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是「外食」一族,但台北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力行「防癌生活」,為了避免吃進不該吃的毒素,他把每個月外食的次數降低,最多只有九次。而且絕對不吃薑絲大腸、豬頭皮、雞皮等。就連手機也從不放在衣服口袋,睡覺前還會拔下臥室所有插頭。
江守山的防癌生活從早晨的兩大杯水開始,因起床後喝水有助於排便。為了達到天天八蔬果,早餐他一定吃優格外加兩種水果,而且不吃白稀飯、果醬、白麵包,而是選擇糙米粥、全麥麵包、小米粥等。
江守山認為,很難掌握外食的食材、用油新鮮度,降低外食頻率可避免吃下致癌物質,為自己爭取遠離癌症的距離,也是最好的健康風險管理。除非出國,他一個月的外食總次數控制在每月用餐總次數的十分之一以內,絕對不超過九次。午餐他一定帶便當,晚餐則在家享用。
現代人幾乎不離身的手機,江守山除了選用低電磁波手機,手機則是放在公事包,絕不放在口袋或腰間,而且只用耳機接聽。為了讓小孩也能遠離電磁波,他也不給小孩整天帶手機。
另外,他的床頭不放音響、無線電話,晚上睡覺就拉上隔光窗簾,不受光線干擾,還會把臥室的所有插頭拔起,杜絕游離輻射,防癌措施幾乎滴水不漏。
醫師防癌守則 每月外食最多9次
江守山「防癌生活」守則
●起床喝2大杯水
●早餐:優格+2水果
●每個月外食最多9次
●選擇糙米粥、全麥麵包、小米粥
●手機不放在衣服口袋
●睡覺前拔下臥室所有插頭
家人罹癌他頓悟防癌不能等
/黃玉芳
家有兩個癌症病人,讓江守山很震撼,江守山的姊姊前年罹患乳癌、父親去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四期,更讓過去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覺得防癌不能等。
江守山最近出書分享防癌生活,他表示,過去一直覺得家族基因優秀,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史,但沒想到姊姊與父親先後罹癌。
姊姊做過化療、電療和兩次乳房切除手術,雖然自己是醫生,但親眼看到姊姊承受化療的副作用,才知道有多折磨人,不僅整個星期嘔吐、全身水腫疼痛,常四肢痛到醒來、整整兩年睡不好,甚至還喪失味覺。
他的父親是菸齡60多年的老菸槍,到80歲才戒菸。再加上年輕時是「紅肉一族」,這些都是罹癌的高風險因子;去年得了大腸癌。因此江守山說,防癌應該改掉生活上的壞習慣,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食品標示意義,並從多蔬果做起。
他從不讓孩子吃速食,還告訴孩子速食高油、高熱量的缺點,「孩子比我還怕」。
/李樹人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女性癌症以乳癌發生率最高,且平均罹癌年齡為51歲,在所有女性癌症中,平均年齡最低。營養師指出,大部分癌症患者食欲都會變差,但需要更多的熱量,如何挑選及烹煮,就顯得非常重要。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副作用,有人一接受化療,就會噁心嘔吐、口腔潰爛。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營養師給予的建議也不盡相同。
一般來說,在治療過程中,如果營養不夠,就會影響治療效果。建議正在接受化療或是標靶藥物的癌症患者,一定要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如果食欲不好,則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
蘇秀悅強調,癌症患者一定每天測量體重,如果體重突然下降,就應告訴醫師及營養師,在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下,攝取更多的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
蘇秀悅指出,癌症患者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至少不要掉到18以下,治療後的體重最好回到原先的數字。另外,早餐應該多吃一點,重視品質與量。待治療告一段落,以蔬菜水果為主,多吃深綠色的蔬菜。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營養師王惠瑜指出,一般人每天所需熱量可依體重來計算,每公斤約需30大卡。但治療中的病人,每公斤體重約需35大卡熱量,在食欲不振的狀況下,食材及料理方式選擇更是重要。
為了傳承抗癌飲食經驗,乳癌病友蔡淑姿以陪伴她走過漫漫化療長路的「牛肉蔬菜湯」提供給病友。她表示,這一道湯屬於懶人煮法。先煮一大鍋牛肉湯,再投入五顏六色的蔬菜,煮好之後,就可放在冰箱裡,想吃多少就熱多少,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