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梁实秋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今秋高一新生,可在湖北高一语文教材中看到。与老教材不同,新教材中首次出现了一些过去有争议的名家作品。有语文教员认为:“梁实秋的作品入选高中教材,我们感到很惊喜。过去选作品考虑的政治因素较多,这是梁实秋作品第一次进中学教材。”(7月27日《长江日报》)
在文学上,梁实秋向来是鲁迅的对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的著作中窥知一二。最重要的是,梁实秋向来主张“文学无阶级”,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不正确”,梁实秋一直被排斥在中学语文教材之外,只当作鲁迅笔下的“落水狗”而躺在教材的注脚中。如今,梁实秋和鲁迅之间长达八年的论战已成为文学史话。
作为语文教材,特别是一本基础语文教材,其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识字、语言运用、文章阅读和文学审美。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课逐渐变成了政治的附属品,变成了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另一堂思想政治课。当然,语文作为一门边界灵活、模糊性很强的学科,它必然要涉及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但是,我们必须理解语文的真正功能。如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早已达成共识,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政治”、“历史”等因素对“语文能力教育”所产生的“离心”影响,它使得语文教学偏离了本来的目的。
梁实秋与鲁迅、巴金等一样,同属于上个世纪伟大的中国作家。仅因为政治观点不同,梁实秋在大陆受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冷遇。刚刚故去的季羡林大师有过一篇随笔《回忆梁实秋先生》,季羡林写道:“难道因为他(鲁迅)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现在,社会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元化,让梁实秋回到语文教材,就是在让政治回到政治,让语文回到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