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片段(十四)
已有 1423 次阅读2017-12-3 04:59
|个人分类:随笔分享到微信
方立天教授在他的著作《佛教“空”义述评》中说,佛教“空”义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事实判断,但主要是价值判断。顺着方先生的思路,我个人以为,如果细分的话,“苦”才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判断,而“空”则是用以证明“苦”的事实判断。
佛教各家各派所谓的“有”,指的均是法体。如有部的《阿毗昙心论》,“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也就是说,有部认为,自性是实有,是“常”,而被自性所摄的具体事物,是有为法,是“空”。
跟有部一样,瑜伽行派的“三自性”说也是从“法相”入手的。而中观学派则是直接切入“法性”或“法体”的。但“三自性”的自性不是前面说到的关乎本质的“自性”,而是指法的三种属性,且是“识体”赋予客体的三种属性。瑜伽行派有强烈的二元论倾向,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三自性说明的是认识主体的心识由染转净的过程,它可以说明人我的妙有,却说明不了法我的有无。
中观学派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杜绝偏执一边;瑜伽行派着重说明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偏执一边。中观从里向外看,空假中;瑜伽行从外向里看,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瑜伽行派在菩萨行思想指引下,继承、发展和改造了有部的哲学思想,它与中观学派没有逻辑关系。三性说与般若性空思想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般若性空是世界观,三性说是认识论,两者在哲学上层次分明,实在无需另辟打通的蹊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