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陈玉明 //www.sinovision.net/?404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陈玉明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华第一望族:山东琅琊王氏家族 92位宰相成就中国第一豪族

热度 2已有 2421 次阅读2020-3-11 20:37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一个宰相辈出的家族与琅琊王氏

“富不过三代”是许多人家面临的尴尬。但让人震撼的是,一条神秘的家规居然使得山东琅琊王氏家族跨越了许多劫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中华第一望族:山东琅琊王氏家族 92位宰相成就中国第一豪族_图1-1


六字家规造福子孙后代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王氏家规仅有6个字,为“言宜慢,心宜善”。然而,仅仅是“言宜慢”3个字就让这个王氏始祖王吉在险恶的官场上顺利地渡过各种难关,10年间从一名知县成为朝廷重臣。而当这6个字都具备以后,王吉在险恶的官场上居然一生顺利,成为西汉名臣。此后,王吉就把这6个字定为王氏家规,让这6个字造福王氏子孙后代。

这六字家规也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自东汉至明清这1700多年间,王吉的后人中,《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36人被封为皇后,36人成为驸马,35人担任宰相。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神奇的六字家规

为何这条家规仅仅6个字却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呢?

“言宜慢”,是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的秘笈。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武帝的嫡孙,却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在这样险恶的官场中,王吉当然会感到非常忧愁。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指点他走出迷津的老人,送给了他“言易慢”3个字。凭借着这3个字,王吉居然渡过了一次次惊险,在官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汉宣帝刘询任命为谏议大夫,成了朝廷重臣。

“心宜善”,是王吉在公元前67年再度经过昌邑时老人送给他的3个字。原来,随着官位的升高,王吉出现了利用职权打击报复政敌的心理,将政敌整得很惨,害得很苦。比如说,长史赵珞,就因为与王吉政见不和,被王吉恶意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不久就郁郁而终

在老人的劝谏下,王吉痛改前非,不再整人害人,而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险恶的官场上一生顺利平安。而这个送给王吉六字秘诀的老人据称就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宰相公孙弘。

中华第一望族:山东琅琊王氏家族 92位宰相成就中国第一豪族_图1-2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王姓诸望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琅琊王氏,因为它从祖先周灵王太子晋开始,就已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至西汉昭宣时期,王吉父子开创琅琊王氏贵显的先河。从此,除东汉一朝其家族地位略减外,自三国至唐,七百年间,皆为一流大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即使是显于隋唐的太原王氏,也难以望其项背。

琅琊王氏的来源,相传与太原王氏同出周灵王太子晋,至秦汉之际始分为琅琊、太原二望,《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太子晋后人既为王氏,至其十七世孙秦武城侯王离生子元、威,分别为琅琊、太原开基。“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子骏,字伟山,御史大夫。骏生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崇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这是关于琅琊王氏远祖的详细记载。

不过,琅琊王氏在太子晋至汉谏议大夫王吉间世系,虽有世代记载,以及太子晋子宗敬、宗敬八世孙错、错子贲、贲子渝、渝子息、息子恢、恢子亢、亢子颐、颐子翦、翦子贲、贲子离、离子元、威等人名号官位,大多于史无证。其可知者,仅有王错及子贲、裔孙翦、贲、离五人。王错的事迹见《史记》及《竹书记年》,曾助魏惠王登上皇位,任大夫,后又在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史记?世表》说他有子名贲,仕赵为中大夫。父子二人籍贯何处,史书并无明载。二人之后,翦、贲、离祖孙三人贵显于秦,但史书一则没有指出他们与错、贲二人的关系,二则明确记载他们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人。

居于琅琊且闻名于世的琅琊王氏祖先被公认为是汉谏议大夫王吉,他是西汉昭、宣时期(公元前86—前49年)人,生卒年无考,事迹详见《汉书》卷七二本传。传中说,王吉,琅琊皋虞(今山东即墨东北)人。《唐书》等则说他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东),子孙因以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地望。考琅琊郡,初置于秦,辖五十一县,汉初一分为二,置东海、琅琊二郡。皋虞置于西汉,为侯国,东汉废。临沂亦于西汉置县。王吉初家皋虞,南距越王勾践所筑琅琊台(今山东胶南县西南)较近。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至此,令宰相李斯刻石留念。是时,王吉传说的六世祖贲、五世祖离皆随行,又与始皇留居于此三月。其后,始皇迁天下百姓三万户于此。王吉先祖若非当地土著,必定在这次移民之中。

王祥卧冰求鱼,被誉为“二十四孝”之一,王览舍身救兄,也因此成名,致使琅琊王氏贵显一时。

琅琊王氏到了西晋,因为有祥,览兄弟奠定的基业,族中子弟无不平步青云。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出了三公一人,宰相二人,大名士三人。

王导,被东晋皇帝号为仲父,实非过誉之词。

在王衍实施三窟计划的同时,祥、览的后人则在执行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胆计划,这便是拥戴晋宗室司马睿出镇建康(今南京市),作为在西晋灭亡后的江东代理人,开创以后被称为东晋南北朝的新局面。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王览之孙王导。

王导在世系上与戎、衍、澄、敦同辈,但年龄稍小,当初声名亦稍差。不过,他年幼时即被人认为有将相器度,则是四人所未曾有的。西晋末,他历任东海王司马越参军、琅琊王司马睿司马,尤得后者信赖。他看到天下已乱,琅琊又是一个堪当大任的英明之主,便倾心拥护,暗有兴复之志。琅琊王初在洛阳,处于无权无势的是非之地,在王导建议下,东到封国,开始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接着又通过王导与独掌天下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联系,获得了帮助东海王镇守其后方基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的军政大权。其后,王导又与王敦、王旷(书圣王羲之生父)等人密谋,通过王衍,令东海王司马越改任琅琊王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出镇建康,终于完成了在重建晋朝政权的关键一步。

王导拥载琅琊王初到江东时,因为琅琊王声名向来无人知晓,到任月余,无人前来问津。这样,为争取当地人支持便成为首要问题。王导与从兄敦商量,借用他已经获得的威名,在当地节日里拥琅琊王夸官出游,令琅琊王乘轿前行,自己与敦及其余名士骑马相从,表示尊重。当地人见后,才知琅琊王是北方士人共推的新领袖,便相继前来拜见。从此,南北士人结合,同心固守江东,使江左政权初具规模。

这样,王导又实现了计划的第二步,在江左势力日益发展的时候,北方却每况愈下,西晋政权岌岌可危,权臣司马越试图收拾残局,但不幸病死,王公晋百官数十万人奉丧东归,被五胡将领石勒追上,全部被杀。在洛阳的官僚及西晋宗室等东出逃难,又遇石勒,自宗室四十八王以下全部遇难。这两次惨败,使西晋武装力量和司马氏宗室势力消亡殆尽。此前,晋怀帝已被匈奴人刘曜俘虏。在关中的晋朝将领拥立晋愍帝于长安,但势力所及,一城而已,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早已入主中原的五胡纷纷称帝建国,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社区规划实际上已经开始。至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成为匈奴人阶下之囚,西晋终于宣告灭亡。

西晋亡国大局已定,由王导筹划在江左建立新政权条件日渐成熟。王导既拥琅琊王在江东站稳了脚跟,随即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他的主持下,琅琊王在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称晋王,在愍帝被俘后称帝,任命王导为丞相,正式建立东晋。称帝后,他与后继的明帝、成帝等人,一直对王导感激涕零,或说“卿,整形之萧何也”,或“号为仲父”,或在登基之日“命导升御床共坐”,或“幸丞相王导府,拜导妻曹氏”,或“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说敬问”,恩礼皆无以复加。其实,也难怪他们如此。如果没有王导,他们也未必会有南面做皇帝的日子;如果没有王导,在江左重建汉人政权的计划未必就那么容易实现。

所以,对于王导,自古就有人说他在两晋之际多事之秋,拥立东晋以抵抗外辱,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自可称为民族之大功臣”,“称为仲父,盖其宜矣”。这些评价,并非过誉之词

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

东晋初年,由于王导建立了不世功勋,担任宰相掌握大权;从兄敦亦因有拥戴之功,任大将军,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琅琊王氏家族在二人之下,担任中外要职者十余人。加以东晋同姓宗室几乎全在晋末大乱中被消灭,没有人能充当他们的宗室藩屏,其局面也不得不由琅琊王氏来支撑。所以当时有民谣曰:“王与马,共天下”,意即东晋初年的政权,是属于王氏与司马氏两家的。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琅琊王氏家族在当时所处的地位。

王、马共天下时,王氏族中除王导任宰相外,就是大将军王敦最有实权,东晋王朝的全 部军队,都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加上他在西晋初年就被选为晋武帝女襄城公主驸马,威名远扬,王导当初拥立琅琊王筹建东晋的时候,与琅琊王的名声加在一起也没有王敦一人大,所以处处都要借助他的声名,然后才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

其后,王导在政治上革新东晋朝政,他则在军事上巩固这个新兴政权。如王导拥立琅琊王过江以后,势力所及,只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的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这样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后来的名声之所以没有像王导那样垂于千古,是因为他曾先后两次起兵“清君侧”,被人认为是不忠的表现,因此才威名大减

东晋初年,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中文臣武将,几乎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所以才有“王与马,共天下”的美名,当时的皇族司马氏,除有皇帝外,宗室诸王皆徒有虚名,既无行政权也无军事权,与皇帝一样,实际上只是南北士人的精神寄托,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他们是作为琅琊王氏的陪衬和傀儡而存在的。

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时,族中子弟全部担任中外要职。除导、敦二人外,又有导从弟棱为豫章太守,敦兄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从弟舒为鹰扬将军、荆州刺史,舒弟邃为中领军、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从弟旷为淮南太守,旷弟廙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廙弟彬为侍中、江州刺史;舒子允之为西中郎将、假节。一门内外,貂暗盈屋,古今名族,鲜有其比。

“王与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巅峰的标志。也是它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此后,又成为天下王姓人代代传颂的千古佳话。

琅琊王氏诸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信仰,如同当时的社会一样,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总的来看,魏晋之时,以崇尚老庄、清淡玄学为主;过江以后,转信佛道,有意在政治上发展者则以儒学、文学为主,或者儒、佛、玄、道兼容并包

琅琊王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社会上以注重士人的品德、学问、风流和清淡为风气。能否在这四个方面占优势,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前途。

琅琊王氏本着文化大族,族中素以重视教育、人才济济见称于世。后成为政治大族,这种文化优势依然得到保持。族中上下,汇集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其多才多艺者,如王廙、王微,琴、棋、书、画、属文、医方、杂伎,乃至阴阳术数,无不综览。在某一方面有专长者,如王弘、王准之、王俭、王彪之等对历朝典章制度素有研究,世代家传,成为王家独有的“官学”。各人又都重视谱学和经学,这也是当官人士不可或缺的学问。

在东晋南朝的贵族制社会,由于琅琊王氏拥有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加上世系悠久,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门风、家风和族风。

历史的发展,就像长江流水一样,后浪推着前浪;人世间的事情,总也有到尽头的时候

自西汉王吉为琅琊王氏这个宰相世家开辟历史以来,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末年,大约一千年,族中六百余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同时,还造就了九十二位宰相

汉唐千余年间,琅琊王氏的家族历史代表着整个王姓人的历史文化,除其对历朝政治、文化等领域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外,其突出的特色,便是宰相辈出,代有名贤

要为琅琊王氏家族所出的宰相作一个确切地统计,由于其生活时代官僚制度变化不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汉时,官制基本沿袭秦代,设丞相一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又有太尉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管监察,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都被后世认为是宰相,尤以丞相职位最高。由于其官名和职权明确,所以极便于区分和统计,但两汉以后,三公蜕变为重臣的加官,居宰相之位者不一定有宰相之名,甚至同时有任不同职务的多人分别拥有宰相的权力,因此都被称为宰相。

如魏晋时,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某些尚书令、三公等也拥有宰相的权力;南北朝时,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监、中书令、侍中等都是宰相。至隋朝,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代,无论何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者,就是宰相。如此,则又变得便于区别了。

根据以上的官制变化,如果把各个时期琅琊王氏担任上述职务的人都算作宰相,则王家宰相共有九十二人,他们是

两汉二人:王骏、王崇。

曹魏一人:王祥

西晋三人:王戒、王衍、王祥

东晋二十二人:王导、王敦、王含、王廙、王舒、王彬、王邃、王珣、王珉、王羲之、王胡之、王祯之、王韶之、王荟、王混、王劭、王恬、王洽、王献之、王彪之、王谧、王嘏

南朝宋十九人:王弘、王昙首、王华、王琨、王僧朗、王僧绰、王球、王敬弘、王景文、王僧达、王延之、王琇、王孺、王练、王蕴、王僧虔、王俭、王准之、王猷

齐十五人:王僧虔、王俭、王晏、王奂、王延之、王思远、王琨、王慈、王僧衍、王纶之、王志、王缋、王约、王莹、王亮

梁二十三人:王亮、王莹、王克、王褒、王骞、王日东、王仿、王瞻、王规、王泰、王志、王琳、王训、王锡、王承、王稚、王琛、王质、王铨、王凝、王诵、王通、王玚

陈十一人:王冲、王玚、王劢、王固、王克、王宽、王廓、王猛、王质、王瑜、王通

北魏加上人:王肃、王诵、王诩、王衍

唐四人:王方庆、王王睿、王玙、王抟

从上述宰辅名表中可以看出,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一个家族的,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

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运河雄鹰 2020-3-12 04:07
珍贵的史料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