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陈玉明 //www.sinovision.net/?404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陈玉明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宋陵,北宋皇陵在哪?烛影斧声 千古谜,赵匡胤之死

热度 1已有 759 次阅读2020-3-2 17:15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属郑州)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

北宋陵,北宋皇陵在哪?烛影斧声 千古谜,赵匡胤之死_图1-1

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朝北宋皇陵从宋太祖乾德六年开始兴建,陵园总面积曾达到25平方公里,经过千年来的无数劫难后,只有遗址尚存。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贵资料。

在今天的巩义博物馆里,北宋时期的文臣、武将的石雕人头像有很多,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为研究北宋的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北宋皇陵的石雕技术水平之高是其它陵寝无法比拟的,这里的石刻造像群称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馆。

除皇陵外,巩义还有亲王、公主、皇子、皇孙及诸王夫人墓144座,名将功勋墓8座,帝室宗亲陵墓约千余座。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宋陵,北宋皇陵在哪?烛影斧声 千古谜,赵匡胤之死_图1-2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这些石刻群,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各陵园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官等。陵台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常青。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植枳橘。

宋宣祖的永安陵 ,永安陵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西村乡常封村西。祔墓有太祖王后、贺后,太宗尹后、符后。陪葬子孙121人,冢均无存。陵园南北长520米,东西宽230米, 面积1.96万平方米。陵台高5米, 现存石刻4件。

据《北宋皇陵》:永安陵现由上宫、孝惠贺皇后和淑德尹皇后陵组成。其下宫和陪葬墓地面已不存形迹。陵区南北长约1000、东西宽650米,方向186度。 永安陵上宫仅存陵台及神道石雕像4件。由于近年平整土地,陵园地面由南至北形成四阶台地,每阶落差1.1-1.4米。陵台略呈方形覆斗状,下部四周被削成陡壁。现存底部东西长27米、南北宽22米,顶部边长3米,高6.9米。在陵台向南185米处的神道东侧,现有石雕像4件,由南向北依次为控马官1、石虎2和石羊1。据当地村民介绍,该陵前原立有东、西两行石雕像,60年代后期才遭到毁坏。

与郭湖生的调查相比,最大的问题不是石刻少了5件,而是石刻种类发生了变化。郭的调查里,没有控马管,而《北宋皇陵》却多出了控马官?从《考古》杂志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在望柱以北,有三个石刻,根据书中所说,分别是角端和石马。照片拍得很清楚,角端的头残缺,石马旁没有控马官。石刻越来越少,控马官不可能在60年代以后新冒出来。那么只有一个是对的,是谁?永安陵祔葬后陵到底有哪些,二书也有分歧。

《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在永安陵条下还记录了宋太祖王后陵、宋太宗符后陵、宋太宗贺后陵。这里有个错误,那就是贺后是宋太祖的皇后,所以这肯定是错误。此外,据《北宋皇陵》,陪葬永安陵的只有宋太祖贺后和宋太宗尹后。而实际考察也只看见了一处,当是贺后,因此《文物地图集》肯定是错误的。

实际考察,永安陵陵台周长82米,石刻全无 。由于没能爬上陵台顶端,所以高度没有测量。在永安陵南侧的路边看到了一些略大的碎石块,不知道是否永安陵石刻残件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永安陵祔葬四个后陵,但是现在只找到一处,其余的都记载于此。

宋太祖王后陵[永安陵北·北宋]据《宋史·礼志》载:太祖王后葬安陵之北。该陵只残留墓冢,高2米。

宋太宗符后陵[永安陵西北·北宋]据《东都事略》载:“太宗懿德皇后符氏,葬于安陵之西北。”陵园只残留墓冢高1米,周长5米,石刻1件。

宋太宗贺后陵[永安陵西北·北宋]陵园坐北向南,南北长233.50米,东西宽110米,面积2.5万平方米。陵台高5米,长宽各10米,现存石刻30余件。 (后陵的石刻即使不缺,也没有30余件,文物部门的记载如此不可靠)

据《北宋皇陵》,另一处陪葬的是宋太宗尹后,石刻数量16件。这么多数量的石刻,如果存在,不可能看不见。既然没看见,就是不在了。由于尹后陵与马路距离很近,而这条马路较宽,怀疑是近年拓宽时迁移了石刻。这是猜测。

宋太祖的永昌陵 ,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陵墓。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军队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为防止历史重演,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告老还乡,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 赵匡胤(927-976年),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他曾是后周王朝的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 赵匡胤使,执掌兵权。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称国号“宋”,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宋太祖死于公元976年,葬于巩义市宋陵陵区,陵名永昌。

永昌陵位于坞罗河南侧、西村北,东邻其父赵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赵光义太宗永熙陵。

在巩义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边长48-55米,高14.8米。陵园东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址宽约18米,四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园南门与乳台间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鹊台东西间距5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间是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陵园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

华表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菱面雕刻为减地和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在巩义市松龄的华表中,永昌陵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

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伟,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拖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圭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

角端高2米、长2米、宽0.8米。角端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嘉瑞。其形象为独角,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四足如狮,两肋雕有双翼。

石马高2.1米、长1.8米、宽0.74米。控马官高2.7米,胸宽0.7米、厚0.5米。石马马身上雕饰出鞍、鞯、镫、缰、羁、铃等马饰。控马官头戴幞巾,身著长袍,手执杖或缰。

石虎高1.7米、长1.3米、宽0.55米。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长1.2米、宽0.5米。造型浑实,通体素面。

“藩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

陵园四门外各有一对石狮。石狮左牡右牝,牡狮卷鬣,牝狮披鬣。南门外二狮为行狮  永昌陵、立姿,相顾对视,高1.9米、长3.08米、宽0.82米。东、西、北门石狮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长1.7米,宽0.7-0.9米。

镇门武士1对,位于陵园南门之外、石狮之北,高约4米,肩宽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头戴盔,身著甲,手执兵器。

宫人2对,分别位于南门内、陵台前。宫人高约3米,肩宽0.57米,厚0.4米,戴幞头,穿窄袖长袍,面部清秀,似为宫女。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充满跌宕起伏、诡异多变事件的封建朝代。也是有史以来皇家陵地远离京城的一个王 永昌陵朝。皇陵选址巩义,除了风水之因,还有准备迁都洛阳的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后因宫廷政治斗争,迁都失败。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陵墓。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军队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为防止历史重演,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告老还乡,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

北宋也是历代皇帝生前不建陵寝,而是在死后才建陵墓,皇帝驾崩要先停灵七个月。而后才能葬入新建成的陵墓。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临致祭。第二年,四月,灵柩运 永昌陵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乡安葬。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达陵地。当地传说,到正午下葬时分,忽听“镗唧”!一声,一只白兔飞跳过来,正撞着铜锣。又听“扑嗵”一声,一条大鲤鱼从空中跌落鼓上。这时,东边山上又蹦出一个石人,面向灵柩似在默哀,这些征兆好象表示赵匡胤之死已为上帝所知,于是有人说这是“上天示兆、神人来吊”,因此,后来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东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就在陵区流传开去。

永昌陵“兆哉”(陵区范围)原占地约4000亩,兆哉没有修建墙垣,只在前后左右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现存永昌陵陵台(坟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留存。只有鹊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于松柏、枳橘、花草之属,早已荡然。前不久,笔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阔的黄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狮、虎、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两侧。这些风格浑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阳余辉映照下,显得格外深沉,庄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怀古之思。

永昌陵“兆哉”(陵区范围)原占地约4000亩,兆哉没有修建墙垣,只在前后左右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  永昌陵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现存永昌陵陵台(坟 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 留存。只有鹊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于松柏、枳橘、花草之属,早已荡然。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 狮、虎、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两侧。这些风格浑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阳余辉映照下,显得格外深沉,庄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怀古之思。

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20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 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因宋陵尚未经过科学发掘,其中详情,还不为人知。

永昌陵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陵墓,尽管较前朝比较寒碜,但开创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范。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区南北长2000米、东两宽约6000米。永昌陵卜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由于常年平整土地,陵区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鹊台至北神门处有八阶台地,每阶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宫的建筑大致包括:

鹊台2个,东西并列,间距42米。两鹊台为夯土筑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个,位于鹊台之北115米。西乳台东西并列,也为夯土筑成,顶部隆起,平面略呈长方形。东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6米,高3.6米。宫城位于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门距乳台基址约165米。宫城四周的神墙,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现存有四神门两侧的门阙和四隅的角阙基址。

神门两阙台的间距一般为15米,门阙与角阙基址的间距在85~90米之间。根据现存门阙和角阙基址的位置看,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40米。陵台位于宫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离为93~97米。陵台现呈方形覆斗状,台顶平坦,四坡面斜直。现存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14.4米。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军营--洛阳夹马营,即洛阳东关火烧街,也就是今天的爽明街。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视。开宝  永昌陵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嬉戏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指着一处地方对随从人员说:“我幼时有一心爱玩具小石马,后来把它埋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说罢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马。

赵匡胤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祭奠赵弘殷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赵匡胤即帝位后,于963年迁葬于巩县西南40里的訾乡邓封村,即今西村乡常封村西约二里许的“永安陵”,它的西偏北400米处,即是“永昌陵”。

祭毕,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于是,他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熄怕山陵拟了名称--永昌。这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在京城(今开封市)皇宫的万岁殿中死去,年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赵匡胤死因

一、病死。 《宋史》上说,宋太祖死时留下遗诏,遵照母亲杜太后传位给弟弟的遗言,要其弟赵光义继 永昌陵位,并要求光义缩短服丧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后就可以上朝处理政事了。

二、烛影斧声。有一个和尚,法号真无,他“善知过去未来”,是赵匡胤的好友。开宝九年的一天,皇帝赵匡胤问他:“我寿命还有多少?”真无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阵,说:“谨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气晴朗,保你福寿绵长,不然就有大祸临头”。赵默记此话。到了那晚,他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璨,和风微至,宁静清幽。赵匡胤暗自欢喜。谁知不久,阴云陡起,狂风怒号,天地骤变,纷飞的雪片夹着雹霰温天落下,吓得他心惊胆颤,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开封尹(京城长官)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酌酒低语,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状”,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  

三、错召赵光义事出有因。赵匡胤死时皇后宋氏在旁,忙派内侍都知(宫中太监首脑)王继隆,传召秦王赵德芳(匡胤第四子)赶快入宫,准备继位。谁知王继隆却去到开封府如来了赵光义。宋皇后见不是德芳,惊得半晌  花蕊夫人说不出话,停了好一阵子,才“噱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于官家”。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续史至此,批注说:“此言胡为乎来哉?”(宋皇后为什么说出这样一句话呢!)。

四、与花蕊夫人有关。据《烬余录》记载,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宠妃姓费,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艺无双,宫中称她花蕊夫人。964年,宋灭后蜀。花蕊夫人俘至东京开封,被送入皇宫。这个美丽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长诗文,曾模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传诵一时,所以宋太祖非常宠爱。赵光义也早为花蕊夫人的美丽所倾倒。但却无机会接近。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病重卧床。赵光义入宫侍候兄长,夜深人静时,他直趁匡胤昏迷之际走近花蕊挑逗。谁知这时匡胤醒来,发觉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边的玉斧朝光义掼过去,却砸在地上。听见响声,皇后和太子都赶了过来,见赵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昌陵现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东西向分列,对称布置,每列像(组)与像(组)间相隔6~7.1米。由于地貌的变化,位于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于地下,南门和东门石狮仅露一头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于乳台基址以北8米。两望柱形制、花纹相同,大小相差无几,如东列望柱,柱身棱面宽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与柱顶为一石,下置两层方形石座。土衬石的上面边部为斜面,上面中部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驯象人1件,象做立状,长鼻着地,头系络头,身披鞯褥,背部雕有莲花座饰挡胸、后靴上系挂铃及缨穗。瑞禽石屏2件。

石屏平顶,两边斜下,正面浮雕一只瑞禽,背景衬以山石,侧、背为素面。瑞禽似马头、禽身、风尾,面南立于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只小兽,兽头向上探望,兽身龟缩于石洞内。角端2件,昂首,独角,长唇向上翻卷,兽身,两肋有翼,形体强健凶猛,似为雄性。马4件,控马官5件,马戴络头,口衔镳,颈系铃,背披鞍鞯,身置鞍靴, 四腿遇空伫立,长尾及地。马的两侧各立有一个控马官,皆头戴头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带,下穿紧腿裤,足着麻鞋,手握缰绳或执鞭。客使2件,容貌、服饰皆非汉族形态。 永昌陵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约350米,现地表仅存南门石狮一对。两狮东、西间距8.5米,合口,蹲姿。东狮身宽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狮身宽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狮以北的田地比较平整,仅在向北170米处有一道田埂。

为确定下宫的具体范围,考古工作者在石狮之北的田间小路和田埂上进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资料可知,下宫东边线在今两村镇附近,西边线在一条南北向田间小路东75米,北边线即为现田埂处。下宫范围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据《宋史》礼志二十六记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见于记载的有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冯氏、将军惟正亡妻裴天等。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这就是说元代流传着陵墓中的尸体有治疗肢体损伤的神奇效果。因此,盗墓之风更盛。

民间的盗墓贼很少有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在宋元时期众多的盗墓贼中,朱漆脸是最典型的一个。他不光在盗墓史上留下了名字,甚至盗墓过程都被记载的一清二楚。 朱漆脸姓朱,是宋末元初洛阳的盗墓贼中最为有名的一个。他本来不是叫这个名字的,但是因为一次意外,便取了这个外号,真名竟被人忘记了。说他有名不仅是因为这个人盗得墓多,还指这个人盗得墓有名。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就被他盗掘过。

朱漆脸并不是盗永昌陵的始作俑者,前面已经介绍过,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是大齐皇帝刘豫。刘豫大盗巩义八皇陵后,皇陵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南宋皇帝在金兵撤退后,又开始重新修复被毁的陵园,把惨遭盗劫的陵墓也都按原样复原。那些被抛出棺外的尸体被重新安葬。刘豫盗宋陵时,重点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虽然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宋世祖赵匡胤的棺椁并未被打开。永昌陵也就成为北宋巩义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永昌陵在躲过刘豫后,却没有逃出民间盗墓者的手心。

宋末元初时期,可谓盗墓者的天赐良机。那时,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势力已经被元朝覆盖,而当时最为强大的元朝正在到处征战,以取得全国的统治权。这时的皇陵可以说是姑姑不疼,姥姥不爱,谁也不管。朱漆脸正是找准了这个时机下的手。

朱漆脸见洛阳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经被盗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规模太小不值得盗就是有官兵看守,无法下手。他琢磨再三,决定去盗掘宋世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他认为,此时的永昌陵虽然还有个把官兵把手,但是那只是几个老弱残兵,根本不足为惧。再有,其他的北宋皇陵在刘豫时已经被盗空了,后来虽然经过修复,可是并没有再随葬什么珍贵的东西。只有永昌陵是个意外,不仅棺椁没被打开过,而且在修复时又放入了一些随葬品。这可能是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为表尊敬的原因吧。  

宋太宗的永熙陵、永熙陵位于巩县芝田乡沱村的东北,紧靠村边。东南距永昌陵约两华里。伊洛河的 一条小支流——坞罗河从其旁边绕过,赵炅就长眠在这里。永熙陵的石像雄伟,艺术性高。其石羊昂首静卧,形象优美,从造型艺术或雕刻技法都是宋陵中最优秀的。 宋太宗陵,在河南巩县西南四十一里。皇堂深一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以上均宋尺)。鹊台、乳台、门阙等建筑,都超越前代。宋代陵墓中最大的陵,从神道起处的鹊台到神坛底止,全长约586米。而我们南京的明孝陵,如果从下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长竟达2620米,并且神道石刻有16对,如果再将宝顶的情况估计在内,其建制规模当在我国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地上有上宫、下宫、宫城和陵台(坟丘)等建筑群。陵的四周种满了松、柏、枳、橘之属和四时花卉。陵台高达250尺(约合今85米),陵台下的“皇堂”(地宫)在一百尺(约合32米)深的地下。

墓室深入地下15米,有一条40米长的倾斜墓道通向地面,墓室的整个结构呈圆台形,高12米,底面直径达 8米,全部仿木结构,墓壁、门、窗、立柱、屋檐以及墓顶的斗(柱上方木)、拱(柱上屈曲向上的大横木用于支撑屋顶)等物,都是用砖砌成的。两扇青石凿成的大门,宽2.7米,高达4米。

门扉上有阴线刻画的“神荼、郁垒”像,民间传说,东海中有一座神山,名叫度朔山,山上住着两个神人,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他们是负责管理万鬼的神,山上有一棵神奇的桃树,它的枝叶覆盖着3000里远,东北面的枝叶形成了一座门,万鬼就从这里出入,这两个神把守着这座鬼门,凡是作恶害人的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把它捆起来拿去喂虎,所以万鬼都害怕神荼、郁垒,后来人们就把这两个神人的像,画在门上以驱鬼辟邪,这就是“门神”的由来。李贤妃墓门上有这种绘画,可见张贴门神的习俗,在北宋时已经很普遍了。除了门神之外,墓室墙壁上还绘满了殿宇、楼台、飞天、花草等图饰。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和银河图。

赵炅,赵匡胤胞弟初名匡义。赵匡胤称帝后赐名光义。976年,赵匡胤猝然死去,光义藉口母亲杜太后遗训“传弟不传子”,而登上帝位,时年40岁,改名炅。61岁时,因箭伤发作而死。前后共在位21年(977——997)。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他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进行其兄未完成的统一战争,南取闽广、吴越,北定占据太原的北汉,与此同时,并不断地削弱军人势力,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军人操纵宋皇权的巩固,打下了又一块基石。不过,在军事行动上,他并不都是胜利者。北方强大的辽是他的劲敌。由契丹贵族建立的辽政权,当时控制着今天的东北、内蒙、蒙古共和国以及晋、冀两省北、中部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并对北宋虎视眈眈。

979年,赵炅新率在军攻辽,企图一举夺回幽云十六州,谁知幽州(今北京市)城下一战,宋军大败,数十万宋军丢盔弃甲向南溃散。赵炅的仪仗、宝器、御物都有成了辽军的战利品,随从的妃嫔、宫女,也尽做了辽人的俘虏,他本人慌得连马匹也找不到,只找得几头驴子,坐着驴拉的车急急逃走,才保住了性命,身上却被辽人的乱箭射中多处,左股上中的两箭深入骨中,年年溃烂,不能痊愈。997年三月,箭伤又大发作,不治而死。十月,他的灵柩运往巩县(当时称永安军)安葬。

赵炅的葬礼极其隆重,护送灵车的人,除文武大臣外,还有仪仗、护灵军、役夫、宦官等共11000多人,陵区的规制也很宏大, 良田4000多亩,地上有上宫、下宫、宫城和陵台(坟丘)等建筑群。陵的四周种满了松、柏、枳、橘之属和四时花卉。陵台高达250尺(约合今85米),陵台下的“皇堂”(地宫)在一百尺(约合32米)深的地下。随葬物品有珠襦、玉匣、弓剑、笔砚、琴棋等,还有大量的珠宝及赵炅生前喜爱的服饰和佩戴之物。陵上守陵人员,除妃嫔、宫女、太监、杂役人等之外,还有500人的护陵军常年驻守。这些人 员的开支花费以及四时年节的祭品祭物的供用,每年都在数百以上,俱都是百姓的血汗、脂膏。

赵炅有三位皇后,早年的尹皇后,符皇后死后都付葬在永安陵区的父母的坟旁,他的第三位皇后李氏,葬在永熙陵西北约二华里处,此陵今天依然存在,站在永熙陵陵台上,就可清楚看见。

付葬在这里的,还有赵炅的妃子——李贤妃。李贤妃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她生了赵炅的长子元估,这个元估后来患了狂病(精神病),又生第二子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皇帝。

墓室墙壁上还绘满了殿宇、楼台、飞天、花草等图饰。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和银河图。这些图画为研究宋代的绘画、建筑、风俗以及天文知识、哲学思想,提供了直接的宝贵资料。发掘人员还在墓顶和侧壁上发现盗洞多处,墓内什物也凌乱不堪,没有发现鹭完整的文物,可见此墓已多次被盗,这是十分可惜的。

不过,经过仔细的发掘,还是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有珍贵的宋代青瓷和白瓷,有李贤妃的白玉制成的哀册(刻在玉版上的哀悼之词)和谥册(古代人死后根据其生时的为人行事所立的名号叫谥号,将谥号刻在木、玉、金或银版上,由皇帝赐给,如果是皇帝死这,则由大臣上给,叫谥册)残片,残存的铭文有:“凤驭以何之,呜呼哀哉”,“四月戊申朔”,“永熙陵”等字样,这些文物对研究宋代陵制葬制、葬俗,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现在的永熙陵,地面上的建筑物已片瓦无存,只有宫城的围墙——神墙以及神墙拐 角处的角楼遗址尚可寻见。值得庆幸地是,陵台前方两侧,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58件石 雕像,有飞禽,有走兽,有人物,件件都称得上是古代艺术精品,其中的石羊、石角端 造型雄浑,刀法冼炼,其气韵、神态栩栩如生,参观过此陵的人,无不赞叹古代艺术家们独运的匠心。

永熙陵石雕作品更加高大,人像面部丰腴,表情威严,给身临其境者以赫赫压人之感。其体型头大身粗,比例不合,但近前仰视,更加强了躯体伟岸之感,而头与全身的比例也恰到好处。这种根据透视需要而加以变形的表现手法,是继承唐代佛教雕塑的传统。雕刻技法上刀法细密,写实倾向加强,个性刻划也较为突出。石羊轮廓清晰,形象优美,无论造型与雕刻技法,为宋陵雕刻之上乘。

当地群众有句顺口溜:“东陵(永裕)狮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东侧的客使,布包头,大耳环,高鼻深目,手捧珊瑚与宝瓶等,似西亚阿拉伯民族形象。西侧客使,戴平顶冠,手捧印,似东亚朝鲜、日本等国形象。人像的表情刻划,强调对于墓主去世的哀伤之感。镇陵将军盔甲上的纹饰开始丰富细致两胯处浮雕去龙纹与虎头怪兽……,总体来说,永熙陵石雕开始更注重细节,造型上不求准确而求气势。宋真宗是个善于辅张的皇帝,他伪造“天书”,举行“封禅”,并大兴土木,建造宏丽的玉清昭应宫,相应地促使壁画、雕塑方面有所发展。其陵墓的建筑也规模壮阔。

宋真宗的永定陵、永定陵是宋真宗赵恒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蔡庄北1公里,陵至今尚未正式发掘。 永定陵是真宗赵恒的陵墓,周围有建筑遗址土丘16个。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发掘,陵内情形尚不为人知,地面上的建筑已毁无存,不过陵前的石刻马、羊、狮、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组。

宋真宗,名赵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

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

永定陵葬有三位皇后,即刘皇后、杨淑妃、李宸妃。李宸妃本是刘皇后的侍女,后来为真宗所爱,被封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儿子赵祯,即后来的仁宗皇帝。赵恒有六子,五子皆早殇,只剩下李氏所生这个宝贝儿子。但李氏生下赵祯不久,刘后就派人毫不客气地将赵祯抱去,据为己子。真宗死后,赵祯继位,当时他只有12岁,朝中大事完全由刘太后一手决定。不久李氏级别被晋升,但却命她前去巩县,伺候永定陵。传统戏曲“狸猫换太子”,就是根据这段事实演绎而成。

刘太后任命宰相丁谓为营建皇陵总负责人。宦官雷允恭为皇陵都监(工程具体负责人),末谓是苏州人。史书上称他“机敏有智谋”但又“奸狡过人”、“阴谋诡谲”。他用“奏告祥瑞、营造宫观”的办法迎合了真宗的心理,从而取得寇准的好感,他竭力向寇准献殷勤。一天丁、寇一起在宰相府会餐,寇准的胡须上粘了许多汤羹。丁谓见了连忙一手掏出手帕,一手捋着寇准胡子去搽。

这种低在下四的媚态,寇准实在忍受不了,就笑着拒绝道:“丁参政是国家的大臣,现在当众为长官搽胡须,恐怕不合体统,有失品格,再不要如此”。几名话说得丁谓面红耳赤,从此结下怨仇,伺机报复。不久丁谓与太监雷允恭拉上了关系,他用雷做耳目,宫中的机密和皇帝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而雷允恭则靠丁谓将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扩大到外朝,两人互相利用,沆瀣一气,排斥异己,打击正人。寇准、李迪等大臣,都在丁、雷的中伤下,被先后罢去中央官职,贬窜到边远地方。于是,丁谓当上了宰相。丁、雷更加骄横跋扈,“党恶丑正”、“天下目为奸邪”,朝臣无不愤愤不平。副宰相王曾列是忧虑,有心除掉二人,却一时无计可施。

丁、雷既被任命为修陵使,这是皇家的一种信任差使,两人好不高兴。当时,司天监(掌天文、历法、祥瑞、兆候的机关)已经选定永安东北六里的卧龙岗为陵址,可是雷允恭看后,认为不吉,须要再上移100步才是“宜了孙”的吉地。在家不敢违抗,负责施工的夏守恩带领人夫几万人,按照雷允恭指定的地方动工破土,谁知开挖才几尺深,就出现了许多卵石,再挖,地下水涌了出来。

依照风水书上说法,葬地受水,尸骨埋下要被散的,是很凶的事。有人将此事报告朝廷,丁谓却对雷允恭百般包庇。于是皇太后刘氏命王曾前往陵地调查,王曾将事调查明白,回报太后说:“臣到陵地踏勘、了解,人人都说原定陵址最吉,新址受水断不可用,丁谓包藏祸心,让雷允恭私移皇堂于绝地,实在罪大恶极”;刘太后听后大怒,又查出丁、雷勾结的许多事实,于是下令雷允恭“赐死”,丁谓流放崖州(今海南省崖县)。王曾利用修陵这件事,除去了两个当权的坏人,后世史家赞他“一网而得二奸”且不著痕迹,是巧妙的政治手段。

公元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动工建陵,工程非常浩大,动用了几万人的民工和军队到九月才基本完工。九月十一日,刘太后召文武大臣至会庆殿,参观为赵恒准备的殉葬物品,计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钱穿成或银钱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宝贝)、服饰及种种珍贵器物,还有赵恒的“生平服御玩好之具”,真是琳琅满目,对于赵恒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书”应如何处置,太后、皇帝和大臣也一起做了商量,有的说应继续供奉;有的说应焚烧送回“天宫”;还有的说应辟一宫殿专门珍藏。

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后宰相王曾提议:“前后下降的天书和全国贡献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对先皇帝的特别的恩赐,此项光荣属于先皇帝,先皇帝已经上仙而去,天书、瑞物也应该与先皇帝同归皇堂奉安才是,万不可再留人间。”于是,决定所有“天书”“瑞物”都作为随葬物品,先于皇帝的灵柩送往永定陵,全部埋入陵中,无一字留存。后人称葬宰相王曾的这一措置是“识虑微密”,既消除了赵恒造成的朝廷上的迷信空气,又杜绝了修建神仙宫观、供奉“天书”“瑞物”的大量无益花费,办了一件有益社会的事。

永定陵“皇堂”(棺木停放的地宫)深81尺(约26米)底面呈正方形,周边140尺(约46米)。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发掘,陵内情形,尚不为人知,地面上的建筑已毁无存,不过陵前的石刻马、羊、狮、虎等保存尚完好。在北宋诸陵中是保存得最好的一组,造型硕大,雕刻精细,纹饰流畅、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艺术的上乘之作。即使我们把此陵的石刻看作是宋代造型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也不算过份。

永定陵整个“兆城”(陵区范围)占地达1800亩,有三位皇后付葬。即:刘皇后、杨淑妃、李宸妃。

刘后,四川华阳(今成都市)人

父刘通是一个军官,早死,家道衰落,刘氏由亲戚抚养成人,15岁时随银匠龚美至开封谋生。有一天,当时任开封尹(首都市长)的赵恒让龚美到府中去打制首饰,一见到刘氏,他十分钟情,就娶为姬侍,赵恒当了皇帝(真宗)后,刘被封为“美人”,不久立为皇后。刘才略过人,精通书史,记忆力特强,朝中、宫中之事,一经她知道,即能详述始末,历久不忘。

赵恒批阅奏章有时到深夜,刘氏则始终相陪,间或提些建议,也往往中肯,多被采纳,因而“宠幸专房”。天禧四年(1020年)以后,赵恒久病不愈,大臣的奏章多由刘后审阅批答。1022年赵恒死,继位的赵祯(仁宗)才13岁,大臣们请刘氏(此时尊为太后)“临朝称制”。每当朝会之时,仁宗坐左边,刘太后坐右边,军国重事由刘后一手裁决,她处事明敏,号令严正,恩威兼施,又颇能自我约制;因此,在她“垂帘听政”的11年间,政事处理得井然有序。她死于1033年,65岁。葬在永定陵西北约两华里处——今后泉沟村南面,一片地势略为低洼但却很平坦的地方。谥号:章宪明肃皇太后。

杨淑妃,四川郫(今县)人,12岁入宫,赵恒即皇帝位后封为淑妃,死于1039年,53岁。谥为章惠皇太后,葬于刘后陵西约30米处。杨氏为人聪明贤淑,她封“婉仪”时,刘氏当时 为“修议”,这是两个几乎相等的妃嫔位子。那时刘氏已宠冠后宫,手操权力,但杨妃却能与她相处无间,从示招到过忌嫉,刘氏极亲爱她。由此可见杨妃的聪明过人了。

在杨妃陵北,树立着一块宋代石碑(现已运巩县文物部门保存)碑文说叙了杨后陵修建情形:使用工役11000多人,费时两个多月,花费人工5万多个。陵上建筑鳞次栉比,陵下墓室宽阔豪华,墓顶彩绘着天象星座,墓内陈役着美玉、珠宝。灵台(坟丘)呈覆斗状分三层筑成,层层满植长绿的松柏……这是宋陵中仅存的一块宋碑,为研究宋陵的施工、布局、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

李宸妃,杭州人,入宫进才十几岁,是刘皇后的侍女,为人庄重少言,后来成为真宗赵恒的司寝。一日,真宗要盥洗,李氏捧上水来露出两手洁白如玉,为真宗所爱,被封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儿子赵祯,即后来的仁宗皇帝。

这是一位令人同情的女性,赵恒有六子,五子皆早殇,只剩下李氏所生这个宝贝儿子。按照“母以子贵”的封建礼俗,李氏本该倍受荣宠,但因她出身侍女,根本不被大权在握又目无下尘的刘皇后放在眼中。刘后无子,李氏生下赵祯不久,刘后就派人毫不客气地将赵祯抱去,据为己子,由杨妃恩养、抚育。面对如此打击,李氏不敢言语,只有暗中流泪,平时也不敢与帝后们同坐共语,只在妃妾宫女群中默默度日。

真宗死后,赵祯继位,当时他只有12岁,虽“听事资善堂”,但只是徒有其名,朝中大事,完全由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一手决定。李氏眼看着儿子登上皇帝宝座心中喜欢,但却不敢前去相认,以倾诉母子之情。周围的宫人和朝中的大臣,也都畏惧刘太后的权势,不敢言明此事,不久李氏由婉仪进位顺容(宁中妃嫔分19级,婉仪为第11级,顺容为第9级)级别虽然晋升了,可是却命她前去巩县,伺候永定陵。这无异是打入冷宫,终日守着寂寞的陵冢,身影与孤灯相伴,寂寞加上惆怅,孤苦和着凄凉,再加上终目思子的悲伤,生活已完全失去希望。

1032年,陵区的凄风苦雨,送走了她46个年头的短暂生命,直到此时,皇帝赵祯仍然不知刚刚死去的那个宫人,就是他的生身之母。

刘后打算用一般宫人之礼埋葬李氏(她病危时晋封为宸妃)丞相吕夷简则敦促她用厚礼殡葬。刘后怒道:“一个宫人死去,何必大惊小怪去招惹麻烦?”吕恳切回答道:“老臣身为宰相,无论宫中、府中之事,我都尽心竭力而为,为的是皇帝陛下和太后诸事万全。此事的处置,还请太后三思才好”。刘后听了,格外生气地说:“你说话话中有音,是不是要离间我母子二人之情?”吕磕头回答道:“老臣不敢,只是请太后陛下能以刘氏一门为生,无论如何要厚葬李宸妃”。

一句话提醒了聪明的刘后,便传下旨意,用一吕礼仪,殡葬李氏于东京(今开封市)西北郊的洪福寺,灵柩悬于一口井上,用四根铁索系牢(为的是日后如若改葬,可以容易迁移)。吕夷简又一再嘱咐治丧官员“要以皇后的礼服入殓,棺中要灌上水银以养护尸体,如果不照此办理,日后一旦有事发生,责任将由诸位承担,莫怪我没言明”。所以,李妃丧事佃得极其隆重。

1033年,刘太后病死,这才有大臣向仁宗赵祯泄露了真情:“刘后不是陛下的亲母,陛下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她死得可怜。”赵祯听后放声大哭,这时又有人进言:“李宸妃之死,不明不白,死因可疑(意指为刘后所害)。”于是赵祯亲临洪福寺开棺检看,见宸妃戴着凤冠,披着霞帔,穿着百子衣,完全是皇太后的装束,在水银的养护下,尸体不腐,面色如生。这才释去了大家对刘太后的怀疑。赵祯感叹非常,又想及刘后对自己抚养护持的恩德就对跟随的大臣说:“闲话和会议是不能想信的”。从此,对于刘太后的一家更加优礼相待。又命大臣给其母亲李宸妃重新上谥号“章懿皇后”,然后以皇后礼迁葬于永定陵北约200米处。传统戏曲“狸猫换太子”一剧,就是根据这段事实敷演而成。

在永定陵区内还有宋代著名的大臣——寇准、包拯的坟墓。寇准墓在永定陵西北6公里的寇家湾村东岭上(今孝义镇黑石关村),此墓原在村西伊洛河畔大路旁,系古进交通要道。过往官员经此都得下轿,下马向“寇莱公”致礼。因此,清康熙进将它迁到东岭。“文革”中墓被夷平,现仅存墓前石刻数件。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

就是戏曲中著名的“包青天”。他的墓在永定陵北面后泉沟村西北一公里的土岭上,墓前有清人立的《宋丞相孝肃包公之墓》碑一通。不过,在包拯的故乡合肥,也有一座包拯墓,何真何假,尚无定论。无论寇准还是包拯,都是一代名臣,他们都做过一些有益社会和人民的事,政绩荦荦,所以至今为人们追思、称颂。 

宋仁宗的永昭陵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耗费占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丽,陵下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宫、下宫和寺院宫观等多种建筑,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些建筑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不断破坏。北宋灭亡后,巩县先后为金朝扶持的“齐”政权和金朝占有。

南宋时,一位名叫郑刚中的官员赴陕西任职,途经巩县时,到宋陵作了短暂停留,在他所著《西行道里纪》一书中,记述当时永昭陵的情况说:“昭陵因平岗种植松柏成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陵四周阙角楼观虽存,颠毁亦半。随阙角为神门,南向门外列石羊、马、驼、象之类。陵台二层,皆植松柏。层高二丈许……下宫者乃酌献之地。今无层,而遗基历历可见……(皇后)陵下宫为火焚,林木枯立”。可见这时的永昭陵已经是满目疮痍了。不过陵台(坟丘)还没有被盗掘,“惟昭陵如故”,而其他陵基则多被毁坏。元朝时,北宋各陵遭到了一次洗劫,被尽犁为墟,一代文物设施毁坏殆尽,十分可惜。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布置有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石马2对、石角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形神兼备。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为精美,整屏呈长方形、通身雕成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着展翅欲飞的朱雀,美丽的雀尾犹如一把俊扇挥动着风云。浮雕突出表现了鹏图矫翼的雄伟气概,呈现出瑰丽浪漫的画面。

永昭陵附近还有宋陵7座,它们是葬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葬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葬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葬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葬英宗赵曙的永厚陵;葬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及葬哲宗赵煦的永太陵。这些陵墓建筑和永昭陵大体一致,均有较大陵台,周有角门,神道两侧是雄伟的石刻群。现在永昭陵和永厚陵已修建为宋陵公园。

赵祯死后,停丧于宫中福宁殿,然后派宣庆使石全彬等赴巩县勘定陵址,选中的地方有两个。一永安县城区,即今芝田镇。二孝义堡。当时大臣集议,认为以永安县城区建陵需要搬迁成千上万的民户,工程量太大,时间紧迫。恐怕不能按期完成,于是决定建陵孝义堡(即今葬地)。永昭陵建成后,有人说,这不是一块吉利地方,因为“地名和儿原,非佳兆”,果然不到三年,他的继位宋英宗赵曙就晏了驾,应了“和儿”的谶语。

永昭陵完全依照永定陵的规模修建,除了政府正式拨款外,又从内藏库(所谓的财政“盈余库”)拨款150万贯,丝绸250万匹,银50万两作为营陵补贴,修陵使用的军士、民夫、工匠、杂役人等,每天有46700人之多。工程从三月开始一直进行到十月才完成,十月六日赵祯的灵车从东京启运,十七日安葬,上庙号“仁宋”。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耗费占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规模庞大,建筑雄伟,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

赵祯在北宋九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这时的北宋皇朝已呈现出颓败的趋势。与辽、夏的几次战争都遭失败,宋不得不增加每年送给辽、夏的金、银、绸、绢的数量,以换取暂的边境上的安定,而社会上各种矛盾已日见尖锐,所以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评论宋仁宗当位时的国家形势时说:“国势缓弱,事多不理”。不过,赵祯的为人,却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一致好评,称赞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向厨房索要。第二天皇后知道了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就随时吩咐御厨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赵祯却回答说:“宫中的随便索取,外面就会看做是惯例。

昨夜我如果吩咐吃羊肉,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又有一次,他在朝堂上要给宠妃张氏的伯父加官进爵,御史中丞包拯坚决不同意。包拯激昂陈辞,犯颜直谏,唾沫飞溅到赵祯的脸上,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以上两例,表现出这位帝王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他为“守成贤主”。

赵祯身体胖大,一年四季只穿很薄的衣服,平时在宫里连鞋袜也少穿,常常光着脚,他时常闹病。一年,他患了腰疼病,卧床不起多时;又有一年,他病昏迷,终日昏昏如睡且不能言语。幸亏一位针灸医生,用针刺入他的后脑,才使他恢复了语言能力。至和年间(1054—1056),他又犯病,突然口吐白沫从座位上晕倒地下,侍从人员赶忙用手指伸入他的口中,抠出痰块,才救活过来,不过,语言却发生了障碍,说话困难,“语无伦次”。

此后,即使是朝会接见大臣之时,也说是“拱嘿不语”。大臣向他奏报事情,他也是“可即首肯,不即摇首”,不再多言。嘉佑八年(1063)二月眩晕病又发作,虽经医生精心治疗,仍不能痊愈。三月初一那天,他感觉病情有所好转,也有了许多精神。谁知夜里一更天气,心头突然疼痛,赶忙叫人进药,又派人去叫皇后。当曹皇后赶到时,看到赵祯直直地睁着无神的眼睛,已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停了一会儿,这位“大宋仁宋皇帝”就停止呼吸“上仙”去了。

地面现存有鹊台、乳台、门 阀和角阀等建筑基址,尤其是神 道石雕像保存比较完整。 配合巩义市宋陵抢救保护工 程,先后对永昭陵的鹊台、乳台、 南神门门网和东南角网诸建筑基 址进行一r清理。两鹊台位于陵园 最南端,台体为黄土夯筑而成,表 面用青砖包砌。其中西鹊台保存 较好,底部平面作长方形,东西 约长134、南北宽12.巧米二包 砖宽。.6米。用长条砖一丁一顺 垒砌,每层表砖内收。.5一1.5厘 米。乳台位于鹊台之北、神道石 雕像以南,也为夯一上筑成,外表 包砖。底部平面呈双重凸字形,东 西长19.7、南北宽9 25一10.3 米,即靠近神道的台边宽,而外 边较窄,南、北壁均作两次内收, 每次内收0.2米。乳台包砖保存 最好者高达3层,一般宽0.6 米,个别处宽达1米。

现在的永昭陵处一片菜地之中。陵丘上长满了荆棘和小灌木,周围还散布着许许多多已不可考知的大小坟丘,昔时的繁华宏丽已无法再观,只有陵前的两长列石刻雕像倾立于斜阳残照之中,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昔日的光辉情景。

1963年6月,宋陵被河南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以[93]文物文字第402号文件批准对永昭陵进行紧急抢救保护。根据河南省豫计经社[1993]1117号及2188号文件精神,于1995年6月开始实施抢救保护方案。截至目前,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已投入资金8500万元,陵园内已是庭台、楼观耸立,松柏花木交织,绿荫苍翠,鸟语花香,初步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

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添彩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带硬件环境,充分利用上个千年中华文明的宋文化,带动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促进河南经济快速腾飞,提高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已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永昭陵占地500余亩,置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南门是正门,陵区内又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也称宫城。走进南大门,陵区呈南高北低之势。宽阔笔直的神道,穿过高大的雀台、乳台,穿过穆然耸立的石像生,直指宫城。雀台是陵区的第一道大门,乳台是第二道大门,神门是第三道大门,也是宫城的大门。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顺次而下,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过雀台,越过乳台,微风轻拂,风铃叮咚,伴着低沉的脚步,走进那往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感叹。乳台下是长长两排夹道而立的石像生。披挂着历史风雨的望柱孤独地伫立着,它警示着皇家没落的尊严,听尽了金兵践踏的马蹄,也望断了还我山河的悲哀。生着马首、禽身、鹰爪、凤尾的瑞禽翱翔在3米多高的大石屏上,雄姿下云水翻卷,展翅处风雷激荡。据说这种造型在我国历代石刻中仅此一处,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羊,马,象,文官,武将,门狮。这些满目沧桑的石像,历尽千年寒暑,阅尽人间风雨,依然不改昔日骄傲的风采。宫城是一座城内城,同样有东西南北四座神门。每座神门外的两侧各有一座形式较小的建筑,称为阕庭。仔细看时,你会发现阕庭是一座不完整的建筑,东面的没有东角,西面的没有西角,“阕”者,“缺”也。原来皇帝虽贵为天子,也不敢自诩为完人,人总是有缺点的啊,阕庭正是表达了皇帝恭谦之意,如同大王自称为寡人一样。

步入神门,站在金字塔般的陵台前,昔日高居庙堂之上的帝王,正被你踩在脚下。高大的黄土堆里,这位在传说中用一只狸猫换来性命的皇帝,以孤苦灾难之身,一朝侥幸成龙,40年君临天下。穿宫城而过,稍向西,是仁宗皇后之陵,其规格和永昭陵相似,只是形式略小些。再向前,走过下宫,已至北门,这也是永昭陵的尽头。  

宋英宗的永厚陵, 赵曙(1032—1067),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庙号英宗,谥号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但因仁宗无子,才成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继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

赵曙的陵墓永厚陵,在今巩县城区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远近。1982年1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经纬度:N34°44'47.23”,E112°58'21.35”。永厚陵,陵台残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边长55米,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陪葬在永厚陵的,还有赵普、曹彬、狄青和杨延昭等。

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但是确实史料中关于帝王葬礼最详尽的一座,北宋的一个官员李攸,曾经亲临英宗葬礼,对永厚陵的地宫,陪葬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众所周知,帝王葬礼尤其是帝王地宫的情况,于历代王朝都是皇家绝密。尽管诸如会要,官史,实录等史料会对帝后陵寝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绝对不能是很详细的,这等于给后代盗掘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但是李攸就将永厚陵大量的细节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宋朝事实》中,成为后代研究北宋中后期史实的重要资料,也成为了后代盗掘者觊觎厚陵的出发点之一。

永厚陵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多次严重盗掘,现在陵台上有多处盗洞,而且已经严重塌陷。在南宋史料中,曾经提到过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过厚陵的场景,明确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宫为火焚后的场景,当时距离北宋灭亡不过十余年光景。永厚陵下宫遗址目前被巩义气象站和其他单位占据,破坏比较严重,只能发现石狮一对。封土高度测量为8米,在封土的西侧中间的位置,有一大洞。 用测距仪测了一下,我的测距仪可测量18米,但是没能测出洞的长度,说明这洞长度在18米以上。

在永厚陵北部不远,就是陪葬于永厚陵的宣仁圣烈高皇后,这位皇后是北宋晚期政坛的铁娘子,是王安石变法和一切变法派的死对头。尤其在他孙子哲宗在位时,垂帘听政,改元元佑,对变法派章惇,吕惠卿,蔡确等大加迫害。重用保守派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等人,使得北宋晚期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高皇后陵的石刻保存不错,但是陵台有一个非常大非常明显的盗洞。有些材料说,我国考古工作者曾经从这个洞进入过高后陵的地宫。由于现在高后陵为一农户所承包,所以我没有走的太近。洞内情况不好言明。据记载,高后陵地宫为上下两层,青石铺漫。

陪葬在厚陵西北的还有三座陪葬墓,墓主为英宗另外两个儿子赵灏赵頵以及一个孙子赵俊,都位于巩义面粉厂附近,而且已经发掘,地面原有石刻现已不在原处。不少材料上说,狄青和杨六郎也陪葬永厚陵,估计说的就是这三座陪葬墓的两座。又是以讹传讹的所谓功墓。

赵普是赵匡胤的首席智囊。宁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设施的擘划、制订,都与他不可分开。其墓在今巩县北山口乡北官庄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为北宋名将,其墓在北山口乡南山口村,地面坟冢也已不存。

杨延昭即妇孺皆知的杨六郎,他曾防守北边三关(益津、瓦桥、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伯县境内)20余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护丧回朝安葬,其墓在今巩县城制药厂院内。今天墓前还留有石刻雕像数件。

在永厚陵北500米处(今面粉厂院内),有赵曙儿子吴王颢的墓葬。

宋神宗的永裕陵, 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赵顼陵墓(1085年建造),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墓室门口的石狮刻画极有特色,张口怒目,威武雄健,当地群众说“东陵狮子西陵象”就是说的这个狮子。它是宋陵石狮造型中最成功的作品。 由永熙陵西行,穿过滹沱村,越过坞罗河的一条支流(该河全年大部时间为干涸的深沟),再向西6里,就到了八陵村,村东南约里许,有一高大陵冢,这就是900年前以锐意政治革新著名史册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的陵墓“永裕陵”。

永裕陵,呈“覆斗形”,底边略为正方,每边60米左右,高约18米,原来上下有两层台阶,底层原用砖石围砌,上层密植松柏长绿植株,陵上这些设置现已无存。现在的永裕陵,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丛生的荆棘和参差的乱草。陵前石雕像,还存有17件,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动,技法纯熟、流畅。南神门外的石狮,雕刻得刚健、浑厚、生气勃勃。人们品评宋陵石雕说:“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

认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诸石刻中,应位列榜首。 附葬在这一陵区的陵墓,还有神宗向皇后(钦圣皇后,死时56岁,其陵在裕陵西北)、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时51岁)、陈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时年32岁)和徽宗王皇后陵(钦宗生母,死时25岁,其陵在裕陵的东北)。这些陵冢都还可识别,各陵前的石雕像也都基本保存,只是这些艺术瑰宝,有的已为耕土壅埋,有的就横立在陵西的大路正中,任凭人、畜、车辆碰磨冲撞,而毫无保护。看着它们的遍体伤痕,令人十分可惜。

北宋皇朝自仁宋以后,国势一天比一天地衰落,内忧外患严重,赵顼自幼在父亲赵曙身边,亲眼目睹了先是仁宋后是他父亲的内政、外交上所遭受的屈辱和艰难情景,给他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

1067年他登上帝位不久,即命王安石越级到中央任职,以推行新法,改革政治。他本人在宫中常常脱下帝服,换上金甲戎装,以示自己富国强兵的决心。在朝堂上他经常与大臣“论兵”,以激励将帅去攻辽、破夏扭转战局。元丰四年(1081),宋发兵百万,五路会剿西夏。熙河(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一战,却中了敌人诱兵之计,西夏军夜决黄河水,灌宋师于灵州(宁夏灵武西南)城下,宋军被淹溺、冻饿而死的,有数十万人之多。五年(1082),永乐寨(陕西米脂县西)一役,宋军又惨败,统帅徐禧,大将高永能、李稷以下死难将士达十余万人。

当战败的消息深夜传到宫中时,神宋心如刀割,彻夜不能成眠,绕床踱步,直到天明。早朝会见大臣时又声泪俱下,不能自己,直哭得满朝大臣个个“不敢仰视”。战场上的惨败,对这位图强的君王的打击太大了,从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元丰七年,举行秋宴,当他正要举杯与宰相王安礼相贺时忽得风疾,两手痿软不能持杯,将酒洒了一地,口舌木僵,说话困难,宴会只得终止。到八年正月,病情加重,三月五日,这位年轻的皇帝,怀着未竞之志,在福宁殿“仓卒晏驾”。

北宋各皇陵的规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区都由上宫、下宫和皇后陵及附葬王室子孙墓组成。上宫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从南至北依次建有鹊台、乳台、神道和陵台。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层呈覆斗梯形,上边种植郁郁葱葱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称地宫,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宫规模甚为宏大,一般深达30米,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墙壁上还绘有大型彩色壁画。下宫也叫陵寝,位于上宫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员居住的地方。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永裕陵走狮不但比例准确,摇头摆尾,注意其神态的夸张、甚至拴在颈旁搭到背上的铁链,也与整个狮子的动势相配合。

帝陵石雕群中,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华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其顶部是莲蕊,底部为莲座,中部刻有龙纹,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接下来是象与驯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仪仗队的先导,驯象人一般来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万象更新的意义。象之后是瑞禽瑞兽,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杰作,也是空前绝后的珍品,为其它帝陵所没有。再后,是仗马和控马官,这也是仪仗队中不可或缺的。

马的后面是象征高贵与尊严的虎、象征乖巧与吉祥的羊(羊也是祭祀品)。羊的后面是客使,共3对6个,是参加皇帝葬礼的邻国及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手捧的宝物各不相同,从其长相和宝物的差别基本可以确定其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客使的后面,也就是靠近皇帝陵墓的方向,是武将文官。文官靠近陵墓,武将紧随其后,这反映的是宋代的官制。在朝拜序列上,也是如此。再向后,也就是陵墓宫城门外站立的,是头戴盔甲、手持斧钺、双眉紧锁、不胜其哀的镇陵将军。巩义市宋陵研究专家孙宪周说,“镇陵将军的后面,就是看守陵墓宫城的狮子了。”

一般来说,后陵设石雕36件,亲王公主的墓设18件,大臣墓设6~8件。石雕数量的多少,反映等级的不同。后陵一般在帝陵的西北,建制和帝陵相同,规模是帝陵的一半。后陵的西北是下宫,这儿是为皇帝的灵魂供奉衣食的地方,也是管理陵园的官吏或宦官、宫女日常生活的地方,设有厨房、贮藏等场所。在这里,陵区管理人员每日都要献食于下宫的皇帝遗像。官员朝陵时,在上宫行祭之后,还必须到下宫去拜谒先帝圣容。

永裕陵和永泰陵位于芝田乡西南路八陵村,其中,永裕陵在八陵村的东南,为宋神宗赵顼的陵墓。宋神宗一生坎坷———王安石变法风云激荡;战场上的惨败让他声泪俱下,直哭得满朝大臣个个“不敢仰视”。这位奋发图强的君王从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怀抱未竟之志“仓猝晏驾”。他葬身的永裕陵如今也是诸皇陵中保护最差的一个,10多个石刻雕像掉了脑袋,看守陵区的房子也被守陵员出租给一户来自南方的人家。傅永魁甚至隐约觉得近年来永裕陵的石刻雕像又丢了头。永裕陵附近烟囱林立,污水也流到了石刻雕像的脚下,而整个陵区则处在一个大坑之中。陪葬后妃等六人,现存四冢。

宋哲宗的永泰陵 永泰陵位于巩县芝田乡八陵村村南,东北距芝田镇八华里,东南距永裕陵约400米,赵煦患病,不数日死去,停丧七个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永泰陵是哲宗赵熙墓,附葬刘后陵。埋葬哲宗赵煦时,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灵车深陷泥泽之中,送葬队伍只得露宿荒野数天之久。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宋皇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

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赵煦当上皇帝时,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由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处理政事。在近九年的时间里,国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决断。赵煦只能在一旁“隅坐画诺”(根据高太后的指示,签书“可”或“不可”字样),后来他与大臣谈到垂帘时事情时,还颇有怨所地说:“当时朕坐在后面,个子又矮,朝里事情一无所见。只能看见坐在前面的太后的脊背和臀部”。直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他才掌握了权力。

在他当政的七年里,国是日非,党派之争把国家的政事闹得一团糟,朝堂上洛党、蜀党、朔党等党派互相攻讦,争斗不休。边陲上,与辽、西夏的战事又日益吃紧,面对纷纭的国事,赵煦束手无策,无力解决。“要做的事很多,却不见做出一件”,可见赵煦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北宋政权延续到这时,已经“政事日敝”,种下了宋亡的祸根。所以明、清时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哲宗朝政事说:“无穷之祸,自此贻之”。

据有关史料记载,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时,仅取石材一项就动用工匠4600人,石27600块。又动用士兵9744人、民夫500人,把这些石头从二三十公里之外、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师粟子山(这儿的石头“岩棱温润,罕与为比”,虽日光长久照射也不容易风化)运到陵区。 公元1100年,哲宗患病,“不数日死去”。

农历二月初十,采石队伍集结后抵达工地。为了“七月而葬”,五月十一必须完成采石工作。工程大、工期紧,山陵使等官员督工急如星火。因为劳动条件差,又无饮用水,于是,在风餐露宿的工地上陆续病倒了1700多人,死者日日不断。这些死者多被弃尸于荒野乱石之中。据《采石场碑记》载:“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积阴晦,常闻山中有若声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横夭者,沉鬼未得解脱,逍遥而然乎。”修建永定陵时,雕刻侍从人物及象、马等动物的石头用了62块,门石用了14块,皇堂券石用了27377块。

《采石场碑记》记载说:“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积阴晦,常闻山中有若声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横夭者,沉魂未得解脱逍遥而然乎”?由此可见,座座巍峨陵山,竟是穷人的座座灾难之山。 

永昭陵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东京城开封,汴京。公元963年,将陵墓选在巩县。第一他准备迁都洛阳,所以把陵墓选在巩县;第二是巩县的风水好,南边有嵩山,北边有黄河,南边高、北边低,按照唐代的选葬法,这叫山高水来。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后才开始营陵,葬前均殡于汴京宫中。与此同时,朝廷投入数万名兵役开始采石建陵和制作明器。

等皇陵建成后,皇帝棺柩由东京起灵,途经中牟、郑州、荥阳、巩县、偃师等地,绕道陵区之西北经平原而折东进入高原。送葬队伍选择这样一条平坦而无险阻的路线,大约是因为仪卫队伍过于庞大,柩舆又极重的缘故。从东京到陵区一般约走十天方可到达,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更久的时间。埋葬哲宗赵煦时,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灵车深陷泥泽之中,送葬队伍只得露宿荒野数天之久。

宋陵的建制大体继承唐制,虽然没有唐陵气势恢弘、巍巍壮观,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旷世杰作。今天的宋陵已成为北宋王朝唯一可追寻的纪念地,它深藏着往昔的无数奥秘,静默而庄严地耸立在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向人们昭示着一段苦涩耻辱的历史。

北宋亡国后,金兵进驻宋陵,为掠夺也为报复,他们对宋皇陵进行了,神道二旁(永昭陵)瑞禽毁灭性的盗掘。一时间狼烟四起,掘墓开棺,惨绝人寰。陵区内瞬间尸骨遍地,烟火弥漫,一片狼藉。偏居临安的南宋皇室听到祖坟被劫掠的消息,悲痛万分,宋高宗赵构饬令河南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县迎战金军。金军被驱赶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寝。

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他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硕也只能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来。南宋高宗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又无可奈何。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巩县)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阳市)约55公里,是宋代两京往来必经之地。巩义地处河南省中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浅山丘陵区。南部嵩山绵延,北部邙山横贯,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

北宋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黄土岗地上,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 北宋时期阴阳堪舆术盛行,宋统治集团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皇帝姓“赵”,陵域地形以“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为吉地,而巩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正符合北宋阴阳堪舆术中所要求的茔域条件。因此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县,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

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东约六度。每座帝陵域内有帝陵上宫、后陵上宫、下宫、陪葬墓等,最外围用树篱围绕。在几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官员死后如能陪葬在皇陵,将是对其盖世功劳的表彰,对后世子孙也是至高至上的荣耀。在北宋皇陵中,包拯墓和寇准墓便落户其中。

帝陵上宫是各陵区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区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台为核心,面积在5公顷左右。陵台就是墓冢,位于宫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层呈覆斗梯形,下层每边长260尺,逐级上收,每层土台上种植郁郁葱葱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称地宫,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宫规模甚为宏大,一般深达30米,由青砖砌成,仿照地面宫殿建筑结构,墙壁上还绘有大型彩色壁画。

后陵上宫建制大体上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缩小。后陵西北即为下宫,是供奉帝后遗容、遗物和守陵、祭祀的场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斋殿、浣濯院、神厨、陵使廨舍、  石像生宫人住所、库房等。围绕上宫和下宫,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墙,称宫城。宫城一般占地一百多亩,四面开有神门,神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围墙四面设有神门及角楼。南神门外设有献殿,作为朝陵的祭奠之所。献殿旁还有一些附属小建筑。在陵域之内禁止采樵放牧,并有专人看守。

在各座陵域之外还有一些自为茔域的亲王坟、供帝王谒拜山陵时下榻的行宫、为死者祈福的禅院、看守人住宅等。

在上宫以南,沿陵台和献殿的中轴线向南延伸,排列着门阙、仪仗,形成一条神道,其长约300米。神道是通往宫城的通道,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瑞、马与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将、文臣、镇陵将军和宫人等。各陵石雕内容和数量基本相同,一般为58件,但体积和雕刻技法则迥然不同。整个陵园,包括后妃陵墓在内,统称“兆域”,兆域内广种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涛阵阵,充满苍凉与肃穆。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较完整,从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风格前后期的变化。早期造型质朴,雕凿技巧较为粗犷;中期转向写实,刻划真实;晚期朝着生动活泼方向迈进,技巧较前娴熟,刻划人物、动物均更为细腻。

各陵地宫均未发掘,仅宋太宗之妃李后陵因被盗而打开。该地宫由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组成,总长约50米。陵台高出地表8米。墓室平面近圆形,直径7.95米,穹顶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砖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间墙面有的雕出门窗轮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妆台之类的家具。墓顶上有宫殿、楼阁、白云星辰等彩绘。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内床榻形式及家具特点。   

帝后不同穴

“为什么刘皇后的陵墓不与她丈夫宋真宗赵恒的在一起呢?”在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西北角一公里处,是他的皇后刘娥的陵墓,记者很不解这位生前曾经在真宗仁宗时代临朝听政煊赫一时的皇后没有与丈夫合葬。孙宪周解释说:这也是宋陵建制与历代帝陵不的特点之一,后妃采用的是祔葬制,均埋在皇帝陵外,不与皇帝同穴。皇后的建制与帝陵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其他嫔妃均埋在帝陵后侧。

不止是帝后不同穴,不同于历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时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须在驾崩7月内下葬。据史料记载: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礼》,即从皇帝晏驾的某一天算起,选址、建陵、下葬到封闭皇堂,时间限在7个月内完成。从丧葬期间到陵墓后来的管理,均设有专门的机构,有常设的,也有临时的办事班子。常设的如太常寺,系宋朝中央专设的机构,负责掌管礼乐、宗庙、封赠、陵寝等事务,国葬期间,还有专设机构,如丧葬期组成的“五使”,规格就非常高。

翻开浩瀚的宋史,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就发生过一件因为“五使”擅权而引发的一件当时惊动朝野的大事,即太监雷允恭擅移皇堂案。宋真宗驾崩后,刘皇后主持真宗的丧葬安排,刘皇后任用自己的亲信太监雷允恭担任山陵都监,负责永定陵的修建时,雷允恭自作主张,舍旧穴,改在原选地上面百步处开挖皇堂,结果新穴下面出现了碎石和流沙,后来挖出了水。工程被迫停止。结果,雷允恭被杖死在巩县监狱,山陵使宰相丁谓被贬,刘皇后也很失面子。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

动土时,在“甲”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民俗称坟头。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达三泉”,便有这个意思。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皇堂”。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

从盗墓者的描述来看,北宋皇陵在营建时,显然也考虑到了反盗墓因素。事实也这样,如宋陵在地宫封堵上便充分考虑了反盗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实》一书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宫当时封闭过程。该书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条是这样介绍的,进入地宫与宋英宗最后告别的皇室人员、臣僚全部退出后,开始点燃上地宫内的长明灯。

关地宫石门时,留一个人在里面,将门里的杠子支撑好,人从石门中间的缺口爬出来。然后,将石门上的大铁锁锁上,将钥匙扔到地宫时面。负责封陵的大臣,亲自复土,插入尖头铁棍,并在缺口的中央竖一根大石柱,用铁索固定石柱。地宫的石门关好后,开始封堵通往地宫的墓道,全部用大石头填塞,最后用土夯实。

这样的安全处理,虽然没有武则天的乾陵反盗墓手段高强,但也够严密的。

但宋陵却存在明显的易盗缺陷。比如地宫的位置,布置太过明显,再没有经验的盗墓者也能找到进入地宫。宋陵“积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样“因山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筑在险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筑得再坚固,也比石质地宫好挖,难不倒盗墓者,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都是死了以后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较仓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宋朝皇帝死后下葬为什么那么急,因为当时宋朝皇家执行“天子七月而葬”的远古礼制,即皇帝死后七个月必须下葬。迷信地认为,超过了七个月,则灵魂不能祔入祖庙。负责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响了工期,最后被“杖死”。

7个月内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头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师境内的万安山。据《金石萃编·永泰陵采石记》(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开采成营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动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里。由于赶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尸体还没来得及掩埋。

如此赶出来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汉唐帝陵,反盗墓等安全方面的设计都比较粗糙。根据地面上建筑判断,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宫,盗掘起来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劲。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