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ART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7280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味道

已有 1244 次阅读2015-7-30 23:54 |个人分类:艺术家 美术|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1986年创立沂蒙画派创始人、学院派艺术家刘阳先生作品感觉

心 觉

 

对于有感觉的人、事、物,北京叫“范儿”、“味儿”、“气派”、“模样”;上海叫“腔调”;浙江叫“气息”;……

凡人、事、物,有感觉,也就有了味道,才有吸引力。通常人的综合品质感觉,是胎里自有的气质。物的感觉则是种、类与特定环境导致的生存的优化。味,源于道。

如自然,四季、昼夜、晨昏、阴晴、冷暖、风霜雨雪。即自然之味,自然之道。

如山水,喜马拉雅之高耸、西湖之灵秀、大海之辽阔。即山水之味,山水之道。

如人,黄白黑棕、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有识的、无知的、儒雅的、低俗的、深沉的、轻飘的、快乐的、忧伤的、真诚的、虚假的,健康的、痛楚的,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形、色、味。即人之味,人之道。

如花,荷之洁、兰之逸、牡丹之富丽。即花之味,花之道。

如酒,白、黄、红、啤,微醺可似仙,烂醉却如泥。即酒之味,酒之道。

如茶,绿、红、白、黑、花,未发酵的、半发酵的、发酵的,产地、制法有别,色泽、口感各异。即茶之味,茶之道。

如饮食,酸、甜、苦、辣、咸,浓有浓的烈,淡有淡的鲜。

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概括的并不准确。其实“南甜”,也只是长江下游沿线江苏 “苏南”的常州、无锡、苏州、及上海的一小部分地域而已,并非江南。“北咸”,所说北方菜品与江南比较,确是口味偏重。“东辣”就不靠谱了,大蒜与辣椒都是辛辣物,但程度与作用有别,东部山东出产并多食用大蒜,而其他地方则不多。而辣椒自明清传入中国,主要产地与食用,多在西南四川、贵州、湖南、及广西、江西、湖北、安徽等地。“西酸”也只是因山西多出产食用老陈醋而已,并非所有西部。总体说,南方因菜品种类多与精工细作,形、色、味要比北方丰富,但最终不论味道如何,才是营养与有益健康关键。即食之味,食之道。

人的偏好,并非整体的标准,甚至连局部都谈不上。会因生长环境、眼界、学养、认知的局限,出现偏差与误区。如果是在规律基础上的味道,则可取。味道是本性、本质的自然流露与区别,是智慧的反射,不是装与做出来的。味道的层次,反映了社会、生存状况与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味道有轻的、点到为止的;有会心一笑的;有极致重口味的……;但味道需要适量、适度。

至于艺术的味道,如好的编剧、导演、演员、词曲作者、歌唱者、画家,其实都应如好的厨师,能在各种场合、根据各种“配料”,煎、炒、蒸、煮出各种“大餐”。

千年中国画,虽历朝历代大家与经典作品无数,宗教与记录史实的严肃题材作品之外,其他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最大的问题是:过多的折射国民性与价值观、对文学的依赖与诠释、审美与技巧的趋同性,寓教于喻与自我感觉、自我表现。很多作品,一到画面上,就“正经”、“正统”的板起面孔说教,沉重、刻板有余,轻松、情趣、幽默的味道不足。所以才有宋代以后文人对题材、笔墨情趣的提倡、追求与笔墨效果的探索。

中国画与水彩、油画的区别,首先在于材料工具。中国画、水彩虽然都用纸与水质颜料,不易覆盖;笔则是锥形毛笔。最大的区别是:纸与墨。中国画写意画用吸水性强的生宣纸,工笔画用的熟宣纸不吸水。水彩纸不吸水;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水墨画,多以单色墨,为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与油画材料差别则更大,油画用布、板等耐油材料,颜色则是油质颜料,可以反复覆盖。笔则是扁形平头笔。材料的差别,导致作品的味道不同。中国画因材料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反复修改,在准确表达的前提下,还要画出笔墨的味道。

刘阳先生书画艺术,,有独特的味道。

1、题材的味道。刘阳先生作品题材,将从未有人表现的沂蒙山,着力用大构成、大块面、大色彩,以达到北方山水疏旷的效果。而江南、湘西、云贵青藏高原等大系列,则更加注重水墨韵味。

2、构成的味道。构成是指:A题材选取的布置,B整幅作品的构图、设置。刘阳先生作品的构成,吸收围棋的用边与黄金分割比例,整体中有重点,重点中亦有重点。同时利用边的空间效应,通过用笔的节奏、内容的旋律、物象的方向、光影水彩的递进,将视线引到画外,延伸了情节感,拓展了欣赏与想象空间。

3、造型的味道。造型是指:A物象自然结构、形象,B艺术化结构、形象(包括变形、符号化提炼),C点、线、面的造型方法。中国画多用线条造型,西方水彩、油画则点、线、面互用。造型不是抄形,需要有专业造型基础,与变化提炼能力。刘阳先生作品中的物象造型,是根据作品需要,通过改变物象比例、透视、形状、及色彩,实现的。造型最关键的是:在科学的结构与美学基础上,突出强化物象规律化的趣味,而不是随便乱来。造型直接影响作品的深度、寓意,及风格特点。

4、透视的味道。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也就是画中物象,根据需要任由作者任意上下左右排列组合;西方水彩、油画是科学的焦点(一点)透视。刘阳先生作品,是在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西方绘画与摄影的焦点透视,及俯视、仰视、侧视等多种视角,从而拓宽了视觉空间与层次。

5、笔墨的味道。中国画历来注重用笔、用墨。用笔即用笔的方法(笔法);用墨,则是指用单色墨,造型、勾画、点染、渲染,这其中用水是关键,有墨分五色之说。中国传统水墨画,最大的问题是,对物象结构研究不足,过分强调“写意”的不求甚解,及所谓“空灵”的留白,以至于导致以“笔”、“墨”,掩盖对结构把握的欠缺,看所表现的内容铺天盖地,却常常流于空泛、薄弱。用笔的能力与程度,决定了水墨的趣味与效果。刘阳先生在继承吸收龚贤、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等先贤的层层积染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用水用墨,达到匠心与天成有机融合的 境界。

6、色彩的味道。中国画尤其写意画、水墨画,多以单色墨为造型、勾画、点染、渲染的主要方法,追求“雅”或“淡”。但是淡雅,并不等于色彩单一、单调。西方水彩、油画则讲究科学的色彩关系与整幅作品的调子(水彩倾向)。中国画对色彩的理解有些过于极端,要么以中国画工具材料的宣纸、水墨是特色、认为“水墨”是中国画的“魂”,对色彩加以排斥;要么在对色彩关系、科学规律、色调,及用色彩造型缺乏了解、研究,只知物象的“固有色”,或是盲目照搬西方水彩、水粉、油画色彩的使用。乱用色彩,导致脏、乱、腻、花。刘阳先生长期坚持每一幅作品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同时融入其他色彩,做为微调与补充,既保持作品的通透、洁净、清爽,又丰富丰厚。从而达到表现四季、晨昏、阴晴与光、色的最佳效果。

7、线条的味道。中国画自产生之日起,千百年一直是用线条造型。刘阳先生自幼习书法,对点、线有极深刻的理解。而他线条技巧的升华,是在大学时期,他通过有人推的装满湿砂子的小推车轮,留在地上的那种压力、力度、拧曲的痕迹,受到启发。所以先生作品的线条,弹性与张力十足、变化无穷。

8、光影的味道。中国画历来只画形、色(随类赋彩),不画光与影;西方水彩、油画,则注重科学的光影关系。光影引入中国画,是受近现代西方绘画、摄影影响。光是造型的基本手段,没有光,黑黢黢一片,不可能有物象外形形象,也就不可能有“意”的传递。对光影的理解,却始终处在“一点光源”的被动与教条的之中。其实好的摄影作品,恰恰是通过对主光源、反光、环境影响等光的发现与使用,达到最佳效果。光,不仅塑造了物象的外形,也塑造并影响物象的色彩,甚至思想深意。所以在刘阳先生作品中,会有很多种光的形式出现:或一片天光穿透云层直泄而下、或如舞台一束光线斜射而出、或受阳光、环境影响的彩色雾霭蕴韵无限……

9、抽象与化符号化味道:中国绘画从宋代文人艺术,到明、清的写意与意象画,及西方现代艺术,包括符号化抽象艺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看不懂意象、抽象艺术。所谓“抽象”艺术的规律,不外乎是:要么取物象局部;要么打破种类界限,将物象结构、形象、色彩变形;要么重新加减组合与重叠……。刘阳先生作品的抽象与符号化,包括:A通过比例、透视变化,将物象重新变形;B根据作品需要,人为改变与调整色彩;C通过设计方向、动态、空间及笔墨、光影、色彩,重新组合物象关系,并预留出欣赏空间。

10、签名的味道。中国汉字特性,决定了自古产生的特有的书法签名与印章。秦汉以前,多是自皇帝到臣子的政令与商人的信用凭证,多用金属铸凿,并未用于艺术品上。中国书画注重在作品上签作者姓名、字、号,或是室名,始于宋元文人自刻印章与加盖印章之风,经明清一直延续至今,由加盖作者姓名印章的趣味,衍化成以示郑重与真伪。刘阳先生作品的签名,不再是以往题写作品名称与签名的“落款”模式,更多的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不是为了签名而签名,而是将签名补充成为作品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11、艺术思想的味道。80年代香港陈余生等先生将刘阳先生艺术思想与技巧体系归纳为:现实的哲理、浪漫的敏感、象征的朦胧、荒诞的解构“。其实不论自然、社会、人、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每时每刻都是在现实与幻象中纠结。顺应规律,就成为最重要的,顺应便可平和、平淡、平静,便可静观、内省,便可见本性、真性,便可不矫饰。“真”,是最初元的味道。

12、文化内涵的味道。中国书画自古分为官宦士大夫与文人及匠人之作,历来文化人是创造、创新与完善观念、概念的主流,因为能写会画的古代官宦士大夫,大都是经科举为官的文化人。宋元以来提倡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文人画,更加注重文化气息与笔墨情趣。随时代变迁,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当下,并不是会背、会写几首古人的诗词,那么简单了。综合文化素养与专业标准、水准能力,是艺术创新所需更新、提升材料,融合多种元素与文化含量,发现、完善艺术技巧必不可少的。任何用现代人的视点、思维、方式,表达、表现,新的题材、内容、规律、趣味,是当代艺者需考虑与要做的。刘阳先生的将他掌握与理解的诗文、书法、篆刻、中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元素,甚至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将取舍与精致有机的融合起来,不断创造变化的多维艺术感觉与空间,总能令人领略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高度、深度、广度。

此刘阳先生艺之味,艺之道。

味之道,在味,亦在道。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