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中,曾用名行家村,邻河而居,方圆数里,属于大山中相对平坦的一个小村庄,所以这里是曾经让山里人羡慕的‘’坪里‘’,我在这里一个叫刘家咀的地方出生,并在这里长大到17岁,这里留下了我孩童时代的无知与少年时的轻狂。每次回到这里,儿时的记忆便缭绕脑中,当行至田间梗道,一个个熟悉的场景都会伴随着一件件成长的往事如电视般呈现
.......... 此次重回故里,我邀请了作家报社王正鹏主编一同前往勤中。这里,我先与大家分享他的作品。以下转自王正鹏先生
【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 2015年7月14日,我随《新湘报》特约记者刘世迪到勤中村寻访古驿路,天气十分暴热。
在勤中村,先是寻得一颗唐代古樟树,后入澧水河,驾一叶小船,摇至王家坪唐代古樟树(现名红军树)处,沿途只见白鹭齐飞,两岸古迹跃入眼中。“看左边那块石头,叫将军崖。”《新湘报》特约记者刘世迪指着一块石头说。
“怎么不见将军头呢?”我问。《新湘报》特约记者刘世迪指着将军石说“传说远古一位将军为保护勤中村的村民而战死在此处,死后,夜里仍然化作一神灵用断头击败敌军,后鸡叫了,头没有回到脖子上,落在两米远的背后了。这位将军死得最壮烈,肠子都掉出来了……”。我不忍心听这个壮烈的传说。在古籍中确有肖将军披甲之记。顺澧水河下不远,便是古籍中所记载的脚迹崖,脚迹崖,有双脚迹如足踏之状,这是过往走澧水河水道古代游人必欣赏的美景之一。
勤中村有没有陆路古驿道?
从慈利县城一直往西至大庸古城,明代以前一直有一条古驿道相连慈利县与大庸古城,到底经没有经过勤中村?我就在勤中村寻找起古驿道来,好在勤中村多半为丹霞地貌区,很多地方就会出现古代凿石为梯磴才能通往的必需条件,首先我问这附近有没有称“铺”的地方?《新湘报》特约记者刘世迪说“过这个‘雷公凿字’ 的地方就是渔铺。”。
渔铺,我小时候到过,有青石板铺路,有渔铺书院。
我想起了青石板铺路的青石板模样,便在勤中村发现了一处长约十米、宽约一点五米的标准青石板铺路,由于在人户门口,我不敢十分垦定这就是我要找的古驿路。如果说,在丹霞地貌整石上发现有古代凿石梯磴,才能通往的连体凿石梯磴,那么人户门口的青石板路就是古驿路。突然眼前一亮,一段丹霞地貌整石上发现了凿石梯磴,凿痕几乎看不清了,根据风化程度,应为唐代以前的古驿路。
渔铺,即古代史籍所记义忠铺,穿石桥,即古代史籍所记穿石铺,那么勤中村之中便是古代史籍上所记的黄玉铺了。既然勤中村中有古代黄玉铺,就要有出黄玉的地方,《新湘报》特约记者刘世迪说“那边有一个山洞,我小时候进洞拣过黄石籽玩过。”。
我拿着手电,进到刘世迪所说的山洞里,发现在丹霞地貌整石的石洞壁上,嵌满了不同石质的小石籽。用手电一照,白光、黄光刺眼而来,走了约二十多米,出现了水,我便返回。洞中有古人类的痕迹,应为古人在此采过黄石籽销往过往的游人。古驿站称铺,这是张家界市土家族特有的称呼,饭店、邮亭统称“火铺”, 意为可以吃饭、可以睡觉、可以购物的地方。铺的规格为:正房三间,东西房各六间,铺置绰门一座,邮亭一座。每铺设铺长一人,马两匹,鞍磴两套,铺卒两人。过往客人、邮丞、徒犯等,有病、阻雨等皆可入铺休息。“雷公凿字” 是勤中村中一处美景,不是什么由雷电所击的造字美景,而是古人凿的字,共计四字,两处有隶书繁体“寿”字,根据笔迹不是一位古人所刻,其年代也不是同期,根据字的风化程度,约于西汉所刻。
当我要仔细拍“寿”字时,龙卷风来了,狂风暴雨如桶猛浇,我将相机藏于皮撮箕下,迅速跑入车中,不到两分钟,小溪沟的水陡涨半尺,公路上不时见到脸盘大的树被连根拨起,若不是迅速逃离躲雨,我们的小车会似“东方之星”游轮一样不知卷到那个爪哇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