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看到人民网的一篇报道,心中感到十分不快。以新华社供稿,人民日报报道如此高的规格说“五常米2元收购,40元出售”这样的普通事,以揭短方式否定了市场品牌营销,简直糊涂。
在这里我先要解读一个概念:稻米的收购价2元已经不是低价,一般稻米的收购价是2元的一半。五常有机稻米这个概念足以让当地农民搭上了致富的顺风车,他们是一群得益者而绝不是受害者,他们已经受惠于品牌营销的成功。新华社记者拿商品的市场售价与普通成品的出让价做比较是不科学甚至是无知的做法。
本人五年前曾策划“五常香米”的品牌营销,当时业主触摸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更注重健康养生的动向,立即从中国几个著名的稻米之乡中发掘出“五常香米”这块“沙金”,从稻米的包装开始,营造概念、立体传播、建立渠道,几年间投进的资金数以百万计,将五常香米(其实就是有机米)这个品牌传遍了大江南北。试问没有这样的市场品牌与氛围营造,将五常米这个品牌托起,又怎会有记者笔下222家米企扎堆五常收购呢?
可以肯定,五常米四五十元一斤完全是品牌营销的结果。请不必干预。要硬加谴责,请人民日报最好去骂那些“中华烟”和“茅台”之流,因为一包中华烟的售价是里面裹含烟叶收购价的2500倍,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比五常米20倍溢价还要再暴利100倍的利润是靠特供来推动,里面夹杂着政府的影子。
市场就是市场,文章里新华社记者以一种老大心理,呼吁政府干预,要以均贫富之名来压制自由经济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其结果最终受害的会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部人和整个社会经济。
自由市场与品牌营销是恒久的旋律。
附录原文:
黑龙江五常大米市价四五十元农民仅得不到两元
2012年01月03日02: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价大米的高额利润哪去了
新华社记者 孙英威 程子龙 管建涛
随着全国粮食的“八连丰”,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也迎来好光景。但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感受不到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水稻,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每斤不到2元。农民种出了优质水稻,缘何才得这点钱?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稻农与企业获利相差悬殊
近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因为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加上多数稻田为天然河水灌溉,五常大米享誉全国。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中等包装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
与大米高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农的有机水稻收购价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机稻仅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米的产地在民乐乡,该乡稻农张宏雷算账说:种20亩有机稻的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
稻农反映,许多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计算,如果企业大米每市斤卖50元的话,水稻价格应该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业收购价平均还不足2元,去掉企业加工费、包装费,也得十倍利润。
订单反成束缚“枷锁”
五常市米企林立,仅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就达222家。按常理,稻农应该待价而沽,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水稻根本卖不上价。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五常市农企之间订单的“秘密”。稻农反映:一些企业签了订单不履约,不按订单上的价格收稻,订单反而成为企业单方面约束稻农的工具。
民乐乡一位妇女说,与她家签订单的公司本来承诺收了稻就按高于市场价的标准付款,可却迟迟不付款,直到2011年11月底才通知她家水稻价格,结果每斤稻还比市场价低1角钱。
不仅五常一些企业不履行订单,一些订单里的内容也类似于“霸王条款”。在一家企业的《水稻购销协议》上明确写着“水分不得超过16%”、“水稻保底价1.80元/斤”、“乙方向甲方交纳保证金1000元/垧”等内容。
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说,五常的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得很超前。五常稻农手中的水稻,也应该卖到5块钱一斤,但实际上相差甚远。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五常大米的产业发展问题在当前具有代表性。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农企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上,政府不能缺位,要把富民产业落到实处。同时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混乱、一些黑心商家趁机谋取不正当暴利问题。
据新华社哈尔滨1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