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212 有递解令的新移民如何避免被递解102712
【阅读法律文章,学习美国法律,学会保护自己,敬请访问权立宏律师的文章www.quanls.com。它几乎收据权立宏律师过去四年中所有的法律文章。美国有大约1500万的非法移民。没有身份的移民,尤其是那些有递解令的移民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今天权立宏律师就根据两个真实案例,给大家讲解一下在美国,移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
贾先生之前来美国被递解出境,不得不等待了十年,十年后再次回到美国,一直勤恳工作,遵守法律。今年初贾先生去拉瓜迪亚机场送朋友,恰好有个人要求坐陈先生的车回曼哈顿。陈先生本来不想载人的,但是能赚点油钱也好啊。何况这个乘客又会讲中文,就当中国人帮中国人一个忙好了。结果,没开出多远,陈先生的车就被警车追停了。原来,这个乘客是调查人员假扮的,就是为了调查机场非法载客的黑车。警察一查到贾先生没有身份,还有递解令,立即把贾先生关进了移民监狱,并且不得保释。
另一起相似的案件发生在纽约上州。经济不好,李小姐失业了,为了维持一家生计,李小姐开车从南卡来纽约州表哥家里借钱,想买个餐馆谋生。路经免税州,李小姐特意买了两条烟给表哥。在纽约,表哥借给李小姐4万美金,也不肯要李小姐的烟,并叮嘱李小姐回程路上退掉烟,省下钱给小孩买一件新衣服。谁知在李小姐即将驶出纽约的高速路上,李小姐的车被警察临检。警察发现李小姐没有身份,又发现了两条烟和大额现金,认为非常可疑,以非法倒卖烟草的罪名逮捕了李小姐,还没收了4万美金救命钱。最为难办的是警察连收据都没给她。等待李小姐的是漫长的诉讼程序。
上述两个悲伤的故事是权立宏律师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这里,他告诉朋友们,没有身份有递解令就更要谨慎。学校美国法律,学会保护自己。首先,一定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任何小小的违法都潜伏着极大的危险。象贾先生那样的善良人的思维是跟法律不符合的。你一旦做了违法的事情就把自己放在危险不利的境地了。其次,他反复强调尽量不要带大额现金在身上。美国是一个信用卡社会,没有人随随便便带几千几万的现金在身上。警察发现有人带大额现金在身上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毒品走私等违法行为。现在,有些警察也知法犯法,甚至将没收来的现金据为己有。最后,请带律师的名片在身上,一旦被抓,随时通知律师保释您。面对移民局,只有有经验的专业移民律师才能保护您。
如果您有意作深入了解,可以来人来函咨询权立宏律师楼的专业律师们,也欢迎您登录权立宏律师网站。我们也很欢迎您到各大中文论坛点评宣传权立宏律师的讲座,让更多朋友受益。权立宏律师愿意竭诚为您服务。
权立宏律师网站:www.quanls.com.欢迎致电(1-212-608-4508)咨询。QQ: 22832 33266。
业务范围:意外伤害,紧急保释,移民美国,重新开案,联邦上诉,(跨国)离婚,刑事辩护,中国公司在美国讨债,到美国留学,探亲,旅游,和投资等案件。地址:法拉盛办公室:缅街39-01 406室; 唐人街办公室:东百老汇43 号4楼。英文地址:43 E. Broadway, Suite 401, New York, NY 10002;电话:212-608-4508。电子邮件:quanlushi@gmail.com。”定稿于2012年10月20日于纽约法拉盛(211).
图:权立宏律师(Peter L. Quan, Esq.),和同事。如果您想阅读更多权律师的文章,敬请访问www.quanls.com (“意外请找权律师”)。权立宏律师受理下述案件:意外伤害,紧急保释,移民美国,重新开案,联邦上诉,跨国离婚,和刑事辩护。另外,权立宏律师的八十多篇专栏文章已编定成册(《学习美国法律,学会保护自己》),办理邮购。(警告:©本文章受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责任编辑:寿孝椿,刘雪泓)(未完待续)。权立宏律师(Peter L. Quan, Esq.)、法学博士,专栏作家地址:美国纽约华埠东百老汇43号4楼(43 E. Broadway, Suite 401, New York, NY 10002);电话:212-608-4508,电子邮件:quanlushi@gmail.com。有关这方面或者有关意外伤害的问题和宝贵意见,请 E-MAIL电子邮件至:quanlushi@gmail.com。信件可能会被适当修改。信件和文章的版权属权律师所有。免责声明:本《侨报》专栏文章的目的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和华人社区提供免费的法律常识和宣传,不构成律师-客人关系;该专栏的文章不能代替法律咨询;具体个案请尽早找律师咨询。文章仅代表权立宏律师本人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中文网”(www.sinovision.net),美国《侨报》,《侨报周刊》,和其他转载网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