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纽约心理学咨询 //www.sinovision.net/?3575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原中国2级心理学医师 免费心理辅导: 儿童教育 家庭关系 心理焦虑 人格心理 情绪管理 QQ号码445902883 维文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早恋”的重新认识与教育对策!

已有 1171 次阅读2011-3-17 19:06 |个人分类:教育知识|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一、“早恋”是本土概念
在欧美国家,中学生已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人们强调尊重人的性权利,十几岁谈恋爱以至发生性行为,社会舆论是宽容的。成年人认为:人的生物性成熟已经提前,几乎接近生物遗传的下限,而人的社会性成熟,因为对人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向后推迟。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日渐增大“剪刀差”,造成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进入相互吸引,相互爱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此,教师不使用“早恋”概念。教师认为,没有性发育的生理基础,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恋爱,就不能称其为早,6岁小孩不可能掉进情网,15岁孩子体内骤然剧增的激素使他们渴望接近异性,这种渴求并没有错误,是15岁孩子心智发展正常的标志,这种渴求并没有错误,是15岁孩子心智发展正常的标志。成年人关注的不是允不允许“恋”,而是防止婚前性行为和减少未婚先孕。

中国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成婚那天才揭盖头;不存在“早恋”条件。解放前后的农村,提倡“早得儿子早得福”,16岁谈恋爱,乡亲们并不反感,《柳堡的故事》就有18岁的哥哥和英莲坐在小河边的浪漫。在中国的城市都要保守一些。60-80年代的大学生谈恋爱被视为不珍惜学习机会,缺乏远大理想;中学生谈恋爱更是超前行为,同学侧目,老师干预,家长焦急。90年代到今天,在大学校园挥舞“早恋”已不灵光,教育者哀叹:大学生恋爱已是难以阻挡的趋势;当今中学生异性仒交往,没人反对,中学生恋爱,教师家长仍然不能接受,他们认为: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心理不够成熟,时间精力又不容分散,这时的恋情实在是不适宜,产生种种不良后果令人惋惜,所以“早恋”应当限制和积极引导。这样,“早恋”成为中学生频繁使用的带有批评倾向的一个概念。

“早恋”是当代中国本土概念,它是这样界定的: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

二、“早恋”是成长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少年由习惯于接受父母爱护,关心、照顾发展到去爱护、关心、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都是心理的成长。被一位异性长久关注,为一位异性而日夜燃烧,被爱和爱人,同样都是生命中最美好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往往随之会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这是认知的进步。

从社会学角度看,少年渴望异性的交往,异性的交往给双方带来智力的互补、性格的互补和感情的欢愉,同时引发他们比较同性仒交往和异性仒交往的区别,学习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一旦由群体交往发展到一对一交往恋爱关系以后,他们将承受社会环境的种种暗示,遭遇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层层约束,他们将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感情经历,判断自己行为的正误,设想坚持、放弃、妥协、抗争或是改换交往方式等之后产生的后果,选择既不背叛感情又能被环境接纳的适宜对策。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化成熟度,将受到严峻的考验。生活难题逼迫他们加快社会化的步伐。

经历“早恋”,不论其结局如何,爱情成为动力也罢,成为阻力也罢,不论对学习成绩,毕业升学产生如何影响,当事人为此付出代价如何,从人生全过程上看,这提早到来的一段恋情总会提供当事人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加快了他们的社会成熟。

三、默许是一种失职
 
既然禁止不好,采取默许态度该是充分民仒主充分尊重了吧?据说欧美的家长发现念中学生的孩子恋爱了,常常与孩子分享快乐,赞美女儿“性感”,夸奖儿子“迷人”,若是女儿周末出去会男朋友,妈妈会提醒“带上安全套”——我想,这些洋妈妈不仅在默许,而且在纵容。中国妈妈大约没有一位肯这样大松心的。

中国家长心理负担是很重的,进入中学,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视线,不敢有须臾的松懈,家有小女初长成,是何等的宝贝心肝。家长的不松心有千百条理由: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他出问题全家就没希望了;他是未成年人,我有监护的责任;孩子单纯而好奇,可社会环境太复杂;眼下升学压力太大,竞争激烈,搞对象瞎耽误功夫;万一姑娘怀孕,她前途毁了,我不能活吗?

从中学生心理需求看,学生恋爱是生命的第一次,既快乐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当事人敏感的眼睛和多疑的耳朵这时接受了太多的环境暗示,不少表情和话语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有委曲想倾吐,有疑惑待分析,他们非常想得到一种帮助,使他们既不放弃自己的感情,又不违背社会的规范。他们的确渴求民仒主、尊重,同时他们也渴求帮助、指导。这时的班主任和家长是不可袖手旁观的。仅仅默许,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默许是一种失职。

四、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什么叫把握成长呢?把握成长就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承担责任。我主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手握主动权的少男少女就能体会到自尊自律,就逐渐学会了选择。

不要以为学生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学生是在生活体验中长大的。学生们在体验中产生爱憎变化、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成人应当支持学生在体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家长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能不能被学生所认同,关键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化”过程。当成人的文化传递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选择、批判、整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了“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做不做”,就有了行为准则,就有了自律能力,就懂得了承担责任。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这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青春的成长。

这样看来,体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但是,由于体验的素材不一样,我们所持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把中学的体验素材分为三类:可鼓励的体验;应严禁的体验;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

所谓可鼓励的体验,指的是体验素材是文化知识、生活能力、职业技能等,我们会鼓励学生去写文章、演算题,支持他们骑车、游泳、玩电脑,用获取的直接经验去印证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从而构建自己完整的认知结构。演员多上台,球员多比赛,市民参加防空、防震演练都是为了在体验中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我们不要怕孩子出现失误,摔破膝盖,呛两口水,没有什么,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因为对孩子来说,和体验成功一样,体验失败同样是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这类体验的态度是鼓励。

所谓应严禁的体验,指的是生活中带有自损、自虐或危及社会的体验,例如吸毒、染爱滋病、自杀、杀人越货等。这类体验有灾难后果,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必须严加禁止,强调尊重科学,遵纪守法,服从道德约束,千万不要去尝试。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严禁。

所谓给予保护和限制的体验,是指体验素材是人际交往的一类的体验,包括异性仒交往等。首先要强调的是这类体验我们是支持的,它具有必要性和教育性。学习交往,是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群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课。交往中锻炼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仒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补上这种缺失,因为已然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第二要强调的是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仒交往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发展过程不稳定,发展方向也不稳定,这些未成年的当事者随时随地会遇到麻烦,随时随地面临选择,例如:偶遇深情地注视;发生怦然心动的“电击”;课本里夹着一封不具姓名的情书;听到都是的旁敲侧击;表达爱慕后碰了软钉;产生按捺不住想亲吻的冲动;发现母亲在跟踪盯稍;这个月的例假竟然没有来!等等等等,这些经历往往都是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他们没有经验,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者最适宜的,也不知道选择之后,事态怎样发展,将要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在做出选择之前,自己手里掌握着一个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的标准,该多踏实!从成年人角度讲,在孩子们体验异性仒交往时,如果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限制,风险性是不是能降到最低呢?

这里说的保护和限制,指的是法律、道德、校纪、家规和健康的文化环境,还有科学的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我认为这些是为了获得保护必须接受的限制,既是保护又是限制。社会的法律、公德,学校的纪律守则,家庭的美德和良好的习俗,还有健康的文化环境,统统都叫他护和他限;学生们心中的科学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叫自护和自限。我认为,孩子们成长中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护自限。有了自护自限与他护他限的结合,学生的异性仒交往就有了健康和安全的保证,中学生就可以在异性仒交往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懂得承担责任。
我认为,制定对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有三个前提必须明确:(1)明确民仒主、尊重的前提。民仒主、尊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我们放弃严厉禁止政策,不是因为管不住而被迫放弃,而是禁止政策违背了现代教育的民仒主本质。(2)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对策,不能满足于表现的风平浪静,不能停留在暂时的高分数和考大学等功利目标上,而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3)明确时代发展的前提。时代前进了,社会开放了,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觉醒了,这个大潮流我们必须顺应,绝不能用封建主义的老花镜看待新一代的人际交往,也不能用功利主义的砝码衡量学生交往的利弊。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入世之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适应已然发生变迁的中国婚姻家庭现实。

我主张的中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是

面对全体学生,大力提倡中学生的友谊交往;个别发生恋情不能压制;既不急于定性也不代替学生选择;鼓励当事人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当事人选择出现困难时,老师家长要起到保护和限制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