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运河雄鹰 //www.sinovision.net/?44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穿越阴霾的阳光鸟(报告文学)

已有 2189 次阅读2010-10-20 08:09 |系统分类:女性世界分享到微信

 


 穿越阴霾的阳光鸟(报告文学)

    在北京东南部,紧邻京杭大运河,具有千年漕运史的古镇张家湾,有一位令人敬佩的不寻常的作家李延芳。12岁那年,正当她宛如小鸟般地雀跃在林间花丛,充满天真烂漫的幻想的时候,冷酷的病魔却悄悄来到她的身边,将她无情地摧残,造成她的四肢僵直,从此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20多年来,面对无法逆转的厄运,她忍受了肢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如一只阳光鸟,穿越了命运的不幸和阴霾,在波光粼粼的运河上空展翅飞翔。


    1976年,李延芳出生于通州区张家湾镇瓜场村。
    瓜场村距张家湾不过三里地。李延芳小的时候,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常带着她到村边桃园看美丽、娇艳、芳香的桃花,看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的蜜蜂,看风儿舞动起的金黄色的滚滚麦浪,感受青纱帐那优美动听的交响乐,和她一起数星星,给她娓娓讲述瓜场村的历史、蝴蝶的由来和民间的传说,李延芳总是似懂非懂地、聚精会神地听着。
李延芳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就和女孩儿一起踢包、跳皮筋、踢毽、跳房子。张家湾附近有座三间房军用机场,经常有飞机从村子上空飞过,李延芳和小伙伴们在玩耍的时候,一看到飞机飞过头顶,总是情不自禁地、跳跃地仰着头大声喊着:“飞机、飞机你下来,我给你打电话来”,直到目送着飞机渐渐远去。
    在母亲眼里,女儿不仅“鬼头”,而且懂事,“从小就‘小大人’似的,自己刷鞋,还给弟弟洗手绢、洗小背心。”地里活忙的时候,她还和弟弟一起帮助看护两个叔叔的孩子。麦收的时候,李延芳就用军用水壶给割麦子的大人们送水,爸爸就把早准备好的从麦地里找到的野果递给女儿吃,喝完水又去割麦子了。傍晚,爷爷从地里带回几颗还没熟透的麦穗,在灶堂里用微火烤熟,放在手心捻揉了几下,再放到嘴边轻轻一吹,留在手心的全是黄橙橙、亮晶晶、香喷喷的麦粒,再放到已经等不及的孙女的小手中,看着她香甜地吃着,老人笑得双眼眯成了缝,拿起烟袋锅,装满烟丝,借着灶火点燃,坐在马扎上吧嗒吧嗒地抽起来。李延芳还像男孩儿那样经常把爷爷的“永久二八”自行车偷偷推到村外的土路上,学“滑轮儿”,练“掏裆”,歪歪扭扭“上大梁”,还敢带“偏筐”。
    李延芳非常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尤其喜爱充满神奇色彩的古镇张家湾。张家湾的得名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大都蝗灾乏粮,大将张碹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顺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所以称“张家湾”。明朝于永乐六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的时候,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从南方各省水运而来,在张家湾起卸转输。
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奇典故形成了张家湾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各地文人墨客采风览胜,发思古之幽情。她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曹雪芹故居花枝巷、曹雪芹当铺遗址、萧太后河、古城墙和通运桥那里玩耍。通运桥建于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道出了张家湾历史的古老和古迹的繁多。通运桥建在张家湾城墙边,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18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19块,瓶纹有别。每次看到桥上栩栩如生的石狮的时候,李延芳常站在桥头,抚摸着石狮,眼前好像浮现出桥北城楼垂映在萧太后运粮河中,桥南十里街市鳞次栉比,熙熙攘攘,桥上过往宾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繁华场景。李延芳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那里尽情地玩耍、藏猫、爬城墙。她曾经幻想着等长大了去当古建筑师、当老师、当作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那时候,李延芳无忧无虑,犹如小鸟伊人,美丽可爱,宛如东方日出映红的水灵灵的露珠,楚楚动人。


      谁也没有意料到,无情的病魔如同可怕的幽灵突然来到李延芳的身边,肆无忌惮地蚕食着她的肌体,悄悄地改变着她的命运。
    1988年的夏天,李延芳突然感觉脚腕子疼,走起来一跛一拐的,她以为是上体育课不小心扭的,就没当回事。随后手腕也开始疼痛起来,造成课外劳动拿不动铁锹,写作业握不住笔,她虽然在所有疼痛的部位都贴上了伤湿止疼膏,却仍然止不住钻心的疼痛。过了些日子,疼痛越来越重,而且发起了高烧,浑身的关节都红肿起来,如针扎刀割一样。父母马上送她到县医院住院治疗,经医生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父母听了后,知道这种病的后果,非常震惊,真不敢相信这是现实。
    在住院期间,李延芳虽然连续输液,但是高烧仍然很难降下来,最后只能靠激素退烧,一天12片强的松,吃得整个人就像被气吹起来似的,饭量也特别大,体重很快从68斤上升到了100斤,最后生活自理都非常困难了。两个月后,她的病症依然不见好转,内心焦急的父母带着女儿转到北京儿童医院住院一个多月,待症状稍微有点好转后,征得医生同意,李延芳回到家里继续吃药治疗。强的松有很强的副作用,多吃会损害身体,但稍一减量,她的全身关节又会疼起来,尤其是到了夜间,经常疼得满床打滚,两腿乱蹬乱踹,浑身大汗淋漓,还经常摔得这青一块,那青一块的。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母亲经常睡不好觉,女儿什么时候疼醒,母亲就什么时候立刻爬起来为她又捏又揉的,努力减轻女儿的病痛。女儿有时躺累了,母亲就坐在她的身后抱着她,一直到天亮。一天晚上,带着凉意的秋雨淅沥淅沥滴打在小院的树上、地上,时紧时慢,沙沙作响,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为李延芳密密地缝着过冬的棉衣。忽然,一阵冷风从窗隙挤进来,母亲似乎着了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李延芳从梦中惊醒,悄悄地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眼前浮现出母亲为她治病付出的辛劳,鼻子一酸,泪珠默默地夺眶而出,染湿了枕巾。
     为了治好女儿的病,父亲买了许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书,俨然成了土专家,令他痛心的是女儿将面临全身功能性障碍,要终生经受身心巨大的痛苦,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广泛且顽固的慢性疾病,破坏身体正常的结构,严重时会引起全身的关节肿胀疼痛及损坏,随之关节强直、畸形或半脱位,甚至造成终身残疾,这样的后果真是不敢再往下想了。但他和老伴始终没有灰心,到处打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消息。李延芳已经记不清父母带着她跑了多少家医院,吃了多少苦。
     那个时候,李延芳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重,天真地想着总有一天会治好的。那天,李延芳在梳头的时候,突然感到胳膊疼的抬不起来了,后来就连下蹲、举臂这些简单的动作也变得相当吃力,晚上看看电视都坚持不了多久,脖子酸胀疼痛的似乎要支撑不住头了,四肢的关节也如同粘贴在一起,疼痛,活动受阻,胳膊腿已经不听自己的调遣了。虽然经过一次次的治疗,但病情仍然在不可逆转地渐渐加重,伴随李延芳的是全身关节疼痛、僵直、变形,关节的活动范围日渐缩小,治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每次住院、转院治病,她总是抱有很大希望,希望有好药、希望能遇到好医生,希望医生能像华佗那样,药到病除,可现实却总是和她的愿望相反。从初二开始,一个关节疼过几天之后,就会缩小一部分活动范围,然后是下一个,根本无法控制。由于疾病的折磨,使得李延芳的四肢骨骼、牙齿都变了形。她清楚的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向她逼近了,自己正在从欢蹦乱跳的花季少女步入残疾的行列,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延芳仍然忍着病痛坚持到初中毕业,因为她知道,趁自己的四肢还能够活动,必须坚持学习,如果病魔留情,她还想上大学。在上中学期间,她经常因病请假,老师、同学们都来家看她,鼓励她、安慰她,帮助她补课,给她讲述新鲜的事,使她倍感温暖,谈笑间,暂时忘记了病痛。
    此后不久,她完全失去了行走和自理的能力,硬板床变成她唯一的生活舞台,饮食起居都需要家人的照料。面对残酷的现实,李延芳渐渐陷入恐惧、苦闷、孤独、失眠、绝望的煎熬之中,甚至抑郁到想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如美国一位类风湿医学专家曾说过的:“对年纪较轻的患者来说,他们似乎较易出现比老年患者更为严重的忧郁症”。以前,她非常喜爱鸟,尤其是喜鹊,自身体状况每日俱下以来,喜鹊在她的眼里一下子变得不再招人喜欢了,每次听到喜雀在院里的树上叫时,心里非常烦躁,恨不得让弟弟用弹弓把它轰走。冬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也似乎没有了往日的诗情画意,如同西伯利亚的寒流无情地频频袭来,仿佛要把她的心冻透。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们在窃窃私语,而自己却如同孤独的星星,远离了小伙伴,远离了同学,心中充满无比的惆怅,不敢再往下想了。那时候,她不管困不困,整天躺在床上,有同学来,也没心思见,就装作睡觉,她不想让同学们看到她现在的样子而难过。
     病后的几年里,她试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是非常的困难。她不知多少次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难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没有真正开始,就要这样匆匆的结束了吗?我还能做些什么呢?生活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父母不在的时候,她常常透过玻璃窗望着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发呆,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鸟那样自由飞翔,一想到这,总是止不住地默默流泪,家里人一进屋,她又立刻装作没事一样,因为怕家里人担心,尤其怕母亲伤心,只能强忍住痛苦,她知道,母亲的痛苦并不比自己轻多少啊。做母亲的又何尝不知女儿的心思呢!病痛疼在女儿身上,更疼在为母的心里,她真担心女儿小小的年纪承受不住,想不开。她说:“延芳在10岁、12岁两次住院的时候,我每天都骑车走几十里路往医院跑,眼泪早就流干了。平日里我们娘儿俩说话,无意中说到不太什么的话题,就赶紧岔开,怕她往深里想”。“照顾延芳的那些年,我们家还承包了三亩葡萄地,有一阵子,真的是什么事都没有心思干下去,一星期没到地里,再去的时候,那葡萄秧长疯了,葡萄没坐果,心里的憋屈呀一下子爆发了”。那天,母亲背着女儿在葡萄地里大哭了一场,李延芳知道后,更加体谅母亲。李延芳始终没有忘记,为了给她看病排号,母亲“住”在城里马路边的手扶拖拉机上,忍饥挨冻整整7天,那正是元旦前后的数九寒冬;她还记得,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到一家单位包粽子,苇叶磨破了她的手指,扎破了手掌,鲜肉外露。包两个粽子才挣一分钱,辛辛苦苦一天包两三千个粽子不过十几元钱,仅够挂一个专家号的。
     病魔是从来都不讲情面的,一旦发起淫威来,丝毫不管你的性别和年龄,不管你的地位高低与否、贫穷还是富有,一旦粘上你,它就任意对你摧残、蚕食,肆无忌惮。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病魔无情地摧残了李延芳这朵美丽的花朵,也使得她逐渐变得坚强和成熟起来,因为她想到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中,根本改变不了身体现状;消沉、厌世只能会增加父母和亲人的痛苦。她想,自己虽然控制不了病情的发展,但是,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勇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的处境,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好的日子过。的确如此,一个人来到世上,不仅仅要经历幸福、快乐、美好,更要经历坎坷、痛苦、磨难。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永远健康长寿,这是现实问题。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每天,都有人因病致残,每天,都有人悄悄地离世,这就是人生的轨迹,是每一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又有谁能够逃脱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有心理准备,勇敢地去接受这难以置信的现实。当我们面对痛苦和灾难的时候,面对疾病和残疾的时候,应该正视和面对,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承受能力,有了承受能力才称得上坚强。在无比残酷的现实面前,李延芳终于走出了迷茫,走出了困境,最终用良好的心态和承受力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因为她真正领悟和懂得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坚强。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清清晨雾,一缕缕地洒满了院子。微笑又重新绽放在李延芳的脸上,小屋里又传出久违的银铃般的笑声,引来许多鸟儿为她伴唱。
     李延芳不再用睡觉、消沉打发光阴,她要充电,她要学习,用丰富的知识涵养自己,充实自己。一位在县水利局工作的邻居看到李延芳坚强乐观的样子,知道她爱学习,爱看书,就告诉她:“我们局有图书室,我有借阅证,以后你喜欢看什么书,就给我写个条子,我帮你借。”从那以后,李延芳陆续阅读了一些中外名著、民间故事、小说和文学杂志,知道了蒲松龄、曹雪芹、冰心、沈从文、丁玲、朱自清、刘白羽、刘绍棠、浩然、莫泊桑、巴尔扎克、高尔基、海伦等许多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阅读了《简爱》、《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双城记》、《家》、《春》、《秋》等名著,遇到经典的词语和段落,她就用痉挛的手,费劲地抄写在本子上。她曾经把《红楼梦》读了好几遍,并把《红楼梦》的主要章节、全部诗词抄写了一遍。她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书是智慧的钥匙,开启了她封闭多年的心灵之门;书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引领她驶向理想的彼岸;书是人生的向导,激励着她勇往直前。李延芳深刻地记着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豪言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她想到,自己虽然四肢僵直,但是还有明亮的眼睛和充满了畅想的大脑,照样可以用智慧点亮自己的人生。
     为了让李延芳更多地了解屋外的事情,丰富她的生活,实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目标,父母考虑到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看电视不方便,就给她买了半导体收音机,从此,她又多了一个小伙伴,可以听激情荡漾的歌曲、脍炙人口的评书,还可以听新闻、听故事。2000年,恰逢北京广播电台举办听众参与的“听评月”活动,李延芳用学到的知识撰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征文,投稿后不久,竟然意想不到地获得了三等奖。等她的弟弟从村委会拿来汇款通知单,到邮局取到第一笔85元稿费和200元奖金的时候,消息迅速在村里传为佳话。
     2001年春,太阳欣然露出笑脸,伸出暖融融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村边那枯萎的草丛里,冰封的沃土渐渐苏醒,露出它那湿漉漉的脸庞,一些草儿也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脸蛋儿,到处温暖祥和。
      这天,通州《运河》杂志副主编、作家刘祥到瓜场村的“一担挑”家串门,大姨姐告诉他:“老李家那个李延芳,挺好写的,前几天,还在电台得奖了呢!”。“是吗?带我瞧瞧去!”刘祥来到了被李延芳的母亲收拾得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走进了她的书房,刘祥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只见李延芳的小床前摆放着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暖壶、水杯、药和书本,她一边微笑着很有礼貌地向他打招呼,一边将两条僵直的腿抬起,头也随之向后仰去,两只痉挛的手臂紧紧地夹靠在两肋处,整个人在半躺状态中,用腰部艰难地一仰一仰地,再用臀部一挪一蹭地在床上挪移,要给刘祥让座。李延芳向他简要讲述了学习、写作和在电台获奖的过程。善于甘当伯乐并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的刘祥对李延芳介绍说:“《运河》杂志有个‘新秀’栏目,每期推出一位文学新人。你可以尝试着向文学方面发展,你这个年龄想象力丰富。你的处境和别人不一样,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有可能写出好东西来”。这次相识之后,刘祥对她非常关怀,得空就给她送来《运河》杂志和反映运河文化的书刊、文集,并传授文学创作知识,鼓励她多写多练。刘祥的热情帮助如同和谐的春风,扬起了李延芳生命的风帆,为她引领了生命的航船,使她增强了与不幸抗争的信心和力量。
        李延芳慢慢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将童年往事、求医经历、亲情友情以及如何与病魔抗争、如何走出困境的从记忆的心底挖掘出来,顺着她的思绪慢慢流入笔端,竟然写了4万多字,稿纸用了100多张。写出这4万字对于健全人来说非常容易,但对于李延芳来讲,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她的双手手指都已经变得僵硬,低头时间久了就抬不起头,她只能写一会儿就活动一下脖子,坐着写累了就躺着写。平时还好些,抄稿子最累人,速度本来就不快,写错一个字就要整篇重抄,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量。母亲常常守在她旁边,帮她捡捡掉在地上的笔,查查不会写的字。刘祥收到稿子以后,精心进行了修改,并在《运河》杂志为李延芳铺开了一径坦途。那年秋天,李延芳的中篇小说《珍爱生命》终于发表了。小说中记述了她近10年的经历和感悟:“人生正如这轻盈的柳絮,走走停停身不由己。风,或许托你上青云,或许推你入泥沼,高处不胜寒,泥土育芬芳,与自己对弈,快乐就好。”
       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功,使李延芳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她一门心思要多写、写好文章,在文学的田野里勤奋耕耘,直到不能提笔的那一天。在李延芳看来,疾病束缚住的只能是躯体,但束缚不了她的心灵和头脑。在写作过程中,她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亲身的感受,对外界的认识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间接得到。母亲经常把在外面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说给李延芳听,担当起女儿的“腿”,女儿的“眼睛”,为李延芳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为了方便她写作,弟弟买来电脑配件,请来懂电脑的亲戚给她组装了一台电脑,父亲还给她做了折叠椅,方便她坐到电脑前。李延芳无法像健全人那样熟练地运用十指使用鼠标、操作键盘,只能用两手将鼠标捧在胸前,抱在手里,然后将一支带有塑胶头的笔杆攥在手中,她的创作只能由这根笔管在键盘上跳跃着来完成。每次到电脑桌前,她的母亲或者父亲就在床外这一侧站住身,然后用前胸抵住女儿的后背将她拦腰抱起,在轻车熟路地把她轻轻地放到装有4个小轮子的折叠椅上。电脑的使用,如同给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量的文学作品随着键盘哒哒哒的吟唱,如同明媚的月光,洒满荧屏;如同运河之水,波浪滚滚地流向文学的海洋;如同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2003年,在区文联的支持下,李延芳出版了11万字的小说散文集《乡间古瓷》,成  为大运河一朵璀璨的浪花和文学新秀。
      从此以后,李延芳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短篇小说《集市哀歌》、《老郑的宠物情结》;中篇小说《珍爱生命》、《彼岸依旧草青青》、《真情无敌》、《小猫贝贝》;散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永恒的感动》、《给梦一个释放的空间》、《与病魔共舞》、《雨后蜗牛别样飞》、《有父母的爱就有天堂》、《撑起文学的拐杖》、《师生情》、《菱角与莲子》、《永恒的感动》;人物专访《在轮椅上织出七彩梦》、《一片丹心献残儿》、《绽放的生命》等100多个作品先后在《中国妇女报》、《北京日报》、《挚友》、《运河》等报刊杂志发表,在市区广播电台播放。她还在新浪开通了博客,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良师益友。
       李延芳在散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写道:“在我看来,桃花开败的每一时期都是一样的美不胜收。含苞欲放有蓄势待发的遒劲美,花瓣凋零又有雨洒江山的豪放美。它不因风雨的摧残而萎靡,也不因躯体的残损而颓废。它美丽过,芬芳过,不带一丝的遗憾与悲哀。”
         读着这样优美抒情的文字,很难让人相信竟出自一个四肢关节畸形、寸步难行的仅有初中文化的女孩之手。字里行间诠释出李延芳在逆境中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挑战自我的勇气,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永不放弃、永不退缩的精神。


         在成功面前,李延芳并没有满足。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她总感觉到自己的文学基础还比较浅薄,文化积淀不足,亟待补充营养,进一步提高自己。她总是这样想,知识对一个健全人来说,是智慧、是翅膀、是自身的修养和向上攀登的阶梯。而对于自己来说,则是全部生命和整个世界。她渴望着学习深造,但又进不了大学的殿堂,于是,她便想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时候,她萌生了参加高自考的想法。
        2003年9月1日清晨,农家小院树上的麻雀们从睡梦中醒来,迎着冉冉升起的火红的朝阳尽情地欢歌寄语,有几只竟然落在了窗台上叫了起来。被麻雀们唤醒的李延芳透过窗户尽情凝望着麻雀们,想想今天要去报名参加高自考,脸上不由得露出欣喜的微笑。她忽然发现,有几只戴胜鸟不知什么时候也飞落到院里的树上鸣叫。只见戴胜鸟头上戴着凤冠状羽冠,竖起来的时候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随同鸣叫时起时伏。嘴细长稍微向下弯曲。李延芳越看越喜欢,真想伸出手来轻轻抚摸它们。
        母亲推门走进来,帮助李延芳洗漱完毕,又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鸡蛋荷包面。吃过早饭,李延芳在父亲的陪伴下,乘坐小姨的轿车,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报名参加了高等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她一心想的不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只想学得更系统,更扎实,更想试试健全人能做到的,她是否也能做到。这既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考验,在补充知识的同时也在弥补那错过的时光。10月下旬,她以87分的成绩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考试。那一天,因为轮椅无法上到3楼,主考老师特意为李延芳在一楼楼道里另设考场,派专人监考。由于李延芳的双腿弯曲不便,不能用学校的桌椅,父亲就提前按照轮椅的宽度找了块木板,架在轮椅的两个扶手上,这就是李延芳的考桌。考场虽然不同,但李延芳和其他考生一样在经受着人生的考验。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延芳边学习,边创作,经常到深夜。
       在学习中,她遇到了健全人都难以相象的困难,她行动不便不能上补习班,没有指导老师,很多课程又没有辅导书,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只能靠自己一字一句的琢磨,联系前后内容翻来覆去的仔细分析。弄不清什么内容是考试重点,她干脆就把整本书都当成重点,不轻易漏掉任何一点,反复看,反复记,直到牢牢掌握为止。厚厚的课本她根本拿不动,从桌子上推到床上还可以,但从床上再放到桌子上就很困难了,没人帮忙的时候,她多半只能躺着看书。夏季,父母四点多钟就去地里干活了,李延芳也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晚上,为了不打扰他们休息,她就关了灯默背学过的内容。她写字的速度很慢,很累,在每次考试中,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她把时间都最大限度的用在书写答案上,如果平时基础不扎实,很难做到这一点。经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李延芳学完了13门课程,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当她手捧着红彤彤的毕业证书的时候,圆圆的脸笑的如同盛开的牡丹花,甜美灿烂。
学习期间,李延芳还从2006年开始,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血色年轮》,并于2008年至2009年在《运河》杂志连载,2009年,通州文联作为运河文库出版了这部小说。《血色年轮》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运河儿女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这本书的出版,让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当见到这本书的作者名字的时候,真的令人感慨万千。李延芳没有看到过抗日战争的硝烟,没有听到过运河儿女打击日寇的枪炮声,却写出了抗战题材的小说,真让人赞叹不已。在小说的创作期间,李延芳回忆起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不远处的机场玩耍,那里有抗战时期日本在张家湾建造的军用飞机场遗址、碉堡、防空工事。为了写好这本小说,她就让父母用轮椅推着她走访了一些抗战老人和他们的后代,搜集了许多素材。她的母亲也经常到那些村子的亲戚、同学、熟人家串门,千方百计打听抗日故事、奇闻轶事,回家后再讲给李延芳听。李延芳还用电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反复观看了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片。小说出版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李延芳在厄运面前挺直了脊梁,在残缺中追求完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更加靓丽的人生篇章。她的辛勤努力,多次受到市政府残工委,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她现为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市残联《挚友》杂志通讯员,通州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社会报、新京报和通州电视台、报刊等多次报道了她的奋斗经历。她还被一些中小学聘为校外德育辅导员。2007年,北京市政府残工委、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残联等部门在世纪坛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自强、创新、和谐、发展”的大型展览,其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她的事迹。2008年,她顽强奋斗的经历被北京市残联编入《生命点燃圣火》专集。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编辑,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撰写序言,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让爱改变一切》选用了全国各地作家的精美散文,其中有李延芳的《母亲为我插上翅膀》这篇散文。
            李延芳常说,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论以什么形式演示,都是自然的。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和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选择,而是如何去跨越。困境不一定就是绝境,希望永远在前面!
          李延芳在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克服了健全人难以体验的肢体障碍,走出了生理缺陷的困境,以奋发向上的心态,顽强拼搏的勇气,滴水穿石的艰辛,练就了生存的本领,展开那美丽的翅膀,实现了腾飞的梦想。
 

写于二零一零年八月十一日晚
                           修改于二零一零年八月十八日早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