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5|
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19世纪末,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它能移入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着相近的自然地理气候。华南地区都属于亚热带气候,整年夏长冬短,有“草经霜而不枯花非春而开放”之特征,气候炎热潮湿。而骑楼的空间形态,无疑形成建筑生态上的一种微气候,空气流经骑楼产生的温度变化,与室内天井达到对流降温效果。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显然满足了当时实际商业需要,表现在购物时,为行人起遮阳挡雨的作用,特别是台风猛烈之时,骑楼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搂层落物的伤害。
广州是中国骑楼建筑的接受地与传播地。作为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其特殊的通商口岸优势使它处于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来往各地的,富含岭南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的华侨,将南洋等地的西方异质建筑文化带回广东。民国初年广州市政府专门制定建设骑楼的章程,规定了骑楼建设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并且统一管理统一退缩道路,规定可建和不可建的路段。当时的西关一带大量拆除旧房开马路,在丰宁路、十甫路、上下九路,龙津路、西华路、西堤、六三三路开始出现商住结合的多层骑楼建筑,总长度近八公里。
以广州为建筑模式的市改规划还被推广到其他城市,被西江、东江、北江、韩江、潭江流域和广西、福建地区的很多城市先后模仿,骑楼建设迎来它的的黄金时代。
这里反映的是广西梧州的骑楼街群。梧州作为两广通商门户,同时也是文化和历史的桥梁。它静静地刻画着这曾经辉煌百年的建筑符号。在到处天翻地覆的城市改造中,或许这是骑楼的最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