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大唐风度 //www.sinovision.net/?46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以纯正之文,结有缘之心。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42.修礼第三(第九章56)

已有 1608 次阅读2010-7-22 06:08 |个人分类:《论语》智慧|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5.礼事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季氏第十六》

 

【简  注】

[1]愆(qiān):过失。

[2]颜色:指脸上的神色。瞽(gǔ):盲人。

【意  译】

孔子说:“陪奉君子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时却抢先说,叫做浮燥;该说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开口,叫做盲目。”

【理  释】

天道多借圣人之口讲出,上天多借君子来做尘世之人的表率。圣人的心灵,多与大道相通。君子的言行,多能体现礼的根本。因此,听圣人之言,最容易体察天道;近君子之身,最容易修习礼仪。

礼事君子,不急躁,是要听他定下言谈的基调,不使话题偏离大道的主旨;不隐瞒,是要真实地表达自我,以便同化宇宙的特性,一并对应君子坦荡的胸怀;不盲目,是要淡化强烈的自我,主要从君子的神情举止揣度天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只有圣人与君子,只有言论涉及到真理大道,才能使人豁然开朗,纵横贯通。所以,既事君子,就不必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雕章琢句的小技;就不必封闭心扉,来遮掩为私为我的杂念;就不必我行我素,来冲淡真理大道的启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近朱者,倘若并不是为了饱受熏陶,而是为了强调自我,决无可能“赤”起来。

【例  述】

晏子在齐国当宰相,有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丈夫坐在围有大盖顶的车上,赶着四匹马,喜气洋洋,得意非凡。等到车夫回家,妻子提出要离开他。丈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而身为齐国宰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到他外出时,心情深沉谦恭,总觉得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你身高八尺,只是为人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像是谁也比不上似的。我就因为这个缘故,才要离开你。”从此以后,车夫改变了以往的性格,显得越来越稳重。晏子觉得奇怪而询问原因,车夫照实说了。晏子便向齐王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晏子是君子,车夫为其驾车,也算是侍奉君子。先前他只为外物而自得、而炫耀,全不体察君子固有风范所能产生的力量,所以浅薄浮躁,连妻子都看不起他。后来他能放下自我,虚开胸怀,他就当然要受到濡染;因此他的愈益沉稳,决不仅是表面的变化,而是君子之风,强势荡漾他的心田所致。


6.三年之丧不久

宰我问[1]:“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2],期可已矣[3]。”子曰:“食夫稻[4],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5],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第十七》

 

【简  注】

[1]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鲁国人。

[2]钻燧(suì)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木头四季不同。春用榆柳,夏用枣杏和桑柘,秋用柞木,冬用槐檀,一年轮一遍,叫改火。

[3]期(jī):一周年。已:停止,指服丧停止。

[4]夫(fú):远指指示代词,那。

[5]居处不安:古代守丧,吃粗劣饮食,穿质地粗糙的麻丧服,住在临时搭的木棚(凶庐)里。

【意  译】

宰我问:“父母死了,三年的丧期,为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被败坏;三年不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用的燧木已经经过了一个轮回,守丧一周年也就行了。”孔子说:“父母死后不到三年你就吃稻米饭,穿锦锻衣服,你能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觉得心安,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丧时,吃美味食物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所以他们不那样做。现在你既然觉得心安,你就这样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啊!子女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怀抱中得到过三年的抚爱吗?”

【理  释】

父慈子孝,决非仅仅为了追求家庭的和谐,而是天道规范下的人伦。天道不废,人伦不废。人伦废而天道存,必定家破人亡。

人生生世世轮回,数不清有多少父母,有多少儿女。然其真正的父母只有一对,那是在极高的时空,最初产生其生命的地方。尘世众生,非得有大缘不可,才能结成夫妻、父子等等关联。缘在何处?此前即是亲友、师生、同事等等,彼此恩仇甚重,却至今未能报得,所以再到同一屋檐之下,报德或报怨。善恶有报,即使在亲友之间,也分毫不差。无论善缘、恶缘,以父慈子孝来规范,都能得到善解;以父不父、子不子的关系来承续,就只能怨怨相报,无始无终。因此,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主要因其存在受恩与报恩、受怨与报怨的关系。报怨不只在仇人之间进行,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等等,更显狰狞与残酷。

坚守三年之丧,倘若只从功利的角度计,委实不值。然而,从父母儿女的大缘计,必定符合来而有往、受而必报的天道。

【例  述】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7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50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70多岁。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多为今人讥讽。其实,它们之所以发生,又为后人整理,都在教化今人,以便由“孝”而入大道。孝的内涵在报恩,有恩必报、有恶必报是天理;在正心,心善、心诚方能感恩,诚善则是宇宙的特性;在修礼,礼恭则行端,礼的形式也是道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