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原创2022-09-26 07:00·法喵元宝
在近代哲学发展史中,英国经验论哲学以及德国康德的批判哲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洛克的“白板说”和实体存在、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对因果关系的颠覆性重述等都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哲学家们无法避免的课题。
我认为,哲学应当始终以人为核心研究对象,哲学的任务也应当是为人服务,令人思想有所革新,以致面对死亡时不那么蹩脚。
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说的那般:“人是万物的尺度”
自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位思想的兴起,宗教和神对人的束缚力日渐式微。人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革新,而革新的最初来源是经验积累。
本文旨在阐明洛克、休谟以及康德对近代经验论的观点,以及对他们观点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合理吸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笛卡尔:经验来自上帝,一切事物都值得被怀疑!
自经院哲学至中世纪,形而上学的思辨学问占据了主流,直到中世纪英国经验论三杰的出现。
培根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我们应当认识自然,才能够改造自然。而不是妄想在理性的推理中推出所有情况,就像你无法把握明天时候是否是晴天一般,只能是经验的积累告诉我们。
在洛克之前,笛卡尔认为科学应当清晰明了,不容得半点模糊,因此科学的建立不可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与生俱来,由上帝赋予,这就是著名的天赋观念学说。
所以,一切事物都值得怀疑。普遍怀疑就构成了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但是在笛卡尔怀疑一切时,其认为怀疑本身不能够被怀疑,因为一旦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说明我们仍在怀疑。
笛卡尔第一原理是建立在这种假定的情况上的,即认为思想活动必然有承受者,也就是“我”,但是如何解释这个“我”从何而来时却显得非常无力,因为我们无法感觉经验上帝,却认为上帝赋予了“我”,这样解释有点迷信了。
因此洛克抓住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的致命处,认为天赋观念是荒唐的。随后提出,如果没有天赋观念,那么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洛克: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经验,不存在天赋人权
(1)知识的来源形式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我们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写上去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天生的,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我们的经验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感觉,另一个来源是反省。
感觉就是通过五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事物的观念。
譬如刚出生的孩子通过眼睛认识了天空、水、家具等;
反省则是对于内心活动的关注,即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的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
譬如从我们面对恐惧到应对恐惧并最终战胜恐惧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不断反省的结果。
感觉和反省,一个是外在经验,一个是内在经验,这两种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
(2)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
洛克认为在这些可被感知事物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我们无法通过感觉和反省察觉到这个实体,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否定这个实体的存在。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可支撑的物质实体,一切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便无法附着;
同理,精神实体也是如此,倘若没有精神实体,我们内心的忧郁和焦躁也没有了承担者。
三、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因果关系的颠覆性重述
(1)不可知论
根据洛克的观点,既然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和反省,那么感觉和反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休谟采取了存疑的立场,是一位“温和的怀疑者”。
休谟抓住了洛克的致命点——无法证明感觉和反省是从何而来而设定了两个实体的存在,这是唯物主义者难以逾越的障碍;
同时休谟认为对于唯心主义者将感觉来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所谓“上帝”这个最高实体同唯物主义的“实体”一样超越了感觉经验,它们的存在都是悬而未决的,既无法认知也不可能证明。
所以休谟既不认同“理念”和“实体”的存在,也不否认它们不存在,即在无法证明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这就明显比洛克绝对承认实体的存在和康德承认人类的先验性更具说服力。
所以休谟说:“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的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所产生,还是由我们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休谟对于一切我们无法证明的事物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我们无法超越限度对事物进行思考。
尽管有许多学说迭出不穷,但那仍只是部分人的观点,我们也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观点何以区分?以什么标准来进行区分和判断对错?但我认为,这些超出我们理性范围的事物不值得我们去深讨,意义不大。
正如休谟所言,我们现存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积累已经足够我们较好地过完这一生。
(2)因果关系的颠覆性重述
烈日悬空,石头发热。太阳的照射是石头发热的原因,石头发热是太阳照射的结果。
许多人认为这理所应当,认为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这两件客观存在的单子(太阳照射和石头发热)会让人联系起来呢?这是基于什么原理或者规则才能够断定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因果联系呢?
又如,我曾一度深刻怀疑为什么1+1为什么会等于2?这是哪门子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基本共识呢?
此疑虑困惑我多年,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但当我看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时便被完完全全地折服!!!
休谟将一切观念的关系概括为三种,其中一种便是因果关系。
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因果关系既不是客观的,也不具有必然性,它仅是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
按照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我们的感觉经验只能告诉我们:事情有先后之分,并且某件事情的产生通常紧随着另一事情的到来。这仅仅只是一种先后顺序,例如常常是太阳先发光照射到石头,紧接着石头便会慢慢地加热。
休谟认为我们没有任何一种能力能够感觉经验到太阳照射与石头发热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只是因为这两个事实常相随相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它具有或然性,尽管是一种概率很高的或然性。
至此休谟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给剔除开这种革新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尽管多数人并不赞同休谟的看法,但我认为这是非常缜密的结晶。
因果关系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主观的习惯联想,习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指导者,而习惯正是由于感觉经验得出来的
因此休谟强调:“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四、康德的经验论观点简述
康德所面临的情况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冲突以及两个理论自身的缺陷。
00001. 唯理论:承认天赋的观点,认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通过对理性的深究能够推导出所有事物,而完全摒弃感觉经验能够产生知识的观点;
00002.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并不存在所谓的天赋观念,完全摒弃理性的功能。
首先康德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影响,其认为一个事物的构成,必然需要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暂且讨论前两因。
康德认为我们知识的形成必然需要后天的经验成分,外部的感性刺激为我们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验质料。而光有质料不足以使我们的事物成型,这就好像如果想构建一个房子,你只有水泥钢筋是无法建成房子的,你还需要有建成房子模型的形式。
五、结语
究竟孰是孰非,我也难以分辨,好像各自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分个对错,事物并不只有对错之分。
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喜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学者,正如我对休谟的敬仰那般,即使大多数人批评他,甚至他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被人们定义为错,也丝毫不影响我对其理论思想的敬佩。或许正如休谟说的,其实没必要去深究那些无法证明的领域,目前已有的知识已经足够我们学习一生。
了解一个哲学家的全部观点,终会受益一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