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作为罗马尼亚赛加特小镇上的犹太居民,他们本应有机会逃出法西斯的魔掌的,因为早在1942年就有人告诉他们一些犹太人被屠杀的消息。但他们总以为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
1944年的春天,当小镇上的人们听到布达佩斯的电台说法西斯政党夺取了政权时,他们依然无忧无虑,以为那只是匈牙利政府的权力更迭。直到德国军队进入匈牙利,转而又进入罗马尼亚时,小镇上的人才略感惊慌。但他们仍对出现在小镇上的德国军队笑脸相迎,因为德国军官们确实很有礼貌。
然而,没过多久,种族灭绝的惨剧便拉开了大幕。划分犹太隔离区,所有犹太人必须佩带黄星标记,交出所有贵重物品,不准去饭店和教堂,临街的窗户必须封死。可没过多久,这些乐观的犹太人又适应了,他们毕竟还可以吃饭、生活。当一个犹太区的人被送走且不知去向时,另一些犹太区的人也有些恐慌,但不到三天就又把这种恐慌遗忘了。最终,最后一个犹太区的人也被塞进运送牲口的火车,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面就有十五岁的埃利·威赛尔和他的父母以及三位姐妹。
在到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当晚,埃利的母亲和姐妹就被送进了焚尸炉。之后埃利和父亲又被转送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集中营的生活让埃利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妹。他甚至还渐渐忘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在他眼前被打时,他只是藏在床底下不敢出声。有一次父亲被工头用铁棍打个半死,埃利居然责怪父亲不会躲避。父亲临刑前,再次遭到毒打,昏迷的父亲不停地喊着儿子的名字,但埃利依然沉默,他还在心里生着父亲的气,怪父亲“因为他的呻吟和呼唤惹恼了党卫军”。当他知道父亲已经死了之后,他甚至有了“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只管自己求生,只为我自己的事情操心”的想法。
1945年4月11日,美军将埃利从集中营解救出来,那年他16岁,手臂上还留着他在集中营里的编号A-7713。
获救之后,埃利·威赛尔仍然保持着沉默。直到1954年,他才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如实写出来,书名叫《而世界依然沉默》,于1958年在法国出版,书名改为《夜》。之后,埃利·威赛尔四处演讲,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所有的主题只有一个:“面对他人的苦难,世界为何沉默不语?并且在这个沉默者里,不仅有旁观者,还有亲历者。”
1986年,因长期为反暴力、反屠杀与种族歧视发声,埃利·威赛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说:“我发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在遭受苦难和耻辱,我都不会沉默。我们必须态度明确,中立从来只有助于压迫者而非受害者,沉默只会助长施虐者而非被虐者。”
在中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反右斗争”中,有多少人像少年的埃利·威赛尔一样,主动与被贴上“右派”标签的亲人脱离关系、划清界线?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知道他们身边的这个“右派”是个实在的好人。而在后来震惊全世界的“文革”当中,又有多少人拿起了大棒、皮带,打向自己的恩师、良友和至亲?让人最感震惊的是那个被称为“中国科学家之父”的叶企孙,在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流落街头,形若老丐,饥寒交迫的几十年里,他培养出来的几十位院士和其他一些弟子们,竟然没有一个敢为恩师辩白或为恩师讲半句公道话,一任老师蒙冤受辱、惨遭摧残。
这些院士虽不是官,但在那段中国特别需要原子弹的岁月里,他们还是被当作“宝贝”对待的,其中不少人还时不时的会得到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关怀,屡沐圣恩的人应该是有机会、有能力为自己的恩师说上一句公道话的。然而,他们却集体失声,唯恐一言不慎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这与叶企孙偶遇钱三强,深怕连累弟子,急忙催钱三强“你赶快离开我,尽快躲开我,以后你见到我也不要理我了”,那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反差和讽刺。
人们可以理解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普通百姓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无法理解那么多学富五车的院士们怎么也像一些无知的红卫兵一样,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与良知,他们在暴力犯罪面前依然选择了沉默,甚至为暴力叫好,把自己用从恩师那儿学来的知识,拼了性命研制出来的卫星、核弹,归功于“伟大领袖”、“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直到今天,当我们面对暴力和凶残之徒时,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沉默。特别是那些经常高唱正能量,一再表述爱国情怀的人们。他们明白,当他们叫喊“打倒美帝国主义”口号的时候,除了深得权贵们的赏识之外,不会给自己带来一丝风险,甚至对自己住在美国的妻儿都不会带来任何影响;而当他对身边的任何一个领导的不良行为说一个不字,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更别说为那些被打击迫害的亲友们喊一嗓子或哪怕是奴颜卑膝地附在施暴者耳边,悄悄为受害人委婉地说句公道话了。哪怕受害人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也唯恐避之不及,怏及池鱼。
这个沉默的世界让许多人感到窒息。所以一旦有人挥舞着凶器,以暴制暴地去复仇、去报复时,总会让这个沉默的社会暴发出一片欢呼声或反对声,因为无论是对杀人者称快或者规劝民众要理性,都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大的麻烦,远比为一个蒙冤者申诉,为一个屈死者上访轻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依然会沉默。
参阅文献:1、《世界依然沉默》载《中外文摘》2017年第七期,作者:罗四翎。
2、《人格思考:恩师蒙难,76位院士竟无一人仗义执言》载頣生园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公众号,有更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