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5||
春节俗称“过年”或“大年”,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在沂蒙地区广义的春节指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
沂蒙人常说:“年的味道是忙出来的。”到了腊月,挨家挨户便开始张罗着忙碌起来,长辈们掰着手指头盘算着如何过新年,哪些人情还没有还,哪些账目还没有偿清,开春谁家闺女婚嫁,谁家盖房、打井……家长里短中牵出了乡土百姓万种情思,年味尽在其中。
从腊月初一到小年,这一段时间主要忙着置办过年用的物品,烙煎饼、蒸馒头、吊粉皮,推磨、捣碓臼、压碾盘……一家人忙得黑白连轴转。小年过后,年味更浓了,日程安排也更加紧凑,杀猪、做豆腐、炸丸子、买糖果,一样也不能落下。到了腊月末,晚辈们纷纷开始向长辈们送年礼,除尘、贴春联、挂门笺、贴年画等,总之不到熬完年夜,包完大年初一的饺子,忙年的脚步不可能停歇下来。
赶年集是沂蒙人开始忙年的一个重要标志。腊月下旬的乡村集市是百姓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渠道。
腊月,乡村集市极其热闹,无论是逢三、五亦或者逢四、六开集,忙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在集市摊位前琳琅满目地摆放着,脸盆、扫帚、簸箕、年糕、爆米花、鸡、鱼、肉、蛋等,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赶集的庄户人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买的欢心,卖的开心,明显感觉到街道被人挤瘦了。
对于摊贩来说,年集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集,售货量相较往日能增加两到三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沂蒙地区无论是分布在杨树林、河滩地还是山脚下的集市,四里八乡的摊贩赶早收拾,挑着货担子徒步或翻山越岭或涉水穿街,朝集市赶来。更有甚者为了能在集市上占一个好摊位,头一天不得不赶过来,用秫秫秸或者石灰粉在开集的地方先围出个摊子来。晚上没有旅舍,夜宿桥洞或者借宿农户家的草棚、牛棚,有个遮风歇脚的地便满心欢喜。
冬天太阳出得晚,乡亲们早早吃完早饭,穿着厚实的棉袄,挎着篮子,拿着布袋子从四面八方向集市上会聚。想买的东西太多了,“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老婆买块新裹脚。”刨了一年地,辛苦之余不管男女老少,家境贫困亦或是富裕,人人身上总要添置一件新配饰或者衣服。
九点多,年集达到了高潮,人挤人,生意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嬉笑声构成了一曲年集协奏曲。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鱼肉蛋兔狗牛、布匹衣裳鞋帽袜子、鞭炮礼花气球哨子等自成一体,按规定各占一个堆儿。人越多吆喝声越大,生怕别的摊位盖住了自家摊位声势。
赶年集对于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说,出于年轻爱美之心,出门前都要在家先洗漱、打扮一番,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外套。赶年集对于这些单身男女来说,除了图热闹外主要还是想借此机会寻觅自己的心上人,第一眼相中后便私下托人打听对方家住在哪个村、哪户人家、有没有对象,再找说媒婆上门说亲。物质匮乏年代,年集俨然成了年轻人相亲的绝佳场所。
除了年轻人外,上了年纪的老人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子也来赶年集,一是从年集中老人们可以重拾年轻记忆,二是年集上有说书场、京剧团,瞅上半天一个年都忘不了。
沂南县张庄镇弦子戏班班长尹继周说:“那些年过年看什么?北沿汶村的弦子戏。”年集上用布围起场子来,早上9:00准时开戏,一个剧目三小时左右唱完。赶年集的人因为来得晚场子已经满了,为了解馋,场布外厚厚几面人墙听得不亦乐乎。
唱戏的庄户人家逢年集并不单是为了赚钱,“说实话,一场戏赚的钱还不够戏员们一天的饭钱。”贫穷的日子,平日里戏员们因忙于种地,难得聚在一起登台,腊月后,手头的活儿都忙完了,戏员们赶集唱戏的同时不只是愉悦了大众,自己更是一唱为快。戏曲受到众人喜好,内心的满足是物质所不能衡量的。
唱戏的卖劲,听戏的专一。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