参加。通常采取运动保障,巡回保障,定点保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运动保障是在合成军队战斗编成内,以工程兵分队为主编成运动保障队,或以工程兵分队加强给炮兵、坦克、机械化部队,随伴其行动,及时抢修被破坏的道路地段、小桥、涵洞,排除行进路上的障碍物等。巡回保障是在战术地幅内,组织各兵种分队,民兵和沿途人民群众,按分段或分片包干的原则,对各自分工负责的道路地段,进行昼夜巡逻维修的保障方法。定点保障是对道路的重要地段和重要桥梁、渡口、隧道、涵洞,以及交通枢纽,派出专门技术力量进行驻守维护的保障方法。通常以工程兵为主,与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以及民兵、人民群众分段或分片包干,定点实施。

渡场 保障军队渡江河开设的场地。按渡越方法和使用的器材不同,渡场可分为桥梁渡场、浮桥渡场、门桥渡场、轻便器材渡场、两栖车辆渡场、徒涉渡场、冰上渡场和坦克潜渡场。通常有渡口、待渡地区或出发线、渡河检查站、渡河器材集结场、指挥观察所、进出路、工事等组成。构筑与维护渡场,是渡河工程保障的重要内容,通常在渡场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构筑渡场的任务通常由舟桥、工兵部队、分队担任,其位置选择在地形隐蔽,工程作业量小,便于渡河器材泛水和部队渡河、登陆的地点。各渡场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尽量减少敌火力的损害,周密组织渡场警戒和救护、打涝勤务,以及对敌核、化学等武器袭击的防护。

渡场勤务 渡场警戒、水位测量、交通调整、救护打捞勤务的总称。渡场警戒由对空监视哨、地面警戒分队、对空警戒分队和水上巡逻队实施,负责对空观察、预报空袭、对空射击、捕获企图破坏渡口的敌水鬼及特工人员、排除漂雷和漂流物。水位测量勤务由水位测量员实施,负责观察水位变化、预报洪水。交通调整勤务由交通调整哨和向导员实施,负责监督和引导渡河部队、分队按规定的路线、顺序前出渡河;当遭敌袭击时,指导人员就地疏散隐置。救护打捞勤务由救护打捞组实施,负责救护人员和打捞落水器材、技术兵器和车辆等。通常警戒勤务分队、水位测量员、救护打捞组在渡场构筑作业时开始派出;交通调整哨在渡场构筑作业即将结束时派出。

渡场警戒 为保障渡场安全而建立的警戒。包括对水上、空中、地面的警戒和对核、化学武器的观察报知。通常建立对空监视哨、地面警戒分队、对空警戒分队、水上巡逻队和核化观察哨等。对空监视哨负责监视敌机活动,及时发出空情警报;地面和对空警戒分队负责监视与消灭袭扰、破坏渡场的地面小股敌人和敌机;水上巡逻队负责水上警戒,防敌袭击并负责排除漂雷和漂流物;核化观察哨负责监视和通报敌核、化学武器袭击情况。组织渡场警戒时,要确定警戒的兵力和观察哨的位置,规定警戒的地、空、水域和任务,合理设置水上警戒的船艇等。受敌威胁较大的方向上,还可设置警戒阵地。

渡场救护 为保障部队渡江河湖泊而组织的救护勤务。是渡江河湖泊进攻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通常由后勤部门根据首长决心和后勤保障指示组织。一般开设医疗救护站、渡场救护打捞站,建立抢险队、技术救援队等。医疗救护站设在渡场附近隐蔽和生存条件较好的适当位置,构筑必要的掩蔽工事;渡场救护打捞站设在渡口下流的适当位置,配备救护、打捞用的船只和设备;抢险队和技术救援队由精干的人员配备性能良好的器材编成。任务是救护打捞落水的人员、器材、技术兵器和车辆等。渡场救护要及时、有效。

假渡场 模拟真渡场的渡场。用以欺骗、迷惑敌人,隐蔽真渡场。有假的桥梁渡场、门桥渡场、轻便器材渡场、两栖车辆渡场、徒涉渡场、泅渡场以及坦克潜渡场等。通常先于真渡场或与其同时设置。基本要求是:精心置,力求逼真,确保能骗住敌人;与真渡场相隔适当距离,以免破坏假渡场

而影响真渡场。为增强欺骗迷惑效果,假渡场内需有必要的兵力佯动和电子佯动。

江河工程侦察 为获取渡江河的工程资料而实施的侦察。目的在于查明和搜集江河的性质、水文、两岸地形、桥梁、渡口等情况,及其对攻防战斗的影响,敌人利用江河水障的情况,以及附近可以利用的就便器材等,为指挥员定下渡江河决心和制订计划提供依据。侦察分队通常由一个班到一个排组成,必要时可吸收当地民兵和防化兵参加。携带地图、测绘工具、土木工具、探、扫雷器材、辐射侦察和防护器材、通信工具等。基本要求是周密、隐蔽和迅速。

伪装 隐蔽自己、欺骗迷惑敌人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包括隐蔽真目标,设置假目标,实施佯动,散布假情报和封锁消息等。目的是隐蔽作战企图,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争取战场的主动权。按所对付侦察器材种类分为防光学侦察伪装、防热红外侦察伪装、防雷达伪装、防声测伪装等。按被伪装的目标分为人员伪装、装备伪装、工程伪装、军队行动伪装等。基本要求是:根据作战企图、任务,从全局出发,全面规划,重点实施;利用天然条件,辅以人工伪装;做到自然逼真,切忌千篇一律;贯穿于目标出现和使用的全过程。

战术伪装 为隐蔽战术企图实施的伪装。是战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隐真示假,欺骗和迷惑敌人。战术伪装的范围包括行军宿营、集结配置、开进队形、战斗编成、主要攻击和防御方向;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工程构筑和障碍物设置;露营地、指挥所和作战物资仓库;车辆、火炮和其他目标以及单个人员等。基本要求是:根据己方作战意图、任务并针对敌侦察手段实施;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的地貌,隐蔽军事行动的要害特征,或使其模糊不清;在使用制式伪装器材的同时,大量使用就便器材,隐真与示假相结合,造成敌方的错觉和不意:贯穿于目标出现和使用的全过程。战术伪装通常根据上级指示和本级战术企图拟制战术伪装计划,规定佯动、佯攻、欺诈和模拟部队的机动或集结方案,确定实施方法、手段和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明确伪装纪律和要求等。随着高新侦察手段和质量崭新的常规武器大量使用,采用遮蔽、融合、隐真与示假仍是战术伪装重要措施,技术手段将向高效率、多功能、综合化发展。

目标伪装 对军队行动、部署、装备、军事设施和其他有军事价值的目标所进行的伪装。分为活动目标伪装与固定目标伪装。人员、汽车、坦克、舰艇、飞机等活动目标由于经常处于运动状态,通常选择隐蔽的运动路线,利用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的天候行动。当活动目标进入预定地区后,要充分利用地形的天然伪装性能、及时消除活动痕迹。同时还需采用植物伪装、迷彩伪装、人工遮障。施放烟幕和灯火管制等技术措施弥补天然伪装的不足,使目标获得可靠的隐蔽。对指挥所、各种工事、火炮和导弹发射阵地、桥梁、渡口、军用机场、码头、后方仓库等固定目标,根据地形特征,施以植物伪装和设置人工遮障等。

伪装原则 指导和实施伪装的准则。其内容包括:伪装符合战斗企图;正确选择目标位置;天然伪装为主,人工伪装为辅;示假应与真目标相似;严格坚持伪装纪律。组织实施伪装时,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规划、重点保障,并根据敌情、季节、天候的变化,措施要灵活多样,切忌千篇一律。伪装要及时,不间断,要贯穿在军队的作战行动始终,并对伪装状况不断地进行检查和改善,力求不为敌人所识破。

野战工事 临战前或战斗中构筑的保障军队发扬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工程建筑物。目的是为保障己方射击、观察、指挥、掩蔽、机动和迟滞、阻碍敌军行动。按用途分为射击工事、堑壕、交通壕、掩蔽工事、观察、指挥工事。按构筑方法分为掘开式工事,暗挖式工事、堆积式工事。按掩蔽方式分为露天工事和掩盖工事。掩盖工事按其抗力又分为简易型、轻型、加强型、重型、超重型。军队占领阵地或临时驻止,进入配置地域后,充分利用和改造工事,使用就便器材和预制构件按先主要后次要、先点后面的顺序构筑,力求做到疏散、隐蔽、坚固和矮小、低下,并逐步提高工事抗力,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七)防化兵

防化兵 亦称化学兵。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兵种。有些还担负使用化学武器的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1915 年春,德国为了组织毒气攻击,在战争部设立A10 局,井将第31 工兵团改为“毒气施放团”,在同年4 月对英法联军首次实施大规模毒气攻击。随后英军组建了第1 化学兵旅,其他有些交战国也相继组建了化学兵部队、分队。随着化学武器和防护手段的发展,各主要参战国相继组建了化学兵的领导机构和防毒部队、分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化学武器已发展到主要由炮兵、火箭兵和航空兵投射,化学兵参与组织并直接担负使用任务。核武器出现后,化学兵扩大了任务范围,改进了编制装备。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袭击中国抗日军民,八路军曾于1939 年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设立防化学队,培训防化骨干,组织指导部队防毒。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多次对人民解放军使用化学武器,华东野战军第7、第9、第13 纵队曾分别组建了防化学队,在战斗中担任防毒保障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条件下作战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 年组建防化兵,相继成立领导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级防化部门和防化兵部队、分队,并不断改进装备,提高了防化保障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由防化、喷火、发烟部队、分队组成。主要装备核爆炸观测、化学辐射侦察、化验、洗消、喷火、发烟等器材,是军队对核、化学武器防护的技术骨干力量。其基本任务是:实施核观测、化学观察;化学辐射侦察、沾染检查和剂量监督;消毒和消除;喷火和纵火;组织施放烟幕;组织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的防护。基本运用原则是:(1)集中主要兵力和器材,保障重点。集中的程度,根据当前敌情、部队任务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不少于各类专业兵的二分之一。保障的重点,根据部队的作战任务,目标的地位和作用及遭敌核、化学武器袭击的威胁程度而定。在保障重点的基础上,对其他目标也以适当的兵力和器材予以保障。(2)掌握预备兵力和器材,适时机动。预备兵力一般为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配置在便于指挥、地形隐蔽、便于机动的位置上,增强主要方向部队的防护能力,接替受损失的防化分队,应付突然情况。(3)充分发挥各分队专业保障作用和技术指导的骨干作用。根据各专业分队的特长和作战任务的需要,正确地赋予任务,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保障和技术指导的骨干作用,提高整体防护效果。(4)周密组织与其他兵种、部门的协同。组织协同时,应以被保障单位为主,根据作战计划、被保障单位的行动特点和要求,具体明确防化兵的任务和行动方法。

核观测分队 担负对核袭击观测任务的分队。可兼负化学观察任务。装备有核爆炸观测仪、辐射仪、侦毒器等。基本任务是:开设核观测哨,观察核爆炸的外观景象,测定核爆炸时间、地点、爆炸当量、爆炸方式以及放射性烟云游动方向等有关数据。兼负化学观察任务时,主要是发现敌人化学袭击征候,获取化学袭击的时间、地点、规模及毒剂初生云团游动方向等有关资料,及时发放化学袭击警报。必要时,还可遂行化学、辐射侦察。

防化侦察分队 担负化学、辐射侦察任务的分队。装备有防化侦察车、辐射仪和侦毒器等。基本任务是:查明部队行动地域的沾染和染毒情况;测量人员、武器、技术装备、物资器材等的沾染程度;对沾染区和放射性烟云、毒剂初生云团实施监测。必要时,可担负化学观察和气象观测任务。通常以班或组为单位乘车遂行任务。保障能力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气象等情况确定。通常组可担负一条路线的侦察,班可担负两条路线的侦察。执行沾染检查任务时,组一小时可检查人员3540 人,或车辆1520 辆。在常温条件下,一个战斗日,班可出动4 次以上,每次持续作业时间1 小时左右。炎热或严寒条件下,保障能力降低一半以上。

防化洗消分队 担负消毒和消除沾染任务的分队。装备有喷洒车、淋浴车等。基本任务是:对受染人员、武器、技术装备实施洗消;对染毒和污染的道路、地域实施消毒。必要时可担负沾染检查和化学、辐射侦察任务。通常以班、排为单位遂行任务。保障能力根据受染情况、车辆运载能力、气象和水源等情况确定。在常温条件下,喷洒车班执行洗消任务时,l 小时可对810 辆(门)汽车或火炮,或4 辆坦克实施消毒,或对24 辆(门)汽车或火炮,或2 辆坦克实施消毒;执行地面消毒任务时,一次装填可消毒一条宽67 米、长300 米左右的染毒地段;一个战斗日,班可出动4 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 小时左右。炎热或严寒条件下保障能力降低一半以上。淋浴车班,夏季1 小时可洗消约144 人,冬季可洗消约72 人。

喷火分队 担负喷火任务的分队。装备有喷火器和8462 式火箭。基本任务是:协同步兵消灭敌坚固火力点及掩蔽在工事内的敌人。使用时应使喷火与火力、爆破、突击密切配合。通常以班、组为单位行动。进攻战斗中,通常配属到第一梯队步兵连,在步兵战斗队形内直接配合步兵遂行战斗任务,消灭坚固支撑点内的敌人和粉碎敌反冲击。防御战斗中,可配属到防御要点、支撑点的步兵连,直接配合步兵抗击敌冲击或实施反冲击,也可作摩托化步兵营的预备兵力,机动喷火歼敌。

发烟分队 担负烟幕施放任务的分队。装备有发烟器材、发烟车等。基本任务是:施放烟幕,掩护军队的作战行动和遮蔽交通枢纽、机场、渡场、桥梁等重要目标。执行任务的方式分为:不动发烟和移动发烟。不动发烟是发烟分队在停止间使烟幕保持在一定的地区上。移动发烟是发烟分队在行进间发烟或在一个方向的两个以上地区逐次跃进发烟。通常采用不动发烟方式,只有当被掩护的军队机动需要时,才采用移动发烟方式。遮蔽能力根据装备性能、气象、地形等条件确定。通常发烟连的遮蔽正面:侧风时1012千米,斜风时68 千米,正面风时46 千米;遮蔽面积24 平方千米。

核爆炸当量 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TNT 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用以表示核武器爆炸威力的大小。如一枚2 万吨核爆炸当量的核弹,表示这枚核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 万吨TNT 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战术核武器的当量通常在几十万吨以下,多为万吨级。核爆炸当量的大小,是决定对目标毁伤程度的基本因素之一。当量越大,杀伤破坏作用越强,毁伤范围越大,毁伤越严重。在战术范围使用时,根据目标性质和防护条件、对目标预期毁伤态度、毁伤概率,目标与己军之间的距离等条件计算所需的核爆炸当量。突击地面部队所需的核爆炸当量,通常以消灭有生力量为标准来计算;突击桥梁、工业目标所需的核爆炸当量,以破坏其关键部位为标准来计算。

核毁伤标准 核突击预期达到的毁伤量。通常用核毁伤区覆盖目标的面积或长度占目标总面积或长度的百分比表示。具体标准,根据目标性质和作战需要决定。如,前苏军规定:对有生力量目标的核毁伤标准为5060%;对多节桥梁目标的核毁伤标准为桥梁长度的2050%;对工业目标的毁伤标准为5070%。美军规定:对进攻部队的核毁伤标准为3040%;对防御部队的核毁伤标准为4060%。核毁伤标准定得愈高,所需核爆炸当量愈大。

核爆炸方式 核弹在不同介质、不同高度或深度爆炸的形式。一般分为:地下、水下爆炸,地面、水面爆炸,低空爆炸,中空爆炸,高空爆炸和超高空爆炸。通常用比高(比例爆炸高度)来划分。比高060 为地面、水面爆炸,60120 为低空爆炸,120200 为中空爆炸,200250 为高空爆炸。地下、水下爆炸和超高空爆炸用实际爆炸深度和高度表示。核爆炸方式不同,其爆炸的外观景象不同,对目标的杀伤破坏效果及地面放射性沾染差别很大。地面、水面爆炸火球接触地面,近似半球形,尘柱粗大。地面爆炸对于破坏坚固的地面及浅近地下目标,如导弹发射井、地面永备工事、地下指挥所等,可取得最佳效果,在爆区和云迹区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触地爆炸还会形成巨大的弹坑。水面爆炸可摧毁港口和水面舰艇,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低空爆炸火球不接触地面、水面,最初呈球形,以后变扁球形,烟云和尘柱最初不相连接,以后尘柱追上去连接在一起。低空爆炸对于破坏比较坚固的地面和浅地目标,如野战工事、集群坦克、交通枢纽等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中空爆炸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呈球形,以后变扁球形,烟云和尘柱较晚才连接或不连接。中空爆炸对于杀伤地面上的暴露人员和破坏不太坚固的地面目标,如工业厂房、城市建筑、火炮、汽车等,效果较好,地面放射性沾染较轻。高空爆炸火球不触地,初期呈球形,以后变形,烟云和尘柱始终不相连接。高空爆炸对于地面上暴露的人员和脆弱目标,如飞机等的杀伤破坏范围较大,地面放射性沾染轻微。超高空爆炸高度通常在30 公里以上,火球不触地,成球形,不形成尘柱,用于摧毁对方的卫星、飞行中的导弹,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地下爆炸通常见不到闪光和火球,在浅地爆炸时,火球冲出地面,形成深黑色的发散状尘柱和很深的弹坑,用于破坏地下坚固工程设施,如高级指奔所、导弹发射井等。浅地下爆炸形成极严重放射性沾染。浅水下爆炸能见到火球,形成花菜状云团,用于摧毁水下和水面舰艇、水雷障碍、港口设施和水下设施。计划使用核武器时,根据目标性质和防护条件、目标区的高空风情、己方军队对地面沾染允许程度等条件,选择爆炸方式,以求取得最好的毁伤效果,避免或减少放射性沾染对己方行动的影响。

核爆炸安全距离 使用核武器时确保己方目标免遭核爆炸杀伤破坏的最小距离。以预定爆心投影点开始计算。计算公式:安全距离=最小安全距离+投射兵器的最大投射偏差。最小安全半径取决于核爆炸当量、核爆炸方式和目标的防护条件等。投射兵器的最大投射偏差,通常导弹、火炮为4个圆公算偏差或最大公算偏差,航弹为5个圆公算偏差。

放射性沾染 简称沾染。人、畜、物体、地面、空气、水染有的放射性物质。由核爆炸烟云中的放射性物质沉降或感生放射性物质造成。地面沾染的轻重用照射率表示,单位是伦/时;空气和水沾染的轻重用沾染浓度表示,单位是居里/升,毫居里/升,微居里/升;食物沾染的轻重用沾染比度表示,单位是毫居里/千克、微居里/千克;人员皮肤、服装装具、武器装备等沾染的轻重用沾染强度表示,单位是衰变数/分·厘米2。放射性物质不断地自发衰变,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α、β、γ射线,通过体外照射、体内照射和皮肤沾染三种方式,引起体内组织细胞原子电离,造成伤害。不同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速度不同,半衰期长短不一,有的仅几秒钟、几小时,有的长达几年、__几十年,甚至更长。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沾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在很长时间内对人员仍有伤害作用。

沾染区 沾染放射性物质,照射率高于2 /时的地区。根据地面照射率高低划分为四个区:照射率210 /时为轻微沾染区;1050 /时为中等沾染区;50100 /时为严重沾染区;100 /时以上为极严重沾染区。沾染区的沾染轻重和范围大小,取决于核爆炸方式、核爆炸当量和高空风情等条件。部队在沾染区内行动时,应注意防护,控制人员的照射量,以避免或减轻核辐射的伤害。

爆区沾染地域 放射性物质在爆心投影点附近造成的沾染区。一般在爆炸后几分钟内基本形成。沾染程度及范围大小取决于核爆炸方式和核爆炸当量。地面核爆炸,沾染重、范围大。地面照射率分布的总趋势是:爆心投影点近区的照射率最高,距爆心投影点越远,照射率越低;在距爆心投影点相等的距离上,上风方向的照射率比下风方向的低,下风方向的沾染区和云迹区相连接。中空核爆炸,沾染轻、范围小。地面照射分布的总趋势是:爆心投影点的照射率最高,随着距爆心投影点距离的增加,照射率均匀下降,沾染区近似圆形。

化学武器 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地雷、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及装有毒剂前体的二元化学弹等。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性武器。使用后,毒剂分散成气、雾、烟、液滴、粉末等战斗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物体等染毒。战斗中用以杀伤、疲惫敌方有生力量,迟滞敌方行动。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较,其特点有:(1)杀伤途径多。染毒空气可经呼吸道、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毒剂液滴、粉末可经皮肤渗透引起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爆炸分散型化学弹药还具有破片杀伤作用。(2)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普通炮弹的杀伤面积一般要大几倍至几十倍。染毒空气随风扩散,能渗入不密闭、无滤毒设施的战斗车辆、工事、建筑物内,沉积、滞留于沟壕和低洼处,伤害隐蔽的有生力量。(3)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化学武器使用后,杀伤作用可 延续几分钟、十几分钟,有的可达几天、几十天。(4)受气象、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如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面层空气的对流等,都会削弱毒剂的杀伤作用,甚至限制某些化学武器的使用。不同地形对毒剂云团的传播、扩散和毒剂液滴蒸发的影响,也能造成使用效果的较大差别。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成战斗状态的原理,可分力:(1)爆炸型。利用弹体中炸药爆炸的能量分散毒剂。有各种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地雷等。(2)热分散型。利用弹体内燃烧剂燃烧产生的热能将固体毒剂升华形成毒烟。有毒烟罐、毒烟手榴弹、毒烟炮弹和航弹等。(3)布洒型。利用压力将液态、粉态毒剂从容器中喷出,在空气阻力撞击作用下分散毒剂。有飞机布洒器、布毒车、手提式布毒器等。按装备于不同的部队。可分为:(1)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有各种火炮、火箭炮化学弹、化学火箭、化学导弹等。舰用化学武器亦属此类。(2)航空兵化学武器。有各型化学航弹和飞行布洒器等。(3)步兵化学武器。有毒烟罐、化学手榴弹、化学地雷、小口径化学迫击炮弹和布毒车等。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全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但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化学武器的发展,一直禁而不止。1925 6 17 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的“管制武器、军火和战争工具国际贸易会议”上,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它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协定书》。100 多个国家签了字。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使用化学武器,1952 7 1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承认该议定书。1984 年,中国政府参加签署了1971 12 16 日联合国大会制定和通过的《禁止细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贮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

二元化学武器 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武器。它是将两种以上毒剂前体(无毒或低毒化学物质),分别装填在由隔膜隔开的弹体中,在发射或投掷过程中隔膜破裂,毒剂前体靠弹体旋转或搅拌装置的作用相互混合,迅速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毒剂。弹体爆炸后,毒剂分散,杀伤有生力量。二元化学武器在生产、装填、储藏和运输等方面均较普通化学武器安全,避免了渗漏危险和销毁处理的麻烦,有利于军用和民用产品相结合。但弹体结构复杂,化学反应不完全,相对降低了化学弹药的威力。二元化学武器设想始于20 世纪30 年代,由于技术水平所限,并未取得结果。50 年代,美国制订了二元化学武器发展计划,60 年代中期取得突破,70 年代以来,美国制成的二元化学武器有能生成沙林、维埃克斯和中等挥发度毒剂的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及导弹弹头。

化学袭击 用化学武器进行的袭击。外军组织实施化学袭击的原则:(1)突然、大量地实施袭击。集中较多的化学袭击兵器,对有生力量目标实施突然、短促的袭击,在对方来不及防护之前即遭到大量杀伤。(2)与其他火力袭击相配合,增强综合杀伤效果。与常规火力相结合时,可袭击同一目标,也可分别袭击不同的目标。对坚固工事内的有生力量,通常先用常规火力破坏工事及防护设施,尔后进行化学袭击。与核火力相配合时,通常分别袭击不同的目标,并先实施核突击,后实施化学袭击。(3)根据战斗企图选用相应的化学武器和袭击方式。化学武器种类多,性能各异,各种化学袭击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化学袭击在战术运用上要灵活。

化学反击 当交战的一方使用化学武器后,另一方以化学武器进行的还击。是遏制对方使用化学武器的有效手段之一。通常选择以人员为主的目标作为反击的重要目标,实施突然、大量的袭击,杀伤对方有生力量,造成巨大的精神震撼。见化学袭击。

工程化学障碍 工程障碍物与化学障碍物相结合构成的障碍。用以增强工程障碍和化学障碍的效能,增大排除障碍的困难,降低对方克服和通过障碍的速度。通常是在工程障碍区布设化学地雷,或布洒持久性毒剂造成染毒区。化学地雷通常与防步兵地雷混合布设,其密度取决于对染毒密度的要求、化学地雷的型号及其内装的毒剂。染毒区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毒剂种类、染毒密度、地形和气象条件。设置工程化学障碍区,要与己方阵地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化学袭击方式 实施化学袭击的样式。根据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1)杀伤性化学袭击。使用大量的速杀性毒剂弹药,对目标实施突然、集中地急袭,使目标区内无防护或防护素质差的部队50%以上迅速丧失战斗力。(2)迟滞性化学袭击。使用持久性毒剂弹药,造成目标区地面、武器、技术装备、工程设施等染毒,使对方长时间处于毒剂的威胁下,迟滞其行动,限制其利用地形、武器、技术装备、工程设施,降低其作战效能。(3)扰乱性化学袭击。使用少量速效性毒剂弹药,对目标实施间断、不规则的袭击,并常与常规火力袭击相结合,使对方反复防护,造成心理紧张,疲惫其有生力量,干__扰其行动。

生物武器 亦称细菌武器。生物战剂及其施放器材的总称。包括各种生物炮弹、火箭弹、导弹弹头、航弹及生物战剂气熔胶发生器和布洒器等。是一种能使人、畜、农作物致病的特种武器。其特点:(1)致病力强,污染范围广。少量战剂侵入有机体内就能引起发病;生物战剂气熔胶可随风飘移,污染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米;带菌媒介昆虫、动物到处流窜传播。(2)具有传播性。大多数生物战剂有根强的传染性,能在人、畜、农作物之间造成疾病流行。(3)危害作用持久。生物战剂气熔胶的危害时间一般可达数小时,有些生物战剂若寄生在昆虫、动物体内,能长期存活,繁殖传代,造成长期危害。(4)不易侦检发现。生物战剂气熔胶无色无味,带菌昆虫、动物易和当地原有属种混淆,侦检生物战剂需一定的时间、专门的器材和技术,特别是当敌人改变某些病菌原有的一些特性后,更增加了及时侦检发现的困难。(5)没有立即伤害作用。战剂侵入人体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战剂的种类和侵入的途径。短者数小时,长者一周以上。在潜伏期内无症状,仍有战斗力。(6)使用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烈日、雨雪、大风都能影响其危害效果。生物武器主要用于袭击对方战略后方目标和战役纵深内目标。如军队集结地域、要塞、交通枢纽、海空军基地、重工业区、城市、牧场等。潜伏期短的非传染性生物战剂也可用于袭击战术地幅内的目标。生物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使用。1925 6 17日,日内瓦国际会议曾签订了禁止使用细菌武器的协定书。侵华日军曾在中国的哈尔滨等地设立细菌武器研制机构,1940 年~1942 年间,在中国的11个县、市使用了细菌武器,引起一些地区鼠疫流行。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达数百次,造成了人、畜、农作物发病、死亡。1972 4 10日,联合国通过了《禁止细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1975 3 26 日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8411 15 日加入该公约。许多国家仍在继续研制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 亦称细菌战剂。战争中用来伤害人员、牲畜、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依原体和毒素等。按对人员的伤害程度,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致死性战剂有:鼠疫杆菌、霍乱孤菌、炭疸杆菌、黄热病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鸟疫依原体、肉毒毒素等,可使人员患严重疾病,死亡率大于10%。失能性战剂有:布氏杆菌、流感病毒、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主要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力。生物战剂可载人昆虫、动物体内,或制成液态、粉态战剂,装入炮弹、火箭弹、导弹弹头、航弹、布洒器等使用。生物战剂给对方造成危害的程度,取决于对方的防护能力。主要防护措施是:收集分析生物技术新进展和研究动向,在军队和居民中普及生物武器知识,进行防护训练,建立和健全监督系统,做到早期发现和报警,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生物战剂施放方式 施放生物战剂的方法。主要有施放生物战剂气熔胶和投掷带菌媒介物。生物战剂气熔胶,是生物战剂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直径15 微米)分散在空气中所形成的悬浮体。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等污染。其特点:污染范围广,不易被发现,渗透性强,可经多种途径侵入人、畜体内引起感染得病。具体施放方法有:(1)利用飞机、火箭、导弹、火炮等投掷生物弹。生物弹的弹壁较薄,内装生物战剂和少量炸药,爆炸时将战__剂分散形成气熔胶。(2)利用飞机、舰艇等携带气熔胶布洒器、发生器布洒。利用高速气流分散粉态或液态生物战剂形成气熔胶。(3)用飞机投掷带菌媒介物,将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小动物、杂物装在特制的弹体或容器内,投掷到目标区,通过昆虫、小动物咬人、畜,或人、畜接触带菌物而感染得病。由于生物战剂在昆虫、动物体内存活的时间较长,可繁殖,有的还能传代,可扩大传播范围。此外,还可派遣特工人员将生物战剂投放在水源、食品、公共场所的通风系统,在撤退时留下污染物品、感染的战俘等方法施放生物战剂。

烟幕 人工造成的烟幕屏障。用以隐蔽己方部队的行动和其他目标,妨碍敌方的观察和射击。按战术用途不同,可区分为:(1)迷盲烟幕。施放在敌人阵地内,对点状目标实施覆盖。用以妨碍敌人观察、联络和射击,降低其火力效果。(2)遮蔽烟幕。施放在敌我双方之间,或己方配置和行动地域的正面或侧面,面积大于遮蔽目标,垂直高度达50200 米。用以遮蔽己方部队的配置地域和行动。(3)迷盲烟幕。通常施放在无部队占钡的地域,使敌方难以判明己方主要目标的真实位置或企图。按施放方法不同,可区分为移动烟幕和固定烟幕。烟幕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分散使用,多用于遮蔽分队的战斗行动;集中使用,多用于掩护部队的作战部署,保障部队突破、强渡江河,遮蔽军事基地、桥梁、渡口和其他重要目标。使用制式发烟器材施放烟幕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烟幕的运用有了较大发展,使用规模从战斗扩大到战役范围。20 世纪50 年代,新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出现,烟幕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曾一度出现过争议。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以色列军队成功地使用了烟幕,从此烟幕又重新引起许多国家军队的重视。

烟幕保障计划 使用烟幕迷盲敌人、隐蔽自己的计划。通常根据作战企图和指挥员决心拟制。主要内容:烟幕保障的内容、时间、方式;施放烟幕的地区和起止时间;使用的兵力、器材和执行单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器材消耗标准;安全、警戒和通信保障的规定;情况变化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拟制计划时,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以及机动灵活。通常将其主要内容列入作战计划中,不单独拟制,只在组织大规模烟幕保障时才单独拟制计划。

三防 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防护的简称。是战斗保障的重要内容。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加强。许多国家的军队设置了三防组织领导机构。目的是避免或减轻敌人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损害,保障部队顺利实施战斗和保持持续的战斗力。三防的基本原则:全页防护与重点保障相结合;以群众性防护为主与专业兵的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与广泛利用就便器材相结合。主要措施:(1)以各种侦察手段,及时查明敌人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配置地域,发射阵地位置,使用兵力和企图,袭击的目标、时机和方法等,为正确组织实施防护提供依据。(2)建立严密的观察和警报报知配系,及时发现敌人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征候和情况,迅速准确地发放警报。(3)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气象条件和装甲战斗车辆的防护性能进行防护。疏散配置,严密伪装,隐蔽行动,并适时变更部署,使敌人难以找到有利的袭击目标,即使遭到袭击,也可减少损失。(4)构筑各种工事进行防护,完善工事的三防设施。(5)组织防护器材和预防药物的供应和技术保障,发动群众广泛收集、制作就便防护器材。(6)组织防护训练,建立健全各级群防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自侦、自防、自消、自救活动。(7)遭敌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后,迅速查明情况,适时调整部署,组织抢救、抢修、灭火和消毒、消除沾染。(8)机动中遇到受染地域时,可绕过、直接通过或开辟通路通过。在受染地域内配置的军队,要采取防护措施。

工事三防设施 安装在工事内的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设备和器材的统称。是以人员掩蔽工事为依托的集体防护手段。通常包括工事气密、滤毒通风和人员进入保障设施,以及报警控制、防化监督和工事洗消设施等。工事三防设施始于对化学武器的防护,从防毒门帘和土粒过滤器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气密设施和滤毒通风设施。核武器问世后,促进了防护设施的进一步发展,滤毒通风系统增设滤尘器和进风口防被、消波设施,核、化学、生物报警系统和监测、控制设施等也逐步配套。有的国家还根据工事待蔽人员的多种需要,发展专门的供氧与空气净化系统,温、湿度控制器材、负氧离子发生器材等,以改善工事的展留环境。

个人防护器材 保护个人免受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伤害的各种器材的总称。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防毒靴套、个人消毒急救盒和侦检纸等。防毒面具用于防护人员的呼吸道、眼睛和面部免受伤害。有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式防毒面具。前者依靠 滤毒罐过滤受染空气使其成为清洁空气供人员呼吸,后者通过面具提供的氧气来满足人员的呼吸需要。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用于保护人员全身皮肤免受伤害。个人消毒急救盒,内装消毒液、预防药和急救针,用于对染有毒剂液滴的皮肤、服装进行消毒,预防含磷毒剂中毒和急救。侦检纸用于侦检毒剂。随着化学、生物武器的发展,个人防护器材已成为军队的基本装备器材。及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器材,可使人员避免或减轻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的伤害,对保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员穿戴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靴套后,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生理影响,平时需加强穿戴个人防护器材的适应性训练。

集体防护器材 保护人员集体或单位免受或减轻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伤害的器材的总称。是人员隐蔽工事的三防配套设备。包括防护门,密闭门,防护密闭门,防毒门帘,滤毒通风装置,供氧器材,毒剂、射线报警器,化学、辐射侦察器材,洗消器材等。防护门用以防止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由出入口进入工事内,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密闭门用以阻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由出入口进入工事内,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防护密闭门具有防护门和密闭门的双重作用。防毒门帘是一种简易密闭门,取材容易,安装方便。滤毒通风装置,由滤尘器、滤毒器、风机和风管组成,用以过滤受染空气,供应工事内人员呼吸所需的洁净空气。供氧器材用以保障工事内人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有氧气再生装置和充氧钢瓶,前者利用化学药剂吸收二氧化碳后放出氧气,后者直接提供氧气。毒剂、射线报警器,用以报知工事内是否已进入毒剂和放射性物质。化学、辐射侦察器材,用以侦检毒剂和查明放射性沾染情况。洗消器材,用以对进入工事的受染人员消毒和消除沾染。正确使用集体防护器材,可充分发挥防护工事的防护效能。使用三防工事进行防护时,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工事,以减轻受染空气带人工事内;不在工事内吸烟、生火、点灯,以减少氧气消耗;定期检查集体防护器材的防护性能,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防化保障 保障军队免受或减轻核武器、化学武器伤害而采取的各种防__护措施。是战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合成军队指挥员、司令部组织。基本任务:根据敌人可能使用核、化学武器的情况,组织指导部队的防护工作,开展群众性自防、自侦、自消、自救等活动;组织核、化学观察和报知配系;组织化学、辐射侦察,沾染检查和剂量控制;组织抢救、抢修、消毒和消除沾染;组织防化器材的供应和技术保障等。防化保障的要求:(1)预有准备。保障的各项组织工作,需在平时和临战前准备的基础上,根据敌人核、化学威胁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2)整体防护。人员、武器装备、物资器材、工程设施等,凡能形成战斗力的各种要素,都在保障范围之内,要统一组织力量,协调各部队之间、群防与专业兵保障之间的力量,形成整体防护能力。(3)重点保障。要集中兵力器材保障重点,使重点目标具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条件。(4)打防结合。要使防化保障与作战行动相一致,使防化保障服从战斗需要,以各种防化保障手段保障部队的战斗行动。组织防化保障时,通常根据敌人可能使用核、化学武器的时机、种类、方法、数量及袭击目标,上级的防化保障指示,部队的作战任务和具体情况,战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等,拟制防化保障计划,下达防化保障指示。

防化保障计划 组织指导部队对核、化学武器防护的计划。是司令部组织指导部队防护工作的战斗文书。根据作战企图,上级司令部的防化保障指示和本级指挥员的决心拟制。主要内容:战斗各主要时节敌人可能实施核、化学袭击情况的判断结论;部队的防护任务、措施和遭袭击后的防护行动及要求;防化分队兵力区分、任务和行动方案;防化器材保障;核、化学袭击警报信号的规定;与地方武装、民兵的保障任务区分和协同事项;完成防化保障准备的时限等。拟制计划时,需周密考虑,统筹计划,拟定多种方案。计划的详简视战斗准备时间长短而定。防御战斗时,按战斗阶段拟制较全面的计划;进攻战斗时》由于组织战斗的时间短促,战场情况变化急剧,不拟制全面的计划,但若敌情较明,时间允许时,也拟制较全面的计划。计划的形式有:网络式、图记式和表格式。

防化保障指示 对所属部队下达对核武器、化学武器防护的战斗文书。是部队组织防化保障的基本依据。由司令部根据敌可能使用核、化学武器情况、上级的防化保障指示、本级指挥员的意图及部队任务等情况下达。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对敌可能使用核、化学武器情况的判断结论;战斗中的防护重点,遭核、化学袭击时的防护措施和行动要求;群众性观察、侦察、防护、洗消、抢救、抢修的组织与任务区分;防化分队兵力区分、任务及保障要求;防化器材保障和剂量控制的有关规定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下达,力求简明扼要。战斗过程中,随着战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下达补充指示。

核、化学观察报知 为及时获得和通报敌人核、化学武器情况而组织的观察与报知。核、化学观察要求统一组织各军兵种的观察力量,采取群众性观察与专业分队观测相结合,构成严密的观察配系。核观测主要由防化观测分队开设核观测哨,构成核观测配系,也可指定部分炮兵的侦察分队和雷达分队兼负核观测任务。化学观察主要由合成军队各级观察哨、观通站兼负,构成化学观察配系,必要时也可由防化分队派出化学观察哨,配置在指挥所附近或重要方向,实施重点保障。核、化学报知,分为预报、警报和解除警报。预报,是将敌人准备使用核、化学武器的情况预告所属部队,令其做好防护准备。警报,是发现敌人核、化学武器袭击明显征候时,紧急报知所属部队,令其及时防护。核、化学威胁解除时,发放解除警报。警报信号由战场指挥员统一规定,使用各种通信工具优先发放和传递。

核观测 为获取核爆炸情况而组织的观测。其任务:观测核爆炸景象,记录核爆炸的时间,测量光辐射、核电磁脉冲、核辐射、冲击波等信号参数,为判定核爆炸地点、核爆炸当量、核爆炸方式和放射性烟云游动方向、估算核袭击后果和组织指挥防护提供依据。是军队对核武器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由师以上的核观测分队使用核观测器材,以开设核观测哨的形式实施观测。必要时也可指定部分炮乓的侦察分队和雷达兼负核观测任务。通常以三个以上的核观测哨构成核观测配系,对重点目标以双哨以上构成交绘观测,交绘角在40°~140°之间,各哨位距重要观测目标的距离通常为35千米,哨与哨的间距通常为610 千米。战斗中,根据部队的运动或驻止状态,以交替观测或固定观测的方式保障部队的作战行动。交替观测是在部队行进的两条或三条路线之间选择哨位,对保障路段构成交绘观测,随着部队的行进,各哨位交替跃进。固定观测是在通视作战地域的适当地点选择哨位,有较坚固的工事,各哨的观测地幅相互重叠,覆盖部队的行动地域。进攻战斗,以固定观测和交替观测的方式保障部队的作战行动。防御战斗,主要以固定观测的方式保障部队的作战行动。

化学观察 为及时发现化学袭击情况而组织的观察。其任务:及时发现敌人化学袭击征候,发放化学袭击警报,记录化学袭击的时间,判断袭击地点、方式、规模、毒剂初生云团的游动方向,为估算化学袭击后果和组织实施防护提供依据。是军队对化学武器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战斗中,主要由各兵种、各级的观察哨、观通站兼负化学观察任务,构成化学观察配系。根据遭敌化学袭击的可能情况,也可令防化侦察组在指挥所附近或主要作战方向地域开设化学观察哨,对重要目标实施重点保障。

核袭击警报 发现敌人核袭击明显证候时发出的警报,用以指挥部队及时进行防护。警报信号由战役指挥员统一规定。核袭击警报的发放,通常由师以上指挥员决定,警报的解除由发放警报的指挥员决定。警报信号需使用各种通信工具优先发放和传递。警报信号只发给将要受到核威胁的部队。核爆炸闪光应视为核袭击警报。接到核袭击警报后,人员迅速利用工事进行掩蔽,或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以减轻伤害。武器装备和物资,除利用地形地物和工事掩蔽外,还可用耐热、坚固材料遮盖,覆土埋藏等方法防护。电气、电子设备,可采用屏蔽、接地和增加保护装置等措施。

化学突击警报 发现敌人化学袭击征候时发出的警报。用以指挥部队及时进行防护。警报信号由战役指挥员统一规定,使用各种通信工具优先发放和传递。由直接受到化学威胁的部队指挥员和化学观察哨决定发放。接到化学袭击警报后,人员应迅速佩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毒斗篷、防毒手套和靴套。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迅速进入防护工事。敌化学袭击后,人员应继续保持防护状态,对伤病员进行急救,染毒的进行消毒。当确证毒剂危害已消失时,部队指挥员应发出解除警报。

辐射侦察 为发现和查明地域、道路放射性沾染情况而进行的侦察。由司令部组织,防化侦察分队及其他分队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使用辐射侦察器材实施。其任务:查明沾染程度、范围,标志沾染情况,选择和标志通路,为部队组织防护提供依据,侦察方式有:方向或道路侦察、地域侦察和定点监测。方向或道路侦察,用于查明部队行进路线的沾染情况。侦察时,可沿一条或数条路线进行,标志沾染前后界和最高照射率路段,有时也可按作战__需要进行标志。地域侦察,用于查明部队配置地域或预定配置地域的沾染情况,通常依据作战需要和地域内道路情况,按一定间隔选择若干条路线或若干个目标实施侦察,必要时也可实施全面侦察,按作战需要进行标志。定点监测,用于确定放射性烟云经过某重要目标时开始沉降和沉降结束的时间,监测沾染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化学侦察 为发现和查明敌人化学武器袭击情况而进行的侦察。由司令部组织,防化侦察分队及其他分队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使用化学侦察器材实施。任务是查明地面、物体、空气和水中的毒剂种类、染毒程度和范围,标志染毒边界,采集染毒样品,为部队组织防护提供依据。侦察方式有:方向或道路侦察、地域侦察和定点监测。方向或道路侦察,用于查明部队行进路线上的染毒情况,选择通路和寻找绕行路。侦察时,可沿一条或数条路线进行,并标志染毒前后界。地域侦察,用于查明部队配置地域或预定配置地域的染毒情况,通常根据作战需要和地域内道路情况,按一定间隔选择若干条路线或若干个目标实施侦察,必要时也可实施全面侦察,标志染毒边界。定点监测,用于监测毒剂初生云团到达和通过指挥所或其他重要目标的时间,也可查明毒剂初生云团在监测地域的滞停情况。

消除核袭击后果 遭敌核袭击后,为减少损失,恢复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查明核袭击的时间、地点、核爆炸当量、核爆炸方式、放射性烟云游动方向;人员、武器装备、工事、道路等的毁伤情况;预测沾染范围,判断敌核袭击企图;调整作战部署;恢复通信联络和观察配系;组织辐射侦察、沾染检查和剂量控制;组织抢救伤员,抢修道路、工事、武器装备,扑灭火灾;组织消除放射性沾染;对可能沾染的食物和用水,进行检查和卫生处理。由合成军队统一组织实施。

消除化学袭击后果 遭敌化学袭击后,为减少损失,恢复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查明化学袭击的时间、地点、规模、毒剂种类、毒剂初生云团游动方向;人员中毒和地面、物体染毒等情况;预测毒剂初生云团危害范围,判断敌化学袭击企图;适时调整部署;组织化学侦察、抢救伤员和消毒;对可能染毒的食物和用水,进行检验和卫生处理。由合成军队统一组织实施。

消除沾染 用物理方法从沾染的人员、服装、武器装备、地面和其他物体上及水中除去放射性物质的措施。是洗消的一部分。目的是避免或减轻放射性物质对人员的伤害,使沾染的武器装备、物资等可正常使用。沾染的人员,可用毛巾擦拭身体的暴露部位,用水、肥皂、洗涤剂等清洗全身的方法消除。沾染的服装装具,可用拍打、抖拂或水洗的方法消除。沾染的武器装备,可用扫帚、破布、草把等扫除、擦拭,用水冲洗、压缩空气吹尘、吸尘器吸尘等方法消除。沾染的地面、道路,可用水冲洗、扫除地面灰尘或铲除一定厚度的土层等方法消除。沾染的粮食,可用过筛、扬尘、水洗、脱壳加工等方法消除。沾染的水,可在水中加净水剂及过滤的方法消除。战斗中,对沾染人员、武器装备的消除,分为局部消除和全部消除。局部消除是对沾染对象重点部位的消除,由沾染分队利用战斗间隙自行组织力量实施。全部消除是对沾染对象整体的消除,通常在战斗情况许可时或完成战斗任务后进行,可由沾染分队自行组织力量实施,或由上级组织,到防化洗消分队开设的洗消站实施。沾染的道路,可组织防化洗消分队、工兵分队或其他分队消除。沾染的阵地,通常由坚守阵地的分队组织自身力量对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消除。

消毒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毒剂和生物战剂失去伤害作用的措施。是洗消的一部分。目的是避免或减轻毒剂和生物战剂对人员的伤害,使染毒武器装备、物资等可正常使用。根据不同的染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如用消毒剂消毒、溶剂擦洗消毒、焚烧消毒、铲除消毒、覆盖消毒等。战斗中,对染毒人员、武器装备的消毒,分为局部消毒和全部消毒。对染毒人员的局部消毒,是对染毒部位的消毒,由染毒分队及时组织实施;对染毒武器装备的局部消毒,是对染毒对象重点部位的消毒,由染毒分队自己组织力量,利用战斗间隙实施。全部消毒是对染毒对象整体的消毒,通常在战斗情况许可时,或在完成战斗任务后进行,可由染毒分队自行组织力量实施。染毒严重的分队,可由上级组织,到防化洗消分队开设的洗消站实施。染毒的道路,可组织防化洗消分队喷洒消毒剂消毒,也可组织工兵分队或其他分队,采用铲除染毒土层,或用草垫、沙土覆盖染毒路面的方法消毒。染毒的阵地,通常由坚守阵地的分队自己组织力量,对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消毒。

通过沾染区的防护行动 部队通过照射率2 /时以上地区时的防护行动。部队通过沾染区时,人员会受到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射线的体外照射,当达到一定照射量时,会得放射病。放射性灰尘进入体内或落到皮肤上,也会造成放射损伤。体外照射量的大小,取决于通过路径上的照射率高低、通过时间的长短和人员的防护状况。通过路径上的照射率愈高、时间愈长,则人员所受的体外照射量愈大;人员防护状况愈好,受到的体外照射率愈小。战斗中,根据作战任务、地面沾染程度和地形等条件,可采取绕行通过和直接通过的方法通过沾染区。从非沾染区绕过时,人员不需防护。需直接通过时,应选择照射率较低的路径,并尽可能推迟开始通过的时间,使地面照射率下降后再通过。徒步通过时,人员应戴防毒面具或口罩并采取全身简易防护,走尘土少的道路,以避免扬尘。乘坐汽车、装甲输送车或搭乘坦克直接通过时,由于车体对射线有削弱作用,可减少人员的体外照射量。通过时,人员应戴防毒面具或口罩并采取全身简易防护;车辆快速行进,保持一定车距,防止前车扬起的灰尘落在后车上;人员下车时尽量避免触摸车身、车轮、履带和地物。坦克分队直接通过时,乘员应戴防毒面具或口罩,并关闭坦克窗口。通过沾染区后,及时进行沾染检查,登记人员照射量,组织洗消。

通过染霉区的防护行动 部队通过染有持久性毒剂地区时的防护和行动。战斗中,根据作战任务、地形和防护条件,可采用绕行通过、开辟染毒通路通过或直接通过的方法通过染毒区。绕行通过时,应尽可能从染毒区的上风或侧风方向寻找未染毒的绕行路,通过时人员一般可不防护,但当绕行路距毒区较近或风向不稳定时,人员应戴防毒面具。人员沿开辟的消毒通路通过时,应戴防毒面具,并注意腿和脚部的防护。并注意标志,防止误人通路两侧的染毒区,徒步或乘坐车辆直接通过时,应使用全身防护器材,沿指定的路线,并尽可能选择染毒轻、距离短的地段,通过时,应适当加大距离,快速行动。通过后,应指挥部队检查染毒情况,对人员、服装、武器进行消毒。肖毒时,注意利用风向,已消毒的物品放在上风清洁位置,未消毒的应放在下风位置,防止再次受染。对无法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材,应堆放待处理。

防化预备队 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机动力量。是合成军诸预备队之一。通常在师以上单位建立。由防化侦察和洗消分队编成。其兵力一般不大于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但在未查明和掌握敌人核、化学武器袭击企图的情况下,也可大于三分之一。通常防御大于进攻,坚守防御大于野战防御,阵地进攻大于运动进攻。应在组织战斗准备阶段建立,配置在地形隐蔽、便于指挥、便于机动的位置。战斗中主要用于保障主要方向部队或第二梯队的战斗行动,接替遭受严重损失的防化分队。

核袭击时的防护 在敌核袭击时部队所采取的防护方法。目的是避免或减轻核袭击的损害,保障部队顺利实施战斗和保持持续的战斗力。具体措施视核威胁的紧迫程度和部队的行动状况而异。接到核袭击警报信号时,正在开进的部队应加大行军间距,继续开进,加强核观察,随时准备防护;正在战斗的部队继续遂行战斗任务,加强核观察,随时准备防护,进攻时要加速逼近敌人;尚未投入战斗的部队,除留观察人员和值班人员和火器外,其余人员进入工事或利用有利地形防护。见到核爆炸闪光时,所有人员应立即利用地形或工事防护,行驶中的车辆立即停车,装甲车辆的乘员迅速关闭门窗防护,待冲击波过后或听见爆炸的响声后,继续遂行任务。遭袭击后,合成军队指挥员、司令部迅速查明核袭击的地点、时间、核爆炸当量、核爆炸方式、放射性烟云游动方向,人员、武器装备、工事、道路等的毁伤及地面沾染情况,估算遭袭后果,判明敌人核袭击企图,组织辐射侦察,组织抢救伤员和物资,抢修工事、道路及坦克、装甲车辆等重要装备,组织灭火,消除放射性沾染。

化学袭击时的防护 在敌化学袭击时部队所采取的防护方法。目的是避免或减轻化学袭击的损害,保障部队顺利实施战斗和保持持续的战斗力。内容包括化学袭击前的准备工作和袭击时、袭击后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具体有:当发现敌可能实施化学袭击时,指挥员应迅速向部队明确有关防护的准备,规定化学袭击警报信号,确保防护器材处于战斗状态,并对装备和补给品加以遮盖,以防敌人化学袭击。当发现敌人的化学袭击或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人员立即利用个人防护器材或工事、装甲车辆的三防设施进行防护,井继续遂行战斗任务。遭袭击后,合成军队指挥员、司令部迅速查明化学袭击地点、袭击规模、毒剂种类、毒剂初生云团的传播方向,人员中毒和地面染毒情况,估算袭击后果,判明敌人化学袭击企图,组织化学侦察,抢救中毒伤员和消毒。

(八)通信兵

通信兵 担负通信联络任务的兵种。是运用各种通信手段遂行战斗任务的专业技术力量。主要由固定通信、野战通信、通信工程、指挥自动化、观通、导航、军邮等通信部队、分队组成。任务是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建立和保持通信联络;组织计划和实施通信工程建设;建立和管理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组织实施观通、导航和军邮勤务;组织领导通信专业训练;按照规定管理作战地区通信设施。对保障军队作战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通信兵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中国早在商朝就有驷传,西周初期有驿站,春秋时期《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族旗”的记载。在军中编有专门司鼓、鸣金、示旗传令的通信人员。清朝后期,北洋新军于1905 年在北京、天津、保定等行营建立了无线电通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建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通信兵。1927 8 1 日南昌起义部队中就编有简易信号通信、运动通信和有线电通信分队。1928 年开始培训无线电技术人员,陆续派往红军部队。1931 1 月,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通信队,后来发展成为红军通信学校。1934 1 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通信联络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连以上单位编有运动通信分队和简易信号通信分队;在旅以上部队和部分团建立了无线电和有线电分队;在团以上部队司令部建立了通信兵业务部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级单位普遍建立了有线电通信分队,多数团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分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信兵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已建立起牢固的国防通信网、战区通信网、组建了担负机动作战的通信部队、更新和发展了野战通信装备,提高了现代作战的通信保障能力,多次光荣地完成了卫国戍边、战备执勤、教育训练、施工生产、科学试验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通信保障任务。通信兵运用原则是:(1)全面组织通信联络,重点保障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的战斗指挥(2)以无线电力主,充分发挥有线电及其他通信手段的作用。(3)掌握通信预备力量,适时机动。(4)组织建制通信部队或分队与战斗地区通信力量的协作,增强通信保障能力。(5)组织通信兵与电子对抗兵及其他有关兵种的协调行动。(6)采取工程、警戒和反侦察、反干扰等措施,增强通信联络的稳定性。随着通信兵装备的不断改善,通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通信兵专业训练的不断加强,通信兵的机动通信能力和通信综合保障能力将不断提高,在未来战争中,通信兵将发挥更大作用。

通信联络 双方或多方之间运用通信手段传输信息的过程。是保障军队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是完成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通信联络根据作战指挥的需要区分为:指挥通信、协同通信、后方通信、报知通信和技术保障通信。对通信联络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准确、保密和不间断。组织通信联络的基本原则是:平战结合,确保畅通;统一计划,按级负责;全面组织,确保重点;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野战通信装备与固定通信设施相结合;掌握通信预备队;快速反应,提高通信时效;严格通信保密,加强通信防护;周密组织装备器材保障;主动配合,密切协作等。遂行战斗任务时,要预先制定好各种战斗行动中的通信联络方案,并在战斗中根据情况,及时解决通信中提出的问题。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通信联络顺畅可靠。

通信计划 为组织和实施通信联络而制定的计划。是组织实施通信联络,指挥通信部队、分队遂行任务的基本通信文书,是战斗中通信部门和通信分队战斗行动的依据,也是各级司令部拟制通信指示,下达通信任务的基础。拟制通信计划,通常根据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本级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和部署;战斗指挥和协同动作的组织;上级司令部的通信指示规定;本级指挥员对通信保障的指示和要求;本级通信实力;作战地区的天候、地形对通信的影响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具体内容:本级通信枢纽开设的时间、地点和预定转移的位置;各种通信手段进行通信联络的组织方法;通信部队、分队的任务区分;战区内既设通信设施的利用区分规定;战斗中通信器材供应和技术保障组织;各种隐蔽指挥文书的使用方法和规定;通信保密和电子对抗措施;开设通信枢纽建立通信联络的时限和要求等。通信计划的形式,有文字记述式、表格式和图表注记式三种。文字记述式,是将一次战斗的通信保障实施方法,全部用文字表达出来;表格式,是按照表格规定内容,将一次战斗的通信组织,用填写表格的方法进行表达;图表注记式,是将一次战斗的通信保障内容,用图表表达出来,并辅以必要的文字注记和说明。现代战斗,情况突然,准备时间短促,可采取边明确、边计划、边布置、边实施的方法拟制通信计划,不得影响、延误部队的作战指挥。

通信联络工作图 通信部门在战斗过程中,记载通信联络实施情况,调整通信联络组织,指挥通信分队遂行通信任务的战斗用图。在通信计划图的基础上,根据战斗发展进程,经过不断记载、加绘逐步形成。是汇报通信保障情况、拟制通信战斗报告、总结战斗经验的重要资料。主要内容:通信联络在各战斗时节的建立和沟通联络的时间;通信联络组织变化情况;通信联络阻断情况及原因;采取恢复通信联络的措施和恢复通信联络效果;指挥通信分队执行通信任务情况;通信人员、器材调整补充和损耗情况等内容。战斗中,根据战场变化情况,及时修正和加绘。

通信保障 为保障部队作战通信联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在战斗准备时,通信保障工作主要是:及时掌握作战情况,向合成军队指挥员提出建立通信保障建议;参加指挥员指挥所现地勘察和组织通信现地勘察;拟制、调整通信计划,下达通信指示;商定与各军、兵种间通信联络协同事项;组织建立通信器材供应和技术保障;组织指挥通信分队临战训练和进行战前通信检查;指导通信分队按规定时限建立通信联络等。在战斗过程中,主要是:全面掌握通信联络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通信分队通报通信情况;随时了解通信阻断情况,采取措施迅速恢复中断的通信联络;集中主要通信人员和器材,确保部队在变更部署、指挥所转移、二梯队投入战斗等时节的指挥。

通信保障指示 对所属部队下达通信任务的战斗文书。是在已批准的通信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次战斗需要进行拟制,是下级司令部组织与实施通信联络的重要依据和统一部队战斗行动,密切搞好协同的重要文件。通常经参谋长批准后,随作战命令一起或单独下达,并报上级司令部备案。通信保障指示力求简明、准确。时间紧迫时,可先下达电话指示,然后补以文字指示。战斗过程中,根据战斗发展变化和指挥员的决心处置,需向下级司令部下达补充通信任务时,要拟制和下达补充通信指示。

通信联络规定 沟通和保持通信联络的文件。是各通信对象之间实施通信联络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通常包括:无线电台通信联络规定、无线电接力通信联络规定、简易信号联络规定、无线电信号表、无线电通信密语表部队首长机关代号表等。无线电台通信联络规定,通常包括:无线电呼频表、勤务暗语表和密语表。通信联络规定,属机密范围,由负责组织通信联络的司令部制定。联络双方须正确使用,按时更换,妥善保管,不得丢失,任何人都不得私编联络规定、编拟通信密语、假冒急电和冒用他台呼号进行联络。

隐蔽指挥网 预先设置,按指示进行开通联络的指挥网。是现代作战应付电子干扰或某种原因,在无线电联络十分困难时,确保无线电指挥网通信联络不间断的重要措施之一。隐蔽指挥网由各级司令部负责组织,配发专用联络文件,随时处于工作状态,一旦需要立即开通联络。为使隐蔽指挥网不被敌发觉,开机工作和停止联络,严格按通信部门指示进行。联络时间不宜过长,沟通联络后只允许拍发简短的电报和无线电信号,当原无线电指挥网恢复联络后,隐蔽指挥网立即停止工作。

通信手段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措施。通常分为: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无线电通信又分为无线电台通信、无线电接力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和卫星通信。有线电通信分为野战线路通信、架空明线通信、地下或海底电缆通信和光缆通信。运动通信分为,徒步通信、乘马通信、摩托通信、汽车通信和直升机通信。简易信号通信通常分为听觉通信和视觉通信。各种通信手段,各有其特长,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组织通信联络时,根据作战情况灵活选用通信手段,以保障作战指挥的不间断。

通信保密 保障通信机密安全的措施和行动的统称。是保守军事机密,隐蔽军队行动企图的重要措施。通信保密主要有信息保密、传输保密、通信设施保密。信息保密是将传输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密化后进行传输。传输保密,是在通信手段和传输方法上采取的保密措施。无线电台通信时,应使用通信保密设备、通信代密或密语,减少电台使用数量,控制无线电台使用时机,使用小功率电台工作,尽量使用定向发射天线,按规定更换联络文件,严格执行识别敌我电台措施,防敌截收和冒充等。通信设施保密,主要是对各级指挥所通信枢纽和开设较远的通信台站进行警戒,对重要通信线路进行巡查,对通信保密设备,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等。必要时,划定禁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接近,以确保通信保密安全。通信保密工作,由各级司令部负责领导和组织。遵守通信保密是全体指战员的共同职责,指挥员在运用通信手段和使用通信工具时,严禁在无保密设备的无线电台使用明语传输秘密信息。

通信枢纽 汇接、调度通信线路、电路和传递、交换信息的中心。是各级指挥所的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负责建立和保持本级指挥所与各方向的通信联络。按通信保障任务不同,分为指挥所通信枢纽、干线通信枢纽和辅助通信枢纽。按通信设备安装不同,分为固定通信枢纽和野战(移动)通信枢纽。指挥所通信枢纽,根据作战指挥需要建立。团以上各级,通常分别建立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后方后勤指挥所通信枢纽。必要时建立前进指挥所通信枢纽,机械化部队建立技术保障指挥所通信枢纽。通信枢纽由无线电台群、双工无线电移动通信站、无线电接力站(群)、散射通信站、卫星通信地球站、电话站、电报站、载波站、配线站、电源站、文件收发室、电报收发室、业务调度室、通信值班室等机构组成。摩托化步兵师、团,根据通信装备通常只开设其中部分机构。配置在便于发挥各种通信手段效能;便于各机构之间的连接和协作;便于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使用;便于隐蔽疏散和保密的位置。

通信预备队 司令部掌握的具有综合通信保障能力的机动力量。通常由__所属或加强的通信部队、分队编成。配置在各级指挥所通信枢纽地域内,便于隐蔽、机动的位置。使用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作战方向,主要用于遂行新的作战任务或应付紧急情况,必要时可加强给下级使用。战斗中,适时机动使用通信预备队,对增强部队作战指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司令部在组织战斗时,需尽量节省通信器材和通信人员,掌握足够的通信预备力量适时机动。通信预备队一经动用,立即重新建立,以便随时执行新的作战任务,确保作战指挥的不间断。

指挥通信 为保障军队指挥,按指挥关系建立的通信联络。是军队通信联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优先保障。包括战役、战斗编成内上下级之间,同直接指挥的地方部队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根据指挥关系,由各级司令部自上而下地统一计划,按级组织实施。战时对重要作战方向或单独执行重要任务的部队,还可组织越级指挥通信,当作战指挥需要和可能时,可组织超越数级的指挥通信,由实施越级指挥的司令部负责组织。建立指挥通信使用的通信人员器材,无线电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由上下级各自负责;野战线路通信通常按上级向下级建立;建立野战地域通信网时,由专设的地域通信部队、分队负责建立;当部队指挥所通信进入固定通信网或野战通信网时,其设备器材由进网部队负责。

协同通信 为保障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按协同关系建立的通信联络。包括执行共同任务并有直接协同关系的各军兵种部队之间,友邻部队之间,以及配合作战的其他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其任务是为协同部队之间通报情况,指示目标,识别敌我提供通信保障。通常由组织协同动作的司令部统一组织,或由上级指定协同的某一方负责组织。各军种之间的协同通信一般组织到师或有直接协同关系的防空兵团、导弹营、岸炮营、观通站等单位;军种内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通信,原则上组织到营,在特殊情况下可组织到连。组织有效的协同通信,对完成战斗任务有重要意义。组织时应以无线电通信为主进行,有条件时应运用其他通信手段保障,以确保协同通信联络确实可靠。

后方通信 为保障军队后方勤务指挥,按照后方勤务部署和供应关系建立的通信联络。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下级后方指挥所之间、后方指挥所与上级派出的供应单位、地方支前机构、后勤部队、分队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后方通信由各级司令部统一计划,各级后勤机关负责组织建立。建立后方通信使用的人员器材,由各级后勤所属通信部队、分队负责。当后勤机关未编通信分队时,应由各级司令部负责指派通信分队遂行后方通信任务。现代战斗中,后方指挥所的任务日益繁重,对后勤指挥的要求越来越高,须重视对后勤供应、后方防卫通信联络的组织,确保后方指挥的不间断。

运动通信 通信人员徒步、使用摩托车、汽车、通信飞机、汽艇等运载工具,进行文件或口头传递而达成的通信联络。具有确实可靠、保密性好,一次能传递大量文件的特点。但传递速度慢,易受天候、地形、交通条件和战场环境的影响。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特别是在部队变更部署、行军、宿营,以及在指挥机关内部、营以下分 队中,更有其重要作用。运动通信是按级组织,互相派遣,基本方法是直接传递和中间转递。运动通信人员,由各级文件收发室负责派遣。紧急文件根据部队指挥员指示及时发出,限时送到,绝密文件需派干部传递或武装护送。通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除使用装备的通信工具外,还可搭乘来往车辆、直升机、船只。必要时,经指挥员批准,可使用战斗车辆。执行紧急任务时,应佩戴明显特别标记,有权优先通行和超越行军纵队。完成任务后,及时向派遣指挥员或指挥机关报告。

无线电通信 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号而达成的通信。可传递话音、文字、数据和图象。按装备性能分为,无线电台通信、无线电接力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和卫星通信。按发射的无线电波波长分为,超长波通信、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特点是:建立迅速,稳定性高,便于机动,能同运动中方位不明的、以及被敌人分割的部分队迅速建立联络,是现代作战中主要的通信手段。在保障坦克、飞机、舰艇的战斗指挥时,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但无线电通信保密性差,易受地形、天候影响,易被侦听和干扰,在军事上组织运用时,必须采取保密和对抗干扰措施。常用的保密方法是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变换,采用扩展频谱通信和天线适应调零技术。

无线电转信 联络双方通过其他电台的收转而达成的无线电通信。是增强通信联络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对保障部队现代作战指挥的不间断具有重要意义。无线电转信分为:互相转信、专台转信和转信站转信。互相转信,是利用现有无线电网路和专向内的电台,进行互相间的转信。通常部队在运动中直接联络有困难时;联络时间未到而有特急电报、电话时;因联络中断可能造成耽误电报、电话时使用。专台转信,战时根据联络需要而专门派出,为某些无线电网路和专向内的电台担任无线电转信任务。

有线电通信 利用导线传输电信号而达成的通信。通常分为:野战线路通信、架空明线通信、地下或海底电缆通信和光缆通信。有线电通信使用简便、保密性好、通信质量高,能传输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和图象,是现代作战中重要的通信手段。地下或海底电缆和光缆通信,主要用于战略、战役和城市、永备筑城地域内通信。集团军以下部队主要使用架空明线通信和野战线路通信。野战线路通信基本组织方法,是组成支线式通信和干线式通信。当使用复用设备和增音设备时,能实施多路远距离通信。但有线电通信建立费时,易遭敌火破坏,通常只在战斗准备、阵地防御和指挥机关内部广泛使用。

技术保障通信 为组织指挥技术保障工作而建立的通信联络。包括:上下级技术保障机关之间,技术保障机关与技术保障部队、分队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以保障战时对技术装备及时进行供应和修理。空军、第二炮兵和坦克兵、机械化部队运用较广泛。通常由各级司令部统一计划,各级技术保障机关组织实施。建立技术保障使用的人员器材,由各级技术保障机关所属通信分队负责。

无线电专向通信 两个无线电台之间使用相同的联络规定,进行通信联络的方法。无线电专向通信组织方法简单,联络及时,工作时效高,但专向联络所占用的通信人员、器材、工作频率较多。主要用于与主要作战方向的或执行重要作战任务的,以及要求反应信息快的部分队建立通信联络。在计划组织通信联络时,要严格控制建立专向通信的数量,以免造成通信人员、器材紧张。实施时,上级台为主台,下级台为属台,主台应指挥属台工作。无线电网路通信 三部以上电台之间,以相同的联络规定,进行通信的方法。分为指挥通信网、协同通信网、后勤协同网和报知通信网。具有便于通播和网内互相转信,占用的工作频率少,节省通信人员和器材,在各种战斗中均能广泛运用等特点。网路通信组织形式,由指挥关系确定。通常区分为:纵式网、横式网和纵横式通信网。纵式通信网,多用于上下级间指挥通信。横式通信网,通常网内不设“主台”,网内各台间均可互相联络,多用于不同建制的部队和各军兵种之间协同通信。纵横式网路,网内上级台和下级台,下级台与下级台之间都可互相联络,多用于有指挥和协同关系的通信。无线电网路通信,工作时效较低,易暴露指挥关系,使用时采取压缩电文字数、减少出联次数、缩短工作时间等措施,造成敌捕捉无线电网络信号的困难。

通信网 根据任务、作战部署和指挥要求,在一定的作战地区内,将若干通信台、站,通信枢纽和传输信道组成的通信联络体系。是军队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保障范围分为,战略通信网、战役通信网和战术通信网。按担负的任务分指挥通信网、协同通信网、后方通信网和报知通信网。按传输信息种类可分电话网、电报网、数据网、传真网和保密话网。通常以大中功率无线电台、地下或海底电缆、光缆、架空明线、无线电接力、散射和卫星等传输信道组成的通信网。具有一定的自动交换、抗毁、保密能力。

战术通信网 在战斗地区内,运用多种通信手段构成的相互关联的通信联络系统。基本任务是:保障战斗指挥、协同动作、后方勤务、警报和情报报知、技术保障等通信联络。按战斗规模分为,师、团、营战术通信网和相应规模的军兵种部队战术通信网。师、团战术通信网,应根据作战任务、战斗部署、通信实力以及战斗地区既设通信设施可资利用程度建立。通常由无线电台通信网、有线电通信网组成。师还可组织无线电接力通信网。有条件时可组织双工无线电移动通信网。战术通信网分别由师、团司令部统一计划,由通信部门和通信分队组织实施。

步坦协同通信 为保障步兵与坦克兵的协同动作而建立的通信联络。由负责组织协同动作的司令部进行组织。步坦协同通信应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强调能够直接呼通进行组织。通常通过坦克兵派往步兵指挥所的作战小组或代表携带的电台实施,也可在组织的无线电协同网内实施,还可通过上级组织的指挥网内实施转信。有线电协同,通常只有在集结地域,进攻出发阵地以及在防御战斗中使用。简易信号通信实施步坦协同通信时,应同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保障,以保障步但协同通信稳妥可靠。建立步坦协同使用的通信人员、器材,通常无线电台通信由装甲兵负责,有线电协同通信由步兵负责,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由双方各自负责。

步炮协同通信 为保障步兵与炮兵的协同动作而建立的通信联络,主要方法是:通过炮兵派往步兵指挥所的作战指挥小组或代表,通过炮兵前进观察所的电台实施协同,组织步炮协同无线电网实施,通过上级指挥网进行转信和利用有线电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方法进行协同。建立步炮协同通信所需的通信人员、器材,通常无线电台通信、有线电通信,由炮兵负责。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由协同双方各自负责。

陆空协同通信 为保障陆军航空兵协同动作而建立的通信联络。由负责协同动作的司令部组织。陆空协同通信主要以无线电通信为主,辅以其他通信手段进行。基本方法是:通过航空兵派往合成军队指挥所的作战小组、目标引导组,以无线电协同、有线电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等手段进行。

报知通信 为保障传递警报信号和情报信息建立的通信联络。包括警报报知通信和情报报知通信。警报报知通信,分为战略、战役警报报知通信;情报报知通信,分为空情、海情、气象、水文等报知通信。警报报知通信,通常运用大功率电台组织通播网,也可建立有线电警报网,还可利用各种值勤网实施。有条件时,可建立多种手段结合的自动化警报网。情报报知通信,通常建立通播网或专用网(专向)。报知通信,必须有高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各军兵种有关部队和分队,按上级规定设收信机或调通有线电线路接收警报信号和情报信息。部队各级通信值班人员进行全时守听,当收到警报信号时,立即报告作战部门,当得到作战部门指示向下级传达时,立即运用各种通信手段优先传递。

越级通信 为保障越级指挥而建立的通信联络。由实施越级指挥的司令部负责组织。通常对主要方向或担任重要任务的部、分队建立越级通信。分为越上级通信和越下级通信。越上级通信在上级组织的无线电值班网中实施;越下级通信以电台插入下级指挥网或专向内实施,也可通过专门组织的无线电越级网或专向实施。越级通信通常只越一级,当需要和可能时,可超越数级实施指挥。越级通信必须预先计划组织,根据需要适时开通,并使用较大功率电台,保障越级通信有足够的信号强度,以保障越级指挥能够准确、及时的实施。越级通信,可减少传递层次,赢得宝贵时间,是现代作战重要的通信组织方法之一。传真通信利用光电转换和扫描技术设备传输文字、数据、图象等信息真迹的通信。使用传真通信效率高、差错少,可在有线电和无线电上进行传输,是现代通信联络重要的通信方法之一。

传真通信 按使用要求不同,有各种类型的传真机。按图象色调分:有真迹传真、相片传真和彩色传真;按传输路数分:有单路传真机和多路传真机;按传输速度分:有低速传真机、中速传真机和高速传真机。使用传真通信要按规定使用权限审批,严格采取办报登记手续和采取保密等措施。

接力通信 采用中间接力的方法达成的多路、远距离通信。是野战综合通信系统的主要传输信道。通信容量大,可传输电话、电报、数据、图象、传真和电视。无线电接力通信建立迅速,便于机动,能跨越江河障碍,受核爆炸的影响小,不易被敌侦察,能和有线电通信结合使用。但接力通信易受地形的影响,运用时必须统一计划,按级组织,注意接力站址的选择,尽量使两站间避开高大遮蔽物,以提高接力通信的传输效能。

信号表 作战中使用暗语、音响、光色信号规定的隐蔽指挥文书。通常由作战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和作战指挥需要,提出指挥信号内容,由通信部门负责加密,规定表示方法,并上报备案。拟制的信号表要简明易记、含义准确、区别明显,内容不宜过多,不得与上级规定信号相混淆,并能使用多种简易信号工具发放。使用时,注意发放信号位置的选择,避免形成规律,特别是执行战斗任务的分队指战员应熟记各项规定,当收到信号后应迅速按信号表规定作出反应。

地图代密 用规定的数码代替地图原坐标值或真实地点的一种代密。由合成军队司令部作战部门会同通信部门,根据部队的活动地区,使用的地图种类和应用范围共同拟制。通常与无线电信号表、密语表结合使用。师以下部队常用的地图代密有坐标密图法和编号密图法两种。坐标密图法是在原地图的纵、横坐标值上,各加或减12 个数码,加至百位时,只取其后两位码,即成密码坐标。编号密码图法则将作战地区主要地点、目标在地图上编拟成代号的密图。地图代密,由上级规定,下发有关部队共同执行。__

值班电台 为保障团以上部队与直接上级不失掉联络的电台。对保障作战指挥的不间断具有重要意义。担任值班的电台人员,应明确联络单位专用的电台呼号和工作频率,在执行任务期间,进行全时守听,随叫随应。此外,临时收转电报和无线电信号而专设的电台,也称值班电台。

(九)防空兵

防空兵 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是防空的主要力量。装备有高射炮、地空导弹等野战防空武器以及雷达和对空电子对抗、干扰器材。通常按师或旅、团、营、连、排、班编制,隶属防空军、陆军、海军、空军师以上单位。防空兵主要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高射炮兵的连、营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高射炮兵团、旅或师,装备20133 毫米口径的各种高射炮,配有火力控制系统,并有较完善的指挥和情报系统。地空导弹出现于本世纪50 年代初,有的国家在50 年代末己发展为国土防空军的一个兵种。到了80 年代中期,多数国家已不编单一的高射炮兵师或旅,而是以高射炮兵与地导弹兵混合编成高射炮兵部队或地空导弹部队。

防空兵具有较强的对空火力和较高的机动能力,可独立或协同航空兵进行对空战斗。基本任务是:实施对空侦察、警戒和空情报知;参加夺取制空权斗争;制止敌航空兵侦察;歼灭、拦截敌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和其他空中飞行器,掩护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免遭空袭;消灭敌人正在运行和伞降、机降的空降兵;必要时消灭地面、水面的装甲目标。运用原则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建立重点掩护的部署;集中火力于敌机主攻方向,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采取混合配置,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运用多种掩护方式,迅速、隐蔽地实施机动,使主要兵力、火力始终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周密组织与航空兵、被掩护部队的协同动作;严密组织对空侦察、警戒、报知勤务、电子对抗和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加强各种保障。防空兵战斗时,通常将高射炮兵与地空导弹兵混合配置,构成以主要作战方向为重点的纵深梯次环形或扇形部署,以一部兵力在敌机空袭可能通过的地区设伏,或在敌机经常活动的地区实施机动作战。

陆军防空兵 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陆军兵种。是陆军防空的主要力量。装备有高射炮、地空导弹等野战防空武器,以及雷达和对空电子对抗侦察、干扰器材。通常按师或旅、团、营、连、排、班编制,隶属于陆军师以上单位。主要由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组成。具有较强的防空火力和较好的机动能力,可独立或协同航空兵进行对空战斗。基本任务是:实施对空侦察、警戒和空情报知;制止敌航空兵侦察;歼灭、拦击敌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和其他空中飞行器;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掩护主要部署和重要目标免遭空袭;消灭正在运动和伞降、机降的敌空降兵;必要时消灭地面、水面的装甲目标。运用陆军防空兵需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建立重点掩护的部署;集中火力于敌机主攻方向,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采取混合配置,灵活地实施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运用多种掩护方式并实施迅速、隐蔽的机动,使主要兵力、火力始终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周密组织与航空兵和被掩护部队的协同动作;严密组织对空侦察、警戒、报知勤务、电子对抗,并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切实加强各种保障措施。

防空武器 打击空中目标的武器。包括高射炮、高射机枪、地空导弹、歼击机、截击机等。主要用于消灭和拦截敌人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及其他飞行器。高射炮射界大、射速快、精度高,多数能自动跟踪瞄准目标。有大于100 毫米的大口径高射炮,60100 毫米的中口径高射炮和60 毫米以下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机枪可射击2000 米的空中目标,有单管和多管的。地空导弹射击精度高,可全天候作战。有射高30 公里以上的高空导弹、射高120 公里的中空导弹、射高1 公里以下的低空导弹;有射程100 公里以上的远程导弹,射程20100 公里的中程导弹、射程20 公里以下的近程导弹。歼击机和截击机速度快、火力强、机动性能好,最大时速可达3000 公里,升限21000 米,最大航程2000 公里,作战半径大于800 公里。

防空体系 统一组成的抗击敌人空袭的整体。包括情报预警系统、指挥系统、拦截系统以及相应的勤务保障系统和人民防空组织等。情报预警系统由空中预警、地面警戒雷达、无线电侦察及电子传递设备组成。以多种手段,尽早发现、识别和跟踪敌人空袭兵器,并及时、准确、连续地给指挥控制系统提供情报。指挥控制系统由各级指挥所及控制的雷达、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施组成,搜集和处理情报,掌握空中动态,选择最佳作战方案,指挥拦截系统进行作战,并向部队和有关单位通报情况。拦截系统由歼击机、地空导弹、高射炮和电子对抗装备组成,根据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的作战方案,实施拦截和干扰。勤务保障系统,采取措施,保障上述系统生存和任务的完成。人民防空组织,负责组织人员、物资的防护和消防、医疗、救护等工作。

高射炮系统 高射炮及其配套技术装备的总称。通常包括火炮、雷达、光电设备和计算机等。能全天候连续测定目标坐标,计算射击诸元,使火炮自动瞄准和射击。自行高射炮系统由装于同一车体内的炮瞄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以及火炮构成。牵引高射炮系统一般由炮瞄雷达、高炮射击指挥仪、电源机组和多门火炮构成。战斗时,炮瞄雷达根据目标示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测定目标现在坐标,不断将其传给高射炮射击指挥仪。指挥仪根据目标现在坐标和有关参数,决定对目标射击的提前位置,算出射击诸元,并将其不断传送给火炮随动装置。随动装置按射角和方位角诸元驱动火炮,使火炮处于发射位置和进行射击。大、中口径高射炮的随动装置还控制引信测合机装定引信分划,使引信适时起爆弹丸毁伤目标。

地空导弹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亦称防空导弹。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主要由弹体、弹上制导装置、战斗部、推进装置、电源设备构成。按射高分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按制导方式分为遥控、寻的、复合制导等各种类型。通常射高30 公里以上的为高空导弹,射高120 公里的为中空导弹,射高1 公里以内的为低空导弹;射程100 公里以上的为远程导弹,射程20100 公里的为中程导弹,射程20公里以内的为近程导弹。地空导弹主要用于消灭敌飞机、巡航导弹、直升机和其他飞行器,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相比,具有射击精度高,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人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

地空导弹杀伤区 地空导弹以不低于某一概率杀伤目标的空间区域。通常以杀伤区远界、近界、高界等参数来表示。杀伤区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的综合体系,其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制导雷达、发射装备、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及目标的特征等因素。

地空导弹兵战斗部署 地空导弹部队遂行作战任务时对兵力所作的区分、编组和配置。有环形部署、扇形部署、宽正面部署(线形部署、一字部署)和集团部署等。正确部署兵力是取得防空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20 世纪50 年代,地空导弹部队主要担负要地防空任务,通常采取以保卫目标为中心__的环形部署。60 年代以后,沿国境线的地空导弹部队通常进行线形部署,保卫重要目标和地区的导弹部队主要采用环形、扇形部署。战斗部署,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地形和武器系统性能而定。要求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主要作战方向,力求增强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确保具有一定的拦截正面;将不同型号的地空导弹混合配置,构成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的火力配系;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配置,尽量做到便于指挥、机动和发扬火力;注重与其他防空兵的部署相结合,构成严密的区域防空火网。保卫要地时,多采用环形部署,兵力围绕要地呈环形配置。按要地的重要程度和兵力,可构成单环或双环部署,保卫一般要地和濒海要地时,通常采用扇形部署,兵力在主要作战方向呈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一般采用宽正面部署或将兵力在空袭兵器可能来袭的主要方向呈正面配置。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时,采用集团部署,将数个火力单位集中配置,形成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一定的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指挥所一般在中央便于实施指挥的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配属火力单位,也可相对集中配置。

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 地空导弹兵适时变换阵地伏击敌机的作战方法。在保卫目标多、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弥补兵力不足,加强薄弱环节,造成有利的防空态势。基本形式有在敌机飞行航线上设伏和保卫目标附近设伏。机动作战具有积极主动,快速灵活,隐蔽突然的特点。基本要求是:掌握敌机活动规律,正确选择伏击地域;严格保守行动秘密,迅速隐蔽地实施兵力机动;积极捕捉战机,不断变换战术手段;加强各种保障,切实做好战斗准备。在敌机飞行航线上设伏,是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以一定数量的兵力部署在敌人可能活动的地域内,待机歼敌。通常采取宽正面部署拦截歼敌。在保卫目标附近设伏,是判断敌有改变攻击目标的企图时,迅速组织一定兵力,部署在敌可能攻击的目标主要方向,打敌措手不及,多采取扇形部署,有时也实施集团部署,以密集的火力歼敌。组织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创,并取得显著战果。在1962 年~1972 年,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U2 型高空侦察机5 架,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3 架。

地空导弹射击方法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探测与跟踪目标、制导导弹,提高射击效率所用的方法。是指挥员定下射击决心的重要内容。包括地空导弹工作体制、引导方法、跟踪方法、发射种类和转移火力方法五个要素。正确运用射击方法可充分发挥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性能。选择射击方法需根据空中目标数量、运动参数、突防手段,电磁环境和地空导弹性能、可供发射的数量等灵活确定。导弹飞行过程中,遥控制导导弹的工作体制、引导方法、跟踪方法可按情况变化加以转换;自寻导弹因制导系统设置在弹内,无法转换。发射种类和转移火力方法,由火力单位指挥员按具体情况处置和确定。随着武器系统的智能化,人工确定射击方法将被取代。

地空导弹转移火力方法 地空导弹将火力由一个射击目标转向另一个射击目标的方法。分为逐次转移火力、一次转移火力和越批转移火力。选择转移火力的方法,需根据空中目标的数量、批次、时间、间隔、武器系统连续射击的能力、战斗人员的素质灵活地运用。空中目标的批次时间间隔能保证地空导弹在发射区远界射击后续目标时,则采用按目标到达发射区远界的先后顺序,逐次转移火力的方法。空中目标的批次间隔较小,地空导弹来不及在发射区远界射击后续目标时,则采取一次转移火力的方法。空中目标的批次间隔太小,对空导弹来不及对后一批目标射击,则采用越批转移火力的方法。

防空预警系统 预先发现、报知空袭的机构所形成的体系。包括空中预警、地面预警和海上预警。空中预警主要由预警机和其他侦察机组成。机上装有预警雷达,敌我识别、情报处理、指挥控制、电子侦察、电子对抗和通信等设备。可同时测出目标方位、距离、高度和速度,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雷达探测飞机的距离为300400 公里,电子侦察发现目标的距离更远。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将所发现目标的情况,经处理设备综合处理后,由通信设备传结远方指挥中心,同时经显示控制台和引导计算机的处理后,将指挥、引导指令和数据发送给作战飞机。地面预警和海上预警,由地面或舰 艇的预警系统、电子侦察、对空观察哨、空情报知等通信机构组成,及时将地面、海上所获取的空中情报传送给指挥中心。空中、地面、海上预警机构,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构成严密的防空侦察系统,及时查明空袭兵器的有关信息,为防空作战提供可靠的情报保障。

对空侦察 对空中目标实施的侦察。分为雷达侦察、空中侦察、观察哨侦察和阵地观察等。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及时发现空中目标,测定其坐标,报知部队,以便及时作好打击敌机的准备,迅速采取有效的对空防护。通常由战区合成军队统一组织,构成严密的全方位、全空域、全天候的对空侦察配系。以雷达和光学仪器,发现空中敌机,测定目标的性质、位置、高度、速度和数量,及时发出空袭警报,积极配合反空袭作战。

防空兵阵地观察 防空兵在阵地上对空中目标的直接观察。目的是及时发现临空的空中目标。防空兵一等战斗准备时,组织全体人员、全部观察器材实施对空观察:二等战斗准备时,组织值班人员对空观察。发现空中目标,立即发出警报,使部队迅速做好射击准备,不失时机地歼灭敌机。

防空兵战斗特点 防空兵部队与敌空袭作斗争所具有的特点。主要特点是:空袭突然性大,预警时间短;空袭时间、地点不固定,战斗空间范围大;广泛使用电子对抗和精确制导武器,战斗部署和手段灵活多变;需提前发现目标,先敌实施突然打击;空袭与反空袭反复进行,斗争贯穿于战斗全过程;战斗激烈残酷,各种消耗巨大。基本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空兵的整体作战威力,便于迅速射击和指挥,便于隐蔽和机动,能充分发挥火力突击效果。

野战防空 亦称部队防空,保障地面部队安全的防空。主要是以队属和加强的防空兵力兵器,打击中、低空来袭的敌飞机和直升机。野战防空要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掩护战斗队形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目标,实行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防空兵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基本要求是:发挥各种侦察配系的作用,运用雷达、光学和目视侦察等多种手段,组成全方位的侦察报知系统,及早发现来袭的空中目标;集中防空兵力的主要兵力兵器,在主要方向建立合理的防空部署,给主要集团和重要目标提供严密的对空防护;不同类型的防空兵器进行混合配置,构成中空、低空、超低空的掩护火网;充分利用地形和工事隐蔽疏散配置,尽量减少被敌发现和空袭损失;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提高防空兵器的生存能力和在各种干扰条件下打击空中目标的能力。

要地防空 保卫重要地区安全的防空。如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军事基地和战略要地的防空。是国土防空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在一些重要城市组织了要地防空。1957 年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要地防__空由空军统一组织,并逐步完善了防空体系。基本要求是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集中防空兵力加强对重要目标的对空掩护;构成远中近、高中低的严密防空火网;依托坚固工事和地下设施的防护;与野战防空、国上防空等系统协调一致地抗击敌空中袭击。要地防空通常有防空部队和人民防空组织在统一指挥下共同达成。通常采取外层截击,中间会攻,内层阻歼,层层抗击的手段将敌空袭兵器消灭在保卫要地之外。

北京击落RB57D 飞机战斗 1959 10 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北京地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 型高空侦察机的战斗。是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国民党军逃台湾后,常派飞机到大陆进行侦察活动,迭遭打击,于1959 年初开始改用RB57D 飞机实施高空侦察。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后,于1959 9 月开始担任要地防空任务。10 7 日,蒋军RB57D 飞机一架,由台湾桃园机场起飞,从浙江窜入大陆,高19000 米,时速750 公里。地空导弹部队迅速做好准备,目标指示雷达和制导雷达及时捕捉目标,正确、迅速、协调一致,按规定程序完成一系列指挥、操作。12 时零零分,飞机进入地空导弹发射区时,连续发射3 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一举将敌机击落。

防空兵机动作战 防空兵适时变换阵地伏击空中敌人的作战方法。目的是寻求有利战机,出其不意地歼灭敌空袭乓器。基本要求是:全面研究分析敌情,切实掌握敌人活动规律,正确选择伏击地域,迅速隐蔽地实施机动;严格保密,严密伪装,尽快做好伏击准备,突然打击空中目标;在保卫目标附近短距离出击,在敌飞行航线上广泛游击,不断变换战法,避免形成规律。具体组织实施,见地空导弹兵机动作战。

地空导弹兵作战指挥 地空导弹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地空导弹部队的战斗力,有效地歼灭空中的敌人。地空导弹兵作战指挥包括战斗准备和战斗实施两个阶段。战斗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整部署,制定作战计划,组织战斗保障,组织临战训练。作战实施阶段重点是组织部队转换作战准备等级,侦察和掌握空情动态,指示和校正空中的目标,定下射击决心,区分和下达射击任务,监督部队战斗活动,组织协同动作和补充与调配导弹等。为适应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地空导弹兵的作战指挥,需减少层次,采用自动化指挥系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火力运用方法,以实现指挥的高效率。

高射炮兵作战 指挥高射炮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高射炮兵部队的威力,夺取对空作战的胜利。基本要求是及时、正确、坚定和不间断。作战准备阶段主要是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勘察阵地,调整部署,进行作战动员,组织实施作战保障。作战实施阶段重点是组织对空侦察,分析判断情况,指挥部队转换战斗准备等级,指示和校对目标,定下射击决心,区分和下达射击任务,确定火力运用方法,实施火力机动,组织协同动作,补充调配弹药,监督部队作战行动。指挥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集中火力射击,或区分火力射击与拦阻射击。高射炮兵通常采取集中指挥,由保卫目标的高射炮兵指挥员统一下达射击任务。部队单独遂行作战任务或难以集中指挥时,也可实施分散指挥,由下级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独立自主地实施指挥。

防空兵掩护计划 防空兵以火力保障部队和目标对空安全所拟制的计划。主要内容:敌空袭兵器可能来袭的判断结论;上级意图和本部队的掩护__任务;友邻防空部队和航空兵的任务,部队的战斗编成、配置和任务区分;对付敌空袭的行动方案;指挥、协同、通信联络的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措施等。根据上级意图和指挥员的决心拟制,经批准后下发部队执行。要求及时可行、严格保密。

防空兵协同 防空兵与其他兵种和本兵种部队之间的协调配合。目的是发挥整体威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空袭兵器。基本要求是严密计划,周密组织,严守纪律,主动协同。合成军队按统一计划与要求,以遂行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为主,组织防空兵部队与航空兵部队、被掩护部队、友邻防空兵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防空兵与歼击航空兵通常按区域进行协同,有时也采取区分目标、高度、方向实施协同。与被掩护部队主要按时间、地点实施协同。防空兵部队之间的协同,由职务最高的防空兵指挥员组织。高射炮兵部队与地空导弹兵部队,通常按区域或高度组织协同,有时也按方向、目标实施协同。装备不同口径高炮的部队之间,一般按区分高度进行协同。战斗中协同失调或遭遇破坏,需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或恢复。

防空兵战斗部署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而进行的兵力区分、编组和配置。正确地部署防空兵,可充分发挥其威力和减少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高射炮兵排、连和营为单位,配置在掩护目标周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编组高射炮兵群,逐渐形成重点环形配置和纵深梯次配置。20 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空导弹部队与高射炮兵部队混合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注重集中兵力,配置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便于观察、射击、指挥、隐蔽和机动的地区。防空兵主要根据任务、兵力、敌情、地形和武器性能确定战斗部署。基本要求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附近,采取混合编组,疏散隐蔽配置,充分利用地形,力求便于指挥、协同、机动和发扬火力。兵力区分,通常将防空兵进行统一分配,明确配属、支援部队的指挥关系和任务;使受敌机威胁最大的部队得到较多的配属和加强;有中远程地空导弹部队配合作战时也可按区域掩护、直接掩护、机动作战的方式进行兵力区分。兵力编组,通常是将执行同一的防空部队编组为防空兵群,视情况建立防空兵预备队。兵力配置,力求形成远程、中程、近程、超近程和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的火力配系;保卫要地时,通常将兵力围绕要地呈环形配置,根据要地的重要程度和兵力作单环配置或双环配置;保卫要地和濒海要地时,常将兵力在主要作战方向呈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一般将兵力在敌机来袭方向呈宽正面配置(一线配置);要地防空的主要作战方向或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多将数个火力单位集中形成集团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相对集中配置,也可配属给各火力单位进行分散配置。未来防空兵将进一步完善大纵深、全方位的战斗部署,在队属防空兵力较多时,不再采取编组防空兵群的形式,随着防空兵器射程的增大,配置也会更加疏散。

防空兵战斗队形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兵力兵器展开的形状。通常由地空导弹和高射炮发射阵地、指挥所和保障阵地组成。正确运用战斗队形,对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高射炮连、营战斗队形,由指挥所、高射炮阵地和观察所组成,基本样式有三角形和四边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高射炮师、团、群战斗队形,组成部分增添了雷达阵地、弹药所等,有了纵深梯次队形。环形队形。20 世纪50 年代,防空兵战斗队形增加了地空导弹、技术保障、电子对抗阵地等新成份。防空兵战斗队形视任务、兵力、武器性能、敌情、地形和被掩护目标的情况而定。防空兵连的战斗队形有三角形、方形、菱形等。防空兵营的战斗队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一线形等。防空兵旅、团、群掩护部队作战多采用纵深梯次队形,掩护后方目标常采用环形队形或梅花队形。火炮发射阵地是战斗队形的基础。指挥所一般位于战斗队形中心或一侧。侦察雷达阵地置于战斗队形的一侧。技术保障阵地、弹药所、救护所等,处于战斗队形的侧后或后方。

防空兵群 防空兵遂行战斗任务时的临时编组。通常由执行同一任务的数个非建制防空兵营、团和指挥机构组成。合成军队师以上单位均可建立。目的是统一组织指挥建制和配属的防空兵进行战斗。根据战斗任务、被掩护目标情况、防空兵数量确定。师通常编组一个防空兵群,用于掩护师指挥所、师炮兵群、主要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团和师预备队;集团军编组12 个防空兵群,掩护集团军指挥机关、炮兵群、主要方向上的第一梯队师、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预备队和其他重要目标。防空兵群的群长,通常由执行该任务中军衔最高的防空兵指挥员担任。

防空兵火力机动 防空兵不变换阵地实施火力转移。以变换射击方向和转移射击目标的方法实施。通常根据空中目标的变化,射击的效果和防空武器的射击周转时间,适时、迅速地组织。实施火力机动,要有射击预案,并明确各火力单位火力转移的时机和方法。地空导弹转移火力通常为逐批转移火力、一次转移火力和越批转移火力。高射炮兵通常采用集中火力、区分火力、转移火力和变换射击等方法。战斗中,指挥员要根据作战任务、敌机来袭的方向、以及来袭敌机对目标的威胁程度确定。

防空掩护方法 防空兵器对目标实施掩护的方法。分为区域掩护和直接掩护。区域掩护由集团军、方面军组织,在作战地域内构成宽正面、大纵深、多层次的防空火网,使所有目标得到均衡掩护。直接掩护由师、旅、团组织,根据防空兵力,被掩护目标、地形、道路等情况,采用固定掩护、要点掩护、跟进掩护、交替掩护、伴随掩护和建立掩护走廊等方法。作战中通常是区域掩护与直接掩护结合;要点掩护与跟进掩护结合;交替掩护与伴随掩护结合;固定掩护与伏击、游击结合。

固定掩护 防空兵任务、配置相对稳定的对空掩护。通常用于掩护重要部署、指挥机关和后方重要目标。多在被掩护目标附近配置兵力,构成全方位、全空域的火网。战斗中,将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敌航空兵来袭的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环形配置,可在一个方向上集火射击,也可在数个方向上分火消灭敌空袭乒器。有时,可与机动作战结合,在配置地域附近机动乓力,积极寻找战机,主动打击敌机。

直接掩护 防空兵配置在重要目标附近实施的对空掩护。通常由师以下单位组织,使用小口径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掩护指挥所、预备队、炮兵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物资弹药补给基地等目标。根据防空兵力、被掩护目标、地形、道路等情况,采取固定掩护、要点掩护、跟进掩护、交替掩护和伴随掩护等方法实施。直接掩护常构成环形火网,与区域掩护协同实施。

要点掩护 防空兵对部队通过重要地点实施的对空掩护。主要是对易受敌方航空兵袭击的桥梁、渡口、交通枢纽等重要地点进行掩护,保障部队安全通过。通常预先侦察阵地位置,预先展开并作好射击准备,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施掩护,当被掩护部队通过后迅速撤离。要点掩护通常与跟进掩护结合,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击敌机。

跟进掩护 防空兵跟随行军纵队前进的同时实施的对空掩护。一般是将具有行进间射击能力的高射炮、高射机枪、自行式地空导弹、便携式地空导弹,以连、排、单门火炮或车辆,编入部队行军纵队内,随时准备打击来袭的敌机,发现目标即以短促停顿射击、行进间射击,抗击敌方航空兵的袭击。跟进掩护常与要点掩护结合,多点、多方向打击敌人。

交替掩护 防空兵交替转移对运动中军队实施不间断的对空掩护。通常是空中威胁较大时采用。根据作战任务、部队运动方向、地形和道路条件,预先制定周密的计划。战斗中按照预定的时间、地点和兵力,依次交替转移,确保对空掩护连续不断。交替掩护多与伴随掩护结合,多点、多方向地打击来袭的敌机。

区域掩护 防空兵构成宽正面、大纵深严密火网,对所有目标实施均衡的对空掩护。由集团军、方面军组织,以不同的射程和射高的地空导弹为主,组成多层多道区域性防空火网。敌机来袭时,各防空火力依次射击。各火力单位可区分目标各自射击,也可交替转移火力射击。对大机群威胁最大的目标,集中较多的火力单位射击。作战中依战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作战部署和变更战斗队形,在新的地区构成新的掩护区域,确保军队主要集团和重要目标的空中安全。

对空掩护走廊 运用对空火力在空中构成狭长的通道。通常在空中目标威胁较大,部队需通过该走廊时进行组织。防空武器按火力单位,沿部队行动路线两侧展开,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严密火力,实施连续不间断的对空掩护,使敌人的飞机、直升机不能进入掩护走廊,难以对走廊内的部队实施空中突击。

对空火力配系 防空武器按性能、任务、配置和分工构成的火力系统。要求构成高、中、低空、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相结合的立体、多层次火网,以便抗击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空中目标。对空火力配系,要根据不同作战类型和任务组织,进攻战斗中,可以按掩护部队开进、占领进攻出发阵地、突破和纵深战斗等组织。方法可采取要点掩护或跟进掩护,也可以采取交替向前转移,实施不间断掩护;防御战斗中,可以按制止敌人空中侦察、掩护部队抗击敌人火力准备和冲击、消灭机降之敌等组织。方法可采取固定掩护与机动设伏相结合,构成全纵深、全方位、有重点的对空火网。行军中,通常采取要点掩护与跟进掩护相结合,以一部兵力预先占领交通枢纽、桥梁、渡口等要点,实施要点掩护,一部兵力在行军队形中实施跟进掩护。

高炮有效射击范围 高射炮能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且射弹具有一定毁伤作用的空间范围。中高炮由最大引信作用时间决定。小高炮除决定引信定时自炸的距离外,在用指挥仪法或瞄准具法射击时,还与指挥仪或瞄准具工作的有效斜距离有关。高射炮至有效射击范围边沿的距离为有效射击距离,亦称有效斜距离。是高射炮战斗性能主要指标之一。通常100 毫米高射炮为12800 米,57 毫米高射炮为6000 米,37 毫米高射炮为2500 米。

高炮火力密度 对进入高射炮火力范围的敌机,在其每一公里航程上所发射的平均弹数。以发/公里表示。主要取决于能够射击的高射炮兵的数量、发射速度,目标的进入航路、飞机速度和高度。计算高射炮兵火力密度,常用于检验战斗部署的正确性和命中目标的可能性。

防空兵配置方式 防空兵作战中将兵力兵器布置在现地的样式。有环形配置、扇形配置、宽正面配置和集团配置等方式。根据上级作战意图,本级作战任务,部队数量和武器系统性能,保卫目标的重要程度,地形条件,敌空袭兵器的性能和可能来袭的方向与兵力等条件确定。在保卫要地时,通常采用环形配置,根据要地重要程度和兵力,可构成单环或双环形配置。保卫一般要点和濒海要点时,多采用扇形配置。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常采取宽,正面配置。要地防空的主要方向、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通常用集团配置。技术保障单位可加强各个火力单位进行配置,也可集中进行配置。

防空兵集团配置 防空兵数个火力单位集中于同一地域,形成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火力密度和火力纵深的配置。通常在要地防空的主要方向、保卫小型重要目标和机动作战时采用。须将各种高射炮和地空导弹混合配置,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火力配系,便于不间断的指挥和兵力机动,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防护和发扬火力,便于形成点面结合区域防空。

防空兵宽正面配置 防空兵在敌机可能来袭的重要方向呈宽大正面的线形配置。亦称一线配置。通常用于掩护狭长的线形目标,在机动设伏和拦截敌空袭兵器时采用。各种防空兵器须混合配置,使火力相互衔接,形成宽大正面的严密火力配系,充分利用地形隐蔽、防护和发扬火力,力求争取创造打击空中目标的战机。

防空兵混合配置 将防空兵不同建制部队和不同型号兵器在同一地域内进行的配置。须将主要兵力兵器部署于主要方向,增强火力密度和纵深,使不同建制、型号的防空兵器有机结合,构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的严密火网,尽量利用地形隐蔽配置,确保重要目标和主要作战部署的对空安全。

(十)空降兵

空降兵 以伞降、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兵种。由步兵、炮兵、装甲兵及其他专业兵组成,主要装备有压制武器、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机动车辆和冲锋枪等步兵武器。具有空中快速机动能力,能突然出现于敌后配合正面作战,但空降兵力、装备受限,火力和保障能力较弱,持续战斗时间较短。基本任务是夺取、扼守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或地域,破坏敌指挥机构、导弹核武器设施、机场、交通枢纽和后方供应设施;支援敌后作战部队和游击队;参加反空降作战。空降兵部队开始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1930 年组建空降支队,1932 年成立空降旅。随后,德、法、意等国也组建了空降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得到迅速发展,空降作战运用也很广泛。空降作战时,多以伞降、滑翔机和运输机机降于地面,用于夺取重要目标、抢占登陆场,或在敌后遂行侦察、破坏、袭扰、营救等任务。战后,空降兵已具有大规模超远距离空降能力,可在敌方战略纵深内独立遂行多种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 9 月组建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空军陆战第1 旅,下辖阻击营、轻型坦克营、迫击炮营、战防炮营以及侦察连、高射机枪连、工兵连、通信连等,不入,改编为空军陆战第1 师,1957 年改称空降师。60 年代初,成立空降兵军。空降兵的运用原则是:集中使用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和地区;正确选择空降时机和空降场,密切配合正面部队作战;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保持作战行动的秘密,突然迅速地实施空降战斗。空降作战要有可靠的空中掩护,并对敌地面火力进行可靠的压制,尽量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隐蔽、突然、准确地实施。空降位置须尽量靠近预定夺占目标,以便迅速达成战斗目的。

空降作战 部队通过空中机动降落到作战地区对敌实施攻击的行动。有战役空降、战术空降和特种空降。主要目的是迅速夺取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和地域,配合正面部队歼灭敌人;袭击和破坏敌指挥机构、导弹核武器设施、交通枢纽和后方供应线。空降作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主要是以小分队空降敌后进行侦察和袭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作战有较大发展,除广泛实施特种空降作战外,配合正面部队进攻的空降作战也很多,而且规模不断扩大。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曾一次出动1200 架运输机,运送3 个师的兵力,伞降在敌防线浅近纵深内,配合登陆部队突击上陆。战后,随着空运能力的发展,空降作战的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空降作战须集中使用兵力于决定性的方向和地区,尽量增大首次突击的力量;选择恰当的空降时机和空降场,密切配合正面部队的作战: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保持空降行动秘密,突然准确地降落在预定地区;迅速集合和恢复指挥,立即对敌实施有重点的攻击。空降作战中要有可靠的空中掩护,一般都对空降地域实施直接火力准备。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常从多个机场起飞,多航向进入,多点多批次空降和进入战斗。小规模的空降多成一个梯队,力求一个航次空降完毕。地面战斗要抓住战机向敌发起攻击,根据预定计划和当时情况,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坚决完成作战任务。空降作战一般分为战斗准备阶段、空降阶段和地面战斗阶段。准备阶段从受领任务起,至人员、物资、装备在空降出发机场完成乘载准备止,空降部队要完成组织计划战斗,准备物资、勘察空降出发地域和组织开进等工作。空降阶段从乘载开始,到完成空降着陆止,空降部队要完成乘载、空中输送、伞降或机降着陆。地面战斗阶段从空降着陆起,到完成战斗任务止,空降部队要进行着陆后的集合、恢复指挥、投入战斗和完成任务。

战术空降 为达成战术目的实施的空降。主要任务是夺取、扼守敌战术纵深内的要点,割袭敌人的战斗部署,袭击指挥所、炮兵阵地等目标,限制敌预备队实施机动,阻止敌人退却与增援。基本要求是: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加强与航空兵和地面部队的密切协同;选择有利的时机和航线,隐蔽突然地在攻击目标附近空降;增大首次突击力量或前沿防御能力,力求形成有重点的围攻部署或环形防御;组织有效的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及时进行空投补给和机降补给。战术空降使用兵力一般不超过一个师,师、团规模空降时,可编成两个梯队。营以下分队空降多成一个梯队。力求一个航次空降完毕。战术空降可采用伞降、直升机机降,还可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特种空降 为执行特殊任务组织实施的空降。兵力一般不超过1 个连。由经过特种空降作战训练的分队担任,主要遂行侦察、袭扰、破坏和营救任务。通常采取伞降,有时也可机降。基本要求是:严格保守空降秘密,充分利用不良天候隐蔽突然地实施:选择良好的空降场,避免在敌防空和地面警戒力量强的地区空降;地面战斗行动坚决勇猛,完成任务后迅速撤离和转移;积极欺骗迷惑敌人,尽量争取敌后游击武装的配合。

假空降 以模拟的人员、装备和器材实施的空降。佯动方式之一。目的是在于隐蔽真实战斗企图,分散敌人注意力,牵制敌人行动,为达成战术目的创造条件。可作为空降行动的一部分,也可配合地面作战行动 单独实施。视情在一处或多处,一次或反复实施,以达隐真目的。

空降兵作地指挥 空降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作战行动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空降兵战斗力,夺取空降作战的胜利。空降兵作战指挥,通常是在远离作战地区的空降出发地域,根据情报资料定下决心和组织计划战斗;可充分利用空降的有利条件,直接形成有利的战斗部署;作战行动地域大、作战协同比较困难;空中斗争与地面斗争交织,情况复杂多变;战斗保障、后勤保障组织复杂,且易遭敌人破坏;四面受敌威胁,作战环境严峻。基本要求是:集中统一,照顾全局,掌握关键,周密组织,反应迅速,沉着坚定,及时正确。空降战斗准备阶段,作战指挥主要是收集空降有关情报;了解任务;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下达作战命令;计划组织火 力;组织协同动作;组织各种保障。空降阶段,主要是组织指挥按空降协同乘载;在航行途中不断了解空降兵机群航行情况,迅速向上级报告并正确处置意外情况;飞机进入空降地域后,适时指挥跳伞、空投或下机卸载。地面战斗阶段,主要是迅速查明着陆情况,组织空降地域警戒防卫;指挥部队收集空投的物质和装备,指挥部队脱离空降场并在预定地区集合;组织对空降突击目标敌情的侦察,及时下达空降作战的补充指示;充分利用航空兵、远程炮兵火力突击效果迅速接敌和发起冲击,歼灭守敌和夺取预定目标;组织扼守已夺占地域的防御,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冲击;空降作战完成后,组织部队撤离或转移。

空降战斗部署 空降兵遂行战斗任务时对兵力兵器所作的区分、编组和配置。主要根据上级企图、任务、编成、敌情、地形和空运能力而定。师、团规模空降,多成两个梯队,由空降兵大部兵力编成突击队,以少数空降兵和保障兵力组成后续梯队,两个航次空降完毕,逐步完成战斗部署。营以下规模空降,一般都成一个梯队,力求一个航次空降完毕,向预定目标开进中完成战斗部署。空降部队通常将大部分炮兵、反坦克导弹兵、工程兵和防化兵,加强给主要方向上的突击队,不编组诸兵种预备队。突击兵力须形成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尽量增大首次突击力量,从多方向同时向敌人突击。

空降引导分队 负责空降战斗地区引导空降的分队。通常空降前秘密派出,在空降场内或空降场外,进行对空联络、设置信号标志、测报气象等工作。遂行任务时,须加强对敌情的侦察,注意隐蔽和警戒,必要时可变换引导位置,确保自身的安全。

空降梯次 空降编组按梯队排列的次序。根据空降作战任务、兵力编成、空运能力、航线数量和空降条件,确定梯队的数量和排列次序。为达成空降的突然性,须尽量减少空降梯次。通常师、团成两个空降梯次,第一梯次为突击队,第二个梯次为预备队和重装备与物资;营以下分队成一个空降梯次,同时乘载,一次空降完毕。

空降出发地域 空降部队进行战斗准备、乘载起飞的地域。包括集结地域、待运地域、出发机场或直升机起降场。确定空降出发地域的根据是:空降作战任务与空降部队机动能力;敌情、地形和防空条件;空中输送工具活动半径、可用机场数量与分布情况、通往机场的道路状况等。机降出发地域的大小,取决于空域作战规模、战斗编成和出发机场的密度。集结地域至待运地域,一般相距一昼夜行程。待运地域至出发机场不少于5 公里。出发机场的数量,通常1 个空降营1 个,1 个空降团24 个,1 个空降师510 个,并有预备机场。空降部队遂行任务前的驻地靠近出发机场,就不另选集结地域和待运地域。集结地域距机场较近,或每个营使用1 个出发机场时,也不另设待运地域。遂行战术空降任务的直升机起降场,多选择在空降部队附近的隐蔽地域。空降部队进入空降出发地域后,继续完成战斗准备和乘载,尽量缩短停留时间,认真执行伪装、保密规定,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加强电子干扰,重视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运输航空兵按空降协同计划,准时飞抵出发机场进行空运。当空运距离超过空运飞机的活动半径时,还需选定中途加油机场,或组织空中加油,以免空降部队实施远距离机动。

空降地域 空降部队实施空降、机降的地域,包括数个空降场及其相互问的距离。通常由上级确定。要求尽量靠近预定夺占目标,地形开阔、易于从空中识别,有可供伞降和机降的足够地幅,便于地面战斗和迅速突然发起攻击,可得到战术航空兵和远程炮兵火力支援,尽可能避开妨碍着陆的障碍物、敌坚固支撑点、装甲部队集结地,以及敌方防空力量强的地区。大规模空降时,空降地域内还要有必要的机场,或适于构筑简易机场的地形,并分为伞降场和机降场。空降地域的大小,由空降的任务性质、战斗编成、地形等条件而定。前苏军要求1 个空降营的空降地域为12 平方公里,团约100平方公里,师约1200 平方公里。

空降编成 遂行空降作战任务的部队的组合序列。主要根据作战任务。兵力部署、空运能力和输送顺序确定。专业乓分队大部加强空降步兵,统一纳入突击队的序列。为达成空降作战的突然性,尽量争取一批空降完毕。当成一批空降时,其序列按遂行任务的先后而定。分批空降时,第一批为第一梯队,主要是突击队;第二批为预备队、重装备和物资。

空降纵深 空降至敌纵深的深度。通常指战线前沿至空降地区的距离。空降纵深主要取决于空降兵的编成、任务和空降方式。战术空降纵深为3050 公里,最大100 公里。直升机机降纵深一般为1015 公里,最大为5080 公里。

空降着陆 空降部队伞降、机降到地面的行动。分机降着陆和伞降着陆。基本要求是根据着陆地区的敌情、地形和气象等条件,周密计划,正确选定空降场。密切与运输机编队协同,尽可能减少留空时间。并注意防护和救生工作。实施空降着陆时,派出先遣队先行着陆,并展开成战斗队形,消灭敌人,占领有利地形,掩护主力着陆,随时准备抗击敌人向空降场的攻击。主力编队按地面指示,在各着陆场着陆。当着陆之际遭敌火突击时,炮兵、航空兵及时进行火力支援,确保空降部队着陆时的安全,并掩护其顺利地进入战斗。空降着陆后,立即集合,展开成战斗队形,迅速投入战斗。

空降集合 空降部队着陆后按战斗部署和队形的集合。部队着陆后指挥员迅速判定方位,及时发出集合信号。通常先着陆的先集合,后着陆的后集合,在前进中集合,在形成战斗队形过程中组织战斗。着陆后若与上级失去联系,或难以按建制进行集合,可先与友邻部队汇合,毫不迟疑地向预定目标攻击。

空降运输协同 空降作战时空降部队与运输航空兵的协同。由合成军队指挥机构或空军的指挥机构组织。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降编成、出发机场、空降场、空降时间、起飞时间、指挥位置、飞行航线、空中队形、进入方向、伞降时飞行高度和速度、空降最低气象条件、有关信号规定、特殊情况的处置等。组织运输协同须考虑作战任务、运载飞机类型和数量、敌人的威胁程度、天候气象和出发机场等条件,充分征求空降部队与运输航空兵的意见。

(十一)陆军航空兵

陆军航空兵 陆军中装备直升机、轻型飞机,直接支援地面作战的兵种。具有快速机动力和较强的火力,能在远离机场的复杂地形条件下完成战斗任务。陆军航空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20 世纪50 年代,美军曾大量使用陆军航空兵部队。80 年代初,已有20 多个国家建立了陆军航空兵。美军编有连、营、群、旅,分别隶属陆军师以上单位。英军编有团和中队,直属陆军航空兵指挥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航空兵于1986年开始组建,按大队、中队编制。陆军航空兵装备有攻击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和用于遂行侦察、校射等任务的轻型飞机。主要任务是:空中机动作战;实施空中火力突击;航空火力支援;从空中机动兵力兵器;快速布雷;与敌直升机作斗争;用于侦察、通信、校射、电子对抗、救护伤员和运输物资等。陆军航空兵基本运用原则:(1)集中使用,重点打击。根据作战任务,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以大编队实施集中攻击,或从多方向轮番攻击同一目标。(2)力求在有制空权的条件下遂行任务。陆军航空兵防护能力弱,火力相对不足,力求避开对方防空火力,尽量在有制空权的空域作战。(3)利用地形隐蔽、突然地行动。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夜暗和不良气象条件,采取超低空飞行,隐蔽接敌,突然地打击敌人。(4)周密组织与航空兵、防空兵、炮兵和地面部队的协同。要科学计划,明确划定活动空域、飞行走廊、相互识别和联络信号等有关事项。(5)灵活机动,积极主动。根据战场态势,灵活机动攻击敌人。(6)全面实施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空中突击要严密搜索,隐蔽接近,准确突击,速战速撤。并加强与敌防空兵器作斗争,及时采取电子干扰等保障自身安全的措施。

陆军航空兵侦察 陆军航空兵为及时获取正确的情报而采取的行动。包括保障陆军航空兵自身的作战行动和保障合成军队作战行动实施的侦察。陆军航空兵侦察,具有行动快速隐蔽,不受地面人工和天然障碍物的限制,可以深入战场全纵深,运用于战斗全过程,完成多种侦察任务等特点。侦察方式,有空中侦察和机降侦察,由侦察直升机、攻击直升机的飞行员或随机侦察员独立实施,也可在实施战斗行动时进行。主要任务是查明:敌人的兵力、部署,指挥机构和通信枢纽的位置;核、化学武器及新式兵器的部署与使用准备情况;敌航空兵和防空兵器的分布和部署;攻击目标或作战地区敌人的阵地编成、工事构筑、火力配系,以及地形等情况。必要时,还可对敌后方的政治经济中心、首脑机关、军事要地、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进行侦察。侦察手段可以采取观察、成像观察、捕俘和搜集敌军文件资料等。实施机降侦察时;侦察分队可以乘机返回,也可留在敌后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

攻击直升机 装备有机载武器的直升机。有的国家称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攻击地面和水上目标,为运输直升机护航,夺取超低空制空权。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两类。专用型是遂行攻击任务的,机身窄长,机内前后乘各2 名乘员,作战能力较强。多用型除用于遂行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运输、机降、救护等。攻击直升机多为中型、小型,最大飞行速度一般为300 公里/小时,作战半径100300 公里,续航时间23 小时,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和机载火力控制系统。机载武器有机枪、枪榴弹、火箭、炸弹、导弹等。通常在有制空权条件下,进行空中突击和空中战斗。战斗中多采取超低空飞行,充分利用地形隐蔽,突然跃出实施攻击。诸兵种合同战斗时,要与航空兵、防空兵、炮兵和地面部队密切协同。

强击直升机 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直升机。通常装备有机枪、火箭、航炮、炸弹和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一般为300 公里左右/小时,作战半径由100300 公里,续航时间23 小时,通常是在有制空权的条件下,主要用于突击装甲战斗车辆和火炮、导弹发射阵地等目标。有的可运载小分队进行空中机动作战。战斗中多采取超低空飞行,以游猎或伏击等战术,突然对敌实施攻击,然后迅速转移。

攻击直升机突击 攻击直升机使用机载武器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和火力压制的战斗行动。有导弹突击、火箭突击、机炮突击、炸弹突击。主要突击目标是敌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实施空袭和支援地面战斗等。突击装甲标时,一般采取超低空飞行,充分利用地形隐蔽行动,突击的方式可采取集中突击、连续突击和协同突击。当歼击运动中的装甲部队时,可先攻其首、尾车辆,或破坏其附近的桥梁、道路,使其造成拥挤,然后再集中火力予以猛烈突击。对分散配置或成战斗队形展开的装甲部队,通常由攻击直升机各自瞄准,实施攻击。实施空袭时,可由攻击直升机部队单独组织,也可协同空军、海军航空兵以及炮兵共同实施。组织实施空袭时,指挥员要利用一切手段,查明袭击目标的特点,兵力部署,火力配系,确定袭击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战斗中,根据情况,灵活协调兵力,充分发挥空中突击的优长,适时完成战斗任务。支援地面部队战斗,在进攻作战中,可用于火力准备,摧毁敌重要目标和火力点,攻击敌反击梯队,攻击敌机降反击部队,封锁敌坑道口,追击等。防御作战中,攻击敌二梯队,反敌机降、空降,封闭突破口等。战斗中,攻击直升机需与航空兵、炮兵的战斗行动协调一致。

攻击直升机空战 敌对双方攻击直升机在空中使用枪炮、火箭和导弹进行的战斗。目的是夺取超低空制空权或掩护运输直升机和地面部队。有单机空战和编队空战。基本要求是:及时发现目标,尽量隐蔽自己,争取高速度优势,占领有利攻击阵位,确保有效射击距离,把握有利进入角度,准确使用机载武器。基本方法是:从后方迅速、隐蔽地接敌,突然实施攻击。在与敌机格斗中,针对敌机性能的弱点,夺取和保持主动。当陷入被动的地位,受敌机攻击时,应立即实施急剧的机动飞行冲向敌机与其混战或摆脱,并力争夺得有利位置,伺机再行攻击。追击敌机时,防敌之诱饵战术。空战的基本样式,有单机空战和编队空战。单机空战,要灵活地运用空战战术,掌握在各种情况下对敌机攻击的方法和变被动为主动的摆脱要领。战斗中,通过急剧机动,占领攻击起始位置,迅速完成攻击。编队空战的基本单位是双机,多以长僚机或长僚机群密切协同,交替掩护,谁有利攻击谁。战斗中,要注意选择敌之薄弱部分,进行突然猛烈的攻击,速战速决。

电子对抗直升机 运用电子设备进行电磁斗争的直升机。最大时速300公里/小时左右,机上装备有电子对抗设备和器材。主要用于侦察敌电台和雷达,以干扰压制、欺骗和扰乱敌雷达、导航、通信等设备,达到破坏敌飞机、直升机战斗活动,甚至使敌地面战斗指挥发生困难的目的。使用电子对抗直升机,须与整个战场的电子对抗相协调,事先制定周密的计划,明确使用的时机和空域,预先作好充分的准备。战斗中尽量在安全空域活动。

直升机攻击方法 直升机使用机载武器攻击目标的方法。按兵力使用可分为分散攻击和集中攻击和连续攻击;按行动性质分为游猎攻击和伏击攻击;按使用武器可分为导弹攻击、火箭攻击、机炮攻击和炸弹攻击。攻击方法主要取决于攻击目标的性质。通常对疏散隐蔽目标采取分散攻击,以单机、小编队对其实施;对集团暴露目标多采取集中攻击,以大编队进行集中猛烈的突击;对导弹核武器等重要目标,须进行连续攻击,直至将其撤底摧毁。对即将进入预定歼敌地区的目标,可采取游猎攻击和伏击攻击。游猎攻击主要是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在其可能出现的空域待战,伺机袭击地面、空中目标。伏击攻击是在敌直升机、坦克必经之地,利用地形设伏待机,目标出现后突然跃出进行攻击。对容易击毁的目标一般采用火箭和机炮攻击;对难以击毁的目标主要以导弹和炸弹攻击。

(十二)电子对抗兵

电子对抗兵 担负电子对抗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的兵种。是对敌实施电磁斗争的主要力量。装备有无线电对抗侦收、测向、干扰和雷达侦测、干扰设备。通常协同其他兵种作战,有时也可单独遂行任务。电子对抗兵的基本任务是:搜索、截获敌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查明其类型、工作方式、技术参数和部署;干扰敌无线电通信,破坏其指挥与协同;干扰敌武器控制和制导装备,使其失去控制;发现、测定敌电子干扰设备,协同其他兵种实施电子对抗;实施电子伪装、欺骗迷惑敌人:协同其他兵种对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等电子设备进行摧毁。电子对抗兵的运用原则是:(1)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重要目标、重要时节。通常在进攻战斗中集中压制进攻正面之敌和被合围待歼之敌的雷达、无线电等电子目标;在防御战斗中集中压制主要突击方向和空降地域的雷达、无线电通信等电子目标;在其他样式的战斗中,要根据合成军队指挥员的意图,保持与己方战斗行动相一致。(2)合理部署,统一指挥。通常根据合成军队作战任务及对电子对抗的基本要求,以及敌人的部署、企图和电子技术装备和战场的地形情况,将各种不同制式的电子对抗设备,部署在便于指挥、便于机动、便于协同、能够发挥效熊的位置上。并随着作战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3)隐蔽、突然、准确地实施。严守无线电保密纪律,控制电磁发射,必要时,实行无线电静默,使敌方在电子干扰前,无法获得各种情况,以保证在主要方向、重要时节实施突然、准确的电子进攻。(4)周密组织与其他兵种,特别是与通信和技术侦察部门的协同。合成军队指挥员、司令部要密切组织各有关兵种的协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互相干扰,同时保障有效地实施电子对抗。(5)多种手段,综合实施。通过各种频段、功率、各种运载方式的进攻手段,做到灵活应变、快速反应,先机制敌。

电子对抗部队 担负对敌雷达实施电子侦察和干扰任务的专业部队。通常按团、营、连编制。雷达对抗部队装备有电子侦察、干扰设备,可搜索、截获、分析和识别敌电磁幅射,从中获取敌雷达的技术参数、类别、位置和用途等情报,并对敌雷达实施压制式或欺骗式干扰。战斗中,疏散隐蔽地配置在便于遂行任务的位置,通常协同其他兵种战斗,有时也可单独遂行电子对抗侦察和干扰任务。

无线电通信对抗部队 担负对敌无线电通信实施电子侦察和干扰任务的专业部队。一般按团、营、连编制,由侦听引导、测向、干扰和通信等分队组成,隶属各军种军以上单位。战斗中,疏散隐蔽地配置在便于遂行任务的位置,用于截获、分析和识别电磁辐射信号,从中获取敌电子设备技术参数、类别、位置、用途等情报,并对其实施压制式干扰或欺骗式干扰,以破坏或削弱敌无线电通信。

电子对抗 以电子设备和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是现代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的国家称电子战或电子斗争。目的在于使敌人的电子设备失效或降低效能,保证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主要包括: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破坏敌方电子设备与反摧毁。基本要求是:(1)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按照作战意图,周密制定电子对抗计划和预案,充分做好设备和器材的对抗准备。(2)隐蔽突然,出敌不意。采取电子伪装、佯动、欺骗、静默等措施,竭力隐蔽己方的行动企图,达成战斗的突然性。(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在重要作战时刻,集中多种电子对抗设备、器材,使用多种战术手段,以取得电子对抗的最佳效果。(4)敌变我变,变中制敌。针对敌方电子对抗不断变换战术,采取快速应变措施,扬长避短,夺取电子对抗的主动权。(5)统一指挥,密切协同。统一计划和使用电子对抗兵力,按目标、时间、方向、地域和频率协调一致地行动,把电子对抗兵力与地面、空中攻击兵力形成整体打击力。战斗中,实施电子对抗,通常以电子对抗计划为依据,以电子对抗兵力部署为基础,随着战斗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电子对抗兵力、兵器的任务。进攻战斗中,电子侦察分队可在先遣支队或炮兵火力的掩护下,提前开进和展开,迅速组织电子对抗侦察,做好对敌电子进攻的情报准备,掩护合成军队集结、开进和展开,伪装分队对被掩护目标实施反雷达伪装。火力准备时,对敌要害的电子目标迅速准确地测向定位,积极配合炮兵、航空兵、导弹兵对其实施火力摧毁,集中压制、干扰敌指挥无线电网和炮兵射击指挥无线电网和各种雷达。突破时,重点干扰压制主要突破口前方、翼侧敌支撑点上的指挥通信和各种雷达,保障攻击部队迅速突入敌阵。防御战斗中,通常根据上级作战意图和受领的电子进攻任务,在敌人进攻开始前,在防御阵地前沿形成浅近纵深的干扰配置,阻断敌指挥、协同通信,为己方部队抗击创造条件。防御战斗中,可根据交战情况,灵活运用战术,配合主力部队挫败敌之进攻。

电子对抗计划 组织实施电子对抗的计划。通常由作训部门会同通信、侦察、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部门,根据作战企图,上级指示和本级指挥员决心共同拟制。内容一般包括:电子干扰群的编成、配置和任务,压制的目标和时机,作战各阶段电子对抗分队的行动,指挥关系、协同规定、程序和通信联络,完成准备工作的时限等。

雷达对抗 对敌方雷达进行电子侦察、干扰、摧毁和己方雷达进行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的斗争。目的是破坏和削弱敌方雷达发现和跟踪目标的能力,保证己方雷达发挥正常效能。基本要求是:周密制定雷达对抗计划和预案,充分作好对抗的技术与战术准备;及时使用雷达对敌雷达侦察,准确测定其位置和特征,不断迷惑、欺骗和扰乱敌雷达,适时加强干扰和压制;注意己方雷达的隐蔽与伪装,严格控制工作时间和使用频率。雷达对抗可单独实施,也可与其他电子对抗配合进行。

无线电通信对抗 对敌无线电通信进行侦察、干扰和己方无线电通信设备反侦察、反干扰的电磁斗争。目的是阻碍或削弱敌无线电通信,保证己方无线电通信设备有效地工作。基本要求是:周密制定无线电对抗计划和方案,充分作好对抗的设备与器材的准备;不断对敌无线电通信进行侦听、侦收和测向,从敌无线电通信中迅速获取情报;采取压制性干扰、欺骗性干扰等措施,使敌无线电通信中断或发生困难;采取无线电静默、伪装、佯动、保密通信、快速通信等措施,防止敌人对己方无线电通信的侦察;采用隐蔽通信信道、改用频率、摧毁干扰源等方法,削弱或消除对己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

无线电通信干扰群 作战中遂行无线电干扰任务分队的临时编组。由数个无线电通信、侦察、干扰分队统一组成,包括指挥所、侦听引导台、测向台、干扰台、通信台等。有时还编组前方干扰分群和后方干扰分群。前方干扰分群随第一线部队行动,用于干扰敌浅近纵深内的战术无线电通信,后方干扰分群通常不进行转移,用于干扰敌战役纵深内较大功率的无线电通信。一般由合成军队按作战需要统一组织,配置在便于遂行干扰任务的隐蔽位置。

无线电对抗保障计划 组织实施无线电对抗的计划。根据作战任务由合成军队司令部拟制。主要内容是:作战各时节无线电通信对抗的任务和主要目标;无线电对抗部队的编成、任务区分和配置;实施干扰、静默、佯动和欺骗的时间;对抗部队与通信部队、通信侦察部队之间的协同;对抗部队的转移时机和程序;反侦察、反干扰措施和要求;物资与技术保障。

电子侦察 利用电子装备获取敌电子情报的侦察。目的是为制定电子对抗计划,实施电子对抗提供依据。主要是利用电子对抗侦察的专门设备,去寻觅敌无线电通信、雷达等设备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对其进行检验、识别、分析和定位。查明敌无线电通信采取的方式、工作频率、呼号、勤务用语、联络规定、网络组成,以及通信设备的位置;雷达工作的频率、脉冲宽度、强度、波束宽度,安装位置等敌情资料。电子侦察由地面电子侦察站、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船、电子侦察卫星,使用无线电通信对抗侦察设备、无线电测向设备、投掷式电子侦察器材进行。电子侦察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但容易暴露,且受地形限制。实施电子侦察,要多种手段结合运用,以保障获得的敌情资料正确可靠。

雷达侦察 使用雷达进行的侦察。侦察的距离远,发现目标快,不受能见度影响,可准确测定目标的性质和位置,但容易暴露,易受电子干扰和地形限制。有时雷达侦察是指为获取敌雷达战术技术参数而实施的电子侦察。主要是测定敌雷达工作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天线转换和波束宽度;查明雷达的类型、用途、位置和工作体制;引导干扰设备在方向、频率上对准敌雷达,实施跟踪瞄准。

电子干扰 以电子干扰设备对敌电子设备系统所进行的扰乱。主要是干扰敌雷达、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无线电遥控遥测设备、红外与激光光电设备。按产生干扰的方法,分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是利用干扰发射机作为干扰源,发射或转发某种电磁波所形成的干扰。按其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性质划分,有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压制性干扰是用噪声或杂波,压制对方的电子设备,使其收到的有用信号模糊不清或被掩盖。欺骗性干扰是用干扰发射机或无线电台,巧妙地模仿敌人信号,使敌人上当受骗。对雷达的欺骗性干扰可使测定目标距离、方位、速度产生误差,使敌火炮、导弹打不准。无源干扰是利用强烈的反射或吸收电磁波的器材对雷达进行干扰,如飞机、军舰周围投掷金属片和涂有金属粉的材料,使敌方雷达显示器上形成大片的干扰回波,产生干扰效果。实施电子干扰,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以取得好的干扰效果。

无线电测向 以无线电测向设备测定对工作中无线电发射台位置的测定。通常将装备有无线电测向和通信设备的分队,编组成若干个无线电测向台,隐蔽疏散配置在便于遂行任务的位置,构成严密的无线电测向网。两个以上测向台通过交会,可较准确地测定被测向电台的位置。战斗中,测向与侦听、侦收常结合进行。

无线电通信反侦察 防敌无线电侦察所采取的措施。主要采取有计划、无规律的更换联络信号,控制无线电发信,采用中间转信,实施无线电静默、伪装,进行快速通信、保密通信、多路通信等技术战术措施。战斗前要有预案,敌对己方无线电侦察时,可迅速采用有效的反侦察措施,确保无线电通信联络畅通。

无线电技术侦察 使用无线电技术器材进行的侦察。获取情报迅速,但受地形限制,易受电子干扰。通常由无线电技术侦察人员,通过侦听、侦收和测向实施。战斗中,将无线电技术侦察分队编成组或站,疏散隐蔽地配置在便于遂行任务的位置,构成严密的无线电技术侦察网。

无线电通信迷惑 为欺骗敌方无线电通信侦察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方法有无线电静默、无线电通信佯动、设置假电台、拍发假电报、进行假通信联络等。战斗中通常按照预案,与其他无线电反侦察措施结合进行。

反干扰 为消除或削弱敌人对电子设备干扰而采取的措施。亦称抗干扰。是电子对抗的组成部分,无线电通信反干扰,主要是采用隐蔽的通信信道,改用备用频率,用几个频率同时通信,使用定向天线,增大发信台的功率,缩小通信频带,采用人工慢速电报,使用新的通信体制,用火力摧毁干扰源。雷达反干扰,通常是从战术上合理部署雷达,提高雷达网的反干扰能力。在技术上展宽频段,快速跳频,增大发射功率,压低灭线副瓣,综合运用多种探测手段,加强反干扰电路和操作反干扰。

九、行军、宿营、警戒

行军 军队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移动。是军队机动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集结或转移兵力,争取主动,形成有利态势。按任务分有正常行军和战备行军,按方式分有徒步行军、摩托化行军和两者结合的混合行军,按行军强度分有常行军和强行军。常行军,徒步日行程为3040 公里,时速45 公里;摩托化日行程为150250 公里,时速夜间1520 公里,昼间2030 公里。强行军以加快行军速度和延长行军时间的方法实施。古代军队的行军有徒步、骑马、坐车等方式。随着战场向平原、旷野扩展,行程不断增加,出现了长途行军,有时兼程急进。骑兵发展后,骑兵行军以骑马为主。14 世纪后,行军纵队开始按连、营、团建制编成,组织实施大部队、多兵种的行军,成了指挥员、司令部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摩托化行军出现,对行军的道路保障、技术保障以及警戒、伪装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军队以摩托化行军为主,机动能力大力提高。行军时目标暴露,隐蔽困难,对道路的依赖性较大。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地形、道路和天候等情况组织实施,其基本原则是:(1)组织侦察。查明敌情、道路和地形情况,选择并确定行军路线,确定行军部署,制定行军计划。(2)正确编组行军队形。按便于战斗和指挥、便于行进和展开的要求,编成一至数个行军纵队,各纵队确定担任前卫、本队、后卫、侧卫的部队,必要时还可派出选遣支队。(3)预定处置方案。制定行军时对各种情况的处置预案,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4)严密组织各种保

障。组织好对空防御、技术保障、后勤保障和警备调整勤务。加强警戒、伪装和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5)明确规定行军注意事项。规定行军日程、速度、出发线和调整地区,以及行军安全、保密和隐蔽措施。现代条件下的行军,是在敌人袭击威胁、道路桥梁可能遭破坏或受沾染的情况下实施的,还可能发生遭遇战斗。实施时,按照敌情和任务编成行军纵队行进,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严格遵守规定的序列、速度、距离、安全和隐蔽措施。适时组织大休息和小休息。组织收容队和技术保障队,收容人员,抢修车辆。当行军互相交叉时,要根据情况、任务急缓程度,及时调整。在未来战争中,由于高技术兵器的大量使用,行军企图、路线不易隐蔽,指挥通信容易中断,道路、桥梁易遭破坏,行军编队将向多路、多方向发展,夜间行军也将增多。

徒步行军 步行实施的行军。是步兵的行军方式之一。其特点:对道路的依赖性小,受天候季节影响不大,能在各种地形和天候条件下行动,便于隐蔽企图。但行进速度较慢,体力消耗较大。组织实施徒步行军,要周密计划,加强对道路和地形的侦察,正确选定行军路线。合理编组行军队形,使其符合战斗行动企图,便于隐蔽迅速行进,便于展开进入战斗,要求编成行军纵队,确定担任前卫、本队、后卫、侧卫,规定通信联络信号和组织各种防护。严密组织保障,特别是对空、对核、化武器的防护,适时派出设营人员,安排好宿营和休息;通常连续行军34 天安排一个休息日,部队进入休息地域后,要疏散配置,加强对空防御和警戒,组织部队休整,补充给养,并组织好继续行军的准备。行军中每23 小时休息一次,时间由分队指挥员掌握,休息时,人员靠道路两旁,车辆靠道路右侧,并注意检查车辆和装备。日行军过半,安排一次大休息,部队离开道路,进入指定地域,派出警戒,组织人员用餐和休息,并组织好互助和收容。

摩托化行军 亦称乘车行军。乘坐运输汽车或战斗车辆实施的行军。是摩托化部队主要的行军方式。摩托化行军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起初只有乘坐运输汽车的行军,随着战斗车辆装备到军队,摩托化部队增多,使摩托化行军逐渐成为主要的行军方式。其特点:车辆行进速度快,行程远,对道路的依赖性较大,常受天候、地形条件制约。车辆多,型号不一,组织指挥复杂,各种保障特别是技术保障任务艰巨。组织摩托化行军,根据上级意图、敌情道路、天候和车辆情况进行。其要求:(1)加强对敌情和道路情况的侦察,精确计算时间,针对道路情况,制定行军计划,下达行军命令。(2)合理编组行军队形,区分行军路线,每条路线上按前卫、本队、后卫顺序编组,队形编成要符合作战行动企图,要便于车辆行进,便于展开成战斗队形。(3)严密组织调整勤务,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规定行进序列、速度、各纵队、各分队、各车间距离,出发和到达地点,行进中安全、隐蔽措施等。(4)周密组织各项保障,特别要组织好技术保障,加强对空、对地面警戒,保障顺利行进,行进时,指挥员要严格掌握行进路线和速度,准时通过出发点和调整区,边行进边了解掌握敌情和道路情况,并注意检修车辆和作好收容工作。到休息地要加强警戒和对空防御,并抓紧时间修理或保养车辆,必要时给车辆补充油料。

混合行军 亦称综合行军。徒步与乘车相结合的行军。通常在车辆不足和道路不便于实施摩托化行军时采用。以徒步和乘车两种方式交替进行;或在同一时间内一部分步行,一部分乘车。组织实施混合行军,要周密计划,合理编组行军队形,区分行军路线,明确转换行军方式的时间、地点和指挥关系,尔后行动的方向和任务。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对核、化武器的防护,加强侦察、警戒伪装等措施,搞好通信联络和工程、技术、后勤保障,适时派出调整勤务和做好收容工作。行进时,指挥员严格掌握行进速度,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并注意做好车辆的检修和保养。

正常行军 亦称常行军。按正常的日行程和时速实施的行军。通常在任务不很紧急,敌情顾虑不大时采用。有时指执行战斗任务以外的日常行军。徒步日行程3040 公里,时速45 公里,乘车日行程150250 公里,时速夜间1520 公里,昼间2030 公里。组织实施正常行军,要侦察道路和地形,制定行军计划,编组行军队形,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和警戒等各项保障,规定行军日程、速度、大休息地点和通信联络,并组织好调整勤务和收容工作。

战备行军 准备进入战斗的行军。按进入战备的等级,分为紧急战备行军和战备行军。通常在任务紧急,敌情顾虑较大时实施。有时在敌空炮火力威胁下进行。组织战备行军,要求迅速、准确、周密,不失时机。要充分利用各种情报,快速制定行军计划;按照临战和战备等级的要求,周密编组行军队形;严密组织对空防御、侦察、警戒和伪装;搞好运动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做好调整勤务和收容工作。

强行军 加快速度加大日行程的行军。在遂行奔袭、追击、迂回等任务或摆脱敌人时采用。日行军时间在12 小时以上,必要时可昼夜兼程。徒步日行程可达50 公里以上,时速不小于5 公里;乘车日行程可达300 公里以上,时速夜间大于25 公里,昼间大于35 公里。组织强行军要争时间抢速度,简化组织指挥程序,可边行进边完成组织工作,不组织大休息,尽量减少休息__次数和时间,严密组织各种保障,果断处置各种情况,随时准备进入战斗。

急行军 以最快速度实施的行军。在遂行紧急任务时采用。可按强行军的方法组织,要少休息或不休息。多以快步行进,也可走跑交替,时速达89 公里。必要时可轻装,时速可达1012 公里。整个急行军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一日行程。

夜间行军 亦称夜行军。夜暗条件下实施的行军。夜间便于隐蔽企图,达成行动的突然性。组织实施时,要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按视度受限制的特点,编组行军队形;派先遣队、设营队,先于部队出发,勘察行进道路和宿营地域;掌握行进方向、速度和队形,根据任务和地形情况,适当减慢速度,缩小前后距离,通常不大休息;周密组织调整勤务,发生拥挤或队形交错时,按任务缓急、距离远近及时调整;加强对空防御、侦察、警戒等保障,严格管制灯火,保持行进肃静。

向敌行军 面向敌方的行军。通常在进入战斗时采用。敌情威胁较大,可能与地面或空降之敌遭遇。组织实施时按临战要求编组行军队形,各级的指挥位置适当靠前,加强对前卫的指挥;预先制定各种情况的处置方案,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展开进入战斗,及时、果断地处置各种情况;严密组织侦察、警戒、对空防御、伪装以及工程、技术等保障,加强调整勤务和收容工作。

背敌行军 背向敌方的行军。通常在撤出战斗、撤离战场或摆脱敌人时采用。敌情威胁不大,但也可能遭敌追击或空炮火力袭击。要科学编组行军队形,加强后卫力量,阻敌尾追或防敌跟踪,并要有抗击追击的方案,预计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严密组织侦察、警戒和对空防御等保障,并组织调整勤务和收容工作。当遇敌追击或跟踪时,要指挥后卫,及时破坏道路桥梁,设置地雷障碍阻滞敌人行动。若地形有利,也可进行伏击,尔后乘敌混乱之际,迅速摆脱敌人。

侧敌行军 在敌人侧方实施的行军。通常在向敌侧后运动或迂回时采用。侧方的敌情顾虑较大,有可能遭敌袭击或侧击。编组行军队形时,要加强侧卫力量和指挥,必要时可指定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担任侧卫;要有预定的处置各种情况的方案,对敌可能袭击的主要地段,增强侧卫的兵力;周密组织侦察、警戒和对空防御等保障,加强调整勤务和收容工作。

山地行军 在山地实施的行军。山地道路较少,路面狭窄,弯急坡徒,通过山涧、河川多,有的还有茂密森林。组织实施时,根据山地道路和地形情况,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正确确定行军部署;组织先遣队、设营队和收容队,勘察道路,改造急转弯和陡坡路段,排除障碍,设置防险标志,安排组织好休息、设营和收容;加强各种保障和指挥调整勤务,在山垭口、交叉口、峡谷口设置指挥调整哨。如在高山密林地区行军时,还要特别注意掌握行军方向和防火。

森林地行军 在森林地实施的行军。森林地一般位于山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热带森林地,气温高而多雨,荆棘丛生,藤蔓交织;寒带森林地,气候寒冷,冬季较长,积雪较厚。组织实施时,根据森林地特点,周密组织计划,采取多梯次、小编队方法,编组行军纵队,安排部署行军;派出先遣队,勘察地形,查明行进路上森林茂密情况,有无林中道路和林中空地,便于隐蔽行进和暴露的地点,森林地所处地貌的起伏陡缓状况;加强各种保障和指挥调整勤务,做好判定方位、防迷路、防虫和肪火等工作。通常森林地行军时速较正常行军时速低。

行军地带 实施行军的区域。指行军出发地区和预定到达地区外沿相连之线的范围。是师以上部队区分行军范围的单位,通常师只有一个行军地带,包括两条以上行军路线。行军地带由上级规定,单独组织行军时由师选定,或不规定行军地带只指出主要行军路线。其宽度和距离按任务、敌情、道路和军队的数量确定。

行军路线 行军的方向和路程。多指行军纵队由出发地区至预定到达地区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宽度和距离,战术兵团用其区分行军范围。通常只给分队规定一条、给战术兵团规定两条以上行军路线。一般由上级指定,单独组织行军时可由本级选定。选择行军路线,要符合上级意图,尽可能具有道路,与行军方式相适应,易于隐蔽行动,便于组织侦察和警戒。

行军部署 行军时对兵力所确定的任务区分、编成和序列。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行军方式确定。基本要求是:符合行动企图,便于迅速隐蔽行进,便于展开成战斗队形,便于对抗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袭击,便于组织指挥和实施各种保障。师可以编成两个以上行军纵队,有时也可只编一个。各行军纵队按前卫、本队、后卫编成。师炮兵部队编入主力纵队。坦克部队可编组独立的行军纵队。防空兵部队按对空掩护部署编入各行军纵队,实施要点掩护或跟进掩护。工程兵分队配属必要的步兵、防化兵、在侦察、誓戒分队之后进行,负责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后勤、技术机关在本队后跟进。

行军队形 按行军部署编成的队形。是行军纵队、行军梯队的统称。根据部署要求、本部队建制和加强的兵力、道路状况确定。要求一个行军队形具有独立战斗能力,便于展开进入战斗。部队沿一条道路行军,只编成一个行军队形;部队沿一条以上道路行军,编成一个以上行军队形。

行军纵队 行军时形成的纵队队形。是行军队形在实地的体现,按编组行军队形的要求编成。一个行军纵队按前卫、本队、后卫的顺序组成。行军中各行军纵队处于不同位置,还可简称为左纵队、右纵队,或前纵队、后纵队。

行军梯队 组成行军纵队的各个编队。分队行军时,由连组成梯队;部队行军时,由营或团组成梯队。本队各梯队通常按任务和行动顺序编成,指挥机关及直属队位于本队先头,步兵部队编为第一梯队;炮兵部队可单独编成梯队,位于第一梯队之后,配属给步兵的坦克部队可单独编成梯队,位于本队先头或后尾;防空部队也可编成梯队,位于本队之中;其余步兵部队编成第二或第 三梯队;后方机关及直属队位于本队之后。梯队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摩托化行军为510 公里,徒步行军为35 公里。有时把前卫、后卫也作为一个梯队。当前卫、后卫由几个编队组成时,各编队也称行军梯队。

行军序列 行军时的先后顺序。即行军部队在行军纵队中排列的位置。根据敌情、任务和行军方式,在部署行军和编组行军队形时确定,以行军命令的形式公布。行军部队担负不同的任务,就确定了在行军中的先后顺序。担任前卫,首先行动;担任后卫,最后行进。担任本队的各部队,编成各个梯队,确定其在行军纵队中的位置,也就明确了行动顺序。

本队 行军队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行军纵队的主力,由若干个梯队、指挥机关、后勤机关及直属单位组成。并根据敌情、任务和行军方式,确定各梯队的组成、序列和任务。行军中,随时准备派出部队,驱逐或歼灭突然从不同方向袭击之敌,或接替前卫的任务,并作好与敌遭遇的准备。__

行军长径 一个行军队形的长度。从行军队形先头第一人或车起至最后一人或车止。是计算行军队形到达时间的要素。行军队形的长度,由组成队形的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距离确定。通常按人(车)本身所占位置的长度加人与人、车与车、梯队与梯队之间长度,以公里为单位计算。当人与人、车与车、梯队与梯队之间距离固定不变时,一个行军队形的长径也是不变的。只要明确了时速和行程,按长径可分别计算一个行军队形先头或后尾通过或到达的时间。

行军速度 行军队形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是计算行军快慢的依据,按公里/小时计算。行军速度快慢由任务、敌情、道路、天候条件和部队行军能力确定,行军速度也可依此规定。通常徒步行军时速45 公里,乘车行军昼间时速2030 公里,夜间1520 公里。当行军速度和行军时间确定后,可计算出行程或到达所需时间。

行程 行进的路程。指军队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程,以公里为单位计算。是规定行军任务和检验行军能力的内容之一。分日行程和总行程,日行程通常徒步行军3040 公里;乘车行军150250 公里;总行程根据总任务确定。有时将某段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也称行程。当行程和时速确定后,可计算出到达的时间。

行军命令 下达行军任务的命令。是组织与实施行军的依据。部队受领行军任务后,指挥员根据任务、敌情、地形、道路和天气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时定下决心,由司令部根据决心拟制行军命令,书面或口头下达。其主要内容:(1)敌情 判断的结论。(2)行军目的、任务、行军地带或路线。(3)友邻部队的行军目的、序列、出发和到达时间。(4)各部队的任务,行军纵队的编成,行军路线、序列,出发地区、调整地区和通过时间,大休息、宿营或集结地域及到达时间。(5)炮兵、坦克、防空部队的编成和任务,在行军序列中的位置,出发和到达时间。(6)对空防御、调整勤务、行军警戒的组织和任务,道路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的措施。(7)指挥所的位置,通信联络的方法。(8)完成行军准备的时限。可能与地面、空降之敌遭遇时,要给有关部队明确任务和行动的方法。远程行军,要规定休息日或车辆检查维修日。当乘坐加强的车辆行军时,还要明确车辆的分配和指挥关系。

行军计划 组织实施行军的计划。是计划组织行军的主要文书。部队受领行军任务和分析判断情况后,根据上级行军计划和指挥员的意图拟制。主要内容:(1)行军队形的编成,加强部队或车辆分配,行军序列。(2)行军地带或路线区分,行程、速度和队间距离规定。(3)出发地区、调整地区的位置,各梯队先头、后尾通过的时间;休息、宿营或集结地域的位置,各梯队先头、后尾到达的时间。(4)对空防御、侦察、警戒和调整勤务的组织。道路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措施。(5)组织指挥、通信联络的组织和方法。(6)与敌地面或空降之敌遭遇时,各梯队行动方案。行军计划通常拟成表格式,也可拟制成文字或地图注记式。其主要内容以行军命令形式,下达各部队。

行军报告 向上级报告行军情况的文书。通常在行军告一段落或行军结束后上报。主要内容:出发时间,行军路线、行程,目的地和到达的时间;组织实施行军的做法,人员、减员和装备损耗情况,发生的问题,处置的结果;现在各部队部署的位置,下一步安排,请示事项。行军结束后的报告,__还要包括经验和教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行军路线图 标绘有行军路线的要图。根据行军命令和指挥员指示拟制,通常下发给行军部队。内容包括:(1)各部队所在位置,行军路线,行军队形的编成和序列。(2)出发地区、调整地区和目的地的位置,各部队到达位置的区分。(3)行程、行军速度,各部队先头、后尾通过出发、调整地区时间,到达目的地时间。(4)侦察、警戒和调整勤务的活动地区,可能与地面或空降之敌遭遇的地区。拟制行军路线图,通常采用要图注记式,先调制成要图,再加以注记。但只标注与执行者有关情况,不得暴露整个行军企图。在生疏地形或道路状况较差的地区行军时,尽量详细绘制沿途有方位意义和明显标志的地物,在山地、森林地等通视条件差的地区行军时,对主要叉路口、道路拐弯处注明方位角和距离。

行军路线勘察组 实地察看行军路线的临时组织。任务是为确定行军路线、定下行军决心提供准确的资料。根据上级指示和指挥员意图,在行军前由司令部派出。通常由参谋人员率领侦察、工兵、防化专业分队人员组成,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车辆,沿预定行军路线实施全程有重点的勘察。主要察明道路状况,数量和质量;桥梁、渡口、隘路、徒涉场的位置,及其通行的能力:隘路、山谷、山垭口的道路状况,及其两旁地形情况。勘察结束后,迅速将结果向派出机关报告。行军中也可派出勘察组,负责选择迂回道路或对险要地区道路的勘察。

行军路线侦察图 标注有行军路线情况的要图。由司令部侦察部门根据侦察分队侦察的情况、上级通报和掌握的资料调制。是侦察部门的内部文书,供指挥员了解行军路线情况时使用。可在侦察结束后一次完成,调制成要图;也可根据资料逐次完成,标注在地形图上。标注的主要内容:(1)行军路线的道路宽度、质量,各段的距离,难以通行的地段。(2)行军道路上桥梁、渡口、隘路、徒涉场的位置,人员和车辆的通行能力。(3)险要地段道路地形情况,染毒和沾染地段,有无迂回道路等。

行军计算 行军能力及行动数据的分析运算。是战术计算的内容之一。目的是为定下决心、组织部队行军提供科学依据。经常计算的主要内容有:行军长径、行军距离、行军速度和行军时间。其方法是按匀速直线运动公式,距离(S)=速度(v)×时间(t)运算而得。按上述公式运算,可计算出行军纵队各梯队先头、后尾通过或到达某一地点的时间,算出行程,选择、确定行军速度。但行军速度往往受道路状况、天候季节和行军能力的影响,经过计算后,还要增加或减少各种修正数字。

前半段行军 远程连续行军中前一半行程的行军。即出发至超过一半行程的这一段行军,这一阶段,要组织部队按计划行军,掌握行军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阶段结束要组织部队休整,纠正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阶段的行军。有时根据当时情况,可转换行军方式继续行军。

后半段行军 远程连续行军中后一半行程的行军。即前半段行军结束至到达目的地这一段行军,这一阶段,在吸收前半段行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行军。到达目的地后,组织部队休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接受新任务的准备。有时情况紧急,到达目的地,不作休整即执行新任务。

休息地域 休息日和大休息时部队停顿休整的位置。是行军计划的内容之一,通常由上级安排确定。选择在行进路线的两侧,避开明显目标,便于休整和继续行军的地区。尽量利用自然地形,最好选在有居民、有水源、有进出方便道路的地方。有可能时,先派设营人员勘察,并区分各部队的休息地域。部队进入休息地域后,指挥员要及时派出值班分队和火器,加强对空防御和警戒。组织人员休整,检修和保养车辆,补充给养和油料,作好继续行军的准备。

行军出发点 部队从不同的宿营(集结)地域按规定的顺序和时间通过的地点。各部队通过此点编成行军队形,通过此点的时间为该部队行军出发时间。部队沿一条道路行军,在一日行程内只有一个行军出发点。部队沿一条以上道路行军,设有一个以上的出发点时,各出发点所处位置统称行军出发地区。行军出发点通常选择在宿营地域或集结地域的外缘,行军方向前方,使部队从不同的宿营地域或集结地域向出发点行进时,不走回头路。

调整勤务 调整部队行进方向、顺序和速度的勤务。组织实施调整勤务的目的,是保证部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行动。由调整指挥所根据行军命令或指挥员指示组织,调整指挥组和调整哨具体执行。主要任务是:(1)监督各行军部队按规定的路线、顺序、时间通过出发点、调整地区,以及重要的桥梁、渡口、隘路、交叉路口。(2)调整部队按顺序通过敌炮火封锁区、障碍地段和受染地段。(3)监督部队执行隐蔽和伪装的有关规定。(4)维护行进秩序,适时发放警报信号。

调整地区 调整部队行进方向、顺序和速度的地区。即行军部队按规定序列和时间通过的地区。根据道路地形情况,一日行程可确定一至数个调整地区。通常选在部队行军中任务、方向转换或地形险要的地方。如重要桥梁、渡口、道路交叉口,大休息后继续行军的始点,宿营地域前分进点等。有时把出发点,也作为一个调整地区。

调整哨 执行调整勤务的人员。由调整指挥所派出,通常设在调整地区内。先于部队执行,在部队到达调整地区前就位。主要任务:调整部队按规定的顺序、时间通过;维护行军秩序,防止拥挤和堵塞;监视部队执行伪装和防空纪律,有时还负责观察敌情,发放警报信号。

调整指挥所 组织实施调整勤务的指挥所。师以上部队行军时,根据上级意图和指挥员决心组成。行军前在主力行军纵队的调整地区内、或在便于指挥各调整哨的适当地点开设,并与基本指挥所保持密切联系。主要任务是区分各调整哨的任务,明确执行任务的地区、时间和方法;指挥各调整哨调整各部队行进;通报各部队行军情况,组织各调整哨向另一调整地区转移,执行新的任务。团以下部队行军时,通常组成调整指挥组,执行调整指挥所的职责。

通过时限 行军部队通过某地的时间限制。是行军计划的内容之一,以命令的形式公布,必须坚决执行。包括各行军纵队及其各梯队的先头、后尾通过出发点、调整地区和指定的重要地点的时限。有时还包括到达目的地时间。

向导 行军时给部队带路的人员。在行军前由侦察部门在群众中选定。徒步行军中在地形复杂难以确定行军路线时,也可临时选择。通常选熟悉地形和道路,体质较好的人员充当。

路标 使用简便方法标示部队行进方向的记号。行军时由上级统一组织,规定统一的符号,在没有设调整哨的复杂地形上标示。先头分队设置,后尾分队撤除。设置时要清楚、明显,消除时要不留痕迹。

设营队 勘察宿营地域的临时组织。根据行军时敌人情况和需要抽调各单位人员组成。先干部队出发,到达预定宿营地域,了解情况,勘察和划分住地,准备给养,迎接并引导本单位进入宿营地域。如发现预定地域不便于部队宿营时,要及时向派出的指挥员报告。

收容队 行军时收容伤病员掉调队人员的临时组织。通常团以上部队行军时组织。分队单独行军营或连也可组织收容组。由政工干部23 人,军医和卫生员23 人,士兵56 人组成,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车辆,随本级行军纵队后尾行进,必要时要派分队掩护。负责收容伤病员,对轻伤员及时治疗,对重伤员及时转运,并组织掉队人员跟进。

输送 使用运输工具运送部队的行动。是军队机动的方法之一。按方式分为铁路输送、水路输送、空中输送和综合输送,按规模分为战略输送、战役输送和战术输送。周密地组织实施输送,是军队适时转移,争取主动,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古代输送主要依靠水路和畜力,方式单一,运力有限,输送与运输没有明显区别。水路输送曾一度成为主要方式。19 世纪,蒸汽舰船、火车、汽车等输送工具相继采用,火车迅速发展,使铁路输送成为主要方式,输送的指挥、侦察、警戒、通信和保障逐渐趋于完善。20 世纪初,空中输送被采用,主要以大型运输机实施远距离运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输送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出现了多种方式并用的联合输送。战后,随着军队实现摩托化、机械化、汽车对人员的输送被摩托化行军所取代。现代条件下的输送,是在对方空中、地面、海上侦察监视及袭击威胁下实施的。其特点是:运输量大,时间紧迫,多数部队输送方向相同,目标和输送工具紧张;目标大,难以隐蔽企图,与对方封锁、破坏斗争激烈;组织指挥复杂,通信联络容易中断,各项保障工作任务艰巨。组织实施输送的要求是:(1)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根据敌情、任务、上级意图和部队实际情况,周密制定输送、装载、卸载和换乘计划,并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2)编组输送梯队,确定输送方式。梯队的编成根据任务、敌情和输送工具的情况而定,尽量保持完整建制,具有独立作战能力,通常以营为单位编组输送梯队。输送方式,针对输送场站条件,输送线路和输送工具情况,采用一种方式或两种、三种方式同时输送。(3)加强各种防护措施,组织好各种保障。加强伪装、电子对抗和对核化武器防护措施。特别要搞好防空和防敌人突然袭击的战斗保障。(4)组成联合指挥机构,实施及时不间断的指挥。保障部队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地区。实施输送时,及时开设联合指挥所,负责组织指挥装载、卸载和换乘。装载时,各部队先进入装载地点,迅速、隐蔽、有秩序地装载。运行中,掌握运行速度,了解各梯队运行情况。各梯队加强运行中的管理,如遭敌袭击,按预定方案同敌人作斗争,并对被破坏的车辆、船只、道路、桥梁,及时组织抢修。卸载时,按人员、车辆、物资的顺序,迅速而有秩序地卸载,并尽快撤离现场,进入指定位置。随着输送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军队机动能力提高,输送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日益提高,空中输送的比重将加大。

输送命令 组织部队输送的命令。是实施输送的主要依据。司令部根据敌情、任务和上级指示拟制。主要内容:(1)敌情。(2)输送任务,指挥员的决心。(3)输送梯队编成、序列和运行路线,部队出发、到达的地域和时间。(4)各部队的梯队编成、行动顺序和路线,待运、集结地域,装载、卸载地域,出发和到达时间。(5)警戒分队、调整勤务分队、装载、卸载分队的编成和任务。(6)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的组织及其实施方法。(7)完成输送准备的时限。(8)基本指挥所和装载、卸载指挥所的位置,开设和撤收时间,通信联络的组织和方法。输送命令可拟制成书面式、表格式或要图注记式,并下达部队执行。

输送计划 组织部队输送的计划。是部队与军事运输部门实施输送的依据。有铁路输送计划、水路输送计划和空中输送计划。司令部根据敌情、任务和上级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拟制。主要内容:(1)输送目的、任务和方法,输送梯队编成,运行序列和路线,出发和到达地点。(2)各梯队输送工具的数量和编组,各列车或各航次运行序列和路线,装载、卸载地域,装载和起运时间,卸载和到达时间。(3)警戒、调整勤务和装载、卸载勤务的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的组织实施方法。(4)指挥所的位置、开设和撤收时间,通信联络的方法。实施接力输送时,计划的内容要有换乘时间和地点,换乘后的梯队编成、运行路线、序列和到达时间。

装载计划 部队输送时装载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计划。是输送计划的组成部分。由司令部协同有关部门拟制,在装载指挥所统一组织下,输送梯队或各列车、各航次具体执行。主要内容:(1)装载总任务,整个输送梯队装载开始和结束时间。(2)装载场站名称、人员、装备、物资装载点的位置。(3)由待机地域进入装载点的道路、顺序和到达时间。(4)各列车、各航次装载开始和结束时间。(5)装载中警戒派遣和各种保障组织,敌机空袭和意外情况的处置方案。

卸载计划 部队输送时卸载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计划。是输送计划的组

成部分。由司令部根据卸载地域情况协同有关部门拟制,卸载指挥所组织实

施。主要内容:(1)卸载总任务,整个输送梯队卸载开始和结束时间。(2

卸载场站名称、人员、装备、物资卸载点的位置,(3)各列车、各航次卸载

开始和结束时间。(4)卸载后各列车、各航次进入待机地域的道路、顺序和

到达时间。(5)警戒和各种保障的组织,敌机袭击和意外情况的处置方案。

有时情况紧急,卸载计划是在部队到达卸载地域时才明确。

铁路输送 使用列车运送部队的行动。是输送的样式之一。其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能实施远距离运送,受天候气象影响小,但铁路易遭敌破坏,修复比较困难。组织实施时,要正确编组列车梯队,科学分配客车、棚车、平板车和敞车,确定各列车运行时间、路线和装载、卸载车站。一个师可在数地域进行装载、卸载。各装载地域由待运地域、装载站和互相连接的道路组成。待运地域离装载站通常为510 公里。组织铁路输送,要与军交部门组成联合指挥所,按装载、卸载和换乘周密组织各种保障,特别是对空防御和对核、化学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并与当地的防空兵和担负空中掩护的航空兵密切协同。输送中,要加强运行中的管理,做好对空观察和警报报知勤务,指定对空火器,采取防敌袭击的措施,保障部队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地区。

水路输送 使用舰船运送部队的行动。是输送的样式之一,分内河输送和海上输送。其特点是:装载量大、通行能力受限制较小,航道不易被敌破坏。但速度较慢,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较大,装载、卸载地点易遭敌破坏和封锁。组织实施时,与军交部门或舰艇部队组成联合指挥所,明确输送航向、航道、开始和到达时间;确定装载、卸载和换乘地域;编组输送梯队,加强护航措施。师通常在一个港口实施装载,装载时要充分利用船舶的载重量、客船和甲板的有效面积。防空兵放置在便于射击的位置,并做好射击准备。技术兵器的放置要考虑甲板和船底的牢固程度,并尽可能沿舰船首尾线放列。弹药、燃料及危险品,要放置在专门指定的位置。航行中,利用港船部门的通信设施和在沿途港口开设的观察哨,掌握和通报情况,实施不间断的指挥。由海军舰艇输送时,航行中在联合指挥所统一指挥下,由舰艇指挥员具体组织实施。

空中输送 使用运输机、直升机运送部队的行动。是输送的样式之一。分运输机输送和直升机输送。其特点是:速度快,航程远,一般不受地形限制,能越过广阔的沾染区,破坏区和灾害区,实施广泛机动。但运输量小,组织指挥复杂,受气象条件影响大,使用运输机输送时受机场的限制较大。要科学地使用飞机,提高飞机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合理编组空运梯队,并尽量保持建制,通常以营为单位编组空中输送队。组织实施时,要明确规定输送航向、航线,开始和到达时间;明确装载、卸载机场,待机地域和集结地域;编组空运梯队、分配运送的飞机、直升机;搞好战斗保障,加强护航措施。装载地域的指挥,以被输送部队的指挥员为主。飞行中,由运输航空兵或直升机部队指挥员具体组织实施。在敌人空中截击威胁大的情况下,需根据任务和敌情、气象等条件,派出歼击航空兵进行全程护航或区分地段护航。

综合输送 铁路输送、水路输送、空中输送的综合运用。即经过转换输送样式到达目的地的输送。其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各种输送工具的效能,多方向、多渠道广泛机动。但输送中要组织换乘,指挥复杂。组织实施时,要根据敌情、行动企图、部队实力、输送方式和输送工具的运输能力制定输送计划,明确规定各部队任务,输送工具的种类数量,换乘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换乘后的梯队编组和运行序列,以及通信联络的组织,战斗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等。

平行输送 同时使用两条以上路线向同一方向、同一目的地运送部队的行动。可采用一种或多种输送方式实施。指挥员受领任务后,首先下达预先号令,与军事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建立实施平行输送的统一联合指挥机构,制定输送计划,下达输送命令,明确各部队输送方式、路线和到达指定地域的时间,以及输送中的各项保障工作。

输送梯队 部队输送时的编队,根据敌情、任务和输送情况,司令部同有关部门编成,在输送命令中明确。铁路输送按列车编组梯队,通常一个列车为一个梯队,有时也可以几个列车编为一个梯队。团单独行动时,营只需一个列车,可编成一个梯队。师以上部队行动时,团编成一梯队,但由几个列车组成。水路输送,按船队或大型运输舰船容量,结合部队任务、行动序列编组梯队。空中输送按机群或大型运输机容量,结合部队任务、行动序列编组梯队。编组梯队要尽量保持部队建制单位,以便于执行各种战斗任务。

运行序列 铁路输送时列车运行的先后顺序。通常由组织输送的指挥员根据任务确定,以列车为单位区分。一个营编成一个列车,尔后确定各列车的先后顺序。铁路部门对每一列车都赋予一个代号,便于掌握各列车运行的次序,了解运行情况,及时指挥和调度。运行中,由每一列车组织战斗保障和警报报知勤务,指定对空火器,采取防敌核、化学武器及燃烧武器的袭击措施等。

装载标准 各种输送工具的装载限量。根据各种输送工具的技术性能,对人员、装备、物资的装载数量的统一规定,由军交部门以条例或教范形式公布,是部队进行装载计算、申报所需列车数量的依据。包括火车各种车辆装载标准、舰船装载标准,运输机、直升机装载标准等。

装载 按规定的时间、地点人员登上和装备、物资装上输送工具的行动。通常在装载地域开设装载指挥所,检查车辆、站台、装载用具和部队的装载准备情况,组织指挥装载。各部队进入装载地域后,迅速做好装载准备,按计划规定的时间、顺序,迅速、隐蔽而有秩序的装载,并尽量缩短装载的时间,以减少敌人袭击时的损害。装载中,如遭敌空袭,应立即发出警报,指挥防空兵实施掩护,各部队按命令停止装载,人员和技术兵器疏开隐蔽,已装载完毕的列车,驶出车站或人员下车进行隐蔽,留下警卫哨负责警戒。遭敌核、化学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时,各部队按命令撤出受染区和火灾区,并迅速消除袭击后果,尔后根据上级指示,在原装载站继续装载或转移到新的装载站装载。部队临时执行紧急任务,有组织地登上车、船和装上车、船的行动,也称装载。

卸载 按规定的时间、地点人员下离和装备、物资卸离输送工具的行动。通常在卸载地域按计划开设卸载指挥所,在输送前或随先头梯队到达卸载地域,负责卸载指挥。被输送部队到达卸载地域后,按计划进行卸载,迅速迁入集合地域。并集中各种输送工具,将卸下的物资远离卸载站。当遭敌空袭时,要以防空火力打击来袭敌机,尚未开始卸载的列车,驶出卸载站,或者人员迅速撤离现地,进行疏散隐蔽,警卫哨负责对技术兵器、物资警戒。如敌实施核、化学武器及燃烧武器袭击,迅速采取防护措施,消除袭击后果,并加速卸载,迅速前往集合地域。输送过程,部队在临时指定的地点,有组织的下车、船的行动,也称卸载。

装载地域 部队输送对装载的区域。由装载点、预备装载点、待机或待运地域、对空警戒阵地、调整哨位置及连接的道路组成。司令部根据敌情、任务和上级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共同选定。通常选在车站、码头或机场附近。具有一定的地幅,交通较便利,有迂回道路,隐蔽条件较好。有时对空警戒阵地和调整哨位置要构筑工事。

卸载地域 部队输送时卸载的区域。由卸载点、预备卸载点、集结地域、对空警戒阵地、调整哨位置及连接的道路组成。司令部根据敌情、任务和上级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共同选定。通常选在便于搭设临时站台、码头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地幅,有离开的道路,隐蔽条件较好,并尽量避开明显物体或重要目标。

宿营 部队行军或战斗后的临时住宿。分露营、舍营或两者结合的宿营。目的是停顿休整,为继续行军做好准备。宿营是随着行军、作战的出现而产生。古代,多以帐幕露营为主,重视利用地形,强调右傍山陵,左临水泽,要求配置与阵法一致。有时宿营地周围要围以木栅,掘沟筑垒,设置障碍。近代,随着行军和作战范围扩展,在城镇或居民地舍营,得到广泛采用。要求预先选定和区分宿营地,及时派出侦察、警戒,加强各种保障,作好随时行动的准备。随着武器装备和侦察技术的发展,部队宿营更加重隐蔽、伪装,适当分散配置,加强工事构筑,对空警戒和各种防护措施,根据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宿营方式。

组织实施宿营,时间短暂,工作很多,基本要求:(1)预先计划,正确选择宿营地域。宿营地要有适当地幅,充足水源,良好的进出道路,便于继续行军和进入战斗。(2)充分利用地形,隐蔽疏散配置。配置位置力求与行军或战斗部署一致,避开明显目标和疫情区,并根据地形适当疏开。(3)加强侦察、警戒、防空、工程作业和伪装,周密组织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4)严密组织警报报知和通信联络,保持经常戒备,作好抗击敌人空降和地面袭击的准备。实施时,根据任务、敌情、地形等条件,下达宿营命令,明确宿营地域的划分,指挥所的位置,进入宿营地域的顺序和时间,警戒和各种保障措施。有条件时,派出设营队先干部队出发,勘察和选定宿营地域,并引导部队进入。进入前,先进行周密的侦察,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宿营的障碍物,消除隐患。工程、通信、防化等保障分队先行进入,主力按顺序逐次进入,或多路同时进入。进入后,派出警戒,建立对空掩护部署,指定值班分队,加强对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措施,构筑必要的工事、并进行伪装。按上级统一规定建立警报系统,作好防敌突然袭击的准备,规定紧急集合场,夜间加强灯火管制,及时报告和通报情况。宿营中,遇敌空袭,正确采取对抗措施,防止暴露宿营地域。遇敌空降或地面袭扰时,及时判明敌人企图,根据情况以值班分队或指定部队抗击、歼灭。未来作战,连续性增强,战隙短暂,宿营与战斗的联系更加紧密,要求组织实施宿营,要简化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赢得更多的宿营时间。

露营 部队在房舍外宿营。是宿营的一种样式。在无房舍或不便于舍营时采用。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使用帐蓬或搭设简易棚住宿。露营地既要分散隐蔽,又要便于迅速机动,展开能及时应付意外情况;要有充足的水源,较好的卫生条件,交通较便利;避开低洼地,高原地避开风口,山地避开能发生山洪和坍塌地区;山岳丛林地,还要加强防火和防虫害措施。进入露营地后,要迅速派出警戒,建立对空掩护部署和环形的宿营警戒,给各部规定防空,防袭和反机降任务措施,保障露营部队的安全。并注意预防森林火灾,指定分队并配备必要的器材和工具,担负救护和灭火任务。

宿营地域 宿营时配置的区域。根据敌情、地形和上级指示选定。有条件时可派设营队预先勘察。宿营地域要有适当的地幅,充足的水源,良好的进出道路,便于继续行军和进入战斗。避开明显目标和有疫情的地区,山林地避开可能发生山洪和坍塌地区,高原地避开风口。

宿营部署 宿营时兵力的区分和配置。根据敌情、任务和上级指示确定,在行军命令或宿营命令中明确。其主要内容:(1)宿营地域的位置,兵力配置,进入和到达的时间。(2)警戒兵力的编成、位置和任务。(3)指挥所的位置,通信联络的方法。进入宿营地域完成宿营部署时,要求行动迅速,疏散隐蔽。如情况发生变化,不能按部署区分和配置兵力时,要及时报告。

宿营部署图 标绘宿营部署的要图。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根据指挥员指示和实际部署情况,由司令部绘制,附在宿营报告后上报。主要内容:各部队宿营地域的范围;指挥所的位置等。有时宿营部署图可标绘在地图上。

宿营报告 行军和宿营情况的报告。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司令部根据指挥员指示和宿营情况制定。主要内容:行军出发时间、地点、路线、行程和途中情况;各部队到达宿营地域的时间、位置和配置、警戒和值班部队的派遣,各种保障措施,敌情动态及驻地情况;指挥所位置和通信联络方法,下一步行动计划和请示事项。宿营报告可拟制成书面式或表格式,有时还可附宿营部署要图。

紧急集合场 应付紧急情况的集合场地。部队平时有固定的集合场,宿营时由于条件受限,需要临时确定紧急集合场。通常由连为单位选择一个集合场,有时地形受限,可由几个连或一个营共用一个。指挥员在选定紧急集合场时,要因地制宜,位置要靠近宿营部队,有良好的进出口和通道,便于部队迅速进入和疏散隐蔽,必要时还可规定预备集合场。部队进入紧急集合场,动作要迅速,并保持肃静。

警戒 防敌袭击和侦察的警卫措施。是战斗保障的内容之一。警戒通常分为对地面警戒、对空警戒和对海上警戒。对地面警戒,又有战斗警戒、行军警戒、宿营警戒和直接警戒。目的是及时发现敌侦察、破坏、突然袭击,掩护部队机动、展开、战斗和休整。警戒一词,始见于《六韬·虎韬》:“⋯⋯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春秋战国时期,军队行军、作战、宿营时,就有派斥候、游兵或散骑,作为警戒。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警戒的范围扩大,种类手段增多,并成为对地面、海上和空中的全方位、立体的警戒。警戒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确定警戒部队的编成、任务、派出时间、位置和指挥方法等。其基本要求:(1)统一使用各种兵力兵器,综合运用各种器材、手段,建立全方位、立体的警戒配系。(2)严密组织对重要方向、地区、目标和接合部的警戒。(3)合理确定警戒兵力的编成、任务和派出的时间、距离。(4)周密组织警戒分队与被警戒部队、友邻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协同动作。(5)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规定通信联络的方法和识别信号。警戒,通常在部队行动的全纵深组织,一般由多兵种编成,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有条件时,以直升机进行空中警戒,配合地面曹戒,保障主要方向、翼侧、接合部以及指挥所、后勤机关等重要目标的安全。担任警戒任务的分队,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作好战斗准备,运用阻击、伏击等手段迟滞敌人进攻,制止敌人侦察,并及时报告情况。

对空警戒 防敌从空中侦察和袭击的警戒。任务是远距离上发现和监视空中目标,及时发出空袭警报,积极配合反空袭作战。基本要求是严密组织,合理确定警戒兵力的任务、时间和距离,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规定联络的方法和信号。担任警戒的人员要适时进入阵地。

战斗警戒 保障军队战斗行动的警戒。根据战斗基本类型,可分为进攻战斗警戒和防御战斗警戒。目的是防止敌人侦察、渗透和突然袭击。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地形组织,兵力为一个排至一个加强连,并可得到炮兵、直升机的支援。进攻战斗警戒,通常在前方无掩护部队的情况下,由团派出警戒分队,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路线,迅速、隐蔽占领阵地,掩护主力开进、展开和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击退敌人之侦察,消灭敌之警戒部队和侦察敌之防御地带等。防御战斗警戒,通常在不与敌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由第一梯队团或营派出。阵地选在防御前沿或暴露的翼侧,能控制敌人接近,展开的有利地形上。任务是及早查明敌人的行动企图,制止敌人侦察和防止敌人突然袭击,迟滞、消耗敌先头部队,迫使敌主力过早展开,以及保障接合部和翼侧的安全。担任战斗警戒,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发扬独立战斗精神,依托有利地形,组成有重点的、宽正面的警戒阵地;加强与上级、友邻的联络,切实搞好协同;保持经常的战斗准备。当敌小群人员进行侦察时,应迅速查明情况报告上级,并视情况派出班、组或以火力将其捕捉或歼灭。当敌对警戒阵地袭击时,除及时报告上级外,迅速进入战斗。当敌航空兵、炮兵以火力袭击时,除留观察员继续观察和组织对空火器打击低飞的敌机外,其余人员迅速进人工事隐蔽,并做好战斗准备。当敌人进攻时,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以顽强的抗击,迫使其过早展开。

直接警戒 分队指挥员组织派出的警戒。通常在行军、宿营和战斗中,在指挥所、观察所、重要目标等地区派出。根据所担负的不同任务,分别称为步哨、潜伏哨、游动哨和警卫哨等。任务是防止敌人袭击,制止敌人的侦察和破坏活动。警戒阵地要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进行伪装。昼间配置的直接警戒,进入黄昏后还要根据地形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收拢。

行军警戒 保障部队行军安全的警戒。任务是防止敌人地面侦察和突然袭击,掩护主力展开,进入战斗或安全转移。向敌行军时,派出前方警戒,背敌行军时,派出后方警戒,翼侧有敌情威胁时,派出侧方警戒。兵力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行军队形的编成确定,通常以一个班至一个营。有时也可由团担任,并给予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加强。行军警戒的种类有前卫、侧卫、后卫团或营,前方、后方、侧方尖兵连或排、班。派出的距离要能保障本队顺利展开和及时支援警戒分队战斗。组织行军警戒要周密计划,明确敌情、任务和兵力,规定行进路线或警戒地带,发现敌人或与敌人遭遇时的行动,支援警戒分队的措施,通信联络的方法,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行动。担任行军警戒的分队,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报告和果断处置各种情况。当遭敌人袭击时,要迅速占领有利地形,迟滞敌人行动,为本队展开和投入战斗创造条件。到达宿营地域派出宿营警戒后,依照上级命令撤回归建或担任其他任务。

前方警戒 保障行军纵队前方安全的警戒。由前卫或前方尖兵担任。任务是提前发现敌人,阻止地面敌人侦察、袭扰,保障主力顺利展开和进入战斗。担任前方警戒的分队,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报告和正确处置途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当遭敌航空兵、炮兵封锁时,要迅速查明封锁的范围,报告上级,并设法寻找迂回路绕过,或利用敌人火力间隙迅速通过。通过后,迅速查明损失,整顿组织继续前进。当与敌遭遇时,要根据情况果断定下决心,立即指挥分队,先敌展开,先敌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开火,先机制敌。并将查明的情况迅速报告,尔后根据上级指示行动。当误入敌人伏击圈时,要迅速展开还击,同时以一部乓力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冲击,主力伺机选择有利方向坚决突击,打开缺口,突出伏击圈。

后方警戒 保障行军纵队后方安全的警戒。由后卫或后方尖兵担任。任务是负责后方警戒,阻止敌尾追,防敌跟踪,保障主力安全行军,以及消除路标和部队行军痕迹,协助收容人员等。当遇敌跟踪追击时,应按上级命令,破坏道路桥梁,设置地雷等障碍,阻滞敌人行动,并占领有利地形,边打边撤,掩护主力安全转移。若地形有利,也可对追击之敌实施伏击,待主力安全转移后,迅速摆脱敌人,随主力后跟进,或根据上级指示,将敌诱离主力前进方向,尔后巧妙地摆脱敌人。

侧方警戒 保障行军纵队侧方安全的警戒。由侧卫或侧方尖兵担任。任务是阻止敌人从翼侧对行军纵队的突然袭击。分侧方移动警戒和侧方停留警戒。担任侧方移动警戒时,在规定的侧方距离上,与所警戒的行军纵队先头并行,实施搜索、警戒,保障主力侧方免遭敌人袭击。担任侧方停留警戒时,要迅速隐蔽地到达指定地区,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部署兵力,组织火力,进行伪装。当遭敌袭击时,应坚决消灭敌人,守住阵地,保障主力安全通过,尔后按上级命令或预定计划撤离。

宿营警戒 保障军队宿营安全的警戒。任务是防止敌人侦察、袭击、封锁消息,保障主力休息、适时展开或顺利转移。警戒兵力,根据敌情、地形、__任务和宿营部署确定,可派出营哨、连哨、排哨、班哨、步哨、潜伏哨、游动哨等。派出的距离,以保障主力不受敌突然袭击和能有组织的进入战斗为宜。警戒阵地可选在便于扼守,便于隐蔽和撤回,能控制通往被警戒地域主要道路的地形上,构筑必要的工事和设置障碍,并注意伪装。当遭敌小股敌人袭扰或侦察时,则坚决将其歼灭。当遭敌大部队袭击时,则依托阵地进行顽强抗击,保障主力展开、进入战斗或转移。

尖兵 担负行军警戒任务的连以下分队。按派出的方向分为前方尖兵、后方尖兵、侧方尖兵。基本任务:提早发现敌人,防止敌人侦察,保障被警戒部队免遭地面敌人的突然袭击或跟踪追击;与敌遭遇时,保障主力顺利展开和进入战斗。前方尖兵,通常由前卫派出,沿单独路线行进的团本队或侧卫队也可派出,任务是查明敌情、地形和道路状况,正确掌握运动方向和标示行军路线,修复被破坏的道路、桥梁,阻止地面敌人侦察、袭扰,保障被警戒部队免遭敌袭击。派出距离,距前卫乘车行军昼间812 公里,夜间48 公里;徒步行军昼间23 公里,夜间12 公里。侧方尖兵,通常在侧方受敌威胁时派出,兵力不超过一个连。任务是保障主力侧方安全。距离,距本队昼间34 公里,夜间适当缩小,乘车行军适当加大。后方尖兵,通常由担任后卫的营派出,兵力不超过一个连。任务是防止敌人从后方实施袭击,按指示破坏道路、桥梁,设置障碍,消除路标和掩护被警戒部队安全转移。有敌人追击时,要逐次占领和扼守有利地形,交替掩护,边打边撤,主力转移后,再随主力跟进。派出距离,距后卫昼间35 公里,夜间23 公里,乘车行军适当增大。

尖兵连 由步兵连担任的行军警戒。通常由团、营向受敌威胁的方向派出。与本队距离,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地形及天候等情况确定。通常徒步行军时,昼间为23 公里,夜间12 公里;乘车行军时,昼间为810 公里,夜间为48 公里。尖兵连在行军中可能担任前方、侧方、后方尖兵或侧方停留警戒。行进队形,要便于指挥,便于迅速前进、展开和投入战斗。行进时,向前派出尖兵班,连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纵队前进。指挥员边走边调查,了解沿途的敌情、地形、道路、桥梁、村庄等情况,不断与上级及尖兵班保持联络,并指挥尖兵班行动。通过有敌情顾虑的居民地、丛林、隘路、渡口、桥梁时,要指挥尖兵班或增派搜索班进行搜索,并组织搜索的火力掩护,发现的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遇有破坏的道路、桥梁及布雷区、沾染区时,要派出警戒和火力掩护,查明情况报告上级,同时,迅速组织力量修复、排除,利用防护器材通过。遇敌机空袭时,迅速疏开前进或疏散隐蔽,也可组织火力打击低飞的敌机。遇敌侦察袭扰时,指挥尖兵班或增派班、组,以突然的火力和行动将其歼灭或捕捉。与敌遭遇时,要迅速查明情况,报告上级,并立即指挥分队先敌开火,先敌展开,先敌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发起冲击,掩护主力顺利展开和进入战斗。

尖兵班 担任行军警戒的步兵班。通常由担任行军警戒的步兵连派出。派出的距离,根据敌情、任务、地形和天候条件而定,通常徒步行军时,昼间为500700 米,夜间为200300 米;乘车时昼间为24 公里,夜间为12 公里。尖兵班在行军中可能担任前方、侧方、后方尖兵和侧方停留警戒。受领任务后迅速完成行军准备,研究敌情、行军路线和行动方案。行进时,向前200300 米,派出搜索组,班在后跟进。当通过十字路口、岔路口和迂回路时,要标示行进方向;在进入市镇、村庄路口或在起伏地通过棱线时,应留联络员,保持与本队的联络。当通过有敌情顾虑的复杂地形时,要组织火力掩护前方搜索组搜索前进。当遇到河流、桥梁和隘路时,要查明有无敌人防守和设置障碍;如河流无桥时,应寻找徒涉场或泅渡点通过,并将情况报告上级,在现地进行标示或留联络员。与敌遭遇时,立即报告上级,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掩护本队进入战斗或转移。

前卫 行军时担负前方警戒任务的部队。兵力通常为一个营或团,从师行军纵队或由单独行进的团派出。任务是保障主力顺利行进,防敌地面侦察、潜入,制止敌人对主力的袭击,为主力展开和进入战斗创造条件。派出的距离,摩托化行军时,一般前出2030 公里,徒步行军时,前出510 公里。进攻战斗和追击战斗时,也可从一梯队团或先头团派出前卫,任务是消灭、驱逐规定方向上的敌警戒分队或掩护分队。

侧卫 行军时担任侧方警戒的营。通常由团以上部队派出。在规定的侧方距离上与所警戒的纵队先头并行,实施翼侧警戒。任务是保障主力兔遭敌人袭击,并根据情况向前方、侧方派出警戒。

后卫 行军时担负后方掩护或警戒任务的分队或部队。兵力通常为一个营,当师成一个纵队背敌行军时,也可由一个团担任。主要任务是制止敌人来自后方的追击或袭击,保障主力后方的安全。并可根据情况向后方、侧方派出警戒。

搜索 对复杂和可疑地域、海域、空域进行的搜查活动。是侦察的一种手段。有对地面搜索、海上搜索和空中搜索。地面搜索的任务是捕捉俘虏,搜获文件、武器装备样品和查明情况等。派出搜索的兵力,可根据任务、敌情和搜索地域的范围而定。通常为一个班至一个排。组织搜索时,要组织火力掩护,准确选择搜索目标,确定运动路线,充分发挥技术侦察的作用。担任搜索的分队,要作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搜索中行动要迅速隐蔽,力求避开敌人雷达和观察器材的监视,对有敌情顾虑而复杂的地形,要进行严密搜索,并及时报告所获得的情况。经过有敌情顾虑的居民地、丛林、隘路、渡口、桥梁时,要派出搜索组,兵力不超过一个班。实施时要提高警惕,注意伪装,组织火力掩护,充分利用地形,保持隐蔽突然。搜索,在不同的军种和技术兵种有不同的含义。在空军,搜索是指单机或机群独立地搜寻或消灭空中敌机或重要地面目标。海军是指飞机、水面舰艇、潜艇为发现目标而对海洋某一水区进行的侦察。无线电技术部队是指使用专门的接收机和其他仪器监测敌人无线电设备的方法。

前哨 部队驻止时向敌方派出的警戒分队。兵力通常为一个连或一个营。由连担任前哨的称连哨,由营担任前哨的称营哨。任务是及早发现敌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保障被警戒部队的安全;制止敌对己方宿营地区的侦察、渗透;以及敌人进攻时,坚决守住警戒阵地,掩护被警戒部队适时展开,进入战斗或顺利转移。担任前哨的分队,要根据上级意图,本级任务和地形条件,正确选择警戒阵地,周密组织兵力部署,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进行伪装。为能及早发现敌人,在部署兵力时还要严密组织直接警戒。在前方和侧方道路附近敌可能接近的地段,派出班哨或排哨,以监视敌人行动。在主要路口,交通要道便于观察、射击、隐蔽和行人进出的地点,派出步哨,担任封锁消息、盘查来往行人。在敌人可能隐蔽的复杂地形上,派出潜伏哨,以隐蔽观察敌情或相机捕捉俘虏。此外,还可在警戒的间隙派出游动哨、观察哨,以保障翼侧和间隙地的安全和加强对地面、空中情况观察。

营哨 营担任的宿营警戒。通常由宿营的集团军、师派出。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防止敌人的侦察、袭击、保障宿营部队的安全和顺利投入战斗或转移。需要时,在受敌威胁的主要方向上派出排哨或连哨,在次要方向上派出班哨。部队驻止时间受敌威胁的主要方向派出的担任警戒的营或连,称前哨支队。任务是制止敌人侦察、渗入和袭击,及时间被警戒部队预报敌情,并保障主力有组织有步骤地进入战斗。前哨支队还可根据情况,派出由连或排担任的小哨。

连哨 连担任的宿营警戒,通常由营哨或宿营的团派出,主要任务是及早发现敌人。保障被警戒部队不遭受敌人的突然袭击;制止敌人对宿营地域的侦察、渗透活动;以及敌人进攻时,坚决扼守阵地,保障被警戒部队展开、进入战斗或安全转移。派出的距离,根据敌情、任务、地形确定。通常距被警戒部队46 公里,宽度达3 公里。如地形或能见度受限制时,也可以适当缩小。需要时可派出排哨。警戒阵地,由上级指定,选在便于扼守,便于隐蔽,便于撤回的有利地形上。按照集中兵力,扼守要点的原则部署兵力,成后三角或前三角配置,有时也可成一线配置。并构筑单人掩体,火器发射阵地,设置障碍物。连长受领任务后,迅速做好执勤准备,按上级规定的时间,在尖兵班或搜索组的掩护下进入警戒地区。到达后,派出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和警戒。率领排长进行现地勘察,介绍地形、敌情,明确警戒地区、友邻位置及任务和确定各排警戒阵地和火器发射阵地。组织直接警戒,向敌人可能接近的重要地形和道路附近,派出班哨或步哨,在便于敌人接近的隐蔽地形而警戒不易观察的地点,派出潜伏哨、游动哨。最后,调制警戒配置要图,呈报上级。连做好战斗的准备后,阵地上除留观察员、值班火器和值班分队外,其余人员进行休息。当遭敌空袭时,应迅速发出警报,除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外,其余人员迅速隐蔽,做好战斗准备。当敌在警戒阵地附近空降时,应迅速查明情况,报告上级,并根据上级命令,乘其立足未稳,协同友邻将其歼灭。当敌袭击班哨时, 应及时判明敌人行动企图,报告上级,同时指挥分队以火力支援班哨,或掩护其撤回。当敌向警戒阵地进攻时,应迅速判明敌人兵力和主攻方向,及时报告上级,迅速机动兵力,依托阵地进行抗击,掩护主力投入战斗或安全转移。在接到上级命令或按规定时间撤出时,按时撤出战斗组织。

排哨 排担任的宿营警戒。通常由宿营的团或营哨、连哨派出。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制止敌人侦察、袭击,保障宿营部队的安全和顺利投入战斗或转移。派出的距离约1 公里,警戒地区的宽度为11.5 公里。需要时,可根据情况派出班哨、潜伏哨和游动哨。具体组织方法,见连哨。

班哨 班担任的直接警戒。由宿营的营、连或营哨、连哨、排哨或防御分队派出。主要任务是占领有利地形,监视敌人行动,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情况,保障被警戒分队的安全、顺利投入战斗或适时转移。派出的距离,由连哨派出的为600800 米,由营哨或宿营部队派出的为12 公里。夜间或能见度受限时,距离可适当缩短。警戒地域宽达600800 米。哨位通常由上级指定,选在敌人可能接近的方向、道路附近,便于观察、射击、联络、隐蔽、机动和组织防御的地点。换班时间由指挥员视情况而定。通常一昼夜换班一次。班长受领任务后,应向全班介绍敌情,传达任务,进行动员,迅速做好准备,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迅速、隐蔽地进入哨位。向哨位接近时,要派出搜索组进行侦察地形,判明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和接近的地段,确定各组、__火器的阵地和步哨的位置。尔后判定方位,指定方位物,给全班规定任务。内容包括:敌人的位置和可能出现的方向,被警戒部队的位置和本班的任务;友邻的位置和任务,己方侦察分队和民兵活动的地区、返回的路线、时间及联络方法;各组和火器的位置、任务,步哨的换班顺序和时间;发现敌人的行动;构筑工事和伪装的方法及完成的时间;信号、记号和口令等。并向敌情顾虑大的方向,派出步哨。班哨做好执勤准备后,除留观察员和值班火器外,其余人员进行休息。但应提高警惕,武器弹药不离身,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情况。当得到上级撤回命令或信号后迅速撤回。

步哨 12 名战士担任的直接警戒。一人的称单哨。两人的称复哨。复哨应指定一人为哨长。由宿营警戒或防御分队派出。任务是监视敌人的行动,封锁消息,盘查来往行人、车辆,防止敌人的侦察、渗透活动。派出距离,根据敌情、地形、任务而定,一般昼间200400 米,夜间100200 米。哨位由派出的指挥员指定,尽量选在敌人可能接近的地形和道路附近,便于观察、射击、联络和隐蔽的地点。夜间,哨位力求选在低处,便于透空观察和潜听的地方。如无隐蔽的地形可利用,应挖掘掩体,进行伪装。执勤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夜间结合潜听。步哨的守则:(1)提高警惕,坚守岗位、注意隐蔽,严密监视,武器弹药不离身。(2)不高声说话,不吸烟、不打瞌睡。(3)保持与上级经常的联络。(4)对可疑人员问口令不答或令其停止而不停者可以鸣枪警告。对去敌方向的居民,无上级允许,一律禁止:对来自敌方向的人员,应做好战斗准备,当其进到适当距离,进行盘查清楚后可放行,或报上级处理。步哨通常两个小时换班一次,酷署、严寒条件可适当缩短时间,具体由班长掌握。交班时,应将观察地境、特别注意的方向和地段,发现的可疑征候,己方侦察人员返回的时间、路线与联络信号、口令以及发现情况时的报告方法等交待给接班的步哨。

潜伏哨 潜伏在警戒线秘密监视敌人的哨兵。通常由连哨、排哨或宿营、防御分队派出,23 人组成,指定一人为哨长。任务是及时发现、隐蔽监视敌人的行动,防止敌人袭击。必要时捕捉俘虏。执行任务时必须提高警惕,坚守哨位,吃苦耐劳,严守纪律,不断观察和潜听,及时发现和报告情况。派出的距离根据敌情、地形而定,哨位由派出的指挥员指定,位置选在敌易向我接近,其他警戒不易观察到的地形、道路附近。便于观察、潜听、伪装和能隐蔽地发出信号的地点,避开明显、独立的物体及声音噪杂区。潜伏哨一般不换班,受领任务后,应确实了解敌人的位置和可能出现的方向;本哨的任务、位置、往返路线及执勤时间;友邻的位置,己方侦察分队、民兵、巡逻哨的活动范围;联络记号及口令等。出发前,认真检查武器、弹药和携带的干粮、饮水以及必要的器材、药品。而后按指定的路线秘密进入哨位。接近哨位时,先观察、潜听周围的情况,再明确方位和方位物及观察地境、观察方向、构筑工事。完成任务后,规定路线撤回,并将执勤情况上报。执勤中通常不询问来往人员,以免暴露。但对发现的可疑人员,应派战士送交上级处理。当发现敌人袭击时,应立即鸣枪报告,并按规定路线迅速撤回。当捕捉单个运动之敌时,应尽量让其靠近,突然跃起,勇猛捕捉。如是小群敌人则待其靠近后,突然开火,予以杀伤,乘其混乱之际,捕捉俘虏,迅速返回。

游动哨 在指定地区内进行巡逻的哨兵。亦称巡逻哨。由连哨、排哨或宿营、防御分队派出。23 人组成。指定一人为哨长。任务是防止敌人渗入、袭击或破坏,检查警戒地域内的伪装、灯火管制情况,游动的范围,由派出的指挥员指定,一般在班哨、步哨、潜伏哨等的警戒间隙和便于敌人接近、偷渡、登陆的地段,或宿营、防御地域内,按上级规定的路线进行巡查。卫戍、警备部队组织的市区游动哨,主要任务是维护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持社会治安。游动哨执行任务时,要提高警惕,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运动路线和活动时间不要形成规律。通常在规定的地点两小时换班一次,换班时,将游动的范围、路线、任务和发现的情况,详细告知接班的游动哨。

观察哨 亦称盼望哨。观察地面、空中、海上敌人行动的哨位。每个观察哨由经过观察训练的23 名战士组成,指定一人为哨长,并配各种观察仪器、地图和通信器材。主要是为了弥补观察所人员的不足,或根据部队战斗任务的需要由指挥员派出。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和上报敌情,并按规定发出警报。在给观察哨布置任务时,要明确敌情、任务,观察的地点,重点观察的方向、地带和报告观察结果的方法。担任观察哨的人员,要提高警惕,进行不间断的观察,严密监视地面、空中、海上的敌情,发现情况,立即按规定的方法报告上级,发出警报,并将观察的情况记载日志上。

巡逻 担负警戒分队或人员在规定地区的巡查活动。目的是及时发现敌人袭击或破坏,保障主力及时展开和投入战斗。组织巡逻,要明确任务、敌情、巡逻的地区、时间和路线,与友邻的协同动作,各种情况下的行动方案,以及换班的组织和通信联络等。执行巡逻任务的兵力要保持高度警惕,进行不间断的巡查观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并以积极的战斗行动阻滞或消灭敌人。

对空观察哨 监视并报告空中敌情的哨位。每哨位设一至数名观察员,通常由对空观察分队派出,或由指定的战士或经过训练的民兵担任,加强必要的观察、通信、警报器材。主要任务是从远距离上发现和监视空中目标,及时发现敌情和发出警报,防止敌人的空中侦察和袭击。观察哨的位置,应根据上级指示,选择在视界开阔、隐蔽良好,便于发现目标和报告情况的地点。进入观察位置后,迅速判定方位,明确观察方向,熟悉观察空域,构筑工事,严密伪装。对空观察哨要听看结合,在指定的空域内,采取由近到远,由高到低的左右循环搜索和不间断地观察。特别要注意对山脊、鞍部、低云和阳光方向的观察,发现和判明敌机后,立即报告或发出信号。

观察员 担负观察任务的人员。是指挥员的耳目。由战士担任,必要时也可由军官担任。任务是观察敌人的配置和活动情况,地形、天候情况,上级发出的信号,本分队和友邻的行动等。观察员要熟记观察地境内的各种景观、特征,特别要注意的方向,各种信号,指挥员的位置及报告方法。并提高警惕,严守职责,仔细观察,及时报告。观察位置通常由上级指定,也可在指定范围内自己选择在视界开阔,隐蔽良好,便于进出和报告情况的地方。观察时,可将观察地境分为若干段,由右至左,由近到远反复观察。对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和复杂地形,应仔细观察。对观察区内景观变化,应认真判明。当敌人施放烟幕时,应利用烟幕的稀薄处或就近变换位置进行观察。当遭敌轰炸或炮击时,要勇敢、沉着、灵活利用烟尘空隙,不间断地进行观察。报告方法,通常用口头或按规定的信号及时、准确、简明地报告。

警报配系 由各警报站、台组成的配置体系。通常包括军队的、地方人防的、军队和地方协调的警报系统。通过有线电、无线电构成的网路,按规定的各种信号,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警报。

预先警报 当敌可能袭击或灾害即将发生时预先发出的警报。通常是通过各种侦察和对各种征候的判断,得出结论后,按事先规定的警报信号,向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发出。

紧急警报 紧急情况下发出的警报。通常在发现敌有明显的袭击征候或突然发生严重灾情时,用事先规定的信号发出。目的是使军队和人民群众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障国家、军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除警报 报告敌人袭击的危险或灾情的危害已经消除的警报。在确认敌情和灾情威胁已经消除时,用事先规定的信号发出。目的是使部队和人民群众能及时恢复正常的活动。

十、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 战术原则和战斗方法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军官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使士兵熟练掌握战斗动作。有进攻战术训练,防御战术训练;步兵分队战术训练,军兵种专业战术训练,合同战术训练;分队战术训练,军官战术训练和司令部战术训练等。内容包括:战术原则,作战对象的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战例,军兵种知识,组织指挥,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等。诸军兵种和专业勤务部、分队,根据各自的任务、特点,还有不同训练的内容。战术训练以战斗条令为依据,结合部队作战任务,作战地区特点,从难从严进行。分队战术训练,按学习理论原则,分段作业、连贯作业、综合演练的方法步骤进行;军官战术训练,按理论学习,战例研究,想定作业和实兵指挥等步骤实施;司令部战术训练,采取理论学习,部门研练和司令部演习等方法实施。战术训练随着军队的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的变化不断发展。14 世纪以前,军队战术训练主要是演练方阵的排列和格斗技能;18 世纪中叶后,出现了线膛枪和随步兵作战的火炮,战术训练着重研练散兵线战术和火力、机动、突击的结合;20 世纪以来,坦克、飞机等的出现与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引起了战术思想、战斗手段和方法、战斗组织指挥的极大变化,协同动作更为复杂。组织指挥的要求更高,战术训练内容更为丰富,战术训练在军事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贯重视战术训练,在革命战争年代,通常利用战斗间隙进行,训练与战斗紧密结合。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根据现代作战的需要,陆续颁发了新一代战斗条令、训练大纲和教材,加强了诸军兵种合同战术训练,组织了各种规模的战术演习,部队战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合同战术训练 诸军兵种部队合同作战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诸军兵种在统一计划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协调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在诸军兵种部队分训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重点是:合同战斗的基本原则,组织指挥,诸军兵种协同动作,战斗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战术训练以合同战斗条令为依据,结合部队的作战任务,作战地区特点,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进行实际作业和演练。训练方法,通常先学习理论原则,尔后研究战例、实施想定作业,有条件时还可以进行实兵演练。中国人民解放军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就重视了合同战术训练,通常采用先基础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70 年代末期,针对未来战争的特点,根据军委领导的指示精神,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较好地做到了统一安排参加合练的军兵种部队,统一训练课程,统一训练进度,统一训练制度和要求,从而达到首长机关和部队训练同步,步兵和专业兵训练同步,干部和分队训练同步,使合同战术训练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军官战术训练 提高军官组织指挥战斗技能的训练。根据军官职务,区分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题内容的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1965 年,叶剑英元帅根据部队军官训练实践,概括为理论学习、战例研究、想定作业、实兵指挥四个环节。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自学、辅导、讨论等方法,学习战术原则,作战对象的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军兵种知识及运用,协同动作及战斗保障等。研究战例,主要是战例分析,战例作业,学习中外军队的作战经验,指挥艺术,以及研究敌军的行动规律等。想定作业,主要通过想定提供的情况,在地图、沙盘、现地演练作战的指挥,深化学习的理论,练习作战的组织指挥。实兵指挥,主要通过指挥部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演习,进一步提高指挥员的指挥能力。练习正确定下决心,周密组织协同,灵活、果断地处置各种情况,实施不间断的指挥。由于实兵指挥受条件限制,利用模拟器材,进行模拟演习,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军官在职训练 军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不脱离或短期脱离岗位的经常性训练。目的是使军官及时更新知识,巩固和深化知识,不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训练一般采取自修、函授、讲座、集训、参观见学、实习、想定作业等。学习的内容有军事理论,战役战术原则,军兵种知识和运用原则,现代军事知识和外军研究等,有些军官还要学习本职专业技术,研究有关现代科技成果。军官在职训练要长计划、短安排,勤检查,抓落实,形成制度,提高质量。

军官院校训练 军官在军队院校有计划有目的培养训练。是训练军官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在院校培训军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先后建立了工农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学校贯彻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方针,学习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野战条令等课程。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抗大分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 中国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军事著作和游击战战术等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军政大学和后勤、炮兵、工兵、海军、航空等学校。各学校根据战争需要,贯彻急用先学的原则,没有政治教育和战术、技术等课程,并贯彻了毛泽东为“抗大”规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和技术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等一大批指挥、政治、后勤、专业技术院校,形成了系统的军官培养体系。军官院校训练分为初、中、高三级制,分别培训初级、中级、高级军官。初级院校,着眼于打好基础,中、高级院校,主要是在初级院校培训的基础上深造提高。指挥院校主要学习军事理论、战役、战术、组织指挥和必要的技术;政治院校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党史、军队政治工作等课程;后勤院校主要学习后勤指挥、专业勤务等课程。

预备役军官训练 对服预备役期间的军官进行的训练。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军官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在服预备役期间,要参加36 个月的训练,由各级人民武装部门组织实施。训练内容,主要是围绕提高各类各级预备役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业务水平。预备役军官训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健全和完善训练机构,有的还建立训练基地,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但由于兵役制度的不同,具体做法也有区别。如美国的后备役军官训练,主要通过国民警卫队和编组后备队进行训练。而前苏军则由部队和兵役机关组织训练。

首长机关训练 团以上首长和机关进行的组织指挥和业务训练。目的是提高军事素养、业务技能和协调一致地组织指挥战役、战斗的能力。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军事思想,战略方针,战役、战术原则,军兵种知识和运用原则,外军研究和现代军事科学知识,以及参谋业务,司令部工作,战时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训练形式可采取自修、函授、集训、想定作业、演习等。__通常先基础、后应用,先作业、后演习,先分练、后合练。分练时进行部门研练,专题演练,合练时可组织单方或对抗,单级或多级,或带实兵的演练。安排首长机关训练,要和部队训练衔接,训练内容,要在实兵演习前完成。

坦克兵战术训练 坦克兵进行的攻防战斗训练。内容包括作战原则和战术演练、单车主要是演练利用地形,对各种目标的射击,全车乘员协调一致的动作。分队和部队主要是演练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合同战斗训练主要是演练作战原则的运用、组织指挥、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等。训练方法通常按照学习理论、研究战例、想定作业、战术分段训练、战术演习等。20 世纪40 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组建了东北坦克大队、华东坦克队和华北坦克队,结合实战进行战术训练。1948 12 月,在沈阳成立了坦克教导团,为部队训练培养了一批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组建了坦克兵的各级各类院校,颁发了训练大纲和教材、教范,加强了坦克兵的战术训练,使坦克兵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炮兵战术训练 为提高炮兵遂行战斗任务能力所进行的训练。主要内容有:炮兵战斗基本原则、战斗指挥、战斗保障,攻防作战中炮兵战斗行动和专业兵之间、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炮兵行军、宿营、输送、变更部署、换班等。训练方法通常按照学习理论、想定作业、战术分段训练、炮兵战术演习和合成军队战术演习的程序组织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在战争年代,主要利用作战间隙或结合实战进行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办了各级各类炮兵学校,陆续颁发了炮兵战斗条令、训练大纲和战术教材,加强了炮兵的战术训练,使炮兵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工程兵战术训练 为提高工程兵遂行工程保障能力所进行的训练。主要内容有:工程保障的基本原则、战斗指挥、协同动作、工程作业的组织、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器材和后勤保障等。通常在完成本兵种训练的前提下,按照合成军队的训练计划,参加诸军兵种合练。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工程兵的战术训练,战争年代有计划的开办一些工兵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实战中提高遂行战斗保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各级指挥院校,全面地系统地培养指挥、工程技术军官。并陆续颁发了工程兵战斗条令、训练大纲和教范、教材,并有计划地参加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使工程兵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防化兵战术训练 提高防化兵战术水平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使用原则及手段,军队防护措施及其组织工作,防化装备的战术性能及其使用;专业部队、分队的行动原则,行动方式和组织指挥;观测、侦察、洗消、喷火、发烟等。训练方法通常按先专业战术,后参加诸军兵种的合同演练的顺序进行。早在1939 年,针对日军多次使用毒剂,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设立防化学队,为部队培训骨干,担负指导军民防毒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防化学兵学校,系统培养防化军官,60 年代以后,经过了历次核试验和军事演习的锻炼,专业训练的内容日益丰富,防化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步兵分队战术训练 为提高步兵分队指挥员组织指挥能力和使士兵熟练战斗动作的训练活动。主要内容有:战斗原则,组织指挥,战斗队形,战斗方法,运动方法,火力的组织,分队之间的协同动作等。通常先学习理论原则,尔后按专题进行战术分段训练,综合演练和演习。有条件时还可进行对抗演习或实弹战术演习。步兵分队战术训练重在练指挥,有条件的要多搞实兵训练,并有专业分队和重兵器加强,在模拟敌军分队的配合下组织对抗演习。训练条件,尽可能与预定战区地形、气候条件相适应,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外军作战特点,以探索用现有装备战胜敌人的战法。

单兵战术训练 单个士兵的战术技能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通常由班长组织实施。主要训练内容:战术基础理论知识,利用地形,敌火下运动,冲击、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及防空、防炮、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等。训练时,要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多练精讲。培养战士坚决执行命令,贯彻近战歼敌的思想,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发扬英勇顽强、孤胆作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以及巧妙地利用地形,善于进行防护,机智灵活的战斗动作,坚决勇猛的冲击和坚决完成战斗任务。

“三防”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部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训练内容有: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剂的方法,个人和分队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的行动和克服方法,以及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的方法等。三防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养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三防训练是逐步形成的,1939 年,针对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北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 年,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多次进行了防生物和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的共同训练科目,普遍开展三防训练。

侦察专业训练 军队侦察人员为掌握侦察情报工作而进行的训练。由各级司令部、侦察部队、分队和院校进行组织实施。训练内容有:侦察理论,外军知识,外语、观察、窃听、照相、判读,无线电侦听、侦收、测向、破译,情报传递,各种侦察器材的使用和射击、爆破、格斗、攀登、泅渡、潜水、空降、驾驶、化装,以及在各种条件下实施侦察的原则和方法等。侦察专业训练内容多,技术复杂,通常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人员选定训练内容。在完成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进行应用训练、适应性训练和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培养侦察人员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沉着果断、孤胆作战的战斗作风。

战术飞行训练 航空兵进行的战斗技能教练活动。目的是提高航空兵部队遂行各种战斗任务的能力。分战术基础训练和应用训练。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对敌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的空战,对敌空中目标的截击,对敌地面目标、水上目标的轰炸、强击和侦察等。应用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战斗机动,要地防空,夺取空中优势,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空运、空投、空降等。基础训练时,通常只赋予简单的战术背景,应用训练时,则根据具体作战任务、对象、环境等情况,按照作战思想、原则,拟置近似实战的战术想定,进行理论学习,开展战术研究,探讨战斗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空战模拟器和激光射击模拟器进行模拟训练,以增强训练的对抗性和实战感。

空降训练 空降兵和担负空降作战任务的部队,为掌握跳伞、机降、空投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分跳伞训练、机降训练和空投训练。跳伞训练,主要是掌握利用降落伞降落至地面、水面的技能。机降训练主要是熟悉飞机性能,乘坐规则和信号规定,学会在地面或悬停时的上下机动作和对武器装备的装载、外挂和卸载的顺序方法。空投训练,主要是熟悉各类空投器材和飞机上的空投设备,以及进行武器装备、物资器材带伞或不带伞的包装、捆绑、装载、系留和空中投放等。训练方法,一般按照理论学习,地面训练,实际跳伞、机降、空投和带战术背景的演练等。

战术分段训练 亦称成术队列作业。将一个战术课题分段讲解、示范、反复演练的一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分队、单兵战术基础训练,演练各种战斗中的行动方法。一般是在学习战术理论基础上进行,敌对双方情况均用模拟器材显示或口述情况诱导。任教者以教练员和指挥员的双重身份出现,组织作业时,充任教练员,讲解、示范、诱导作业;进入情况时,充当指挥员,指挥演练。作业按照预习理论,宣布情况,示范讲解,组织练习,小结讲评的步骤进行。训练时可按战术课题全部内容逐段演练,亦可重点演练其中一段或几段。作业开始时,教练员宣布训练课题,提出国的、要求,对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演练中,对动作不符合要求的,可停止作业进行纠正,尔后继续演练,直到合乎要求,再转入 下个训练问题。战术分段作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术训练普遍采用的方法。单兵由班长组织实施,分队由本级指挥员,也可由上级指挥员实施,步兵分队、专业兵分队可单独进行,也可合在一起训练。

荒漠草原地战斗训练 在草原沙砾荒漠地进行的攻防战斗训练。草原、沙砾、荒漠地地形开阔,人烟稀少,气候于躁,气象变化大,缺乏水源,常有暴风沙,时有暴风雪。草原、沙砾地便于机械化部队机动。荒漠地车辆通行困难,工事容易倒塌。部队训练时,人员容易疲劳,用油用水等保障任务艰巨。主要内容:熟悉荒漠地风沙特点和气象变化规律,进行耐干渴、耐疲劳锻炼;学会露营;掌握荒漠草原行军、开进以及预防沙暴袭击的方法;学会在风沙、高温、严寒、辐射光、静电影响下,各种技术装备的操作使用和故障的排除;在砾石和沙质上层构筑工事和伪装;攻防战术的理论和战斗动作;进行作战物资补给、武器装备维修和保养及多发病防治等。荒漠草原地战斗训练,通常在完成基础训练后,以野营方式到现地进行。进入荒漠草原地前,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训练地区的地理特点、气象变化、水源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做好物资、器材供应,保障训练顺利进行。训练中,注意劳逸结合,保障饮水和补充盐分。夏季训练预防中暑,冬季训练预防冻伤。

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训练 在高温林密的山地进行的攻防战斗训练。热带山岳丛林地,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河溪纵横,道路稀少,旱季炎热,雨季泥泞,病虫害多,疫源地广。要针对地区特点,确定训练内容,主要有:就地取材露营,防酷热、雨淋、潮湿和虫害侵袭,识别和采集食用的野生植物;识图、用图,穿林开路及超越丛林障碍;林问射击、通信联络、陆空识别;要点防御,攻打支撑点、空降反空降,渗透反渗透,伏击反伏击,袭击反袭击和遭遇、穿插迂回、搜剿以及战斗勤务等。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训练,通常在基础训练之后,以野营方式进行,并力求以对抗的形式实施。进入前要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训练地区的地理和病虫害等情况,并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注意劳逸结合,做好各种物资、器材供应,保障训练顺利进行。

高寒地战斗训练 为掌握高寒地区作战特点和战斗技能而进行的训练。通常在气温低于零下20℃的条件下进行。高寒地区气温低,风雪多,积雪深,冻土层厚,对训练有很大影响,保障困难。内容包括耐寒、生活和技术、战术训练。耐寒训练主要是进行长跑、爬山、风雪浴、冬泳。生活训练主要是雪地露营和制作熟食,防风雪和采取保温措施。技术训练主要学会武器、装备操作使用和故障排除,工程作业,隐蔽伪装,以及暴风雪条件下徒步、乘车行军。战术训练主要研究高寒地区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战斗行动的特点,组织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演练等。高寒地战斗训练,条件比较艰苦,要从思想、物资上做好准备,教育官兵树立不畏寒、不怕困难的思想。训练方法,先试点,后全面展开,先耐寒锻炼,后进入低温条件下训练:室内外结合,多活动少停顿,避免发生冻伤。对武器装备、物资,要采取防冻、防滑、防事故等措施,准备防寒装具和备分器材,保障训练顺利进行。

城市战斗训练 为提高部队在城市的战斗能力而进行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战术、技术和后勤保障。战术、技术训练有夺取和扼守高地、机场、桥梁、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突破的组织和坚守的阵地选择与构筑;利用地形地物、克服和设置障碍,逐街逐巷逐楼争夺,穿插分割、消灭地道内敌人;军民联防,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通信联络等。后勤训练:物资和弹药的储备,武器装备的维修,医疗和洗消站的建立,利用地下设施前送、后送等。训练方法,通常是先基础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先在驻地完成基础训练,后到模拟训练场地或现地进行训练和合练,有的内容,可先组织模拟或示范训练。训练中,要严密组织,保证效果,有的训练内容,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并注意做好训练地区的群众工作。

江河战斗训练 在江河地区实施的攻防战斗训练。不能徒涉的江河,水面宽阔,水深流急,岸滩地形复杂。选择场地困难,保障任务艰巨。战术训练内容有:江河进攻和防御的兵力部署,渡场、防御阵地的选择,火力的组织和运用,渡江河与抗击渡江河的战斗动作等;技术训练:渡河器材的使用,武装泅渡,水上射击,通信联络,克服和设置岸滩障碍,施放烟幕,伪装,防空以及实施水上保障等。训练通常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按照战术、技术基础,水上应用、综合战术演习等步骤进行。江河战斗训练内容多、难度大,要严密组织,加强安全措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江河战斗训练,实施江河战斗,一般都要针对作战对象,选择相似地形,组织临战训练。1949 年渡江战役前,曾进行了三个月的渡江大练兵,有力的保障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水网稻田地战斗训练 在河流、沟渠、稻田交织地区进行的攻防战斗训练。水网稻田地车辆行驶困难,武器弹药、装备器材易受潮生锈,对训练影响较大。训练内容:露营,防蛇虫、日晒、水浸、雷电,武装泅渡,车辆防滑,克服江河泥障,构筑工事,摧毁敌水陆装甲车辆、舰艇、气垫船和渡河器材,水陆渗透与奇袭,协同动作及保障,攻防阵地的选择及火力配系等。训练方法,通常在完成基础训练后,以野营方式到现地进行。训练时间,尽量安排在休耕季节。训练中,注意武器、器材的保养。管理,防止饮水中毒和传染病。

海岸防御战斗训练 为提高部队在濒海地区抗击敌人登陆战斗能力而进行的训练。主要内容有:海岸防御战斗原则,敌人登陆战斗特点,抗击海上和空中敌人的进攻,控制航道、近岸海区,打击近岸水域之敌和歼敌于水际滩头的战斗方法,以及各军兵种间的协同动作等。训练的基本方法是依托既设阵地,结合作战任务、作战方案进行演练。训练中,力求做到情况复杂多变,时间昼夜连续进行,全面锻炼,提高部队战斗力。

岛屿防御战斗训练 在岛屿地区实施的抗击敌人海上进攻战斗的训__练。岛屿四面环水,一般山多、礁多,风大、雾浓,水文、气象多变。技术训练以对海上、滩头和空中目标的射击为重点,训练标定、照明、月夜和对闪光目标射击,进行适应岛屿特点的爆破、投弹、设障、土工作业和游泳等。战术训练,学习岛屿防御战斗原则,研究敌人登陆战斗特点与组织实施、防敌火力和核化学武器袭击,支援海、空军封锁航道,打击近岸水域之敌和歼敌于水际滩头,坚守要点,反空降、反冲击等。训练的基本方法是依托既设阵地,结合作战任务、作战方案进行演练。训练中,力求做到情况复杂多变,时间昼夜连续进行,全面锻炼,提高部队战斗力。

反空降战斗训练 打击或歼灭机降、伞降之敌的战斗训练。目的是提高指挥技能,学会反空降的战斗动作。主要内容是:反空降战斗的组织准备,向敌空降地区机动,打击临空的敌机、直升机,攻歼空降着陆之敌等。训练方法,先分练,后合练,或结合野营训练进行演练。训练前,先编写训练想定,制定训练计划,尔后按照设想的情况进行演练。训练结束,进行总结讲评。

基础训练 技术、战术和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使军人具有必备的军事知识,掌握手中武器和技术装备器材,学会专业技能,熟练战斗动作,为应用训练打下基础。诸军兵种和每一专业、每一科目都有不同的基础训练和内容。如技术训练中的武器装备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是基础;战术训练中的基本战斗动作、队形和基本原则与知识等是基础;单兵、单炮、单车、单台、单机、单艇训练是分队训练的基础;共同科目训练是其他科目训练的基础;技术与专业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单一兵种的训练是诸军兵种协同训练的基础。部队年度训练的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训练。通常在制式的训练场和正常的气象、环境条件下,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步骤,逐个课目、逐项内容、逐个动作的讲解示范,反复练习,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

应用训练 在复杂条件下或结合战术想定进行的战术、技术和专业训练。是基础训练的发展和提高。目的是解决理论与实际,战术与技术的结合问题,使部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灵活运用基础训练中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用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项课目的应用训练,如各种枪炮的射击,在完成兵器、射击学理、射击动作后的战斗射击训练。二是多项课目的应用训练,即把法术、技术、专业结合起来的综合训练。应用训练通常设想一定的战术背景,在完善的训练场地或生疏的地形上进行。情况逼真,针对性强,难度大。要求受训练者着眼实战,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置各种情况,灵活运用战术、技术。

适应性训练 为适应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作战而进行的训练。目的是使受训人员的体质、生活、战斗行动适应预定作战区域的地形、气象等自然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军队遂行战斗任务的能力。训练内容,根据作战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部队任务确定。一般包括人员体质锻炼、生活训练和战斗训练,使人员逐渐适应作战区域的自然环境,学会在各种复杂地形,气象条件的行军要领和战斗动作。通常在预定作战地区或与作战地区相似的环境训练,也可到专门设置的训练场地或进行模拟训练。训练要强调针对性,突出适应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适应性训练,许多部队有计划地到预设战场或相似地区,结合作战任务进行训练,使部队的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都有显著的提高。

临战训练 在临近作战前结合作战任务和战区特点进行的应急训练。是__作战准备的重要方面。要有目的选择最重要、最急需的课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强度,突击学会战时需要的本领。一般以战术运用和技术操作为主,尽量选择与作战地区相似的地形,或设置模拟目标,按作战预案进行演练。临战训练能迅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早为许多国家军队广泛采用。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前。就在长江北岸的湖泊、河汉中,进行水上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举突破长江天险起了重要作用。今后临战训练仍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专业训练 各专业部队、分队、专业人员为掌握本职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各专业兵在各种条件下履行战斗职责及在编成内协同动作的技能。一般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战术训练。具体内容根据各专业兵的武器技术装备、任务特点而有所不同。士兵通常由部队组织实施训练,指挥军官、技术军官通常由专业技术院校实施训练。专业训练,技术性强,内容繁多,通常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人员选定训练内容,在完成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进行应用训练,特别是复杂气象条件下适应性训练。训练中强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重视一专多能和专业能手,以求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迅速、准确、熟练地完成战斗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采用,军队武器技术装备系统更复杂,专业性、技术性更强,专业训练的方法和内容将需要不断发展更新。

夜间训练 为提高部队夜间作战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是军队训练的重要课题。必须根据夜暗和使用夜视器材对军队行动的影响和夜战要求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有:夜间行进、观察、判定方位、通信联络、利用地形地物、伪装等基础知识训练;夜视器材的使用及与对方夜视器材作斗争,夜间武器装备的操作和战斗使用等技术训练;夜间战斗的组织指挥、协同动作等战术训练。夜间训练,以战术训练为主,通常在昼间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民解放军有长于夜战的传统,一向重视夜间训练,全军统一规定了夜间训练内容和时间,夜间训练已经常化、制度化,训练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夜战规模的扩大和夜视技术、夜视器材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提高军队夜间指挥控制、隐蔽机动和协同作战能力,已为各国普遍重视。

野营训练 部队离开营区,在野战条件下进行战术、技术和战斗勤务的综合性训练。是训练与战备相结合,全面增强部队战斗力的一种训练方法。目的是提高各级指挥员、领率机关的组织指挥、管理教育能力和士兵的战斗技能,培养锻炼部队的战斗意志和作风,使部队在走、打、藏、吃、住等方面适应战时需要。一般在营区完成基础训练后进行,以练战术为主。训练行军开进,疏散配置,隐蔽伪装、战斗勤务、野外食宿和进行各种课题的战术演习等。分行军式和驻训式两种。行军式是在行军过程中组织训练,它的特点是可以在多种地形上练走练打,情况近似实战,对部队的野战能力锻炼较大;驻训式是把部队拉到事先选择好的训练地区或预定作战地区进行训练,它是特点是环境比较固定,便于生活保障,可集中进行多课目的训练和组织较大规模的演习。通常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毛泽东曾多次提出,野营训练是一种好方法。全军部队都经常进行不同规模的野营训练,全面锻炼提高部队行军、作战和野战生活能力。一些国家的军队也很重视野营训练。苏、美等国军队,每年都以一定时间进行野营训练。

共同科目训练 军人均需进行的军事科目的训练。目的是使军人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体质,掌握基本军事知识,为技术、战术训练打好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共同课目训练包括队列训练,内务条令,纪律条令,体育,对核、化、生物武器的防护,军事地形学、军人卫生等。各军兵种还根据各自专业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本军兵种自己的共同科目训练内容。训练方法,通常先讲解、后操作,先分练、后连贯,先徒手、后持枪,先单个动作、后分队动作。在组织实施训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内容、时间的安排上要有所侧重,并注重教养一致,学用一致,强调在日常生活、训练、执勤中,养成优良的作风。

队列训练 按照队列条令规定的内容,对军人和部队、分队进行队列制式动作的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目的是端正军人姿态,保持严整的军容,养成整齐化一、令行禁止和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迅速、准确、协调一致行动的作风,为掌握战术、技术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内容包括单个军人的立正、稍息、转法、步法、卧倒、起立、匍匐前进和操枪、筒、炮等队列动作;班、排、连、营、团的队列动作;乘车;敬礼;军旗执掌与迎送;阅兵等。通常先进行条令教育,后进行操场训练,按先分解,后连贯;先徒手,后持枪;先单个动作,后分队动作的方法实施。队列训练要贯穿在日常生活、各项训练和战备勤务中,做到教养一致,学用一致。在现代条件下,各国军队几乎都把队列训练作为战术训练前的基础。并要求在入伍前就能获得队列训练的最基本知识。

技术训练 为掌握武器、器材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所进行的训练。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训练内容主要是:武器、器材的战术、技术性能,构造、用途及工作原理,检查、保管、维修的方法,预防和排除故障,操纵、驾驶的规则,动作要领及战斗运用和相互协同等。训练要理论联系实际,实物教学,精讲多练,苦练基本功。要重视在不同地形、天候条件下的训练。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器材的不断更新换代,技术日益发展,对操作、使用、维修、保养技术的要求愈高,技术训练愈引起各国军队的重视。

射击训练 为掌握射击技能而进行的训练。目的是提高干部、战士操纵和使用武器进行射击的技能。分兵器知识、射击学理、射击动作、测量距离和各种基本射击训练和应用射击训练。训练时要逐个课目、逐个内容、逐个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并强调要与战术训练紧密结合,着眼于战斗中的应用,重视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每个士兵必须学会几种武器的射击。为了推动射击训练,部队还可以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组织射击比武,把射击准确、技术熟练的优秀士兵,评为神枪手、神炮手。

后勤训练 后勤的组织指挥、专业勤务、专业技术和防卫训练的统称。目的是提高后勤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勤务保障能力。有后勤指挥、专业勤务、技术、防卫、共同科目训练和科技知识学习等。后勤训练具有训练与保障同时进行,专业种类多,技术性强,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季节性和阶段性明显等特点。可采取结合执勤训练、岗位练兵、短期集训、业务学习、函授作业和后勤演习等多种形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训练,在战争年代,主要是结合实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专门训练的机构,统一了训练大纲和教材,健全和完善了训练体制,开设了指挥、财务、军需、卫生、军械、运输、油料、物资、营房以及军兵种后勤等多种门类的训练,使后勤训练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

作机通合练 司令部作战、机要、通信三个部门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指挥效能和作机通人员的业务水平。重点练三个部门的互相配合。方法是:作战部门根据情况,按指挥员指示拟制电文;机要部门负责译电;通信部门进行传递。可进行单级合练,也可实施多级合练。作机通合练是机关训练的一种重要环节,通过合练,可以使司令部参谋人员融会所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熟悉本部门的战时业务及在各种情况下与其他部门协同的方法。训练通常由参谋长组织,参谋人员根据统一的计划,和各部门的业务性质进行演练,最后进行总结讲评。

教学法集训 将军官、教练员、教学骨干集中起来,进行教学方法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军官、教练员、教学骨干组织实施训练和进行教学的能力。是军事训练教学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在年度训练预备期和阶段训练转换时,由上级首长和机关根据训练任务、训练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每次集训解决一至两个重点或难点。集训采取讲授、示范、观摩、练习、讨论等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重点学会教学方法,教学骨干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政治思想工作。集训要充分准备,由首长主持,选拔优秀教练员任教,培训好示教、示范分队,严密组织参训人员的练习,着重教学方法的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年代的训练中,就重视教学法集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参谋部还组织了多次全军规模的教学法集训,著名的有:1952 年在原河北昌平组织的军官训法集训,1956 年初,在北京沙沟举办了两次战术、射击教学法集训,1964 年,在江苏镇江进行了郭兴福教学法集训。这些集训,有效地提高了全军干部的任教能力。

阵地练兵 部队在既设阵地上结合任务进行的训练。是守备部队的一种常用方法。目的在于提高部队完成既定作战任务的能力。通常根据完成作战任务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形条件和预定作战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练。训练一般以战术运用为主,在分练的基础上,尽量按战斗编组进行实兵、实弹战术演习,阵地练兵要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设置情况既要符合敌军特点,又要复杂多变,突出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的内容,进一步熟悉、完善作战方案,探讨新战法,密切协同动作。阵地练兵与战斗方案紧密结合,训练中要注意保密。

战场练兵 部队在战场上利用战前或战斗间隙,根据当前情况和任务进行的训练。是保证连续战斗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有针对性的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训练内容根据平时训练的薄弱环节或前段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完成当前任务为重点,有侧重地训练。确定训练内容,建制内加强的特种兵、专业兵分队,在分训的基础上,尽量按战斗编组进行实兵实弹战术演习,也可设置模拟阵地进行演练。条件允许时,也可按照作战方案和协同计划进行演练,使部队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战场练兵要与各项战斗准备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并注意加强保密措施,隐蔽行动企图,以及保持战斗准备,保证随时能投入战斗。

电化教学 通过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传播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其特点是能充分展示复杂危险的作战、训练景观,可进行大小、静动、快慢、虚实的转换,显示事物的内部运动与联系,将教学和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辅助教学或利用载人的信息进行对抗作业。对普及军事科学知识,提高训练质量,加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战例 利用战斗实例学习研究战术。目的是使学习人员通过剖析实战经验,更好地理解作战原则,提高组织指挥战斗和灵活运用谋略的能力。是战术训练的一种方法,通常在战术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研究时,可以采用讲解讨论,通过沙盘摆出敌我态势,大家进行思考判断,定下决心和处置情况,尔后对照战例,进行总结讲评。研究战例是提高战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不仅形象生动、趣味性浓,而且能练思维、练指挥,学习前人的经验。选择战例,可以是成功的战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战例。

想定作业 依据设想的作战双方的情况,练习作战指挥的一种方法。按照训练内容和对象,分为指挥员作业和机关作业,按作业方式,分为集团作业和编组作业,作业者充当各级首长进行作战指挥练习,称指挥员作业;作业者充当参谋军官,为保障各级首长组织指挥,进行业务工作练习,称机关作业。作业人员充当同一职务,按照统一想定,受领任务,判断情况,定下决心,组织协同和战斗保障,实施作战指挥练习,称集团作业;作业人员分别充当不同职务,如师长、参谋长、后勤部长等,根据统一的想定,按各自的职责进行作战指挥练习,称编组作业。可在现地、沙盘、图上或电子模拟设备上进行。想定作业是战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的训练方法,它可以使军官融会所学理论和各种知识,锻炼和提高组织指挥能力,探讨新的作战方法,活跃军事学术思想,检验训练效果和业务技能,80 年代以来,使用电子器材在大屏幕上模拟作战双方情况,进行想定作业练习,已为广泛采用,这不仅使作业省时省力,而且情况逼真,评估准确迅速,是很好的辅助训练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运用,想定作业方法将趋于新颖和多样化。

现地作业 按照想定的情况和要求,在现地进行组织指挥战斗的练习。是指挥员,尤其是分队指挥员战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目的是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原则,实地演练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及指挥部队行动,以提高军官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可以大家充当同一职务,按照统一的想定大论战法,也可将作业人员进行编组,充当不同的职务,各自按照自己的职责作业。现地作业可以按准备、实施、讲评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由教练员宣布作业题目、目的、时间、方法和要求,介绍地形方位以及进行必要的理论提示。实施阶段,由教练员以情况诱导作业人员作业,作业人员要认真准备,独立思考,积极参加演练。讲评阶段,由教练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集团作业 参训人员以同一职务身份,按想定情况研练战术的作业。是想定作业的方法之一。目的是运用已学的战术理论原则,通过个人思考和集团研讨想定提出的作业问题,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战术思想水平。可在现地进行,也可在室内利用地图、沙盘或电子模拟系统进行。作业时,根据课题目的,训练内容可反复研练。作业方法,可参见现地作业。

沙盘作业 在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地形模型上,依据显示的想定情况进行的练习。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有立体感,近似实地,不受地形、天侯、季节等条件的限制,使用各级指挥员、机关和院校战术训练。有时也用于对某一作战行动方案的研练。沙盘作业,通常以集团作业的方法进行,作业者按照想定,运用理论原则,进行思考判断,定下决心,讨论战法。作业方法,可参见现地作业。

兵棋作业 以活动的队标模型为棋子,按想定情况在沙盘或地图上进行的演练。是战术作业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提高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简便易行,有较强实感,不受地形、天候和场地限制。可以单方演练,也可以双方对抗。作业时,以兵棋显示敌对双方情况,演练指挥员判断情 况,定下决心和处置情况,裁判员进行评估。可用于军事训练,也可用于研究、检验作战方案。

示范作业 以标准的动作和先进的训练方法,供学习人员观摩、仿效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习人员学会示范课目的动作和训练方法。通常在进行新的、难度大的课目和重点课题训练前,由上级首长或机关组织实施。示范作业前,根据示范课目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严格按照条令、教程和教材的规定,培养好示范分队或示范人员,做好作业场地、器材的准备。示范时,按先介绍课目内容、目的和要求,尔后以分段和综合作业的方法示教,还可利用电教器材或模拟器材,组织学习人员进行体会练习,以提高示范作业效果。

示教作业 为提高教练员任教能力的一种示范性教学活动。目的是统一教学思想、内容、动作方法,传授教学经验。通常在重要课目和新增课目开训前,由上两级组织实施。给班长示教由连长组织实施,给连长示教由团长组织实施。一般由首长任教或指定优秀教练员任教,任教者根据示教课目预先做好准备,编写教案,选择场地,准备作业器材,必要时培养示教分队和勤务保障人员。示教时,通常先介绍教学准备的方法、步骤和要求,尔后示教,要求受训人员练习,最后进行讲评。

战术演习 根据设想的战斗情况进行的演习。目的在于提高各级指挥员和司令员机关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使部队熟练各种战斗技能,密切协同动作;培养战斗作风,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实战能力。是在部队学习军事理论,完成技术、战术基础训练之后,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实施的综合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高级形式、有单方战术演习、对抗战术演习、实弹战术演习、示范战术演习等。通常由上一级首长和机关组织领导。演习前充分准备,根据演习课题选择演习场地,编写演习想定,建立相应的指导机构,训练调理人员,准备物资器材,做好演习保障。力求在多变的情况、复杂的地形和不良的天候条件下昼夜连续实施,全面锻炼部队。

后勤演习 后勤首长、机关、部队、分队在想定情况诱导下进行的后勤保障、后勤防卫训练。是后勤训练的高级阶段。目的是在近似实战条件下,锻炼后勤首长、机关、部队、分队,提高组织指挥和实施各项保障的能力。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统一组织,也可单独实施。演习前,要针对演习的课题、目的,勘察选择演习场地,编写演习想定,根据演习的规模,设置相应的指导机构,训练调理人员,准备物资器材,做好演习保障。演习时,力求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昼夜连续实施。

单方战术演习 以演习部队为一方,用少量人员、模型和其他标志为假设敌方,指导部队进行的战术演习。主要演练组织指挥和部队的战斗动作。是战术演习通常采用的方法。组织实施参见战术演习。

实弹战术演习 按照设想的战斗情况,以实兵实弹进行的演练。在完成技术、战术基础训练后,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进行的综合性战术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高级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各级指挥员和机关组织指挥能力,使部队熟练各种战斗技能,密切协同动作,培养战斗作风,提高实战能力。这种演习组织复杂,耗费较大,且受诸多条件限制,一般以指挥员、领率机关带部__分实兵进行。演练时,要切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严防发生事故。

检验性演习 亦称考核性演习。为检查部队训练或战备情况而进行的演习。通常由上级首长、机关组织实施。根据检验目的和要求组织考核班子,确定演习内容,编写演习想定,并尽可能在接近实战条件下从难从严进行。认真进行准备,勘察、选择演习场地,编写想定,组织训练考核、调理人员。通过演习,既使部队得到锻炼,又能检验出训练和战备工作中的问题。

试验性演习 为研究、检验作战理论、作战方法和武器技术装备而进行的演习。通常用于试验条令、条例、教令和战术原则、军队的组织编制方案;检验军队武器技术装备系统、军队指挥特别是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战斗效能,研究判定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等。可由专门组建的部队或选择适合完成试验任务的部队参加演习,对军队行动的重要问题可反复进行实验,允许重复演练某些问题或暂时中断演习,调整演习方案。一般设立精干的导演指挥机构,根据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编拟演习想定,设立各个研究组,详细记录试验成果,并由专家鉴定评价,总结呈报上级。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