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近来,有关删除《三字经》中所谓“糟粕”的话题,引发了不大不小的热议。那么,《三字经》中所谓的“糟粕”究竟该不该删除呢?不妨看看笔者的观点吧――谁剥夺了知识的传递自由?
知识,是一种精神性东西,是人类对一切事物认知的成果或结晶,是能够通过语言形式、物化方式和某种劳动产品形式,进行交流和世代传递的人类共同财富。简言之,一切知识都是在人类的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非先天性的东西。从理论上讲,既然知识属于“人类共同财富”,那么知识就有传递的自由,但不幸的是,由于人类社会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经济利益,所以,原本自由的知识传递就被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经济利益剥夺了传递的自由,《三字经》的命运也不例外。
李泽厚先生(生于1930年6月)是中国当代思想家,现客居美国。他对事物的认知是这样认为的:“判断能力比知识重要”。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排除“判断能力”也是综合知识的后天积累,但用“判断能力比知识重要”的比拟来判断谁剥夺了知识的传递自由,就显得尤其重要。
谁都知道,在国家概念下形成的各国政治(意识形态)需要,决不会让知识自身拥有传递的自由,凡是不符合国家政治需要的知识,都将被无情地剥夺其传递的自由,古往今来无一例外。有些知识被政治需要确定为“完全开放”的并且容许、鼓励和强制传递自由,有些知识则被政治意识封杀为“反动的”、“违法的”或“不适宜”传递的,因而知识的传递自由必须遭到剥夺。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国对于政治需求存在不同的取舍,所以不论是传递自由还是封杀传递自由的知识范围也就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原本传递自由的知识其实被人为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正如某国的社会批评家福柯所言:“知识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被权力支配着。……没有什么真正超脱的知识,没有与政治无关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传递自由的知识设置了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和封杀禁令,并美其名曰――知识产权。人类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是人类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需要,而以独占某种劳动产品形式对具有传递自由的知识进行的无情封锁。今天,当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时,人类自身也不得不咽下“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的美好愿望而必然要遭到剥夺传递自由所带来的苦痛。
宗教信仰,从来都是人类自己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创造的一种群体性慰籍崇拜和生活方式,在宗教形式的群体性慰籍崇拜和生活方式的延续与传承过程中,宗教信仰的掌门人都会对具有传递自由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的延续传承和巫化封杀,而这种方式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所有知识进行传递自由受阻。更可怕的是,当政治需要和经济利益渗透到宗教信仰领域后,具有传递自由的知识遭到封杀的范围有时就会扩大,有的知识甚至会被打入“颠覆”和“反动”的深渊。类似的例子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甚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有些看似美好的东西其实并不适用于人类各种利益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传递自由的剥夺,《三字经》也不例外,而且剥夺传递自由的借口、方法和手段更是多如牛毛,令人费解。回到近来有关删除《三字经》中所谓“糟粕”的话题,究竟是谁剥夺了知识的传递自由,也许就不难理解了。是祸?是福?是悲?是哀?人类自己不会不知道,只是缺乏反抗能力罢了。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