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花名雞仔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9692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故乡见闻:(1.1)…(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小农村“妈廟”)

已有 1496 次阅读2019-2-1 21:12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总篇) 我的自述-(70年经历及所见所闻)(想到那写到那,加加插插修修改改)

 

()故乡见闻()童年时期()外出谋生()香港闯荡()英国打拼、六…(生活点滴)

 (一)故乡见闻:(1.1)…(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小农村“妈廟”)_图1-1

()故乡见闻:(1.1)(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小农村“妈廟”)

 

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小农村“妈廟”,我推测大概是这样形成的。丘陵地带广东惠阳地区,大亚湾边上有个偏僻小农村,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山岒它名叫“妈廟”,妈廟三、四百年前是个水淹之地,周围只有几个露出水面高低不平的山岒“土丘”。妈廟最原始居民是“水上人”(渔民),这些“水上人”过去在沿海一带靠捕鱼为生,最初“水上人”为了安置老小,在这些偏僻地方搭棚居住,时间一久迁移來的人越来越多,后才有泥砖屋出现,惠阳大亚湾、深圳大鹏湾沿海一带到处都有这些原居民。我推测妈廟村大概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妈廟”地处低洼之地,除了几个有高低不平的土丘外,其它全是“浪钉壩”后称红树林。“妈廟”这塊地方经过漫长的地形变迁后,地势慢慢抬高水位逐渐退却,这塊地方才聚不少人群,人群由各地不断迁入。沿至今日“妈廟”一共有六姓之多,人群中有“水上人”也有“岸上人”初期各讲各的方言。有兴宁话、学佬话、客家话等等,由于迁入的人群中讲客家话的人占多数,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全村都讲客家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客家占地主了”。妈廟”迁入的人群有先后,先迁入的所占地势位置比较好地势也比较高,后迁来的地势都很低,这些后迁入者的房屋每逢打台风必遭水淹,有时会把房屋淹没到一半,水位淹至膝盖脐位是平常事,由于地方有限略为高一点的地方都建有房屋。

 

妈廟村人按姓氏“苏、何、李、吳、蔡、张”先后迁入,有些后进村的就在别人屋后建屋,连祠堂也一样。我们的太公进村时所占位置也不错,后来兄弟分作两祠堂,我们这一支是弟弟,弟弟不想离太公祠堂太远,附近也没地方盖祠堂,所以我们在别人祠堂后面建祠堂,只隔了一道墙。分了祠堂后族人开枝散叶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妈廟没有地方建屋,很多族人只能往外迁。我们祠堂人迁到如今的“深圳”大小梅沙至澳头一带的特别多,澳头附近的“大冲”村()姓李的据说就我祠堂的族人。在“妈廟”无可否认姓苏的人所占位置最高,无论多大的暴雨台风对他们全无影响,姓苏最先进入妈廟的全是“水上人”。

 

妈廟整个村只有两个小水塘,其中一个水塘几乎姓苏独占,这个水塘在两小山之间,也是苏姓“水上人”最先到的地方。整个村子的两个小水塘之水是世代村民的生命水,六姓几千人就靠这些水饮用,而且还是人畜共用,水塘的周围斜地菜园农作物也全是靠此塘水生存,“妈廟”遇见旱季两个小塘都会干涸无水,村民要走一个多小时到“妈廟河”上游挑水饮用。旱季上游也没多少水,妈廟村民年年在河的上游耙沙堤堵水,耙沙堤所用的工具是把耙田用的耙,用一条条竹片把耙的空隔封实,再用牛拖拉着耙把河里上下两方面的沙往上堆,筑成一条高高的沙堤壩,沙堤壩遇到暴雨就会缺堤,耙沙堤堵水主要用作附近农田旱季灌溉用,妈廟人山塘无水用时就是走到这里挑水,由村里到这里挑水,挑一回水起码要两个多小时吧。妈廟村历史是否如我所说尚待考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