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5.释怨以免仇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1],怨是用希[2]。”
――《公冶长第五》
【简 注】
[1]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2]是用:因此。
【意 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理 释】
天道之下,善恶、是非分明,上天的对待也大相径庭。与天道相合,即善,即是,即得福报;与天道相背,即恶,即非,即得恶报。
人与人之间,有善缘与恶缘两种。前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恩,后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有仇。恩仇在此生此世产生,双方就都明白其来由,双方多会在合宜的时机,报恩或报仇。恩仇在前生前世,双方就很难明白来由,但一旦时机合宜,他们的恩仇仍将回报。如果回报得多了,下一次仍得还过去。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投桃报李,以德报德,是天道的规则。从物质的角度,德越积越多,福报就无可限量;业越积越多,恶报就永无终尽。
因果循环如此,智慧的人就只结善缘,不计旧恶;只积大德,不生邪念。如果谁在此时行恶、构怨、斤斤计较,那他必在彼时,让他强加给别人的伤害,都回报到他自身。
【例 述】
伯夷、叔齐反对殷纣王的暴政,却也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所以拦阻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
金忠是明朝兵部尚书,还没显贵时,同乡有个人曾凌辱过他,让他极其难堪。后来他当了尚书,这人以下属官吏的身份来到京城,当得知尚书就是先前被自己凌辱过的金忠时,吓得面如土色。可是,金忠仍旧荐举、任用了他。有人问金忠:“您与他之间不是有怨恨吗?”金忠说:“我是看到他有才能才任用他,怎么可以用个人的私怨来掩盖他人的长处呢?”
忍辱不怨,是一种了不起的德行。一般人注重实利与当下感受,很少注重往昔的缘分与将来的回报。怨缘在此时得以善解,也就杜绝了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怨缘在此时得以强化,也就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冤家宜解不宜结”、“解铃还须系铃人”等等,都是说善恶有报不可避免,一切都看你自己怎生对待。
6.决不拒人千里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2]。”
――《泰伯第八》
【简 注】
[1]校(jiào):计较、对抗。
[2]吾友:有人说指颜渊,却又可疑。
【意 译】
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好像空无所有一样;纵然被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这样实行过。”
【理 释】
人有过去生生世世的缘分,人就必须在此生此世承续。此生的一切偶遇,都有此前的根源,也都注定要发生。天道从生命的全程来均衡一切,全程不仅指百年之内的从生到死,而指从漫长岁月之前的初生,直到如今与未来。
每一个人,无论他当前如何穷困或苍白,他都拥有博大的世界与宏阔的背景。只要他与你相遇、相识、相交,他就对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百世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即指今生有缘,纵使只是匆匆一瞥,都由千丝万缕的关联共同成就。
所以,能与不能、有与不有、犯与不犯等等,都是表象,决不可以由此来区分高低、贵贱与敌我。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就人为地斩断了本该承续的关联:他尚未展露出来的强大潜能,就很难为你所认知;他在另一个层面的富有资源,就很难为你所使用;他侵犯之后的善举与义行,就很难为你所预知。
与人亲和、切近、广结善缘,你的得到必定全面而精深。
【例 述】
魏公子牟游历秦国,归国前,向秦相范雎告辞。范睢说:“公子将要上路了,就没有什么话指教我吗?”
公子牟说:“若不是您指示我,我也本想为您效劳。地位高贵没想到富有,却富有了;富有没想到美食,美食却来了;有了美食没想到骄奢,却终于骄奢;骄奢没想到死亡将至,死亡却来临了。历来因此而丧命的,是很多的。”范雎说:“公子教诲我的话,意思太深刻了。”
其时范雎贵为秦相,却主动向公子牟请教。他知道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未必全面而深入,未必不失偏颇。深知自身的局限,又能从他处广泛获得教益,人就充分利用了他所邂逅的一切,也就可以避免许多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