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片段
已有 965 次阅读2017-6-5 02:57
|个人分类:随笔分享到微信
最近稍微明白了一件事,《瑜伽师地论》的“伽”字,为什么念“茄”,不念“加”或“尕”。据南怀瑾居士讲,“瑜伽师”是指修炼瑜伽(不念“茄”)行达到某个程度的比丘。不过这又让我对《洛阳伽蓝记》的“伽蓝”二字,产生些许疑惑。
看佛学书籍,尤其是其中的名相,对于我这种不懂梵文的人来说,总有一种张不开嘴的感觉,生怕念白字被人笑话。有些词汇听多了,而且从小就一直这么听着,也就习以为常了,比如说“般若”、“南无”;有些词汇听得也不少,但却一人一个说法,让人无所适从,比如说无著菩萨的“著”字。
我最近还看到一篇介绍,说明末戒律松弛,见月律师主持宝华山弘戒数十年后,天下戒坛皆唱响宝华山口音。这件事对我颇多启发。
当年玄奘法师曾制定译音的“五不翻”原则,但汉语的语音从初唐到现今,变化很大,且方言又百花齐放,这是我们后学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佛慈悲,即使从俗谛的角度来看,有一个统一的语音标准,这也是弘扬佛法的方便法门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