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新闻中说,人们开始争议鲁迅是否过时。我们认为,该争议的是语文课本,而不是个别人的作品。鲁迅自鲁迅,过不过时,他的成就都在那;反之,语文课本即便不过时(假设),作改革状,把鲁迅尽删了,则其余的内容就与时俱进了?
课本都是这样炼成的 | ||
[有些文章,必须删] 经大量八零后网友的集体追索,他们惊觉,教材里删掉的文字好比雪球,比如,《红楼梦》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酷爱男风,不喜女色”,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刚出浴的美人”和“荡着小船,唱着艳歌”,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里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等,都曾随教材主事者的眉头一皱而人间蒸发 [为什么?为的就是让你信……] 著名学者孙郁的观点: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也讲爱国主义、讲人道情怀,但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孙郁认为,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他说美国的语文读本就有一点这个意思,“选什么和不选什么,编选者之深意存焉”… |
所以能记住的,有且只有鲁迅 | ||
[只见鲁迅,不见森林]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占据着特别大的比例,首要原因是他三个“家”、七个“最”的显赫地位、身份,而不光是作品的因素。他的文字确有过人之处,深刻洞察世态人生,但如此大量入选,让一代又一代国人吃偏食。与鲁迅同时代那么多知识分子、作家的作品,包括胡适、沈从文、梁实秋等人早该进教材了,语文教材需要的是给学生不同的营养,而不是让他们老是吃一种养料…
[PS:对周树人伯伯说几句真心话] 福建一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而且我跟他老人家没有共鸣,永远都弄不清楚他想说什么。”还有网友称,“说实在的,读书的时候很不容易看懂鲁迅的文章,倒是梁实秋的文章,特别是散文,的确很有韵味。” |
要我说,语文课该这么上 | ||
[首先,不是只有一种课本] 事实上,从晚清新式学堂诞生以来,一直到民国时代,每个民营出版机构都是可以自编教材、自办发行的,各种教材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由学校、教师进行自由选择,真正好的教材最后还是会得到认可。南开中学从初一到高三的国文课本干脆一直是学校、教师自编的…
[最后,增设公民教育课,让“语文”课返璞归真] 丁斐:很多人要求语文课体现社会常识和公民意识。要求体现这些没错,问题是单凭这些容量足以成立新的科目,如公民教育课,而不必强加在语文头上。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的训练,有时,立场不是那么正确的文章,但是文字修为很高,不能因为上述要求而不去接触,否则又滑向另一极端了。 |
结语: |
真正的问题远在“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之外。对此,教材改革应有整体思路。有句哲人的话不该被我们遗忘:如果表述不能被人接受,那它必将被人所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