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立军事件发生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使用这个宏观命题还得从微观切入,就事论事,就人论事。
背景条件:中国集权体制沿袭六十余年,十八大接近,中枢权力蕴酿移交,利益各方跃跃欲试或蠢蠢欲动。
现实认识:人脉资源积蓄雄厚的官二代群体中,有一位薄不厚,眼见曾经并不比自己露山露水的儿时伙伴即将坐上大中华第一宝座,自己却未见更上一层楼之端睨,这对从政已久的他来说,心里颇不是个滋味。
改变这个尴尬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京城游说,二是选择一处可大展拳脚之地施展宏图。显然,第二种选择比较适合他的性格。前者,比之父子二代,声誉、影响,均显不堪,竞争乏力。后者,权力基因提供了他争强好胜的冲动,曾经的陪都好歹也是直辖,无奈之下,也算得上是个劣中取优的去处。
常委们图个眼前清静,相互递个眼色——也好,那就下去锻炼锻炼吧!
不厚从家庭到社会,从地方到中央,耳闻目睹,亲历亲为,政治经验不缺,人脉资源不缺,但官场内他仍是个人人敬而远之的人物。为甚?熟知官场,自信膨胀。从基层到上层,他屡屡异招出手,这在中国体制内便预留了双重政治风险。一是非“保持一致”的异端、离心离德的风险;二是随心所欲令中枢被动的风险(事实上,王立军事件已经证实)。
中国政治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常识,若属条条块块,到任第一件事情便是把握和培植为我所用的组织体系,因而必须将旧有组织体系充分改造、破坏。
不厚以强人之势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他点将王立军应该用心良苦,王立军长年驰骋公安领域,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安经验,另一方面具有准军人作风,听命、服从。招来陪都,官升三级,给他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何乐不为?
双方一拍即合,如愿以偿,重庆迅速接受并适应了新统治者。
问题出在哪儿?
六十年共和国,六十年地方政权,派系纠缠,根系绵长,根深蒂固,无任何力量可解其纠葛。
不厚貌似大手笔稳固权力于陪都,实则他对地方派系的冲击已经酿成后果。薄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得势是以牺牲地方权势的利益所致,以政治局委员之根基盲目自信,忽略了地方被打压旧势力的待势反攻。
王立军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成地方势力东山再起的突破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战略抉择是正确的,地方势力的目的最终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