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庄建西论坛 //www.sinovision.net/?38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谈中国人的系统逻辑思维3

已有 1285 次阅读2015-3-29 22:10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谈中国人的系统逻辑思维

庄建西

一 引言

我把中国古典哲学(以下简称:中国哲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写了一本书。中文书名:《宏观物理学基本原理》;英文书名:<Yin Yang and Wuxing(Five Elements)and System Control Theory>.201410月开始在亚马逊书网(全球)销售。我在瑞士认识的留学博士胡炜、王东琪两位先生看过之后都比较宛转地告诉我:全书思路不太清晰,缺乏逻辑思维,不容易被现代主流社会接受。他们都是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人员居然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逻辑思维?为什么现代主流社会接受不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没有价值?是可有可无,还是非常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我认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逻辑思维。它是以整个宇宙为背景设置了一个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系统的逻辑思维。尽管受到历史发展条件及知识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模糊、隐晦、繁琐等诸多缺陷,但是与现代逻辑学中所讲的系统逻辑相比,它更贴近真实的宇宙,因为现代系统科学关于系统的概念毕竟还局限在主观世界,工程系统之中。现代逻辑学里面的系统逻辑思维还非常简单,仅仅是系统逻辑的雏形,还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超越辩证逻辑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把中国哲学设置的巨系统现代化,认真梳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建立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逻辑思维方式,将为现代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先进的思维利器,很多基础科学难题都可能会迎刃而解。

二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

所谓“系统”都是主观设定的,是我们为了进行系统思维而主观设定的。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企业的时候就把企业设定为一个系统;要全面认识人体就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系统;要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宇宙就把宇宙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的这种主观属性在进行系统思维的过程中很重要不能忘记。
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所有的客观事物就都是这个巨系统中的支系统、小系统、简单系统,都和这个巨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当我们把大大小小、简单复杂、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矛盾结构模式,以及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终结(生、长、壮、老、死)的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认识小系统去认识巨系统、透过一个人体去认识整个宇宙;也可以通过巨系统去认识简单系统,更容易看到简单系统的缺陷所在。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观)。
当我们以整个宇宙为背景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模型,再用这个系统模型(系统观念)去认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小系统、简单系统,就能进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是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不可能进入的思想境界。由于现代科学两大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势不两立,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观,也就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宇宙系统模型,导致现代人类出现严重的思维缺陷。用一句不严肃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人类患上了严重的思维分裂症。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牛顿三定律到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观,一个可以精确计算的宇宙观,不知道该如何接受不确定的宇宙观。极少数过于死板、钻牛角尖的学者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一部分科学家过分强调分析思维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而轻视传统文化的系统整体思维,导致明显的精神偏执;而大多数科学家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势不两立的格局,因为不确定原理让他们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取得了许许多多的科技成果。
对于搞实用性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实用主义让他们大展宏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但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宇宙观,缺乏系统逻辑思维,仅仅以分析思维指导科学研究,钻天入地地寻找暗物质、暗能量,还挖空心思地制造出超弦理论,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受思维缺陷伤害最大的就是这些奋斗在科研战线最前缘的科学家!

三 建立宇宙系统模型的推论

中国哲学思想就是建立在一个宇宙系统模型之上的思想体系。受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它存在着知识量不足、思维逻辑性较差等巨大缺陷。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来弥补中国哲学的不足,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宇宙系统模型。
1 认识混沌物质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起源于混沌。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宇宙起源于混沌。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传统文化也都认为宇宙起源于混沌。可见系统科学和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层面大致是相通的。所以,研究系统科学的人往往都比较喜欢传统文化。
关于“混沌”的定义,传统文化,系统科学,现代物理学虽然各有表述,但是本意都是相同的:混沌是能量(物质)的自由无序的运动状态。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有序运动,旋转运动也是一种简单的有序运动。如果物质世界没有这两种有序运动,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没有大爆炸就没有直线运动,没有直线运动就没有四维时空;没有旋转就没有颗粒形态;没有颗粒形态就没有磁和电。尽管能量(物质)在剧烈地、自由无序地运动着,然而整个物质世界却是那样的寂静,黑暗和冰冷。
没有旋转运动就不能出现颗粒,没有颗粒整个混沌世界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抽象思维,语言包括数学语言也就不能深入到混沌世界内部去认识能量(物质)的运动规律。同样,没有颗粒就没有磁和电,我们就不能用电磁波深入到混沌世界内部去了解能量(物质)的运动情况。《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现象。人类不能运用抽象思维进入混沌世界的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现代科学受分析思维惯性的影响一直没有认识到这种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不承认混沌物质的客观存在。
中国人把混沌物质称之为:元气(原气),就是宇宙本源之气的意思。还认为元气无处不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物质,也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有生命的物质是元气相对控制着有形的物质;没有生命的物质是元气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人体经络系统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行轨迹。中国人的这一“元气理论”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实际上,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正在逐步证明它的正确性。
现代物理学在太空中发现一种暗物质(暗能量),还推断这种物质无处不在。暗物质(暗能量)是通过万有引力探测到的。科学家用电磁波去证明它的存在,结果是上天入地一无所获。看来电磁波与它无缘。它应该是电磁波产生之前就存在的物质,同时也证明万有引力也存在于电磁波产生之前。结合传统文化宇宙起源于混沌的观点,我们可以谨慎地确定:宇宙起源于暗物质、暗能量。
电磁现象是随着颗粒的产生而产生的,而颗粒的产生是由能量的旋转形成的。能量的旋转是由自由无序状态的能量和作直线运动的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由于是大爆炸让部分能量开始作直线运动的,所以大爆炸是有序宇宙、有形宇宙的起始点。
自由无序的能量在最简单的有序——直线运动的作用下开始旋转起来,形成比较简单的有序——旋转运动,然后简单的旋转运动形成的颗粒组成复杂的有形的宇宙。这样一个宇宙起源的学说虽然它不能得到现代科学全面实证,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系统逻辑来编织一个证据链,启发大家的理智,让大家愉快地接受它。
关于宇宙从混沌中走出来的过程《易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生万物”。无极是对混沌物质的属性描写,我们可以理解为混沌物质是没有磁、电属性的。太极就是开始有出现磁电属性的征兆,开始有旋转运动的迹象。两仪就是出现相互独立的旋转体,形成具有磁电属性的颗粒。四象是形成化学元素的中间过程。八卦就应该是8个主族和8个副族的化学元素了。
混沌物质不仅仅存在于宇宙大爆炸之前;也不仅仅就是存在于外太空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它直接参与了有形宇宙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就告诉我们:微观世界普遍存在着不能完全测定的物质运动。这也就间接证明了自由无序势力的客观存在。因为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应该是混沌物质和旋转颗粒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只是看不到它的存在而已。同样的道理,生命运动也是自由无序势力在特定情况下相对占优势形成的。
实际上,宇宙间所有的复杂运动,都是自由无序的能量势力与最简单有序的直线运动势力相互作用一步一步形成的。这就是系统逻辑思维剖析复杂系统、复杂事件的基本思路。中国哲学关于“阴阳”的概念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凡是自由无序势力占优势的事物为“阴”;凡是有序势力占优势的事物为“阳”。阴性事物表现出自由无序运动的特征;阳性事物表现出直线运动的特征。
2 系统三要素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