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3.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1],未足与议也。”
――《里仁第四》
【简 注】
[1]耻恶衣恶食:以恶衣恶食为耻。即把穿不好的衣服、吃粗粮视为耻辱。
【意 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读书人宣扬自己有志于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不好的衣服为耻辱,你就不值得同他探讨大事。”
【理 释】
衣食住行,因其与人的实际需求最关紧要,才有“人以食为天”之说。衣食所能悦人者,在于锦衣暖其身,美食爽其口。衣食所能苦人者,在于粗布难熨贴,糙食难滋润。然而,无论其悦、其苦,衣食于人的意义,主要只是存活。上天让人存活,是要让其在存活的过程之中,消减罪业、破除迷茫、体悟大道,决不为了舒适而舒适,为了苦难而苦难。
衣食毕竟是外物,是器具,是尘世中的能量的源泉。在稍高一层的时空,决不需要尘世的衣服与饮食;生命在那里存活,存活的条件与尘世的条件完全不同。所以,衣食能维持其性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足矣。人的最大追求,则是立志向道,尽早摆脱对于尘世的依靠,包括对于衣食的依靠。
尘世之迷,在于尘世中的任何物什,都足以让人痴迷,让人忘记此生的天赋使命。衣食也不例外。执著于服饰,服饰就成为枷锁;执著于饮食,饮食就成为障碍。人的注意力与毕生精力,一旦集中到哪里,他就为哪里的把戏束缚。可是,上天给人安排的种种物什,包括衣食,都不是为了让你沉迷其中,而是让你借助它的形式与内涵,找到你回归的道路,并从中超脱。
【例 述】
范仲淹到应天府书院读书时,昼夜不停地攻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极点,他就用凉水浇脸,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不过粥也不多,一天只能喝上一顿。
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了,便回家告诉父亲。留守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食物已经放坏,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吃得下粥吗?”
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为奢华的享受,易使肢体不断软化,欲望不断强化,心智也就越来越迷失;俭朴则使人素淡、清静、从容,内足以修身养性以悟会真理,外足以无求无欲以真正阳刚。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所重,在于大德与大道;舍此,再豪华也寒伧,再风光也肤浅。
4.知足常乐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合矣[3]。’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第十三》
【简 注】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为人廉洁知足。
[2]善居室:善于治理家政。居室:蓄积家业过日子。
[3]苟:聊且,差不多。合:足。
【意 译】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当他刚刚有一点财物时,便说:‘差不多够了。’当财物稍微多起来时,就说:‘差不多完备了。’当财物更多一些时,就说:‘差不多成为富翁了。’”
【理 释】
知足不知足,在于心境。心足则足,心不足则不足。人所求者,一为外物,一为大道。人所足者,或为外物的利身之效,或为大道的利心之效。
人求大道,人便向往天国及高远的境界,那么人间万物,就无足轻重。他亦与万物交道,万物却不过是他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他借以悟道的诸种契机。他的知足,其实包括两种:外物有与无有、多与不多,他都在任何条件下满足;大道每有所闻、每有所悟,他便拈花微笑,愉悦之意不可言表。
人求外物,外物就成为他的最大依赖,也就成为封裹他的本性与慧根的漫天尘沙。外物利身,却只能使器官享乐一时,最终却要使其败坏。身体的败坏并不十分可怕,更可怕的是败德、败心,从此不分善恶、正邪与真假,只为一点小利、小得与低级的趣味或欲望,便将永恒的美好生命断送。
【例 述】
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小时候当太子时,经常跟玄宗在一起吃饭。有一次吃肉和饼,玄宗叫儿子用刀子,把肉切成小块。太子切完肉,手上还沾有许多油,他就拿起一块饼,来擦手上的油。玄宗瞪眼看着他,很不高兴。太子连忙把饼和油污一起吃下去。玄宗高兴地说:“有福不可享尽!对于福气,就应该如此珍惜。”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天道之下,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万物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存,却不是为了供人挥霍,而是为了人能借以生存、悟会、归真。于外物而珍视有加、知足常乐,外物即被善用,天性即被维护,大道也便与人亲近。于外物而追求无度、浪费无度,即伤害外物、违逆天道,人所酿造的一切罪业与苦果,到头来都必定还报到他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