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明日(9月29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股神”沃伦・巴菲特将如期在中国举办世人瞩目的“巴盖慈善晚宴”。这场冲击中国人“财富神经”的“慈善晚宴”,究竟会对中国尴尬的慈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恐怕谁也说不准,不过,笔者在此将2008年7月1日《牢骚怪论:盖茨裸捐背后的慈善文化思考》一文重发于此,希望能给关注“慈善晚宴”的中国人多多少少有一点参考意义。但愿如此,原文如下:
盖茨裸捐引发的各种褒贬评论,大多数都是站在意识形态立场上的一种情绪宣泄,很少有人从非意识形态立场背后的慈善文化角度思考盖茨裸捐现象,进而心平气和地尊重盖茨。从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企业家到倾其家财的裸捐慈善家,这大概就是盖茨传奇人生的两面性。然而,是什么原因造就盖茨这种华丽转身的传奇人生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美国的慈善文化,而那种深入人心的慈善文化早已成了美国社会的生活常态。
笔者并无赞美美国社会制度的意思,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社会的慈善文化,只是要思考的是,慈善文化的表现是应景表演呢还是生活常态?这才是本文的题中之义。
盖茨有幸生活在一种具有生活常态的慈善文化社会,这个社会对慈善文化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护制度。从法律到政策,从政府到民间,从捐赠到募集,从税收到监督,造就了慈善文化的生存环境。各种各样的社会慈善捐赠行为都是自愿的,各种各样的善款收支应用都是透明的。因此,“财富天下,天下财富”的财富回馈观念才会形成共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慈善文化意识才会深入人心。据有关消息报道,2007年美国社会的慈善捐赠达到了6700亿美元,其规模相当于美国年度GDP总量的9%还有多一点。而且这些慈善捐赠并非是因为特定需要的应景表演,而是不论富人还是穷人的一种行为自觉和生活常态。换言之,钱多多捐,钱少少捐,没有人会对别人捐多捐少而指手画脚和评头论足,自觉捐赠行为通常不会等到特定需要时再做应景表演。更重要的是,美国对慈善捐赠的税收减免制度设计,更是有力地保护了慈善文化的延续发展。
相比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虽说从古至今并不缺少慈善文化,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慈善文化几乎从未形成生活常态,更多的是表现为应景表演。试问。我们有多少慈善文化的保护制度?试问,我们有多少慈善文化的监督机制?试问,我们有多少善款收支应用的透明公告?试问,在没有特定需要的情况下,我们社会究竟有多少富人或者穷人是在自愿捐赠?试问,我们有多少保护慈善文化的税收减免制度设计?总之一句话,究竟拿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慈善文化延续发展?由此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我们的慈善文化并没有形成社会的生活常态,才会出现泱泱大国年复一年的慈善捐赠数量尴尬,才会出现只有特定需要的应景表演的慈善文化现象,甚至发生不少对别人捐多捐少而指手画脚和评头论足的慈善谬论,搞得不少的慈善捐赠者尴尬难堪,心中不悦。这种情况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慈善捐赠活动中尤为突出,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慈善文化的一种自嘲。
盖茨裸捐背后的慈善文化思考,只是笔者对慈善文化对比的一种观点,并不涉及社会制度层面的考量。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本质上看,慈善文化原本就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区别对慈善文化的怎样认识,怎样保护、怎样应用和怎样发扬。换言之,是把慈善文化当作应景表演呢?还是把慈善文化变成常态生活?这恐怕才是盖茨裸捐带给我们具有价值的深度思考。
首发:2008-7-1 重发: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