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漂泊足迹 //www.sinovision.net/?3612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漂泊杂谈】再论中国之教育-与别国之差异

已有 336 次阅读2019-2-21 21:05 |个人分类:时评分享到微信

前几天,有感而发写下了《中国的孩子教育早已脱轨》的时评贴子,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讨论。其中热心的“凤凰论坛-锵锵杂谈”版主跟贴说,希望我们探讨一下教育方法将如何改变。恰巧笔者有幸从《共鸣》杂志上看到施维江的文章,正好是写美国对孩子教育,并结合华人在美国的亲历该国教育实例,在此笔者作些转述和引用,目的是找出中国教育陋习寻求教育的创新。
    与美国孩子教育相比,我国的孩子教育偏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子地记和背,而且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应试教育,看似接受的教育很多,但实际收效并不佳,特别让做家长看到孩子们的书包之沉重都感到心疼和心惊。虽然也有社会人士提出给孩子们“减负”,但实行仍收效甚微。而在美国,孩子们在功课却不如我们孩子那么“紧”。其实质是美国人的教育是讲究孩子们的做人教育,美国的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和独立自主的意识上,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施维江女士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说得是一位华人带着九岁儿子去美国上学,他给老师看了儿子在中国读的四年级小学课本,老师告诉他,到了六年级他的儿子都不用再学数学了;这位孩子的父亲当时很后悔带孩子到美国读书,因为他看到儿子每天背的书包都很空,他认为这样学不到东西还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然而,他的孩子却不同,问他来美国读书最深的感触是什么,他孩子自豪地回答:“自由。”
    再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回满满一袋子书回来,可没两天,好奇的父亲便问小孩,借这么多书干嘛?儿子回答:“做作业?”当父亲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的作业是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做父亲的惊得差点跌地,这许是读博士生才敢做的大课题。他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正色道:“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已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阐述自已的观点和看法。”
    过了几天,这位父亲看到孩子的作业出来了,一本20多页码、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到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分章断节,特别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参考书目,做父亲的大气不敢出,这种博士论文的气势,也是他三十多岁才才开始学到,等到孩子六年级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更是瞠目结舌,老师给学生一连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简直像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前期训练:“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只是投原子弹?”“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等等。
    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小学六年级孩子们,成天还沉湎在“题山试海”之中,哪有半点独立思考的时间,来轻松学些真正实用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知识,他们几乎成了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育的模具。学习本是件快乐事,但是纵观我国的孩子们又有几个能真正是快乐的学习着!“题山试海”都忙不完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充泄着孩子们业余时间和假期的各类兴趣班,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家长,孩子本来就厌学,成绩不好,他还想着法子让孩子补课、请家教还要求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孩子逼得没辙,想以学钢琴来难倒家长,但这位双双下岗靠开个小店的父母硬是借钱给孩子学钢琴,其结局自然想得到,孩子没兴趣学到一学期就吃不消了,害得家长白白丢掉几千块。
    我们的孩子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也不可能人人打上100分,但是,我们的学校有类似过去计划经济型的行政升学考评,这边又有家长无限量的期望值,我们的孩子哪消受得了吗?常听到有的家长感慨:我这辈子没考上大学,把希望留给小孩子了;更有甚者:发誓要让孩子成为李宇春,早日出人头地,自已坐享孩子之成,后半辈子不忧。由此看来,我们的孩子真得成学校的升学考试道具不说,还成了家长们逼学的木偶。“揠苗助长”和“望子成龙”就是中国的教育现状,其结果只是“物必极反,”既便是有了科举高中的好成绩,但其独立性,创造性尚存多少,有时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尚差,到这份上,我们的社会还到处在宣泄着这个状元那个秀才,这等于把我们的孩子推得离我们的“素质教育”相反的方向。
   从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悲哀,其实质是我们的教育和家长的悲哀!
[原创 2007-08-17 ]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