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忆对襄阳方言的研究
研究襄阳方言,从1956年算起到现在的2016年,足足有60年之久。方言研究是一个十足的冷门,一般是在坐冷板凳,因为我的研究纯属私人研究,无任何单位关注,更无一分钱的资助,坐的完全是一条冰板凳。研究的动机,完全是为了教好襄阳的学生,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冰屁股60年,也乐此不疲。
促使研究结果成书,倒是与官家有点关系。在文革后的80年代转移到县师范重新执教。有一年带队参加地区教育局举办的几个市县师范学校普通话竞赛大会。在给的5分钟发言时间中,我建议由地区教育局编写一本各县市可以共用的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的师范教学补充教材,主持会议的刘局长爽快的接受了建议,当即责令我执笔完成这个任务。完稿之后,曾托大学同学转请湖北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和语文研究所的专家审查批语是:可供普通话语音教学辅助资料。拿着书稿到地区教育局却找不到刘局长了。别的局长拒绝过问此事,回来找到襄阳县教育局的局长,同样被拒绝。幸好学校没有禁止我在普师班和小学教师培训班上的采用。退休到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身后无人继承,就逐步处理多年积累的几千册图书和几十副字画,但面对耗费了几十年心血的这部手稿即将沦为垃圾时,实在心痛。不久知道一位局长在评职称中正缺这类条件。于是毫不犹豫欣欣然送了过去。此后立即迅速有了地方书号印了1000册。送出时我提的条件是:我无钱出印费,也无任何关系可活动,所以出售后也不要一分钱。其中除了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几篇仍旧署我的名字以免给阁下增加麻烦外,其余的文章均可署阁下的名字由阁下全权处理。(据说襄阳市委主宣传的单位,接待过大学来襄的方言调查组,索到这本东西后,都立即打道回府了。)
局长又请市政协主席作序。这位达人要删除其中一篇纠正县、地区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谬误,和对方言研究权威在记叙湖北方言涉及到襄阳方言音韵上的错误。地方志中之所以出现谬误,是因为执笔人不懂音韵东摘西抄盲人摸象习非为是所致的结果;方言权威著作中出现的谬误,是因为在武汉学校中找的两个襄阳孩子作为记录襄阳方言对象的发音中混杂有武汉方音顶替了襄阳方音的结果。于襄阳方言音韵的纯正表达和保存,是应该同时发表此篇的。但因作序人有官的底子,就由局长坚持删除了此篇。为嗣后学者的研究留下了困难,实在可惜。
方言中有许多未曾开发和充分开发的领域。在方言中可以发现于正史所无的地方史、地方社会形态、地方社会风俗人情、方言中古音韵的留存等等。绝对不仅限于方言词汇的搜集。更不能只限于方言词汇的表面,还要探寻方言词汇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如襄阳方言词汇中的“换洗”应该是“浣洗”或“宦洗”。周朝的制度是官员职守十天后才可回家,其称谓就是“浣洗”。由此可知,西周时的襄阳地区是周朝属地,还不属南蛮和荆楚。所以周昭王才有权封仲山甫于樊(据此说襄樊史只有2800年是大错特错的。2800年只能是仲山甫受封于樊的个人历史。在其至樊之前,襄樊已经早已存在。樊城更早于襄城存在。樊的篆字结构,是双手将木桩编结为城墙,应是母系社会的早期,襄的篆字结构是在衣的中间包有煮钣炊具的构件,在炊具左边是表示耕地土的构件,炊具右边是示意禾苗的构件,襄的出现应在衣食无忧农耕的时期,襄城应当是在母系社会后期开发出来的。据此可知,樊与襄和中华民族其他地方同样是有史五千年的);因为襄樊当时是周的属地,周昭王也才敢贸然率领三军南巡到襄阳而不返,在襄阳汉水流域段被全军覆没。
襄阳樊城既然是周的属地,自然会同样施行了周的“浣洗”休假制度。“浣洗”一词至今留存在襄阳方言词汇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目前对襄阳方言的研究,主要徘徊在词汇中,其他领域阙如或较少。如襄阳方音中保存的古音韵问题,也亟待开发。
普通话中有些词的jqx声母,如“解、街、卡、去、鞋、还、”在襄阳方音里是gkh声。这种情况和南方的客家方言有一定程度的类似,如此的原因,可能是客家人和襄阳人的先祖,都是源于在山西大槐树下拿了路条出发的移民。不同的是襄阳的方言词汇与太原方言词汇从音韵和形态结构上保持一致的更多一些。这可能是襄阳的先民比南下的先民要晚的缘故吧。
襄阳方音中也保存有应该是上古时的古韵吧,这个古韵类似“”,发此韵母时,舌面靠咽喉处高高隆起,几乎贴近硬腭,然后送气擦出,尤如有物黏贴在后上腭,要用力挤出气体将其排除时发出的摩擦音。在襄阳方音中用此韵母构成的词有形容小园形物体的如“疙瘩、大疙瘩、小疙瘩、面疙瘩、土疙瘩、铁疙瘩、肉疙瘩、疙疙瘩瘩”等;形容狭小角落的如“疙落(音拉)儿、疙疙落落”;形容身上的瘊志为“小疙纠”;掻痒痒为“疙吱疙吱”;腋窝为“疙夹窝”;身上的垢泥是“疙甲”和k声拼疙韵的“去”等等。
否认方音中留存有上古的颤音,还是有待商榷的。襄阳方音中至今仍然保存有颤音,以汉水南边的襄城区最突出,樊城区次之。颤音几乎是一律发生在“子”的后面。
否认方音中有双辅音似乎也有点不妥,襄北的高营区的一个村庄就有双辅音的存在。
限于学力与知识水平的欠缺,以上所说大多偏重于襄阳方言的语音现象,有些内容还属于单纯的资料搜集。翦陋斑斑,贻笑方家,请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