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年前拆除南门老楼引发争议后,北京大学欲再拆三栋老建筑。目前,北大南门建筑群中的16-18号楼改建工程已启动,这三座楼均建于1952年,已有近60年历史。(南方都市报4月12日)
如4年前北大拆迁南门建筑群的27号楼,遭到校友们质疑一样,这次三栋老建筑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关注。可以预计的是,这三栋老建筑的命运,不会因校友的关注而有所不同,还会重复27号楼的命运,事实上,北大已经拆掉了多座老楼,包括蒋家胡同、赵家胡同、书铺胡同内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清代四合院、康熙重臣佟国维的别业佟府3号。只有一次没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为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准备拆除司徒雷登规划的全斋,并占用朗润园、镜春园旧址,但该方案上报北京市政府后被要求暂停。
如此看来,要保住这三栋楼,必须依靠行政的干预了。这符合当下大学管理的逻辑,与此同时,也反映出校友们的弱势——大学怎么办,学校根本不在乎校友的感受。最近我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在会议间隙,去参观了哈佛本科生宿舍,走进宿舍,楼道古老、陈旧——这里“最年轻”的宿舍已有至少八九十年历史,大一学生宿舍之一的Massachusetts Hall更是建于1720年,是哈佛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带领我参观的留学生告诉我,他三年级宿舍的隔壁,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住过,宿舍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每个宿舍的历史同学们都可上网查阅,知道自己的宿舍里曾经住过谁,比如比尔.盖茨。另一位在读哈佛读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她本科在一所女子学院,自己住的宿舍墙壁上,刻满了曾经住过的同学的姓名。
哈佛同学没有说这是学校倡导的“宿舍文化”——这个概念在国内大学屡屡提及——但毫无疑问,宿舍成为了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这里能找到很多大学生活的记忆,哈佛要求所有本科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住校,二年级以上学生可以选择不住学校,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哈佛本科生也会觉得古老的宿舍,有一些缺点,包括有老鼠、没有电梯、通道比较狭窄,有的地方的门很低,但却对这里充满感情。尤其重要的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老宿舍只能在不改变外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整修,但哈佛校方却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十分舒适、实用的生活环境,宿舍楼下就有宽敞的食堂,还有若干活动室、会议室,可方便地用来组织各种活动。我在灯壁辉煌的Massachusetts Hall看到学生坐在大厅中就餐,感觉哈佛学生真是幸福。就连带我参观的学生也说,我们自己都觉得用这么好的地方给本科生做食堂吃饭,太“奢侈”了。
而就是以让学生生活得更舒适的整修,据说在哈佛,也很难轻易进行,改造寝室的计划,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审批通过。在我看来,这才是哈佛的古老建筑能得以保持至今,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在哈佛,校务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董事会,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校务监督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多由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的校友中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校务监督委员会举行定期会议,对大学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就有关大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这种治理机制,保证了大学的办学决策,不是由行政说了算,而必须民主决策,而民主决策中,校友的意见至关重要。
校友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在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达到48%,这是与学校重视教育质量、重视所有校友的办学传统所分不开的,由此也形成了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而在我国大学,学校在各种场合都称重视校友,然而,校友却被排除在学校管理、决策、监督之外,而且,学校根本就没有长远维护校友网络的理念,只有当每个校友出名之后,才“记起”这位校友。将所有校友曾经拥有的校园生活记忆草率地拆除,校园的面貌在日日更新,而大学的精神则加速迷失。学校也许想拆出一个“新大学”,但拆除的却是学校的底蕴,拆得的却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也没有文化的现代建筑堆积物。
有人说,现在的北大已没有老北大的精神,留着老建筑,可能还是对自己的伪装,拆掉所有老建筑,也就彻底让大家断了对北大的幻想。哀莫大于心死。大学如发展到这一地步,失去的就不仅是校友。
北大要“焚琴煮鹤”罪加一等 南门那些建筑,北大想拆不是一年两年了。2007年,北大就曾动过心思,结果引起舆论一篇哗然,然而,不管校外的釜沸质疑之声,27号楼,还是被拆除了。时隔4年,京城房价、地价暴涨数倍,这一次推土机又来到了16号至18号筒子楼前。此前,这些筒子楼曾是学生宿舍,距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 如果说北大西门给人以历史感,东门体现了排场感,那么,南门则存在着一种生活感。说实话,北大南门一带烟火气颇重。当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不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如果一个大学里到处都是烟火气、铜臭气、脂粉气,恐怕也不是一个好学校。南门有那么几栋筒子楼的老存在,倒是在一片复杂的气场中,起到了中和调理的作用。
这些建筑按照所谓的标准,或许称不上是著名建筑,当然也不在依法保护之列。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些建筑也都是有历史的。他们见证了将近60年的风雨和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的青春。所以说,这些建筑并不只是简单的土木砖石,这些筒子楼里有故事、有情感、有文化、有历史。如果,这些筒子楼不是什么危楼,那么,他们理应继续存在下去。而负责任的管理者,也理应珍视这些建筑,不让它们变成危楼,更不会拆除。
现在,随着时间的自然延伸,很多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都在不断地积淀、增值,他们的建筑形式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风格,因而,也都具备了建筑学价值,依法保护它们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如北大南门的这几栋筒子楼,由著名建筑学家陶宗震参与设计,后被称为上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一种现代演绎。
以上皆是这些筒子楼的人文价值所在。北大的行政部门至少绝大多数是北大毕业的学生吧,因此,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些筒子楼的价值。即便他们原本不知道,通过4年前的那次争论,也应该多少知道点的。2007年这些筒子楼能够幸存下来,还是说明北大有所忌惮的。这次推土机又重现北大南门,难道,他们真得那么健忘,办公环境真得拉不开栓了吗?
现在,在北京以及在全国很多城市,一些老宅子、老建筑都已经被拆掉了。当舆论进行质疑的时候,有关方面总会说,这些建筑不属于文物建筑,不在保护之列。那意思就是,不被依法保护的建筑,都是可以拆除的。这北大在4年前也是这么说的。按照这样的逻辑,北京或许最后拆得只剩下故宫一带,北大只剩下燕园附近的建筑就可以了。
如果,一些地方政府要做薛蟠,焚琴煮鹤,倒是毫不稀奇。可是,北大就不能这么干。北大是百年学府,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有文化,并且以传承和传播文明为己任,不是那些眼里只有GDP而没有文化的地方衙门。在这个事件中,北大是明明知道筒子楼群的价值,却要毁灭之。“明知故毁”乃是有意堕落和故意作恶,这比“无知无畏”者们罪加一等。这样的行为既不可原谅,也不可宽恕。
国外很多名校无不以其悠久的校舍为荣,因为,这些建筑本身就是名校从实体存在到其精神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大这些年来一直都有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焦虑,有焦虑不是坏事,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每日拱卒,自然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而靠拆筒子楼,既拆不出一个新北大,也拆不出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反倒有日退千里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