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反反复复,舆论分析纷纷扰扰。似乎聪明的散户每日必备的功课就是盘中看势、盘后观评。但是,散户们有没有认真的想过,那些评论分析是谁做出来的?其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评论分析中,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占据各种报刊头条、广电屏幕、网站焦点甚至到了各种智能设备APP份额绝大多数是机构舆论;另一类则是以博客、论坛微博为主的草根股民。
这两类尽管表面上貌似平分秋色,但实际上分量截然不同,前者占居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而后者不仅在量能上处于弱势,在说服力上也远逊于前者——因为散户很难信服另一个散户(大家都一样嘛,我为何要听你的?)但这恰恰正是中了机构的圈套。
因为散户评论并不重要,所以我基本上用第一类的机构舆论来代表舆论整体舆论来说话。
对于舆论分析,它的目的性直接可以表明导向作用。散户看评论分析,目的是要看看我可以买什么股票;而机构制作评论分析,则是要让散户去买某些特定的股票。这种目的性的差异是根本所在。
在当前的时代,散户基本上已经陷进机构埋下的陷阱之中。计算机的应用,系统控制学的发展,再加上认知理论的提升,已经形成了大数据时代的发端。而股市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恰恰正是每个散户操作的一点一滴。
散户买卖股票,都是要通过券商和买卖软件在进行;观察行情都要通过行情软件,到大厅看大屏幕的时代基本过去;查询个股资料也都要通过股票软件、或者大名鼎鼎的度娘等搜索引擎;各个金融类网站无一不将股票信息罗列欲穷;机构甚至还给散户设计了各种投票的选择。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给了散户无数的方便、快捷,但在后台,也无一例外地记录了各个散户的一举一动。仅仅是记录,并没有很多的意义,他们也没有要出卖用户隐私的目的。他们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出散户的群体在整体上更多的青睐于哪一类股票、甚至那一只个股,倾向于当前是买进还是卖出,倾向于未来更关注什么,等等、等等。这一切大数据的分析,都令散户行为趋势暴露无一,而使得机构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成功率。机构更可以有的放矢的抛出各种舆论分析、并以此来强化散户的意愿、欲望和倾向,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洗劫散户。
机构无需看股评,因为股评是机构做出来给散户看的,它关心的只是这些舆论多大比例的达到目的,而这又同样可以从收视率、播后散户行为统计等大数据手段获得验证,这才是机构关心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一方机构要看其它一方机构在说什么、想把散户导向何方。
散户最根本的问题是以为机构在为他们服务,但却忘记了实际上是机构只为自己的赢利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散户对机构毫无防备,但其实实际上也无法防备,因为没有能力去强势、去防备。
仔细的去观察那些评论者,出镜的似乎总是那么一批人。实际上他们是职业化的嘴子,是机构专门派出来到各种媒体表演给散户看的“演员”。这些人往往还拥有所在机构的高级头衔,比如首席分析师、金牌资深分析师、甚至总裁一类的名头,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觉得他们的话更加令人信服。
并不排除有极少部分的机构是“有良心的”,我特意加了引号,请认真领会而不要曲解。绝大多数的机构实际上都是有自己的股票运作的。基金明摆着就是来买卖股票的,券商也都有自营盘。我之前在日常的预判中曾多次提到,机构不会砸盘自己手中的股票,所以当机构持仓的时候是不会唱空的;反之,当机构开始唱多的时候,实际上手中早已捡满筹码,只是喊你来抬轿。在分析评论中,纯粹以评论为生的分析机构凤毛麟角,而这其中有真正与任何运作资金都毫无关联的,恐怕万里难寻、属超极度濒危品种,绝不比野生东北虎更多,至少我还没有发现。
当然,机构不能斩尽杀绝的对待散户,它还要维护自己的信誉,况且机构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散户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的跟随机构舆论动向,因此,我并不否认机构分析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机构分析的正确,而恰恰是信奉者的群体跟风成就了你所信奉的股票走向。跟着舆论走,总会有一段正确,但这种脚步绝大多数人是跟不上的。所以,似乎机构说的总是对的、但你做的总是错的。
有一个统计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2013年,搜狐“金罗盘”系统共收集了123家机构6279位分析师的84495份研报,并通过量化数据分析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当年全体分析师20日短线荐股成功率为43.4%,60日中线荐股成功率为33.7%。这绝不是个案,类似的数据统计有很多,只是并不为绝大多数股民关注。事实证明,跟随机构舆论分析的荐股操作,大多数是要赔钱的。
还有一个非常基本的要点,是古今中外上百年股市发展得出的基本点,那就是股票市场中赢家始终是极少数。但很可惜,无论是人性的弱点所致还是舆论的导向使然,这一点都是最被股民忽略的。仿佛它什么意义都没有,但它却总是在起着最为基本而重要的作用。
一条亘古真理,那就是规律只能被发现、而不会被改变。
要想摆脱那些舆论的刻意导向而不被蒙蔽,我有两个建议和做法。一是尽量去听取那些批判的声音,因为所有的批判往往要比鼓动更加深刻和有力。另一个就是离开股票市场去分析。
后一个建议我多说一点。离开股票市场去看股市,似乎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但这正是真谛,是摈除刻意导向的法宝。举例说,散户很少关注商品市场,那么我建议多关注一下期市的评论,商品市场中的期货、现货价格涨跌会更加反映某些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更能反映需求变化,这要比股市中的行业分析要好得多。离开股票行业本身的任何分析都同时也去掉了对股票操作的刻意导向,因此更加真实而有效。