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对孔子社会管理思想的现代研究
庄建西 hnxxzjx@126・Com
一, 孔子社会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孔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孔子的历史背景大家也并不陌生。而我现在要给大家讲的是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背景,是按照宏观的、系统的历史观来认识孔子。什么是系统的历史观?系统的历史观就是用系统科学思想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形成的一种的历史观。它的雏形就是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阐述的历史发展观。从宏观上讲,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就是由三次浪潮组成的。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浪潮。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农业浪潮中走向成熟的国家;现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的发达国家是在第二次浪潮中发展成熟的国家。我们可以从文化思想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人在西周时期思想文化基本定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标志着思想文化发展成熟。成熟的思想文化催生成熟的政治体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在政治走向了成熟。孔子所处的时代,从文化思想上来说是一个发展成熟阶段;从政治上来说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前夜。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可谓是一位思想大家。但是在政治上他主张克己复礼,回归西周不能不说是他思想保守的一面。他是当时政治大变革的反对者,而政治大变革完成以后,人们又把他推出来奉为圣人。他的政治主张不被社会接受,导致他一生仕途坎坷。在他死后345年以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社会接受了他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使我们联想起第二次浪潮中的马克思。马克思也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对者,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他的社会公共福利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却成为主导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马克思也存在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政治主张,就是他的暴力革命思想。这也是现在许多国家不愿意提及他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把第一和第二次浪潮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马克思和孔子分别在两次浪潮中处在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马克思是第二次浪潮中的孔子;孔子是第一次浪潮中的马克思。孔子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实际上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家就已经提出了这一基本原则。孔子只是秉承了西周的这一政治原则。孔子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到孟子发展成仁、义、礼、智,到董仲舒发展成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强化社会系统的主观控制;五常协调着社会系统的客观控制。三纲五常共同构成一个主客观协同控制体系。
通过以上对孔子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时势造英雄,英雄为时代添光彩。中华民族文化孕育出孔子,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添光彩。
二,什么是社会管理
常言道:“一本(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社会管理思想始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向以辅佐王室为至高之理想。中医界也有一句名言:“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就充分表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立命的情结。这一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治病犹如治国。一个人体就是一个小社会,为人治病就象是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审慎从事,胆大心细。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中医治疗学就如同社会管理学,这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社会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群体控制,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从动物社会群体的控制,到原始人群的控制,直到现代社会的调控管理,社会在发展,管理形式在发展,但是主、客观协同控制的基本原理不会改变,“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社会管理是其它各种管理学的基础和总纲。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我们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学专著。《道德经》五千多字,其中心论题就是“无为而治”。他运用很深奥的哲学道理来阐述他的中心命题,致使后世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哲学道理。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用主、客观协同控制的理论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是说老子强调了社会自身的客观调控能力,而淡化了统治者的主观调控作用。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就象我们练气功一样,将大脑的主观意识抑制到“入静”的状态,将全身的客观意识控制充分调动起来,协调脏腑器官之间的平衡,让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功能态”。大脑主动地进入抑制状态,并不是完全放弃主观意识控制;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让侯王们完全放弃统治,而只是一种调动群体自控能力的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也确实具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西汉早期,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出现“文景之治”的昌盛。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就功不可没。
老子的“道”恍惚迷离,虚无渺茫,让人费解。孔子与老子相比就踏实多了,他自命凡人,不问天事,却又能从凡事之中来阐发天理。一部《论语》通篇都是以事论事地讲述一些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他系统的社会管理学思想。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强调了社会管理系统中,主观控制系统上令下达的绝对性。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讲的是人际交往中道德行为规范。无形中起到了增强客观控制系统的协调、平衡的作用。后世人们将孔子的社会管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刚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的主、客观协同控制的思想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群体控制的认识要比老子更深刻一些。他不仅认识到了社会群体的主观调控和客观调控规律,更难能的是他认识到了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他紧贴人性,以诚恳求实的态度引导每一个不同阶层的人都积极向上地参与社会。被后世历代奉为“圣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三,生命的基本属性和人性
人性是人群构成的最基础关系。不了解人性就无法认识群体控制机制。所以认识人性是学习社会管理的基础。我们要认识孔子(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就必须了解孔子(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必须了解中国人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我们现在运用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物质观,生命观,运用中国人传统的宏观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一下人性。
人是地球上生命运动的最高级形态。人性的丰富内涵包括了生物进化各个阶段的基本属性,生物属性,动物属性和人的属性等等。所以,探求人性的奥秘应该从生命的基本属性开始。
3.1 生命的本体性和社会性
3.1.1 生命的本体性
有机体和无机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机体能够主动地,有选择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能量,以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有机体在摄取能量的过程中相互竞争,表现出了生命的一个最基本属性―本体性,即自私性。一个生命不具有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占为己有的能力,它就失去了生存的活力。生命的本体性是有机体之间相互竞争的基础,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生命的本体性随着生命的进化不断地演化出新的内容,争营养,争水分,争生存空间,争阳光,争配偶,争群体控制权,直至人类社会的争名利等等。但是,这些竞争都是在生物理性,动物理性和人的理性等不同层次理性的制约下展开的。失去理性制约的竞争会导致整个生命社会的破坏。比如: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小社会。当某一组织器官发生癌变的时候,癌组织就是一个失去理性控制的生命体。它的生命活力远远大于正常的组织器官,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发展的最后结果只能是导致整个生命社会的彻底毁灭。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本体性也表现出异常的强化。但是,激烈的竞争也促使很多"游戏规则"产生,一些"游戏规则"上升为法律。社会竞争日趋规范,社会理性高度发展。我们在参与社会竞争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和遵守这些"游戏规则",并且要学会运用这些"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正当的权益。
3.1.2 生命的社会性
从最初的生命诞生之日起,生命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孤立的生命现象不可能生存和延续,社会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整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大社会。生物体之间的亲子关系,亲缘关系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社会的组织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保护和维持社会成员生存代谢的正常进行。生物社会,动物社会直到人类社会都是这样。
社会是由生命组织成的一种势力集团。这种势力就是生命力,就是生命改造环境发展自己的能力。生命自从脱离开无机界就一直在不懈地发展自己,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地球的臭氧层,土壤层都是生命在地球上进行的基础工程。生命由原始微生物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发展形成现在的物种万千的生物世界,这就是生命的存在价值。任何生命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生命的价值是在生命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不理解生命的社会性就无法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进一步也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人的生存价值,因为生命的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础。
3.1.3 生命的本体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集团,对外与其它社会集团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表现出它的本体性;对内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表现出它的社会性。生命的本体性和社会性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最基本属性。同样,人的本体性和社会性的对立同一也是构成人性的基础。
在同一社会集团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不同,分工不同,其所得也必然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性强调的是其成员的无私奉献,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性。所以,在同一个社会集团内不顾整体利益而过分地强调平等和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给社会成员提供最大的平等和自由又是社会集团存在的基本任务。这一对社会矛盾在当代社会中表现在劳资关系上,经常会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
3.1.4 现代社会的私有制观念
谈到人的本体性,我们不能不谈一下现代社会的私有制观念。私有制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经过奴隶社会的国家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家庭所有制,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是私有制的极端状态,也就是私有制的终点。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所有制的形式和实质性的内容是相符合的;而在奴隶社会和现代社会,所有制的形式和内容则是相互错位,相互背离的。奴隶社会的国家所有制是暴力强化的部落所有制,是原始公有制走向极端状态的所有制形式,表面上看是公有制而实质上是私有制。现代社会的个人所有制实质上也是私有制发展到了极端状态,表面上看是私欲膨胀,物欲横流,而实质上整个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公有制。
一个人尽管他有很多工厂,跨国公司,资产以亿计,但是这些都是归整个社会所有的,私有制只是赋予他管理这些社会财富的权利。一个人很有钱,一存入银行就变成了社会资金,况且纸币只是虚拟的社会财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私有制走到了极端开始迅速消亡,公有制正在蓬勃发展的时代。处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注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有条件的生活的高雅点,没有条件的生活的也要充实一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要有一点奥林匹克精神,力争夺冠,重在参与,重在参与的过程。那些利用职权动即贪污多少万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愚蠢的人,如果被揭发出来,自己遭罪,子女蒙羞;即使不被揭发出来,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太快,人的思想观念也在迅速变化,第一代子女或许还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可能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一只老鼠想给自己存放一些粮食,它在粮仓里狠很地吞了一大口就往回走,走来走去找不到原来的洞穴。它忘记了自从水泥地面时兴起来,它已经没有一个象样的家了,无有家何以藏私。硕鼠硕鼠可悲的硕鼠!
3.2 生命的本性和理性
本体性和社会性是生命的两个最基本特性,二者相互对立,相互同一使生命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不断地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这就是生命贯穿于整个进化过程中的本性。生命的本性是生命运动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是有机体区别于无机物的最基本特征。与生命的本性既对立又同一的是生命的理性,它是以生命的本性为基础演化成的特殊的,具体的运动规律。生命的本性和理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蜜蜂筑巢,老鼠打洞,就整个生物界来讲这是生命的本性演化形成的一种生物理性,而就蜜蜂,老鼠这些具体的物种来讲则是它们的本性。
一粒松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生根发芽长成一株高大的松树,这就是这粒松籽的理性。如果用某种射线对这粒种子进行处理,它会畸形发展,这就是射线冲击了这粒种子的理性,使其偏离或失去了它原来的理性。
上述理性是所有生物都客观存在的理性,我们将之称为“生物理性”或“客观理性”。随着大脑,神经中枢的形成,动物大脑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判断,最后决定自身的社会行为,使自身的社会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理性,即大脑对自身社会行为的理性控制。我们将之称为“主观理性”。
主观理性普遍地存在于大脑发展完善的动物界,它维持着动物社会的基本秩序。一条疯狗见人就咬,是因为它的行为失去了大脑的正常控制。它也就失去了正常的主观理性。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高度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活动。人类大脑能够利用完善的语言文字系统,对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的抽象思维,提取信息。复杂多变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在大脑进行存储和处理,然后,由大脑发出各种理性化的指令,使自身与周围社会环境达成相对的协调和统一,形成了人的主观理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主观理性相互协同,约俗成规,形成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这种社会化的群体性的主观理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不能够先天获得,只能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吸取。不管是"人之初性善论",还是"人之初性恶论"大家都是为了阐述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的本性和理性相互对立,相互同一。生物要改造自己就必须要破坏原来的理性;生物要适应环境就是让自身的理性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生物要改造环境就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围之内改变周围环境,使其更适合自身理性的发展。生命的理性都是特殊的,具体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理性也在不断地进化。所以说:没有跨越时代而一成不变的理性。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如果过分地强调理性,因循守旧,必然会压制人的本性;压制了人们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己的生命活力。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人的本性,在对客观事物缺乏理性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破坏原来所固有的理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损失和全面失败。
3.3 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
主观理性是大脑的主观意识活动的产物;客观理性则是生命的客观意识活动的产物。
在大脑主观意识控制下的整个系统中,信息与客观本体相分离,仅仅是一些符号,信号,必须依附于载体才能存在。所以,人的主观理性都是能够用语言,文字等主观符号表述出来的思想和道理。可以用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也可以用来教育别人。
生命的客观意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一种无形物质。客观意识活动也就是一种无形的生命物质的运动,一种复杂的物质运动。它具有“物性”,“物理”的基本特征。在客观意识控制的生命运动系统中,信息就是一种物质;信息就是客观本体。所以,人的客观理性都是人体生理机能的直接反映,包括人的本性,本能。不能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逻辑思维,更无法用来教育别人,但是它却能直接影响别人。人的客观理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性情,心态,体魄,气质等等,通常人们将之称为人的“本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它是生命进化多少代才形成的一种客观理性不是轻易就能够改变了的。但是,长期的主观训练和学习确实能使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体魄,气质风度发生一定的变异。因此,我们还不能把人的客观理性与本性完全等同起来。
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在主观理性的控制下进行的,但是客观理性仍然从基础上和宏观上对其进行着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和控制。大脑本身就产生于客观理性的控制之中,它的功能状态也始终处于客观理性的控制之下。比如:一个人的脾性和性格主要取决于客观理性,对于相同的事物,性格不同的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人的客观理性不尽相同所致,所以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决定他命运的基本因素。
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协同关系,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控制过程中,二者相互沟通,互补性合作。一个人的客观理性使他的一举一动无时不显示出他的个性和风格;长期的主观训练和学习形成的主观理性又能不断地,部分地转化为客观理性,甚至遗传给下一代。
3.4 人性分析
人性就是人的理性,就是生命进化到人类阶段所表现的理性。人性由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共同组成。主观理性是依靠语言,文字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它的逻辑性;客观理性直接就是生命运动的一些基础规律和模式,“食、色、性也”,包括各种生理性的私欲都属于客观理性。生命运动是无形物质对有形物质的相对控制,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主观理性的逻辑性与客观理性的不确定性对立统一,构成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分析人性实际上还是对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二者之间动态的组合进行辩证分析。
3.4.1 人性的时代性
人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个人年老时与年轻时的性格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异;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存在有难以沟通的代沟。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理性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没有跨越时代而一成不变的理性,不管是主观理性还是客观理性,而客观理性的变化要相对滞后一些。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主观意识编织起来的,而每一个主观意识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客观意识。主观意识既是客观意识的统帅,又是客观意识的使者。有人说主观理性是客观理性的奴仆,错了。应该说主观理性是客观理性的公仆。现代人对"公仆"的理解可能更深刻一些。
所以,主观理性的时代性更强一些。主观理性的变化有时会发生在一席话之间。一个道理想不通,别人的一句话,一个提示就有可能豁然明白。客观理性就不同了,一个倔强的脾气,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改变的。一个人的良好的体魄,气质,风度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甚至是几代人的磨练才逐渐形成。
3.4.2 人性的多样性
中原地带有一句老俗话叫"一麦一缝,一人一性".说的是人的性格就象人的指纹一样,很少有完全相同的。一对孪生姐妹DNA可以完全相同,而她们在性格上和品行上却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还会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人性形成的各种因素太多了。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学因素等;有职业差别和贫富差别;有民族性、地区性和家族性。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欣赏人性,欣赏西北人的粗旷、江浙人的精巧、北方人的豪爽、农家子弟的朴实、勤劳等等。欣赏别人的长处,无形中就可以增加自己在品行上的修养。而从人性上随意去讥讽、嘲弄别人,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还要在展示个性与修身养性之间把握一个适度。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适度的人性修饰和人性自我设计是很重要的。“吾日三省吾身”就象女士们每天早晨的化装一样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人性上的弱点,但是,只要人人都向往着人性的美,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
3.4.3 人性的构成层次
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的主观理性构筑起来的,客观理性只是隐藏在每一个主观理性的背后。人类社会的各种法规,各种“游戏规则”都是按照主观理性的基本原则形成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逻辑性。所以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性的构成层次就不能过多地考虑客观理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真正脱离动物界是从制服和奴役其它生物物种开始的。将其它物种纳入人类社会,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的附庸。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类逐渐要主宰整个生物界。人类担负着整个生物社会的历史使命。人类社会的利益要与整个生物圈的利益相一致。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从整个生物圈的利益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乃是最高境界的人性。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生物多样化意识等都属于最高境界的人性。其次从人类社会的利益,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从家庭和个人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乃是不同层次的人性。反之,为了个人的,家庭的,企业的眼前利益而不顾伤害社会利益或个人,家庭,企业的长远利益乃是丧失理性控制的人性,或者说是非人性的。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人们和大自然相依相存,保持着比较和谐的关系。“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的思维之中,植根于此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何谓“仁”孔子的答复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主旨是“仁者爱人”,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宋儒程明道曾经说:“仁者以天道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致”。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儒家所讲的“仁”实质上就是达到相当高境界的人性。“仁,义,礼,智,信,忠,孝”就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对儒家人性观的全面阐述。
3.4.4 人性的不确定性
人性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的客观理性;客观理性的不确定性属于生命运动的基本特性;生命运动的不确定性又源于微观世界中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在物质世界,广义相对论是宏观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则,量子力学的不确定理论描述的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则。在人类社会,宏观结构是由人们的主观理性构筑起来的,人们的主观理性一旦形成社会的运行法规,每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就必须遵守。但是,在每一个人的主观理性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客观理性,客观理性又使人类社会在微观上到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社会运动与物质运动在最基本的原理上都是相通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主观理性的逻辑性与客观理性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都是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矛盾。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就象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家庭一样共同构筑成一个客观事物。任何想把它们在理论上完全统一起来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想在人性中寻找出一个统一的理性,到最后精神分裂自杀身亡;一个自然科学家总想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寻求一个大统一理论,到头来也只能落一个无限遗憾、遗憾无限。怨只怨“国王”不能给他提供一个能够撬起地球的支点;怨只怨他出生于大爆炸之后的宇宙中。
四, 企业管理中的主、客观协同控制
封建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家庭组织成的社会,国家就是皇帝的一个特殊的家庭;现代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企业组织成的社会,国家也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所以,社会管理学基本原理也应该从一个企业的管理开始谈起。
4.1 企业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结构中企业与家庭、国家相比可谓一个新事物。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也是在家庭和国家的孕育和呵护中生长发育起来的。在企业出现之初,不管是国家所有的企业,还是家庭所有的企业,都是旧事物呵护中的新事物,在这时国家和家庭仅仅是顾护企业成长的一个躯壳。实现股份制是企业进行的第一次蜕壳,当社会散股在企业股份中占绝对多数时,股份企业的社会性就得以充分显示。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公益基金在企业中的参股占到绝对多数时,从法律意义上企业就摆脱了资本的控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站立起来了,国家和家庭的性质也都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2 企业的社会职责
社会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源于动物社会,动物社会源于生物社会,社会的最基本矛盾就是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两种生产”之间的矛盾。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是人类社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最基本矛盾。
我们再按照中国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面再演化出集体劳动与个体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这样两对二级矛盾;人的自身再生产方面再演化出男性与女性、贫穷与富有这样两对二级矛盾,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千变万化,都是由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一对最基本的矛盾一级一级演化出来的。
企业作为一个很快趋向成熟的社会单位,它的社会职责必然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自身再生产这样双重的社会职责。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而向职工发放工资、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这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创造的利润必须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社会新增财富。企业创造利润标志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将企业仅仅看成是一个单纯的营利性单位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传祖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作法,也并非都是明智之举。
4.3 企业管理中的主、客观协同控制
4.3.1 企业的主观控制系统
主观控制系统属于有形的社会形态,我们很容易认识它。“家有百口,主事一人”,主观控制就是“中央集权”,在企业就是“总经理责任制”。由总经理到各部门经理、再到各工段长、各班组长,直达每一个普通员工。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多个分支、多级层次、“金字塔”式的主观控制系统。
主观控制系统要求的是政令通达,令行禁止。它甚至希望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总经理总想着象指挥军队一样指挥每一个员工。全企业自上而下,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职权范围和规章制度。每一个员工必须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工作。
下情上达、信息反馈,也是主观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对主观控制系统的方向性有所认识。信息反馈主要是领导对下面情况的主动摄取。即使下面主动将情况反映上去,还存在着上级领导喜欢不喜欢听取的问题。所以向上级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地通过正确的反映途径进行。否则很容易被看作是犯上之举。
4.3.2 企业的客观控制系统
客观控制系统比较复杂。既有一部分有形的社会形态,如董事会、工会等,还有许许多多无形的社会关系,如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下面我们从上层、中层和基层三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的客观控制系统。
① 企业上层的客观控制主要是指股东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的运作。包括企业的基本决策和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免等。多方资本势力相互作用,循环生克。经过激烈的竞争,各方势力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达到具有综合性和兼容性的控制效果。
在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初资本的势力在其中占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随着企业历史性的发展成熟,资本势力对企业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这表现在董事会不再以股权为构成基础。
② 企业中层的客观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工会与企业主观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循环相生,循环相克,各部门之间平衡、协调共同发展,使整个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③ 企业基层的客观控制广泛地包含了每一个员工之间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全体员工能否围绕着企业的中心任务,积极向上地形成一种浩然正气。
在工作上,有上下级之分,蓝领白领之别,但是在人格上全体员工相互之间都是平等的。一个总经理如何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整个企业的风气是犹为重要的。这种影响力并不属于主观控制,而属于一种客观控制。
4.3.3 企业主观控制与客观控制之间的基本关系
“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现宇宙中,任何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都是主观与客观协同控制系统。以主观控制为纲又是所有系统所共同有的基本特征。一个主观控制系统的确立就标志着一个客观事物的产生。但是,主观控制本身就产生于客观控制之中、建立在客观控制的基础之上。所以,客观控制对主观控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整体宏观上的制约。
企业的主、客观协同控制也必须是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企业分别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些家庭作坊式企业还处于企业的雏形;有些私营企业还未建立股份制,还未进行第一次蜕壳;而在一些大型企业,社会保障福利基金已经成了最大的股东,从法律的意义上已经摆脱了资本的控制,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形态结构。
一个处于生长发育初期阶段的企业,它的主观控制系统和整个企业相应地都处于一种激剧的膨胀过程中,客观控制系统的发展相应滞后,客观控制的效应也一时表现不出来。而一个基本上发育成熟的企业,不仅有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组织结构,还建立起各种不同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客观控制系统从组织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全面发展是企业摆脱资本控制的基础。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企业,或者身居某一种企业之中,就要对企业主观控制与客观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具体的分析。才能对企业发展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4 企业中坚势力分析法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论述,有很多地方让人费解。特别是客观控制系统虚虚实实,变化无穷,更是让人难以捉摸。企业中坚势力分析法就是将主、客观控制系统综合在一块。删繁就简地推导出来一个简便实用的企业社会分析法。
企业再大,总裁一人。千般指令,政出一门。但是,每一个指令的策划,并非都出自总经理本人。一名普通的员工,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总经理采纳了之后,向全体员工发出了若干项指令。这些指令的原策划人就是这一位普通员工。我们将某一位总经理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发出的大小指令统计一下,就会看到有些指令是完全出自总经理本人;有些指令的背后则另有原策划人;甚至还有一些指令并非是总经理的本意,而是总经理在某些人或者某种势力的挟迫下不得已而为之。
那些能经常向总经理提出各种建议的人和那些能以某种行为、某种思想影响总经理决策的人,他们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实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举足轻重的人,如生产技术骨干、科研开发骨干、经营管理能手等。这些人围绕着企业的中心任务,形成了该企业的核心力量。
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不仅包括主观控制系统的上层、中层管理人员,还包括客观控制系统中各层次、各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力人物。在企业核心力量的内部,必然存在着部门权益之争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派系矛盾。一般情况下各部门、派系之间都能够以企业利益为重,存小异而求大同,精诚团结,形成一个企业的中坚势力。中坚势力常常会以某一个实力较强的派系为基础形成。但是,也不尽然。在一个正气不立,派系纷争的企业,其中坚势力也是涣散不收的。
一位总经理对自己企业的中坚势力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密切注意中坚势力的基本动向,随时调整自己与中坚势力的相互关系,并注意培养和改造中坚势力,调整和控制中坚势力。
作为企业的一位普通员工,对本企业中坚势力的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它使你加深了对工作环境的认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制定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你还可以采用必要的公关方式来为自己营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环境。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不断地调整和改造自己以适应环境,不断地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这是生命赋于我们的最基本属性。而认识环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