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古希腊的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大家知道,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在古希腊,很多学者都喜欢当街演讲,苏格拉底是著名的街头演说家之一。尽管苏格拉底长得很丑,且总是衣衫褴褛,光着脚到处走,可是他却有个善于思索的头脑,据说他有一次因为思考问题,竟然在雅典广场上站了整整一夜,引来许多好奇的市民围观,他仍全然不知。直到第二天天亮,他向太阳做了祷告后才离开。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说道:苏格拉底常出现在公共场所。他在早晨总往那里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市场上人多起来的时候,总可以看到他在那里;在别的时候,凡是有人多的地方,多半他也会在那里;他常作演讲,凡喜欢的人都可自由地听他演讲。
古希腊之所以流行街头演讲,这可能与当时的城邦共和国的制度有关。古希腊是以城邦为单位建立的城市国家。以雅典民主制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这种民主“非常纯粹,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和内部的暴力干涉”(恩格斯语),尊重人格、保护人权,公民自治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集中表现。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民主政治思想在那个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苏格拉底就公开批评过当时的选举制度:“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喜欢街头演讲的古希腊学者,大多擅长辩论,他们的演讲多为说服性演讲和思辨性演讲,在演讲中蕴含着逻辑力量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苏格拉底归为智者学派的,因为智者学派的人都是以论辩见长的。
苏格拉底的一个巨大思想贡献,是创立了原始的辩证法。这种原始辩证法与修辞术成了公民在城市广场上进行政治商谈的政治手段。由苏格拉底创立的辩证法,不同于近代哲学意义上的辨证法。现在我们讲的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而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一种归纳法、回忆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转向上升法等等。尽管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像中国的孔子一样是个典型的“诲人不倦”、“述而不作”的学者。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留下了什么传世之作,而是他最擅长教会人们如何思维,并诱使人们沿着他的思维方式继续前进,借助别人之口说出真理。苏格拉底的这种诱引,不同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孔子只是类似于顿悟似的觉醒,就如人们说的“数语拨开君子路,一言惊醒梦中人”,而苏格拉底的诱使同样作为引子,却可以让普通老百姓推导出真理,这是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所不能及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普遍定义和论证。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采用的是诘难法,即首先提出问题让人们回答,然后通过缩小或者放大定义,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说法的不足,进而将着一问题逐渐由用个别事物〈殊相〉的解释而上升到普遍的定义〈共相〉上来,最后得出一个让人们比较满意的答案来,这就是归纳法的运用,也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有一句口头禅:“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并不只表示他的谦虚,而是他辩论时惯用的一种方法。
喜欢在大街、集市或运动场等公共场所讲授自己哲学的苏格拉底,同各式各样的人讨论各种问题时,常用“我一无所知”这句话表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接着向对方提出一系列反问,让对方回答,设法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直至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为止。例如:
苏:“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
青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
青年:“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
青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
这样,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苏格拉底把他讨论问题时所惯用的方法称为“助产术”。这种论辩方法在当时很流行,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或“辩证法,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使用“辩证法”一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比较,孔子似乎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柏拉图。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颜回,但颜回却因营养不良“走”在了他的前面,最后就只有薄薄一本《论语》来记录他的少量言行,而且《论语》还不全是他的言论,还包括他的弟子的言论。??
反观苏格拉底,他留下来的人生形象和思想内容就丰富多了,后人有目共睹:苏格拉底能够流芳百世,跟柏拉图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关键因素。《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而《理想国》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如果没有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任何兴趣,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成了抽象的符号,只有了解他的言行,才知道其伟大之处。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同时,苏格拉底从天上到人间,最后授首于人间的律法,而孔夫子从人间到天上,所以最后埋首于《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境界要远高于中国的孔夫子。
总之,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本人没有留下著述,而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弟子柏拉图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思想遗产;在于他成为世世代代哲学家的榜样和西方“法治”精神的溯源;在于他的一生不愧是一个伟大哲学家的一生,他生为哲学,死也为哲学。
中国法治调研中心 罗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