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一老樵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69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楚樵之读史谭经:正史记载中的屈原

已有 1513 次阅读2015-5-5 17:33 |个人分类:历史研究|系统分类:文学| 屈原 分享到微信


      正史记载中的屈原

 

      屈姓为楚国贵族。《左传》有楚屈瑕将盟贰、轸、“莫敖屈重”、“屈到为莫敖”、“屈建为莫敖”、“屈荡为莫敖”等等记载。从史料中看,所谓莫敖,可能是楚国的某种高级武官,其地位相当于国家军队的大统领,而且是世袭的。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92年)有了屈原,却是一个文官,以绮丽的文采,丰富的思想,赤诚的爱国热情而流誉于世。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法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应宾客,应对诸侯。”

      按:《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初人,其出身离屈原之世百有余年。但是,司马迁出于世家,先秦资料当是家族传续。他的父亲就是史官,其祖父可能也是史官,他们离屈原之世更为接近,这个家族对屈原史料的编撰,应该是可信的 。

 

      “左徒”相当于今日之常务副总理。

      年轻时期的屈原显然是一个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政治活动家。先是颇受楚怀王的器重,得以主持内政,掌管外交,操持国家大事,在楚国的上层建筑据有显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是,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却是一个忌贤妒能之辈。此人为了争权夺宠,暗中进谗于楚怀王,诬说屈原恃才自傲,在诸臣面前居功于君王之上,根本不把大王放在眼里。怀王居然听信了这样的鬼话,为此开始冷淡、疏远屈原。

 

      楚怀王是一个目光短浅,缺乏主见,处事不明是非曲直,近乎于昏昧的糊涂虫。登位之初尚可勉强维持,宠信上官大夫这种人以后,便开始排斥贤达人士,拒绝正确意见,轻信一些谗言妄语,专与奸佞小人搅在一起。

      堂堂一国之尊如此作为,当然要产生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楚廷上下正气不扬,邪气驰张,楚国的政治逐渐变得黑暗而腐败,国势自此由盛转衰,每况愈下。为人严正、忠君爱国的屈原当然看不下去,于是就尽力规劝怀王,怀王非但不听,反而为此对屈原倍加厌恶,屡屡加以贬斥,甚至不欲相见。

 

      就在楚国国事日非之际,居其北方的秦国却因“商鞅变法”而强大起来。秦惠文君登位十四年开始称王(公元前323年),从此以后,秦国对内以严刑苛政,强制臣民为之驱使;对外则虎视天下,以诈术和武力双管齐下侵略列国,到处攻城掠地。

      秦国与楚国直接交境,对这样一个幅原广大、物产丰厚的富有邻邦,贪婪的秦人当然不会放过,可是它又确实过于庞大,想吞掉它也绝非易事。于是秦国就对楚国采取了不断攻击,不断蚕食其疆土的做法。在使用武力的同时,秦人又不断地施展种种欺诈、诓骗的手段愚弄楚怀王,使之更加昏乱。

 

      楚怀王十一年,齐、楚、燕、赵、韩、魏诸国苦于秦国对大家无休止的攻伐侵夺,接受纵横家苏秦的主张,结成六国联盟共同抗秦,以图自保。因比较而言楚国最有实力,诸国乃共推楚怀王为盟主。这一事件对意在吞并列国的秦国当然极为不利,于是秦惠王就派出间谍张仪,叫他到楚国进行破坏。

 

      张仪是个舌辩游说之徒,也是一个敢于冒险的邪恶人物。曾在楚国混迹于豪门,因出身微贱遭人猜疑,为和氏璧被盗之事挨了主人的痛打,为此刻骨地憎恨着楚国。此番入楚,张仪先是勾结楚国的佞臣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等人,用重金贿赂他们,使之左右蛊惑怀王。而后他又对怀王许赠商、淤之地六百里,还许以将秦女嫁给怀王,秦、楚结为兄弟之盟,以此诱使怀王与齐国断交,背弃六国盟约。

      是时楚廷之上已是屑小云集,诸臣多为怀王准备接受张仪的意见而鼓噪称贺。屈原当时不在国中,唯大夫陈轸看透了张仪的祸心,一力向怀王奏称:若依张仪,楚国必遭败亡!

      可是,昏聩的怀王拒不纳谏,竟以楚国相印佩张仪,听其言而从其计,遂与齐国交恶,撕毁了六国盟约。事毕,怀王遣使与张仪入秦,要求秦国兑现许诺的一切。张仪返秦之后便藏匿不出,秦惠王既不赠地也不嫁女,丝毫没有与楚结盟之意,反倒与齐国交好。怀王这才明白自己受了张仪的欺骗,盛怒之下,决意伐秦报复。

 

      公元前307年,楚、秦两国大交兵。楚军不敌,最后损兵八万,折将七十,不但丢失了汉中之地六百里和故都丹阳城,还割让两座楚城送给秦国,秦军方准许罢战言和。

      楚怀王恨死了张仪,可是张仪对待这位国君犹不如对待三尺稚童。在如此严重地坑害了楚国之后,此人照样还敢昂然入楚,继续进行卑劣的祸楚勾当。见到张仪又来,楚国朝野稍有良知者对这个可憎的奸细无不恨之入骨,纷纷要求怀王将其处死。可是,张仪依然靠着买通了靳尚、郑袖等人,在他们的庇护下安然无恙。

      是时屈原已身无职权,只剩下一个驻齐国使臣的身份,当他获知张仪再度入楚时,便急忙从齐国赶回,向怀王泣血陈词,力言国仇当报、张仪必诛。怀王稍被感悟,可是,此前他听信了靳尚、郑袖等人的鬼话,已放纵张仪归秦了。

 

      公元前294年,秦国到了昭襄王时代。昭襄王为了打楚国的主意,也是许以将秦女嫁给楚怀王,以秦、楚二国结盟为名邀请怀王入秦。

      楚大夫昭睢谏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往,有并诸侯之心。”(见《史记·楚世家》)

      屈原也全力劝阻怀王,告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可是,包藏祸心的公子子兰却鼓动怀王赴秦,说是倘若不去,就会使楚国失去秦国的欢心。昏昧至极的楚怀王偏偏采纳了公子子兰的意见,可是他一到秦国就被当作人质扣留起来,昭襄王乘机向他勒索楚国的土地。怀王倔强不服,曾孤身潜逃至赵国,赵人因畏惧秦国而不敢接纳他,辗转之中他又被秦人捉了回去,最终在秦国囚困致死。

 

      楚怀王死后,继位的顷襄王更为昏庸,而且毫无出息。他不但不记国耻,不报父仇,反而娶了秦女立为楚国夫人以讨取秦王欢心,还为虎作伥地帮助秦军攻打其它诸侯国家,竭尽所能巴结秦国。

      即便如此,秦国还是没能善待楚国。

      公元前280年,秦人大举伐楚,楚军大败,乃割上庸、汉北之地与秦求和。

      公元前279年,秦人再次伐楚,攻占楚之西陵。

      公元前278年,臭名昭著的战国第一屠夫秦将白起又伐楚,攻拔楚都郢城,焚毁楚之先王陵墓。

 

      顷襄王逃至陈城,无意收复失地,权且立都于此以避秦锋。自此以后,强盛了数百年的楚国开始走入日暮途穷的衰亡阶段。

      生不逢时、命运乖舛的屈原,在如此德行的两代楚王在位期间,因为不能随波逐流而一再失意于官场,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在政治上总是处于被压制的屈辱地位。他的职位被一降再降,最后干脆削得干干净净,逐出楚廷,流放民间。

      即使遭际至此,肝胆赤诚的屈原依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依然怀抱着“存君兴国”之志,盈切希望顷襄王能够觉醒,自己能够重获重用,楚国能够收复失地,国势能够重新振兴。因此他又给顷襄王上书,恳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继续为国效力的愿望,可是楚国的黑暗势力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

 

      怀王入秦被困致死,此事原是公子子兰推波助澜而促成,楚人为之怀怨,可是顷襄王却偏让这种人当了楚相。公子子兰做贼心虚,最害怕怀王之事被人提破,最为耽心的当然是一向忌恶如仇、敢于直言的屈原。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又暗中授意上官大夫继续陷害屈原。上官大夫捕风捉影,给屈原罗织了很多罪名。愚蠢的顷襄王居然全都听信了,于是下令把屈原迁徙到边远、荒僻的地方继续流放。

 

      屈原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但他却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学家。他精通历史典故,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尤擅长辞赋创作,曾写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诸篇。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离骚》一篇,全文数千言,结构宏伟,想象神异,语言瑰丽,可谓上古文化的精绝之作,鲁迅先生曾赞扬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见《汉文学史纲要》)

      此外还有《九歌》、《九章》中的《国殇》、《哀郢》、《怀沙》之诸篇,这些诗篇或为楚国的残破与人民的流离报以忧患,或者则是为了自己的报国无门抒发愤懑,字里行间倾泻着诗人的无限激情,也流露着他心灵深处的凄凉、怆然和彻骨的哀痛,催人泣下,感人肺腑。

      由于这些绝无仅有的传世之作,使得屈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消磨不去的永生人物。

 

      据史料载证,屈原最后的流放之地是汩罗江(位于今之湖南东北部,洞庭湖东南侧)。这里距离楚都郢城并非十分遥远,但有江河湖泊重重阻隔。在这里,屈原再也没有办法与楚王室取得联系,只能在穷山恶水之间孤独寂寞地苦捱岁月了。

      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长久踯躅于汩罗江畔,披发长吟,曾向打鱼的老人表白心迹:“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其洁身自爱、怀瑾握瑜之心,直到此时此际依然风雨不可变、雷霆不能动!有人藉此认为,待到郢都沦陷的消息传来,屈原绝望至极,再不肯与浊世苟存,没过多久就负石投江,以身殉国了。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此事又有了一种新的见解,说屈原是爱国志士,是一个思想成熟、意志坚强的理想主义人物,认为这样的人心理素质良好,既不会屈服于悲惨的命运,也不会在国家依然尚存的时候自杀。他的死,应当与他的那些政敌们有关。

      事情似乎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

      当时楚军三年连败,甚至连郢城都丢掉了。家毁国破之际多是用人之时,靳尚、上官大夫、公子子兰之流都是无用的行尸走肉,楚国江河日下的颓势明明就是他们造成的,走投无路的顷襄王,在这种时候未必不会想到曾经内政、外交都拿得起来的屈原。这时屈原年方六十来岁,并非十分衰老,若是顷襄王肯用,由他出来收拾残局也未尝不可。但是,屈原的复出必然会不利于那些祸害楚国的佞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公子子兰他们才要抢先一步对屈原下毒手。

      这就是说,极有可能是政敌们或他们派出的杀手,来到流放之地找到屈原,用负石沉江的办法杀害了他,使他突然无影无踪,顷襄王就是想用屈原也无法做到了。

 

      明代人撰写的《枣林杂俎》记载:“黄州俗,五月十八日,有龙舟之戏,设屈原象及祗侯,俱运机捩,服饰极丽,金簪玉带,费尝二三百缗。土人舁舟送之江中,顺流至其湾,土人先泊舟掠以为常。”

      此处所言黄州是指今之湖北黄冈地区,距汩罗江三、四百华里。这种奇怪的民俗是如何产生的?从整体形式上看,它在记念屈原是十分明确的,可是全部活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又在表现什么呢?是在表示屈原曾经就是这样地被政敌挟裹(或诱骗)到江中,在身上的佩物、饰品遭到劫掠以后又遭到杀害吗?

      “龙舟之戏”的活动,至少可以映证这么一点:当地的人民曾经目睹有人驾着龙舟接走了屈原,或是看到有人驾着龙舟来寻找屈原,并且有人抢劫了屈原。在那种时代,龙是至尊之物,所乘之舟能够以龙为饰的人决非一般身份,如果不是代表顷襄王前来寻找屈原的大臣,那就是存心置死屈原的公子子兰之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