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懂经济,这不是谁的论点,这是历史事实。毛泽东的建设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跟斯大林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的某种手法比较相似。牺牲其他方面,重点建设某些重工业大项目。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种做法,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某个非常时期,还是比较奏效的。比如斯大林在纳粹德军攻打苏联之前加大力量建设重工业,就是在非常时期为了积极备战而牺牲了民用的轻工业。这种做法在当时针对战争而言是必要的,但就国家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是不利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同样,毛泽东搞核武器,搞火箭、搞卫星、搞核潜艇等这些战略武器也是牺牲了民用的轻工业。用陈毅的话说就是,老子不要裤子也要核子。这种比较极端的建设手法对当时的国家安全是有利的,但对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是不利的。虽然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搞公私合营与人民公社,对长期发展工农业的伤害就更大。
所以说,毛泽东的建设手法只在某个非常历史时期起作用,不适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如果长期按照斯大林与毛泽东的这种不平衡建设的做法搞下去,国民经济就要崩溃。而实际上,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的苏联与粉碎“四人帮”之前的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情况比较相似,都在崩溃的边缘上挣扎。虽然有些机器设备,但不是用来生产民用产品的。物产不丰富,生活很困苦,战略武器的研发也难以为继。
邓小平上台以后的中国,之所以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就是因为对经济建设的结构做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了改革,保证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然后将大部分的军工生产单位改变成民用生产单位,原来专门给军队生产军服、枪弹等军事装备的工厂转为制造时装、洗衣机等民用物品。又对市场进行了改革,保证了工农业产品供销渠道的畅通。当这些基础的经济条件得到了保障以后,经济建设才能大飞跃。到今天,不仅民用产品极大的丰富了,战略武器的研发也比毛泽东时代有了质的飞跃。到明年,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就可以全面开通。中国的武器系统不仅研发与生产不受制于人,使用也不受制于人。而这些建设成果不是在牺牲民用产品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在民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取得的,是锦上添花。
所以,毛泽东打下了一些重工业的基础,这是他的历史功绩。毛泽东打造一些基础,但他没有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毛泽东给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与完美的建设成果,我们可以从他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发。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与比较平衡的发展模式才是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目标。也即是说,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直到今天的领导班子,中国仍然还没有建成成熟的经济制度。
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经济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之后是更大地发展了还是更大地衰落了。我们与世界头号强国的差距是,美国经济能够在经济危机之后升级换代,而我们却还在阵痛。中国从经济统计数字上“超美”也许不再是个大问题。但在实际运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上,中美之间还存在着比我们能够想像的更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