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金蝶博客 //www.sinovision.net/?368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肉体的生命在于运动,精神的生命在于追求,……留下您的足迹让我摆渡到您的世界,品茗……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金蝶评论:城市魂魄奢论谈

已有 1599 次阅读2014-12-3 04:14 |个人分类:《金蝶评论集》|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金蝶评论:赵长天先生的散文集《过渡年代》
城市魂魄奢论谈

 


或许是因为我在深圳工作的缘由吧,我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到上海作协去就与赵长天先生有了一面之缘,记得我第一眼看见他时,感觉他就是我想像中的江南男子,肤色较白,儒雅中略带书生的倦气,我与他只是远远地对望一眼后,会意地笑了笑,他却送给了我这本书,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得知我的名字,当他递给我这本他的《过渡年代》时,我竟然有些讶异地接过来,因为意外我没有心理准备,就无法礼尚往来的回馈他什么礼物,实在是心底里的遗憾。又闻听他辞世的信息,本想写点什么,几次动笔又几次顿笔,因为记忆里的感觉只有那么点滴的闪回,空空的词汇里我找不到怀念的丰碑,昨夜忽然梦到在上海时的片断画面,那些好像十分熟悉又万分陌生的情景使我的思绪纠结无比,梦境好像是前世的俗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我来谈谈我对赵长天先生这本《过渡年代》的理解,从中寻觅着他对于时代气息的透视,或许我才疏学浅的赏析浅评能够弥补心灵中的些许追忆吧!

这是一本系列丛书《城市人手记》第二辑里的一本,陈世旭的《都市牧歌》、赵长天的《过渡年代》、沈嘉禄的《饮啄闲话》、殷慧芬的《门栅情思》组成了城市人对于生活变化与人生转型的絮语,也是海派作家对于时代的心声。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百年都市在世纪变迁中的华丽转身来追索着过渡时代的壮美。本书以“都市印象”、“闲话世事”、“履踪留痕”、“书生文字”、“书里书外”、“海上人物”六个版块为主导线来梳理作者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跟进着岁月蹉跎的人生咏叹调。

在自序里面,作者以极其忧患的心语铐问着城市历史的转变,“谁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奢论城市问题呢?”作家只是力不从心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揭示着在城市里生活遇到的状况却无法用法家的强硬手段进行革故鼎新解决弊端,更没有政治家的气魄更正乾坤,去浊纳清。

“都市印象”是由十一篇小小的散文组成,作者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上海人融入时代变迁的细微改变,首先是城市人口的杂谈,上海人讲面子、讲渊源、讲品位,而新涌入的外乡人却使得上海人在茶余饭后又有了新的闲情,比如说:上海最好的路段最好的房子上海人倒没资格住!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南方人摸着鼓鼓的钱袋开始用鄙薄的眼光看待上海人了。“上只角与下只角”的高架路修好后中心区距离已不是问题了。不朽的外滩始终是中国人的骄傲。上海的市中心究竟没有杭州的市中心西湖更为博古通今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名人的分量尽现的重心如何展示了。上海的路名多数是以中国城市、河流、名山的名字命名的,真是感谢英法殖民者的起初“善意”,这些名字中国人也喜欢就留存了下来。

“当初英租界采用中国的省名和市名,南北方向的路用省名,东西方向的路用市名;法租界采用中国的山名和江河名,南北向用山名,东西向用水名”。“不知是谁的点子,真绝!中国那么大,地方那么多,可以用作路名的地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想出了这么个原则,接下去的事情就变得那么简单那么省力……”,由此可以看出来作者对于上海人的智慧颇为赞赏。在“不老城市”文章里作者写道“上海曾经被喻为‘长子’……上海就有了巴(金)老笔下那个觉新的性格。……报载,有西方人云,今天的上海很像本世纪初的美国。”,在“弄堂”一文中,作者更是把上海人对童年记忆里的石库门组成的弄堂与富人花园洋房公寓大楼进行对比的解析后写道“上海弄堂的历史,居然是一部社会(政治)生活的变迁史”。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上海的资讯,比如弄堂、石库门、外滩等一些比较另类的词汇总是能够令我浮想联翩,尤其是对于百乐门与上海的小姐的传闻更是兴趣昂然,我实在不能够理解电影小人书里面《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故事情节,因为我认为那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情,然而当我长大后目睹到时代给现实打下的丑恶烙印后,我才意识到残酷的现实生活远远要比电影小说里的描述得狰狞可怕令我悲恐。

在“过渡时代的风景”里作者深刻地意识到“残墙断瓦已经不是居僻壤陋地破落集镇才能找到的风景,在繁华上海比肩接踵的街市,冷不丁的就能瞧见一幢开膛破肚的楼房,比左邻右舍装潢得富丽堂皇的酒楼商店更加夺目。你再三寻思,你试图回忆起过去这幢楼房的面目,你过去肯定见到过,你几天前还路过这条街。可是你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它不是知名的建筑,但也不是破旧潦倒不堪入目。它像一户平凡殷实的小康之家,一夜之间遭盗贼抢劫或火烧水淹,便面目全非。”,“盯着它看,你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会怀疑它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现代派壁画;在豪华建筑中间镶嵌一幢破楼,就像西方富家小姐以穿有破洞牛仔裤为时髦一样,构思是很现代的。它更像一座舞台,布景已经搭好,演员尚未上台;这出戏表现一幢楼房里若干户人家的日常故事。看着这幅画这台戏,你会浮想联翩。楼里居民刚刚搬走,到处残存着生活的真实痕迹。”

因为喜欢这几段的描写就摘录下来,这就是作者透视的上海的时代浮世绘,多么的现实与生动,时代给予城市的烙印永远都是残缺的美,风景哪边独好呢?鬼知道。

在“当个好伙计也不易”的文章中,作者给上海人定位就是“上海人是有本事的,上海人有上海人的本事”,上海这个色诱世界的小伙计在岁月的炙烤里悠然地蜕变为中国城市史的界碑,成为万年、千年、百年、近年的城市进化征程中的小老头子了。恭喜吧,中国的大都市中还有哪些可以不被蹉跎岁月蹂躏得人心不古而失了荣耀的光环,痛苦悲泣地鄙夷着它怀抱里的丑恶市民,还我圣洁的美艳,剔除浊世的晨昏滚滚那些无良的变迁吧!

 

第二版块“闲话世事”,共有二十六个小散文,作者在题记里写道“在急速旋转的世界面前,谁都难免晕眩。摆脱晕眩的办法当然不能指望旋转的世界停止转动,而只能是与世界同步旋转”,这力透纸背的思索深刻印证了“与时俱进”的主旨内涵,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永远都是巨人屹立于东方的神秘魅力,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神秘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地展示着更生的未来。

首篇文章是“盖图章”,作者讽刺“盖住宅楼要盖上卫生防疫站的图章”,是的,中国的改革者们是那么谨小慎微地转变城市的变迁,而要消灭城乡三大差别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差别,虽然高楼大厦新兴小区建设得是那么的美丽漂亮,可是住进这么漂亮的花园式的房子里面可不仅仅只有居民,还有居民们的各种各样的宠物,什么小猫、小狗、小鸟等等,这些是居民们喜欢饲养的小动物,还有居民们厌恶的那些小动物也会追随而至,比如小老鼠、大蟑螂等等,我想,不加盖防疫单位的图章真是对不起我们的环境卫生啦!可以说,我就深深地为楼里的那些居民们所养的宠物忧心忡忡的苦恼过,心里总是在问,“他们在这样密集的住宅区里为什么要养宠物呢?而且大多数都是没有采取任何防役措施的违法饲养,等到丢弃后就变成了野生动物,更是令这个城市悲伤。楼上楼下的住着,太不讲美德了。真心盼望着在居民楼里不要养宠物,实在是不适宜。”然而,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农思想极端的严重,再加上教育的乱象丛生,根本就是散漫思想入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无法达到我理想的境界。我甚至能够看见许多硕大的狗在居民小区里溜跶,狗主人毫无顾忌妇女儿童的来来往往,依然故我地满街道散步而且随处可见狗狗粪便在绿化的花草树丛边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味。

许多的流行病均来自于环境被污染后的飞禽走兽,传播得十分骇人听闻,比如中国的非典来自于飞禽,非洲的埃博拉竟然是来自于空气的污染。所以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十分的重要,可是随着国内外大批外来务工者的涌入,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在城市里展示着文明与不文明的较量,或许未来城市越来越肮脏,乡村越来越美好。

第二篇“灰色”,主要是以“廉政”为主题展开了这个热门话题的引申,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把“廉政建设”拔高到“这件重大、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事情,似乎缺少一个明确、大家认可的评判标准”这样一种道德境界来阐述,足见高级知识分子面对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严重腐败问题,产生了独到的远见卓识的意识,颇具有深刻地现实意义。

为什么百姓对于“贪污犯”贪污的多少及量刑的时间那么的在意,甚至于以“这个冤大头,倒楣!”来进行内心里的终审判结呢?作者在文中以一个自然段落的慨叹来反思“真是奇怪!”的这个公序良俗的民间普遍的逆思维反映。作者在作好一切的文字铺垫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灰色收入”,诚然,灰色收入是为了什么而进行钱权、钱色、钱利交易呢?首先看看我们的国民教育吧,真是一锅东北的乱炖菜,没有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正规的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后代,所以经过历史的检验原形毕露了,人品那叫一个糟糕绝顶了。把中国人的后代拼命的培养成灌输海纳百川的复合型人材后,改革的道路将会怎样艰难的进行就不言而喻了。丢掉了民族最基本的特色,中国人便失去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于是中国特色的奢靡之风席卷全球,少数带动多数的进行攀比滋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作者满怀着希望地写道,“生活,总不应该是灰色的。法律终会给人们一个清楚的回答”,是的,教育的缺失得到的恶果就是“不是好道来的钱财肯定也不会用到好道上去”,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用大把的不义之财培养的“子女、婚外情及其它终究还是要恶狠狠地回报社会,祸害民众们的切身利益”,可怕的因果报应轮回得回天乏术的结果就是引起社会动乱,人心惶恐不安,失去了安全感。

第三篇“围墙的悲哀”对“一刀切式”的“官僚主义”进行血泪控诉,一断藤蔓墙的十年绿色生命被“全市性美化城市的大工程”给扼杀了,奶黄色新涂料粉刷的楼与墙虽然不再陈旧,但是绿色植物的生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意义,作者心里的那抹哀怨与喜爱那丛藤蔓墙的人们一样在无助的喟然长叹中摇头叹息着城市粗暴的美化。

第四篇“该说的话要说”,反映了在世界比赛中运动员们面对受到不公正的判决时,对国家和个人荣誉的损害而敢怒不敢言的状况,作者发出的呐喊“该说的话要说”。

作者极度愤慨地写道,“奥林匹克的事业发展到今天,脱离它初衷,实在太远了!金钱交易、强权政治、黑幕活动等等使得国际体育比赛时不时地淌出令人厌恶的肮脏汁水”,虽然世界冠军们的境遇得到改善,国际国内的传媒也发出过唏嘘的调侃与声讨,这些都代表着中国及中国人参与到国际性的事务中占了一定份量的地位。

那么,中国信奉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在国际性的活动中象征正义的理念能否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呢?

这还真无法武断地下评判,许多有识之士们担心的就是中国人随着国际性的地位增高而“随波逐流”了,一同泡在从前的“肮脏汁水”里继续鱼肉其它的弱国运动员们,修心还是应该修已为好。因为随着某些唯我独尊崛起者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出名后组织与教练们就很难驾驭他们了,负面的新闻层出不穷,究竟还是道德思想教育跟不上物质刺激名利场的角力呀!现而今的社会,如果再对公众说些早已失去凝聚力的“爱国奉献”之类不切合实际的大话与空话已成为笑谈了,只有拿到冠军和奖金才是硬道理,才可以风风光光地游走于父老乡亲与媒体走秀中,成为“场面上的红人”。如果说生活是一面镜子,思想何偿不也是一面镜子呢,思想最能够折射出一个人在成败得失时的各种嘴脸。

第五篇“广告的弊端”,作者以自己在香港初次观看广告时的笑谈而提出来“广告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样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那么这就产生了“广告的弊端”,在语言文字、行为肢体、视觉思维无孔不入的污染纯洁的环境里,作者讽刺了香港人治肚子疼的广告太过儿戏了,“荧屏上一个人走,忽然捂着肚子,疼得受不了,有人给他吃了片药,立刻好了”;讽刺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太夸张了“把西部牛仔的强悍归功于香烟”太搞笑了;某百货公司开张“8月8日闪亮新开张”,真是在“新奇特上作文章”,弊端为“损害语言的纯洁性”。

说起广告真是感触颇多,日前看到一些专治“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常见病专家们的形象鼓噪,那种语言表达再加上肢体语言的表现,活脱脱就是一副伸手抢病者的钱袋子往卫生间奔跑屎尿拉裤兜子的滑稽相,再加上那肥厚的双下巴颤抖抖的反衬,真令人捧腹大笑。这真是无法用语言生动的表达完美,这类的软广告观众们没办法不看,因为那些专家们的宣传广告时刻在节目中穿插,浪费着观众们的时间与电费,只是因为当今这类病者太多了,那些各阶层的老头子和老太婆们也不知道他们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一个个的精神状态好得不得了,不可能都是那些“神医的神药”回天术吧!真是赞叹他们的幸福感是那么的幸福与美妙。

第六篇“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我很想说“人为什么要认为不穿衣服可以征服世人的眼球呢?”经常在报刊视频上看到一些“闪族”们的奇葩新闻,在机场、地铁等公众云集的地方,脱光光与脱不光光的男男女女们,标新立异地吸引着公众们侧目而视,甚至于喂奶的少妇们也热衷于这种游戏,母奶虽然好也得看实际状况,吸毒和有传染病女性的母奶怎么可以给孩子们吃,那些爱美成癖的摩登女郎们更无法接受毁灭形象的“奶妈式”的育儿亲身体验,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些,何必站在公众场所被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上下“猥亵”母亲的尊严呢?

作者在文中结尾深刻地点题说明了“衣食住行”,以衣服为首的历史尊严,人类历史中“人”的尊严,“我想提醒每一位穿上衣服准备出门去的人,既然穿衣主要不是遮羞避寒,那么你就得考虑一下服装的审美功能,别太马马虎虎了”。

第七篇“签名盖章”,作者对于“不认签名只认盖章”的社会现象给于了极大的不认可。通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关于“图章风波”的小事情,折射出政府职能部门欠缺“人性化”服务的生硬工作态度,令人反思出一个很实际的大问题“为什么政府机构只认图章不认签名呢?回答是签名有假。难道图章就没有假吗?”,多么不可思议的解读呀!

我以为与其签字和盖章浪费国家大量的绿色资源,还不如现场给当事人拍张照片后,令其在上面按上十个手印和一个唇印再加上一颗头发丝,直接存档后看看谁还敢江湖去行骗,小小紧箍咒给列位一带上那多么显得政府智慧非凡啊!

第八篇“去电视台直播”,作者应邀去电视台参加一个“望子成龙”的谈话类节目,虽然编导排出了谈话的三个层次,但是在彩排时关于配合默契方面却出现偏差,五位嘉宾的思想与节目编导的要求相去甚远。后来作者以机智诙谐的作家风格的现场表现得到了观众们的笑声。“望子成龙”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许是父母们真正的心声,但却不是孩子们想要的真正答案。谁也不愿意违背别人的意愿行事,那怕是父母妻儿,这或许是对人权的尊重吧。

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与人性相悖,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如果孩子们成为学习的奴隶,那就是对于人性的蔑视。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却总是让子女们在那些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里花大把的钱也买不到好的学习成绩,更别谈什么融会贯通了,培养了大批量的学习机器人放归到社会上问题多多。在繁重的家庭、社会压力下,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上个破大学累死忙坏一家人不算什么,有的家长还没得到回报就不堪生活学习的重负轻生了,以死来表达心底里对于现实的愤慨,小小的年纪就成为这种社会教育的牺牲品。残酷的现实社会也太无视人性的真正的需求,其实人性真正的需求就是心理的满足,心理快乐的满足而已。

为什么不把枯燥的学习与孩子们喜爱的电子游戏相结合起来教学呢?如果过了多少关就可以拿足学分毕业升学后升学毕业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哇!

第九篇“有人下岗,无人售票”,作者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情折射出改革进行中遇到的还要进行改革的诸多事情中的一种状况:下岗与上岗是社会根除旧有制度的必行之路,但是上岗与下岗所反映的社会状态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优化上岗”基础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下岗后一定还要再培训上岗的问题。
当把原来的岗位关停并转后优化置换为外来务工者取代了城里的小市民,也就是说随着“广大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这个消灭城乡差别的规划结束后,接着计划进行的“打工潮式”的全民自由行更是消灭了城乡差别中的首要消灭的城里人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知足常乐的“铁饭碗”心态,一大批又一大批身体强壮的乡下人注入给城市里健康而质朴的纯净元素,城市里小市民们十足的优越感随着改革的大风被吹得撕掉了假面具,不再安稳的日子使他们宁愿过起“漂族”们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原先的工作单位工作。
于是北漂、南漂、东漂、西漂,世界各地驻足着中国人吵吵闹闹和玩世不恭的声音和脚步,世界民众开始既
羡慕又嫉妒中国人后又产生出无比厌恶的情绪。
这就是给世界大家庭带来异样改变的“中国式”的城乡变奏曲,也是这个时代最具震撼人心的城乡发展的成
功之路。不管世界的民众喜爱还是厌恶,中国人就是这样任性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改革开放之路”,并且,这条路的终极目标就是消灭“阶级歧视、民族歧视和城乡歧视”
本文就是在“无人售票车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上产生了运作上的漏洞百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公交车门和排
着长龙等待买票上车的乘客形成了“难为情”的画面,再加上乘客中一些习惯慢生活节奏的人,他们掏钱、买票和上车十分的自我随意性正好与那狭窄的车站,前车与后车拥挤不堪的堵塞以及汽车喇叭自行车铃声乱成一片形成了时代不和谐的悲叹进行曲。
作者对于早期的改革产生了忧心忡忡的思想是非常现实的,“对公共交通,本人毫无研究,此番议论完全是
随感而发,可能很不准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但由此引申开去,防止在‘和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搞新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是值得引起重视和警惕的”。
第十篇“大宗纸包”,作者在领取“邮件”的问题上感受到亟待改革的邮政问题,由于长时期把阶级矛盾作
为治国的理念,对于邮件的问题更是严防死守的重中之重,所以寄信取件就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本来是一张报纸却标记上“大宗邮件”三天内去邮局的“苦笑绿色邮局行”,抽出两三个小时去邮局取一张报纸真是一出哭笑不得的滑稽戏。如此的滑稽戏还不只是一出,这更令作者苦恼不已。
第十一篇“反正夏天已经过去了”,这篇小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件非常苦恼与非常纠结的生活小事情大问题
“安装空调”。
作为作家写文章是每天必须的事情,而面对酷暑的折磨,安装空调又是必然的,但是,中国式的“电老虎”
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演绎了一场“跨三年度”售后服务盲区,这就是社会痼疾难除难于上青天的社会常情。当“使用空调必须申请用电,拉专用线,换大电表”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作者面前时,作者并没有深想这里面的艰难程度,而是按部就班地一边办理安装空调的程序,一边幻想着空调给他带来的舒适,然而空调买了,申请也交了,安装费钱也交了,就是不见安装公司派人上门安装,等待也是有限度的,眼看着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是用电公司的安装还是遥遥无期,真是天凉却道好个秋哇!
在结尾处作者自我调侃写道,“反正夏天已经过去了,九月份即使还有秋老虎,终究只是秋老虎了。大不了
再等一年,我总不信,买回一台空调,到第三年还用不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愿所有遇到这样事情的人都心想事成吧!由此而喟然长叹:中国式的工作态度与方式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啊!

第十二篇“自行车的命运”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四辆“自行车被窃”的辛酸史。
自行车被窃的事情虽然不大却令人头疼,但是却无法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原因就是“被窃自行车”有销售
的市场,而且毫无风险的随意买卖,根源的所在为“有市场就有冒险者”。

因为我不会骑自行车也就不存在丢车的事情,但是我能够理解丢失自行车后的那种心情,对于工作和学习及生活都带来了万分的不方便。

作者从第一辆车的“十年寿命”、第二辆的几个月的易主、第三辆二手车的破旧,第四辆父子合资车的前后轮子加双重锁也被偷窃了来叙述自家这四辆车代表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在时代的变迁中已不再是那么的单纯与纯朴,更显示出民众的思想与思想之间存在的善意早已被经济大潮冲击得泥沙俱下,浑浊得人们不得不在社会里到处设防,常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开放社会的弊病已然造成人心不古了,纯朴不见了,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后作者虽然去报案了,但是看到那么多人是因为自行车丢失报案而感觉心里平衡了许多,但是内心深处的言外之意似乎更加沉重了。

我以为,教育缺失问题体现在“头痛医脚”就十分的遗憾了。其实这些偷自行车的“小窃贼”大多是一些青少年,为什么这些青少年不喜欢上学,而喜欢泡网吧,没钱就去行窃呢?就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不切入主题的缘故,教育改革者们现在拼命的在考试上进行革新,其实根本就不是“考试”的问题,而是“教学”的问题。教学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使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学生学生就是学习生存的本领,主要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了没用,学了没法用。

日前看到一则新闻,台湾星云法师在台湾办的学校,他为什么就能以“因材施教”为宗旨办学呢?而国内的学校里,在课堂上就看见老师一个人在那里“唾沫横飞”地讲啊讲啊,把时间都浪费在她讲她的,学生在上课时做着他们自己的“白日梦”仙游。明明知道“贵在参与”的重要性,却不给学生互动实践的时间,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哑口无言”的学生,最后导致一些学生因为心理话无法表达出来而轻生。

看看现在高考,竟然可以一年考两次英语,浪费多少资源、多少能源、多少父母家长的心血啊!人生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就会背水一战。从古到今每年只有一个春节,没有谁是因为年货没准备好我再重新过个除夕大年初一吧!很好笑吧,好笑极了!小爷爷小奶奶一样供奉着的新一代自然就是你们培养的掘墓人,这是历史的教训没有选择的自由空间令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无病呻吟。

如果有一天战争来了,这些后代在这种选择性的教育制度下培养起来不严谨的人生态度将会如何应付“强大不讲道理的外敌”呢?!正如《圣经》里讲的那些“肥猫们”一样,后果是多么的恐怖啊!上帝圣殿里的一切都被毁灭了,大卫王一生的心血变成了废墟上的哀歌,忧伤且凄凉。我此生没有后人,闲话多说也出于公心。

 

第十三篇“致命的代价”写的是交通“堵塞”的问题,首先以台北为例,形容“台北街头像战场”的塞车壮观场面,也写了泰国塞车的奇闻,“什么车最长啊?”这是我对泰国旅游时,小导游问游客们的问题,虽然大家五花八门的回答笑翻了大家,可是都没有游客猜到正确答案“塞车最长”,但也说明日本人为泰国的交通添堵的真实状态,因为泰国的小汽车都是日本的免税车,价格非常的便宜,但苛刻条件就是不免费为泰国修桥建路,为此日本人赚足了钱,也赚足了名,但却落下到处塞车的不良后果。

“汽车变成了一种既可爱又可怕的怪兽”,作者十分忧虑着交通堵塞给人们带来的困忧,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交通工具的提升后,这一切都会成为提高生活品质重要的需求而郑重地写道,“所以,在兴建地铁、拓宽马路、修造高架公路的同时,必须从舆论、观念、政策等多方面对私人轿车与摩托的发展作出有效的宏观控制方案”,面对着这样一种大变革的时代,具备高瞻远瞩的思想才能够把道路交通的问题从日常生活的苦恼中彻底改变,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看见路上那些在上下班高峰期如蚁慢行的车辆,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这“致命的代价”将永远成为大都市里挥之不去的病痛,而且污染源的根本所在也与汽车尾气的排出有着相当大的干系,这或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作者感叹道“五十年代,我们在人的繁殖上失误了一次,四十年后,在车的繁殖上弥补一下吧。”

 

作者在第十四篇“你到底想要什么”这篇小散文里由浅入深地追问着普遍性却无法畅谈的问题“人啊,得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钱,去经商;想要权,去当官;想留名,做学问;各得其所”,作者认为朋友的这段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为什么呢?

在第三自然段里作者重点谈了自己的感触,说到底人是精神需要的动物,当物质满足了生活后,精神方面的追求必然到位,否则精神空虚便成为行尸走肉的胡乱穷混生命而已。作者运用两个比如来论证他的主张,比如服装和比如饮食,其实说的就是衣食,在金钱满足了一切的人生理想生活后,又对于“炫耀财富符号”的首饰与古董进行奢求,总之就是花钱买人生的快乐时光。

随后作者又以学者的洞察力深刻地写出了财富后面隐蔽的“难以启齿的龌龊交易”所带来的“糟蹋人格,放弃尊严,漠视道德,践踏法律,丢弃友情。这样的人,满足了金钱的需要,却失去了人的更重要根本的需要”,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直指“看到一些干部在金钱面前失足犯罪的事例,我总是扼腕叹息。我想,他们在夜深人静的铁窗里,大概才会意识到自己真正失去的是什么”,是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谁首先漠视法律的尊严而造成如此难堪的后果,是什么原因他们敢于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成为新型资产阶级一族的贪婪的裸官呢?生命对于他们竟然不如执法犯法的失职渎职重要,那一丝丝的侥幸心里在强大的党清正纪的威慑力量下竟然那么脆弱地嬗变为恶狼绿色的泪眼婆娑,哭给谁看呢?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不配成为老百姓的父母官。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还是没有对他提出的“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论点有一个信服的完整的答案,于是他便不停地追问“你到底想要什么?要钱,要名,要权,还是要拥有精神的满足和心理的安宁?”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走完人生的旅程。

有时候我也不断地问我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我无法回答自己,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得到我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总是懊恼自己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每一次选择,内心空虚而无奈地选择了精神追求这条路,因为精神上的追求是不需要寄人篱下的躲藏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只需要躲藏在角落里独自研读学习即可。

第十五章“中年断想”,作者开笔就写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优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是的,无论我们生长在那一个年代都不可以在这个年代里随心所欲,要随遇而安才可以安居乐业。
想当年老三届那代人,父母要去工作,他们也要一边上学一边照看众多的弟弟妹妹们,他们就算是新中国第一批小知识
分子吧,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扛起在战争废墟上崛起的重任。
小小的年纪穿著补丁摞补丁的衣裤,早晨天不亮就得去工厂里拣煤核,弄得小花脸脏黑黑的,这就是他们的童年,吃得
是玉米面饼子加咸萝卜条,每天却象一个个小劳工一样帮助父母们养育新中国抵制外敌的后备军的一大帮弟弟妹妹们,真是苦呀!
然而作者却没有深入谈到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却运用比较的类比进行了他这一代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换位思考,用“挑
剔”一词来形容人生的不完美与缺憾。
他认为人到中年就是“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无论你这一辈子怎样过都要在这个时刻告别青涩与迎接暮年,因为人生
最美好的时刻已经到来,“中年的魅力在于成熟,在于顶尖的辉煌。顶尖总是短暂的,为此不用伤感”。
作者为了证明人生的追求不在于年纪而在于心态,更进一步地写道“有些人,已届中年,还不安分,还要朝着某个目标
攀登,这是年轻后肺。长久保持年轻心态的人,最值得羡慕”。

第十六章“与世界同步旋转”,作者以设问“他们面对着什么呢?”来感慨今天教学的科学现代化“面对着开放的公共传播媒介”而获得知识的方便快捷。
然而作者又无不忧虑地想了解“无法将良莠分滤开来,无法将立体的世界挤压成平面,无法替学生戴上防毒面罩,他们
摸不透学生稚嫩的大脑里掺和了一些什么货色。他们相伴着自己的学生和儿女,却或者许会怀疑相伴着的是陌生人”,这就花花世界带给我们的警醒与疑惑,面对着经济大潮以“金钱至上”为根本生存法则的时下,人们怎么可以区别得了好与坏的界线呢?
学雷锋做好事,雷锋的形象都被现今的年轻人糟蹋得失去敬仰的根基,这些和平年代成长的年青人被扭曲的灵魂创造力
真是包罗万象呀!老师队伍已经腐化堕落得令世代刮目相看,魔爪在幼年的孩子们身上罪恶滔天,小小的年纪,光天化日的课堂上,人道失尊的校长、老师们就干着伤风败俗的勾当,令媒体不得把舍弃道德的面具,露出法律的武器捍卫人性的尊严,真是不揭不知道,一揭全都是无法启齿的奇闻呢。
为什么整个老师队伍的思想会发生如此恶劣的变态呢?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无一处不被色情侵占,可悲的是小孩子们更
是成了这个年代色情泛滥成灾的牺牲品,受虐待的小小心灵产生了对男性的恐惧而思想变态地成为同性恋,污染着社会,影响着人类正常繁殖率。
“尚未成年的,从生理到精神都还没发育成熟的学生面对着过于成熟的世界——抢劫、凶杀、诈骗、奸宿与阳光、春风
、鲜花、笑声结伴着……涌来”,未来的世界将如何巩固着国家强盛的重任呢?所以说,“在急速旋转的世界面前,谁都难免晕眩,教育也难免”。

第十七章“闲话刺猬”写的是作者“从农贸市场买回两只小刺猬”的故事。那么这两只“很稀罕的小玩意儿”究竟给他带来了什么乐趣呢?
首先是长相上像鼠却比鼠可爱,形态上像熊猫也像刚学走路的孩童;思想上只知道寻找出口大门,却不知道这样盲目的
逃生危险重重,刺猬的命运不是蜷成一团靠一身的刺就能安然无恙,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浑身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作者思前想后地感叹着“可爱是没有用的,倒是老鼠,尽管人们骂它贼头贼脑,却又无可奈何,听任它穿墙打洞偷油啃米逍遥法外”,是的,无论城市如何的变迁,城市里的鼠患永远也无法杜绝,或许这就是适者生存的不二法则吧!
那么人呢?从现在的各类信息上来看,就是要把人培养成鼠类的性格。打不还手,还要微笑;骂不还嘴,还要苦忍这就
是生存之道哇!
“刺猬是逝去年代的动物,老鼠才是当代城市的生灵”。多么鲜明的大自然的运行机制,难怪“鼠”为十二生肖的老大
,原来它老人家信仰“上善若水”的理念啊,佩服佩服!

第十八章“关于鱼”作者在这篇小散文里重点谈到人的处境决定人的选择,他从孩童时纯口味就爱吃海鱼,不喜欢河鱼“泥腥味”的不鲜美到在大凉山当兵时和战友们到雅砻江拉网捕捞“那种高原特有的无鳞鱼,虽然面目怪异,对于食不知鱼味的大兵们,仍具有强烈的磁性……在河滩架起锅,撒把盐熬鱼汤,什么葱姜酒糖各式调料要什么没什么,照样喝得有滋有味直咂嘴唇”,这足以说明“有故事的人”对于事情的认知更加的包容,甚至于影响到以后平常的生活习惯。作者理解并感慨着由于生活经历才使老祖宗们为什么把鱼作为“鲜”的代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是以随着水产品的不断发展,寻常百姓的“嘴巴就又渐渐挑剔起来”,为了吸引食客鱼米之乡的湖州“百鱼宴”,以河鱼为原料烹烧出一百道菜也成为了时尚。最后结尾作者以庄子的幽默调侃地写道“对于人类是喜剧,对于鱼儿,就是悲剧了”,其实在食物链里面,人真不能算是美食界的真正大家,人不过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环而已,而且是杂食性的生物。

第十九章“面对电脑”作者在文章里谈到一个对于作家们来说并不是很喜欢的时代气息,“电脑创作替代人脑写作”,作者从电视丰富多彩的艳丽迷人里感觉到书籍地位和作家地位的窘境,如此现代化的科技强大翅膀下的电子时代超越得了人脑时代,大家应该怎么办呢?例如电脑写小说,所有的程序都是那么精准地一步到位,科幻时代已经变成了现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商业竞争中如何去与电脑抗衡,“电脑代替遥,毕竟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作者从思想深处排斥着电脑欠缺人脸细胞的鲜活性与情感的空灵。最后作者总结人类的进化就是在斗争中进步而成为地球的主宰,具有竞争意识的写作人,会写出更加好的文章。的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将来会不会被外星无生命机器人的毁灭,这只有时间来证明了。

第二十章“寻找休闲”作者开篇就提出一个设问“我忽然问自己,我有休闲生活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洋味十足的休闲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听音乐、品茶、写作、发呆、晒太阳多么优雅的休闲时刻,美妙且富有。但是作者很喜欢的休闲却是游泳,“晒得像非洲黑人,精瘦油亮”,这是一种多么健康健美的形象,然而这只是年轻时喜欢的休闲方式。作者理想中的休闲方式却是无法去休闲,因为昂贵休闲方式需要昂贵的经济保障供给,所以他喟然长叹,“我真想想出一种休闲方式,比如打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比如骑马钓鱼冲浪……可是它们都离我很远很远。那就罢了吧!”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啊,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想来都是人的私欲和贪婪筑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这个资源丰富的地球上,何时能够去掉人为的障碍,回归统一人性的本真,其实人不过是时间岁月的过客,贫穷与富有只不过是物质与精神上的错位而已,想开了就会把一切都看淡看轻看透,寻找休闲却是人生要得到的至宝。

第二十一章“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作者在这篇小散文里生动地描写出“电脑时代”给作家们带来的实惠与好处。过去写作在稿纸上龙飞凤舞地把自己心内世界里的思想写出来,有时候自己甚至连自己写的字都认得了,因为脑子比手运转的快,所以就出现了写作上的误差,而电脑却给作家们带来了清清楚楚的写作氛围,错了可以随时改写,不会的字词上网一搜就马上明白了。然而电脑也有电脑的局限性,如果没有电源的供给电脑就变成了废物,毫无用处。就如同停电后用蜡烛照明一样,无论如何能源时代的伟大贡献还是对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方便,对于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将来的岁月里我们还是期待着更多的惊喜与发明呈现出人类的智慧。但是作者又深深地陷入另外一种状况的忧思“就像任何一种现代科技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另外的严重缺陷,那就是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变得越来越赖”,或许人类会为自己的先进发明而感到自豪,我想,人类的进步不可能停留在解放自己的层面上,人类将来还会霸占星际时空,主宰宇宙以外的未知领域,只是因为人类无法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求知欲望,相信人类,相信自己,不迷失于假定的虚拟里,产生不自信的情绪。

第二十二章“杂谈旅游”作者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来杂谈旅游业的那些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好河山随处皆有秀美景色的国家来说,旅游真是一个赚钱的绝佳行业。然而面对着乌七八糟的旅游市场,各种现象随处滋生,到处都是被虐待的旅客们不开心的投诉,为什么呢?这得从旅游的根源说起,对于旅游的景区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在远离市区的郊野大兴土木建造那些高级别的场所,最本真的自然才是城市人想要休闲散心的去处,因为回归大自然不是去放纵自己,而是觅一处幽静处休心养性,摈弃尘世的繁杂的喧嚣。如果旅游市场化以经济为根本的目地,那么各种各样的小伎俩不但使游客无法休闲,反而使游客烦上加烦。作者举例到莫干山去旅游的情况。天下着雨无法去景点游玩,一个小青年只穿了条短裤跑到雨水里嬉戏,玩得真尽兴,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凝固的历史,作者还十分精确地反映了民声“旅游是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又是一门重要的产业,就提高一点来说,和精神文明等等都有联系,是应该认真一些来做的”,接着他又指出旅游的不足之处“从旅游业的领导、景点的规划设计部门,到具体的导游,都要有点文化的眼光和素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处境来看,无论到那各国家里去投资想建设好地球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美帝国主义根本就想让中国好好成长,前脚去建设后脚去拆台,无法摆脱困境。还是回到自己的地界好好经营这份祖传的国土,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没有贬值的困扰,也没说变天就变天的政党更替后不认账的麻烦,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才是硬道理。

第二十三章“闲钱买不到虚荣”作者在这篇散文里写道“花钱的目的,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满足实实在在的物质的物质需要,一类是满足精神需要”,的确,人们每天都在为金钱的获得而忙忙碌碌,有没有好好想一想金钱真的是人生当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假如丢掉一切的“红尘欲望”,那么金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丢掉的垃圾罢了。可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简直是太强烈了,鱼与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作者也列举了日学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吃”,作者从上海市民基本的温饱粗米淡饭到鱼肉鸡蛋的成为家常便饭的巨大变化,提出了一个成语“饮食消费”,“不,你如果有闲钱,愿意在吃的上面开销,那几乎可以说是无止境”,也就是说,当人们的需求得到了低级的满足后,欲望的支使还要有更高的感觉来满足的不是正常的身体需求,而是精神上的满足,那就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散点面的混合欲求,由此人的立体性的人格便快速的膨胀,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崩溃的状态,完全没有原始对于食物的天然性,而是把味蕾放到冰天雪地里速冻,直到整个感觉完全麻木为止,也就是天天想着一个问题:“今天吃点什么好呢?”内心深处呈现出悲哀的诉求,击败了人性的伟大与荣耀。“一千元一桌、一万元一桌、十万元一桌……”,作者不无讽刺地说“一分钱一分贷……钱所卖的,主要就是是味道了”,那么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些人工方面的艺术的附属品而已。作者列举了一大串外面的陪衬,最后就归属为“人的虚荣心,是人的精神需要”。作者对于人们的虑荣心所持的是褒义的赞许,因为只有虚荣心的不断升华,人们的世界也就变得更加的雍容华贵。作者还在文中真诚的对于有虚荣的女子在办婚事把以理解的态度,婚礼上的奢华所反映的是一个女子对于虚荣心的征服生活的满足,“这种消费,怎么可以去讥笑呢?闲钱买虚荣,理所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以感性的写作手法,阐述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要有虚荣心来支撑着人性的更高追求,其实每个人心都是这样想的,“只要我有钱,我就能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唉,一肚子的不朽蓝图,只有梦想真正地怜爱着这些鸿鹄之志的实现。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