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6|||
春节临近,人们听到最多的对话:
问:“在哪过年啊?”
答:“回家过年。”
问:“你呢?票买了吗?”
答:“回家吧,图个热闹,图个安慰,但是票难买。不回吧,就感觉心里缺了一些什么。”
。。。。。。
不论是在外求学的学子,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抑或在异地工作的白领,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许多人成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平常时间,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常回家看看”通常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好的愿景;只有到了春节,回家才会成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过年寄托着思念与牵挂,回家更是给自己与家人以安慰。
“再远大的前程,都从家起步;再忘我的奋斗,家都是归宿”,当物质生活丰盈之后,对精神家园和情感厚度的追寻与渴望,成为人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从排队购票,到准备行李开始回家,到排队乘车、回家旅途中想象父母在家中的场景,以及见到父母的场景,都会在每个人的心中重复地描绘一遍。周而复始,一年复一年。
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春运“买票难”、“出行难”成为一种无奈而艰辛的现实。只不过,当回家的欲望和亲情互动、精神慰藉的憧憬组合在一起,春运的痛苦便被冲淡了许多。 “春运”是人们为了享受合家团圆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即使舟车劳顿、长途跋涉,中国人也渴望在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时,回到家人温暖的怀抱之中。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一些习惯,但回家过年的传统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被赋予新的意义。“春运”途中的身心疲惫,为的是:一踏入家门,叫声“妈,我回来了”。。。。。。
“春运”,累并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