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一老樵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69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皋陶与六安国源考

已有 1386 次阅读2023-5-15 08:10 |个人分类:历史研究|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皋陶与六安国源考

                                                     楚樵

皋陶(读作 gao yao ),字庭坚,夷人,信史中的一位传奇人物,生活于尧、舜时期。《史记》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帝尧委政于舜的时候,舜毅然处决了治水无功的夏鲧,令鲧的儿子禹与四岳、皋陶、伯益等人组成继续治水的新的领导集体,将筑堤之法改为疏导之法,开始进行比较科学的治水工作,终于消除了水患。皋陶是尧、舜之世一系列政治活动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非常开明,主张为政者要“谋明辅和”,要知人、安民;身为官员应当“慎其身修”;以“九德”治理国家,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舜晚年把国家政务交给了禹、皋陶和伯益,叫皋陶“作士以理民”,培养、考察基层官员。待到禹继位时,曾叫皋陶主政。如《史记·夏本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皋陶不死,他就有最终代禹而兴的可能。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皋陶……英、六二国是其后也。”实际上,皋陶未参政前可能是英、六地区的夷人大首领。按《说文解字》相关的解释看,皋陶之”原是指“主持祝告的人”,而主持此类活动一般都是首领人物。

“皞”通义。上古之世有少昊氏,居尧、舜二帝之前,乃是传说中鸟夷的帝王即白帝;《说文解字》解“皞”为“皓旰也,从日”,即洁白光明之意,亦指天上之日。因此在文献中少昊氏也被称作“少皞氏”。于黄帝之前又有太昊氏,也叫“太皞氏”。中国上古史研究大师徐旭生先生认为,皋陶的“皋”仍是太皞、少皞的“皞”。从这里看,皋陶的家族源头当与太昊氏、少昊氏有关。

皋陶死其子伯益主持国家大政夏禹生前曾立伯益为继承人。夏禹死,夏禹的儿子启从伯益的手里篡夺了权力并杀害了伯益,从而破坏了传统的公社禅让制,建立起代表私家利益的夏王朝世袭王权。有扈氏不愿服从夏后氏的寡头统治,曾进行抗拒。到了启的孙子后相时期,一个更为强势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后羿。后羿也是英、六地区的夷人大首领,居安丰。《路史后纪》考证安丰在今之安徽寿县、霍邱二县境内,古时属英、六。《路史后纪》注文说“羿以女偃出皋陶。”说明后羿的家族其实也与皋陶有关。相关的史料表明,后羿不仅推翻了后相,还一度取代夏王室摄居帝位,当过整个中华民族的超级首领。

皋陶之后,六安就有以“陶”为姓者出现。如《搜神记》载:“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在中原地区封立了许多诸侯国家,这时居于淮泗、江淮地区的夷人,即史称东夷、南夷的各方也维持着一些自主的邦国。如西周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宗周钟》就有“南夷、东夷具见二十又六邦”的记载。到了周穆王(昭王之子)时期,淮夷中的徐国崛起,“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旭生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江、黄、道、柏、弦及六、蓼、英等诸小国,虽不属于群舒,但也当在三十六国或三十二国数目里面。”

在甲骨文、金文中“六”被写作“ ”、“ ”、“ ”。《说文解字·参证》中载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解为:“‘ ’,象两壁架有一极两宇之棚舍正视形,此为田野中临时寄居之处……即古之所谓‘庐’。庐、六古音近,故‘ ’得借为数词‘六’。” 六安读作 lu  an当地人迄今如此。文献所谓“六人”、“六国”,其实指的是亘古时期在这块土地上结庐而居的某个部族。六安地区在江、淮之间,这个地区在夏、商时期一直是南淮夷的集居地,因此可以推定这个部族当属南淮夷的一支。按照可靠的史料来看,广义上的古六国,应当包括六、英、蓼、潛,以及后来被称作安丰的地方。在有编年史的周代,古六国地区没有周王朝的封国,这说明这个时期这一地区仍属自立的南淮夷的邦国。

周王朝的第十代国君厉王是一个暴君,他的儿子周宣王嗣位后依然推行嗜杀好战的暴虐政策,淮夷的一些邦、国因此联络其他势力对周王室发起攻击。于是,周宣王命令大臣召虎对江汉地区的淮夷之邦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讨伐。《诗经•大雅•江汉》所云:“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旆,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描述的就是西南部淮夷被征服后来周境求和的情景。周宣王未肯就此罢手,又决定亲自征讨淮河南岸的夷人,乃命南仲大祖等人为之整治军队。又如《诗经•大雅•常武》所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结果是,居于江、淮之间的淮夷也被征服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六、英、蓼、潛诸国。

六、英、蓼、潛诸国自东周时期见载于史籍。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楚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灭六、英。”这里所谓“灭”,并不是灭亡的意思,只是一度占领而已,实际上未过多久六、英等国就脱离了楚的控制。早于《史记》的《左传》又载,到了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楚人又一次“灭”了六、蓼二国。春秋时期的闻达人士臧文仲曾为先贤皋陶失去祭祀而痛心,叹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这说明直到春秋时期,古六国的人民仍在祭祀他们的先祖皋陶,香火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楚昭王五年(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伐楚,又将六、潛两小国夺去。最后吞灭者还是楚国。如《汉书·地理志》载:“六,皋陶后,偃姓,为楚所灭。”

自秦代至汉初,六、英、蓼、潛的名义还是继续存在的。如《史记·黥布列传》载述英布事迹时云:“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这里十分明显,至汉初古六国的地名依然如旧。按姓氏与作为看,英布似乎不可能出身于一般家庭,他也许是古六国的贵族后裔。如《史记·黥布列传》文末云:“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

自公元前207年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到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一直以自己的出生地古六国为王都。公元前196年,英布死,汉高祖刘邦立自己的幼子刘长为淮南王。到公元前174年刘长死,古六国一直辖属于淮南国。汉文帝时期一度废黜淮南国,有五年时间古六国属汉廷郡县。公元前168汉文帝刘恒恢复淮南国,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古六国属之。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古六国之地属衡山国,直到公元前122年。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刘彻除掉了淮南王刘安与其弟衡山王刘赐,淮南、衡山两国。胶东王刘寄是刘彻的亲兄弟,平时与刘彻最为亲近。刘寄死,刘彻立其长子刘贤继胶东王位。又因刘寄生前最爱幼子刘庆,于是把淮南、衡山两国送给了刘庆,建名为六安国,“六安”这一地名自此始载于史籍。如《汉书·地理志》载:“五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当时的六安国颇具规模,可能囊括了安徽境内的整个江淮地区,国都则设在陈县(今之河南淮阳)。六安王历五代,至九十七年后被篡夺汉室的王莽所废,王莽改六安国曰“安风”(安丰则改为“美丰”)。东汉时期“六安”这一地名得以恢复,直至今日,如宋代著作《舆地广记·淮南西路》载:“六安县   本汉潛、安丰二县地……汉属庐江郡。”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