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今年5月离开大唐集团的李小琳,近期转向教育领域,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园丁。
11月3日,一场名为“行知丝路研究院成立、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成立暨国学智慧与大健康善行峰会”的活动在河北廊坊举办,李小琳首次以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行知丝路研究院校长的身份亮相。
李小琳在峰会上致辞。
以前只知道有个陶行知教育基金,是经中宣部批准成立于1984年的,现在成立的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和它在名称上仅有两字之差。
据行知丝路研究院官网介绍,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由李小琳担任主席,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成人教育及国际青少年教育两大块。
李小琳主席与陶基会崔祖瑛会长共同为“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揭牌。
而行知丝路研究院是一所由李小琳发起倡议成立并兼任校长,战略目标为对内培养千名国际创业领袖、对外培养万名国际经营管理与技能人才、弘扬中华文明、努力打造为国家战略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实战派院校。
据其介绍,行知丝路研究院的学术背景不可谓不卓越。它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百年巨匠》制片方等具有战略合作。
在其官网“师资力量”一栏中,都是重量级人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等人均是其学术委员会成员。而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商界精英”则是其顾问委员会成员。
今年5月,曾被称为中国“电力一姐”的李小琳退休了。
由于家庭的原因,“电力”二字在李小琳生活中早早就出现了。她的父亲李鹏,在成为国务院总理前,曾任中国电力工业部部长,母亲朱琳曾任华北电力局外事处负责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1984年10月2日,李鹏在北京百万庄与岳父朱己训(前排中)及全家人合影。前排右一为朱琳,后排左起依次为:李小鹏、李小琳、李小勇。
关于早年的经历,李小琳曾在接受采访时笼统提及:在电力技术学院当过老师,在华北电力公司当过调度员、技术员、工程师,之后又调入了能源部。
1984年,李小琳从华北电管局调入能源部任国际司经贸处副处长,那时她才23岁。1988年,她获得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学习管理,为期两年。
学成归国不久,李小琳便调任电力部国际司经贸处处长。此后,她的升迁之路,几乎与电力行业的大动作神同步。2008年,李小琳开始担任中国电力董事长,成为中国电力的女掌门人。
2015年,李小琳开始担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18年5月23日,她不再担任大唐集团工作,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李小琳并未就此沉寂,反而继续以其他身份活跃在公众视野中,其中备受瞩目的一个身份就是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今年4月,她还以此身份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于2016年3月16日获批成立,由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共同发起,全国政协办公厅为其业务主管单位。
今年5月24日,李小琳退休的第二天便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露面,以丝路规划中心常务理事长身份参加了2018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她与俄政要梅津采夫会谈,并见证签署“国际合作中心-远东健康科技创新产业城”项目框架协议。
李小琳的另一个身份是纪录片《百年巨匠》总策划。《百年巨匠》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近代艺术大师、画坛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目前已拍摄了两季。
今年7月8日,李小琳以总策划的身份出席了在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举行的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梁思成》开机仪式。
之后,她又以该身份陆续出现在《百年巨匠——紫砂篇》《百年巨匠——饶宗颐》等开机仪式上。
李小琳(右四)在《百年巨匠——梁思成》开机仪式上。
从电力领域跨界教育、经济、文化,今年57岁依旧干练得体的李小琳,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实,她的退休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结束。
人们习惯于将李小琳看成是标准的“女强人”,她也曾两次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榜。可李小琳更希望自己成为内外兼修的知性女性,她曾说:“‘女强人’首先是‘女人’,是女人,就要重视女性美。”
李小琳对女强人的“强”,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说那不只是刚强之“强”,还应该是柔韧之“强”。“正如水的屈伸、水的刚柔之道,百折不挠。人的一生当中,没有谁能保证一帆风顺,都可能起起伏伏,我们要学会微笑地去接受每一件事情。”
如今,李小琳已经“站在新的人生节点处”,也许她真正属于自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像她在退休的离别感言中所说的:“你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追逐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