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卯金美博 //www.sinovision.net/?367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Welcome! 欢迎你!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累故里—河南鲁山县

已有 4084 次阅读2010-1-27 04:54 |个人分类:美文|系统分类:家庭生活分享到微信

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总人口8000多万人。鲁山是世界刘姓的发祥地,据《左传》、《汉书》、《新唐书》等历史典籍记载及专家的发掘考证,确认:帝尧裔孙生有“刘累”字样的手纹。夏朝孔甲帝养龙后隐居,并卒葬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西十公里处昭平湖风景区,地名招兵台山,墓茔位于鲁山境内的昭平湖畔,其子孙以“刘”为姓。

刘累铜像高21米,重15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张润恺创作设计,大连造船厂铸造。由于刘累祠尚未完工,铜像暂时安放在昭平湖一万平方米广场刘陵园牌坊前。铜像坐南朝北,刘累公右手扶龙,俯瞰昭平湖。

据大量文献典籍记载,尧之裔孙,生而有纹在手曰“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帝养龙获封“御龙氏”而名扬天下。后一雌龙死,迁于河南省鲁山县昭平湖,其子孙以‘刘’为姓,从此天下始有刘姓。四千年前,始祖刘累公在鲁山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隐居耕作,繁衍生息,后长眠于苍松翠柏之圣地。高祖布衣起兵,拜始祖刘累而立汉邦,光武帝刘秀筑台于此,竖帜招兵,赖祖荫庇护,中兴汉室……。千百年来,守护在累公身边的30万刘氏子孙不忘祖德,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月初六都举行两次大的祭祖活动。缅怀祖德,永不忘根。

祖地民间传,始祖累公生在龙年龙月,卒在龙年龙月。清明节及农历十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拜先祖之日。三月又逢蛰龙出山,祖地宗亲就以此为祭拜累公之日,千百年沿袭至今。

为兼顾海内外刘氏宗亲适宜祖地气候,又达到在龙月祭拜始祖累公之心愿,根据世界刘氏第一届宗亲联谊大会主席南辉宗长、世界刘氏第三届宗亲联谊大会主席暹有宗长、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主席全新宗长的提议,参加累公陵园始祖殿落成大典各代表团团长同意,建议将世界刘氏后裔统一祭拜始祖累公的祭拜日期暂定为每年公历四月十九日。寓意世界刘氏要长久。这个日期的确定,一是祖地千百年来一直沿袭传下来的祭拜月。二是累公是养龙的,民间传累公生卒于龙年龙月,且又逢蛰龙出山。华夏儿女又都是龙的传人,此月作为世界刘氏统一祭祖期,众望所归。三是公历四月气候适宜,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是一年中最好的旅游佳季,满山杜鹃红遍,洛阳牡丹花开富贵甲天下,海内外宗亲一可祭拜始祖累公,宗亲聚首祖茔叙一脉同根之情,又可观祖地美景,享故土温馨。

御龙喜泪化为雨——显灵了

——累公铜像的奇异

  累公铜像在姓氏专家、史学专家、谱牒专家、考古专家等专家、学者从刘氏家谱中累公像,结合地域人物特点及历史典籍记载,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八易其稿,终于在大连造船厂铸成。甲申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在对累公铜像金身着装时,无论如何也穿不上(不上色),他们很着急,同时也很纳闷,工程师、设计师也很无奈。一位厂领导让属下备香裱,郑重在累公像前虔诚祈祷,并表达了美好的愿望。这时,晴朗的天空忽然狂风大雨,持续近半个小时。铜像在此也顺利着装。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晨曦,在鞭炮声中恭迎累公回祖地,跨越渤海,途经山东,于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午时顺利回到祖地‘累公陵园’,安放在累公陵园万米广场,供子孙瞻仰、祭拜。

  2004526---29日,举世瞩目的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在祖地召开。全世界的刘氏宗亲代表相聚在尧山脚下、沙河之滨,团聚在始祖累公身边,畅叙亲情,寻根谒祖。也许是巧合,近半年来,祖地鲁山天旱无雨,26日,当来自世界各地刘氏后裔代表到达平顶山后,晴朗的天空变得阴起来了,当晚的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演出“龙情乡恋”刚刚开始,天就下起淅沥沥的喜雨。27日一大早,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宗亲代表团2000余人冒着喜雨,怀着虔诚激动的心情,带着八千万刘氏子孙的重托,回到始祖累公生活及长眠之地——河南鲁山昭平湖畔累公陵园,祭拜祖先,认祖归宗。

  宗亲所乘的车缓缓驶入累公陵园门口,宗长、宗亲们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冒雨登上了花岗岩铺设的一万平方米广场,有江西瑞金92岁高龄老红军家祁宗长,也有十多岁的小青年,广场上人山人海,龙腾狮舞,军乐齐鸣,一派欢声雷动,祖地宗亲带着家乡的土特产请亲人们尝一尝。淅沥沥的细雨变得越来越大,似瓢泼、似流水。九时五十分,当主持人宣布祭拜累公大典开始时,瓢泼似的大雨霎时停了下来,在场的人们都被这奇异的天象震惊了。祭祖大典在鼓号声中庄严的开始了,二十位德高望重的宗长为累公铜像揭幕,慈祥、睿智、威严的累公圣像展示在子孙面前,接受着万千子孙的朝拜。祭祖大典在有序的进行着。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典告成后,宗亲们分团或个人祭拜,好象累公又有所感知,刚才骤停的雨又开始淅沥沥的下了起来,越下越大。此时此刻,刘氏后裔的泪水和雨水相交融,其情、其景难以笔墨描绘。累公子孙们被这奇异的天象所震撼,纷纷晋香焚裱,祈求始祖保佑平安幸福、业发四海。在场的乡亲们纷纷说,天下刘氏宗亲祭拜始祖,感动上苍,累公在天有知,“显灵了”。泰国及东南亚报纸整版头条以“御龙喜泪化为雨”为主题连续报道。

  累公陵园的建设牵动着刘氏后裔的心,祖地于626日黄道吉日在鞭炮声中开工建设始祖大殿,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气势恢弘的始祖大典终于在刘氏子孙的期盼下竣工了。农历九月初五,又是一个黄道吉日、晴天碧云,祖地近百名刘氏宗亲来到累公陵园,恭请累公进住始祖殿。上午9时,举行请始祖累公进殿仪式,晋献祭品,跪拜行礼,告知累公进殿。礼毕,恭请累公上车。这时,本来红日当头的天空却忽然下起了雨。当时在场的刘氏后裔和工作人员十分诧异,都说,累公又显灵了,五月份世界刘氏联谊会祭祖时出现奇异天象,这次又是,看来累公就是会显灵。

  累公是天下刘姓的共同始祖,累公陵园是海内外刘氏子孙共同的祖园、心中向往的圣地、根之所在。御龙氏的在天之灵佑护着他的子孙们四海五洲创伟业,平安幸福,福寿无疆!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在一部《清源刘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刘累,即姓 刘名累。刘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刘姓也公开推刘累为刘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刘字,在先秦时可能与留相近,甚至本来就是一个字,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过,刘累虽然有这样奇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累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是一种神瑞兆示,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

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力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世由刘邑(今河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两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适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刘氏家族乃中华之望族,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刘,祖籍:河南鲁山。祖宗:刘累。分类:以邑为氏。姓氏起源: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炎黄子孙。

太始祖少典,娶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生二子:长子炎帝(女登生)、次子黄帝(附宝生)。

二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大约生于公元前2735年的农历的二月初二。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中国的炎帝黄帝寸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东北六里),后长居姬水之滨的轩辕山坡,而改姓姬。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是有熊国君(都城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三十七岁代炎帝为天子,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公元前2599年退位,卒葬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桥山。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佶、儇、衣。黄帝娶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嫫母。有名者为:玄嚣、昌意(系元妃嫘祖所生二子)、祁豹、苍林(是苍姓之祖)、伯儵(被赐姓佶,是吉姓之祖)、龙苗(生吾融,其子明封卞国,是卞姓之祖)、禺阳(黄帝的小儿子,封于任地,是任姓和薛姓之祖)。

同胞二始祖炎帝,名榆冈,姓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商有姜太公(名姜尚,人称姜子牙,),封地于吕,又名吕尚。是姜氏、吕氏之祖。

三始祖玄嚣,即青阳,又名少昊,黄帝的第五子,在位(公元前25982515年)八十四年,第一个订立惜金制度,也因此称金天氏。其后裔中也因此而有姓金姓的。生子:蟜极、殷(封地尹城,是尹姓之祖)、挥(张姓之祖)。

同胞三始祖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昌仆,生一子:高阳。

同胞四始祖高阳,即帝颛顼,在位(公元前2514~前2437年)七十八年,寿一百一十一岁。颛顼,姓赢,生四子:穷蝉(帝舜之高祖)、鲧、重黎、大业(生子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以官为姓,而姓“理”,是李姓之祖)。

同胞五始祖鲧,字熙,生一子:禹,名文命,即夏禹,葬于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其子启,建立中国笫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四始祖蟜极,生一子:帝喾高辛。

五始祖帝喾高辛,名夋,在位(公元前2436~前2367年)七十年,寿九十八岁。帝喾高辛被尊为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有四妃,元妃邰氏女,名姜嫄,生后稷,名弃,号周,别姓姬;次妃娀氏女,名简狄,生契,封于商,姓子,即殷商之祖;次妃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尧);次妃娵訾氏女,名常仪,生帝挚。帝喾崩,子挚立为帝。挚在位(公元前2366~前2358年)九年而崩,放勋立为帝,是为帝尧。

六始祖尧,名放勋。帝尧最初被封在陶地,后迁到唐地,所以人称陶唐氏,简称唐尧。其后裔除刘姓外,有陶氏、房氏和唐氏等姓。帝尧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伊祁部落的首领,所以帝尧姓伊祁。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成为中远古时期(距今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在位九十八年,卒于辛巳年(公元前2259),葬于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生十子: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刘氏姓源远古,根据古籍记载主要有四支,现分述于后:

第一支 唐尧后裔

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 此后,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元和姓纂》说:“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史记》、《汉书》都说刘累是陶唐氏的后裔,《汉书.高帝纪赞》在载明“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之后,还明确记载说:“汉帝本系,出自唐帝。”同样的记载也见于《潜夫论.志氏姓》、《帝王世纪》、《通志.氏族略》以及各家刘姓族谱。

根据许多史料和刘氏族谱记载,中国的刘姓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姓之主流。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因生于伊祁山而得名)居于山西平阳(今临汾县),他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尧。因尧帝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清政廉洁,累德施仁,被称为典范之仁君,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子而让位虞舜,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源明(有称监明,建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后来被封刘地的裔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姓刘了。直到下传十八世祖刘累,正值夏朝十三代王孔甲时,适得二龙,不明饲养,而刘累自幼跟豢龙氏(董姓祖)学得养龙之本领,被孔甲招贤饲龙,深得夏王欢欣,封其为相.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得显贵,后因一龙死,惧逃河南鲁山,后展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卒葬沛地。据传,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此地亦有“古商大彭氏”之称。据刘氏族谱载:“自累公,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即刘邦的祖父,丰公刘仁号的别名)定居在丰,以至七十五世祖邦公,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由此可知自累公以后,世居丰沛。”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如《吕氏春秋.去私》载:“尧有子十人。”《求人》篇也说:“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孟子.万章》和《淮南子.泰族训》则都说“尧使九男二女事舜”。

刘累子孙,于商代高宗武丁时为追封先贤刘累的子孙,被封到豕韦(今河南滑县),以地名为氏,始称豕韦氏。商未又徒封于唐(山西翼城)建立唐国,以唐为氏。周成王灭唐,封唐氏后代于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又为杜氏。传至五十七世祖杜伯公,字致禄,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声誉显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土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土氏.传至六十二世祖士会公,亦晋国大夫,曾食邑于随和范,又为范氏、隋氏,土会又名隋会和范会,死后谥号“武”,因称范武子。故刘、唐、杜、范士原系同祖,皆刘累之后裔。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为王,大臣赵盾派士会出使秦’国,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国继位,因襄公夫人阻挠,赵质中变,改立襄公儿子夷皋为王,秦晋为此交战,秦军大败.士会亦只好留秦.秦项王四年,秦代晋,晋使人伪降,接士会归晋,有子留秦,会生三子.惟留秦者,复为先祖刘累之姓姓刘。正如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说:“刘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又为豕韦氏。商末徙封于唐。居尧之故墟,又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生士会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土氏。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即士会),鲁文公元年,晋人使士会迎公子雍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归晋.其子孙处秦者为刘氏。”据刘氏族谱载:“士会归晋,有子留居于秦,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生子名夏,即定公,事周景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鲁昭公元年,天王使公劳赵盂于颖馆于洛讷,接谈之间,知神怒民判,人皆推我定公知人料事之哲,信不诬也。”定生庄公明,明生申公远,远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即刘邦曾祖父刘清)。战国时刘氏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清生丰公仁浩,葬虔州城东。生子曰颛,字执嘉,生四子,日伯、仲、邦、交,伯公早逝,生子曰信,未冠夭殇,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清卒葬此,坟墓至今犹存,人称“汉皇林”。(注:汉皇林在今江苏丰县金刘砦村,1990年,刘氏裔孙发启,各级政府支持,修复了汉皇祖陵园陈列馆,初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已引来无数的名人、硕士、汉皇后裔来此参观拜祭,寻根问祖,特别是海外刘氏裔孙,寻根拜祭者络绎不绝。)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载:“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时为范氏。范氏为晋国土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指留在秦国的人)为刘氏。”汉目录学家史学家,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徒大粱都于丰。”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做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自尧帝下传到高祖刘邦已达到七十五世了。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及天下。

第二支  周姬后裔姓刘

据载,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在殷商时期,有一个叫古公檀公的人(后被周成王追封为周太王),其小儿子季历,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名为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县),以邑为氏姓刘。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邑为姓姓刘。此为姬姓刘。和唐尧祁姓刘,同出帝喾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成王封王季之子刘邑,因此为氏,今河南偃师;此姬姓之刘也。” 姬姓刘氏与古代刘子国。但是,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有哪一支刘氏家族,自称出自姬姓刘子国,为刘康公的后裔。

第三支  少数民族从刘姓

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东灭东胡,西破月氏,进占河套地区,威胁新建的西汉政权。是时,汉帝初定中国,高祖刘邦派娄敬结和亲之盟,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族冒顿单于为妻,冒顿原姓孪提,按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此,孪提氏之子皆从姓刘。《通志、氏族略》载:东郡(今河南濮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雕阴郡(今陕西绥德)的三大刘族,俱出于冒顿单于之后。汉武帝时,国势渐盛,武帝多次对漠北用兵,攻击匈奴,匈奴人屡遭打击,势力渐衰。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率部归汉,此后六、七十年间有许多匈奴人迁居内地。东汉光武帝初年,匈奴人再次分为两部.一部留居漠北为北匈奴,一部南下归汉,为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和汉共击北匈奴,使其远逃西方,遂建立小国,据说欧洲的匈牙利国,即为北匈奴所建。据史学家林剑鸣教授去苏联讲学时,见到一位“金发碧眼女郎”,她说她是匈牙利人,据其父辈说,她的祖先原是中国人,姓刘,说是刘邦之后人,约在东汉时期,因犯罪被判流行,发配到西域,后又随匈奴西迁到欧州去的。

魏晋南北朝汉政权的建立者刘渊,原本是匈奴人,其父刘豹,为匈奴左贤王,汉末曹操分诸侯余部为王,以刘豹为左部帅,豹死,刘渊继位,拜北部都尉,后乘晋八王之乱,离洛阳归左国城,自称大单于,起兵反晋,永兴元年称汉王,永嘉二年改称汉帝,开五胡乱华之首。其后裔在隋唐时期衍为中原大族了。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知远.本为沙佗族人,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个别部,而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族的别种。刘知远先世居太原,冒姓刘,叫刘唐明。刘知远在后晋时辅晋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为太原王。晋亡后刘知远称帝,却有意在汉皇故里的丰县,为汉高祖刘邦修建了高皇庙,流传至今。此外,鲜卑族的后裔亦有改姓刘者。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领鲜卑族众100多万人,自山西大同南下,迁国都于洛阳,入主中原。为了稳固对中原地区汉人的统治,就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人改用汉姓,率先将自己的‘拓跋”氏改为元姓,将独孤氏改为刘姓,共改了140多姓。其实独孤的祖先也姓刘,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刘秀有个儿子刘辅,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没于匈奴,曾被囚于独山下。(辽宁海城县),后来刘进伯与少数民族通婚,生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六世孙、罗辰,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时改姓刘。其后裔亦遂姓刘。其他少数民族的刘姓有:宋元时期,被汉族同化的回族刘姓,蒙古族刘姓、满族刘姓,朝鲜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等.至于台湾的高山族刘姓则出现较晚.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曾赐给高山族七个姓(他们原无固定姓)即卫、金,钱、廖、王、潘,黎,光绪末年,台湾被日本人侵占,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高山族人纷纷依托于当地有势力的汉人;其中有刘姓者。总之,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或天灾人祸,或仰汉,惧汉等原因,而改姓刘者为其多数。

第四支 大赐之姓刘

自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刘姓成为皇室国姓,人们以姓刘为荣,故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皆以皇恩赐姓为贵。如项羽的叔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救刘邦脱险,后来高祖封项伯为列候,并赐姓为刘氏,其后裔遂之姓刘。《史记》载;“项伯秦末下相人,名缠,字伯,楚霸王项羽叔父,任楚国左尹。项伯与刘邦谋士张良友善,项羽人关,从范曾言,欲杀刘邦,项伯闻之驰告张良,刘邦幸免于难。刘邦至鸿门赴宴,范曾命项庄舞剑,欲席间杀邦,项伯拔剑对舞,以身翼蔽刘邦,便得脱险。刘邦即帝位后,封项伯为射阳候,赐姓为刘。”《项羽本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江苏怀安)还有桃侯(山东汶上),平皋侯(河南沮县),玄武侯(南京),皆项氏之赐姓刘。”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考知:娄敬齐人,以戌陇西过洛阳,劝说汉高祖建都长安,高祖赐其为刘姓,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封建侯。据《姓氏考略》载:“汉高祖赐娄敬、项伯为刘姓。”除以上两支外,因其他原因而改姓刘者,亦不在少数。东汉舞阳人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后参加了昆阳之战,立有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氏。三国时蜀将刘封,原来姓冠,因是刘备的养子,也改姓刘。五代时北汉国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也改姓刘。

 以上为中国刘姓之几个主要的起源,当然还不止这些,然而最主要的算是唐尧帝之后裔。特别自汉以后,汉王朝达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刘邦的“非刘姓不称王之盟约”,而且各王侯妻妾亦不止一个。据说光中山靖刘胜就生了120个儿子又分封各地。另外汉武帝时,还实行推恩法,允许各王国分封城邑给自己的子弟,于是大王国又分成许多小王国。与大封同姓王的同时,汉代还采取优待皇帝同姓的政策,凡与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在西汉末年,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可达10万余人。故平民百姓的刘氏人口,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兴旺。

总之其他刘姓,除姬姓刘之外,多少都与汉宗室有着一定的关系,共享皇恩特权之荣耀。因而也多说成自己为汉皇后裔当是非常自然的。故汉以后的刘姓急剧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之大姓而遍布全国各地。

刘姓和其他姓氏的互动关系。由于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原因,刘姓也可能改为其他姓,别姓也可能改为刘姓。比如刘改唐姓、杜姓、范姓、士姓者。刘改金姓者,最早的算是刘邦的曾祖刘清,原为魏国大夫,秦灭魏,徙丰(江苏丰县)因避难改姓为金,虽后复姓刘,其后裔迁出者亦有金姓。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刘姓,为避免越王钱缨名讳,多改姓金。元代大学者金履祥,祖先本姓刘,后改姓金,其后裔皆衍姓金。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虽功高震主,但晚年却冤死乡下。后裔亦有隐世去刘之卯、刀而仅存金字而为金姓。此外,因寄养有恩,封地的变迁,同一祖源的传统,同甘苦共患难的义气兄弟之后代同一郡望的密切关系等原因,如侯姓、黎姓、钱姓以及关、张、赵、马、黄等姓,往往有一定关系,他们同用一个排行字辈,同在一个祖庙祭祖,如台北市的龙岗亲义会,就是世界性的多姓氏亲义组织,来源于三国时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直至五虎大将的马、黄两姓。再如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代键将,刘大白先生,原姓金,名庆琰,由于经考据后,决定改名换姓为刘靖裔,号大白,笔名汉胄。刘姓是根据古时刘、金两姓互动关系,他的祖先可能原来姓刘,后改姓为金,靖裔者,即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汉胄者乃刘汉王朝之世胄,号大白者,即表明他的血缘真象,大白于天下而已。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祁姓的刘氏,“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宣王灭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任士师之职,以官命氏为士氏,其曾孙士会到秦国,后又归晋,但有儿子留于秦,复先祖姓为刘氏。这一刘姓的第十三世孙,战国时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孙刘清,又迁居沛(今江苏沛县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煓,字执嘉。煓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分封国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姓。彭城(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刘氏出自汉宣帝刘询的儿子、楚孝王刘嚣;至后周,有后州刺史刘懿又分出一支为京兆武功(今属陕西)刘氏。东汉章帝子、河涧孝王刘开,世居乐城,十世孙刘通迁居尉氏(今属河南)形成尉氏刘氏。东汉光武帝刘秀子、广陵思王刘荆的五世孙刘述,为东平太守。述生建,为晋永城令,世居临淮(今安徽盱眙西北),为临淮刘氏;刘建的儿子刘会,历琅邪内史,随东晋元帝渡江,居丹阳(今江苏江宁东南)。南阳(今属河南)刘氏,出身汉长沙定王之子刘彤,袭封三世,徙沮阳(今河北怀来南),裔孙刘乔,为晋太傅军咨祭酒,传三世为刘柳,任徐、兖、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今属湖北)。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敬肃王彭祖,彭祖的儿子为阴城思侯刘苍,刘苍死后,其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南)刘氏,出自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因避祸字彭城移居南华。此外,信都、平原、范阳、濮阳、宋州、并州、河南(今洛阳)、雍州等地的刘氏,也都是大族。《中国文化大博览》说:“刘氏建立两汉王朝,历18世、24帝、408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故刘氏家族早已遍布长江以北地区,华言郡望,已有彭城、沛国、弘家、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河、河南、天水等14处之多。随后迅速向南播迁,并在南方各地繁衍为名门望族。”兴宁《刘氏宗谱》记载:“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综西汉之室,皇子而封为王者三十余人,封为侯者四十余人,卯金之裔,由是遍天下矣。文帝、景帝继承大统。景帝八子中山靖王胜,出郡彭城(进江苏徐州),胜五子贞,封涿县(今河北涿州)......传十世而生昭烈皇帝,定鼎西蜀......先子次子永公......魏咸熙元年(264)东迁洛邑,遂家焉......晋祚播迁,衣冠南徙,永公之裔,亦迁江南......唐僖宗乾符见(874879年间)......居民流离转徙,斯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天赐公,弃官奉父祥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后世遂以祥公为宁始迁之祖。......迨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河南宣抚龙公之弟七子讳开七公官于广,子孙遂居于兴邑,瓜绵椒衍,支派益繁,几遍天下。”

据《客家姓氏渊源》记载:“刘氏源出帝喾高辛氏苗裔。帝喾子帝尧生9子,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称刘氏,故源以明公为刘姓始祖。源明公18世孙累原姓伊祁氏,又号御龙氏,名显天下,故后世刘姓有以累为刘姓始祖者......历夏商周349,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为53,55世刘康,由山西迁山东济南,其子孙分居沛县及江苏徐州一带。传至75世刘邦,在秦二世时举兵灭秦,建立汉朝,为汉高祖,其子孙世代袭帝位。至77世刘启为汉景帝,生14子,第8子刘胜,封为中山靖王,由西安迁彭城郡。至80世刘贞,又从彭城迁到河南涿郡。到了三国时代,95世刘备,又由涿郡迁到四川成都。其次子刘永,又从成都迁回洛阳。唐朝末年,因黄巢起义,国人多避乱南迁,121世孙刘祥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北宋时,125世孙刘仕授河南巡抚。”......这段文字叙述了刘氏的迁徙脉络。实际上,在在晋朝刘氏就有迁入福建的。据《台湾通志》记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共有13姓,其中就有刘姓。至唐高宗总章年间,随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和“安史之乱”时期,“中原鼎沸,衣冠南走”的大迁徙中,刘姓也有很多人随着潮流行迁往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安家落户,或在该地为官,后代就地生根。如《五国故事》、《十国春秋》记载:河南上蔡人刘安仁,唐末任潮州刺使,先在福建泉州马铺安家,后迁至番禺(今广州),其子刘谦,咸通中为广州牙将。后于其子刘隐“起封州,遭事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海南”。刘隐弟刘?917年称越帝于广州,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河南延津人刘浚,固其父刘崇龟于唐大顺年间任岭南东道观察处置使而流寓广州,后官至宗正卿工部侍郎。至此,刘姓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陕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到处都有刘氏巨族。故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