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爱在榕树下 //www.sinovision.net/?359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文学、生活、爱在榕树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宋上亿财政收入是怎么来的?什么都是浮云。。

已有 1090 次阅读2011-10-2 10:17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北宋的上亿财政收入

 

孟元老的一部《东京梦华录》,对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繁华兴盛的详实细腻的描述,使得很多朋友因此一改对北宋积贫积弱的传统印象,认为北宋商业发达,文化进步,人民富足。实在是两千年帝制历史中罕见的盛世。

 

有朋友还从北宋上亿贯岁入,按照十五税一的比例,反推出北宋的人均GDP高达2280美元(《北宋的人均GDP估计达2280美元》)。确实,从岁入数字来看,北宋比历朝历代都要高很多。明代岁入不过几百万两白银,清代也不过三四千万两白银,而北宋人口只有明朝的1/2,清朝的1/4。却自从真宗时代,岁入就已经超过一亿。

 

北宋四个时代的岁入和支出结余情况。

 

年代

岁入(缗)

岁出(缗)

结余()

太宗至道末年

22,245,800

无具体数字

剩余大半

真宗天禧末年

150,850,100

126,775,200

24,074,900

仁宗皇佑元年

126,251,964

无具体数字

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

116,138,405

120,343,174

15,726,049

 

                    北宋的商税和商业收入

 

北宋如此巨额的岁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些朋友认为北宋商业发达,政府按照3%住税+2%过税收取的商税收入在岁入中占据了很高比例,甚至超过了岁入的2/3。但真的是这样吗?

 

北宋时代商税占财政收入比例:

时代

商税(缗)

岁入(缗)

商税占岁入比例

太宗至道年间

400

2224

18.0%

真宗景德年间

450+

4721.1

9.6%

真宗天禧年间

804

15085

5.3%

仁宗庆历年间

800万(1975*

10396.6

7.7%19.1%*

仁宗皇佑年间

786

12525

6.2%

* 为庆历八年商税数字。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宋的商税收入,绝大多数时候不会超过岁入的20%。高估北宋商税在岁入中的比例,大概是那些朋友把政府的商业总收入当做商税计算了。北宋政府为了获取高额岁入,对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如盐、茶、酒、矾和进口商品。实行禁榷专卖与合买,也就是国营垄断。这些垄断经营获得的利润,在北宋的岁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商业总收入构成举例:

 

时代

商税(贯)

酒课(贯)

盐课(贯)

合买抽绢(

合计(贯)

真宗景德

450+

428

355

不及200

1500余万

庆历8

1975

1710

715

300

45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宋政府商业总收入的构成,商税占1/3左右。而商业总收入占过亿岁入的比例,则不足岁入的45%。所以北宋岁入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对于平民收取的两税和其他杂税劳役。

 

              北宋平民的税赋负担

 

北宋人口和土地远低于明清,但是商业总收入之外的赋税劳役收入却远高于明清,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能是北宋平民承担着比明清沉重的多的税役负担。

 

北宋是历代少有的政府不抑兼并,放任土地交易的朝代。而官员士绅有着种种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劳役,普通民户则完全不能。

 

北宋民户,按照家庭财产或拥有土地被政府登记为五等主户(自耕农)或者客户(佃农)。按照户等缴纳税赋,承担劳役。

 

如果是租种公田(官田)的客户佃农,那么他们要负担超过收成四成的田租,称为公田之赋。

 

如果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则要承担以两税为主的民田之赋。北宋两税按时间分为夏税和秋税。夏税一般征收丝、棉、丝织品、大小麦和钱币。秋税收稻、粟、豆类、草等。按地域征收种类不同。南方夏税大多折钱交纳。两税税率以每亩1斗为基准,约为十五税一。这比明朝的每亩335勺要高了许多,明代税率不足三十税一。

 

北宋的民户在缴纳两税正税的同时,还要为两税正额缴纳名目繁多的加耗,一般正额一石,加耗数升。另外还要缴纳正额的1/10,归入义仓。

 

本来两税应在固定地点缴税,但宋代政府经常强迫纳税人把税物送到指定地点上交,称为支移。这样减少了政府的运输费用,却增加了百姓负担。陕西支移曾规定一二等户支移300里,三四等户支移200里,五等户支移100里。不愿意支移的,就得支付道里脚钱。起初税户为了节省运费,在原地把税物换成铜钱带到支移目的地去交税,可在路上还要为铜钱交过税(商税的一种)。道里脚钱成为定制后,元佑年间,京西路每斗脚钱高达56文,相当于元丰年间的正税数额。广德军纳苗税一石,贴脚钱三斗七升。到了南宋初年,纳草一捆,要贴钱800文。

 

除了支移,北宋政府经常按照自身需要,把应缴纳税物,折换成政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按规定,折变本来应该按照市场平价折算,但政府总是压低纳税人交的税物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包拯曾经说,淮南两浙的发运司命令税户把小麦按照每斗94文折为现钱交纳,比市价高两倍。大观二年,京西路将民户应纳的杂钱和盐钱折成小麦交纳,小麦市价每斗120文,官府按每斗53文折变。多得一倍多的小麦。

 

在折变操作中,官府官吏不按规定明示操作,而且经常多次折变,比如本应纳现钱,官府却要求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这样一来,官府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8倍以上。

 

北宋民户如果有地百亩,收成150石,两税正额十五税一,约为100斗,即10石,加上5斗的加耗,1石的义仓。支移道里脚钱3.7石,再加上两次折变,农民需要缴纳的税赋就从10石增加到了近50石。这已经达到了民户年收成的1/3

 

北宋民户除了要承担年收成1/3的民田之赋,还要承担丁口之赋,也就是人头税。这项税不分主客户,都要缴纳。丁钱数额各地不同,从100文到700文,米数斗到一石不等。虽然历代常有减免,但一直到南宋灭亡,丁钱一直是常态。

 

北宋还继承了许多唐五代留下的杂税,如南唐时传下来的税苗加三分供军用,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仁宗时,对这些杂税进行了分类合并,随夏税交纳,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其他随夏税的杂税。

  

还有和预买,原本是官府在初春给民户本钱养蚕种棉纺织,到了夏收民户交纳绢布。但后来,官府的本钱变为七成给盐,三成给现钱。到了北宋晚期,七成盐和三成现钱根本就不给了。民户按照户等交纳绢布,成为定税。等到南宋,夏税绢布与和买绢布都折钱征收。

 

由于自耕农户税赋繁重,政府又不抑制土地兼并,很多民户失去土地迁移到了城市坊郭,但进城后还要缴纳种种城郭之赋。

 

北宋平定方腊起义,在南方诸路实行经制钱,内容包括权添酒钱,量添卖糟钱,增添田宅牙税钱,官员等请给头子钱,楼店务添收三分房钱等。到了南宋,经制钱外又增加了总制钱不下十余种。

 

                     上亿岁入的真相

 

上 文中提到了北宋各种繁复冗杂的税赋,政府依靠比汉代和唐朝前期以及明清更高的田赋税率,经常性的折耗,增加民户负担的支移,用剪刀差成倍掠夺民户的折变, 以及少出或者不出本钱的和预买,加上丁口税和各种各样的杂税和城郭经制钱。北宋赋税收入能够占到上亿岁入一半甚至更多,也就理所当然了。

 

另外,北宋岁入的计量单位是匹贯石两,是绢布、缗钱、粮食和丝绵的混合计量单位。如果完全换算成缗钱,大约为6000-7000万贯。以粮食折色计算,宋代一贯钱折2宋石(约67公升)粮食,明代一两白银折4明石(约100公升)粮食。宋代6500万贯相当于明代2177.5万两白银。北宋的所谓上亿岁入比起明清两代,其实并不是真的向数字表现的那么悬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