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文/杨露旋
中国人全都能吃饱肚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不忘了是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才能继续走好一条新路,而不致于退回到重新饿肚子的旧路上去。
据澎湃新闻网11月1日报道,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策展的《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展览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展览分为亲历、亲见和亲笔三个单元:“亲历”通过采访在上海生活过的普通人,以口述回忆的方式讲述四十年亲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亲见”通过展示摄影家陆元敏先生镜头中的街头巷尾,记录下日常生活折射出的社会转型;“亲笔”通过整理四十年间百姓的真实信笺,展示平民心灵生活史中的代表性切片。其中,具有社会标志性,与吃饱有关的一样东西就是粮票。粮票从1955年开始使用,1985年后不再执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93年后全面取消。
为什么粮票与吃饱有关呢?原因就在,三十多年里,没有粮票,即使给钱,也买不到吃的。我记得小时候,生病了,母亲带着去外地看病。在火车站,母亲花1角2分的钱和2两粮票,买了几个面包。给我吃一个面包,剩下的面包拿回家去。而到了我上高中,学校食堂的馒头仍需要有粮票才能购买。由于我家在农村,农业户口,没有足够的粮票,父亲就用东西到一个教师的家里去换粮票,才能让我有多几斤的粮票到学校食堂买馒头。但,换粮票也是属于求人的事情,需要人愿意换才能换来,所以我也在城里花钱从小贩手中买过粮票。那人是家里全吃公粮,粮票多,用不完,到街上卖粮票给农村人。
上大学后,尤其走入社会后,我才明白,钱原来是根据物质财物GDP印的,而粮票也是根据粮食多少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钱印多了,也就毛了。1980年代,1角2分能买一个面包,但现在却连“分”也没有了。并且,小学时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那首培养人从小学会拾金不昧的歌曲,后来也不再教了。
钱印多后,引发通货膨胀,消灭了“分”,并且现在1毛、2毛的纸币也不用了。而随着这些小面额纸币的消失和20元、50元、100元纸币的出现,粮票终于退出市场,滚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再回首二十年前没有粮票就不能买面包、馒头等等的日子,除了能让人骂上一句“滚他X的”,还能有什么可留恋呢?
当然,粮票的短缺是因为粮食也短缺。如果粮足够吃,像现在这么多,国家也绝对不会凭空创造出粮票。一句话,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在计划体制下由于生产力受到束缚,也就不能生产出足够让人吃的粮食,并且即使不够吃也不能从外国进口。
改革开放好,好就好在解放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如果没有小岗村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分田到户,带头单干,能有家庭承包制在全国的铺开?而城里如果没有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安排几亿人就业,能使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据10月11日开幕的“2018全国民营企业合作大会”的消息,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57亿人,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个体私营经济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目前65%的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的。
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繁荣。纪念改革开放,关键要推进改革开放,而非喊着改革开放口号,行社会倒退之实。这时,不忘邓,学习邓,就显得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