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心知肚明,香港佔中就是北京佔天的翻版。二十五年前的慘痛教訓換來了現在的可貴容忍,這是歷史的進步。北京與香港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收穫了巨大的成果。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香港這個號稱成熟的法治社會對非法佔領繁華商業地區的人群卻沒有採取立即的法治措施,任其全天阻礙交通長達数月。一而再,再而三,以非同尋常的耐心勸導撤離,而不是強行驅離。這在世界發達地區的法治社會裏是極其罕見的,以至於香港的警力與治安的威信遭到質疑。但是,今天的清場顯示,背負沈重歷史包袱的法治社會不得不以一種更加理智與忍耐的態度來處理人群的 “政治訴求”。
應該指出,今天的清場並不意味 “政治訴求” 就此結束。從街頭到法庭,對峙場所的轉換,也許才更能體現法治社會的 “政治訴求” 的形式。為此,我們也許還應該極力避免使用 “政治鬥爭” 這種更富尖銳與對立含義的修辭,以實現和平、合法的對話願望。無論如何,在法庭上表達 “政治訴求” 的形式總比在街頭上要進步。而正是這一點,明確區別了香港佔中與北京佔天的歷史環境與法治性質。
現在評價香港佔中還為時過早,因為“政治訴求”還遠遠沒有結束。但是,今天來回顧二十五年前的北京佔天,卻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
今天香港佔中和平清場,證實了當年北京佔天也可以和平落幕的主張是正確的。佔天並沒有像佔中這樣對交通的阻礙起到如此明顯的作用。香港的佔中是始終徹底阻斷了一條交通路線,而北京的佔天並沒有阻礙交通。相反,天安門前的交通暢通是有組織的維護。阻礙交通與人員對峙是隨著後期一系列法律與政治措施出台後而出現的,是人群情緒化的反應。就是說,初期的佔天遠比數月的佔中對交通的影響要小,但兩者的結果卻天壤之別。這說明,官方對佔領者是否充滿敵意是導致兩種不同結果的主要原因。
佔中與佔天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有境外勢力的支持與參與,都有當地政界的參與與支持,而被利用的骨幹人群都是低年級的大學生。這也許是這種 “政治訴求” 形式的普遍形式。但如何對待這種 “政治訴求” 形式的態度與對付這種形式的手段,卻是直接導致以何種形式落幕的主要因素。令人遺憾的是,當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二十五年前沒有採用全國大多數人民所希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來進行對話。街頭那一幕最終演變成了悲劇,而法庭那一幕也就自然而然地演繹成了一齣配音的啞劇,“政治訴求” 也就無從說起了。這是歷史遺憾,也是歷史教訓。好在,不幸中的萬幸是,遺憾與教訓都已經化成了難能可貴的經驗。這是今天的佔中能夠和平清場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後能夠在法庭上繼續對話的重要保障。這是民主政治日益成熟的重要標誌。
這種成熟標誌當然也是歷史進步的烙印。歷史不能假設,不能假設當年不怎樣就會怎言的局面。然而歷史卻一再證明,對待廣大人群的“政治訴求”要使用足夠的耐心去處理,要使用超常的容忍去化解分歧。假如沒有二十五年前的教訓,今天會忍耐數月才清場嗎?要知道,即使沒有法院的判令,警方也有權在七十五天前就依法驅離非法聚集的人群,並清除非法设置的阻礙交通的障礙物。但是,正是有了二十五年前北京佔天的教訓,也正是看清了佔中就是佔天的翻版,才會用長達数月的時間去耐心解決。二十五年前的舊的歷史包袱是無法甩掉的。令人慶幸的是,今天沒有再背負新的歷史包袱。香港、北京,可以以新的歷史視角來正視人群的“政治訴求”。不管這個人群的數量有多少,不管這個人群的代表面有多小,正面對待人群的“政治訴求”應該是無數有爭議的措施中唯一沒有爭議的方式。
我們期待 “政治訴求” 在法庭上繼續進行。這不僅僅是公正對待異議人士的正確方式,也是保證不促使 “政治訴求” 再次走上街頭的正確方式。人群的 “政治訴求” 永遠都會繼續出現,因為人類社會對問題的看法永遠都無法達成完全一致。在認識這個問題的漫長歲月中,官方已經吸取了足夠的經驗教訓。問題是,民間又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
民主政治遊戲是一門妥協藝術。這次官方對待佔中的態度就展現了偉大的妥協精神,用容忍數月的非法佔領來換取今天的和平清場。由此,不禁令人感嘆。假如二十五年前雙方都能退讓一步,假如雙方都能及時達成妥協,中國的民主政治進程是否在二十五年前就收穫巨大發展成果?香港警方還是否需要等待七十五天才清場?中環是否需要用犧牲數月的商業利益為代價來換取歷史悲劇不再重演?歷史不能假設,也許沒有歷史教訓也就沒有歷史經驗。今天的和平清場,也許就是二十五年的光陰歲月哺育的發展成果。收穫需要時間,即使是漫長的四分之一世紀。
香港佔中的和平清場也許就是北京佔天的歷史性解脫,中國從此無需再忌諱人群“政治訴求”的敏感政治話題。全國人民都看清了一個事實,在成熟的法治社會裏,街頭“政治訴求”也許不是最佳形式。通過媒體與法律途徑合法表達“政治訴求”應該是大多數人群的首選,而表達與追求“政治訴求”的過程應該極力避免影響其他人群的利益。佔中的啟示就是如此,中國已經學會了如何容忍不同的“政治訴求”,但表達不同的“政治訴求”則應該不影響不同人群的利益。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现在发表的这篇是第三次的发表。
第一次的发表时间大约是2014年12月11日04:00(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1日20:00),几个小时后发现自动消失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没想到会消失,所以没有截图。
第二次的发表时间是2014年12月11日23:41,几个小时后发现又自动消失。还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由于第一次发表后消失了,第二次发表后就立即截图,留下存底。
本人曾向“美国中文网副总编 李宝琪”先生提出要求,请相关人员查查数据,看看是否可以恢复第一次的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