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辽河飞鹰CNS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622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正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已有 1908 次阅读2015-12-7 23:32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分享到微信

    大伟按:大伟认为,查医方可用《普济方》,查药物可用《本草纲目》,诸位看官认为如何?!2015年12月,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取诺贝尔奖,作为一个中国人感觉甚为高兴。有感于此,而发此贴,感谢伟大的中国中医科学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

    普濟方
    1999《辞海》上卷848页:书名。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著。成于永乐四年(1406年)。原书一百六十八卷。《四库全书》本改订为四百二十六卷。广辑历代各家方书、民间验方、单方,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分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及外、妇、儿、针灸等科。共有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二百三十九图,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明以前的大部分方书内容,得以保存,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资料,是现存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1979《辞源》合订本0778页:明朱橚撰,一百六十八卷。橚取古今医方,汇辑成编,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二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二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自古经方,以此书最为完备。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附方,多采自此书。
    本草綱目
    1999《辞海》中卷3539页:书名。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分十六部、六十类。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文献记载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并附一千一百余幅药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刊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复刻甚多,并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学者、植物学者以及其他学者所重视。
    1979《辞源》合订本0813页:明李时珍撰。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在博采前代诸家《本草》,和长期深入民间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删繁补阙,勘订讹误,前后历三十年成书,为《本草学》的总结性著作。全书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全书收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单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条,并附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二十七幅。对每种药物逐一叙述。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气味”介绍产地、形态、栽培和采集方法等;“修治”、“主治”说明制作和服用要旨;“附方”列举经验诸方。以“正误”考订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错误。为我国医药学和动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已译成多种外文,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所称道。
    本草綱目拾遺(大伟电子书馆未收录)
    1999《辞海》中卷3540页:书名。清赵学敏著。十卷。成书于乾隆嘉庆年间。采录药物九百二十一种,其中七百十六种药物为补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民间草药,其余则对《本草纲目》所叙述的形态、主治不详处加以补充,或纠正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讹误等。书中附录很多方剂,还收辑一些当时国外传入的药物资料。是继《本草纲目》以后较好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一、普济方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周定王橚撰。橚有《救荒本草》,已著录。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橚自订定。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於是书者至多。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橚子有燉所作,误矣。元本一百六十八卷,《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盖脱一百二字也。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於是者。其书蒐罗务广,颇不免重复牴牾。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叉卷帙浩博,久无刊版,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故行於世者颇罕,善本尤稀。然宋、元以来名医著述,今散佚十之七八,橚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往多相出入。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后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繁芜病哉!”
    白寿彝《中国通史》:“在方剂学方面,最为突出者是朱橚的《普济方》(1406)。该书以明太祖第五子朱橚之权势,以医学教授滕硕、刘醇之技术合作而成,其内容广博丰富,集明以前医方之大成。该书共收医疗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采摭繁富,编次详析②。(②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872 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在我国方剂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事迹具《明史·方技传》。是编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薈稡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穀菜果木,次服器,次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前有图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药二卷。於阴阳标本君臣佐使之论,最为详析。考诸家本草,旧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种,时珍所补者又三百七十四种,搜罗群籍,贯串百氏。自谓岁历三十,书采八百馀家,稿凡三易,然后告成者。非虚语也。其书初刻於万历间,王世贞为之序。其子建元又献之於朝,有进疏一篇冠於卷首。至国朝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於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於此矣。
  △《奇经八脉考》·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任、督、带为八奇经。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故特评其病源治法,并参考诸家之说,薈稡成编。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洵辨脉者所不可废。又创为气口九道脉图,畅发内经之旨,而详其诊法,尤能阐前人未泄之秘。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於十二经外,益以督、任二脉,旧附刊薛己《医案》之首
  (案:薛己《医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载此书),医家据为绳墨。时珍此书更加精核。然皆根据《灵枢》、《素问》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绪。此以知徵实之学,由於考证。递推递密。虽一技亦然矣。
  △《濒湖脉学》·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宋人剽窃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鄙谬,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驳正也。至元戴启宗作刊误,字剖句析,与之辨难,而后伪妄始明。启宗书之精核,亦人人知之,然但斥赝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其法分浮、沉、迟、数、滑、濇、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毫厘之别,精核无遗。又附载宋崔嘉彦四言诗一首,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说,以互相发明,与所作《奇经八脉考》皆附《本草纲目》之后。可谓既能博考,又能精研者矣。自是以来,《脉诀》遂废。其廓清医学之功,亦不在戴启宗下也。”
    《本草纲目拾遗》
    白寿彝《中国通史》:赵学敏(1719—1805),字恕轩,钱塘(今杭州)人,好学博览,刻苦钻研,对医药知识尤为精通。他深知李时珍《本草纲目》乃一代杰作,但并非包罗无遗,完美无疵,于是决心拾其所遗,历四十年,阅六百种文献,访二百多人,编成此书,名为《本草纲目拾遗》。该书收药716种,颇多民间和外来药之记述,如鸦胆子治疗阿米巴痢疾,金鸡勒(奎宁原植物)治疗疟疾等等,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地位。

    三、李时珍小传

    清代张廷玉领衔《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李时珍传》
    【左氏载医和、缓、梓慎、裨灶、史苏之属,甚详且核。下逮巫祝,亦往往张其事以神之。论者谓之浮夸,似矣。而《史记》传扁鹊、仓公,日者,龟策,至黄石、赤松、仓海君之流,近于神仙荒忽,亦备录不遗。范蔚宗乃以方术名传。夫艺人术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亦先圣之绪余,其精者至通神明,参造化,讵曰小道可观已乎!
  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中、袁珙,占验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鲜闻不足道也。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今录其最异者,作《方伎传》。真人张氏,道家者流,而世蒙恩泽,其事迹关当代典故,撮其大略附于篇。
    (中略)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谿知县。】

    清代张廷玉领衔《明史》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
    【李时珍《濒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用力深久,详《方伎传》。)】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09卷《明代时期》丁编《传记》
    第四十五章 李时珍
    第一节 出身世医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身在世医之家。父亲李言闻,为当时名医,著作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书①(① 《明史·艺文志》。),曾做过“太医吏目”②(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年版。)
    李时珍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父亲有志培养他走上仕途,督促他认真读书,除了儒家经典是必读的外,还有小说传奇、诗词歌赋,无不涉猎。这就为李时珍后来从事医药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三岁那年,中了秀才,但随后的三次乡试,却屡屡失利。他的志向不在科举而是对中医本草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放弃了科举。他随父亲诊病济穷,同时专心致志于医药学和博物学的研究。后因医好楚王之子的暴厥症,他被征任楚王府奉祠正。嘉靖年间,一度赴京,供职太医院,不久托病归。有感于历代《本草》多有讹误,又对方士迷信泛滥的不满,立志重修《本草》。他不辞艰辛,跋涉远近,寻采草药,访求药书,不耻下问,考辨异同。积三十余年之功,三易其稿,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晚年曾赴南京谋求刊刻,并对全书加以修订定稿。万历二十一年(1593)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
    《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巨著。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李时珍首先是在医药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主张全面认识疾病,四诊合参,然后依病处方。对于所谓“一方可以通治百病”的说法,他是极力反对的,这是“方伎家之术”,不宜提倡。他认为治病应当深入了解病情,使其有的放矢①(① 《本草纲目》卷二三《阿芙蓉》。)。如,在应用峻泻剂巴豆丸五十粒大胆地治愈王太仆的久痢溏泄病之后,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治病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当,才能取得疗效。②(② 《本草纲目》卷二三《阿芙蓉》。)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脏腑经络,他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灵活应用。例如,他用木瓜来治疗转筋与血病脚膝乏力。一般医家认为是由于木瓜味酸入肝,而肝又主筋,所以木瓜可治疗转筋。李时珍则认为应从五行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即木瓜可以收敛脾肺耗散之气,脾肺在五行中分属土金二行,还能泻肝木之气,从而使病症得以治愈。③(③ 《本草纲目》卷三○《木瓜》。)从临床上说,对李时珍影响最大的,要算金元时名医张元素、李东垣这一学派。李时珍对张元素在医药学理论如药性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泄、六气、归经等内容的论述,备加赞扬。受“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的影响,李时珍在临证过程中也特别重视脾胃的健运和正常功能。他认为人的中气(与脾胃机能密切相关)与疾病状态、人体正气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甚至人体的头部能保持端正不倾,九窍所以能通利,与胃中清阳上升之气关系也极为密切,告诫治病匆过用苦寒而伤脾胃之气。如对于用麻黄汤治疗伤寒的机制,一般均认为是风寒发表、调和营卫、发汗祛邪。李时珍则认为,汤方中之麻黄、桂枝、芍药、甘草以及姜枣等,率皆理脾救肺之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在医学方面,有不少新的创造和发明。如:首次记载的一些病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等。创造了诸如蒸汽消毒、冰块冷敷胸部以急救高热昏迷。倡用点燃香料烟薰以达到消毒空气的目的。所有这些,都说明李时珍在医药学上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由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博物学性质,李时珍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高的。在生物学方面,李时珍已经具有生物进化的思想萌芽。当时,他已经注意到生物界具有一定的变化顺序。在动物类药物中,他根据动物构造的复杂性,依次分成虫、鳞、介、禽、兽和人等部。这样的分类,大体符合现代关于动物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进化观点。他还特别注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指出地域和四时气候因素的差异,将影响生物的生长与形态。如指出在浊水和流水中的鱼与清水和止水中的鱼的颜色及习性迥别;而山禽的咮短而尾则修长,水禽则咮长而尾促。他认为鱼类的鳞与水波粼粼相似;树林中的鸟羽毛像树叶,而兽类的毛像草,所谓“毛协四时,色合五方”①(① 《本草纲目》卷四七《禽部》。)。还指出动物可以通过人工豢养而予以驯化,如驯化野
象,可以指挥自如,对于植物,家种的莲藕多佳,要比野生者好。他还观察到遗传上的相关变异,如指出人体头发发白,其迟早老少,均与寿命之短长无关,而与“祖传”等因素有关;又指出乌骨鸡只须验舌,即可以知晓是否真乌骨鸡等等。
    在矿物学和化学方面,李时珍已注意到地球化学分区的现象。在叙述铜矿时,指出有赤、白、青之分。又指出水精出于南方者白、北方者黑,信州水晶则浊,说明矿物的分布和性质与地球的区域不同有关。关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书中记载无机单体化学元素十九种,包括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以及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数十种。对于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上的特性,都有较详尽的叙述。最可贵的是已依照各种单体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基本上能按单体元素分类,从而澄清了其前代在这类药物上的一些混乱。在制备各种药物时,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泄等现代化学所应用的各种方法。他认为,城市中的井水易污染,如用来煎药,须浓煎澄清后,才能应用,否则将影响药效。他还掌握了制备碱性碳酸铜的方法,即利用铜器在带微酸性的浆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互相作用下出现的化学反应的结果。书中叙述的制备粉锡(即碱性醋酸铅)的方法,与现代荷兰法制备相似。他在叙述铅丹的制备法时,提到的制备过程,是利用物质溶解度和比重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提纯,由硝石与矾石分解
和氧化而完成的。就石膏而言,李时珍指出,根据硬度的不同,长石与寒水石实为不同的两种;再根据破碎后之物理性质不同,即方解石呈方块状,而长石成片段状,也是同类的不同两种物质。在有机化学方面,李时珍记录了以五倍子制取“百药煎”治痰嗽的方法,实际上是我国最早制取没食子酸的记录。五倍子含有大量的鞣质,遇到蛋白质及胶质时即生成沉淀,经过发酵可使毒性降低,而溶解性提高,如再经麴菌的水解作用,就得出白色丝状的没食子酸结晶,这个过程他已经加以实际应用了。
    其他自然科学,如在解剖生理学方面,从解剖学上说,李时珍所指的“脾”,乃俗话所说的“联贴”,是有形之物,即后世所说的胰脏。他又首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说人体的头部如圆形的穹窿天盖,在这里有“泥丸之宫”,是一身神灵所集中的部位①(① 《本草纲目》卷三四《辛夷》。),这在我国古代医学以心为全身脏腑的主宰的传统观念中,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使其后的一些医学家对于脑子的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药物栽培方面,对于土壤、整地、繁殖、灌溉、施肥和收获的知识,都符合现代药物栽培学的要求。李时珍还通过利用较精密的称量方法,测量容器中水分蒸发速度的不同,以预知天气的晴雨;利用玻璃中是否有气孔存在,以鉴别天然及人工制造产品。他还指出动物粪便可以化石、动物也可以化石,这些也属首次记载。他还指出月球与大地一样,其中的树影、嫦娥之类,实乃“山河之影尔”②(② 《本草纲目》卷三四《月桂》。),至于雨中落桂、雨尘沙土石、雨金铅钱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药、雨毛血鱼肉等等,如其认为并“非月中有桂”,因为桂只在南方才有,所以南方雨桂,乃自然现象。李时珍当时对一些天文气象现象的了解已是很深入的了。
    第三节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李时珍之所以能在古代科学上攀登高峰,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有着一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再加上他的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些就是他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
    首先,李时珍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了自然科学唯物论的原则。他从小就受到儒家封建礼教的教育,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束缚,但他坚持了唯物论原则,因而还是能取得成就。他所从事的是研究本草学,也就是古代的博物学。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上而无极太极,下而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看逐一件与它理会过。”①(① 《朱子语类》卷十五。)对自然界一切要做到所谓“格物致知”。李时珍同意这一观点,说古人既然如此重在“格物”,则“医者贵在格物也”②(② 《本草纲目》卷十一《芎?》。)。他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为药,“虽冷僻不可遗也”,“天下无弃物”③(③ 《本草纲目》卷三八《服器》。)。他认识到并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变化,了解自然界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异常的。认为“神仙之说渺茫,不知有无。然其所述之物,则非无也”①(① 《本草纲目》卷九《石芝》。)。明确地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虚无缥缈的唯心邪说截然分开。他还十分注重自然界各种事物中有时存在着违背一般规律的特殊现象,诸如诸木皆浮于水,独沉香入水则沉,而众石入水皆沉,唯浮水石入水反浮这类稀奇古怪的现象。只有在充分掌握和了解自然界的众多现象和规律之后,进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或较正确的判断,“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为谬也。”
    李时珍对格物的目的性的认识,是为了在临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即“格物致用”。他说过,要掌握本草的内容,得其要领,重要的是“在用者能得肯綮,而执其枢机焉”②(② 《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所以《本草纲目》中于每一种药物之后都列出该药的功用方剂,是“著用也”。通过对自然界大量事物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李时珍终于成为一个具有坚持自然科学唯物论原则的杰出科学家。
    其次,李时珍强调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变化了的自然界事物。在本草学的范畴里,一些古代本草学者,对于不同时代学者对某一生物形态、药物性质等的不同描述,常常是意见相左,争执不休,很少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在时间上的变化和迁徙所起的影响及所致的差异,也很少用同样的观点去看待地大物博、地域方舆在空间上的区别,因而在这方面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本草学的范畴。李时珍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中药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他的前代。深邃的学识、广阔视野以及唯物论的态度,使他观察到了生物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如,汉代《神农本草经》将云实花这种药列入可长期服用的“上品”药。事实上,这是一种烈性药,不可久服,李时珍直率地指出:“此古书之讹也”,敢于批评本草学家奉为神圣的经典。对于某些叙述有所不同的药物,他并不一概斥为“古书之误”,而是辩证地对待。如,黄连这种药,汉代《李当之本草》指出以蜀郡色黄质肥而坚者为善;到了唐代,则以澧州(今湖南澧县)者为好;而明代则以雅州、眉州(今四川雅安、眉山等地)者为上乘,李时珍认为这是古今药物“兴废不同”所致。同样,莎草一药,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李时珍指出南北朝陶弘景的《本
草经集注》还不识此药,其他各种本草书也不知有此药,认为这种情况是古今在药物上的差异,不足为怪。所以,他指出现今不识之物,就弃之不用,“安知异时不为要药?”①(① 《本草纲目》卷十四《莎草》。)认为“盖有隐于古而显于今者??虽冷僻不可遗也”②。(② 《本草纲目·凡例》。)
    李时珍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然界事物无穷无尽,一个人的精力、寿命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亲身穷尽一切事物。对于那些反科学的邪说,他痛斥其谬,而对于亲自经历实践过的,肯定无疑的科学事实,他如实记载。对那些自己没有实践过的,或者无法判定其真伪的传说或记载,则作为存疑,以俟其后之识者来加以补充、判断。比如,他对所谓患疗疮者不宜见麻勃、见之即死的古代记载,他写道:“不知麻勃与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③(③ 《本草纲目》卷二二《大麻》。)对于《广雅》所说的“天社”即蜣螂一说,对于所谓金刚石乃鹰隼粘带食入腹中、遗粪于河北砂碛间所化而成的说法,他表示“未知然否”,对于“撒八儿”乃玳瑁遗精被蛟鱼吞食后吐出,年深结成的传说,他也承认自己无法证实或否定,“亦无所询证”①(① 《本草纲目》卷四五《玳瑁》。)。更可贵的是他抱定的那种“当俟博物者订正”、“漫记于此,以俟博识”、“以备祛疑”,??等一类谦虚而实事求是的语句,表明作者科学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胸怀。他这种态度,为后世从事博物学或相关学科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有待探讨的新课题。《本草纲目》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另一原因,也在于此。
    李时珍研究自然事物的规律,十分注意立论的严谨、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他所说的“的据”,就是有可靠的证据。为了取得这种确实可靠的证据,李时珍在工作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工作方法,一种是“搜罗百氏”、“通考诸说”。他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把他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计八百多种,搜罗无遗。他充分借鉴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间接经验,其中包括从当时全国各民族中收集的民谣、俚语、俗话、民谚等以及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包括农夫、樵夫、猎人、手工业工人、矿工等等的实践经验。李时珍十分反对那种“贵耳贱目”的做法,直接批评一些前人如陶弘景等人,认为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未深加体审,惟据纸上猜度而已”②(② 《本草纲目》卷十九《蘋》。),“谬猜乱度,殊无指归”③(③ 《本草纲目》卷十一《朴硝》。)。他极力提倡要亲身体验,然后才作结论。如关于“螟岭有子”的诗句,他亲自观察蠮螉的巢,视验其卵。对不同的蓬蘽,他亲自采视比较。对蘋的不同品种,也“一一采视”,从而为“的据”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抱着献身科学的精神,亲自饮用曼陀罗花,以取得其引致麻醉的最佳剂量,对罗勒子作实验,证实它具有治疗眼病的作用。
    由于医疗临证的需要,李时珍对自然界的不少规律,有较多的了解。这种认识过程他称之为“窥造化之奥”。有许多药物,依靠其“毒性”对疾病的抑制和影响而起作用,有的毒性是极大的。如果不深入了解药性,则不能掌握药物的性能,他说,“学者可不穷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①(① 《本草纲目》卷三九《虫部》。)掌握了药物的这些性能,人们就有可能利用它治病,避害就利。他从方士、统治者服食无度、招致杀身之祸的教训中,领悟出真正地掌握药物性能,利用并研究它,使之有利于人类。这就是他的“格物致用”思想。尽管自然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未被认识,“造化之妙,诚难殚知也”②(② 《本草纲目》卷十一《食盐》。),但他认为就已知的这些知识,人们有可能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干预,进而加以改造,使之为人类所利用。他的这种思想,在本草学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药物的性能虽然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但他认为人类有可能改造自然,“夺造化之妙”,“达造化之权”③(③ 《本草纲目》卷九《灵砂》。)。这种从消极地认识自然,进而通过实践,升华为变革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也是李时珍全部科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第四节 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这个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本草纲目》而言,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他既批判迷信,又说过“孰谓枯骨无知乎?”①(① 《本草纲目》卷五二《人骨》。)自己有时也在宣扬一些迷信。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李时珍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有时作了删节,甚至有个别加以主观改动的地方,这些曾不断遭到后代学者的批评甚至攻击。但是,作为一部科学巨著来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本草纲目》全书近二百万字,这样一部大著作,在当时印刷、刻镂困难的条件下完成,很不容易,刊出后立即受到高度的重视。国内外各种翻刻本至今已多达五十种以上。其中初刻本(亦称金陵本)被视为稀世珍本。
    金陵本《本草纲目》刻成不久,万历三十五年(1607),日本长崎的林罗山(又名林道春)获得一部,并献给江户幕府的创建者德川家康。此后,我国的各种版本《本草纲目》又陆续传至日本。在后来的两个半世纪中,其刻本达三十种以上。还先后传入琉球、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区。该书对欧美国家同样有巨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本草纲目》就先后传到欧洲和美国,欧美各国主要图书馆都藏有《本草纲目》。1735 年,巴黎出版的法文本《中华帝国全志》中,即有《本草纲目》的节译本。进化论奠基人、英国学者达尔文在著作中曾引用“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以证明其进化论的观点。有的学者考证,达尔文所指的“百科全书”,主要是指《本草纲目》。因为书中提到有关金鱼、乌骨鸡等材料,与《本草纲目》所述的内容相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由德国的许宝德译述成德文,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李时珍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尊敬。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鲁桂珍曾写有“中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李时珍传略”,高度赞扬李时珍①(① Lu Gwei Djen:China’s Greatest Naturalists A Brief Biography of LiShih-chen,Physics,Ⅷ,pp.383—392,
1966.)。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②(②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I,p.147,1954.)又在第三卷中,把李时珍誉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
    ————————————————————————
      本草纲目序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家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发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 

       重订本草纲目原序
  大凡书不足以集大成,其编纂不足以备体用,则纲目勿称焉。载籍极博,犹为考信是也。曩东璧李先生,荆楚博雅君子也,成《本草纲目》一书,人第知先生综核群籍,文成亿万,分十六部五十二卷。不知以彼其才,岁厯三十霜,书采八百余家,稿三易然后告成事焉。其间图象绘形,芟复补阙,绳讹解惑,仍其旧而新,是图如旧本千五百一十有八种而外,所增三百七十有四。盖李氏之新书也。亦既勤且详,进乎大道矣。然未敢自信,请王弇州先生为玄晏往余寓目而游心焉。先生之书,观止于发凡与遗表中,独是辑成治法见其炮制,一准乎雷公,且有用苗、用根、用子、与叶之别。申言寒热温凉之性,升降浮沉之理,味有五:曰甘、曰盐、曰酸、曰苦、曰辛。治有三:曰汗、曰吐、曰下。以越宣通泻补轻重滑涩燥湿之十剂,复权衡大小缓急奇偶复之间。明晰大毒小毒无毒畏恶相反之忌,至于分引经络列诸验方。衷夫药性易不云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类也。矧清阳之气出上,窍浊阴之气行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亦大彰明较著者也。岂第物产从地名从主人,便参稽观览云尔哉。斯又先生之精微焉者也。于是孝子之事亲,与国手之活人,镜观此书,许世子栽杏叟之之事,吾知免矣。然本草非先生昉也,始于炎黄,既于岐高,盛于汉衍,于梁浸淫,于唐宋曰纲曰目,至先生而大备。比于史事,紫阳温公分路扬镳,何多让焉。先生是书,自昔仁庙间一刻再刻,其图似是而非者有焉,其文乌焉鲁鱼者有焉,余与友人黼明钱子恫图刻之未工,商仇较之独慎踵事增华为重订梓,宇内久推第一善本。今年春黼明子倦于事,且谓余归里以来,无所事事,尽授余行世。余惟宇内同人,咸知余与黼明子于先生之书相与,以有成也。今复研订一过,不惜洛阳纸贵,夫庸知作者之与行世者不功相半乎。顺治乙未澹宁子玉函吴毓昌谨序。

       进本草纲目疏
  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奏: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关国家典章,及纪君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技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奉此。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切思之,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取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辩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厯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献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皇辩百糓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及汉末而李当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释古药三百六十五种以应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绩重修,长史苏恭表请伏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宋太祖命医官刘翰详校,宋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种,召医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众本草五百种。自是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夷考其间,玼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萎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为二种。生姜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菓也,而列木部。八榖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种类,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别其名称。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此寇氏衍义之舛谬。谓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别录之差讹。欧浆若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楼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五倍子构虫窠也,而认为木实,大蘱草田字草也,而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陈,略摘一二,以见错误,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僣肆删述,重伏者芟之,遗缺者补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锁阳、山奈、土茯苓、畨木鳖、金枯、樟脑、蝎虎、狗蝇、白蜡、水蛇、狗宝、秋虫之类,并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仙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皆方物土苴而禆官不载。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简易》,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著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元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均戴。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  

      凡例
  一、《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一、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一、药有数名,今古不同,但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纪原也。 
  一、唐、宋增入药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别归并,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 
  一、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以附方,著用也。或欲去方,是有体无用矣。 
  一、旧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一、唐、宋以朱墨圈盖分别古今,经久讹谬,今既板刻,但直书诸家本草名目于药名、主治之下,便览也。 
  一、诸家本草,重复者删去,疑误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书于诸款之下,不没其实,且是非有归也。 
  一、诸物有相类而无功用宜参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识者,俱附录之。 
  一、无可附者,附于各部之末。盖有隐于古而显于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识而今则盛行,辟虺雷昔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类,虽冷僻不可遗也。 
  一、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 
  一、旧本序例重繁,今止犬神农为正,而旁采《别录》诸家附于下,益以张、李诸家用药之例。 
  一、古本百病主治药,略而不切,王氏《集要》、祝氏《证治》,亦约而不纯,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虽繁不紊也。 
  一、《神农》旧目及宋本总目,附于例后,存古也。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